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中介语的提出使第二语言习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标志着人们对二语习得的关注由外部转向内部。本文介绍了中介语假说,中介语的基本特点,中介语形式的5个主要过程,中介语产生石化现象的原因,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中介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对外汉语
一、中介语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着较长的历史,出现过多种理论。20世纪50年代盛行的是对比分析理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理论来源于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八九十年代。
对比分析,是通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和他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系统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从而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遇到的语言困难和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而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或减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外语错误的目的。但他否定了学习者的母语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把学习者抛开,只是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后,错误分析理论代替了对比分析方法。通过对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教师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方法,以便了解学习者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Corder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失误是学习者偶然产生的语言错误,这种错误没有规律性。偏误是学习者的目的语没有掌握好而产生的规律性错误。
这两者都强调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消极影响,而没有注意到母语对第二语言的积极作用。然而中介语理论打破了两者的束缚,进入新阶段。但是中介语理论并没有对对比分析理论全盘否定,而是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中介语理论针对对比分析理论的局限,特别强调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作用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不再把母语看成是学习者的障碍。
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八九十年代。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非学习者的母语,又非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语言。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会在无干扰,无偏误的情况下直接从母语(L1)到达目的语(L2)。整个学习过程伴随着母语规则迁移和泛化,从而产生一系列逐渐趋近但是始终不同于目的语的中间过渡状态。这种语言的中间过渡阶段就是中介语。中介语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
中介语的代表是Corder,Nemser,Selinker。他们用不同术语描述这同一现象,如Corder 提出过渡能力系统和系统方言,偏误反映具有系统性,反映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认识和学习的过渡情况。他还提出了输入(input)和内化(intake)。输入是学习者接触的学习材料,内化是指对这些语言材料的吸收。输入由教师控制的“外在大纲”决定,内化由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大纲”控制。“内在大纲”反映出学习者的系统是一个自主的系统。Nemser提出“近似系统”。近似系统是相对于目的语来说的,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不断变化的连续体。一方面,学习者不能立刻接触到整个目的语系统,而是逐渐接受的,即la1、la2、la3……lan,其中la代表近似系统。另一方面,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对于目的语来说是一种干扰,使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偏离目的语系统。Nemser强调近似系统是学习者在学习目的
语时,实际运用的是偏离的语言系统,认为学习者的语言是一种偏误。这与selinker的观点不同。Selinker用“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种独立于母语和二语之外的一种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这是从学习者本身出发,而不是用目的语的角度来观察。
二、中介语的特点:
1.系统性。当学习者出现错误的时候,这种错误常常不是孤立的错误,而是一种系统错误。当然他们不断向目的语靠近,也表现为一种系统的靠近。当有着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共同学习某种目的语时,其中介语也出现某种共同特点,表现出系统性。比如韩国留学生学习起汉语来并不费劲,但是因为韩语没有声调,其中介语都表现为对声调准确性的把握,而且在一声和三声方面更为严重一些。
2. 可变性。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新知识和新规则的不断注入,原有的尚未掌握的规则和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当然由于学习者接触目的语的情况和频率不同,中介语可表现为进化,退化和僵化,而且进化、退化的情况也不同。
3.程度性。这是由中介语的可变性而来的。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中介语有不同的程度,有的离目的语较近,有的离目的语较远。对于某个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在不同阶段也表现为不同的程度,程度性也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
三、中介语的5个主要过程
Selinker (1972)提出了中介语形成的5个主要过程。他们是:
1.语言迁移:学习者把母语的语言特点迁移到第二语言上,用来帮助自己学习新的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交际时,会尝试用母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就是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就是负迁移,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一般来说,在二语习得的初级阶段,学习者更多地是依赖母语思维来表达,因而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也常常出现。其中最常见最明显的就是语音干扰,即使学了很长时间仍然无法克服母语腔调,说目的语时就会出现“洋腔洋调”。
2.目的语规则的过分概括: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错误使用目的语的规则。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形式。这些形式没有母语的特征,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例如,笔者曾经学习英语的时候把动词see的过去式写为seed,泛化了过去式加-ed的形式。
3.训练迁移:在教学中学习者习得某些不符合目标语的规则。如果教学中讲解或者操练不当,也会使学习者出现中介语偏误。比如教师的不规则发音会长期影响学生的语音,教科书上某些语法的正确用法却不得体的句式训练等都会使学习者不能恰当的使用目的语。比如,在笔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动词write的过去分词written的拼写形式,以致使学生会以为write的现在分词也要写成writting。
4.二语习得策略: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还不能熟练运用目的语,但是对目的语进行处理,常采取回避和简化的策略。最明显的体现在语法上。如实验发现,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在碰到需要使用定语从句的地方时就会回避这一用法,用简单句代替。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定语从句这一概念和语法。外国留学生在学习了汉语的“把”字句之后,也会回避这一用法改用其他简单的句型。
5.交际策略:学习者在交际时遇到困难,会采取一定的方法使交际顺利进行。如学习者进行交际时为便利而忽略某些语法要求,从而产生不合语法的句子,但是目的语者也能明白其意思,交际策略达到了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所以学习者就会减弱其学习动力,他们会意识到不足,但是在交际中也不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但是长期这样,不利于第二语言语言学习的进步。
四、中介语会产生石化现象的原因
在中介语理论里,Selinker 不仅强调了中介语的存在,而且指出了为什么只有少数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