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术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术语
-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
-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语言形式。
-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到其第一语言的影响。
- 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语言使用不当或不得体的现象。
- 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 教学评估:是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过程,包括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 文化休克:是指当一个人进入到一个新文化环境中时,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和困惑。
-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以上是一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常见术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浅析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外汉语老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学生正确 的语言是靠机械 记忆填鸭式 的灌输形成的吗?语言学习上的进步仅仅表现在语 言错误 的减少上吗? 要推断 出学生真实的语言水平 , 就要通过相 偏误 。如语法方面有的韩国学生受到母语 的影 响把汉语压法基
本结构 “ S + V + O ” 识记成 “ S + O + V” 的形式 。这种 常见错误 的产生
就是 因为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规则时依赖了母语 的规则 。
应 的教学步骤激发学习者潜在的语 言使 用能力来实现 。而作为
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 中所 使用 的语 言— —中介语 是一个不可 回 避的问题 , 是外语学习者都必定会经历的一种 比较特殊 的语 言 , 对 二语 习得 有很 大的影 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 中如何认识 和 处 理学 习者的中介语对语 言习得起着重要的作用 。
、
中介语的概 念和特点
发 展起 来的 , 2 0世纪 7 0年代 以来 , “ 中介语理论 ” 成为 了二语 习 得 的主要研究理论之一 。中介语( i n t e r l a n g u a g e ) 的概念 一般认为
困难 的语 法 形 式 。
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 示
最 早是 由塞林 格 ( S e l i n k e r )于 1 9 7 2年 在他发表 的 “ 中介语 ”
语 又处 在不断的变化 之中 , 表现为进化 , 退化 和僵化 。中介 语的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概述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和描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尝试掌握目标语的过程中所构建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规则的逐渐理解和内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介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它不仅关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还重视学习者的语言认知和心理过程。
通过对中介语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特点和问题,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中介语理论也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1. 中介语理论的定义与背景中介语理论,又称为中介语假说或过渡语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个过渡状态,它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一种独立的、动态发展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而不仅仅是目标语的语言规则。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和认知机制。
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习者都意识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中介语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中介语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系统,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特点。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对外语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的,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 中介语理论的基本观点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会简单地从母语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而是会产生一种中介语,即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
这种中介语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尝试去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时产生的一种过渡性的语言形式,它同时受到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影响,在语法结构、词汇选择、语用规则等方面都可能与母语或目标语言有所不同。
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是语言习得的中间阶段,学习者在接触和学习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的中介语,逐渐接近目标语言的规范。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出现各种语言错误和偏误,但这些错误和偏误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是学习者在努力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规则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象,是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探索和尝试。
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习者的中介语,不能简单地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偏误视为不合乎规范的表达,而应该从学习者的角度去理解这些错误和偏误,帮助他们逐步修正并接近目标语言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和表达,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达,同时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中介语理论提醒我们要设计符合学习者中介语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语言背景和水平,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使之符合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既不过于简单和容易,也不过于难以理解和掌握。
通过适当的教学安排,可以引导学习者逐步克服中介语阶段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1. 引言1.1 中介语理论的起源中介语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由加拿大语言学家史蒂芬·克罗伊尔提出。
克罗伊尔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发现,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会形成一种中间语言,即中介语。
这种中介语是学习者在掌握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临时性语言,是学习者根据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性而创造的一种妥协性语言。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强调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母语对目标语言习得的影响。
中介语理论的出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学习者的中介语进行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误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改进。
中介语理论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习者个体差异性,尊重学习者的习得路径,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语言交际,积极探索语言规律。
通过理解中介语理论的起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习者有效习得汉语,提高教学效果。
1.2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汉语人才,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将中文这门美丽的语言传播给更多的人,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 正文2.1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所掌握的中介语(第二语言)来促进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中介语的分析,了解他们在学习汉语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误解。
通过了解学生的中介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中介语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进行中文和中介语之间的对比,帮助他们发现中文的特点和规律。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引言中介语理论作为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分支,主要研究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出的语言现象,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并且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本文将从中介语理论的基本概念、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介语理论基本概念中介语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一定的语言阶段上形成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现象,即中介语。
中介语并非简单地将母语和目标语作简单交叉,而是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具有自己的语法规则、词汇和语言特征。
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言时,通过中介语的阶段来逐步接近目标语,最终实现对目标语的真正习得。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对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教学中单一语言转换的观念,提出了语言学习是一个渐进式过程的理念,从而对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学习者在使用汉语时会出现一些特定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无法简单地归因于母语干扰或单词拼接错误,而是展现出了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规律,为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一些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常常出现的动词时态错误、名词性语素使用不当等问题,都是中介语的典型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汉语。
中介语理论也可以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写质量和内容设计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形成一种处于自己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中间语,被称为中介语。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的一种语言系统,它是学习者用来表达意思和沟通的工具。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介语的形成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由于其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许多差异,无法完全按照目标语的规则来进行表达。
这就导致了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形成了一种中介语。
中介语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它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形成是学习者在多次实践中通过试错、归纳总结等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介语理论说明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母语对其习得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形成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中介语。
这就要求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中介语使用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指出了学习者的发展过程。
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种逐渐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
学习者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会通过不断试错、归纳总结等方式逐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中介语系统。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意识和策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中,通过反思和修正来提高自己的中介语能力。
中介语理论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中介语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对于那些中介语系统已经基本形成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直接教学法,直接教授目标语的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那些中介语系统仍在形成中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情境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目标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对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具有启示作用。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中介语系统,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中介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Selinker1972年在研讨会上发表了名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文中提出中介语一词,用来指称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立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外的一种新的语言系统。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语言学习者在某个阶段形成的静态的语言体系。
二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的中介语体系,即中介语的连续统。
中介语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它把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者建立一个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
这一理论的研究对二语习得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二、中介语的产生对于中介语产生,Selinker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1.语言迁移。
主要是指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表达习惯。
2.目的语规则的泛化。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把目的语一些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的规则来使用,在不必使用或不宜使用的场合加以使用。
3.训练迁移。
教学不当或采用错误的学习材料也是中介语产生的根源之一。
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摸索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的方法。
5.交际策略。
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没能完全掌握,当需要表达某些超过他现有的语言知识或技能所能表达的内容时,就不得不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
这些手段便是学习者的交际策略。
这也是学习者中介语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中介语的特点中介语和其它自然语言一样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独立性。
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体系,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出的努力。
”这个语言体系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体系也有不同于他们所学习的目的语体系。
2.可变性。
中介语是一种动态的过渡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会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接近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探索——评《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教学 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作者认为 , 优质的教学效果和 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相 同之处 , 能够使我们正确地运用第二语
较 高的教学效率 是对 外汉语教学研究 的核心 ,是扩大对外汉 言 的教学规律 ; 分析语言的个性还可 以让我们认识对外汉语教
中文系姚晓波教授主持 的辽宁省文科基地项 目“ 中介语研究” 的 地掌握汉语 ,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探索教学策略、 改进教学方法都 研究成果 , 0 9 月由学林 出版社 出版发行。这是姚 晓波教 有积极意义。 于2 0年7 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方面 , 作者认为需
授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的又一创新之作。该书是在总结过去中 采用多种方法 , 运用适 当的教学策略 , 使学习者的中介语不断接 介语研究 的基础上 , 二语言教学中的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 近 目的语。例如 , 把第 适度采用汉语与学习者母语 比较、 交际策略和 语教学结合起来 , 并结合 自己的教学实践 , 对如何优质高效地进 联系原则。这些教学方法充分反映了以往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和
第2 8卷 第 6期 21 年 1 01 1月
辽宁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
Ju n lo a nn u ain l miitain Isiue o r a fLio igEd c t a o Ad n srt n t t o t
V0 . 8 No 6 12 . NO 0 1 V2 1
《 中介语 》 书采 用 了科学 的研 究方法 , 一 主要体现在研 究
中介语理论 的科学性和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的科学性等方 面。
《 中介语 》 书运用 中介语理 论 , 一 探讨 了对 外汉语教 学 的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语言,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学习者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混合语。
中介语具有一定的语法系统和词汇,同时也存在
着一些误用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的运用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都有
一定的影响。
首先,中介语可以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困难,这使他们不得不使用自己的母语或其他已知语言作为中介语进行交流。
中介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更加顺畅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想法。
其次,中介语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中介语的使用可以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
例如,当学生学习
新的汉语语法结构时,如果没有对应的中介语,很可能会使学习过程变得十分困难。
在这
种情况下,使用中介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
然而,中介语也可能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文时的正确性。
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很多
学生可能会将自己的母语语法和汉语语法进行混淆,从而形成错误的语法结构和用词不当
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不仅会给学生的汉语学习带来困难,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中介语的管理和指导,引导学生在理解汉语的同时正确使用中介语,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质量和速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对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掌握过程中使用的中间语言的产生和演变的解释性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常常会使用中介语来弥补自身的语言能力不足或者缺陷,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中介语理论指出,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者会逐渐调整和发展自己的中介语系统,直至最终掌握目标语言。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上。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中介语系统,发现学生的语言问题和困难,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句子结构方面存在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语法教学。
在教学实施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中介语,鼓励学生运用中介语进行交际,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输出能力和交际能力。
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影响。
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跨文化意识,能够理解和解释学生可能产生的中介语现象,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还需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运用中介语进行交际和表达思想。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帮助他们发展和掌握中介语系统,并逐步引导他们产生正确的目标语言。
中介语理论也对学习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者通过使用中介语,可以更好地对比和分析自己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目标语。
学习者可以通过使用中介语,将目标语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与自己的母语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目标语言的语法系统。
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使用中介语来解决自己的语言障碍和困难,借助中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对于学习者来说,过多地使用中介语可能会成为一种依赖,阻碍他们直接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减少中介语的使用,鼓励他们敢于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
中介语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可能会随着学习的进展而发生变化。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认为,1972年塞林格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该理论的诞生。
它与以往的语言学理论不同,是一门以学习者自身及习得过程为研究重点的新理论。
因此,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各国语言学家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也开展得十分迅速。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实际教学能有所裨益。
一、中介语理论的研究状况(一)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一般认为,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从时间上界定,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1.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因无法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与学习,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批判。
在这个背景下,以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作为研究重点的中介语理论出现了,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代表学者及贡献如下:(1)Corder的贡献。
1967年,Corder发表了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许多新观点:首先,Corder区分了“失误”与“偏误”。
“失误”是非系统性的,是学习者在偶然情况下产生的错误;而“偏误”具有系统性,它反映了学习者现时的语言知识或过渡能力,因此进行偏误分析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一个好方法。
其次,Corder提出了“内在大纲”的概念。
所谓内在大纲是指“学习者拥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这个序列并不因为外界因素(如教学序列)的影响而改变。
”[1](P72)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很多,但并不能够全部吸收,Corder认为这就是“输入”(所接触的语言材料)与“内化”(将语言材料吸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
最后,Corder阐明了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动态特征。
当学习者接触到外在言语输入时,其内在的习得机制就建立起所谓“过渡的规则系统”,当新的信息规则与目前的过渡系统不一致时,学习者的内在习得机制便会对过渡系统规则进行检验和更新,使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汉语对外教学中中介语的作用和应用
汉语对外教学中中介语的作用和应用汉语作为一门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最美丽的语言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和使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介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其作用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注。
一、中介语定义中介语,指的是学习者使用的第二语言或母语,对于学习第三语言的影响。
中介语在语言学研究中首次提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Corder于1967年提出的。
二、中介语的作用1.帮助理解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中介语可以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
对于具有相似语法、发音和词汇的语言,中介语可以作为桥梁,以加强外国学习者与汉语之间的联系,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汉语。
2.促进汉语与外语之间的互动中介语可以促进汉语与外语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外国学习者与汉语之间的交流、理解和认知。
这种互动不仅反映了汉语和外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也反映了它们在不同地理和文化环境中的多样性。
3.提高汉语学习效率对于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说,通过中介语学习汉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中介语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还可以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汉语。
这样一来,汉语学习者可以更快地进入汉语学习的状态,更快地取得学习成果。
三、中介语的应用1.针对不同母语的中介语应用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他们母语不同,对于中介语的需求也不同。
比如,对于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学生,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语法、词汇和读音相似,因此他们可以使用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作为中介语。
而对于来自英语、法语等语系的学生来说,则需要采用不同的中介语。
2.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中介语应用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可以作为桥梁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汉语。
而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可以作为验证和比较语言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并更快速地适应汉语环境。
3.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中介语应用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汉语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多样化。
关于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作者:袁牧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介语的产生及特点、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发展与研究状况以及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策略目前,汉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的第二语言。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研究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普及、促进和发展。
其中,中介语理论,近年来一直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
中介语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一种新的分析外语学习中偏误的理论。
20世纪八十年代初,该理论被引进入我国,引起了我国外语教学界,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学者的兴趣,我国学界就开始对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作了相关的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中介语的产生及特点、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研究状况、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和结语四个部分。
一、中介语的产生及特点“中介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认为,1972年,美国学者塞林格所著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中介语理论的诞生。
该理论有两重含义:一指语言学习者在某个阶段形成的自己的语言体系,即一种中介语。
二指语言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整个中介语体系,即中介语连续体。
此前,不同的研究还使用过不同的术语,如“近似系统”、“个人特质方言”、“学习者的语言”等。
虽然对中介语有不同的解释,但都认为中介语是不同于母语及目标语的,它是不断发展的、连续的体系。
中介语是所有的语言学习者都要经历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阶段,此过程中的任何一部分,中介语都是系统的,即有规律的。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尽管很少与目标语系统完全相同,但逐渐接近目标语言。
影响并促成中介语这一语言系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有:1.母语的负迁移。
“迁移”是指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该影响是消极的,即为负迁移。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产生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它是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演变出来的一种过渡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1972年提出。
根据中介语理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个人认知和语言知识来建立自己的中介语系统,这个系统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临时状态,可以被看作是学习者正在发展成为目标语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
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通常是非母语背景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介语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并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充分理解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习者把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等要素,帮助他们渐渐摆脱中介语的影响,逐渐接近目标语系统。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的母语对其中介语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中介语理论,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会受到母语系统和目标语系统的相互影响。
对于某些语言背景相似的学习者来说,他们的中介语系统可能与母语系统更接近,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
而对于某些语言背景差异较大的学习者来说,他们的中介语系统可能与母语系统甚至与目标语系统差异很大,需要更多的语言学习和练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确立正确的中介语系统,培养良好的汉语语感和语言技能。
中介语理论还提出了一些有关中介语系统的特点。
中介语系统是一个逐渐发展并渐进的系统,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习者在某个阶段形成的中介语系统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不是一次性的产物。
中介语系统具有一定的逼真性,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在某个阶段可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接近目标语系统的特点,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作者:贺圆圆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6期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中介语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认识不同母语留学生的中介语情况及其特点。
本文从中介语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入手,指出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的语言体系,并探讨了该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与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学习者才是语言学习的中心。
作为在二语习得中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中介语理论,可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加强理论建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中介语与中介语理论(一)中介语的概念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
它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音系统。
1969年,美国学者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Transfer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创造了这一术语。
1972年,Selinker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确立了这一概念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根据Selinker的定义,中介语既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的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是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又可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是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的必经之路。
(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有较长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比较流行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理论强调通过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系统对比,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目的是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对于解释和解决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语言错误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否定了母语对学习外语的积极作用。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二)错误分析
(二)什么是错误分析?
1)人类学习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包含犯错误的过程。从 成年人的语言学观点来看,小孩子习得第一语言,会犯无 数的错误,简直是在“糟蹋”语言,但通过来自别人的反 馈,小孩子会逐渐习得完美的本族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谁也不会去责备小孩子为什么犯这么多错误。中国小孩子 把“叔叔”说成“HUHU”,把“一个叔叔”说成“一块叔 叔”,见了驴子叫“驴叔叔”,或叫“狗”,谁也不会去 责备他,而是耐心地引导他,孩子不愿意学,也不去强迫 他。第二语言学习虽然不同于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那种试 错特点,但是不可避免地也会犯错误。如果不犯错误,学 习过程就不会有进展,学生也不会从对错误的反馈中得到 教益。
• 2)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
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第二语言的学习过 程。学生的错误的意义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研究学生学 习过程,学习策略和学习步骤等的资料。某个语言项目, 如果学生做对了,我们不容易知道为什么对了;但是如果 做错误了,我们就很容易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和思 维方法。看下面一段话:
•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 中介语理论是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二)错误分析
• (一)错误分析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把已学习过的认知
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比较一下, 会得出以下相对的观点:
• (1)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是一个结构系统,
而认知论者认为语言是一个转换生成系统。
一)中介语的特点
• 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
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逐渐离开第一语言向第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中介语的提出使第二语言习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标志着人们对二语习得的关注由外部转向内部。
本文介绍了中介语假说,中介语的基本特点,中介语形式的5个主要过程,中介语产生石化现象的原因,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中介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对外汉语一、中介语假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着较长的历史,出现过多种理论。
20世纪50年代盛行的是对比分析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理论来源于第二语言教学中的。
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八九十年代。
对比分析,是通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和他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系统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从而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遇到的语言困难和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而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或减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外语错误的目的。
但他否定了学习者的母语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把学习者抛开,只是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后,错误分析理论代替了对比分析方法。
通过对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教师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方法,以便了解学习者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Corder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失误是学习者偶然产生的语言错误,这种错误没有规律性。
偏误是学习者的目的语没有掌握好而产生的规律性错误。
这两者都强调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消极影响,而没有注意到母语对第二语言的积极作用。
然而中介语理论打破了两者的束缚,进入新阶段。
但是中介语理论并没有对对比分析理论全盘否定,而是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中介语理论针对对比分析理论的局限,特别强调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作用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不再把母语看成是学习者的障碍。
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八九十年代。
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非学习者的母语,又非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语言。
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会在无干扰,无偏误的情况下直接从母语(L1)到达目的语(L2)。
整个学习过程伴随着母语规则迁移和泛化,从而产生一系列逐渐趋近但是始终不同于目的语的中间过渡状态。
这种语言的中间过渡阶段就是中介语。
中介语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
中介语的代表是Corder,Nemser,Selinker。
他们用不同术语描述这同一现象,如Corder 提出过渡能力系统和系统方言,偏误反映具有系统性,反映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认识和学习的过渡情况。
他还提出了输入(input)和内化(intake)。
输入是学习者接触的学习材料,内化是指对这些语言材料的吸收。
输入由教师控制的“外在大纲”决定,内化由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大纲”控制。
“内在大纲”反映出学习者的系统是一个自主的系统。
Nemser提出“近似系统”。
近似系统是相对于目的语来说的,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不断变化的连续体。
一方面,学习者不能立刻接触到整个目的语系统,而是逐渐接受的,即la1、la2、la3……lan,其中la代表近似系统。
另一方面,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对于目的语来说是一种干扰,使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偏离目的语系统。
Nemser强调近似系统是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是偏离的语言系统,认为学习者的语言是一种偏误。
这与selinker的观点不同。
Selinker用“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种独立于母语和二语之外的一种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
这是从学习者本身出发,而不是用目的语的角度来观察。
二、中介语的特点:1.系统性。
当学习者出现错误的时候,这种错误常常不是孤立的错误,而是一种系统错误。
当然他们不断向目的语靠近,也表现为一种系统的靠近。
当有着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共同学习某种目的语时,其中介语也出现某种共同特点,表现出系统性。
比如韩国留学生学习起汉语来并不费劲,但是因为韩语没有声调,其中介语都表现为对声调准确性的把握,而且在一声和三声方面更为严重一些。
2. 可变性。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新知识和新规则的不断注入,原有的尚未掌握的规则和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当然由于学习者接触目的语的情况和频率不同,中介语可表现为进化,退化和僵化,而且进化、退化的情况也不同。
3.程度性。
这是由中介语的可变性而来的。
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中介语有不同的程度,有的离目的语较近,有的离目的语较远。
对于某个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在不同阶段也表现为不同的程度,程度性也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
三、中介语的5个主要过程Selinker (1972)提出了中介语形成的5个主要过程。
他们是:1.语言迁移:学习者把母语的语言特点迁移到第二语言上,用来帮助自己学习新的语言。
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交际时,会尝试用母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就是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就是负迁移,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
一般来说,在二语习得的初级阶段,学习者更多地是依赖母语思维来表达,因而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也常常出现。
其中最常见最明显的就是语音干扰,即使学了很长时间仍然无法克服母语腔调,说目的语时就会出现“洋腔洋调”。
2.目的语规则的过分概括: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错误使用目的语的规则。
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形式。
这些形式没有母语的特征,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
例如,笔者曾经学习英语的时候把动词see的过去式写为seed,泛化了过去式加-ed的形式。
3.训练迁移:在教学中学习者习得某些不符合目标语的规则。
如果教学中讲解或者操练不当,也会使学习者出现中介语偏误。
比如教师的不规则发音会长期影响学生的语音,教科书上某些语法的正确用法却不得体的句式训练等都会使学习者不能恰当的使用目的语。
比如,在笔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动词write的过去分词written的拼写形式,以致使学生会以为write的现在分词也要写成writting。
4.二语习得策略: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还不能熟练运用目的语,但是对目的语进行处理,常采取回避和简化的策略。
最明显的体现在语法上。
如实验发现,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在碰到需要使用定语从句的地方时就会回避这一用法,用简单句代替。
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定语从句这一概念和语法。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了汉语的“把”字句之后,也会回避这一用法改用其他简单的句型。
5.交际策略:学习者在交际时遇到困难,会采取一定的方法使交际顺利进行。
如学习者进行交际时为便利而忽略某些语法要求,从而产生不合语法的句子,但是目的语者也能明白其意思,交际策略达到了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所以学习者就会减弱其学习动力,他们会意识到不足,但是在交际中也不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
但是长期这样,不利于第二语言语言学习的进步。
四、中介语会产生石化现象的原因在中介语理论里,Selinker 不仅强调了中介语的存在,而且指出了为什么只有少数语言学习者能达到目标语的水平。
他提出在语言学习者中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能取得成功,而大多数学习者都达不到目的语,因为已经“石化”了。
从理论意义看,我们认为中介语会随着学习者学习量的增加而最终达到目的语的程度,但与事实相反。
实际表明,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那样上升,而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不能继续向目的语靠拢。
这就意味着学习者某些错误的语言用法就停留在他的第二语言中,不能改变。
石化会在发音、词汇以及语法方面都有所表现,是大多数学习者不可避免的过程。
从理论上看,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机制,与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其实没有关系,就是说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语言形式都会产生石化。
因此,石化不应是错误的语言形式的代名词。
关于引起石化的原因很复杂,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认为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
内因指学习者自身的“语言习得机制”及学习者交际策略的影响。
外因指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心理的影响。
Selinker解释那百分之五的语言学习者为什么能达到目标语的水平:在青春期前达到熟练使用双语水平的人,是语言习得机制在起作用;在青春期以后达到这一程度的人,是因为他们还在继续使用此习得机制,或者如Lenneberg 所说,是激活了潜在的语言结构。
这样,不能像孩子习得母语一样达到目的语水平是因为他们未能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
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对语言石化现象也有一定的影响。
母语的负迁移的作用是反向的,显然导致语言石化现象也有这一作用。
一般来说,在二语习得的初级阶段,学习者更多地依赖母语思维来表达,因而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也较多出现。
很多人难以克服母语口音,都会带有不地道的音调。
1978年Schumann 以“洋泾浜语假说”来探讨石化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由于交际者双方的母语不同,他们需要借助于第二语言,并以简单的语言形式进行一些交际。
长期使用这些形式就会形成洋泾浜语。
洋泾浜化的语言形式与石化的中介语相似,其产生的原因亦有相似之处。
因此他把中介语石化的产生归因于二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所持的社会和心理距离以及反复使用洋泾浜式的有限的语言进行交际。
这一理论阐述了石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也说明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Vigil和Oiler(1976)还提出了石化现象的相互作用论。
他们发现,在交流过程中,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包含着两种信息的交换:情感信息和认知信息(陈慧媛,1999)。
情感信息用除了语言的方式来实现,比如面部表情、声调和手势。
认知信息包括事实、猜想和信念。
如在交流中得到的是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就会有利于防止石化的产生。
五、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中介语理论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也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同样会产生偏误的干扰,不会顺利达到目的语水平,整个学习过程伴随母语的迁移和目的语规则的泛化。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的中介语情况及特点中介语理论强调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
学习者总是用母语规则套用第二语言规则,忽视了语言的不同差异,然而教师往往强调语言的差异,而忽视语言的共性方面教学。
语言的共性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表现。
例如,不同语言的语音基本上都由元音和辅音构成,而且很大一部分元音和辅音是一直的。
在词汇方面,复合法和附加法是大多数语言基本的构词方式,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等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