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中医辨证论治汇总

合集下载

疮疡——中医外科学

疮疡——中医外科学

疮疡——中医外科学一. 疮疡暑疖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 疔疮颜面疔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三. 痈颈痈1.内治: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五龙普柴1.内治:风热蕴毒: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清养胃阴—益胃汤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臀痈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湿痰凝滞:和营活血,利湿化痰—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八珍汤六、有头疽1.内治:火毒凝结:和营托毒,清热泻火—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气虚毒滞: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收口期: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十全大补汤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七. 无头疽黄八仙附骨疽1.内治:1)湿热瘀阻: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2)热毒炽盛: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3)脓毒蚀骨:调补气血.清化余毒─八珍汤.2.外治: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八. 走黄与内陷1.走黄:热毒入血: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2.内陷:1)邪盛热极: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2)正虚邪盛: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3)脾肾阳衰:温补脾肾.4)阴伤未败:生津养胃九. 瘰疬1.内治:香开六骨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逍遥散合二陈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加清骨散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十. 流痰1.内治:1)阳虚痰凝: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2)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托毒─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透脓散3)肝肾亏虚:补益肝肾—左归丸合香贝养营汤2.外治:1)初期:阳和解凝膏2)中期:切开引流3)溃后:五五丹.。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第七章疮疡第一节疖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特点:①好发:暑季,小儿②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③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病因病机:暑毒或汗出不畅或痱子抓伤染毒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1.内治法:轻者无须内治.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增液汤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化湿,清化湿热——五神汤+参苓白术散2.外治法:初:金黄膏外敷,每日一次中:切开排脓后期:生肌长皮——生肌橡皮膏蝼蛄疖——十字切开,有死骨者取出第二节疔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特点:①好发:手足、颜面.②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③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1.颜面部疔疮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治法: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火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火热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①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②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③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2手足部疔疮西医名称: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等病因病机: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临床表现:①蛇眼疔:甲边肿痛,2~3天即可成脓,部分可形成甲下成脓②蛇头疔:发于手指末节,肿如蛇头状,7天可成脓,多伴恶寒、发热等③托盘疔:发于手掌部,肿胀高突,疼痛剧烈,约2周成脓,常伴全身症状,易损筋伤骨肚脐疔、足底疔……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脓成后应尽早切开排脓;愈后须加强功能锻炼.内治:清热解毒为主,发于下肢注重清热利湿①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热盛肉腐症——清热透脓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③湿热下注证——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萆薢渗湿汤外治①初期: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②溃脓期:脓成应与早切开排脓.③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烂疔:气性坏疽疫疔:皮肤炭疽第三节痈痈: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痈者"壅滞不行"之意,此以外痈为主.西医名称: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颈痈腋痈委中毒〕、脐炎〔脐痈〕特点:①发病迅速,局部红肿热痛为主.②光软无头,多在6—9厘米.③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④多不发生内陷与损筋伤骨.病因病机:外——六淫、外伤染毒;内——内蕴火热之毒营卫不和,气血壅滞,经络阻隔辨证:1.初期:皮肉间突然肿痛,光软无头,红肿热痛.轻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全身症状.2.成脓期:7天左右化脓、中软、跳痛、应指.3.溃后期:脓稠而黄白,肿消痛减,再调可愈.治疗:内治:初期清热解毒,中后期和营消肿.①火毒凝滞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②热盛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各痈特点颈痈:①多发于儿童,冬春季②初期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变③多伴风温外感症状④风热痰毒证——牛蒡解肌汤脐痈:①局部红肿热痛较甚②反复发作,若脓中挟羹汁多为透膜③湿热火毒证——黄连解毒汤+四苓汤;脾气虚弱症——四君子汤腋痈:①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②发热、恶寒、肢体活动不利③易形成袋脓④肝郁痰火证——柴胡清肝汤第四节发发: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急性蜂窝组织炎〔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慢性特点①初期肿块明显,红肿不明显②肿块不易化脓、消失③化脓后腔深而大,不易愈合,易复发④无全身症状急性特点①发病急,红肿中心明显,四边色淡,边缘不清②数日后皮肤湿烂坏死③多伴高热,恶寒,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1、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喉结处病因病机:外感风温客于肺胃体虚余毒未清痰热蕴结于喉,热盛肉腐体虚感染毒邪辨证论治:内治:痰热蕴结证——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证——清热化痰,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热伤胃阴证——清养胃阴——益胃汤外治:初期——消散成脓——切开引流溃后——化腐生肌2、臀痈——发于臀部,病位深,范围大,发病急,成脓快,腐溃慢,收口难病因病机:湿热火毒内生痰热火毒搏结痰湿蕴结肉腐化脓辨证论治:内治: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湿痰瘀结证——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桃红四物汤+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补气活血——八珍汤外治:同上3、手〔足〕发背——好发于手背〔足背〕,手〔足〕背漫肿,手〔足〕心不肿,久则损筋伤骨辨证论治:内治:湿热蕴阻证——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证——补气调血——托里消毒散湿热下注证〔足发背〕——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五神汤外治:同上第五节有头疽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痈特点:①范围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②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热痛,迅速向深部与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③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与消渴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病因病机:1.外感风温、湿热,毒邪凝聚肌肤2.情志内伤,脏腑蕴毒,或劳伤虚损临床表现:"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疡科心得集»辨证论治内治: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湿热蕴阻证——清热化湿,和营化湿——仙方活命饮阴虚火热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仙方活命饮外治第六节流注流注: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的脓肿与髂窝部脓肿特点:①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②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病因病机:见课本p79辨证论治内治:余毒攻窜证——清热解毒,凉血通络——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湿热交阻证——解毒清暑化湿——清署汤淤血凝滞证——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活血散瘀汤外治第七节发颐发颐: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化脓性腮腺炎特点:①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②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③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寒之邪热病后余毒于内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内生郁热辨证论治内治: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毒盛酿脓证——清热解毒透脓——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清营汤+安宫牛黄丸余毒未清证——清脾泄热,化瘀散结——夏枯草、连翘、黄芩、山栀子、金银花、玄参、莪术、鲜芦根外治第八节丹毒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丹毒特点:①好发于头面与小腿部②春秋季多发,并多有皮肤黏膜破溃史③发病急,迅速扩散,色如涂丹,边界清楚④多半全身症状⑤小腿丹毒易复发,反复发作形成象皮腿.面部丹毒易内陷.丹毒起水泡——水丹类型:①生于躯干部者——内发丹毒②发于头面部——抱头火丹③发于小腿——流火④新生儿多生于臀部——赤游丹毒病因病机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挟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挟风热;发于新生儿者,多因胎热火毒.临床表现多发于小腿、颜面部.1.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2.皮肤红斑迅速蔓延成片,边界清楚,略高出皮肤表面,压之红退.3.患部皮肤肿胀,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结局:脱屑而愈.辨证论治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主内治: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湿热蕴毒证——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萆薢渗湿汤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外治:①外敷法;②针砭法;③若成脓,切开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第九节无头疽无头疽: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化脓性骨髓炎〔附骨疽〕、化脓性关节炎〔环跳疽〕特点:①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位较深②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③难溃、难消、难敛④多见于儿童,发于四肢长骨,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1、附骨疽——"以其无破,附骨成疽,故名附骨疽"«千金方»特点:①儿童多见,多见于四肢长骨②常以高热、寒颤始③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④不易收口,形成窦道,损伤筋骨病因病机:疔、疖、痈或伤寒、麻疹、天花、猩红热等病后期余毒未清,留着筋骨;外伤染毒辨证论治内治:湿热瘀阻证——清热化湿,行淤通络——仙方活命饮+五神汤热毒炽盛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脓毒蚀骨证——补气调血,清化余毒——八珍汤+六味地黄丸外治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溃后——提脓去腐,升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窦道形成2、环跳疽第十节走黄与内陷走黄定义: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与时控制,或因挤压等邪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特点:1.疮顶突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2.伴见心烦狂躁,神识昏聩等七恶证.内陷指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多由有头疽发展而来,故称疽毒内陷. 分类:1.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邪胜热极2.干陷:气血两亏,不能酿液外泄——正虚邪盛3.虚陷:毒邪衰退,生化乏源——脾肾两竭、阴阳两竭第十一节流痰流痰: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骨与关节结核特点:1.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骨与关节,以脊椎为最多.2.起病慢,化脓迟,不易收口.3.初期不红不热,漫肿酸痛,化脓迟缓.4.溃后脓水稀少,有败絮状物,易致残.5.多伴有虚痨症状.第十二节瘰疬瘰疬:发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多枚,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又称"老鼠疮"、"疬子颈".西医名称:颈部淋巴结结核特点:①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两侧.②起病慢,初起结核如豆,不红不痛,可活动,化脓迟,皮色不变,按之坚实.③成脓时皮肤呈暗红色.④破溃后脓水清稀,有败絮状物,脓水淋漓不断.⑤易成窦道,不易愈合,并反复发作,愈后形成凹陷形疤痕.病因病机:痰浊、痰火凝结辨证论治内治:气滞痰凝症——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清骨散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香贝养荣汤外治第十三节褥疮褥疮:指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易称席疮西医名称:褥疮特点:①多发于年老体弱、久病、久卧床之人.②发于受压与摩擦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脊背、足跟.③溃烂迅速④不易愈合病因病机:内因:久卧伤气,气虚血滞外因:局部长期受压与摩擦分期:初期〔红斑期〕、中期〔水疱期〕、后期〔溃疡期〕全身症状:常伴精神萎靡,神疲体倦,饮食不思等.治疗:加强护理,注重预防.外治为主,配合内治.内治:气滞血淤证——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蕴毒腐溃证——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萆薢渗湿汤气血两虚证——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外治预防与调护1、长期卧床病人——加强受压部位皮肤清理,如保持清洁干燥,定时翻身2、受压部皮色变暗——与早治疗3、发病后——积极治疗全身疾病,注意饮食营养第十四节窦道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相通内脏的病理性盲管.是现代医学诊断名称,因伤口脓水淋漓不断,久不愈合属中医漏的范畴.病因病机1.气血不足2.余毒未尽特点①常有局部手术或感染史.②伤口脓水淋漓或反复发作,长期不愈.③外口闭合时常有红肿热痛之候.④伤口常有结节,小死骨排出,肉芽水肿.[由王贺智整理,程孟祺校对补充]。

疮疡

疮疡

为什么发病 部位不同?
所化火毒之病邪性质不同
天行热疫毒邪或风热 之邪 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 而成 湿热下注,化为火毒
上部
中部 下部 赤游丹毒



由胎火胎毒所化
文 献
《疡科心得集》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抱头火且毒 者,中于天 行热毒而 发。”

“内发丹毒, “赤游丹毒, 小儿赤游 此证由肝脾 丹之证, 二经,热极 生风所致。” 皆由胎毒 所致。”
串珠状。


多发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

病程长 起病缓慢,初起结块肿大如豆,不痛不红, 缓慢增大,三五成串分布 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 溃后脓水清稀,其中夹有败絮样物 此愈彼溃,经久不敛,形成窦道,愈后形成 凹陷性疤痕。
病因病机(西医)
结核杆菌
接触直接感染 淋巴液或血液传播



注意事项: (1)外用药物过敏时停药。 (2)烈性腐蚀药慎勿损伤正常组织。 (3)疮口脓水多时,用洗涤清洗创 口。 (4)袋脓现象、溃疡空腹用垫棉法。

3· 其它 必要的输液、营养补充、物理降温、 镇静止痛、针刺疗法等。

[换药问题]
1· 清洁消毒:创口用酒精棉球。创 面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 2· 辨证选择外用药:辨脓、肉芽; 化腐、生肌之比例与剂型的选择。
辨证论治


二、虚证: 1· 阴虚火旺证 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 不易化脓腐脱、溃出脓水稀带血水,唇燥、口干、 便秘溺赤,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则: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代表方:竹叶黄芪汤加减 外治:外盖冲和膏
辨证论治
2· 气虚毒滞证 疮形平塌,色暗不泽,肿胀木痛,化脓迟 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疮口空壳。全身 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口渴喜 热饮,精神萎顿,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 或黄,脉数无力。 治则:扶正托毒 代表方:托里托毒散加减(八珍汤合仙方 活命饮加减) 外治:七三、八二丹酌用,或加压包扎, 十字切开,手术扩散,生肌散等。

疮疡1.

疮疡1.

治疗
清热解毒 (凉血)
热毒蕴结证(轻 症):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 饮、黄连解毒汤 加减
火毒炽盛证(重 症): 治法:凉血清热解 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五味 消毒饮加减
外治
初期: #治则:箍脓消肿 #外敷:金黄散、玉露散,千捶膏、紫金锭 脓成: #治则:提脓祛腐 #外敷:疮顶用九一丹、八二丹;药线引流 #手术指征:中软应指,但不宜早期切开。 溃后: #治则:生肌收口 #外敷:生肌散、太一膏、红油膏
治疗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证候特点:脾虚,气血不足 局部证候:反复发作/泛发全身,难溃难敛, 脓水清稀 全身证候:脾虚(脾气虚,气血虚,夹湿) 治则: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方药: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五神汤
银花、地丁 茯苓、车前子 牛膝 -外科真诠
参苓白术散
疔疮走黄
病因:失治误治 病机:火毒炽盛,走散入 营,内攻脏腑 局部证候:疮顶陷黑无脓 ,周围皮肤颜色转暗;肿 势加剧并扩散至头面、耳 项。 全身证候:壮热、烦躁, 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 糙,脉洪数。
治疗
辨证论治 (内治)
热毒蕴结证(轻 症): 特点:热在卫气 局部:红肿热痛, 疮顶高突,根脚 收束。 全身:热象明显。 火毒炽盛证(重 症): 特点:热在气营 局部:疮形平塌, 肿势散漫,皮色紫 黯,焮热疼痛。 全身:热象炽盛。
鉴别诊断
囊肿型痤疮:好发于面 颊部和背部,初为坚实 丘疹,挤之有白色粉样 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 小不等结节,病程较长 ,30岁以后发病减少。
治疗
清热解毒
暑疖:清暑化湿 疖病:扶正祛邪
常见证型
热毒 蕴结
暑热 浸淫

06第六章 疮疡(发颐、丹毒、无头疽)

06第六章 疮疡(发颐、丹毒、无头疽)

概述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 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 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 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燃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 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少阳司夭,客胜则丹診外发,及为丹燻疮疡……”《诸病源候 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域赤,如丹涂之状,故谓 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 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预防与调护】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床边隔离。 2.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30。〜40。。 3.有肌肤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而发病。因脚湿气 导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可减少复发。
第九节 无头疽
病例
郭某,男,41岁。10天前左侧大腿部出现疼痛,以髄部为重, 局部皮色不变,活动受限。近3日出现发热,疼甚不能行走,经 口服长效磺胺等多日症状不减。
概述
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 其初起无头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 位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发于 四肢长管骨者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
《外科证治全书》云:“阴疽之形,皆阔大一,根盘坚硬,皮 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黏膜的细微破损 处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辨病】

中医外科-疮疡-3

中医外科-疮疡-3

诊断
全身症状: 初起伴有寒战高热,头痛头胀,周身关节疼痛,食 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 注。
成脓兼见高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舌苔黄
腻,脉洪数。 溃后身热渐退,食欲增加。
髂窝流注
患侧大腿拘挛,跛行2~3d患部疼痛,大腿向 上内缩内收不能伸直,痛牵腰部7~10d髂窝部 可及痛性肿块30d成脓20d收口2m正常
治疗
内治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 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滋阴生律,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治疗
外治 初起:火毒凝结、湿热壅滞证—金黄膏/千捶膏
阴虚火炽、气虚毒滞证—冲和膏
大肠杆菌。髂窝脓肿是髂窝淋巴结及其周围的疏松结
缔组织发生感染,脓液向后穿破髂腰筋膜所致。
病因病机
感受暑湿,客于营卫 疮疡余毒,流窜入血 损伤产后,瘀血停滞
正气不足,邪毒流窜 经络阻隔,气血凝滞
流 注
诊断
病位:多见于腰部,臀部,大腿后部,髂窝等处 临床表现: 初起(肿疡期):肌肉疼痛漫肿,皮色如常,按之微热——肿 胀焮热疼痛,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周身关节疼痛 脓成(脓疡期):皮红而热,按之中软,壮热不退 溃后(溃疡期):脓黄稠或白粘或挟瘀血块,红热肿痛渐消, 约经2周左右,脓尽疮口愈合。
酿脓:八二丹/七三丹,金黄膏。腐脱九一丹,红油膏 波动感——扩创排脓,十字形切开 收口:生肌散、白玉膏。空腔垫棉法
治疗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六应丸或六神丸 2.降血糖药物 3.抗生素 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选用抗生素。 4.支持疗法
有头疽的十字形切开引流

疮疡病中医辩证论治

疮疡病中医辩证论治

疮疡病中医辩证论治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患。

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是中医外科范围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

它包括了所有的肿疡和溃疡。

其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疮疡是中医外科的临床基础部分,古人曾有“疮者创也,疡者伤也”的解释,把疮疡看作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损伤病变的一种疾病。

历代中医外科文献常用“痈疽”来概括疮疡疾病。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痈疽总论歌》认为“能疗伤寒杂证易,普察痈疽肿毒精”,说明外科的疮疡和内科的杂病一样,是中医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基础学科。

【病因病机】红、肿、热、痛、溃腐流脓和全身中毒症状是疮疡的主要临床特征。

每一种具体疮疡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都有各自的特异性,但也有其共同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机制,了解疮疡总的病因病机,对疮疡的治疗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致病因素疮疡的致病因素,概之不外于外感(六淫邪毒、特殊之毒和外来伤害)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和房室损伤)两大类,与总论“病因病理”所述大致相同。

但疮疡的发病更强调“热毒”、“火毒”的致病作用。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歌》说:“痈疽原是火毒生,……外因六淫八风感,内因六欲共七情,饮食起居不内外,负挑跌仆损身形,膏粱之变营卫过,藜藿之亏气血穷。

”对疮疡的病因病机作了最基本的概括。

外感风、寒、暑、湿、燥等引起的疮疡,在初起阶段大多不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倘若失治或误治,病情继续发展,待到中期,就会逐渐显现红肿热痛的火热之象,即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所说“五气过极,均能化热生火。

”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所致,且慢性疾病居多.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郁而化火,可产生热毒,外发疮疡,即所谓“五志化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炙煿、醇酒及晕腥发物,损伤脾胃,湿热火毒内生,亦可发生疮疡;房劳过度,肾络空虚,则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为流痰;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津成痰而成瘰疬;肝肾阴虚,阴血不足阴虚而不能制阳则火毒更为炽盛。

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经验总结

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经验总结

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经验总结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经验总结疮疡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常发生于人体表皮、黏膜及组织间隙等部位,给患者带来生活质量下降和健康威胁。

薛己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疮疡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薛己发现了“疡科三法”,即清热化毒、祛湿滑广和生肌生肤三个方面的治疗原则,通过这三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治疗了大量的疮疡病患者。

在本文中,笔者将总结与分享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的经验。

一、清热化毒清热化毒是治疗疮疡病的首当其冲的方面。

经验上,首选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藿香、连翘等。

这些中药能够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有效地抑制感染的扩散。

在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以达到清热化毒的目的。

在应用中需注意对中药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药效的稳定性和疗效的可靠性。

二、祛湿滑广祛湿滑广是治疗疮疡病的重要方面之一。

经验上,积极祛除体内湿邪,减轻患者体内湿气的滞留,是疮疡病治愈的关键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中药材如茯苓、木香、草果等被广泛应用于祛湿滑广方面的治疗。

祛湿滑广主要通过调理脾胃,促进湿邪的排出,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动性,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愈疮疡病的效果。

三、生肌生肤生肌生肤是治疗疮疡病的最终目标。

在疮疡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促进伤口的愈合、重建皮肤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薛己总结了多种中药的应用,如薏苡仁、玉竹、鲜姜等,这些中药能够刺激伤口的愈合,促进皮肤组织的生长与再生。

此外,薛己还发现在创面处理上,应避免创面干燥,适当保持湿润环境,以促进伤口的愈合与下一阶段的治疗。

综上所述,薛己应用“疡科三法”治疗疮疡病的经验总结在中医传统医药学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清热化毒、祛湿滑广和生肌生肤三个方面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疮疡病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加速伤口的愈合。

尽管薛己应用“疡科三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临床应用中仍需注意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和因病而异的病情差异。

中医外科学—疮疡总论

中医外科学—疮疡总论

化脓性疮疡后期对疮面肉芽的辨认十分重要,其
基本情况是:
肉芽色泽鲜红、润泽,表面平整,颗粒细且匀,触之出 血,津脂晶莹,为气血充实的反映,愈合较快;
肉芽色泽淡红或苍白,宣浮水肿,颗粒大而不匀,触之 不易出血,津脂少而稀,为气血不足,愈合较难;
肉芽色泽紫暗,没有光泽,颗粒不明显,触之不易出血, 津脂少而稀,属疮面血瘀,气血不畅,愈合慢;
补托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 托毒外达,疮形平塌,肿势散漫,难溃难腐 的虚中挟实证,常用方剂为托里消毒散。
初起: 宜箍毒消肿。
阳证可选用黄金散、玉露散等外敷,并可
加消掺肿成红的灵新脓丹鲜:、草脓阳药熟毒如时内蒲应消 公适散 英时, 、作或 紫切用 花开清 地排热 丁脓解 等术毒 。。
阴黑化证痰退切通可散开、络选注的桂的用溃疮意深中回麝疡后浅切草散阳脓、开:药玉等腐切时如龙;先未口机还桂散宜尽大、可枝等提,小切、外选脓阳等口草敷用祛证的位乌,温腐用选置、并经,九择、散石可继一。切菖寒加则丹开蒲掺、生、方肌八向收二、口丹。等,阴
由于疮疡的毒邪,可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传里, 或由里及表,或郁于经络,或直入营血,或内传 脏腑,而出现全身症状。
轻证小恙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 秘结、小便短赤等;
严重的可发生疮毒内陷,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 语、四肢发厥等症;
病程长的,还可出现气虚虚损、脏腑不足的表现。
发、褥疮的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要点。 了解疮疡的预防和调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疮疡,广义地说,泛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 疾病。
狭义地说,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 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疮疡分痈与疽两类,认为痈位居较浅,内 属六腑,预后较好;疽位居较深,内联五脏, 转归较差;或分为阳证、阴证或半阴半阳证。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

7、预防与调摄:注意保护,防 治手足皮肤损伤,手部疔疮忌持 重物剧烈活动,足部疔疮抬高患 肢减少行走,愈后手指功能锻炼。 其他参照“颜面部疔疮”。
(三)红丝疔
1、定义:发于四 肢,皮肤呈红丝 显露,迅速向上 走窜的急性感染 性疾病。
2、特点:手足部应先有疔疮或 破损,而后突然出现红丝,延患 肢内侧迅速向上走窜。
煎 熬 匀
软膏
•鲜草药外敷:用于阳性疮疡。
如:芙蓉叶、野菊花叶。
B、掺、搽法 • 掺法:将药粉直接掺布伤口或油膏上,依其作用分 消散药:冰片、肉桂、胡椒 提脓祛腐药:红升丹+熟石膏;红升丹药条 腐蚀平胬药:白降丹、平胬丹
促生肌收口药:珍珠末
• • 搽法:将散剂与液体混合外搽患部 如:三黄洗剂 洗法:中药煎剂外洗患部 如:消炎止痒洗剂
2、特点:疮形虽小,但根脚坚 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 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并发走 黄。
不同部位的命名:眉心疔(印堂 疔),眉棱疔,眼胞疔,颧疔, 人中疔,虎须疔,锁口疔,反唇 疔,承浆疔。
3、病因病机:脏腑火毒,或外 伤染毒,或外感火热,蕴蒸肌肤, 气血凝滞,肉腐为脓而成。
4、诊断:多发生于额前、颧、颊、 鼻、口唇等处,按初期、中期、后 期分述其临床表现。血常规示白细 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必 要时应作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颜 面部疔疮病情变化快,易并发走黄 之像。 5、鉴别诊断:疖。
5、鉴别诊断:颜面部疔疮、丹毒。
6、辨证论治:


内治疫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方用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外治初起敷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或升丹,腐 肉将离未脱时改用五五丹或蟾酥合剂。脓 腐净后生肌收口。
7、预防与调摄:隔离患者,敷料 烧毁,器械严格消毒。加强屠宰 及病畜、死畜管理。工人的自我 保护。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通过 刺激穴位,调和 气血,缓解疼痛
拔罐治疗:利用 负压作用,吸出 病气,缓解症状
艾灸治疗:利用 艾叶的温热作用, 促进气血流通
推拿按摩:通过 手法按摩,舒缓 肌肉紧张,缓解 疼痛
05
疮疡的辨证论治
疖病
疖病是一种皮肤 浅表的脓肿,通 常由金黄色葡萄 球菌感染引起。
中医认为疖病的 发生与内热、外 感风热有关,治 疗上以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为主。
辨溃疡颜色:观 察疮疡的颜色, 如红、肿、热、 痛等,判断病情 的寒热性质。
辨溃疡分泌物: 观察疮疡的分泌 物,如脓液的量、 色、质等,判断 病情的虚实性质。
辨溃疡疼痛:观 察疮疡的疼痛性 质,如胀痛、刺 痛、隐痛等,判 断病情的病位和 病性。
辨脓液性质
辨脓液性质:根据 脓液的颜色、质地、 气味等特点,判断 疮疡的病菌类型和 病情轻重。
结等
丹毒
丹毒的病因: 感染A组β型溶
血性链球菌
丹毒的辨证论 治:初期宜清 热解毒,凉血 化瘀;后期宜 养阴清热,活
血化瘀
丹毒的针灸治 疗:取穴大椎、 曲池、合谷等, 针刺用泻法, 留针20分钟,
每日1次
丹毒的预防: 注意皮肤清洁 卫生,避免皮 肤破损和外伤, 增强体质,预
防感染
有头疽
定义:有头疽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一个或多个疼痛性肿块,表面有脓液和坏死组织。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无头疽
定义:无头疽是一种 深部组织的化脓性感 染,通常在皮肤下形 成脓肿,但表面没有 明显的开口或破口。
病因:通常由金黄色 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 细菌感染引起。
症状:患处皮肤红肿 、疼痛,并伴有高热 、寒战等全身症状。

疮疡

疮疡

病因:外感(多为热毒和火毒)和内伤病因特点:①②③病机:①气血凝滞,经络阻隔②瘀滞化热,热胜肉腐③脏腑功能失调发展和转归:邪正交争的结果分期:①初期②中期(成脓期)③后期(溃疡期)诊断:①损骨②气肿③透膜④走黄治疗:(1)内治:总则:初中后-消托补(2)外治:①初期:箍毒消肿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金黄膏,玉露膏;金黄散,玉露散;阳毒内消散,红灵丹;清热解毒消肿草药阴证:阳和解凝膏;回阳玉龙膏;回阳玉龙散;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冲和膏;冲和散②中期:切开排脓③后期: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阳证:八二丹,九一丹阴证:七三丹,五五丹疮口脓水多时:用等渗盐水冲洗或中药溶液湿敷疮口太小或成漏时:白降丹,千金散药线腐蚀疮面胬肉突出:平胬丹腐脱脓尽:生肌散,八宝丹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疮法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红热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

西医: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珠疖:暑毒重者,可遍体发生,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或者簇生在一起,状如满天星布。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部位:颜面和手足特点: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或痛或痒,易致走黄。

红丝疔: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临床表现:①继发于手足部疮疡之后②在四肢内侧突起红丝一条或多条③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④腋窝或腘窝,腹股沟部常有淋巴结肿大作痛内治:①火毒入络-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②火毒入营-凉血清营,解毒散结-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初期-金黄膏,玉露散中期-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后期-生肌散,白玉膏烂疔:发生于皮肉之间,容易腐烂,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来势急骤凶险,红肿热痛,疼痛彻骨,肿胀迅速蔓延,极易化腐,患处皮肉很快大片腐烂卸脱,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陷,流出脓液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

西医:气性坏疽痈: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疮疡概念、表现和诊断

疮疡概念、表现和诊断
概念:形小根深、危险性较大的疮疡 ,多发于面、 手,病势急剧,易迅速蔓散,可损筋伤骨,或引 起走黄。现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 染性疾病。
(多因竹木等刺伤,或感受疫毒、疠毒、火毒等邪所致。好发于颜 面、四肢,一般具有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反应剧烈, 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西医范围】
颜面部疖、痈
46
【特点】 • 初起疮形较小,但坚硬根深。 • 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易
发生走黄。
47
【病因病机】
• 1.因昆虫叮咬,或拔胡须之后,或肌肤 有外伤,复感火热毒邪,蕴蒸肌肤而成。
• 后期:脓尽用生肌散收口。可配合垫棉法。 若有死骨者,待松动时可用镊子夹出。
43
【预防与调摄】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2.少食辛辣甜腻,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
多饮清凉饮料。 3.Leabharlann 疖后不可挤压、碰撞,以防止并发症。
局部不用或少用油膏制剂敷贴。 4.积极治疗痱子、贫血、糖尿病等疾病。
44
第二节 疔
36
4.囊肿型粉刺
• 毛囊性丘疹,可挤出白色粉渣。有粉刺 病史。
37
5.脂瘤染毒
•患处原有结块;红肿局限,脓出夹有粉 渣样物。
38
6.沥青皮炎
• 有沥青接触史和日光照射史,夏秋季节 发病严重。皮损于暴露部位多见,以丘 疹或黑头粉刺为主,或有硬结、脓疱。
39
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
•症状:局部症状+发热,口渴,尿黄,便 秘等热象。苔黄,脉滑或数。
•疖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毛囊或皮脂腺以 及局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化脓性炎症。
28
疖的纵切面
29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疮疡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疮疡

第五单元疮疡细目一疖(一)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二)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袭肌肤,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三)临床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四)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

1.内治(1)热毒蕴结证主症: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暑热浸淫证主症: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

疮疡溃后分期辨证论治100例

疮疡溃后分期辨证论治100例
中国现代 药物应用2 0 1 3 年8 月第 7 卷第1 6 期
C h i n a J M o d D r u g Ma y 。 A u g 2 0 1 3 , V 0 1 . 7 . N 0 . 1 6

2 21 ・
的理 解 、尊 重 、关 心、帮助 , 建 立互相信 任 的护患关 系 , 使 药物 5 d后无 菌 留取 清晨 中段尿标 本 , 争取 1 h内送 检行 尿 老年女性 保持着 良好 的心理状态 。指导患者从事 一些感兴趣 液 细菌培养 。 的活动 , 以分散 患者的注意力 , 减 轻焦虑 , 缓解尿路刺激 征。 针对病 情 , 对患者 进行充分 的宣 教 , 解 除患者 心理恐惧 和失 望感 , 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 心 , 积极配合治疗 。 3 . 2 注意卫 生 此 病 因细菌侵 入尿 道 引起感染 所致 , 所 以 注意卫生 很重要 。女性 尿道较男 性短 , 易受 细菌侵袭 , 故 女 性 尤应注 意尿道 口的清洁 。大便 后应从 前 向后擦 净肛 门 , 避 免粪便 污染尿道 口 ; 每 日用温水清洗外 阴。 3 . 3 多 饮水 、勤排 尿 在无 禁忌 证 的情况 下 , 应 嘱患者尽 量 多饮水 、勤 排尿 , 以达到不 断冲洗尿路 、减少 细菌在尿路 停 留的 目的。患者 的饮水 量不应低 于 2 0 0 0 mu d , 尿 量保持在
老年人 感觉功能 减退 , 反应能力 较差 , 因此 老年女性尿 路感
染症状往 往不典 型 , 容 易误诊 和漏 诊 以致 病情迁延 , 使其 发 病率增 高 。引起 老 年女性 尿 路感染 希 菌 ( 5 3 . 8 1 %) 。 因此 老年 女性 尿 路感 1 5 0 0 m u d 以上。但饮水最好集 中在 白天 , 以免晚间起夜过多 染 的病 原 菌多数 源 于 内源性 肠道 寄生 菌 的感染 。人体 肠 道 影 响休息 。 内正 常菌 群通 常情 况下 保 持着 微生 态平 衡 , 但 当某 些 原 因 3 . 4 用药 护理 遵 医嘱给予 抗菌 药物 和 口服 碳酸 氢钠 , 注 引起宿 主 免疫 力 降低 时 , 它们 便 能进 入人 体其 他部 位 如 泌 意观察药物 的疗效及不 良反应 。嘱患 者按时 、按量 、按 疗程 尿 生殖 道进 行 繁殖 从而 成 为条 件致 病菌 , 从 而导致 宿 主尿 服药 , 勿随意停药 。 路感 染的发生 。 3 . 5 饮 食调养 尿路感 染患 者饮食 宜采用 清淡 、富含 维生 因此 , 在临床 护理工作 中 , 应该 针对病情 特点采 取相应 素 的食物 , 忌食辛 辣 、油腻 之品 。中医认 为肥 甘、油腻 之品 能 助湿生 热 , 而此病 多 由湿 热引起 , 故忌 食之 。瓜 果 、蔬 菜 等食物 富含维生素应 多食 , 以增 强体质 、促进机体康 复。 3 . 6 正确及 时采 集尿标 本 应在 抗生 素使用 前或停用 抗菌

疮疡

疮疡

谢谢观看
2.内伤引起的疮疡
大多因虚致病,且多属于慢性,如肾虚络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津为痰 而成瘰疬这类疮疡的初、中期多具有阴证疮疡的特点。此外,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而引起疮 疡,虽然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较之单为外邪引起者多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疖、有头疽等。故疮疡的发生,普 遍认为从外感受者轻,脏腑蕴毒从内而发者重。
疮疡
中医术语
01 病因病机
03 辨证施治
目录
02 临床表现
基本信息
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中国古 代用以泛指多种外科疾患,后世将外科分为疮疡与杂证两大类。疮疡多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凝滞而 成。其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及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有关皮肤病的内容,是中医外科 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具有发病迅速,部分病情较重等特点,在面部可引起疔疮走黄(西医称为败血症或 脓毒败血症),在手、足易引起伤筋损骨的严重果。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 室损伤等)两大类。
1.外邪引起的疮疡
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疮疡,有的在初起阶段,并不都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 现象,在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病至中期,才能显现。这类疮疡一般都具有阳证疮疡的特点,因为疮疡发生之后, 病理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疮疡的最终表现,大多为热毒、火毒之象。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无论哪一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疮疡,均能导致局部和全身一系列病理反应。当上述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 就会破坏这种生理功能,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如人体抗病能力低下,以及 病邪不能及时控制,则进一步形成热胜肉腐,肉腐为脓,从而导致脓肿的形成。在内脏的结块、疼痛、化脓,同 样是由于脏腑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的结果。疮疡毒邪炽盛时,也可破坏人体防御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影 响或侵人内脏,引起一系列的内在病理反应。轻则出现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症;重则出现恶心呕吐、烦躁 不安、神昏谵语、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甚或危及生命。

中医治疗疮疡

中医治疗疮疡
[诊断]
1.部位:多见于眉、鼻、唇、颧等。 2.症状:颜面忽起粟状隆起,坚硬根深,状如钉丁,红肿热痛剧,全
身症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局部症:初期:一粟状样脓头,或痒或麻——渐红肿热痛,3~6cm, 坚硬根深如钉丁。
破。
中期: 5~7天,肿增,浸润,痛剧,脓头溃
后期: 7~10天,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 脓栓出,肿消痛止。
4.全身症:重症初起有寒热症,中期明显加重,后期减轻,热退身凉。
治护不当,可致疮顶陷色黑无脓,四周暗红,肿势扩 散——失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并有壮热,烦躁,——走 黄。
5.并发症:走黄;流注;附骨疽。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必要时作细菌培养。
.[鉴别诊断]疖:发于颜面,小于3 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 身症。
(2)季节性:多发于夏秋季,四季皆可。
(3)好发部位:头面、枕、臀等皮脂腺丰富易摩擦处。
[病因病机]
外因:外受湿热(暑毒)风邪
内因:老从体弱—消渴等慢性病,脾虚内生湿热等。
幼儿体弱,卫外不固,易受外邪。
或因治护不当或体虚,病邪留恋致疖病、蝼蛄疖。
主要:湿热暑邪蕴蒸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
白色粉样物质,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蝼蛄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常见证-气实炎盛者
治法: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②暑热浸淫证:常见证—夏秋季者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疮疡之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疮疡之痈.


【考试重点】痈的临床表现与特点 1.痈的概念与特点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其特点有(1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2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3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4可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3.痈的辨证论治方法(1内治①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

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

4.颈痈的特点与治疗(1概念: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

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特点有:①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②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2治疗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化痰,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03第六章疮疡(痈)

03第六章疮疡(痈)

【病因病机】
脐痈多先有脐部湿疮出水,复因搔抓染毒,或先天脐部发育不 良,又有心脾湿热,下移于小肠,致使火毒结聚脐部,血凝毒滞 而成。若日久不愈可致心脾两伤,气血耗损,余毒难尽而成脐漏。
【辨病】
1.诊断
(1)临床表现
发病前往往有脐孔湿疮病史,或脐孔曾有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初起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或高突如 铃,根盘较大,触痛明显,或绕脐而生。酿脓时可伴有恶寒发热 等全身症状。溃后若脓水稠厚无臭味者易敛;若脓出臭秽,或夹 有粪块物质,脐孔正中下方触及条状硬结者,往往形成脐漏,日 久不易收口。
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 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 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 内陷。
一般的痈发无定处,随处可生。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繁多, 包括:生于颈部的颈痈,生于腋下的腋痈,生于肘部的肘痈,生 于胯腹部的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委中毒,生于脐部的脐痈。上 述疾病除具有一般痈的共性外,又各有其特点,故分别论述,其 他如囊痈、子痈、肛痈、乳痈等在病因、证治及转归等方面与上 述痈不同,故分别在泌尿男性疾病、肛肠疾病、乳房疾病的相应 章节中叙述。
(4)袋脓
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可扩创引流。
3.其他疗法
(1)中成药蟾酥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西黄丸,每次 3g,每日2次。 (2)西医治疗必要时可应用抗生素,并配合支持疗法。
【预防与调护】
1.经常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2.平素少食辛辣炙燻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患病时忌烟酒 及辛辣、鱼腥发物。 3.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卧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3)发
在皮肤疏松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明 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范围较痈大,3〜5日皮肤湿烂,随即 腐溃、色黑,或中软而不溃,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

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

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

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

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

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

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

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

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有所侧重。

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
1.风热毒盛(初期)
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清热,行气活血。

(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火毒(成脓期)
证候表现: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

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以形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活血,托毒透脓。

(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宜切开排脓。

初溃时用九一丹纱条填塞引流,外敷金黄散。

3.脓泄邪退(溃后期)
证候表现:患处脓出,症状减轻。

若排脓通畅,则肿消痛止。

若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为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不易收口。

护治法则:调补气血。

(治疗代表方:八珍汤)
痈外治法:
1.初起宜清热消肿,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或取金黄散、
玉露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或太乙膏掺红灵丹或
阳毒内消散外贴。

2.成脓宜切开排脓。

3.溃后宜提脓祛腐,用八二丹或九一丹,并用药线引流,再
用金黄膏或玉露膏盖贴。

4.收口脓腐已尽,宜生肌收敛,以生肌散掺入疮口中,病用
红油膏、太乙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5.脓出不畅,若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则
扩疮引流。

有头疽
有头疽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浓头,焮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莲蓬、蜂窝。

由于脓液一时不易畅流排泄,而向周围蔓延扩展变大,范围常超过9cm,甚至大于30cm.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一般说来,发于项后、背部者,常不易透脓,内陷变证较为多见,故病情较重;发于四肢者,容易透脓,内陷变证少见,故病情较轻。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尤其以消渴患者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痈),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多有外感风寒、湿热、火毒之邪,内有七情内郁,气郁化火;或劳伤精气,水不济火;或恣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火毒,最终导致脏腑蕴毒,气血阻滞,毒邪凝滞肌肉而发为疽。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辨虚实:实证多属火毒凝结或湿热壅滞,局部红肿高突,疼痛灼热,根脚收束,脓液稠黄,伴发热、口渴等,舌红,苔黄,脉数;虚证多为阴虚火炽或气虚毒滞,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黯或晦黯,疼痛剧烈或闷肿胀痛,脓腐难化,脓液稀少或带血水,口渴喜热饮,舌红,苔白或微黄或黄而干,脉细数。

(二)辨证分型
1.火毒凝结
证候表现: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有力。

护治法则: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
证候表现: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证相同,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护治法则: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
3 .阴虚火炽
证候表现;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护治法则: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治疗代表方: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
证候表现:肿势平塌, 根脚散漫,皮色晦黯不泽,胀重疼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

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护治法则:扶正托毒。

(治疗代表方:托里消毒散加减)
5.气血两虚
证候表现: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新肌色淡、淡红而不鲜或黯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少,舌淡胖,苔少,脉沉细无力。

护治法则:气血双补。

(治疗代表方:十全大补汤)
有头疽外治法:
1.初期未溃者,患处红肿,脓头尚未破溃,属火毒凝结证或
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

阴虚火炽证或气虚
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2.酿脓期,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改用
七三丹,外敷金黄膏。

待脓腐大多脱落,创面渐洁,改掺
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3.收口期,创面脓腐已静,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
敷白玉膏。

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

4.若脓腐阻塞疮口,脓液蓄积,引流不畅者,可用五五丹药
线或八二丹药线多枚分别插入疮口,蚀脓引流。

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脓腔以祛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