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2.1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2. 实验技能: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空气组成的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科学思维:学生将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培养逻辑推理和证据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空气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空气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空气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空气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空气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2.1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2.1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紧扣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空气这一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空气的组成,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空气的必要性。本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有待加强。
3. 课后作业反馈不够及时,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
(三)改进措施
1. 设计更多互动环节,如提问、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 加强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规范,提高实验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案及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 教学案编写人:谷学梅编写时间:9.10【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重点)。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重点)。
3、通过空气组成的探究,进一步学习如何观察及描述实验现象,能对实验现象及原理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得出合理的结论(难点)。
4、通过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课前预习导学】阅读课本第26页及27页最后4自然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思考并回答:(1)通过实验,拉瓦锡得出了什么结论?(2)从拉瓦锡身上,你能学到什么?2、空气的成分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体积分数分别是多少?【课堂学习研讨】【活动与探究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仔细观察课本中【实验2一1】的实验过程,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课本中相应的位置上。
思考与讨论:(1)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发生?为什么(2)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该实验的设计原理是什么?(4)要保证该实验成功,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活动与探究二】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倒数第二,三自然段。
用你的语言表述,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纯净物?哪些是混合物?为什么?空气、氧气、水、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淡蓝色的液态氧【课内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32页【练习与应用】中的第1小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C.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D.空气属于纯净物,它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3、下列物质中,前者是纯净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A. 食醋、氧气B. 清新的空气、白酒C. 红磷、二氧化碳D. 冰水混合物、酸奶4、在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出现了下列几种情况:①红磷的量不足;②燃烧匙插入太慢,塞紧瓶塞前空气受热逸出;③装置漏气,④燃烧前未将弹簧夹关闭,导致容器内气体受热膨胀从导管口逸出;⑤未等完全冷却就观察记录;则可能导致进入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的原因有(填序号)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教学设计
6.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拓展教学,如空气污染的源头、防治措施等;
-邀请环保专家或相关部门人员进课堂,进行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强化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空气质量,撰写调查报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所学,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在家中简单分离空气性质的理解。
-要求学生描述实验原理,明确操作步骤,注意安全事项,鼓励家长参与。
2.调查本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如空气质量指数(AQI)、PM2.5浓度等,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组成,认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和作用,如氧气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植物光合作用等;
3.理解空气质量的概念,学会评价空气质量的优劣;
4.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特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何改善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空气质量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问题的复杂性,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的理解与记忆,特别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作用和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课题 1 空气(第一课时)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淆物的观点,能划分一些常有的混淆物和纯净物。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剖析空气的构成2、经过对常有物质的比较,认识混淆物和纯净物的观点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感情二、教课要点、难点要点:认识空气的构成,各成分的用途难点:怎样指导学生察看实验现象,指引学生剖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三、教课准备: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相关器械四、教课过程一、课前复习(师问、生答 4 分钟)二、导入新课(问题式导课 3 分钟)[ 引入 ]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构成的吗?学生活动 : 依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三、新课教课(研究实验25 分钟)叙述:空气的构成[ 指引 ] 阅读课本认识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演示]实验 2-11、如图 2-3 连结好装置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许水,并作上记号,为何?学生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认识仪器议论操作原由,察看实验现象,议论口答1、瓶内放水是为了汲取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向焚烧匙中加入许多量的红磷,为何?(焚烧匙中放许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足耗费掉)4、点燃红磷,立刻伸入瓶中,并塞紧。
教师提示察看红磷焚烧现象,冷却后,翻开弹簧夹,察看水面状况红磷焚烧,黄色火焰,大批白烟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涨,大概占集气瓶节余体积的 1/5[ 发问 ] 假如实验后集气瓶内水面上涨,小于占集气瓶节余体积的1/5 ,为何?[概括]1、装置不严实2、红磷量少,不可以充足耗尽瓶内的氧气3、空气没有冷却[ 解说 ] 空气的成分板书氮气 78%氧气 21%罕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其余气体和杂质0.03%教师依据空气引出物质的分类混淆物:多种物质纯净物:一种物质举例说明空气、可乐、泥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判断物质的分类四、知识稳固(课本 P331、 35 分钟)五、讲堂小结(2分钟)1、空气的构成2、物质的分类六、部署作业(1分钟)板书设计课题 1 空气一、空气的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罕有气其余气体和杂碳体质78%21%0.03%0.94%0.03%二、物质的分类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构成混淆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构成第二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课题 1 空气(第二课时)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物理性质的观点,认识氧气,氮气、罕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初步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可贵的自然资源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察看图示,剖析议论,知道空气的重要性,养成环保意识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空气是一种可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感情。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表格式)
4、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用途:
纯净物:
混合物:
课后反思
[解答]1、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利用实验,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科学探究的精神。(拉瓦锡、瑞利)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
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注意事项:生成物应该为固体、液体,不能为气体(为什么),测量水面高度时,应等到恢复倒室温时。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
测定。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二、合研探知
1、空集气瓶中装得是什么?
2、瓶内出现了什么现象?
3、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什么物质?
4、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焊接保护气,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途:霓虹灯,激光技术。
氦气:密度很小, 用途:探空气球(为什么不用氢气)
四、拓展融知
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之后,总结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提问:(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辨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能力,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2.撰写调查报告:学生需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一篇关于空气质量调查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调查地点、时间、空气质量状况、可能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等。要求报告结构清晰,语言表达准确。
3.家庭小实验:学生在家中尝试进行简单的空气成分测定实验(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家长协助学生完成实验,共同探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学会使用空气成分实验仪器,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
3.掌握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空气中其他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4.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空气质量日报,引发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关注,进而导入新课。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实验探究,突破难点:
(1)组织学生进行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2)针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作用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的收获。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全章教案(人教新课标)
第二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课题 1空气(课时)教学设计目标1、知识与技术:(1)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2)认识氧气、氮气、罕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淆物的观点,能划分—些常有的纯净物和混淆物2、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察看、剖析,认识空气的构成;(2)经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有物质的比较,认识混淆物和纯净物的观点;(3)经过对空气污染状况的检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门路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可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感情。
(4)在自主设计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体验研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研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环节引入课题教师活动【引入】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亲密有关,今日我们就来研究我们人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的物质——空气。
【板书】第二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课题1空气【发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觉察的空气的确存在吗?【小实验】将烧杯倒扣入水中问题:烧杯里有什么物质?水为何不可以充满整个的烧杯?相同的道理,假如将胶头滴管插入水中。
【提出问题并组织议论】1、如何才能吸入更多的水?2、每次吸入水的体积都相同吗?3、吸入水的体积与挤压出的空气有什么关系?【发问】请大家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对空气的认识【板书】一、空气的构成【发问】在这些气体中哪一种气体与我们生命活动联系最密切?如何证明它的存在?【追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又是多少,可否设计实验来研究?【板书】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原理:( 2 )装置:( 3 )现象( 4)反响:( 5 )结论:( 6 )议论:学生活动思虑回答:烧杯是空的回答:因为烧杯里有空气。
议论,集体沟通。
归纳小结,形成共鸣,获取启迪。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课题1介绍了空气成分、用途、污染及防治,并借助空气的组成引出物质分类知识中的纯净物、混合物。
2.本课题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习主题“2.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中的“物质的多样性”“常见的物质”。
课标要求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气的主要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单元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地学习、研究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及其实验室制法;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
其三个课题的学习内容: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实验探究等知识。
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本课题是初步认识身边的常见物质,学生感性认知丰富,知识相对比较简单。
能直接观察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可获取经验的途径多,不会形成太大的分化。
在充分了解实验所使用的试剂、装置及原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并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实验要想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
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氧气已有了常识性的了解,认识了一些常见仪器,学习了试剂的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洗涤等实验基本操作,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发现化学就在身边。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和讨论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2.认识空气中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体积分数)。
3.通过保护空气等社会话题,感受空气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绿色环保的社会意识。
核心素养1.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
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内容。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道其重要,却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我们周围的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是小学自然课曾对空气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还是人类须臾离不开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及其体积分数。
科学思维: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根据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相关用途。
科学态度与责任:列举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重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难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空气的成分?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其他成分吗?思考回忆通过学生的认知引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空气的成分教师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成分的多少如何划分?1.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不能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石蜡、空学生思考讨论,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气、土壤、海水、地下水、井水、湖水、矿泉水、溶液等。
2.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红磷、五氧化二磷、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易错提醒】:1.纯净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2.带“混合”字样的不一定是混合物,如:冰水混合物(纯净物);带“纯净”字样的不一定为纯净物,如:纯净的空气(混合物)。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发现。
【学生任务2】阅读教材P31,将下图中的数据或物质补充完整。
【总结】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补充】稀有气体共有7种,分别是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氪气(Kr )、氙气(Xe )、氡气(Rn )、奥气(Og )。
【过渡】仿照拉瓦锡探究空气组成实验的原理,我们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讲解】反应原理: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红磷为暗红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实验装置:装置密闭,气密性良好实验操作:学生观看教材及实验视频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瓶内空间的1/5。
【思考与讨论】【对应训练1】下列科学家中,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是()A.张青莲 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波义耳【对应训练2】如图表示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气体X为()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对应训练3】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A.集气瓶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C.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答案】1.B 2.B 3.D【思考与讨论】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空气和氮气、氧气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总结】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稀有气体;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思考与讨论】判断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纯净物?哪些属于混合物?①洁净的空气;②五氧化二磷;③氧化汞;④冰水混合物;⑤稀有气体;⑥液氧;⑦澄清石灰水;⑧二氧化碳;⑨河水。
【总结】①洁净的空气;⑤稀有气体;⑦澄清石灰水;⑨河水都是混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优秀教学案例
4.小组合作:本节课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空气样本的采集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5.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思考和评价。这种反思与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合作完成空气样本的采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如研究不同环境下的空气质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采用小组评价方式,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探究空气组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
4.空气质量评价:空气质量指标(如PM2.5、臭氧)和空气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分析家庭空气品质、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净化器等。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他们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性质和作用。
2.空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如密度、溶解性)和化学性质(如氧化性、稳定性)。
3.空气的用途: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课题背景空气是地球上生物存活必不可少的条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空气资源的意识。
二、学习目标1.掌握空气的组成成分,了解大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2.了解空气的性质,例如无色、无味、可压缩等。
3.了解空气的重要性,明白人们为什么要呼吸和保护空气。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讲稿、课件、展示实验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笔记工具,并预习本课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简洁有趣的个案、图片或小视频,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特点?第二步:讲解空气的组成(15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讲解空气的主要组成气体,即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
2.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实验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各组成气体的存在。
第三步:探究空气的性质(20分钟)1.教师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讨论空气的性质,例如无色、无味、可压缩、可被加热膨胀等。
2.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气球封住一定量的空气,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四步:学习空气的重要性(15分钟)1.教师通过生动的图片或视频展示,向学生介绍空气的重要性,例如人们为什么要呼吸空气、植物为什么需要二氧化碳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空气,提出一些措施并进行讨论。
第五步: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2.学生思考并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空气的短文。
以上是对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的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的教学设计方案。
通过本课的教学,将培养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和关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珍惜我们周围的空气资源。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我们周围的空气”展开,空气是学生生活中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物质。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空气的特征、空气的作用以及空气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如呼吸、气球充气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为今后学习更深入的科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整体设计思路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导,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感知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深入了解空气。
利用趣味实验和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考。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将抽象的空气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了解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会流动等特征。
知道空气在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生存中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会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如塑料袋、气球、吸管、天平、扇子等。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实验结果。
(三)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空气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空气环境的重要性。
体会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等性质。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的1、认识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2、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增强其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3、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练习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认识氧气的主要性质。
教学重点1、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练习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2、认识氧气的主要性质。
课时安排6课时课题1 空气1课时课题2 氧气1课时课题3 制取氧气1课时学生实验制取氧气1课时复习测验2课时教学过程课题1 空气教学目的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4、掌握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掌握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分。
2、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过程引入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
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新课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活动] 组织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倾听学生们的争论和发言,随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阅读]P26[介绍]空气组成的发展史,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等为科学的奋斗精神,并介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装置[小结]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实验2-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注意步骤) 磷在空气中燃烧⎪⎩⎪⎨⎧、放热、冒白烟、发黄光(或白光)321 [结论]磷+氧气 −−→−点燃五氧化二磷 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小结]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03.0%03.0%94.0%21%78其它气体和杂质: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氧气:氮气: (体积分数) [讲解]1、混合物:无固定组成、性质2、纯净物:有固定组成、性质[讲述]如何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氧气、空气②有确定的化学式和固定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 如:SO 2 反之一般为混合物③自然界物质一般为混合物如:空气、河水、石灰石、煤等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P41[讲解]原理:工业上利用液氮、液氧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阅读]P41氧气的工业制法[阅读]P28氧气2、空气中的其它气体[阅读]P28氮气、稀有气体三、保护空气[阅读]P301、[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讲解]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讨论]发生在你身边的能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①粉尘②气体:SO2、CO、NO2等[阅读]P31,以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教学设计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
二、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非常重要。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
【展示】有关空气被污染的图片、照片、资料等
组织学生讨论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的来源及应采取的措施。
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完成讨论题
【小结】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三、总结交流巩固提高
【小结】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并指出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巩固练习)
1.下列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B.海水C.可口可乐D.清洁的空气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二氧化碳B.液态氧C.冰水混合物D汽水
【讨论】P29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习
1.空气中氮气:占空气体积的%;属于纯净物,用途有:作气等。氧气:占空气体积的%;属于物。稀有气体:占空气体积的%。二氧化碳:占;它是物,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2.污染物:烟尘和(通常指CO、、)
3.防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草等
总备课数
11
主备人
备课组其他成员
集体备课内容
二次备课内容
三
维
教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内容。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道其重要,却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我们周围的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是小学自然课曾对空气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还是人类须臾离不开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二、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
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气体减少压强降低的物理原理也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主线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并于课前安排并鼓励学生查阅教材、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既是为探究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探究者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三、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一是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空气的成分和性质;二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三是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任务,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四是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第二单元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2课时 教案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知道各气体的用途。
2.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了解污染物的来源,知道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难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2课时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2.氮气的性质:氮气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氮气的用途:做保护气、化工原料、麻醉剂、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被用做保护气和电光源。
二、空气的污染及保护
1.空气污染物:有害气体、烟尘
2.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3.防治措施:植树造林、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尾气加装净化装置。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的组成纯净物和混合物【新课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你能通过实验或实例证明你身边确实有空气存在吗?教师引导,1.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观察现象?2.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观察现象?学生讨论:成果展示1.用透明塑料袋灌装空气2.微型打气筒鼓吹气球3.给车胎打气4.用注射器往水中注射空气5.风扇往脸上吹6.……教师播放视频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空气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师讲述】空气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很早以前科学家九开始研究空气的成分。
拉瓦锡实验: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教师讲解】实验现象: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实验原理:【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肉眼感知汞和氧化汞。
分析:拉瓦锡实验的优缺点是什么?优点:01.汞只和氧气反应;02.汞为液态,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并能直接用来观察反应器内空间体积的变化;03.汞的沸点较低,汞蒸气与氧气反应比较充分,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缺点:01.实验时间较长;02.操作装置比较复杂;03.实验过程对环境有污染。
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讨论】:根据拉瓦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用什么办法看到消耗掉氧气所占的体积?【教师活动】给出小资料: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只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只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还可能产生黑烟和一氧化碳气体。
3.镁:在空气中燃烧时既可与氧气反应,也可与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发生反应4.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学生讨论】:为了确保试验成功所选药品能够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且不产生其它气体。
【实验步骤】教师播放视频,学生分析:1.水为什么可以进入集气瓶?红磷(P)燃烧消耗氧气(O2),气体减少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水由烧杯流入集气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见的事例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来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的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对空气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学情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涉及到物理中的压强差问题,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
对于实验原理,有的学生只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是弄不明白的。
所以我在设计这个难点的突破时,补充了一个小实验,如课件中所示:当抽动注射器活塞时,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使学生明确,内外产生压强差是水进入的关键,并且进入水的体积等于抽出气体的体积。
通过授课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有了这个铺垫,学生在回答实验原理的时候,非常的顺利。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
难点: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
1、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的片段,引出我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的空气。
2、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讲授】教师提问
我们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呢? (过渡)讲述空气的发展史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过渡)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活动】实验探究[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分组实验)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实验2-1]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问题探究
(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原因: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活动】小组讨论
(提问)有的同学实验结果是氧气体积远远小于空气体积的1/5,为什么呢? (顺势点拨)引导学生分析装置、操作、反应药品等。
探究参考: 少于1/5的可能:
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却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思考】思维拓展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一定要用红磷吗? 【活动】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用蜡烛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
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活动】汇报结果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共同得出: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氧气(O2)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杂质0.03% 二、物质的分类
观察卡通图片及对比物质的化学式: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
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混合物和纯净物二者的区别? 【活动】归纳总结
谈谈本课题的收获,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随堂检测】
1、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
(1)、澄清的石灰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变浑浊【】
(2)、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
(3)、盛冰水的杯子从冰箱里拿出,放在常温空气中,外壁会潮湿【】
2、判断下列物质那些是纯净物那些是混合物? 1.清澈的河水 2.红磷 3.洁净的空气 4.冰水混合物
3、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课堂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上课伊始通过观看视频,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到了本节课的研究任务上。
由于教学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加上铺垫实验和学案的辅助作用,使得学生的探究过程(包括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有效。
思维过程跃然纸上,实际操作过程井井有条。
在整个课中主要讲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主要是从概念上理解再结合身边的例子加于说明,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习题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让学生清楚分类标准。
从教法上:对学生“扶”是必要的,可不易多“扶”,能让学生做的实验就放手,包括教师演示实验。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课后认真总结与反思发现自己的语言、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