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北京版)-呼兰河传(二)-2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完整版)《呼兰河传》优秀课件

(完整版)《呼兰河传》优秀课件
量优。美正的如故萧事红,在只书因中他结们尾充萧所满说我红:幼以年上的呼我记兰所忆写,河的忘传并却没不(有了节, 选)
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
萧寂红寞的一写生作,—是—一“直失被功冷”落之被痛忽:略火的热一的生抗, 是战一时直代寻,找民着族“的爱独”立和成“为温社暖会”和的历一史生的: 主流,而坚持女性意识的创作,注定得 孤不独到的男童权年社—会—的“认失同家。”之痛:身为“女儿” 的性别原罪,决定了萧红被封建父权放逐 的命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
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
做什么。“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
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
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
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
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学指导:
浏览课文,思考以上问题,用最简洁的语言回 答问题。如有困难,同桌商量。(10分钟)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1、她的童年生活 2、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了,“我” 四、五岁 3、祖父的大花园 4、春、夏 5、十分喜欢和怀念 6、充满生机、自由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的人呢? 举例说说。
感 作者介绍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
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 散文集《跋涉》1933年自费出版。她的代表作《呼兰河 传》,1935年12月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鲁迅亲自 校阅并写了序言。1942年1月22日病殁于香港,年仅31 岁。

高中语文《呼兰河传》课件1 北京版选修2

高中语文《呼兰河传》课件1 北京版选修2
第二十六页,共32页。
总结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 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 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这在她心灵上 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无意识地违背了
“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 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 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 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 斗争的大时代。
第二十五页,共32页。
总结
我们对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当然很同情, 我们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同时我们也憎恨。但 憎恨的对象不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我们只觉得这
婆婆也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 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她的“立场”,
她的叫人觉得可恨而又可怜的地方,在她“心安理 得地花了五十吊”请那骗子云游道人给小团圆媳妇 治病的时候,就由她自己申说得明明白白的。
第二页,共32页。
做女人难,
做自立的女人难, 做自立的女强人更难。
第三页,共32页。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 了虱子。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上,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 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 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看上面两段话,你从文字里读到了 什么?
王安忆,铁凝,池莉……
第六页,共32页。
有人把张爱玲和萧红称做是20世
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
子星座”,她们同为女性,温婉细腻, 但在温婉之中却有着不同的视角和 情怀。
就你课前的阅读说一下对萧红及 其作品最粗略的感受或印象。
第七页,共32页。

呼兰河传 PPT

呼兰河传 PPT

《呼兰河传》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 河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 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麻木的精 神状态。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 在愚昧和迷信观念下“无意识地”把年轻的一代作为牺牲品 献给旧礼教的祭坛上的叙说,向世人发出了男权社会对于妇 女的摧残和迫害,无须卫道士甚至无须男子来实施的呐喊; 作为同性不仅不怜悯同性,反而主动组成“杀人团”以堂而 皇之的理由,把一个个像“人”的女性剿灭虐杀了。这是对 令人颤栗的悲剧的控诉和呐喊。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涟漪.(yī ) 4.荒谬.( miù)
2.拯.救( zhěng) 5.渲.染( xuàn)
3.欺侮.(wǔ ) 6.奔忙不迭.( dié)
(二)多音字
1.扎包 扎.扎 花.( (
zā ) zhā)
3.露露 露. .水 马( 脚(lù)lòu)
5.横横 横. .行 财( (
对不少市民来说,如果花一些钱让孩子出去见见 例句
世面 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要花一个家庭一个月

的收入,那就值得考虑。
世面: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辨析
市面:街上商店或摊点多的地方,城市工商业
活动的一般状况。
2.工夫 功夫 《苏乞儿》号称“中国首部 功夫 3D影片”,
例句 里面的很多武术设计花费了很多 工夫 。 工夫:指时间;空闲时间。 功夫:指本领;造诣。
《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 港。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 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 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 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 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 的情怀。

呼兰河传ppt课件

呼兰河传ppt课件

小结“赏析” 除在内容上要扣住上面说的 四个方面,语言上还要连贯、简 明,力求优美。
16
4、作者描述的生活环境 与生活内容都凸显一个特 点——自由,你还能在文 中的哪些地方找到它的踪 迹?
17
结合具体细节和情节说说祖父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他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 响? 祖父是一个豁 达、通达、慈祥的 老人,懂得尊重孩 子的天性。他使 “我”的童年自由 自在,充满快乐。
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 • • • • • • • 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 主要人物是谁?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地点在哪儿? 能大概看出是在什么季节吗?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 是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
动物:蜂子、蝴蝶、蚂蚱…… 环境:大花园
颜色:白、黄、金、绿…… 植物:榆树、谷子、黄瓜……
童 年 生 活
人物:祖父和我
种小白菜 铲地(认错谷子) 摘黄瓜、追蜻蜓 采花心、绑蚂蚱腿 浇菜
研读课文
1、课文主要叙写了“我”童年的哪些生活?主要运 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来表现“我”的天性?
(1)劳动:种花、拔草、 种菜、铲地、识别谷子、 浇菜…… (2)玩耍:吃黄瓜、追 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豆 青蚂蚱…… ——在孩子的眼中劳动与 玩耍没有本质的区别,劳 动也是玩耍!
12
3、作者还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 “我”生活的后园中的自然景物环 境,你认为写得最好的是哪处?并 说说好在哪里?(赏析)
[温馨提示] 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可以从这几个方 面来写: 1、写了什么景物 ——概括内容

《呼兰河传》 ppt课件

《呼兰河传》  ppt课件
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小城人的生 活空间局促、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 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 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磨房,几家豆腐 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 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 里的清真学校。
ppt课件
7
“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 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 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 其苦,但一直没有想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 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 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 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 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在呼兰河畔,人们对 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 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1940年,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完成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
1941年,在医院检查出患有肺结核,因庸医误诊为喉瘤 而错动喉管,手术导致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
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享年31岁。
ppt课件
4
关于作品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 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 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 传性的散文体小说。
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 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原本 的幸福生活因为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使冯歪嘴子 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后媳妇因难产死去。
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 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 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呼兰河传》到 此结束。
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写 了呼兰河村的人情风貌。书中刻画出了当时生活压 力下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 社会现实的否定,反映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与苦闷。

高中语文《呼兰河传》课件 北京选修2

高中语文《呼兰河传》课件 北京选修2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试从这一 点出发,说说本文写了哪些内容,依此 划分文章层次,并说明贯穿文章始终的 感情是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结:
文章回忆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 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万物, 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对故 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文章记叙的都是一个孩子在狭小的生活 空间的琐事,但是由于作者在文字中倾 注了热切的情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 旺盛灿烂的生命图景,显得生机勃勃, 情趣盎然。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 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 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 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 “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 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 诲、平易近人的人。
课堂讨论:
很多人去过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都觉得 平淡无奇,根本没有鲁迅描写的那样让 人心动;同样,如果现在给你机会去一 下萧红笔下的后花园,你也许也会感到 失望,因为那里的事物也许极普通,根 本没有她所描写的那样鲜活有灵性,这 是为什么呢?
布置作业:
1、完成《训练与检测》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试从语言特 点上加以分析。
写蝴蝶飞舞:“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 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自言自 语,充满孩子气。
研读第28段
这一段使用了十一个“就“字,可是读 起来一点也不显得罗嗦,反而有独特的 味道,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 样的作用。
前三个“就”,表示强调语气;后八个 “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 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 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 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 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

高中语文《呼兰河传》课件2 北京版选修2

高中语文《呼兰河传》课件2 北京版选修2
– 其中其成名作为《生死场》,分别由鲁迅和胡风作序和跋,被誉为 “最早出现的抗日小说”。
情绪型、体验型、自传型作家的还原:萧红研究最初局限于“抗 日文学”和“左翼文学”的角度,存在较多的误读。近年以来, 研究更结合萧红个人的悲剧性身世,及其作为一个注重个人感受和生存体验,具有相当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的作家,其个人性 创作审美特质的完整呈现,对萧红小说的独特意蕴及文体风格: 情绪化、体验化和自传性特色有了较多的认识。
萧红正是通过这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 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冷漠与无视,来直戮其灵 魂深处的痼疾:传统文化的桎梏,而这正是《呼兰河 传》悲剧意蕴的深刻价值所在:它揭示了强大而愚昧 的历史文化背景(集体无意识)对人性的异化及扼 杀——呼兰河人认同环境,认同现存的一切秩序及道 德,实际上是认同它所体现的所有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念,所以当这群古老中国的子民以真诚而善良的出发 点去残忍扼杀别的生命时,才更震撼地体现出我们病 态民族麻木的魂灵来,于鲁迅先生的”吃人“与”被 吃“的轮回中,体现出无尽的人生悲凉和深沉的悲剧 性。
– 陈衡哲(现代文学第一位女作家):由亲情、性爱滋生的个 人情智困扰推及人生和社会问题,刻划“五四”初期的青年 心象
– 冰心:探索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童真、自然、母爱 的“爱的哲学”
– 庐隐:性爱的苦闷
– 凌叔华:尽现“世态的一角,高门望族的精魂”
– 丁玲:现代女性的精神困惑和内心苦闷
生命的沉睡——《生死场》
– 超常规的语言:用自然的陌生语言(儿童语言)描写熟悉的 世界,使其语言新鲜自然、稚拙浑朴,别具情趣
– 自传式叙事方法: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和第一人称叙述限制, 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容量,并带来突出的艺术效果
– 散文化的文体结构:突破传统小说以线性时间关系和因果关 系结构作品的方式,有意淡化时间和因果关系,强化空间结 构,代之以富于情趣的场景和片断的细腻描写

呼兰河传ppt课件

呼兰河传ppt课件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16
相关链接: 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 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遭受感情挫 折,病魔缠身,她曾说过“若是那时能回呼兰我 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 的铁蹄下。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年 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 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 (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 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 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9
动物:蜂子、蝴蝶、蚂蚱…… 环境:大花园
颜色:白、黄、金、绿…… 植物:榆树、谷子、黄瓜……
童 年 生 活
种小白菜 铲地(认错谷子) 摘黄瓜、追蜻蜓 人物:祖父和“我” 采花心、绑蚂蚱腿 浇菜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10
第三次先学后教:探究课文,品味感悟。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1
呼兰河传
(节选)
萧红
学 习 目 标
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掌握文章的主旨。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3
感 动 中 国 的 作 家 萧 红
作者介绍
画 忆 萧 红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 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 散文集《跋涉》1933年自费出版。她的代表作《呼兰河 传》,1935年12月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鲁迅亲自 校阅并写了序言。1942年1月22日病殁于香港,年仅31 岁。
谎( huǎng )花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6
第二次先学后教: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高中语文北京版《呼兰河传》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北京版《呼兰河传》精品课件

初读文章,整体把握
1.若给课文起个标题,你起什么名字,请 说说理由。 2.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 3.主要人物是谁?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4.地点在哪儿? 5.能大概看出是在什么季节吗?依据是什 么? 6.“我”对字童年生活的感情如何?
探究人物形象
1.完成下面的填充: “我”是一个 你的理由。 明确:天真烂漫、充满童真等等。 2.在“我”眼里,祖父是一个 孩子,并结合课文说说
作品简介: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 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 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 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 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作品简介:
小说共有七章,每章内容 并没有密切的关联。第一、 二章,分别是对呼兰城人们 生存环境的描写,对其生活 状态的揭示,从宏观上展示 呼兰城的总体印象,落墨于 风土和人情,突出的是“大 泥坑”和“精神盛举”。从 第三章开始陆续有人物出场: 祖父,园里各样的邻居,小 团圆媳妇,有二伯,磨倌冯 歪嘴子……
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和原因 ①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 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 直到被折磨而死的?结合课文,抓住关键语言 作简要叙述和评点。
天真,烂漫,率直 被热水烫了三次——跳大神——赶 鬼烧“替身”——被认为是“妖怪”
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和原因 ②小说为什么要写小团圆媳妇的“笑”呢?她 的“想玩”和“哭叫”意味着什么? 写出她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 孩童般的天真与烂漫,还有她对生命本能的 欲求和热望。健康、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 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被婆婆打出了毛 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折 磨、摧残,终于死去了。这样写更突出生命 的被蔑视、被践踏,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悲怆 和苦痛。

呼兰河传PPT课件

呼兰河传PPT课件
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旗帜鲜明,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原因。本题抓住“果园中的果树”“一棵大榆树”不同
的叙述角度分析,最终得出不矛盾的结论。
重难点小结 这段文字重点介绍“我”家的大花园,交代 环境和人物。首先介绍呼兰河小城的地点、人物及
祖孙年龄差距,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园子里美丽
的景色,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昆虫,又重点写 风中的、雨中的、阳光下的大榆树各自不同的情态。 这些情态既保留作者幼时的儿童观察视角,也带融 入了成人后的追忆想像。
品析第1-6自然段
1. 作者为什么要介绍祖孙二人的年龄差距?
【答案】祖父历经沧桑,年老力衰,才会安守故
园,而“我”刚来到这个世界,大花园便是认识世
界的起点。这样才会有祖孙俩发生在大花园的故 事。年龄差距也从侧面体现了“我”对祖父的依恋 和祖父对“我”的慈爱。
2. “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与“只 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矛盾吗? 【答案】不矛盾。前面一句是针对“果树于是都 死了”而言,后面一句强调了对大榆树的难忘, 引出下文对大榆树的描写。
阅读方法解密
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题分析法,这是中考阅读中常见的题 型。做这种类型的题的关键是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
体会所要表达的情感,深入了解所要揭示的主旨。通过
这些来仔细分析并看清前后看似矛盾的句子或词语各自 所指代的内容,所揭示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题
的答案一般是不矛盾。答题时先要回答是否矛盾,观点
1. 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
(重点) 童趣。
2. 品析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略充满童趣的灵气。 (难点) (重点) 3. 学习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萧红 (1911 ~ 1942) ,黑龙江 呼兰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张遒莹。她是作为一个旧世 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 作力求写真,她写人写景,抒情 状物,将美丽鲜活与质朴无华统 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和 散文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 作 有 小 说 《 生 死 场 》《 呼 兰 河 传》《马伯乐》,散文《回忆鲁 迅先生》等。

《呼兰河传》课件

《呼兰河传》课件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描绘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命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人性的思考, 具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艺术风格
作品的艺术风格独特,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氛围,是中国现代 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社会意义
作品通过反映呼兰河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具有深 刻的社会意义。同时,作品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道 主义精神。
04
人物形象研究
主要人物分析
萧红
小说中的叙述者,通过她的视角展 现呼兰河城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 她是一个聪明、敏感的女孩,对周围 的世界充满好奇。
祖父
萧红的祖父是一个慈祥、智慧的老人 ,他对萧红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教会了她许多生活的道理,是萧 红最亲近的人之一。
次要人物塑造
团圆媳妇
小说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悲剧人物,她因为不符合呼兰河城 的传统观念而被虐待致死。她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 的压迫和残害。
语言特点
语言风格
地域特色
作品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用词简练 明快,表达了小萧红天真无邪的个性 和情感。
作品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 过方言和俚语的运用,展现了呼兰河 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
修辞手法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 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 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文学价值
05
作品影响与启示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提供了乡土文学的范本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乡土情 感,影响了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为众多作家提供了借鉴 和启示。
拓展了女性写作的视野
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其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书 写,为后来的女性作家提供了新的写作视角和思考方向。

《呼兰河传》PPT课件

《呼兰河传》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4
二、叙事特征 (一)倒叙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 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人生为什么,才有这样凄 凉的夜。”“我家院子是很荒 凉的”“我家是荒凉的”。
2020年9月28日
15
二、叙事特征 (一)成人全知叙事视角
“这时候,那些看热闹的觉 得也不过如此,也没有什么新 花样了。”
2020年9月28日
12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飞上天上了似 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 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要无 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做什么, 要怎么样,怎么样。”
2020年9月28日
13
“逆来顺受了,你说我的生命 可惜,我自己却都不在乎。你 看着很危险,我自己以为得意, 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 少。”
浦迪安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到“希腊 神话的‘叙述性’与时间化的思维方式有关, 而中国神话的‘非叙述性’,则与其空间的 思维方式有关。”
所谓的空间感,即索绪尔所提出 的“共时性”,即同时存在的并 且有系统组织的横向层面。中国 古人空间化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 国叙事小说具有叙述性和空间化的 特点。
2020年9月28日
2020年9月28日
6
2、涉及内容广泛、随意而谈 围绕着呼兰城风貌、民俗风情、
呼兰百姓和萧红的童年展开,自 由随意而谈,涉及内容广泛,不 仅有呼兰城自然面貌、风俗文化、 呼兰人的卑琐生活还有作者对于 男权主义的批判、对生与死人生 哲学的思考。小说淡化情节,注 重情感,随意而谈,颇有散文的 特征。
2020年9月28日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 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 弄他的帽子,而我不知道我到 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 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 三十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第一章》
野台子戏也是在河边上唱的。也是秋天,比方这一年秋收好, 就要唱一台子戏,感谢天地。若是夏天大旱,人们戴起柳条圈来 求雨,在街上几十人,跑了几天,唱着,打着鼓。求雨的人不准 穿鞋,龙王爷可怜他们在太阳下边把脚烫得很痛,就因此下了雨 了。一下了雨,到秋天就得唱戏的,因为求雨的时候许下了愿。 许愿就得还愿,若是还愿的戏就更非唱不可了。
第四单元 呼兰河传(二)
北京版 选修二 高二年级 语文
《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2.能够赏析《呼兰河传》散文化小说的艺术特色。 3.能够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乡土刻骨铭心的怀恋,体 悟萧红的写作旨归。
《呼兰河传》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呼兰河小城的基本概况 第二章 呼兰河人的精神“盛举” 第三章 “我”与祖父的后花园时光 第四章 “我”家几户房客的生活
《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小说艺术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更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 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 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呼兰河传·序言》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 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 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 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了。(第一节开篇) 我家是荒凉的。(第二节开头)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三节开头)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四节开头) 我家是荒凉的。(第五节开头) 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觉显得荒凉寂寞。(第 五节结尾)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 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 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我问祖父她为什么不让她玩?祖父说:“她有病。”我说: “她没有病,她好好的。”于是我上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
作家审视的叙述视角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样悲凉。 他们一边挂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人生是苦多乐少。那 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 荒凉。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 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 一辈子也没有。
成年叙述者超然视角
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虽 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 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 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再说那造纸的纸房里边,把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因为他是 一个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 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的叙述视角
原生态儿童叙述视角 作家审视的叙述视角 成年叙述者超然视角
原生态儿童叙述视角
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看热闹的人,络绎 不绝地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 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 照。
十字 东西 二道街
生死 民风 与民俗
后花 园无 忧无虑
祖父 老 有 冯歪 祖母 胡家 二伯 嘴子
精神 还乡
百传》中的人物故事呈现零碎样态,看着很像萧红的 自传,但又不完全是自传。全书叙述视角多元,作品的语言像诗 歌的语言,又像抒情散文那样,也像方志记载的语言那样,还像 聊天记录那样,甚至文中的故事还有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意味。
——《呼兰河传·第二章》
这粉房里的人吃蘑菇,总是蘑菇和粉配在一起,蘑菇炒粉,蘑菇 炖粉,蘑菇煮粉。没有汤的叫做“炒”,有汤的叫做“煮”,汤少一 点的叫做“炖”。
他们做好了,常常还端着一大碗来送给祖父。等那歪鼻瞪眼的孩 子一走了,祖父就说:“这吃不得,若吃到有毒的就吃死了。”但那 粉房里的人,从来没有吃死过,天天里边唱着歌,漏着粉。
——《呼兰河传·第四章》
“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的回答着:“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 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 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呼兰河传·第三章》
《呼兰河传》整本书的逻辑结构
《呼兰河传》是一本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呼兰河小城风土人 情并表现普通农民的生活、反抗、失败、屈辱和精神麻木的作品。 第一章:9节;第二章:5节;第三章:9节;第四章:5节;第五 章:11节;第六章:14节;第七章:10节;尾声单独成章。
《呼兰河传》
呼兰河城
呼兰河人
呼兰河情
第五章 小团圆媳妇经历惨死 第六章 性情古怪的长工有二伯 第七章 磨倌冯歪嘴子的故事 尾 声 幼年记忆与难以忘却
《呼兰河传》以童年生活与童年记忆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 故事串起来,写了20世纪初北方呼兰小城的社会风貌以及普通人 的生活。萧红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生于斯、长于斯、念 于斯的小城作传。
萧红的故乡记忆与精神还乡
《呼兰河传》从乡土切入,表现普通农民悲惨的生活。他们 的反抗、失败与屈辱,他们麻木的精神状况,他们在严酷的自然 力和社会政治结构的双重压迫下卑微地生存。萧红审视乡土社会 所维系的传统文化价值,如生命的沉寂与卑琐、情感价值的荒凉, 以及迷信、保守、自私、势力、愚昧到残酷的程度等。
《呼兰河传》综合地运用了各种文体,在写实中渗透了抒情 的诗魂。诗性的语言、富于抒情的节律和复沓的节奏感融在叙述 的文字中。从电影、风俗画、自叙性的抒情诗,到可以独立成章 的短篇小说,以互相勾连的场景与人物,传达出整体的文化氛围, 使分散的细节获得内在的联系,将各种细节关联在统一的语义场 中,使以前和以后的叙述都渗透了悲凉的意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