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力学第三章 塑性本构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5)
36
R 代表屈服曲面上各点对应的应力偏张量的矢量
长度。由(3.7) OS 2 J 2 得: R= OS = 2 J 2 代入(3—25)式得: Mises 屈服条件的第一种表达方式: s2 (3—26) J2 由 J 2 [( 1 2 ) 2 ( 2 3 ) 2 ( 3 1 ) 2 ] 的定义式可 把上式变成 Mises 屈服条件的第二种表达方式: 2 ( 1 2 ) 2 ( 2 3 ) 2 ( 3 1 ) 2 2 s (3—27) 说明: (1)在π平面上,Mises 屈服轨迹是一个半径为
32
π平面上的屈服轨迹为正六边形 ABCDEF,如图 3.8
所示。 下 面 分 析 ( 3 — 20 ) 式 与 屈 服 轨 迹 正 六 边 形 ABCDEF 的对应关系。
OA 是应力空间中的 Oσ1 轴在π平面上的投影, 因此 A 点对应单向应力状态。 而 A 点又在屈服曲面上, 因此应有 O σ 1= σ 1= σ s ,投影到 π 平面上,应乘以
2
(3—15)代入(3—14 )得屈服条件为: σ1-σ3 =σs (3—16) 设由薄壁筒扭转实验得到的屈服剪应力为τs, 纯 扭转也是复杂应力状态的特例,因此也应满足( 3— 14) 。将τmax=τs,代入(3—14)得: k =τs (3—17) 代入(3—15)得: 在 Tresca 屈服条件下σs 和τs 的关系: τs= s (3—18)
§3.4
Tresca 屈服条件
实验表明,最大剪应力达到一定数值时材料就开 始屈服,屈服条件为: τmax=k (3—14) k 为常数。 一、 各主应力按大小顺序排列 (即 σ1>σ2>σ3) 1 3 τmax=
2
代入(3—14)得: ‘ σ 1 - σ3 = 2 k (3—14 ) 设单向拉伸实验的屈服应力为σs, 单向拉伸是复 ‘ 杂应力状态的特例,因此也应满足(3—14 ) 。将σ1= σs,σ2=σ3=0 代入(3—14‘)得: k= s (3—15)
‘ ’
§3.5
Mises 屈服条件
Tresca 屈服条件完全忽视了居于中间大小的主应 力对材料屈服的影响,这是和实际有出入的。
35
Mises 用 Tresca 屈服条件的屈服轨迹正六边形 ABCDEF 的外接园作为屈服轨迹。 由(3—23)式知圆的半径为 圆的方程为:
2 2 R = s 3
2
2 σs, 3
3 2 2 2 4 6 4J 2 27 J 3 9 s J 2 6 s J2 s 0 (3—22)
是 J3 的偶函数。 (3—16) 、 (3—21)和(3—22)是 Tresca 屈服 条件的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该屈服条件常用在主应 力大小顺序为已知的问题上。 说明: (1)在应力空间中表示 Tresca 屈服条件的屈服 曲面是一个以等倾线为轴线的无限长正六角柱面。在
2
31
‘
二、各主应力不按大小顺序排列 (3—16)可改写为: σmax-σmin =σs (3—19) (3—19)等价于下式中至少有一个式子成立: 1 3 s 0 0 3 s 1 1 2 s 0 (3—20) 1 2 s 0 2 3 s 0 2 3 s 0 (3—20)等价于 1 2 2 s2 2 3 2 s2 3 1 2 s2 0 (3—21) (3—21)是各主应力大小顺序未知时屈服的必 要条件。 上式可化为:
42
(1)简单加载 :在加载过程中各应力分量按某 0 0 一参数 t 成比例地单调增长,即 ij t ij (这里 ij 为 某一固定的应力状态)时,称为简单加载,即比例加 载。简单加载时,在应力空间中代表应力状态的点在 0 连接原点 O 与代表应力状态 ij 的点 A 的直线上移动。 加载路径是通过原点的直线。 (2)复杂加载 :不符合上述比例关系的加载方 式叫复杂加载。 复杂加载时 加载路径可以是通过原点或不通过 原点的曲线或折线。 (二)简单加载原理 简单加载定义是针对受力物体中一点应力状态 给定的。但荷载是施加在整个物体上,这样就提出一 个问题: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在物体内所有各点 上实现简单加载呢 ?苏联力学家提出的简单加载定理 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简单加载定理:对小变形的受力物体,满足下列 三个条件即可保证物体内所有各点都处于简单加载 (充分条件) : (1)物体上所有外加荷载(包括表面力和体积 力)成比例增长。如有位移边界条件,只能是零位移 边界条件; (2)应力强度和应变强度呈幂关系 i A in ; (3)材料不可压缩,即泊松比μ= 。
3
与(3—18)式相比可知,Tresca 屈服条件和 Mises 屈 服条件在τs 和σs 的关系上有约 15%的差异。 因此,Mises 屈服条件和 Tresca 屈服条件在单向
37
拉压应力状态下完全一致,在纯剪切时二者差异最 大,约为 15%。 (4)对于平面应力状态,σ3 = 0, (3—27)式化 为: 2 2 (3—29) 12 1 2 2 s 在应力空间中, σ3=0 平面 ( σ 1, σ2 坐标面) 与 Mises 屈服曲面的交线为一斜椭圆,它外接于 Tresca 屈服轨 迹的斜六边形。 §3.6 加载曲面和加载准则 (一)加载曲面(后继屈服面) 由单向拉伸试验知道,对理想塑性材料,一旦屈 服以后,其应力保持常值。卸载后再重新加载时其屈 服应力的大小也不改变 (没有强化现象) 。 对于强化材 料,在开始屈服之后,随着塑性变形的发展其应力值 继续增加。卸载后再重新加载至原来开始屈服的应力 时材料并不屈服,要加到原来卸载开始时的应力,材 料才再次屈服。因此对于强化材料,重新加载时的屈 服应力要高于原始加载时的屈服应力,这就是强化现 象。而复杂应力状态与单向拉伸状态是类似的,即: 复杂应力状态下,理想塑性材料在应力空间中的 屈服曲面具有固定的大小和形状,屈服以后经过卸载 并重新加载,仍然保持原来的屈服曲面。 对于强化材料,我们把在应力空间中由屈服条件 规定的曲面叫做初始屈服曲面,记做Σ,若加载至超
34
1 s s 1 1 2 s 1 2 s 2 s 2 s
‘ ’ ‘ ’
(3—24)
σ3 = 0 的平面(σ1,σ2 坐标面)与正六角柱屈
服曲面的交线为斜六边形 A B C D E F 。 方程组 (3 ‘ ’ ’ ‘ ’ ‘ ‘ ’ —24)中各式分别代表 A B 、D E 、F A 、C D 、 ’ ‘ ‘ ’ B C 、E F 各边。
2 s 的圆。 它的屈服曲面是一个以等倾线为轴线的无 3
1 6
3
限长圆柱面。 (2)以σ1 =σs,σ2 =σ3 = 0 代入(3—27)式, 得到恒等式,说明 Mises 屈服条件符合单向拉伸实验 的结果。 (3)对于纯剪应力状态,屈服时应有σ1=τs,σ 2=0,σ3=-τs,代入(3—27)得: τs = s =0.557σs (3—28)
图 3.8
代入前面得到的算式(OS)x =
1 ( 1 3 ) ,得: 2
1 3 s 。 故知,AB 边代表(3—20)式中的第一式,其中 A 点 =-30°为单向拉伸应力状态。B 点ωσ=30°为单 向压缩应力状态。G 点ωσ=0°为纯剪切应力状态。 同理可证,DE、FA、CD、BC、EF 各边分别代 表(3—20)式中的后五式。C、E 都代表单向拉伸应 力状态,D、F 都代表单向压缩应力状态,各边中点 都代表纯剪切应力状态。 (2)对于平面应力状态, σ3=0,方程组(3— 20)化为:
1 2 1 sin ,而 cos , sin 1 , 因此, OA (正 3 3 3
2
六边形的边长)为: OA = s sin
2 s 3
(3—23)
对 AB 边上任意何一点 S 都有: s
(OS ) x OA cos 30 2
33
38
出了屈服曲面后卸载,然后再重新加载时,屈服曲面 比初始屈服面 Σ 向外扩大了,这就是强化现象 。 以 Σ‘表示这个扩大了的新屈服面,称为后继屈服面或 加载曲面; 以 =0 表示加载曲面,称为加载函数。
(二)加载准则 如果通过屈服条件判断材料已进入塑性阶段,则 下一步必须确定其应力状态的变化是加载达是卸载。 因为在塑性阶段对于加载和卸载其应力应变关系服从 不同规律,加载时还要产生新的塑性变形,卸载时则 不产生新的塑性变形。 对于单向应力状态,这个问题是很容易回答的。 无论是拉伸还是压缩, 其应力绝对值增大时即为加载, 减小时即为卸载。但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就不那么简单 了。可能出现一些应力分量绝对值增加而另一些分量
3
强度 i 3J 2 ,因此,也可以把 i 看成屈服函数 f, 这时的加载准则为: 对强化材料 dσi>0 或 d J2>0,加载 dσi<0 或 d J2<0,卸载 (3—35) dσi = 0 或 d J2 = 0,中性变载 对理想塑性材料 dσi= 0 或 d J2 = 0,加载 (3—36) dσi<0 或 d J2<0,卸载 加载时材料产生新的塑性变形,故产生塑性比功 增量 dW p ij d ijp >0。 (比功为单位体积所作之功) , 而 卸载 或 中 性 变载 时 , 不 产生 新 的 塑 性变 形 , 即 p d ij = 0,故 dW p 0 (由于塑性变形不能恢复,故塑性 比功不可能为负) 。 所以也可以根据 dW p 来判断加载或 卸载:
41
dWp>0,加载 (3—37) dWp=0,卸载或中性变载 说明: 加载或卸载都是对一个点上的整个应力状态而 言。在加载过程中某些应力分量可能增加而另一些可 能减小,但只要根据加载准则判断是加载,则就说在 这个点是加载。如是加载,则在所有方向上都要使用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如是卸载,则在所有方向上都要 使用弹性应力应变关系。 §3.7 简单加载和复杂加载 (一)加载方式 对一个复杂应力状态,可以根据加载过程中各个 应力分量是否成比例增长而分为简单加载与复杂加 载两种方式。
39
绝对值减小的情况,这时究竟应该是加载还是卸载 呢?必须有一个准则来判断。 在建立屈服条件时, 曾根据屈服函数 f ( ij ) 的大小 来判断材料是否屈服,于是可以想到,可依照应力状 态变化时的屈服函数 f 值的变化来判断是加载还是卸 载。 材料是强化材料时,在应力空间中,代表应力状 0 态 ij 的 A 点当应力状态变化、 移向初始屈服曲面 Σ 以 外,即 df>0 时为加载。A 向 Σ 面以内移动时,即 df <0 时为卸载。A 在 Σ 面上移动时,即 df = 0 时为中 性变载。故 对强化材料: df>0,加载 df<0,卸载 (3—33) df = 0,中性变载 由实验结果得知,加载时产生新的塑性变形,卸 载及中性变载时均不产生新的塑性变形,其各应力分 量与各应变分量的改变服从弹性规律。 对理想塑性材料,一旦进入塑性阶段以后,在应 力空间中代表应力状态的点均位于屈服曲面 f ( ij ) =C 上。由于没有强化现象产生,应力状态变化时,尽管 塑性变形还可以不断增长, 而屈服函数 f ( ij ) 的值却不 能再增长。即不可能有 df>0 的情况出现。代表应力 状态的点只能在屈服面上移动,这时有 df = 0,属于 加载。 当代表应力状态的点移向屈服面以内时, df<0,
40
属于卸载。 故对理想塑性材料: df<0,卸载 df = 0,加载 采用 Mises 屈服条件时 , J 2
s2
3
ຫໍສະໝຸດ Baidu
(3—34) ,与屈服条件
f ( 1 , 2 , 3 ) = C 相 比 较 , J2 就 是 屈 服 函 数 s2 f( 1 , 2 , 3 ) , 就是常数 C。所以 df=dJ2。而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