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精编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精编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精编教案
3
这种观点?现在我们一起诵读课文的最后两段,再文中寻找答案。 明确:不赞同。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能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
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发展父亲的良知(严厉和原则)和母亲的良知(宽容和善 良),在内心建立两个形象,达到一种综合的状态,这才算拥有成熟而健康的 灵魂。
想想我们刚刚联系到自己的父母给我们的爱,就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了。 总结: 本文阐述了爱并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理性)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 问题,是一门艺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综合母爱和父爱,惟其如此,才 能使自己有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课虽然结束了,但思考不能停止!父亲、母 亲这两个世界给你哪些影响?你将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让自己变 成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呢?
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
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1、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 分
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
特征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刚出生 8 岁以下 8-10 岁 少年期 量 成熟期
今天,我们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种人间大爱。
信息筛选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
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
己需要的基础上。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
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
无被爱的意识 有被爱的意识 用努力去唤起爱 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4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习目标1.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2.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对“爱”的相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筛选信息,完成下面的表格。

表1:人在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更特征表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表2: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及其主动面、消极面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一刹.那( ) 赐予....( )..( ) 罪孽.( ) 盛气凌人渊.源( ) 履.行( ) 归根结蒂.( ) 秩.序( )惶.恐( ) 休戚.相关( ) 专横.( )2.说明下面的词语。

(1)节外生枝:(2)归根结蒂:(3)盛气凌人:合作探究1.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映了这种状态?2.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映了被爱意识的觉醒?3.课文第六段采纳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色。

4.“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课堂练习一、基础学问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自恋.(liàn)孪.生(ruán)诞.生(dàn)涎.(xián)皮B.烫.手(tàng)熨.帖(wèi)乳汁.(zhī)家什.(shi)C.赢.得(yíng)羸.弱(lěi)依靠(lài)水獭.(lài)D.罪孽.(niè)分蘖.(niè)履.行(lǚ)颠覆.(fù)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慈爱撕碎凝合孤立无援B.缺陷遵徇阻碍简而言之C.渊源鉴于惩处归根结蒂D.寄予阐明相像惶恐担心3.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后来幼儿起先学走路、说话和相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有一种没法割舍的亲情,叫做“爱”。

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不需要契约合同的拘束,更不需要金钱权力的维系。

它发自天然,来自天性,适于众生。

可是,假如我们抛开这种感性的认识,听一听心理学家、哲学家的看法,或许更存心义。

本文是一篇哲学漫笔,作者站在理性的高度来从头审察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这份真情。

学习本文,一要理清文章的构造思路,二要领会作者是如何对这份“爱”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层思虑的。

本文节选自艾·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

这部书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今世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其实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没关的感情,是一个能力的问题。

弗罗姆以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此它像其余艺术同样,是能够并且应当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取他人的爱。

在本文中,作者由婴儿阶段的特色写起,由出生时无心识状态到对母爱的渐渐感觉。

婴儿阶段事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以为“我被人爱是由于我是我”,母爱对他来说是一种祝愿,是一种和平,不需要经过努力获取。

八岁到十岁的小孩开始“创建爱”,有了爱的能力,爱的对象也由母亲转向了父亲。

父亲开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

本文不是简单的对于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建立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分析,弗罗姆对于“爱”的理解,是鉴于人道主义立场的。

他将“爱”放到人类存在的实质的高度去对待与认识。

★艾·弗罗姆(1900— 1980) ,20 世纪美国有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有《躲避自由》《自我的找寻》《爱的艺术》等。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执行归根结蒂..罪孽咄咄逼人..顷刻专横刹.横.刹车纵横..2.写汉字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Dàn 生yíng 得垂 xi án l éi弱蜿 yán yíng 政huáng 恐遵 xún彷 huáng逃 Dùn3. 解词义一顷刻:指极短的时间。

高二语文学案: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新人教版必修4)

高二语文学案: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新人教版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课前预习】一.作家与作品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人性异化”是弗罗姆以人性为标准,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内在矛盾而得出的结论。

他对这一社会中的人性异化问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

同时,弗罗姆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

他探索了心理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他提出所有已知的社会结构均不能适应人类的基本情绪需要。

他认为将精神分析的原则应用于病的治疗,人类便能设计出一个心理平衡的“健全社会”。

弗罗姆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等。

二. 【原著节选】弗洛姆《爱的艺术》之精彩语录1. 爱,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享受到的一种生活情趣,也不是与一个人达到的自我成熟度毫不相干的身外之物。

2. 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

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被爱,如何变得可爱。

3. 人们常常把“堕入”爱网时的最初体验和“置身”于爱之中的持久状态混淆起来。

他们并不懂得,他们所产生的迷恋,那种证明他们相爱之深的彼此“发痴”的状态,实际上可能只是证明了他们先前的孤独程度。

4. 成熟的爱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个性条件下的融合。

5.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过程与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其本质。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教学时数】:一课时【预习】1.通读课文,初步把握作者观点,感知主要内容。

2.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一刹()那给()予罪孽()咄咄()逼人辨认渊源履行咄咄逼人归根结蒂3.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进入今天的学习之前,先请大家来听两首歌曲《母亲》《父亲》。

听完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二、简单介绍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上的问题。

组长做好组内分工,安排好每道题的发言人,指导组员整理好每道题的答案,并安排好发言人,补充人。

(整理如下)1、归纳本文的主旨:明确:本文阐释了父爱和母爱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性质与区别。

1他首先阐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爱以及爱从幼稚道成熟的过程。

2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懂得爱的重要性,去创造爱,产生成熟的爱。

3指出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父母,健康灵魂,走向成熟的途径。

2、阅读课文1—3段,回答下列问题:(1)《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成都市洛带中学校曾琼【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的本质,重新认识爱。

3、引导学生学会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教学重难点】重点:1、筛选信息,整体把握内容;2、从理性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难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

【教学方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学案) 1、回顾自己享受过的父母之爱。

填上天平。

2、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梳理文章结构。

一、情景导入 3‘由自己家孩子对爱的感受引出中外的爱有什么不同。

进入到主题,弗洛姆《爱的成长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二、学习目标梳理论据概括观点,借助关键句把握主旨合作探究,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三、整体感知 6‘1、从关键句入手,理清全文层次。

明确:爱的能力——爱的对象——完善自我2、迅速阅读文章1-3自然段,思考:据弗罗姆观点,既然人是从婴儿期到成熟期不断成长的,那么爱的能力也在成长。

找出爱的能力的发展特点。

明确:无爱--被爱--爱别人--创造爱四、合作探究1、小组学习:随着爱的能力的增长,爱的对象也在发展,那么,这两种爱分别有什么特点?分别有哪些优缺点?作用有什么不同?请浏览全文,概括作答。

10‘2、质疑探究父爱和母爱各有优点和局限,你如何看,是否同意弗罗姆的说法?谈谈你的看法 8‘PPT:史蒂芬、速写本子VS贾政、狼爸暴走妈妈VS虎妈3、我们理想中的父爱母爱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讨论后出示名人和弗罗姆的观点。

)6‘母亲:安全感、相信生活、独立父亲:宽容、耐心、自信4、自己以后也将成为孩子的父母,我要怎样做才算达到成熟和健康?4‘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优化方案】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优化方案】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诗海拾贝岁末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赏析]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

首句直白,却意蕴深重。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关切、爱护。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意深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

最后两句是写诗人自己心态的。

“低徊”二字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

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思考]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语林撷英一、文本名句1.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2.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3.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4.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二、有关“父母之爱”的名句1.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

——狄更斯2.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

——狄更斯3.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4.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5.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6.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

——苏格拉底1.字音辨识(1)单音字履.行(lǚ)辜.负(gū)罪孽.(niè)赢.得(yíng) 渊.源(yuān) 秩.序(zhì)(2)多音字2.字形辨认 ⎩⎪⎨⎪⎧d àn (诞)生蜿yán(蜒) ⎩⎪⎨⎪⎧缺xiàn(陷)chǎn(谄)媚⎩⎪⎨⎪⎧借jiàn(鉴)得鱼忘quán(筌) ⎩⎪⎨⎪⎧duō duō(咄)(咄)逼人 笨zhuō(拙) 3.词语辨析(1)体验·体会“体验”,侧重于在实践中感受,从感性方面认识事物。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音、字形、词义,了解动物游戏的有关知识,并能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更多自然之谜。

2、理清文章结构,培养筛选信息,概括叙述的能力。

3、学习文中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鉴赏文章语言。

4、培养热爱动物的感情,培养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领悟丰富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结构,培养筛选信息,概括叙述的能力。

2、学习文中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鉴赏文章语言。

学习难点:学习文中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鉴赏文章语言。

学法指导:诵读、体味、研讨、展示、探究预习案一、课本助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

父爱、母爱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

1、作者简介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 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 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遗忘的语言》、《为自己的人》、《爱的艺术》《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等,广泛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

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用人本主义调合二者,从而实现二者的“综合” , 这一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2、作品简介: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这本书告诉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作用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的艺术》自1 9 5 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此书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二、预习自测(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高二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作者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

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六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六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六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__的思路,对__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__的内涵。

这是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这是教学难点教学思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__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

而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这篇__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一些小故事来消除理论著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浅入深,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__的理解,体会__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__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资源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导题音乐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诵读文本,感知文脉】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

“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明确如下: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大屏幕显示)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教师质疑,深入感知】1、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世上有一种爱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丝毫的改变,也不会如爱情般起起伏伏;它像涓涓的溪流缓缓地划过我们的全身,流淌于我们的心间。

这是一种最伟大、无私、高尚的爱——父母之爱。

如果母爱如水一般深远,那么父爱就如同山一般厚重。

山水辉映,水中有山的影子,山下有水流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弗罗姆(1900~1980),美国社会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人家庭,1934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移居美国。

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试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

主要作品有《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爱的艺术》《心理分析和宗教》等。

作为一个在“反犹”环境中长大的犹太儿童,弗罗姆很快就认识到了社会政治力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

他14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他的这种认识又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青少年时期,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

这些经历使他一生都对人类本性充满了好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弗罗姆力图从人本主义出发,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在弗罗姆看来,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他认为,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感情交流的行为。

本文就是作者在此背景下对“爱的艺术”的深入探讨。

1.关于《爱的艺术》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在这部理论专著中,他阐述了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爱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

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

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

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方法: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年的中考是不寻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精编学案
美•费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叫做“爱”。

这种情感,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不需要契约合同的约束,更不需要金钱权势的维系。

它发自天然,来自本性,适于众生。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这种感性的认识,听一听心理学家、哲学家的见解,也许更有意义。

本文是一篇哲学随笔,作者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份真情。

学习本文,一要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二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对这份“爱”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层思考的。

本文节选自艾•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

这部书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是一个能力的问题。

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在本文中,作者由婴儿阶段的特点写起,由出生时无意识状态到对母爱的逐渐感受。

婴儿阶段过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认为“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对他来说是一种祝福,是一种和平,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

八岁到十岁的儿童开始“创造爱”,有了爱的能力,爱的对象也由母亲转向了父亲。

父亲开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

本文不是简单的关于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弗罗姆对于“爱”的理解,是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的。

他将“爱”放到人类存在的本质的高度去对待与认识。

★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等。

解词义
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该受到报应的罪恶。

简而言之:概括起来说。

渊源:比喻事物的本原。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辨用法
(1)节外生枝多此一举
①各国政治力量的势力变化可能使解决欧债问题的过程______,而一些孱弱的银行亦可能在这过程中意外倒下。

②有人认为,“马上就办”本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基本做法,专门为此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荒唐可笑,纯属______。

两者都有“不应该出现而出现”的意思,但词性和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出现了新问题,出现了新情况;是动词性短语。

“多此一举”,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是名词性短语。

(2)不足为奇不乏先例
①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______的。

②记者从政和新闻人当官,在中国近代史上______,梁启超、胡适都属于这类情况。

两者都表示某一事物或现象普遍而常见,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不足为奇”,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强调“不值得奇怪”。

“不乏先例”,有不少从前的事可以作为例子,强调这种现象“有例可查,不是唯一的”。

(1)节外生枝多此一举(2)不足为奇不乏先例
析句子
1.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点评:作者用这句话进一步表现了母爱对孩子的重大影响。

用本文中的观点来看,就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区别,他不能辨认物体,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对温暖和食物的要求。

在这个阶段,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2.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点评:这是文中加着重号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以近乎绕口令的表述方式阐述了弗罗姆对“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和“成熟的爱”的理解。

我们可以把这加点的四个短句加以适当的归类:不成熟的爱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存在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

“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

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3.父爱是有条件的爱。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点评:这段文字在课文中也加了着重号,意在强调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观点。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明父爱与母爱的不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这种爱的条件就是:你必须符合我的要求,履行你自己的职责,同我一
样。

从这种爱的条件可以看出,父爱是严厉的,它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它要求孩子要有承担的对象和努力的方向,而不像母爱那样。

第二层意思即父爱的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父爱的条件,强调了这个条件的必要性、原则性,是不容更改的。

因此有条件的父爱就具有了消极和积极的作用: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获得,积极的一面是“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受我努力的支配”。

分析课文
1.母爱和父爱各有什么特点?母爱和父爱消极的一面各是什么?
提示:母爱是无条件的。

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一面。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是有条件的。

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父爱可以受人的控制和受人努力的支配,可以通过努力获得。

2.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个方面,孩子的“爱”是怎样形成的?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八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八到十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3.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这是一篇学术论文,因此文章中用了一部分学术用语,如“自恋阶段”“理
想典型”;引用了同科目的其他专家的观点,如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等。

作者引用的这些观点,都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通过与其他专家观点的比较,也可以突出自己的观点,更好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可信度。

文章以假设的方式开头,突出母爱。

作者说:“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运用比较的方式,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

第5段作者主要讲母爱的性质,而第7、8两段则主要说明父爱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这两相比较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运用总分的论说方式,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

如第8段、第9段都是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方法,即开头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再加以详细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