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

合集下载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出处】《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①乐(yào):喜爱。

【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

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解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孔子对于智慧和仁德的深切体悟,是对智和仁的形象化解读。

通过这个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智”,什么是“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美德。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

它涵育着万物,从不夸示自己的功劳;它抗御严寒酷暑,抵挡着狂风暴雨,从不动摇。

山的这种稳重沉静、永恒不变的品格,与仁者的美德极为相似。

所谓仁者,宽厚而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大山一样。

并且,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自有一股“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

他们以宽容仁厚待人,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没有过分的悲伤和恐惧,安详沉静,所以能够长寿。

而水则是多变的,它可不像大山那样有着固定、执着的形象,它能够随时改变自己的样子,有着不同的面貌。

而且,它们并不总是很柔弱、很平静,其实它们是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一旦爆发的话,它们将会展现出极为恐怖的能量,甚至可以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

水所具备的是一种柔德,虽然柔弱却能以柔克刚。

水若为善,可以泽被万物;水若为恶,便是洪水滔天。

智者是聪明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思想又很活跃,有着灵动的性情,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

智者有着水一样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发展走向,而且遇事还能随机应变。

当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时,他们绝不会墨守成规,坐以待毙。

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破除愚昧和困危,找寻其他通往成功的路途。

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们也能随遇而安,乐观看待周围的一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总结归纳精选(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意思?【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解析: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透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因此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用山来进行比拟。

总结归纳精选(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就应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因此,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因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此,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因此,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铸就中华礼貌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一样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有的人这样来解释,“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聪明的人喜欢水,“仁者乐山”的意思是仁慈的人喜欢山,这样的解释是不合理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因为孔圣接着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最后得出结论:“知者乐”,乐其才智以治世,如流水而不知已也;“仁者寿”,仁者不忧愁,终日心理安然,六脉平和,如山之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故寿。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所以,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所以,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所以,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终于铸就中华文明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

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

水含有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

所以,“智者乐水”。

你看那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意思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意思

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什么意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的意思是: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二、出处
出自《诸子喻山水》先秦诸子: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
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翻译:
大海不拒绝其它的水流,所以才能成就了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其它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了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已有的人才,所以有更多的人才投奔;学者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从早到晚没有停
止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古时候,我们不但在山水中伐木、捕鱼、采矿,获取了物质的实惠,而且山水还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知者因为明达事理、思维敏捷、知识渊博而通透无滞,与水的特质相似,故乐水而好动。

仁者因为稳重敦厚、豁达明理而没有忧虑。

跟山的特质相似,故乐山而好静。

水奔腾不止,恰好对应着知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山静穆稳重,又正好象征了仁者沉稳刚毅的品质。

孔子把山水的自然特征与人的高洁品德紧密相扣。

用自然之美来感染人,教化人。

道家:入山林,观天性儒家的山水,是人化的山水,借助山水来讲君子的品德。

那么道家的山水却是讲自然的山水,强调人的本心本性。

我们需要儒家来订立规范,也需要道家来回归本心,恢复性灵。

忙为心亡,人在忙碌的时候容易失去本心。

《陋室铭》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里写的是仙和灵,而不是圣与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公文处理,没有关系应酬,只求寄情山水,肆意洒脱。

个人受到打击的时候,心中苦闷难遣。

苏轼被贬谪,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陶渊明对黑暗的官场厌倦归隐,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与其违背本心,不如与山水为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人通过遨游于四海,寄情于山水,在精神上超越现实的束缚,超脱放达,逍遥自在,才能体会到大道之所在,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

这种自由也就是庄子追求的理想的人生,是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从宇宙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慰藉与解脱。

佛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儒家的山水是德性的山水,道家的山水,是超脱的山水。

佛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王维被世人称为诗佛,诗中禅意最浓。

王维的诗大多描绘出一派寂静、空无的境界。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卷三“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在四川的峨嵋山有一幅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

我们把这此话引在一齐来看,就能够更深入的明白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要领会它对我们思维的好处,我们就先来看看山有何特性,水有何秉质。

苏轼有一首很著名的禅意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了角度的不一样所见不一样,要识认事物的真实全貌,是务必跳出事物本身在看问题。

同学们正因各自的喜好、成长的环境等因素的不一样,即使是看同一座山,也定会有不一样的观感吧?比如说,人们都在说“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华山天下险”,人们游其山,也确实证明了这些特色。

然而,我们此刻要做的,却不是为分别现象所执迷,而是要看共通象并揭示这个共同特质的内涵―――这就是山有什么特性?山是大家寻常见的,但撇开具体的山而论山的特性,就象撇开一个具体的人而论人性一样,我们要把握山这个总的集合的特点,需要我们用心而不是用眼去看了。

山是一个象形字。

对于我们大学同学来说,那怕没有到过名山大川,一提到山,都能在脑海中有很多影子浮现,本来山就不是我们所陌生的。

古人讲格物致知讲,说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的真理及其内涵,其实天地造化都已经给我们展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境遇里,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以我们日常看的文字,天地的大道理用的符号是日月星辰、云雾海啸、山川灵秀和生活经验无声的告诉,人在明悟的过程中,发现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古代的圣者正因识贯三才,就能把这个道理用人的语言叙述出来,因此,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仁者乐山的理解

仁者乐山的理解

仁者乐山的理解
“仁者乐山”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雍也》,原句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

“仁者乐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山通常被视为稳定、坚固和持久的象征,而仁者具有宽厚、仁慈、宽容的品质,与山的特质相呼应。

仁者喜欢山,可能是因为他们欣赏山的稳定和持久,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山一样坚定不移地坚守道德和伦理准则。

其次,山也可以被视为高处和远望的象征,仁者通常具有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志向,他们喜欢站在高处眺望,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山的高远和雄伟,也可以激励仁者不断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

“仁者乐山”表达了仁德之人对山的喜爱和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稳定、持久、高尚和超越自我的追求。

为什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为什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为什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什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很多种。

一种理解是“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还有一种说法: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管怎么说,两者分别用水和山去理解,是有其含义的。

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处。

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所以,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

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所以,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所以,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

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

在大自然中,水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感悟(一二一)文/王营原文:6.23 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6.23 孔子说:“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仁德者的快乐像山一样;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感悟:此章是孔子对“智者”和“仁者”不同人生境界的概括。

关于此章的解释,学术界向来有分歧,许多人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解释为“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孔子的这段话是这样诠释的:“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南怀瑾先生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正确的解释应当是:“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祥,永远是活泼的;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南师的观点与朱熹有相似之处,故本文采用这一解释。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他们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动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正因为智者身上的这些特征,孔子才得出下面的结论:“知者动”、“知者乐”,智者的思想和行为永远都是活动不居的,智者的人生是乐观、豁达的。

古人非常喜欢水,因为水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启迪智慧。

老子做为古代一位最大的智者,他对水的钟爱和赞叹令人叹为观止。

《道德经》中有十几处提到水,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处,其一是:“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弃的低洼之处,所以它最接于近道。

因此,君子居住要善于选择地方,心境要善于保持沉静,与人交往要善于以仁相待,言语要善于讲究信用,行政要善于讲究条理,办事要善于发挥特长,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于世无争,所以没有过失。

解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解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解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解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

古人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今人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就连孔夫子也曾站在江河之边,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的历史宏论。

《论语》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是现实中人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大多把其说成为是当事人喜爱山水的一种心境,但是,为什么乐水者必是智者,为什么乐山者必是仁者,为什么古今仁人志士大多喜好登山涉水、以山水为乐?怎样才能正确解读“人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里,笔者直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心得。

乐以成德,文以载道。

中国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以“人”为核心、重人文、重人伦的文化特点,主张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发现,高山大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核心有着相似和相近的质地。

对于“智者乐水”,刘向《说苑.杂言》曾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耶?孔子对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插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徽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志。

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而也,是知之所以乐也。

”对于“仁者乐山”,清代画家石涛曾说,“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幻也以化,山之蒙善也以仁,山之纵横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钟秀也以文,山之尊跳也以武,山之峻厉也以险,山之逼汉也以高,山之浑厚也以洪,山之浅近也以小。

.....夫水,汪洋广怪也以德,卑下巡礼也以义,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跃业已勇,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

(<石涛画语录>)”山,尤其是享誉中外的名山大川,如泰山,可以说是山中的伟丈夫。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句读与释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句读与释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句读与释义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

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

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那问题就很大了。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Microsoft Word 文档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Microsoft Word 文档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读解】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因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王观)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

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山无穷乃大,仁者,大智大勇大慧,必定是心灵七巧,大肚能容天下事,故为仁者乐山!水灵活自由,智者必定不会在生活中去自寻烦恼,但人岂无烦恼,所以我们追求自己的人生也能如水般来的自由,做到仁善明智,一生也就知足常乐,带给他人快乐也带给自己幸福!!!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

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的结果。

象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乐”的辨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乐”的辨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乐”的辨析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作者简介:尹世英(1968─),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广州510665)尹世英摘要:现代汉语“乐”有两个读音,“音乐”义读yuè,“高兴”义读lè,《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乐”的传统训诂中,有“yào ”的读音,现在这个读音依然在流行,在此对“乐”的读音进行辨证,我们认为“乐”读作“yào ”是古人的一个误解,其原因是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乐”的语义的误解,遵循词的语境义与基本义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乐”应该读作lè,是“喜欢”的意思。

关键词:乐;词义;读音;训诂;智者乐水中图分类号:H0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8)04-0142-04“乐”是汉字中的一个常见字,现代汉语常用的语义有“音乐”“高兴”,有两个常见的读音,“音乐”义读yuè,“高兴”义读lè,此外,还有一个不常见的读音是“yào ”,这是《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乐”的读音;搜狗输入甚至特别注明“智者乐(yào )水”,当下《论语》的注译版本不少,笔者查阅中华书局的两个版本都没有针对这个“乐”的专门注释,只有对该句的译文,其中,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译文是“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

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

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1](p72)张燕婴先生版本的译文是“孔子说:‘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仁者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快乐,仁者长寿。

’”[2](p81)上海古籍出版社金良年先生撰的《论语》译注,对这则的注释是:“乐(yào 药):邢昺疏云:‘乐谓爱好。

’意为沉浸于山水之中而与之俱化。

下文‘知者乐’之‘乐’,是优游快乐之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原文及意思《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lè)水,仁者乐(lè)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译义有多种。

孔子说:“智慧的人以水为乐,仁义的人以山为乐;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仁者乐山为什么要读yao ,“乐”字应该读作“要”。

《王力古汉语字典》“乐”字中,第三个读音:“yao,五教切,去,效韵,疑。

药部。

”下注云:“喜好,喜爱。

《论语·壅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此即读“要”之说。

然而,此“乐”字,真就应该读作“要”吗?
案唐代陆德明之《经典释文》云:“乐,音‘岳’,又五孝反,下同。

”稍微解释一下,所谓“五孝反”,是古代的拼音法,“反”指“反切”。

那么《经典释文》中的“五孝反”即同于《王力古汉语字典》里的“五教切”。

《经典释文》意思是,“乐”读音作“岳”,又可读作“五孝反”的音“要”。

“下同”,是指《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中有两个“乐”字,第一个“乐”字读音解释完了,下面第二个“乐”字的读音与第一个相同。

在《经典释文》中,“要”这个读音是作为第二个选择的,而第一读音应为“岳”。

那么,对于这个“要”的读音,应当怎么看呢?
明代秦钺之《慈湖家记》云:“音释家‘乐山’、‘乐水’,并五孝反,尤为害道。

”此中即指出,将“乐”读作“五孝反”之“要”音,是“尤为害道”的,即不同意读作“要”。

又清代翟灏之《四书考异》云:“此‘乐’字,或言不应音‘岳’,恐《释文》有讹。

然《礼记》‘乐不可及’、‘敬业乐群’、‘有所好乐’,
俱一音‘岳’,则先儒自有此音训。

下‘知者乐’,‘乐’字释文,亦五孝反,确属可疑。


此中举出《礼记》中的三句带有“乐”的话,并且以前的儒家对这三句话中的“乐”字都定音为“岳”。

既然古儒已经有了注音,而现在又将《论语》中的“乐”字,定音为“五孝反”的“要”音,实在是值得怀疑的结论,恐怕《经典释文》本身就有所错误。

通过上述简单的引证,可见将《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之“乐”字,读作“要”音,也是值得推敲的。

从“经学”的角度看,该“乐”字应正读作“岳”音,基本是可以确定的。

在文末,再说两句题外话。

为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又有将“五行”之说引入者,云:“知者属土,故乐水;仁者属木,故乐山。

”录此二说,以供参考。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读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zhìzhěyàoshuǐ,rénzhěyàoshā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