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1]
2011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更新日期:2011-7-18 9:27:25
索引号:530300-008422-20110718-0001
发布机构:曲靖市教育局
发文日期:2011-07-18
名称:2011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主题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2011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曲靖市教育局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前言
为了指导和规范2011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曲靖市教育局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组织编写了《2011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性质、形式和内容,其内容依据各教育岗位教育教学实际需要选取相关教材。

确定的考试教材分别是:高中、初中教育岗位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教育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教育心理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莫雷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二次印刷);小学、幼儿园教育岗位为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教育学(第二版)》(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教育心理学》(刘国权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本《考试大纲》解释权属曲靖市教育局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考试性质
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考试属选拔考试。

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考查考核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的专业素养,按招考录用计划,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用。

考试具有较高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考试形式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教育学》满分为50分,《教育心理学》满分为50分,二者合卷共10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20分钟。

试题类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试题分别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考试内容
教育学(小学、幼儿园教育岗位)
一、教育
(一)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社会功能;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二)教育的广义与狭义的概念。

(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生产性;2.民主性;3.革新性。

(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方面”;2.实施“科教兴国”;3.推进素质教育。

(五)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基本特征。

二、学校(一)现代学制的构成:1.纵向——学校级别;2.横向——学校类型。

(二)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

(三)学校文化:1.概念;2.形成;3.分类。

(四)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的三个基本因素;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3.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4.沟通的形式;5.沟通的障碍;6.克
服沟通障碍的方法;7.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五)家庭教育:1.家庭关系及其教育的类型;2.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3.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六)社会教育:1.影响小学生发展的社会因素;2.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三、学生与教师
(一)几种儿童发展观:1.遗传决定论的主张及对其的批判;2.环境决定论的主张及对其的评析;3.辐合论的主张及对其的评析;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论点。

(二)儿童发展的普遍特点: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
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三)教育的科学性与儿童的健康发展:1.教育目标;2.成熟的基础;3.整体与个体;4.儿童的主体性。

(四)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目标的新界定:1.终身发展——主导价值;2.全面发展——基础教育的追求目标;3.个性化发展——新发展观的内在含义。

(五)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学习环境提出新要求:1.对学习内容重新规划;2.强调学校学习与社会环境相联系;3.对教学方式进行更新。

(六)教师的社会作用。

(七)教师劳动的特点。

(八)教师必备的素质:1.文化素质;2.教育素质;3.职业道德素质。

(九)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学生观:1.独立自主的人;2.有无限的创造潜能;3.完整和有差异的人。

(十)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的基本方法;4.教育研究报告的写法。

十一、教育法
(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现状。

(二)教师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

(三)学生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

(四)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1.无过错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2.有一定过失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3.管理失当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4.直接造成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5.明知而违规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6.组织校外活动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7.无法人资格的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幼儿园教育岗位)
一、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概念:1.广义的学习概念及其理解;2.狭义的学习概念;3.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学习种类的了解:1.加涅的学习分类;2.布卢姆的学习分类;3.奥苏伯尔德学习分类。

(三)发展的基本理论:1.身心发展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动力;3.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学习与身心发展:1.学习可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2.个体的身心发展为学生提供可能。

二、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1.动机的含义;2.构成动机的基本因素;3.动机的主要功能;4.学习动机的含义;5.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6.学习动机的功能。

(二)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2.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三、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理解:1.理解的含义;2.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3.理解发展的特点;4.提高小学生的理解水平。

(二)知识的巩固:1.获取知识的表征模式;2.遗忘的规律;3.促进小学生知识巩固的策略。

(三)小学生知识的转化:1.陈述性知识的含义;2.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的含义;
3.促进陈述性知识获得策略;
4.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5.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含义;
6.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化知识转化的策略。

(四)知识的应用:1.知识应用的含义及对小学生发展的意义;2.知识应用的形式;3.知识应用的过程;4.引导小学生应用知识。

四、技能的掌握
(一)技能的基本知识:1.技能的概念;2.技能的特点;3.技能的种类。

(二)认知技能的学习:1.认知技能的学习过程;2.促进认知技能形成和提高的方法;
(三)动作技能的学习:1.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及特征;2.练习曲线;3.促进动作
技能的形成。

五、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及作用:1.学习迁移的含义;2.迁移的作用。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效果分类;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分类;3.根据迁移的方向分类。

(三)小学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

六、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基本知识:1.学习策略的概念;2.学习策略的种类。

(二)常用的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2.复习策略;3.阅读策略;4.问题解决的策略;5.元认知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1.影响学生学习策略掌握的因素;2.记忆策略的培养与训练;3.阅读策略的培养与训练;4.问题解决策略的培养与训练;5.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与训练。

七、创新教育心理
(一)对创新与创造的认识:1.理解创造;2.创造的特征;3.理解创新;4.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二)对创造力或创新能力的认识:1.理解创造力;2.创造力的特征。

(三)创新思维:1.创新思维的含义;2.创新思维的特征;3.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的区别。

(四)想象:1.想象的含义;2.想象在创新中的作用。

(五)联想:1.联想的本质;2.联想在创新中的作用。

(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1.发散思维的含义;2.发散思维的特征;3.集中思维的含义;4.集中思维的主要特征;5.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区别。

(七)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1.逻辑思维的含义;2.非逻辑思维的含义;3.非逻辑思维的特点;4.非逻辑思维的种类。

(八)小学生创新心理的发展:1.小学生创新类型的发展;2.小学生创新心理过程的发展。

(九)小学生创新心理的培养:1.创新人才的心理素质结构;2.培养小学生创新心理的教育条件。

八、品德心理
(一)品德心理的基本知识:1.品德的涵义;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3.品德的心理结构;4.品德形成的过程;5.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二)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与教育:1.小学生道德认识的涵义;2.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特点;3.引导小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4.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信念;5.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1.小学生道德情感的涵义;2.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3.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4.丰富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它与各种情感体验连接起来;5.充分发挥文艺作品与事例的感染作用,扩大他们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6.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讲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7.调节与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8.移情能力的培养。

(四)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与教育:1.小学生道德意志的涵义;2.小学生道德意
志发展的特点;3.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4.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道德意志的直接经验;5.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6.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五)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与培养:1.小学生道德行为的涵义;2.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3.教给儿童道德行为方式;4.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5.不良行为的矫正。

九、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一)群体心理的基本知识:1.群体的概念与特点;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含义;3.群体归属感;4.群体认同感;5.群体冒险倾向;6.群体压力;7.从众;8.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

(二)良好班集体的形成:1.良好班集体的特征;2.良好班集体形成的过程;3.影响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因素;4.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三)有效的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的概念;2.课堂管理的意义;3.课堂管理理念的变化;4.课堂管理的功能;5.课堂管理的原则;6.课堂气氛;7.课堂纪律的管理。

十一、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因材施教:1.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3.因材施教的具体操作。

(二)小学生智力类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1.小学生智力类型的差异;
2.小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
(三)小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1.小学生个性差异的特殊性;2.小学生人格特质———类型差异;3.小学生个性差异的测量及因材施教。

十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1.教学设计的概念;2.教学设计的种类;3.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二)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1.教学设计基础的含义;2.教学需要分析;3.教学内容分析;4.学习者分析。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1.教学策略的涵义;2.教学策略的特征;3.教学策略的组合分析。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1.着眼于智力因素的思考;2.着眼于非智力因素的思考;3.着眼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1.客观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2.微观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十三、小学教师心理
(一)小学教师的角色:1.教师的角色意识;2.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3.小学教师的角色冲突对策。

(二)小学教师的威信:1.威信的概念及其作用;2.小学教师威信作用的特殊性;
3.有威信的小学教师的特点。

(三)教师威信的形成:1.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2.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

(四)教师的心理特征:1.教师的认知特征;2.教师的情感特征;3.教师意志的特征;4.教师的能力特征;5.教师的性格特征;6.小学教师心理特征的特殊性。

(五)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特点;2.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3.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4.师生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