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行为决策问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求职行为决策问卷
听说过吗?躺在床上能和外教一对一练英语口语!适合职场中的你!
免费体验史上最牛英语口语学习,太平洋英语
摘要:该研究参照Kanfer关于求职行为测量维度进行理论构想,在简单随机访谈基础上形成初始问卷,以162名高职学生为对象进行预测,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求职强度、短期长期、自主求职、求职频率、关系求职五个因素,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值为。最后,以包括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在内的515名大学生为被试, 研究了大学生求职行为的特点,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评估大学生求职行为的测评工具。大学生求职行为总体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也存在显着差异。关键词:大学生求职行为性别差异校际差异
1 引言
求职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组成部分,有效的求职行为可以缩短求职期,增加成功就业的可能性。所谓求职行为(job search behavior),也有学者称之为工作搜索行为,是个体为实现就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受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影响,是个体有目的并受主观意愿驱使的行为模式。个体的求职行为已逐渐成为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就业机制的转变,出现了高校大学生自主择业、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大批工人下岗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带来了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在我国有不少学者关注到了各个群体的求职行为,但多是一些经验之谈,有的是简单的问卷调查,有的在研究中涉及到的问题较狭隘,很难对个体的就业起到帮助的作用。[1]尽管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空前的关注,但是用实证方法对大学生求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却很少。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测量求职行为,根据结果进行有效的干预,并最终使求职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呢?由于我国求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参考的文献极少。刘泽文、宋照礼(2006)[2],时金献、侯德娟(2006、2007)[1][3],刘永安、赵曙明等(2007)[4]介绍了国外求职行为研究的成果。关于求职行为的测量,刘泽文、宋照礼(2006)介绍了Solberg 的一般决策过程模型、Schwab 的职业搜寻与选择模型、Blau 的双维求职行为模型以及Kanfer(2001)对求职行为的测量维度的研究。Kanfer认为求职行为作为一种目标指向行为,可以在三个维度上进行测量:频率-强度,内容-性质,短期-长期。本研究拟参照Kanfer 等的理论,编制出适合于我国大学生的求职行为问卷,为职业指导工作者提供一套简单实用的评价工具。
2 方法
被试
在职业学院随机抽取162人作为被试进行问卷预测。正式施测对象来自于滨州职业学院、滨州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涵盖了高职、师范、医科院校,具有代表性。考虑到在校学生具有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的特征,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整群随
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定数目的班级为被试。
表 1 研究样本人口学统计
人数比例
性别男232
女241
总计473
缺省42
学校职业学院163
普通本科352
总计515
研究工具及程序
本研究的大致程序是:初步理论构想—简单随机访谈—形成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等等—形成正式问卷—计算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被试为滨州职业学院二,三年级学生162名。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参照Kanfer(2001)认为求职行为作为一种目标指向行为,可以在“频率-强度,内容-性质,短期-长期”三个维度上进行测量的观点,并结合研究者本人的随机访谈结果和个人思考, 设计由30个题目构成的初始问卷。使用利克特五点记分法,得分越高,说明求职行为状况越好。
Kanfer等(2001)认为,频率-强度测量的是求职行为的频率和努力程度。大部分求职行为的测量都是从这个维度入手。初始问卷中设计了五道题目用来测量求职频率,因为是封闭式问卷,很难统计次数,所以主要是用“A、非常多 B、比较多 C、一般 D、不太多E、很少”五点记分法,用以了解被试使用某种求职行为的频率。
关于强度的测量,是要求被试回答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为求职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报告他们实施了哪些具体的求职行为。初始问卷中设计了10个题目,用五点记分法了解被试的求职努力的程度。
内容-性质维度是根据求职行为的内容,可以将求职行为分为正式求职和非正式求职。初始问卷中设计了5个题项,用以了解被试求职内容(指具体方式)、性质(自主还是求助)。
短期-长期维度指的是求职行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此维度反映的是求职行为的动态性和持续性。因为难以进行测量,所以关于这一维度的研究很少。更为复杂的是,这个维度与前两个维度有重叠的地方。因为本研究被试均为在校学生,虽然访谈得知多数同学有兼职经历,但毕竟不同于一般社会人员求职,故在初始问卷中也设计了七个题目,主要是请被试设想自己实习期间、毕业后一个月、半年内、及失去第一份工作后的求职情况,期望可以测试出被试求职行为的短期——长期维度。
问卷中1到5题属于求职动机范畴,只供一般性地了解学生求职动机状况,在做求职行为统计分析时未计算在内,6—30题供求职行为分析使用。
为考察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和筛选项目,本研究进行了预测。为了取得更好的测试效果,
由研究者本人在一门有多个专业学生的选修课上课前测试,首先讲解测试的目的希望大家认真合作,然后发放问卷,测试过程中对个别被试的提问作了解答,测试结束,由研究者本人收回问卷,并作数据分析。发放并收回问卷162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共获得有效问卷150份。采用进行项目区分度和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正式施测
正式施测对象来自于滨州职业学院、滨州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涵盖了高职、师范、医科院校,具有代表性。考虑到在校学生具有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的特征,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定数目的班级为被试。
统计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
3 结果
项目分析
首先计算出问卷得分总和,得分由高到低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然后进行高低分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13,17,18,23,24,25,26,27,28,29等10个题项,F值显着(Sig.的值<),其他15个题项项目分析结果,F值不显着(Sig.的值>),但所有25个题项的t值均达显着性水平(P<),表明所有题项均具有鉴别度,能够鉴别出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
表2 求职行为问卷项目分析结果
项目高分组低分组t 项
目
高分组低分组t M SD M SD M SD M SD
A6 .83 ** A19 .54 .57 **
A7 .95 .80 ** A20 .67 .75 **
A8 .74 ** A21 .67 .74 **
A9 .88 .90 ** A22 .98 **
A10 .68 .72 ** A23 .58 .89 **
A11 ** A24 .57 .93 **
A12 .97 .86 ** A25 .60 .89 **
A13 .86 ** A26 .30 .84 **
A14 ** A27 .38 .82 **
A15 .97 .98 ** A28 .51 .90 **
A16 .56 .84 ** A29 .33 .96 **
A17 .67 .94 ** A30 .53 .74 **
A18 .50 .95 **
因素分析
根据学者Kaiser(1974)的观点,KMO值.758,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此外,Bartlett 球形检验的x2值为(自由度300)达显着,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