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合集下载

腹针通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通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1、耳鸣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2、失眠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

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

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

留针30分钟。

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

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薄氏镇痛处方: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

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推荐)腹针图解

(推荐)腹针图解

腹针图解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1)中脘(2)下脘(3)水分(4)神阙(5)阴交(6)气海(7)石门(8)关元(9)商曲(10)气旁(11)气穴(12)滑肉门(13)天枢(14)外陵(15)水道(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腹针针法

腹针针法

腹针针法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

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攫,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

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

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

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腹针穴位及常见病症

腹针穴位及常见病症

腹针穴位及常见病症腹针穴位及主治关元0 ′ 3部位:脐下3寸,中极穴上1寸处取之。

主治: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经闭,带下,不孕,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

石门:0 ′ 2部位:脐下2寸,关元穴下1寸取之。

主治: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闭经,乳腺炎等。

气海0 ′ 1.5部位:脐下1.5寸分,当脐与关元连线之中点处取之。

主治: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奔豚七疝,脐下冷气,阳脱欲死,阴证伤寒阴缩,四肢厥冷,肠麻痹,遗尿,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痛经。

神阙0 ′ 0部位:脐之正中取之。

主治: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小儿乳痢脱肛,风痛角弓反张,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

水分0 ′ 1部位:脐上1寸取之。

主治: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泻,癖块连脐,反胃等。

下脘0 ′ 2部位:脐上2寸取之。

主治: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胀,身肿呕逆不食等。

中脘0 ′ 4部位:脐上4寸取之。

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急性肠梗阻,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五膈五噎,痢疾、气喘、黄疸等。

上脘0 ′ 5部位:脐上5寸取之。

主治:心痛腹胀,心中烦热,饮食不化,腹中雷鸣,反胃呕吐,奔豚,伏梁,气胀,积聚,黄疸。

气穴3 ′ 0.5部位:关元穴旁5分处取之。

主治:奔豚痛引腰脊,泻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腹泻等。

商曲2 ′ 0.5部位:下脘旁开5分取之。

主治: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等。

滑肉门1 ′ 2部位: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主治: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火,哮喘等。

天枢0 ′ 2部位:脐正中穴旁开2寸处取之。

主治:奔豚,呕吐,泄泻,赤白痢,食不化,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水不调节器,淋浊,不孕癫痫。

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

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

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腹针的常用穴位与取穴方法王升旭北京薄氏腹针医学研究院对腹针穴位治疗的认识(1)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治疗部位,每个穴位都是体表的标准定位点。

穴位的穴位特征不仅具有共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后者是每个穴位的值。

由于不同疗法对经络的理解不同,对穴位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差异。

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2)传统针灸对经络的认知建立在经脉是运行气血的循行线(通道)的基础上,因此强调取穴时可以“离穴不离经”。

腹针疗法认为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强调取穴准确的重要性。

因此,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来形容取穴准确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腹穴选择方法(1)腹穴选择时,以任脉为纵轴坐标。

以神阙穴为腹部体表的中心点。

将心房点作为腹部体表的上标记点。

取曲谷穴为腹部体表下标记点。

取双侧乳中穴作为腹部体表的横向穴位标记点。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2)上腹部以神阙到中庭分为8寸。

下腹部以神阙到曲骨分为5寸。

腹部的横寸,传统针灸以双侧的乳中穴之间的距离分为8寸。

腹针疗法以神阙到平行的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

腹部经络和穴位图是传统针灸的上腹、下腹和腹部横寸的比例。

1.1、取穴规范:水平线、比例寸患者平卧后,在腹部的体表标志点作垂线向上延伸,用水平线对两个标志点之间的距离进行度量,排除因腹壁凸凹不平造成的视觉差。

根据腹部的比例分别对上腹部、下腹部和侧腹部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为取穴时做好准备。

测量中的注意事项(1)心房和弯曲骨有明显的骨性体征,因此定位没有困难。

然而,在中庭取穴时,操作应轻,以免造成患者胸部窒息或其他不适。

神阙的测量是基于中心,而不是肚脐的上边缘或下边缘,以确保选穴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度量时的注意事项(2)对侧腹部的横寸度量时,以神阙通过天枢到侧腹的水平线进行度量。

可在腹侧用一直尺贴腹壁外缘与床成90%角向上方伸出,用另一尺与前尺的平面90%相交,测量到神阙穴的长度为6寸,其2寸处为天枢穴的定位点。

1.2. 取穴标准:以任脉为中心标志,传统针灸以任脉为中心线。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作为一个微针系统,其特定区域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 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同样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 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 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 是腹针取效的机理所在。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常用穴位图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四、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
1、天 地 针
组成: 中脘、关元
(腹针中以中脘为天,神阙为中,关元为地)
功效:具有健脾益肾之效
2、引气归元
组成: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此方寓“养后天以补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功效:具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效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3、常用的针刺法
(1)三角针 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
形成等腰等边三角形。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 疼痛、局部关节疼痛。 (2)三星法
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 针,形成并行排列。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 神经痛等。 (3)梅花刺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5 、膝关节痛
【腹针治疗】 处方:滑肉门S 、外陵S 、气旁S 、下风湿点S 辩证加减: 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 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 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6、脑卒中
【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外陵(患侧)、下风湿点 (患侧)、商曲(健侧) 辩证加减: 头痛、头晕----阴都(患侧)、商曲(双) 语言不利----中脘上 面神经麻痹----阴都(患侧)、商曲(健) 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侧) 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侧) 、上风湿外点(患侧) 下肢无力----大巨(患侧) 、气旁(健侧) 足内翻---上风湿内点(患侧) 、气旁(健侧) 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侧) 、大巨(患侧)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 解溪连线上。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 痹、神志病等。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之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腹泻的治疗
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 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痛、 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 病证。
掌握针刺深度
根据患者的体型、胖瘦、年龄等因素,掌握合适的针刺深度,避免刺伤内脏器官。
防止晕针与滞针现象
询问病史
在施术前,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史或相 关疾病史,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VS
观察患者反应
在施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出现晕针或滞针现象,应立即停止施术, 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及转诊指征
上巨虚穴
同腹泻治疗中的上巨虚穴,也适用 于便秘的治疗。
痛经的治疗
01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肠鸣腹胀、腹泻
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产科病证。
02
子宫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
经等妇科病症。
03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等元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 ppt课件
目录
• 腹针疗法简介 • 常用穴位介绍 • 取穴方法技巧 • 临床应用举例 • 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01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的起源与发展
腹针的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 种通过在腹部特定穴位刺激以治 疗全身疾病的针灸方法。
腹针的发展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针灸 技术的提高,腹针疗法逐渐发展 成为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腹针图解(仅供参考)

腹针图解(仅供参考)

腹针图解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1)中脘(2)下脘(3)水分(4)神阙(5)阴交(6)气海(7)石门(8)关元(9)商曲(10)气旁(11)气穴(12)滑肉门(13)天枢(14)外陵(15)水道(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⑸阴交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

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

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

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1中脘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

腹针图解

腹针图解

腹针图解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1)中脘(2)下脘(3)水分(4)神阙(5)阴交(6)气海(7)石门(8)关元(9)商曲(10)气旁(11)气穴(12)滑肉门(13)天枢(14)外陵(15)水道(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⑸阴交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

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

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

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1中脘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2下脘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腹 针 疗 法

腹 针 疗 法

三星针法
(2)、三星法 : 三星法是以主穴为基础向 上下、左右或与神阙呈放射性排列,各距主 穴3-5分,分别各刺1针,形成并行排列的针 刺方法。 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 如坐骨神经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由患病 部位的长短而定。
梅花刺法
(4)、 梅花刺: 梅花刺是以主穴为中心, 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一针,共5针使针体 形成梅花的图案的针刺方法。 这种针法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 也可在三星法疗效不佳时采用,使治疗的强 度得到增加。
12、滑肉门
12、滑肉门(足阳明胃经穴) 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 肩关节炎等疾病。 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
13、天枢
13、天 枢(足阳明胃经穴)
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穴 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 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 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 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腹针应用举例
3、 肩凝症 处方:中脘M、商曲S( )、滑肉门三角 滑肉门三角S 处方:中脘 、商曲 (健)、滑肉门三角 (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 角距离略长。 角距离略长。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 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腹针应用举例
4、急性胃肠炎 、 基本处方:引气归元针( )加天枢M( 基本处方:引气归元针(D)加天枢 (双)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M(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 (右); 便秘加天枢下M( 便秘加天枢下 (左); 腹泻加腹泻穴M(神阙穴下0.5寸任脉上 寸任脉上); 腹泻加腹泻穴 (神阙穴下 寸任脉上); 水泻加水道M( 水泻加水道 (双); 虚寒型加大横M( ),神阙温灸 神阙温灸。 虚寒型加大横 (双),神阙温灸。

腹针疗法_取穴原则及方法

腹针疗法_取穴原则及方法

腹针疗法_取穴原则及方法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常用的毫针品类、进针方法、取穴原则及方法?最合适的解答:1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一般临床以粗细28~30号(0.32~0.38mm)和长短为1 ~3 寸(25~75mm)者最为常用。

短针多用于耳针及浅刺中之用,长针多用于肌肉丰盛部穴道的深刺和某些穴道作横向透刺之用。

2 2.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大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手指头肚儿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压按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现实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独特之处。

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

根据押手匡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大拇指或者食指指甲切压在穴道上,右首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

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盛部的穴道。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定时刺手趁势将针刺入穴道。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首持针从两指间刺入。

多用于皮肤松动或者有皱折部的穴道,如腹部穴道。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者上端刺入。

适用于头面等皮肤陋劣处的穴道。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者塑料等质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

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道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

本法进针疾苦小,适用于疼痛敏锐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1)进针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外貌呈90度角或者接近铅直刺入。

常用于肌肉较丰盛的腰、臀、腹、四体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外貌呈45度角左右倾侧刺入。

适用于不克不及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者沿皮刺。

即将针身倾侧与皮肤外貌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一、概述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

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二、操作方法
·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三、适应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

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

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四、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耳鸣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2、失眠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

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

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

留针30分钟。

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

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薄氏镇痛处方: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

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

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

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 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

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结论腹针加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结论腹针加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优于电针。

8、腹针结合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火针治疗:在患者腰椎椎旁及下肢找到压痛最明显部位,施以火针后拔罐(常见有淤血排出)每次取3—5穴,隔卜2日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

腹针治疗:主穴取水分、气海、关元。

配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加水沟、印堂,病程长者加气穴;以腰痛为主者加气旁、四满;伴有下肢症状者加患侧外陵、下风湿点(外陵下5分外5分)、下风湿下点(石门旁开3寸)得气后平补平泻,每次留针半小时,隔日针一次,6次为一疗程。

9、肩周炎腹针疗法。

根据腹壁脂肪及体形的胖瘦分别选用O.22×40mm的毫针,对准穴位直刺,选穴: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中刺),根据痛点在滑肉门周围加针以浅刺,不捻转或轻捻转慢提插手法。

留针30分钟起针,每日1次,每周5次10、强直性脊柱炎取穴:君(主穴):引气归元(即中脘,脐上4寸。

下脘,脐上2寸。

气海,脐下1.5寸。

关元穴,脐下3寸);臣(次穴):中极(脐下4寸):大横(脐旁3.5寸双)佐:气穴(关元穴旁0.5寸,双穴)。

腹四关(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双穴;水分穴脐上1寸取之。

外陵,阴交穴旁开2寸,双穴;阴交穴脐下卜寸取之。

左右共四个穴位组成);寒湿阻络型加神阙灸。

湿热阻络型加水分。

针刺后不行针,每曰1次,约30分钟。

并予中药口服加英太青50mg,每日2次,柳氮磺吡啶O.5 3/日开始,每周每次加O.25至2—3/日口服。

结论与药物组比较,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安全有效的。

11、原发性面肌痉挛腹针组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阴都。

行针手法及疗程:各穴直刺进针,平补平泻,针感向四周扩散。

结论:腹针疗法优于体针疗法和卡马西平片疗法。

12、焦虑性神经症——抑郁焦虑失眠腹针组处方:引气归元,左气穴、气旁刺灸法:“夏普”牌一次性针灸管针针刺,规格为0.22×30-40mm。

引气归元均深刺,气穴、气旁均中刺。

留针30分钟。

针完后行鼻子深呼吸6次,休息1分钟再深呼吸6次,直到出针。

每周治疗2次。

结论腹针、体针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安全、有效,疗效以腹针较好。

13、颈性眩晕准确量取腹针穴位。

取天地针(中脘、关元)、下脘、双侧商曲、双侧滑肉门。

其中中脘和关元深刺,商曲浅刺,滑肉门中刺。

合并颈项疼痛可在下脘用梅花刺法浅刺;久病者加用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和外陵),以加强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之功。

对腹部穴位严格消毒,快速进针,针尖抵达预期深度时,采用轻捻转、慢提插,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以避免刺伤内脏。

留针时隔5分钟运针一次。

留针30分钟后起针。

14、颈椎病取穴:主穴为中脘关元商曲(双侧) 滑肉门(双侧)随证加减:伴见头晕加下脘上,头痛加阴都(患侧),项肌板硬加石关(患侧),上肢麻木加上风湿点和上风湿外点(患侧),肩痛可在滑肉门旁加刺(患侧)。

结论腹针治疗颈椎病高效安全无痛苦。

15、脾肾两虚型椎基地动脉供血不足取穴:中脘、下脘、阴都(双)、商曲(双)、气海、关元、滑肉门(双)操作:患者卧位,术者定位取穴,常规消毒,选取O.25×40mm长度的毫针,直刺,快速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小幅度提插,直至术者手下有沉紧感,而患者无疼痛及酸胀感。

结论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6、偏头痛主穴:中脘、阴都。

配穴:头顶痛取中脘,前额痛取脘下(中脘下5分),后项痛取脘上,侧头痛分取左右阴都,若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可用三星刺或梅花刺。

方法:患者平卧,腹部常规皮肤消毒,根据病人胖瘦选用40一60mm 毫针,选准学穴位直刺,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慢提插手法。

必要时在相应穴位加三星刺或梅花刺,可在神阙穴加灸或TDP照射,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结论结果提示腹针这一新疗法具有传统疗法同样良好的疗效。

17、神经根型颈椎病)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为君、臣穴,针刺地部(深刺),石关(双)、商曲(双)为使穴,针刺天部(浅剌),滑肉门(双)为佐穴,针剌人部(中刺)。

配穴:下脘上(经验穴),取此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次类推。

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经验穴),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配穴均刺人部(中刺)。

注:下脘上位于下脘穴的上方任脉上;气旁位于气海穴的平行旁开5分;滑肉门三角是在滑肉门穴的平行线和上外方各取一穴,及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

结论上述研究表明,腹针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近远期疗效好,疗程短,操作简便的一种新的微针技术,在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18、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处方:中脘、下脘、上风湿点(滑肉门外5分上5分)、患侧阴都。

(2)取穴:取仰卧位,暴露腹部,以神阙为中心定位取穴。

脐以正中点为准,脐与胸剑联合之间为8寸,脐与耻骨联合之间为5寸,脐至腹侧壁的水平距离为6寸。

中脘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上4寸,下脘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上2寸,气海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下1.5寸,关元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下3寸,上风湿点位于脐上1.5寸再以腹白线为准水平旁开2.5寸,阴都位于中脘旁开O.5寸。

(3)针刺:常规皮肤消毒,选用32-34号细针,根据体形胖瘦选择针具长短,直刺,轻轻捻转,缓慢进针,中脘、下脘深刺至地部,上风湿点中刺至人部,阴都穴浅刺至天部,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胀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9、痛风性关节炎腹针组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大横(患侧)。

随症加减:肩痛加滑肉门三星刺、上风湿点(皆患侧);肘痛加上风湿点三星刺(皆患侧);腕痛加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三星刺(皆患侧);膝痛下风湿点三星刺(患侧):踝痛、趾痛加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三星刺(皆患侧)。

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

28天后复查血清尿酸含量。

结论腹针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法,并可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

20、腰椎间盘突出症腹针组主穴取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腕、气海、关元)组成,及腹四关(由滑肉门(双)外陵(双))组成,神阙穴(灸),以腰疼为主加水分、气旁(健侧),合并坐骨神经疼加气外穴(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以0.25X40mm 进针后得气,用平补平泻法,根据病程长短决定进针深浅(天地人三部),高血压病人禁灸21、抑郁症腹针“引气归元”法,君穴取水分(深刺);臣穴:中脘(深刺)、下脘(深刺)、气海(深刺)、关元(深刺):佐穴取阴都(双,中刺)商曲(双,中刺)、滑肉门(双,中刺)、天枢(双,中刺),大横(双,中刺)、气旁(左,中刺)、气穴(左,中刺)、关元下(双,中刺)。

每日针1次,留针30min,治疗1 O次为1个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疗法对抑郁症有确切的疗效。

22、失眠腹针拟定处方:中脘(S)、下脘(S)、气海(D)、关元(D)、滑肉门(M /双)、气旁(左侧)、气穴(左侧),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5次为l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对失眠症具有确切疗效,特别是对虚证失眠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23、腹部穴位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取穴关元、中极、归来、带脉、子宫穴、三阴交。

配穴:湿热淤滞型,加阴陵泉、水道;寒湿凝滞型加地机、秩边;邪毒伤阴型加太溪、复溜、肾俞:冲任虚寒型加足三里、气海。

选用1.5寸针,进针后行提插捻转,达到酸胀感为最佳。

行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结论腹部穴位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有较好的疗效24、小儿脑瘫处方: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