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滋阴学说

滋阴是中医学调整阴阳的一大治法,适用于阴阳偏衰即阴虚证候的治疗,在中医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滋阴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内经》奠定了基础,孙思邈、王冰、钱乙、朱震亨、王纶、赵献可、张介宾、缪希壅、叶桂等对滋阴学说作出了重要发挥,使滋阴学说日益完善。

第一节滋阴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

《丹溪翁传》:“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 [1]

第二节滋阴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特点

一、滋阴学说的理论基础

(一)阴虚阳亢(靠边,前空两字)

1.阴液耗损过度

(1)过汗失血:如

(2)过服温燥药物食物伤阴化热:

2. 慢性病消耗

1)*******:***********(同上)

①******;②*********;③*********。

(二)阳盛伤阴

1.外感病化热伤阴(六气化火伤阴)

2.情志过极化火伤阴

3.邪郁化火伤阴

二、滋阴学说的学术特点

(一)*********(靠边,前空两字)

1.****** ********** (靠边,前空两字,标题后空

一字)

(1)*******:*********(靠边,前空两字,标题后

冒号接正文

1)*******:***********(同上)

①******;②*********;③*********。

第三节滋阴学说的学术发展

一、《内经》为滋阴学说的奠基阶段

关于滋阴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论述病机“阴虚则内热”,“阳盛则阴病”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治则如“补其不足”,“阳病治阴”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晋唐宋时期为滋阴学说的临床发展阶段

《千金要方》治疗伤寒主用除热解毒同时注重养阴生津,如“生地黄煎主热方”。注重临床应用经验总结,理论阐发不足。

王冰对滋阴学说作出重要理论发挥,如“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止,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黄

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取肾者,不必齐以寒……强肾之阴,热之犹可”;(《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将肾气丸去附桂变为千古滋阴名方六味地黄丸。

陈言《君火论》对朱震亨的相火论有影响。

三、朱震亨对滋阴学说的理论阐述

朱震亨滋阴学说的理论比较全面的发挥了

(一)阳有余阴不足论

1.根据人体生理病理特点

《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哺乳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之父母。”—阴气难成

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

《内经》曰:“年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阴气易亏

“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 —阳气有余

《格致余论·慈幼论》:“阴长不足,肠胃尚脆而窄… …不衣裘帛”。“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

“肠胃尚脆而窄… …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只与干柿、熟菜、白粥,非惟无病,且不纵口,可以养德”。

《格致余论·饮食色欲箴》:“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饮食甘美,身安病瘳”。

《格致余论·养老论》:“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

“至于饮食,犹当谨节。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百不如意,怒火易炽。…所以物性之热者,炭火制作者,气之香辣者,味之甘腻者,其不可食者明矣”。

《格致余论·茹淡论》:“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

“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

《格致余论·饮食色欲箴》:“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饮食甘美,身安病瘳”。

⑵根据理学“阳常盈阴常亏”理论

⑶根据自然现象的观察

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于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

天大—阳—阳有余

地小—阴—阴不足

日—阳—常圆不缺—阳有余

月—阴—有圆有缺—阴不足

⑷根据《内经》“阳道实,阴道虚”的学说

《素问·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阳道实—阳有余

阴道虚—阴不足

朱丹溪根据理学的“阳常盈,阴常亏”和《内经》:“阳道实,阴道虚”学说,通过对自然状况和人的生、长、壮、老生命过程的分析,认为人之阴气难成而易亏,而人之情欲无涯,人自小到老皆处于“阳有余,阴不足”状态,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

人体在一般生理状况下已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情况存在,再加上“人之情欲无涯”,和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相火妄动,阴精耗损,势必加剧这种状态而发为疾病。

所以,“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既说明了人体的基本生理状况,又有其病理意义。

2. 相火论

⑴丹溪以前对相火的认识

①《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名,相火以位”。

②钱乙“肝有相火,肾为真水”。

③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曰:“故《仙经》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右肾属火,而不属水也。是以右肾火气虚,则为病寒也。君相虽为二火,论其五行之气,则一于为热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