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景观形成因素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课件3景观生态学 形成因素

景观生态学课件3景观生态学 形成因素

2.我国的气候划分指标
霍普金斯定律:
在其它因素相同时,北美温带地区纬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每向东 移动5经度,或海拔上升122米,植物的发育时期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 迟4天,在晚夏和秋天,则正好相反,提早4天。
我国物候规律:
南北差异:春季始花期,由南向北渐迟,纬度差1度,延迟5-3天, 夏季,开花期,向北差1度,延迟1-2天。春季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 减少;夏季则相反,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增多。
等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3.1.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
3.1.2.1 花岗岩类 (侵入岩) 分布最广、出露较多 以岩基、岩株的形式产出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
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 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 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石柱、石峰、石林、峰林 石蛋地貌
温带地区,栎属、槭属、椴属、榆属、桦属、胡桃属、山毛榉 属等。
土壤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棕壤(暖温带湿润气候区中生型落叶林下的土壤)-黄棕壤(亚热带常绿 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的土壤)-黄壤(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发育的富含 水合氧化铁(针铁矿)的黄色土壤)-红壤(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 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赤红壤(赤红壤是南亚热 带湿热气候条件下,较强富铁铝化过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砖红壤(砖 红壤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土壤在热带季风气候下,发生强度富铝化 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砖红色土壤)
) 高山冻原(只能生长苔藓、地衣、耐寒灌木和多年生草本
植物,称冻原植被。
非洲热带疏林草地(分布区属于热带干燥气候,有明显的旱 季和雨季之分。)

景观生态学——专题四

景观生态学——专题四

构成气候的因素有多方面,包括太阳辐射、温度、 构成气候的因素有多方面,包括太阳辐射、温度、降 风等。在气候诸多因素中, 水、风等。在气候诸多因素中,温度和降水是最为重要的两个
因素,也是气候区划的依据。下面着重介绍这两个因子。 因素,也是气候区划的依据。下面着重介绍这两个因子。
2 )气温 温度是人们最熟悉的环境因子, 温度是人们最熟悉的环境因子 ,所有生物都受温度的 影响,温度影响有机体的体温, 影响,温度影响有机体的体温,体温高低又决定了生物生长 发育速度、新陈代谢强度和特点、数量、繁殖、 发育速度、新陈代谢强度和特点、数量、繁殖、行为和分布 等。任何生命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产生或生存。描 任何生命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产生或生存。 述气候有多种指标,下面我们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关气候的 述气候有多种指标, 指标(概念)进行介绍。 指标(概念)进行介绍。
我国气候分布: 我国气候分布: 1966年,我国中央气象局对我国的气候分三级进行 年 了区划, 第一级以温度为标准划分气候带,第二级 了区划, 第一级以 温度为标准划分气候带, 温度 为标准划分气候带 干燥度为指标 称为气候大区,以年干燥度 为指标, 称为气候大区 , 以年 干燥度 为指标 , 第三级为气候 采用季 月为春, ~ 为夏 为夏, ~ 月为秋 月为秋, 区,采用季(3~5月为春,6~8为夏,9~11月为秋, ~ 月为春 12~2月为冬)干燥度作为划分气候区的指标。据上 ~ 月为冬 干燥度作为划分气候区的指标 月为冬) 作为划分气候区的指标。 区划指标和分类系统, 全国共分成 个气候带 北温 个气候带(北温 区划指标和分类系统 , 全国共分成9个气候带 中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 带 、 中温带 、 南温带 、 北亚热带 、 中亚热带 、 南亚 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南热带)和 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南热带 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前者分成18个气候大区 个气候大区, 个气候区 个气候区; 域 , 前者分成 个气候大区 , 36个气候区; 后者分 个气候大区, 个气候区 个气候区。 为4个气候大区,9个气候区。 个气候大区

景观形成要素 3

景观形成要素 3

达的保护层、根系强大。

气候:降水稀少、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非洲、北美、澳大利亚、亚洲我国分布: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西北④冻原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短促而凉爽,植被组成简单,多是灌木和草本,无乔木,苔藓地衣发达。

分布:欧亚大陆和北美森林冻原、灌木冻原、鲜类地衣冻原、北极冻原我国分布:长白山和阿尔泰山高山带4 自然干扰1)有关干扰的概念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

比如:火灾、洪水、地震干扰状况:指的是某个地区或某种特定立地上,某种干扰因素各种参数的综合,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格局来说明干扰状况。

空间上:干扰斑块的大小、形状、分散程度等时间上:干扰重现期、干扰频率、干扰轮回期等干扰重现间隔期:指的是一个地点相邻两次干扰之间相互作用的年数。

干扰频率:是重现间隔期的倒数。

干扰轮回期:指的是将与一个研究面积相等大小的一块土地全部干扰一遍的时间。

干扰强度:是从干扰因素本身来看,在一定时期,一定面积上,该事件的物理力。

比如:火灾时,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释放的热量。

干扰烈度:从对有集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来表示。

比如:火烧死的株数。

2)关于自然干扰的假说关于干扰的生物学意义有两种假说:中等干扰假说:一个群落经历的干扰呈某种中等水平时,种的丰富度最大。

比如森林中的干扰。

关于干扰频率与种的丰富度的关系的表达:只有干扰发生得比竞争排斥所需要的时间更加频繁时,才能维持种的丰富度。

3)干扰发生及其后果的影响因素(1)群落结构不同的生活型和外貌,对干扰发生及造成的后果有显著的影响。

比如,对森林来说,火灾对森林和草原,树种、年龄与干扰有关。

比如老龄林易发生火灾,针叶树比阔叶树易发生火灾。

(2)立地条件比如草原和沼泽(3)生活史对策指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遗传上决定的生长速率和光合产品的分配以及生活周期中各种事件发生的时间。

景观生态学课件第三章-PPT文档资料

景观生态学课件第三章-PPT文档资料

边缘地带植物密度高于内部,故营养也高于内 部地带,由于小斑块的饿边缘/内部比大于大斑块, 因此小斑块单位面积的能量与物质不同于大的斑 块。
大斑块比小斑块有更高的营养级的动物,并且 食物链也更长。
2 面积对物种的影响 (1)岛屿 在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岛上种数与面积大小的关系的三种解释:
单一干扰 (短期)
环境资源斑块 干扰斑块 残存斑块 引进斑块斑块的持久性与稳定性来自3.1.2 斑块的大小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丰 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到 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同。 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食肉 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也高 于内部。
内、外因(如火灾) 干扰
短期、长期
短期特点: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 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2 残存斑块(remant patch) 原 因: 由包围着一小块未受干扰地区的大范围干 扰造成的. 举 例: 寒冷过后阳坡上留下的鸟巢、火灾大火过 后残留的一片森林 松弛期:某些种群灭绝速率升高的时期。 调整期:物种变动速率增高的时期。
形状系数
D L
2 A
D-形状系数 L-斑块固边长度 A-斑块面积
D值说明某一斑块周边长度与面积同该斑块相等的 圆的圆周长之比,比值为1为圆形,比值越大说明该 斑块周边越发达
2 边缘与边缘效应 定义: 边缘是指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交而形成的狭窄地
区。 斑块的边缘部分有不同于内部的物种组成和过渡,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边缘效应。 特点: 由一种环境条件组合、过渡为另一种环境条件组合,

景观生态学:第三章 景观形成要素与构型

景观生态学:第三章  景观形成要素与构型
17
Hale Waihona Puke 次生地貌18次生地貌(水平阶)
19
B 按照地面的高度和形态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山地又分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
我国地貌由三大阶梯构成: • 高级阶梯是青藏大高原 • 青藏大高原的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 山和雪峰之间,为第二级巨大的阶梯,主要 由广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 • 我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一级阶梯, 自北向南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淮河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生态网络构型:将景观中各要素的生态关系用图进 行表示,斑块和廊道(链接)分别表示为节点和边 (路径)
节点node|廊道edge 度量指标:
◦ 廊道规模如长度、数量、景观连接度 ◦ 节点数量 ◦ 连接度特征
57
Minor & Urban,2008 conservation biology
58
Minor & Urban,2008 conservation biology
植被
地质/ 地貌
气候
土壤
干扰
26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类群组 成等因素的差异对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影 响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7
(3)气候因素
气候是景观分异最重要因素。 其意义在于:
① 气候 → 光合、呼吸作用 → 生长与发育→生长型或生态型 → 景观格局。 ② 气候 → 岩石风化 → 地形地貌的形成 ③ 气候 →土壤过程 → 植物的水分养分等的供给及循环途径。
用来描述景观中局部地段的差异,与反差矩倒数的使 用条件类似
55
③景观镶嵌性
镶嵌度 景观中相邻生态系统(斑块)之间的生态学 对比度

景观的形成因素

景观的形成因素
1、根据地貌形成的作用力: 原始地貌(内营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及地震等) 后继地貌(外营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 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 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 用力) 在后继地貌中可区分为冰川地貌、海浪 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流水地貌等。
冰川地貌
海浪地貌
风成地貌
(3)土壤孔隙度和容重 主要是影响土壤的水分和空气的性状以及微生物 的活动状况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容重与孔隙 度呈反比。 (4)土壤水分 ①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 田间持水量:土壤重力水下渗后而保持的含水量。 沙土、壤土、黏土、腐殖土呈次序增加。 永久萎焉系数:植物发生永久萎焉时的土壤含水 量。 土壤有效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与永久萎焉系数之 间的差叫土壤有效含水量。
(2)水分与植被分布 年平均降水量与植被分布 关于年平均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提法很多。 其中400mm降水量作为森林与草原的分界 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笼统地讲400mm降水量是森林分布的界限, 不能用在热带地区。作为气候的两大主导 因子,温度和水分的综合作用尤为重要。 同样是400mm的降水量,在热带是荒漠, 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则是森林地区。
(4)引种原则(气候相似性原则)和引种的经 验(一般情况下): 北方树种引种到南方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反 之则小 高海拔树种引种到低海拔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反之则小 我国西部地区树种引种到东部成功的可能性 较大,反之则小
北方低海拔树种引种到南方应该栽培在高 海拔阴坡,南方树种引种到北方应该栽培 在低海拔阳坡(南坡是南方树种的北界,北 坡是北方树种的南界。这是阿略兴提出的 植物先期适应法则。) 落叶树种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 小 灌木树种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 小
O2
土壤中含量(%)

景观生态学 第三章 景观结构与格局

景观生态学 第三章 景观结构与格局
扰。
2.常见的干扰
① 火干扰 ② 放牧干扰 ③ 土壤物理干扰:翻耕、平整 ④ 土壤施肥干扰 ⑤ 践踏干扰 ⑥ 外来物种入侵干扰 ⑦ 其他干扰:洪水、森林采伐、旅游等
3.干扰的特征因子与性质
• 干扰的特征因子可由4个方面分析:①干扰频率,或称干 扰演替之间的时间间隔;②恢复速率,或称为从受干扰状 况中恢复所需的时间长短;③干扰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 ④景观范围的大小。
• 柯本气候类型分类法:
– 首先按最冷月温度、最热月温度和年降水量将赤道至 极地分为5种气候带(热带多雨气候、干燥气候、温带 气候、寒冷气候、冰雪气候);
– 然后再根据季节雨量及干湿的程度等指标进行二、三 级划分出亚类等,综合为12个气候类型。
中央气象台采用三级指标 将全国划分为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1966)
气候带
≥10℃天数
≥10℃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备注
Ⅰ寒温带 Ⅱ中温带
Ⅲ暖温带
Ⅳ北亚热带
﹤100 100-171
171-218
218-239
﹤1 600℃ 1 600℃至3 200-3
400℃
3 200—3 400℃ 4 500-4 800℃
4 500-4 800℃ 3 500-4 000℃
﹤-30℃ -30℃至-16
• 也有人指出,无论干扰怎样定义,它都强调干扰和干扰对 象的结构状态及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并进而得出干扰是能 够改变景观组分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生态因素, 并且是促进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整个景观生态变化的 驱动力。
• 在景观生态学中,干扰因其普遍存在和重要性而一直受到 重视,但对这一明显的生态过程的定义至今尚没有形成统 一的认识。
• 在景观中,地貌的作用有以下3点: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为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尺度、过程、空间异质性、生态学干扰、景观分类、斑块、廊道、基底等基本概念以及景观等级结构、景观渗透、复合种群、源汇系统等基本理论。

通过对个例的分析,掌握景观格局、景观尺度和景观过程的基本分析方法。

并结合野外考察领会、掌握景观评估、景观保护、景观管理和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景观1. 景观的地理学、美学概念2. 景观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景观生态学1. 景观生态学的的概念2.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3.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1. 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2.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第四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 3个研究方向2. 景观生态学的整合3. 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特点及当前研究热点。

本章重点、难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当前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当前研究热点,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耗散结构和自组织2. 时空尺度和空间异质性3. 等级结构系统4. 渗透理论5. 复合种群理论6. 源-汇模型7. 岛屿生物地理学•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系统整体性2. 尺度性3. 生态流及其空间再分配4. 结构镶嵌性5. 文化性6. 人类主导性7. 多重价值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等级结构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尺度效应以及生态交错带等基本原理和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第三章景观形成因素•第一节地质地貌因素1. 地貌营力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3.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第二节气候因素1. 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区2. 气候与景观特征3. 全球气候变化与景观变化•第三节土壤因素1. 土壤及土壤分类2.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3. 土壤的景观意义•第四节植被因素1. 植被类型2. 植被对景观的作用•第五节干扰1. 干扰的概念和类型2. 干扰状况3. 干扰的景观意义习题要点:景观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植被及干扰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第三章--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原理基础讲课资料

第三章--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原理基础讲课资料
土壤湿度 空气湿度
2020/4/5
• (一)光照对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 光照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大作用 • 同时又可利用光影创造独特的植物景观 • (二)植物所需的光照强度
• 设计者的关键是弄清各种植物的对光的需求情况 ,合理进行配植,使所选植物得以健康生长。
• 通常把植物按光照强度的需求分为三类: • ①阳性植物②阴性植物③耐荫植物
2020/4/5
六、结合生产、增加经济收益
• 园林绿化的经济效益有两方面: • 生产苗木,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

2020/4/5
第三章 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原理基础
第一节 环境对造景植物的生态作用 第二节 绿地对环境的作用
2020/4/5
第一节 环境对造景植物的生态作用
• 一、不同生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 • 二、温度因子与植物造景 • 三、水分因子与植物造景 • 四、光照因子与植物造景 • 五、空气因子与植物造景 • 六、土壤与植物造景
2020/4/5
• (一)基岩种类
• 不同的岩石风化后形成不同性质的土壤,不同性质的土 壤上生长不同的植被,从而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
• (二)土壤物理性质 • 在植物景观设计时,一要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 二要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土壤改良或使用客土。 • (三)土壤酸碱度 • 1.酸性土植物
2.中性土植物 • 3.2碱020/4性/5 土植物
202.温度对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 2.设计者选择植物材料时对温度的主要考查因素
温度三基点 物候期
2020/4/5
(一)水分因子对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在于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决定作用 具有特殊的植物景观效果

景观形成因素

景观形成因素

第4节 植被因素
1 作用: 植被是重要的景观元素,植被是景观生产力的基础,植被 是景观分类的重要依据 2 植被类型: 森林:红树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 绿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 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 荒漠: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荒漠 冻原:矮灌木、草本、藓类地衣 陷域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等
第2节 气候因素
1 作用:气候影响岩石风化、地貌形成、土壤发育、植物区系、植被 生产力等,从而影响景观并产生景观分异 2 中国气候大区(依据自然景观和作物分布)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 旱区、青藏高寒区 3 中国气候大带(依据自然景观和作物分布):温带、亚热带、热带 4 中国气候带(依据温度条件差异): 温 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亚热带— 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 热 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 --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 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候命名
第3章 景观形成因素
1 地质地貌 2 气候 3 土壤 4 植被 5 干扰
第1节 地质地貌因素
1 作用: 作用: 地质地貌因素, 地质地貌因素,对景观形成起着基底作用 2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 第一级:陆地地貌、海底地貌 第二级:大平原、大高原、大盆地、大山地 第三级: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山地分级:极高山>5000米、高山 第三级: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山地分级:极高山>5000米、高山 3500-5000米、中山1000-3500米、低山<1000米) 3500-5000米、中山1000-3500米、低山<1000米) 第四级: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 貌、海岸地貌、湖泊地貌 第五级:在第四级基础上再划分,如 流水地貌—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 流水地貌— 貌、河流地貌、河口区地貌

第四讲 景观形成因素

第四讲 景观形成因素

• 垂直地带性: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 在一定高度内递增,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 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土壤类型也呈垂直分布带的现象。 •基带: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一致的土壤带。 • 建谱土带:垂直带中的主要土壤。 • 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 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
2、 植被分布
• 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 件,特别是水分和热量及二者的组合情况。 • 植被分布:地带性分布与非地带性分布。
• 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 控制因素:热量、水分。
• 非地带性分布:受局部地区中小地形或土 壤等条件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植被分布也 出现非地带性分布特征。一些植被类型, 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内,而是出现在2个 以上的植被带内。
变质岩---石英岩
变 质 岩 -混 合 岩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景观特征
海岸线为界
陆地地貌
海底地貌
陆地地貌
大平原
大高原
大盆地
大山地
海底地貌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深海平原
陆地 地貌
基本形 态成因
绝对 高度
平原
台地
丘陵
山地
极高山
大于5000m 3500~5000m 1000~3500m
高山
中山
底山
气候
• 气候是某一地域多年某一时段内的大气统 计状态(某一地方大气的温度、降水、气 压、风、湿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 平均值或统计量及其年周期波动)。是天 气的综合表现。
• 实验分类法: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 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 为依据,结合自然界的植物分布、土壤水 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等因素对照 划分气候类型。 • 成因分类法: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来划分气候带和气 候型。

景观生态学课件3景观生态学 形成因素

景观生态学课件3景观生态学 形成因素

物候: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受外界环境因素综 合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季节性现象。
比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 复苏、换毛、迁徙等。
物候的意义: 说明一定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状况 了解气候变化规律,进行超长气象预报 指导农时 制定农业区划 物候景观: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
实、叶变色、落叶等季变现象
黄土塬 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塬的中心地势平坦,坡度不到 1度,边缘的坡度可达5度,有些黄土塬面积可达 2000-3000km2 黄土墚 长条状的高原面,按形态可分为平顶墚和斜顶墚。 黄土峁 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四川盆地属丘陵状盈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不但形式完 整,而且是一个标准的构造盆地。四周邛崃山、龙门山、 大巴山、巫山及大娄山环绕,海拔1000~3000米,多紫红 色砂页岩,故有“紫色盆地”、“红色盆地”之称大约距 今1.35亿年前,四川盆地还是一个内陆大湖。后因地壳运 动,周围上升为山地,东缘的巫山地形较低,湖水从巫山 溢山,湖底逐渐干涸成为盆地。在地壳水平运动的作用下 ,盆地山脉都成西南一东北方向排列,以川东一带地势最 高,华蓥山最高峰海拔约1800米,成为盆地中的最高点。 盆地中部丘陵和缓起伏,面积几乎占盆地一半以上,形成 一个丘陵性盆地。
山地地貌特征
流水地貌特征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沱江冲积而成。
风成地貌: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
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
丹霞地貌: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
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 理发育的奇峰的总称。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
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 水,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易沉陷和崩塌。 (2)黄土沟谷地貌 根据发生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沟谷分成纹 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按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1、视觉与空间形态要素2、心理行为与文化要素3、生态环境要素4、园林植物要素5、风景园林资源要素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之斑块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

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位置数目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

一般来说,斑块面积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

斑块数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栖息地的增减上,减少一个斑块就意味着抹去一个栖息地;增加一个斑块,则意味着增加一个避难所,一份保险。

一般而言,两个大型的自然斑块是保护某一物种的最低斑块数目,4~5个同类型斑块对维持物种的长期健康与安全较为理想。

斑块的形状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例如,紧密型斑块有利于保储能量养分和生物,松散型形状易于促进斑块与周围环境物质能量生物方面的交换。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之廊道廊道是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它不同于两侧的基质,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能量的交流和基因交换。

廊道的生态功能取决于其内部生境结构长度和宽度及目标种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

廊道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廊道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物种提供特殊生境或者栖息地;②增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③促进斑块间物种的扩散(6)。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之基质基质是景观的本底,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对景观控制力最强的景观要素。

第三章 景观形成因素

第三章 景观形成因素
根据建群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我国的草原可分 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种类型。
.
.
温带草原
.
4. 荒漠
荒漠:是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小半灌木占 优势的稀疏植被。
荒漠气候极为干燥,年降水量少于200mm,有些小于 50mm或终年无雨,形成戈壁或沙漠。夏季炎热,日温差 大,多大风和沙尘暴,植物常受风蚀和沙埋,荒漠植物低 矮稀疏,有些地方甚至大面积裸露。
.
2. 气候的概念
气候是某一地域多年时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 即某“地方大气的温度、降水、气压、风、湿度 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量及 其年周期波动。
气候是天气的综合表现,包括太阳辐射、温度、 降水、风等因素。太阳辐射及其时空分布是气 候变化的根源,温度和降水是直接影响因素, 常作为气候分类和区划的主要依据。
.
气温分布用年均温的等温线图表示,一个地 区的气温决定于:纬度、陆-海对比和海拔
.
.
3)降水量和干燥度
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而逐 渐递减。
.
中国气候分布
.
二. 气候与景观特征
1. 赤道及热带景观
1). 赤道热带雨林景观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降雨充沛。整个景观由森林本底 组成,只有植被和河流间比度较明显。
内陆则为为大陆性气候。景观变化亦不十分剧 烈。
3. 寒带气候区景观 由于极地冷气团影响,冬季严寒。冻融作
用使平原区土壤疏松;高山地区形成冰川广阔 的山谷;当冰川消退后,出现浑圆的丘陵和山 地,以及狭长湖泊。 .
§3 土壤因素
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 物。土壤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在一定条件下总是分布着一定类型的土 壤;不同的土壤类型分布在特定的地理 空间范围;土壤的发育、变化等动态过 程是景观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景观的形成要素和基本原理

景观的形成要素和基本原理

景观的形成要素和基本原理景观形成的要素和基本原理是指影响景观产生和形成的因素和规律。

景观是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一定的演化和改造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范围和视觉效果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下面将从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基本原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自然要素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景观形成的影响。

自然资源包括地貌、土壤、水资源、植被等,这些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状况会决定景观的格局和类型。

地貌是景观的基础,不同地貌类型会孕育出不同的景观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土壤的质地和成分决定了植被的分布状况,进而影响了景观的形成。

水资源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的分布和水体的状态会给景观增添独特的魅力。

植被是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同植被的形态特征和颜色各异,赋予了景观不同的特色。

人文要素是指人类活动对景观形成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景观的主导力量,通过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活动,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并形成新的景观。

农业活动会在大片土地上形成农田和农村景观,农田的布局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都会影响景观的形成。

工业活动会产生一些工业设施和污染,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改变了景观的自然状态。

城市建设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建设与规划直接决定了城市景观的形成。

旅游活动使一些自然景观成为人们赏心悦目的地,同时也带动了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些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改变了原本的自然景观,也创造了新的人文景观。

景观形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自然规律和人类规律。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和原理,如地理学、生态学和气候学等学科中的一系列原理和规律。

例如,地理学中的地貌分布规律和植被分布规律是景观形成的基础。

生态学原理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如植物群落的演替和生态平衡等,对景观的形成和演变起到重要作用。

气候学原理指气象要素对景观的影响,如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决定了植被生长的条件和景观的气候特征。

人类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如经济、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规律。

景观形成要素4

景观形成要素4

河床、河漫滩、谷坡A 河漫滩:洪水期间被河水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形成原因:与河床的侧方移动和枯水期和洪水期水位变化相关。

结构:上层由细沙和粘土组成,称为河漫滩冲积物;下层有粗沙和砾石组成,称为河床冲积物,这称为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B 洪积扇:河流出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

形成原因:暂时性的河流洪水从出口流出后,由于地形变缓,水流速度变慢,水流分散并不断下渗,因而带来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出口处堆积,形成一个扇形堆积体。

结构:上部沙砾孔隙大,透水性强,下部粘土孔隙小,透水性差。

C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之为河流阶地。

形成原因:河流下切侵蚀的原因,主要的有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

构造运动主要指地壳升降运动,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提高,水流严重切割河床,靠近两侧谷坡的谷底部分就形成阶地。

根据形态结构特征和形成特点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岩阶地)和堆积阶地。

4)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和性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45°之间,东西带状分布。

由西北向东南黄土的粒度变细,说明我国的黄土是由风造成的,除原生黄土还有次生黄土。

原生黄土分布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这些地区分布广厚度大。

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易沉陷和崩塌。

(2)黄土沟谷地貌根据发生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沟谷分成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①纹沟形成:片状水流侵蚀形成特点:经耕作后消失②细沟:形成:片流汇集成股流侵蚀特点:沟底纵剖面与斜坡形成一致,横剖面呈“V”字形,沟坡没有明显的转折。

宽0.5m,深0.1-0.4m,长几十米。

③切沟:形成:细沟下切加深超过耕作层特点:纵剖面与斜坡坡面不一致,沟床多陡坎,横剖面有明显谷缘。

宽、深1-2m,长几十米。

④冲沟:形成: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特点:纵剖面呈一下凹曲线,沟头、沟壁都陡,规模较大,长数公里,深数十米到几百米。

景观形成要素1

景观形成要素1

第三章景观形成要素1、气候1)气候的意义:①它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②气候影响土壤过程③气候控制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2)气温(年均温、月均温、生长季长度和绝对低温等)(1)年较差是1月和7月平均温度的差值。

它随纬度而加大,陆地一般比同纬度海大。

(2)积温:大于一定温度的一定时期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之和。

积温的作用:①研究热量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②研究各种植物对热量要求的差别③用积温预报作物的发育时期(3)温暖期:春季0℃到秋季0 ℃之间的时期,其余时期为霜冻期。

大多数树木或冬作物开始和停止生长的时期为5 ℃左右,所以温度高于5 ℃的时期为生长期。

(4)物候: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受外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季节性现象。

比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复苏、换毛、迁徙等。

物候的意义:①说明一定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状况②了解气候变化规律,进行超长气象预报③指导农时④制定农业区划霍普金斯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时,北美温带地区纬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每向东移动5经度,或海拔上升122米,植物的发育时期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天,在晚夏和秋天,则正好相反,提早4天。

我国物候规律:①南北差异:春季始花期,由南向北渐迟,纬度差1度,延迟5-3天,夏季,开花期,向北差1度,延迟1-2天。

春季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减少;夏季则相反,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增多。

②东西差异:春季开花期,内陆早,近海迟,由西向东延迟的日期,自春到夏差异减少③垂直差异:春季开花期,每上升100米延迟4天,夏季延迟1-2天,由春到夏差异减少。

3)降水量和干燥度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而逐渐递减。

降水的分布格局:均匀分布型、冬雨型、夏雨型郞格雨量指数:R=N / T, N年降雨量,T年均温(表示蒸发量大小),仅适用于0度以上时期德马通干燥指数:I=P / (T+10), P年雨量,T年均温,I<5,纯荒漠,I=30森林气候柯本干燥限界:全年雨量均匀:r≤2(t+7) 夏雨型:r ≤2(t+14) 冬雨型:r ≤2t, r降雨量, t温度小于该值为干燥气候,大于该值是湿润气候;在为干燥气候时,雨量小于该值的一半时为沙漠气候,否则为草原气候。

景观生态学3景观格局的成因和功能

景观生态学3景观格局的成因和功能

景观生态学3景观格局的成因和功能景观生态学是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影响的学科。

而景观格局则是描述和解释地表不同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模式,包括景观类型、大小、形状、分布等。

景观格局的形成和功能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景观格局的成因和功能。

首先,景观格局的成因受地质、气候、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

地质因素是景观格局的基础,其包括土壤类型、地势起伏等,直接决定了景观类型和地表形态。

气候因素也对景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降水量和温度可以影响植被生长和分布,进而塑造景观格局。

生物多样性也是景观格局的成因之一,不同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会对景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包括城市化、农业、林业等一系列人类行为会改变景观格局的大小、形状和分布。

景观格局的功能主要包括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首先是生态功能,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景观格局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的分布、迁移和繁殖,进而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例如,连片的森林景观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防止土壤侵蚀,而城市景观的人工建筑和道路会破坏和分割生态系统,对水资源和土壤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景观格局还可以影响地表的水文过程和气候变化,如森林景观的蒸腾作用可以影响降水量和气温。

另一方面,景观格局还具有社会经济功能。

首先,景观格局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

城市景观提供了人类居住、劳动和娱乐的空间,农田和森林景观则提供了粮食和木材等生产资料。

此外,景观格局对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等产业也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景观格局还与环境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密切相关。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水和土地,合理的景观格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而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则可以通过对景观格局的调整和管理来实现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景观格局的成因和功能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
1. 中国地貌分类 以形态成因为基础,采用分析组合方法,依分布规模,先宏观 后微观,先群体后个体。
2. 地貌类别(级别) 1) 以现代海岸线为界,分为陆地和海底地貌。 2) 将陆地地貌类型划分为大平原、大高原、大盆地、大山地4种大型地 貌类型 。 3) 是陆地地貌受内、外营力联合作用形成的基本形态成因类型。划分 为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再据绝对高度,山地可分 为极高山、高山、巾山和低山。 4) 指陆地地貌在相似的主要内、外营力联合作用下形成的成因类型: 火山与熔岩的、流水的、风成的、黄土的、喀斯特的、冰川的、冻 土的、海成的、湖成的9类。
第三章 景观形成因素
景观是异质性的地域实体,是在各种 自然地理要素、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其 中,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干 扰是决定景观形成的基本因素。
本章讲授内容
1. 地质地貌因素 2. 气候因素 3. 土壤因素 4. 植被因素 5. 干扰因素
§1
地质地貌因素
地貌——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 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 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气温分布用年均温的等温线图表示,一个地 区的气温决定于:纬度、陆-海对比和海拔
3)降水量和干燥度
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而逐 渐递减。
中国气候分布
二. 气候与景观特征
1. 赤道及热带景观 1). 赤道热带雨林景观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降雨充沛。整个景观由森林本底 , 组成,只有植被和河流间比度较明显。 2) 季雨林景观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气温依然较高,但降雨显著减少。 降水集中于雨季,森林成片断分布,无林带为热带稀树草 原所代替。 (3)热带荒漠景观 荒漠地区降雨量低,植被零星分布,出现大面积裸地。 绿洲是荒漠中较重要的景观,通常聚集在河流廊道或低洼 湿地。
2. 土壤异质性与景观异质性
土壤空间的异质性由于受成土因素 的复合不均匀性影响所致。 之所以影响景观异质性,在于:土 壤异质性→土壤侵蚀特性→地貌过程; 土壤异质性→植物分布→植被景观。
3. 土壤退化与景观变化
1). 土壤退化:土壤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2). 解析:数量减少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 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理、 化和生物性质恶化。 3).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 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 土壤污染等。 土壤退化是人类不合理利用所致。在土壤退化 过程各阶段,景观具有明显不同的植被类型、生长 状况、覆盖度、土壤浸蚀和水土流失状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占据中国东南部和西南 部的广大区域,以各种类型的亚热带森林为主。
1).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少雨而寒冷,春秋温和,四季分 明。年均温16~18 ℃。年降雨1000~1500mm,主要分布在 4~9月,冬季降水少,但无明显旱季。 2)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条件下并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 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群落。
中国气候区划(中国科学院)
主要考虑热量和水分两项指标 。 用日平均气温≥10度稳定期积温、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 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作为热量指标。 用干燥指数k作为水分指标。 K=E/r=0.16∑t/r 式中 E--可能蒸发量(≥10℃整个稳定期)(mm);r---降 水量(≥10℃稳定期内)(mm)。 据热量指标将全国区划出6个气候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地区。 再据热量和水分两级指标,以大行政区为主,划分成8个 一级区(气候地区)、32个二级区(气候省)和68个三级区 (气候州)。
1) 地质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中的岩石受地质 营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从而形成各种构造。如褶皱、断 裂、节理等。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巨大起伏,成为形成 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2) 火山作用 包括由岩浆上升喷出地表所引起的全部作用过程,主 要有3种形式:熔透式喷发、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3) 岩石性质 岩石的理化性质差别很大。地貌意义较大的岩层有结 晶岩和沉积岩。
2. 温带气候区景观 雨热同季。沿海地区盛行海洋性气候,而 内陆则为为大陆性气候。景观变化亦不十分剧 烈。 3. 寒带气候区景观 由于极地冷气团影响,冬季严寒。冻融作 用使平原区土壤疏松;高山地区形成冰川广阔 的山谷;当冰川消退后,出现浑圆的丘陵和山 地,以及狭长湖泊。
§3 土壤因素
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 物。土壤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在一定条件下总是分布着一定类型的土 壤;不同的土壤类型分布在特定的地理 空间范围;土壤的发育、变化等动态过 程是景观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色针叶林土 → 暗棕壤→ 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 赤红壤→砖红壤 )和西部干旱内陆沿经度递变
的草原土壤带谱(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 土→棕漠土→戈壁 )。
2)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山地土壤各类型的垂直排列顺序结构形式— —称土壤垂直带谱。 称土壤垂直带谱。 称土壤垂直带谱
2. 土壤的地方性分布规律
气候因素
气候是景观分异的重要因素,在于:
1) 控制从岩石风化进程到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 3)影响植被及其生产力。
2. 气候的概念
气候是某一地域多年时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 即某“地方大气的温度、降水、气压、风、湿度 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量及 其年周期波动。 气候是天气的综合表现,包括太阳辐射、温度、 降水、风等因素。太阳辐射及其时空分布是气 候变化的根源,温度和降水是直接影响因素, 常作为气候分类和区划的主要依据。
柯本气候分类法
以气温和降水要素为基础,参照自然植 被的分布进行气候分类。
用平均气温、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率划分出5种 气候:热带多雨气候;干燥气候;温暖湿润气 候;雪林(低温)气候;极地气候;再分出亚 类 ,综合为12个气候类型 。
中国气候区划
合理区划气候,旨在认识各地区气候特点及其差异, 科学利用气候资源。 气候区划的指标 热量和水分常作为气候区划的主要指标 。第一级区 划指标为热量条件,通常划分出热量带;在同一热量带中 根据水分差异划分出气候区。 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主要有:年平均气温、某月平均 气温、最热月气温、最冷月气温、气温年较差、高于或低 于某个界限温度的月数、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或 天数、最大可能蒸发量等; 气候区划的水分指标:年降水量、有效雨量、湿润系 数、干燥度等。
指同一土壤地带范围内的一个地区,由于中、小地形 及人为耕作影响,成土母质、水文地质等所引起的不同土 壤组合的分布规律。 分中地形和微地形尺度下的土壤分异。
三. 土壤的景观意义
1. 土壤肥力与景观生产力
土壤肥力: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需求的能 力。景观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景观生态系统的投入——产 出水平。 解析:景观生产力由土壤肥力、生物生产量指数、生 物多样性三者来衡量。其中,土壤肥力是景观生产力的基 质因素,生物生产量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是景观生产力高低 的表征。
3. 常见地貌类型
火山与熔岩地貌 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 冻土地貌 流水地貌 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 海岸地貌 湖泊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
4. 中国的地貌由三大阶梯组成
• 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的外 缘到大兴安岭、 太行山、巫山 和雪峰山之间。 • 我国东部宽广 的平原和丘陵
§2
一. 气候
1 . 意义
§4 植被因素
整个地球表面或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称为植被 (Vegetation)。
一.
植被类型
植被是景观分类的重要依据,植被的发育和变化是 景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全世界植被划分为森 林、热带稀树草原、草原、荒漠和冻原五类。 1. 森林 受土壤和气候等因素影响,森林群落类型主要有: 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热带疏林、常绿阔叶林、 硬叶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北方针叶林等。
一. 土壤及土壤分类
1. 土壤 土壤是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的、陆地的疏松表层。 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水肥气热(如 矿质元素和水分);是生态系统物质与能 量交换的重要场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 分之一。
2. 土壤分类 土壤分类反映土壤形态、理化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1992) 按7级建立 分类系统,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 种。 该系统目前只有前4级。据主要土壤形成过程,划分 13个土纲:即有机土、灰土、变性土、盐成土、均腐殖质 土、铁铝土、铁砖铝土、硅铝土、干旱土、潮湿土、火山 灰土、人为土和初育土。 再进一步划分33个亚纲、77个土类和301个亚类。
3. 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区
气候分类——实验法和成因法。 实验分类:基于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的长 期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为依据,结合植被分布、 土壤水分平衡、水文等因素划分气候类型。 成因分类:基于气候形成的辐射、环流和下垫面因 子,划分气候带和气候型。一般,据辐射和环流划分 气候带,再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与环流相结合确 定气候型 。
温带草原
4. 荒漠
荒漠:是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小半灌木占 优势的稀疏植被。
荒漠气候极为干燥,年降水量少于200mm,有些小于 50mm或终年无雨,形成戈壁或沙漠。夏季炎热,日温差 大,多大风和沙尘暴,植物常受风蚀和沙埋,荒漠植物低 矮稀疏,有些地方甚至大面积裸露。 世界荒漠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干早地区。
二. 土壤的地域分布律
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为地带 性(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 也与地方性母质、地形、水文、成土 时间等相适应:表现为非地带性的分布规 律。
1.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1). 土壤分布水平地带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我国的土壤的经纬地带谱构成:东半部 沿纬度递变的湿润海洋性森林土壤带谱(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