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语流中的塞音实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语流中的塞音实验分析
本文通过实验语音的方法,将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语流中的塞音发音时长和中国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了印尼留学生在汉语语流中塞音偏误的几种类型,即把送气的塞音发成不送气音,把不送气的塞音发得过长或把送气的塞音发得过短。由此分析了印尼留学生发汉语塞音时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标签:印尼留学生塞音实验语音
一、引言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在过去数百年间,中国南方的福建、海南、广东等省有大量劳工或从事贸易的商人移民到印度尼西亚,在印度尼西亚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华族。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有较强烈的故土情结,向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汉语学习是他们接触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在各行各业中的交流和合作增多,不仅是华族,也有越来越多的印尼本族人开始学习汉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在印尼学生学习汉语以及对印尼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汉语语音往往是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刘珣在《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提到“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重要性决定了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前提。反之,如果语音很标准往往一开口就能给交际对方以好感,形成融洽的交际气氛。不少教师和学者认为这些年来,从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看,在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有所提高的同时,语音的标准性则有所下降,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1]由此可见,语音在汉语学习和表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不能在一开始就要求印尼学生做到语音完全标准,但对于一些容易出错、混淆的音素,应该多次强调,严格纠正。以声母g和k为例,如果学生将“上kè”发成“上gè”,交际就无法正常进行。鉴于此,通过语音实验找出印尼学生带有共性的语音偏误现象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有助于对印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董琳莉、林明贤、倪伟曼等从普通语音学的角度对印尼留学生讲汉语普通话时声母或韵母不准确的现象进行过调查和研究[2][3],王功平、林奕高从实验语音的角度对印尼留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时的“洋腔”进行了定量的实验分析[4];王飞焱从实验语音的角度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时的偏误进行了分析。[5]前人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从印尼留学生汉语语流中的塞音这一因素入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察。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语料
实验语料是经过设计的30个日常用语中的汉语语流。在保证这些句子合乎语法和语用规则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呈现出塞音。
(二)发音人
本文的被试组发音人是我们在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习了一年汉语的印尼留学生中随机抽取的。录音样本共12个,剔除无效样本3个,剩余有效样本9个,其中男生4人,女生5人。对照组是相同数量的普通话水平一级乙等以上的中国大学生。
(三)录音设备和录音方法
我们将录音地点定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语音实验室,录音前10分钟将录音材料给发音人阅读并熟悉,录音时帮助发音人将话筒调整到合适位置,通过COOLED IT录音软件将声音录入计算机,发音人均按正常的语速自然地发音。
(四)实验分析软件
我们将使用PRAAT(原名Praat:doing phonetics by computer)语音分析软件对发音人的语音材料进行实验分析,此软件是一款跨平台的多功能语音学专业软件,它可以对发音人的语音材料进行分析和标注,得出对应的文字报表和语图。
(五)实验统计方法
1.第一步:通过逐句听辨的方式大致判断印尼留学生语音的偏误情况,在听辨的过程中大致记录下偏误的地方。在对所有样本进行听辨后,我们发现印尼留学生语音的偏误多是塞音、塞擦音以及声调。如表1:
由于时间的原因,本文只重点考察塞音。辅音的发音分为成阻、持阻和除阻三个阶段。塞音是辅音发音方法的一种,发音时气流通路完全受阻,然后骤然除阻,使气流爆裂而出所产生的声音。[6]
2.第二步:通过语音实验的方式,即对发音人的语音材料所呈现出的语图进行详细分析和统计,考察印尼留学生在汉语语流中的塞音偏误。对同一个塞音声母,当它在语流中出现的时候,我们就标注出它的起点与末点,统计出了这些塞音的音长。我们同时对相同数量的中国大学生的录音材料中相同的塞音作同样的标记、分析和统计。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
从印尼留学生语音材料的语图和实验统计出的数据来看,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语流中的塞音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p”“t”“k”这样的送气塞音发成了不送气塞音。这种偏误可以仔细听辨出来,也可以从语图上看出来。产生偏误的音的音長大于正常的音的音长。在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印尼留学生有多处把“p”发成了“b”,如把“chén píng”发成了“chén bíng”;把“t”发成了“d”,如把“tóng xué”发成了“dóng xué”;把“k”发成了“g”,如把“shàng kè”发成了“shàng gè”。这种偏误是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语流塞音中最典型的,虽然在语流中有时不易察觉,但有时候会造成正常交流的障碍。
第二,不能准确发出不送气塞音,把不送气的塞音发得过长。这从语图的时长可以显示出来,但这并不能概括为他们发错了这些音,因为他们还没有达到把不送气的塞音发成送气音的程度,只能说明他们的不送气塞音发得不到位。对比表2和表3中印尼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不送气声母的平均音长可以发现,印尼留学生的“b”“d”“g”的平均音长远远大于中国学生相同的不送气音的平均音长。
第三,把送气的塞音发得过短。印尼留学生在发送气的塞音的时候,容易产生把送气音发得过短的偏误,这也能从语图的时长上看出来。对比表2和表3中印尼留学生和中国学生送气声母的平均音长可以发现,印尼留学生的“p”“t”“k”的平均音长远远小于中国学生相同送气音的平均音长。送气音可以通过送气时长体现出来。相对来看,印尼留学生一方面把不送气的塞音发得过长,另一方面又把送气的塞音发得过短,这就使得两者的对立变得模糊,这也是许多印尼留学生说汉语时带有“印尼腔”的原因之一。四、偏误原因分析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科德认为偏误分析有以下作用:第一,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达到的阶段;第二,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第三,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语言做的假设。[7]
分析发现,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语流中的塞音偏误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印尼留学生发汉语中的塞音时受到了母语印尼语发音方法的影响。通过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对比理论可得知,各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有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印尼留学生也不例外(王建勤,2009)。[8]在自身母语语音的影响下,各国留学生对声母、韵母、声调的掌握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印尼语中也存在3对塞音,发音部位与汉语中的塞音相同,区别在于印尼语中的塞音分清浊,汉语中的塞音都是清音。印尼语中的塞音发音都不送气,汉语中的塞音发音时分送气和不送气。虽然这些塞音在两种语言中的书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发音却同,印尼留学生很难弄清楚这种差别,因而发不好汉语中的塞音。
第二,印尼留学生对汉语发音还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他们到广州学习汉语的时间才仅仅一年,其发音的熟练水平还远远不及中国学生。从看到实验语料到发出看到的音,他们的反应时间大大超过中国学生。我们还发现,这12位发音人虽然都学习了一年汉语,但发音人和发音人之间的语音水平差异很大。个别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