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届高考地理 第3单元第10讲大气运动复习方案课件 湘教版 精品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运动》精品课件(共295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运动》精品课件(共29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926fc37453610661ed9f41b.png)
是______________。
一、热力环流 2. 等压面
(1) 判断气压高低 (与同一水平面上 其它地点比较) c a>b > c b a 左图为_____ 高压 ,理由 等压面向上弯 。 是______________
一、热力环流 2. 等压面
(1) 判断气压高低 (与同一水平面上 其它地点比较) c a>b > c b a 左图为_____ 高压 ,理由 等压面向上弯 。 是______________
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A′
低
高 B′
低
高 A 冷
低 B 热
高 C 冷
比较A、 A′、B、 B′四点气压的高低。
低 高 B′ 低
A′
高 A 冷
低 B 热
高 C 冷
比较A、 A′、B、 B′四点气压的高低。 A> B > B′ > A′ 低 高 低 A′ B′
高 A 冷
低 B 热
高 C 冷
比较A、 A′、B、 B′四点气压的高低。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低 高 低 A′ B′
低 A B C 高
一、热力环流 2. 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若B点的气压比A、C两点高
低 B′ A B C 高
一、热力环流 2. 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若B点的气压比A、C两点高
低 Bபைடு நூலகம் A B C 高
一、热力环流 2. 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若B点的气压比A、C两点高
(2) 判断是近地面或高空 近地面1个标准大气压 c a>b > c 高压 b a =1013百帕
一、热力环流 2. 等压面 (3) 判断中心气流垂直运动方向
c a>b > c 高压 b a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大气的运动 (共11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大气的运动 (共1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0168d9971fe910ef12df89f.png)
大气的运动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详细内容: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低气压和高气压;水平气压 梯度力;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及移动规律 热力环流的形成;空气水平运动受力情况分析;三 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风环流的形成。 利用等压线图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能够用事实解 释热力环流现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 要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高压
低压
动画演示
活动二,根据气压场分布图,你能做 怎样的天气预报(How)
1.对气温的影响
2.风向,风力
3.对降水的影响
返回
2. 为什么会如此分布,这种气压场是如何分布的(Why) 第一步,回忆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季节移 动规律
为什么会如此分布,这种气压场是如何分布的(Why) 第二步,真实气压场与理论模型有什么不同(主要从副极地低压 带的分布来说)
2.
第三步,思考海陆热力差异,学过的热力环流,分析冬季大陆和 海洋的大气运动。
思考两大问题
图中的海平面气压场是如何分布 的,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根据此气压场形势,其对我国的 天气产生怎样对影响?
2
任务一,分析气 压场分布有什么 特点,为什么会 如此分布?
1. 观察此图,分析图给出的信息。 分布位置(Where), 发生时间(When), 有什么特征,高压、低压如何分布 (What)?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详细内容: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低气压和高气压;水平气压 梯度力;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及移动规律 热力环流的形成;空气水平运动受力情况分析;三 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风环流的形成。 利用等压线图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能够用事实解 释热力环流现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 要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高压
低压
动画演示
活动二,根据气压场分布图,你能做 怎样的天气预报(How)
1.对气温的影响
2.风向,风力
3.对降水的影响
返回
2. 为什么会如此分布,这种气压场是如何分布的(Why) 第一步,回忆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季节移 动规律
为什么会如此分布,这种气压场是如何分布的(Why) 第二步,真实气压场与理论模型有什么不同(主要从副极地低压 带的分布来说)
2.
第三步,思考海陆热力差异,学过的热力环流,分析冬季大陆和 海洋的大气运动。
思考两大问题
图中的海平面气压场是如何分布 的,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根据此气压场形势,其对我国的 天气产生怎样对影响?
2
任务一,分析气 压场分布有什么 特点,为什么会 如此分布?
1. 观察此图,分析图给出的信息。 分布位置(Where), 发生时间(When), 有什么特征,高压、低压如何分布 (What)?
高中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3章大气的运动
![高中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3章大气的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6f91e7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9.png)
(3)尺度学习:本章涉及不同尺度大气运动的差异,因此要充分明确
大尺度的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
对天气的影响、地理要素对地带性气候的影响。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2.学习技法
(1)直观式学习法:课标中多次提到“运用示意图”,因此需借助多 媒体信息技术收集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影像等,借助动画还原三圈 环流、季风环流的形成,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同时培养地理实践力。
(2)典型案例法: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以寒潮侵袭为案例分析冷 锋,以台风为案例分析气旋,以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 海气候为案例分析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成因。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1.学习思路 (1)整体思路:按照“天气→气候”,时空尺度由小到大,从常见 的、直观的天气过程入手,再进一步分析气候的形成及特征。 (2)关注过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三种锋面的形成,要注重过境 前后的过程分析,重在分析天气的变化;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要从空 间的角度分析不同部位风向的差异,关注发生、发展过程。 (3)探究影响:结合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对 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三章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技法概览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大气的运动ppt1 湘教版
![大气的运动ppt1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8249fc240c844768eaee12.png)
低
高
气旋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反气旋
B
实际风向
大气的运动知识要点
一、 热力环流
1、形成过程 2、表现——城市风、海陆风等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受力情况 高空风 近地面风
风向
课堂练习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 气压差异 B 太阳风的驱动作用 C 地面高度不同 D 地面冷热不均 2.产生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原动力: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地面摩擦力 D 前三个力的合力 3.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
D
A
C
A 气旋和反气旋
C 热力环流
B风
D 大气环流
C
D
基 础 练 习
A
4、比较A、B、C、D四地气压值的 高低 热力环流形成中的"高压"与"低压" B 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同一 水平面上是“热低压,冷高压”。
A、B > C 、D B>A C>D B > A >C >D
B
B
A
A
5、下图为北半球近地面理想等压线图,图中的风 A 向箭头代号正确的是(________ )
观察
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 的开水,中间的水和周围 的水如何运动?
2 、热力环流的表现 —— 城市风的形成
气 流 上 升
热
郊区
郊区 市区 由于城市风的存在,对城市的大气环境有何影响? 如果你是该城市的决策者,现在要布局一个化工厂,从 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布局在什么地方较合适?
讨 论
2 、热力环流的表现 —— 海陆风的形成
2.3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课件湘教版选修1.pptx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课件湘教版选修1.pptx](https://img.taocdn.com/s3/m/9b8b7c6cba1aa8114431d9ba.png)
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都属于这种气候
形成原因 特征
对自然景 观的影响
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空气的影响 全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变化小;全 年湿润,冬雨较多,年降水量一般为700~1 000毫米) ①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叶片宽阔,夏季盛叶, 冬季落叶,群落外貌上的季相更替明显;③树干和树枝 皮层厚,以御冬寒
特征
在26 ℃左右;全年多雨,分配比较均匀,年降水量大多在
2 000毫米以上)
对自然景 ①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②土壤为砖红壤;③全
观的影响 年高温高湿,化学风化强烈,风化壳厚度大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地区,欧洲大西洋沿岸、美 主要分布区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下面甲图为某地气候特征分布图,乙图为某时段全球气压带、风带 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部分)。据此完成2~4题。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判断甲图所示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乙图所示时段,甲图所示地区气候特征为( )
苔原 气候
冰原 气候
北半球极地 附近的沿海
南北半球极 地附近内陆
亚欧大陆和北 美大陆的北冰 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 辐射弱,受极 地气团或冰洋 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南极大陆、格 陵兰岛
纬度高,太阳 辐射弱,受冰 洋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青藏高原、阿
气候垂直变
高原山地 高大的山地、尔卑斯山脉、 水热条件随海 化明显,气
我国华北、
冬季寒冷干
形成原因 特征
对自然景 观的影响
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空气的影响 全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变化小;全 年湿润,冬雨较多,年降水量一般为700~1 000毫米) ①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叶片宽阔,夏季盛叶, 冬季落叶,群落外貌上的季相更替明显;③树干和树枝 皮层厚,以御冬寒
特征
在26 ℃左右;全年多雨,分配比较均匀,年降水量大多在
2 000毫米以上)
对自然景 ①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②土壤为砖红壤;③全
观的影响 年高温高湿,化学风化强烈,风化壳厚度大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地区,欧洲大西洋沿岸、美 主要分布区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下面甲图为某地气候特征分布图,乙图为某时段全球气压带、风带 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部分)。据此完成2~4题。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判断甲图所示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乙图所示时段,甲图所示地区气候特征为( )
苔原 气候
冰原 气候
北半球极地 附近的沿海
南北半球极 地附近内陆
亚欧大陆和北 美大陆的北冰 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 辐射弱,受极 地气团或冰洋 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南极大陆、格 陵兰岛
纬度高,太阳 辐射弱,受冰 洋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青藏高原、阿
气候垂直变
高原山地 高大的山地、尔卑斯山脉、 水热条件随海 化明显,气
我国华北、
冬季寒冷干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精品教学课件(201页,非图片版)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精品教学课件(201页,非图片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e48a77c77da26925c5b0e9.png)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左右手法则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 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风向。高空风 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成一锐角。下图为北半球某点近地面风向的判断。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风力大小的判断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等压 线稀疏,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小,风力小。在不同等压线图中,相 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 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 越小,风力越小。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2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关于图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正确的是( )
A.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3月份
() A.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风力变小 B.由东南风转为西风,风力变大 C.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风力变小 D.由东南风转为偏南风,风力变小
探究一
探究二
思维导引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观察甲图,图中等压距为2。根据等压线分布,M点外 围等压线数值为1 008或1 006,若M点位于低压中心,则M点数值为1 004~1 006;若M点位于高压中心,则M点数值为1 008~1 010。B正确。 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N地风向由东南风转为偏南风。结合等压线 的疏密可知,N地风力变小。D正确。 答案:(1)B (2)D
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章末整合与评估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
![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章末整合与评估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6aa71aa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e.png)
2.当副高脊位于 30°N~35°N 时,我国东南沿海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是 ( )
A.伏旱
B.泥石流
C.台风
D.洪涝
解析:第 1 题,我国东部地区雨带带来的锋面雨,是由来自副高脊南 侧的暖气团与从北方南下的冷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雨。第 2 题,读图 可知,副高脊位于 30°N~35°N 时为 7 月份,此时长江流域出现伏旱, 东南沿海可能出现台风灾害。 答案:1.B 2.C
2.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注:图中的非阴影部分为我国的季风区。
(1)4 月至 5 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虽然在这段时间里有暖锋 雨现象,但其主要的降雨类型是冷锋雨,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影响华南 最主要的天气系统是冷锋。
(2)6 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 雨)。来自南方的暖湿气团和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在江淮地区势力相当, 形成准静止锋,锋面停留可长达一个月之久,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地形
地势高(低),气温低(高);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地形封闭 不易散热)
洋流
寒(暖)流,气温低(高)
2.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 度因素。 (2)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 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 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3)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大小差异一般要考虑洋 流因素。 (4)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读福建省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回答 3~4 题。
3.对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距离副热带高气压中心远近 B.山地走向与海拔高低 C.距离海岸的远近 D.夏季风势力的强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A (2)C (3)D
第10讲 │ 要点探究
图10-6是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天气图。读图 回答(1)~(2)题。
第10讲 │ 要点探究
(1)等压面上A点的风向应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这种情况下决定风向的力应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平衡力 D.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
例2 图10-5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 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 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 方向。据此回答(1)~(3)题。
第10讲 │ 要点探究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 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 (1)D (2)C
第10讲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三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的形成 (1)低纬环流: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高 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 动。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南北纬30°时便堆 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 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 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答案] (1)B (2)C
第10讲 │ 要点探究
【2010·江苏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 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使航 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1)~(2)题。
第10讲 │ 要点探究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1)PM>PN,水平气压梯度力应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北半球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偏右。如果是高空,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为⑦;近地面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为⑥。(2)高空等高面,PM<PN,气压梯度力为方向①,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南北半球不同,受地转偏向力不 同,因此答案为③或⑦。(3)近地面空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作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 力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成180°角。
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 右边为高压,左边为 低压,南半球反之
水平气压梯 度力、地转偏 向力和摩擦力 共同影响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
风向与等压 左前方为低压,右后
线斜交
方为高压,南半球反
之
第10讲 │ 要点探究
3.用图表综合法学习。风的性质多从风向、风速和 冷暖干湿三个方面进行描述,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学习中要 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并层层递进地认识三个力对风向 的影响。
(3)比较A、B、C、D四点的气温高低顺序应该是( )
A.B>A>C>D
B.B<A<D<C
C.B>A>D>C
D.B<A<C<D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1)根据陆地是上升气流,说明陆地气温高, 因此应该是在白天。(2)气压是由地面向高空递减的, 因此判断A、B是大于C、D的。另外根据空气流动的方 向可以判定A大于B,而D大于C。因此,选项D是正确 的。(3)根据上面分析可知近地面B地气温大于A地,随 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递减,所以D处 气温低于B处,而D处气温高于C处,故B>A>D>C。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图中5100米~5800米是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 上的等高线,根据等压面上等高线与等高面上的等压线之 间的一致性关系,可读出该高空水平面上气压分布是:南 部气压高、北部气压低;又因在5000米左右的高空,摩擦 力很小,可忽略不计,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故在水平 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风。
第10讲 │ 要点探究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 气压较高,因此部分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 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 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附近相遇, 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 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 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答案] (Βιβλιοθήκη )A (2)A第10讲 │ 要点探究
图10-3为“海陆风形成示意图”,根据所学 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10讲 │ 要点探究
(1)此图表示的时间应该是( )
A.白天
B.夜晚
C.冬季
D.全天
(2)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高低顺序应该是( )
A.A>B>C>D B.A<B<C<D
C.D>C>A>B D.C<D<B<A
第10讲 大气运动
第10讲 │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
大气运动 太阳辐射
风
第10讲 │ 考点整合
大气运动的基本类型 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
第10讲 │ 考点整合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差
气压梯 度力
地转偏向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辐散
辐合
平行 斜穿
第10讲 │ 考点整合
全球性大气环流
高低纬度
热量
第10讲 │ 考点整合
第10讲 │ 要点探究
(2)风带的形成: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 气压带之间,可以利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 擦力的三力作用进行分析。北半球的信风带吹东北风,南 半球的信风带吹东南风。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 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 极地东风带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北 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是 相间分布的,高低气压带也是相间分布的。
[答案] (1)A (2)D (3)C
第10讲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 1.促使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
指向低气压
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 相反
促使空气由高压
作用
区流向低压区,既 影响风速又影响风
向
促使风向偏离水平气 压梯度力的方向,只影 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第10讲 │ 要点探究
(3)判断气压:从等压面的凸向与高低气压的关系看, 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反之则为低压;从同一高 度看,某一等压面高空的气压总是低于等压面低空的气 压;从不同高度看,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的气压; 从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的对应关系看,近地面的低压总是 与高空的高压对应,近地面的高压总是与高空的低压对 应。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1)甲点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区,乙点气流上 升形成低气压区,甲乙同位于近地面,因此甲点>乙点气 压;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恰好相反,因此丙点为低压,丁点 为高压,即丁点>丙点气压。近地面气压最高,因此四点 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列是甲乙丁丙。(2)由上题分析甲地 形成高气压区,乙地形成低气压区,甲地纬度较乙地低, 则该环流表示中纬环流,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1)关键在于熟悉冰岛所在的纬度位置,题干中的 “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已经有了明确的暗示,但需要说 明的是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只要知道这一点,很容易得到答 案B。
(2)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 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 会降落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可知,A处 的气压高于B处;近地面的气压分布与高空相反,即 D处高于C处;且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故四地 气压值的正确排序为D>C>A>B。近地面大气从海洋 吹向陆地,即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故北半球大陆 上的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即向北凸出。
第10讲 │ 要点探究
(3)城市风:由于城市温度比郊区高,而形成了高空 大气由城市吹向郊区,近地面大气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环 流。
!注意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 离之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 之外。
第10讲 │ 要点探究
3.热力环流的应用 (1)判定气温: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上凸), 近地面温度高。 (2)判断地面状况,如判定陆地(海洋)、城市(郊区) 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的是海洋; 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的是陆地; 城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
对风有 阻碍作用, 可减小风 速
由气压梯度决定 大小 (等压线疏则小,密
则大)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 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 面状况有 关
第10讲 │ 要点探究
2.不同受力情况下的风向特点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只受水平气 压梯度力影响
第10讲 │ 要点探究
图10-6是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天气图。读图 回答(1)~(2)题。
第10讲 │ 要点探究
(1)等压面上A点的风向应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这种情况下决定风向的力应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平衡力 D.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平衡力
例2 图10-5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 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 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 方向。据此回答(1)~(3)题。
第10讲 │ 要点探究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 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 (1)D (2)C
第10讲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三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的形成 (1)低纬环流: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高 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 动。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南北纬30°时便堆 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 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 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答案] (1)B (2)C
第10讲 │ 要点探究
【2010·江苏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 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使航 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1)~(2)题。
第10讲 │ 要点探究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1)PM>PN,水平气压梯度力应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北半球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偏右。如果是高空,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为⑦;近地面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为⑥。(2)高空等高面,PM<PN,气压梯度力为方向①,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南北半球不同,受地转偏向力不 同,因此答案为③或⑦。(3)近地面空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作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 力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成180°角。
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 右边为高压,左边为 低压,南半球反之
水平气压梯 度力、地转偏 向力和摩擦力 共同影响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
风向与等压 左前方为低压,右后
线斜交
方为高压,南半球反
之
第10讲 │ 要点探究
3.用图表综合法学习。风的性质多从风向、风速和 冷暖干湿三个方面进行描述,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学习中要 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并层层递进地认识三个力对风向 的影响。
(3)比较A、B、C、D四点的气温高低顺序应该是( )
A.B>A>C>D
B.B<A<D<C
C.B>A>D>C
D.B<A<C<D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1)根据陆地是上升气流,说明陆地气温高, 因此应该是在白天。(2)气压是由地面向高空递减的, 因此判断A、B是大于C、D的。另外根据空气流动的方 向可以判定A大于B,而D大于C。因此,选项D是正确 的。(3)根据上面分析可知近地面B地气温大于A地,随 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递减,所以D处 气温低于B处,而D处气温高于C处,故B>A>D>C。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图中5100米~5800米是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 上的等高线,根据等压面上等高线与等高面上的等压线之 间的一致性关系,可读出该高空水平面上气压分布是:南 部气压高、北部气压低;又因在5000米左右的高空,摩擦 力很小,可忽略不计,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故在水平 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风。
第10讲 │ 要点探究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 气压较高,因此部分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 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 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附近相遇, 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 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 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答案] (Βιβλιοθήκη )A (2)A第10讲 │ 要点探究
图10-3为“海陆风形成示意图”,根据所学 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10讲 │ 要点探究
(1)此图表示的时间应该是( )
A.白天
B.夜晚
C.冬季
D.全天
(2)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高低顺序应该是( )
A.A>B>C>D B.A<B<C<D
C.D>C>A>B D.C<D<B<A
第10讲 大气运动
第10讲 │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
大气运动 太阳辐射
风
第10讲 │ 考点整合
大气运动的基本类型 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
第10讲 │ 考点整合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差
气压梯 度力
地转偏向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辐散
辐合
平行 斜穿
第10讲 │ 考点整合
全球性大气环流
高低纬度
热量
第10讲 │ 考点整合
第10讲 │ 要点探究
(2)风带的形成: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 气压带之间,可以利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 擦力的三力作用进行分析。北半球的信风带吹东北风,南 半球的信风带吹东南风。西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 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 极地东风带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北 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是 相间分布的,高低气压带也是相间分布的。
[答案] (1)A (2)D (3)C
第10讲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 1.促使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
指向低气压
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 相反
促使空气由高压
作用
区流向低压区,既 影响风速又影响风
向
促使风向偏离水平气 压梯度力的方向,只影 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第10讲 │ 要点探究
(3)判断气压:从等压面的凸向与高低气压的关系看, 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反之则为低压;从同一高 度看,某一等压面高空的气压总是低于等压面低空的气 压;从不同高度看,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的气压; 从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的对应关系看,近地面的低压总是 与高空的高压对应,近地面的高压总是与高空的低压对 应。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1)甲点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区,乙点气流上 升形成低气压区,甲乙同位于近地面,因此甲点>乙点气 压;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恰好相反,因此丙点为低压,丁点 为高压,即丁点>丙点气压。近地面气压最高,因此四点 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列是甲乙丁丙。(2)由上题分析甲地 形成高气压区,乙地形成低气压区,甲地纬度较乙地低, 则该环流表示中纬环流,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1)关键在于熟悉冰岛所在的纬度位置,题干中的 “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已经有了明确的暗示,但需要说 明的是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只要知道这一点,很容易得到答 案B。
(2)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 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 会降落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
第10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可知,A处 的气压高于B处;近地面的气压分布与高空相反,即 D处高于C处;且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故四地 气压值的正确排序为D>C>A>B。近地面大气从海洋 吹向陆地,即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故北半球大陆 上的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即向北凸出。
第10讲 │ 要点探究
(3)城市风:由于城市温度比郊区高,而形成了高空 大气由城市吹向郊区,近地面大气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环 流。
!注意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 离之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 之外。
第10讲 │ 要点探究
3.热力环流的应用 (1)判定气温: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上凸), 近地面温度高。 (2)判断地面状况,如判定陆地(海洋)、城市(郊区) 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的是海洋; 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的是陆地; 城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
对风有 阻碍作用, 可减小风 速
由气压梯度决定 大小 (等压线疏则小,密
则大)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 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 面状况有 关
第10讲 │ 要点探究
2.不同受力情况下的风向特点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只受水平气 压梯度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