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2.2气压带与风带

高中地理2.2气压带与风带

气流运动/降水 气流上升/多雨 高纬向低纬运动/少雨 气流下沉/少雨 低纬向高纬运动/多雨 气流上升/多雨
纬度低温度高, 遇冷凝结才降雨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高纬度/全年低温
高纬度/全年低温
高纬向低纬运动/少雨
气流下沉/少雨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极地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 赤道低压 赤道低压和信风带 信风带和副高 副高和西风带 西风带和副极低 东风带和极地高压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范围 0°-10° 10°-回归线 回归线-30°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 30°-40°的大陆西岸 和多雨 全年温和湿润 全年温和少雨 40°-60°的大陆西岸 60°-90°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和气 候的影响
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差异大,温度变 化差异明显,造成不同的气压中心
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所有在海 洋上气压带和风带是一直存在的, 但会被陆地打断
• 气候的关键两要素:气温和降水 • 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 降水需要水汽受冷凝结 • 不同气压带分布纬度不同,影响气温 • 不同气压带气流运动状况影响降水
气压带和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纬度/气温 低纬度/全年高温 低纬度/全年高温 低纬度/全年高温 中纬度/冬夏分明 中高纬/冬夏分明
带标题布局的图片
标题
气压带与风带 及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与风带
• 单圈环流 • 三圈环流
• 气压带与风带
单圈环流
• 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 假设地球表面均匀
三圈环流
考虑地转偏向力, 仍然假设地球表面 是均匀的

高中气压带和风带总结笔记

高中气压带和风带总结笔记

高中气压带和风带总结笔记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主要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以下是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总结笔记:1. 气压带:(1)定义:气压带是指地球上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和地球引力等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气压或低气压区域。

(2)分类:根据形成原因,气压带可以分为热力高压和动力高压。

热力高压是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动力高压则是由地球自转偏向力形成的。

(3)主要气压带:地球上有两个主要的高气压带和两个主要的低气压带。

高气压带包括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低气压带包括副热带低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

2. 风带:(1)定义:风带是指由于气压差异而形成的长期稳定的风的分布。

(2)分类:根据风向和风力,风带可以分为信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

信风带是指从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西风带是指从副热带高压吹向极地高压的气流,东风带是指从极地高压吹向副热带高压的气流。

(3)主要风带:地球上有六个主要的信风带,分别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和西北信风、南半球的西南信风和北半球的东北信风。

西风带和东风带的分布相对较广,但强度较弱。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高三地理人教版复习课件:气压带与风带

高三地理人教版复习课件:气压带与风带

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和相对应的近地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西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 思考:赤道低气压与副极地低气压成因相同吗? 副热带高气压与极地高气压成因相同吗?
• 答案:赤道低气压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 属于热力成因;副极地低气压是冷暖气流相遇, 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的,属于动力成因。副热带 高气压是空气气流聚集被迫下沉形成的,属于动 力成因;极地高气压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 属于热力成因。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大 西

亚速尔 高压
60N

亚欧大陆 平

副亚洲热(带印度高)气低压压 带 夏威夷 30°N 高压
七月
2、东亚季风(冬季风—西北季风)
冬季—— 东亚盛行来自 蒙古-西伯利 亚高压前缘的 偏北风,低温 干燥,风力强 劲。
2、东亚季风(夏季风—东南季风)
夏季— 东亚盛行来 自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西 北部的偏南 风,温暖湿 润。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观察气压 带、风带 的季节移 动图,回 答下列问 题
1、气压带、风带随 太阳直射点 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其移动方向与太阳直
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
2、就北半球来说,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
归纳小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 2、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知识点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知识点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气体分子对物体产生的压力。

在地球表面上,气压的分布并不均匀,而是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分布规律,这就是气压带。

而气压带的存在,也直接导致了风带的形成。

一、气压带气压带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的转动、不同经纬度的热量分布以及地形的影响。

根据气压分布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气压带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四个带状区域。

1. 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受到阳光直射的影响,地面上的气体分子被加热后上升形成气压下降,形成低压带。

由于气压低,空气上升,水汽充足,距离赤道越远,雨量越多。

因此,赤道低压带也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2. 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以北约30°到40°之间,主要由于赤道地区上升的空气在30°左右下沉形成的压力。

这里空气下沉,水汽减少,降雨较少,天气晴朗。

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沙漠地区位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原因。

3. 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北约60°到70°之间,该区域的天气寒冷,气温低,很少有人类居住。

由于经度和季节的变化,副极地低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4. 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位于北极和南极附近,是气温最低的地区。

由于冰雪的存在,极地高压带的地表气温极低,冬季长时间黑暗,气温更是低至零下50摄氏度左右。

二、风带风带是由气压带形成的,气压差是产生风的主要原因。

高压区的气压较大,而低压区的气压较小,两者之间的压强差就会引起风的产生。

根据气压对称性的原则,风流始终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风的方向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根据风流的方向,我们可以将风带分为赤道东风带、副热带西风带、副极地东风带和极地西风带。

1. 赤道东风带赤道东风带位于赤道附近,又被称为信风带。

由于地球自转的作用,赤道附近的空气流动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风的切向速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东风。

高中地理 _气压带和风带_图文课件

高中地理 _气压带和风带_图文课件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考纲要求】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考纲解读】 1、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季风的形成。 3、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
D.登陆台风较往年偏多
考 向 气压中心及其影响
P54试身手 (2017年智慧上进联盟调研)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存在 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稳定的强大冷高压,一般选择 气压场中1028hPa等压线作为其特征线,下图为“近几十年来西伯 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示意图”,完成(1)~(2)题。 (1)影响西伯利亚高压特征 线包围面积大小变化的主 要因素是( )
考 向 气压中心及其影响
P53例题1 (2017年杭州期末)北半球海陆分布造成纬向气压带分 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其位置和强度的异常往往造成各 地天气、气候的异常。下图中以1028hPa等压线的分布作为某气 压中心的分布范围,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气压中心的性质及
其切断的气压带最有可能为( )
【考情展示】
2013年新课标2卷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 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而时,就易形成雾。图3中,S市 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9—11题。
11.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教学重点】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与区别。 4、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高三地理复习课件:气压带和风带

高三地理复习课件: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步:确定半球
第二步:以温定带(特殊: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三步:以水定性
观察以下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特点和降水分配特点。
并偿试判断所属半球(南、北半球)及气候类型.
500 400 300 200 100 0
年雨型
夏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点 甲
气温和 降水量 气温 降水量
90° 80° 70°
西部
大陆内部 极地气候 寒带(极地)
东部
90°
7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60°
温带海 50° 洋性气候
40°
30° 20° 10° 0°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 55°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
35°
地中海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
25°
亚热带 热带季风气候 10°
C
7、请在下图中的直线上画出箭头将环流完成;
(1)写出a,b,c所代表的风带;
(2)E,F,D所代表的气压带 (3)使之形成湿润气候的气压带和风带是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60°
副极地低气压带
30°
0° 30°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实际中的气压是不是也呈带状分布?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一 月
C 阿留申低压 D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4. 东亚季风区是全球最典型的季风区,这主要 是因为( C ) A 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影响 B 该地区冬天特别寒冷,夏天特别炎热 C 该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课件 气压带风带

高中地理课件 气压带风带

温带 季风
分布
成因
赤道地区
赤道低气压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
南北侧
控制
回归线大陆西 副高控制下沉气流或

信风控制干燥
南北纬30°~ 冬季西风控制,夏季 40°大陆西岸 副高控制
南北纬40°~ 终年西风控制 60°大陆西岸
南亚、东南亚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
地区
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北回归线以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回归线以南 季风环流控制 大陆东岸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基础概念:大气环流
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 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成因:高低纬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 意义: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全球的 水热平衡。
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点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90N极地高气压带
分布 风带 00--300 信 风 300--600中纬西风 600--900极地东风
成因 副热带高压指向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 极地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
属性 干热
温湿 冷干
分布
气压带
成因、特征
气流 属性
00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30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我国秦岭-淮河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以北
季风环流控制
内陆或者典型 身居内陆,水汽难以 的背风坡区域 到达,背风坡降水少
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有干湿两 季 全年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夏 季炎热干燥 全年温和多雨
全年高温,有旱雨 两季 冬季温和少雨,夏 季炎热多雨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ppt36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ppt36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面低气压带
夏威夷高压
理想模式 夏季:大陆增温速度快于海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2、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一月
冰岛 低压
阿留申 低压
大 西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 副 极 利亚高压) 地 低 气 压

60N
太 平 洋
夏威夷 高压
亚欧大陆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Page
7
极锋:俯倾向极地一 侧;高气压带不易成 云致雨,气候干燥; 低气压带易成云致雨, 气候较多雨; 气团由较高纬吹向较 低纬,不易成云致雨 (信风和东风);气 团由较低纬吹向较高 纬,易成云致雨(盛 行西风);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3.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季风环流2.swf
LOGO
小结:
理想状态下 地转偏向力
LOGO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海陆分布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7个气压带 6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季风环流
Page
22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LOGO
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
请阅读教材39页案①例,思
考三种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
特点、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Page
23
(1)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状况
(2)气压带风带对大陆西部气候形成的影响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气候
分布 规律
气候特 征
形成原 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共47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共47张PPT)

课堂小结
1、北半球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
气压中心
差异
气压带风带 成因 的季节移动
2、季风 环流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分布及特点
总结
气 压 带 和 风

压气
形成
高、低 压中心
地球不自转,地表 均一
赤道与极地间的 热力环流
原因:地表不均一, 切断
海陆热力差异
结果:高压和低压 中心
地球自转,地 表均一
二、北半球冬季、夏季气压中心
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 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比较复杂。
一起来完成P39页的活动。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 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 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 洋。海陆冬夏季增温和冷却速度的明显不 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 个高、低气压中心。
(8)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0-550之间大陆 的东岸);
5、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形成的气候
(9)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0-600之间 的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6、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形成的气候
(10)极地气候(纬度较高的地区):终年受极地 气团控制;
7、地势高、地形起伏大形成的气候:高 原和高山气候。
可运用“三步法”进行下列判断气候类型的练习:根据下表中甲、乙、丙三个地点 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判断它们各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并指出它们所在的半球(或 纬度)位置。
判断:甲地因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5℃(即在15℃以上),全年平均 气温为26℃(即在20℃以上),所以属热带;又因年降水量
为2959毫米(即>2000毫米),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所以判断 为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

高三地理复习课件:气压带和风带详解

高三地理复习课件:气压带和风带详解
A 季风区内的风向一年中呈规律性的变化
B 我国季风区跨越了亚热带和温带
C 我国全部地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区 D 在季风区内,夏天降水较多,冬天降水较少
3.影响我国冬季季风的强弱与大小的气压中心 主要是( D )
A 印度低压 B 夏威夷高压
C 阿留申低压 D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4. 东亚季风区是全球最典型的季风区,这主要 是因为( C )
位 置
影响气 压分布 的因素
时 间
被切断的 气压带
气压中心的变化
亚欧大 陆
太平洋

海陆热
1月
副极地低 压带
半 力性质

的差异
7月
副热带 高压带
冷高压 保留副极 (块状) 地低压带
热低压 保留副热
(块状)
带高压带
南 气压带基本上呈 带 状,因为 海洋 面积
半 占绝对优势 球
三、季风环流
①概念
季风: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 为周期,随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就全球而言:1月南移,7月北移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1.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D )
①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 ①③
2.由于热力作用形成的气压带有:( C)
形成多种气候类型!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
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 流、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的
结果。

高中地理课件-012 气压带与风带

高中地理课件-012 气压带与风带

示意图说明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的成因
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 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 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南亚夏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但仍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季节 风向 源地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季风环流
季风成因: 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冬夏) 南亚:海陆热力性质(冬);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夏)
示意图说明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的成因
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 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风南移越过赤 道左偏而形成。
B.北印度洋洋流自东向西流
C.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D.尼罗河正值枯水期
读图c,一般气压的最高值出现在__8_~__1_0_时 左右。一般认为,气压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
化有关。例如,当白天气温最高时,低层空
气受热膨胀上升,引起地面气压___下__降___; 但气压极值出现的时间__晚___(填“早”或 “晚”)于气温。气压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 间和变化的幅度随纬度变化而有区别,__低__纬__度__(热__带__)_地区气压日变化最 为明显,随着纬度升高,气压日较差逐渐__减__小____。
1.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该月份
A.甲地盛行东北风
B.甲地盛行西南风
C.乙地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
D.乙地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受气压带和风带南北移动等因素影响,赤道南北两侧可能出现不同

高考地理中的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中的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中的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与风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以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①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② 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③ 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三圈环流①单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引发和影响大气环流的唯一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所形成的赤道和两极之间简单的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形式,即单圈环流。

②三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时,所形成的大气环流状态。

由于它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个部分组成,所以称为三圈环流。

③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假设地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A、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下降,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向北。

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圈。

B、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的知识点详解

高三地理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①假设地面均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单圈环流形成过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所以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并向高纬地区扩散,因而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压带。

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带。

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气从赤道流向极地。

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②假设地面均一,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即赤道低压。

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为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

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高中地理气压带风带

高中地理气压带风带

高纬度地区:极地高气压带、极地 东风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纬度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西 风带
南北半球相似但有南北半球季节性 变化
季节性移动规律
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 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移动
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 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 南移
影响:导致气候变化和自然现象 的季节性差异
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盛行西风带影 响气候温和湿润 降水分配均匀
极低长寒气候: 受极低高压带控 制气候寒冷降水 少
气压带风带的特征与变 化
季风气候的特征与变化
季风气候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某些地区
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燥少雨四季分明
季风气候的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季风气候的特征也在发生变化如降雨量、气温等方面的变化
添加标题
不同气压带风带对中纬度地区气候的影响:受到不同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中纬 度地区的气候特征也存在差异例如欧洲西部和北美西海岸地区受到副热带高 气压带和西风带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地中海地区则形成了 地中海气候。
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影响
极地气候:受极 地高压带控制气 候寒冷降水少
亚寒带针叶林气 候:受极地东风 带和副极地低气 压带交替控制降 水较多森林茂密
添加标题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中纬度地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的影响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气候类型。
添加标题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中纬度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全年温和湿 润降水分配均匀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
添加标题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中纬度地区地中海气候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 和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大气的运动之气压带、风带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大气的运动之气压带、风带
的深厚系统,其高层和低层气流方向和气压性质相似。研究表明,夏季亚洲副热带 西风急流偏南会导致中亚降水增加。下图示意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的局 部环流形势(H表示高压中心,L表示低压中心)。
(1)推测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对印度半岛季风环流的影响。 【提示】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印度半岛的高压势力范围较小。 【答案】 西南季风减弱。 (2)说明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导致中亚降水增加的原因。 【提示】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中亚低压势力强盛,根据低压的相关知识回 答即可。 【答案】 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南时,中亚低压势 力强盛,中心气流上升,西南风势力强盛,使阿 拉伯海的水汽输送量增加,中亚降水增多。
(2)推测“秋老虎”“独爱”重庆的原因。 【提示】“秋老虎”为持续高温、晴朗的天 气,因此“秋老虎”最怕冷空气和降水。
【答案】 受地形影响,冷空气不易进入;距海 较远,受台风影响小。
情境2 卡卡杜国家公园 卡卡杜国家公园位于澳大利亚北部,受气候影响,景观多样,一年中不断更换
着自己的“容颜”。下表示意当地原住居民对一年内季节的划分。
(2)分析“咆哮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 【提示】根据西风带的特征和位置推断海况恶劣的原因。 【答案】 西风带位于温带地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较大,且雨雪天气变化频 繁,常出现狂风巨浪的情况,因此海况恶劣。
情境2 副热带急流 副热带急流是对流层上层强而窄的高速气流带。副热带天气系统是动力成因下
4. 图示高空西风( A ) A. 向南移动最远到30°N附近 B. 南北移动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C. 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 南侧是副极地低压
【解题思路】 图示高空西风为中纬度地区上空的气流,随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最远可到30°N附近,A对;全球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影响 的结果,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是地球公转引起的,B错;高空西风的形成主要受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C错;中纬西风南侧是副热带高压带,D错。

高考地理第3章气压带和风带课件PPT

高考地理第3章气压带和风带课件PPT

全年高温,一
原气候 雨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年可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 风气候
干季时受因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
全年高温,一 制,湿季时受气压带、风带
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 制
【真题1】(2010·上海)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 示意图,回答问题。
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 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 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 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 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 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 三角贸易示意图。
某船队1月份从欧洲出发,并如期回到里斯本, 说明该船队到达里斯本时,那里的气候特征及其 成因。
答:特征:到达里斯本时为7月(8月或7~8月), 气候干热(地中海气候)。
成因:受北移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 为主。
第三章
必修Ⅰ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6课 气压带和风带对
气候的影响
考点1 气压带、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见下表)
气压带 与风带
分布
极地高 南北纬 压带 90°附近
成因 热力原因
副极地 南北纬 气 低压带 60°附近 压 带 副热带 南北纬30
高压带 °附近
(202X·雅礼中学摸底)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据 此完成第3题。
3.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澳大利亚西南部高温干燥 B.潘帕斯草原绿草茵茵 C.理论上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D.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答案】 C
● 2.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甲地受高压带控制,并且位于大陆的西岸,若该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 带,那么,甲地气候有可能是极地气候,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则甲地就受副热带高气 压带和西风带或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其气候类型有可能是地中海气候或热带沙漠气候,故选D项。
季风气候
少雨型,全年几乎为零 沙漠气候
0~ 15
冬雨型,夏季少冬季多
地中海气 候

年雨型,各月均匀,在50 温带海洋
● (2)根据地理位置判断
● 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及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属于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 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大陆西岸)还是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只 分布在大陆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规律图上。
● (2)a、b两地的风向:a__水以________雨为主,C处的降水以________雨为主。
● (4)a处大陆东西两岸相比,降水比较丰富的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D处降水少,但气候比较湿润,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D
● (2009年靖江模拟)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据此完成3~4题。
● 3.1月,图中A地盛行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 4.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 B.冬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 【答案】 3.D 4.D
● (2010年东北联考)下图为美洲大陆略图,图中是西海岸部分地区1、2月和7、8月降水(单位: mm)资料。读图回答5~6题。
● 5.下列地区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 A.旧金山、圣地亚哥 ● B.利马、阿卡普尔科 ● C.温哥华、圣地亚哥 ● D.阿卡普尔科、拉孔科迪亚 ● 6.每年7、8月间,受到西风带控制的是( ) ● A.旧金山、圣地亚哥 ● B.利马、阿卡普尔科 ● C.温哥华、圣地亚哥 ● D.阿卡普尔科、拉孔科迪亚
●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 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 该季节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明 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 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 图:
● 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即上升和下沉,凡盛 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必定为低气压带。
● 第三步:“地球公转使其移”。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性质均一,太阳 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形成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如下图所示: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后完成1~2题。
● 1.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 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 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甲地纬度较乙地低,且该大气环流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所 以,图中从甲地向乙地的空气运动,应是从低纬向高纬流,故应为西风带。因此,该环流应为 中纬环流,近地面风向应为西北风,故选C项。
●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 ()
● 【解析】 第3题,由图知,A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盛行西北 季风。第4题,B地位于南亚地区,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其形成与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若夏季风来的早、退的迟易产生洪涝灾害。
,D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与F
东北信; H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纬线附 近被迫下沉堆积形成,为动力成因。而极地高气压带为高纬 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为热力成因。
●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
● 1.成因:由于
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热带雨林
亚马孙平原
刚果盆、地
气候
、欧马洲来大群西洋岛
温带海洋 性气候
沿
岸、地美中洲海 太平洋沿岸等 地加区利福尼亚
好望角地区 沿岸、 北美洲的
● 2.形成气大候的气主要环因流素:


太阳辐射 海陆分布 、
、地形、洋流等。
●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如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 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极地东 风、低纬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 2.表现
季节
北半球夏季 北半球冬季
气 亚欧 压 大陆 中 心 北太
平洋
亚洲 风 东部 向 亚洲
亚洲 低压 (印度低压
)
高压
亚洲高高压压
(蒙
古—西伯利亚
)
低压
夏东威南夷
西南
阿西留北 申 风 东北 风


●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在成因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 (1)相同点:冬季风均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
●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 (2)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 【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
● 【答案】 (1)C (2)A

本组题是比较传统的地理题目,主要考查了考生对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对气候类型分布的
掌握情况,表达了注重主干知识,不回避重点的高考命题理念。但提供气候资料的方式与传统
方式又完全不同,这对考生的读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若对各种气候特征掌握不牢,读图时
容易出现失误,进入思维定式的陷阱,将曲线当作气温而柱状当作降水。
● (2)不同点: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南亚季风中的西南季风则主要 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东亚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气压带 、风带 赤道低 压带
副西热风带高带压
带和西风带
气候类型 典型分布区
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读图,完成(1)~(2)题。 ● 世界不同地点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图
● (1)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 【解析】 解答本组题的关键是对图中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对各种气候类型特点的准确把握。与 传统的气候资料图有所不同,本题图中的曲线代表降水,柱状图代表气温,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地最低月均温在0 ℃以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②地最低月均 温在15 ℃以上,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为热带季风气候;③地最低月均温在0 ℃ 以上,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其中温带季风气候仅分布在北半球的东亚地区。
●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等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 2.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类 型
温带海 洋性气

热带沙 漠气候
成因
全年都受中纬西 风带控制
全年都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或信风
气候特 征
●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
● 【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
●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西北偏西,地转偏 向力向右偏,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第2题,通过陆地气压低可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夏季副 热带高压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往往成块状分布。
● 从上图可以看出两点:
● (1)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大体是一致的。 ● (2)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了比较典型的气候类型(如地中
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如何分析气压带的成因
●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 高气压区的原因,称之为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 【答案】 (1)A (2)C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对于陆地和海洋而言,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