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新型城镇化

合集下载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与中 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与中 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信息项:1、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2、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与需求3、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方式与要点4、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领域与发展策略5、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持11 国外城镇化发展概述城镇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许多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经历了城镇化的进程。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11 美国的城镇化发展美国的城镇化进程始于 19 世纪中叶,其特点是以市场为主导,产业发展推动城市扩张。

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112 英国的城镇化发展英国是最早开始城镇化的国家之一,其发展过程中注重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同时,政府在解决城市贫困、住房和环境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13 德国的城镇化发展德国的城镇化注重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均衡发展,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其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经验。

12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121 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许多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视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避免了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

122 产业支撑强大的产业基础是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确保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123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为城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124 环境保护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了城镇化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

13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与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业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城镇化。

131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132 提高城镇化质量注重城市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美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

美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

美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

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

大都市区在20世纪出现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迅速提高。

1910年,美国大都市区的数量还只有58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只有31%,而到1940年,大都市区的数量增加到140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上升到48%,美国已基本成为一个大都市区化的国家。

从地区分布看,全国形成了三大城市群:东北部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等中心城市和一系列中小城镇,绵延700公里,宽约100公里,是美国第一大城市群,都市化程度很高;第二大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南部,从密尔沃基开始,经过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分布着第三大城市连绵带,它北起旧金山湾区,经洛杉矶、圣地亚哥直到墨西哥边境。

三大城市群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其辐射带动下,大量的小城市(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美国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层次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19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

试验计划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

在整个1970年代,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从7700多万人增长到9600万人,增长了25%左右。

国外城市更新的三种方式

国外城市更新的三种方式

国外城市更新的三种方式城市更新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重建,对城市中严重衰退地区进行清除并作合理的使用;第二种重整,对城市中整体功能仍能适应需求,但出现衰退迹象的地区进行环境改善或局部拆除重建;第三种是维护,针对城市中环境状况良好的地区予以保护和维修,并适当补充必要设施以防止衰退现象发生。

本文将与您分享四个国外城市更新的经验做法,以及对我国存量用地再开发再更新的的借鉴与启示:#英国#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模式英国是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之一,其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计划。

1930年,英国工党政府制定格林伍德住宅法,采用“建造独院住宅法”和“最低标准住房”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地方政府提出消除贫民窟的5年计划。

在清除地段建造多层出租公寓,并在市区以外建一些独院住宅村。

这一法规首次提出对清除贫民窟提供财政补助。

英国政府建立了城市开发公司(如伦敦道克兰区发展公司Dockland Development),隶属于环境部,由国家政府直接控制并委派官员负责,不受地方管制。

其主要负责是土地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强制收购、土地整理等,将土地出售给合适的开发商;同时培育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和住宅市场等,利用国家公共资金的投入和一些优惠政策,刺激更多的私人资金注入指定区域。

早期,英国城市更新的初期是政府主导,政府及公共部门的拨款补助为主要资金来源。

随后,政府和城市开发公司设立企业区,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并把投资从富裕地区引入旧城区的开发与建设中。

1980年,英国颁布了《地方政府、规划和土地法案》,在立法上确定了城市开发公司的目的是通过有效地使用土地和建筑物,鼓励现有的和新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提供住宅和社会设施以鼓励人们生活、工作在这些地区。

自此,英国政府的城市更新政策也有了重大转变,逐步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以引导私人投资为目的,最后公、私、社区三方合作,让公众参与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更快更好地推动了城市更新进程。

国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国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Business Collection商务必读1342016年5月 国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陈艳峰 赵丽娟摘 要:城镇化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世界上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完全由市场主导的模式、政府调控下市场主导的模式和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必须探索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本文在分析国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以期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国外 中国 新型城镇化 发展模式 启示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5(a)-134-021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解析由于受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域环境等的影响,为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各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都会采取不同的模式。

依据政府的职能和市场的主导作用,当今世界各国所采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此种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此种发展模式的主要实施者为西欧各国;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是亚非拉国家。

三种发展模式各有利弊。

1.1 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美国在其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认为政府部门应尽可能不干涉城镇化发展。

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动力。

二战后,美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建设成绩斐然。

然而,这种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和调控,致使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社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不断出现。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一、引言
国外城镇化是指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及其相关政策和实践。

通过研究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外城镇化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二、国外城镇化的定义与背景
1、国外城镇化的定义
2、国外城镇化的背景
三、国外城镇化的推动因素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
3:政策因素
4、环境因素
四、国外城镇化的政策措施
1、城镇规划和土地管理
2、住房供应与保障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城市公共服务配套
5、城市治理与管理
6、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五、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政策和实践
2、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性
4、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法
5、环境保护在城镇化中的重要性
六、我国城镇化的借鉴与改进
1、借鉴国外城镇化的成功经验
2、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
七、附件
1、国外城镇化相关政策法规
2、国外城镇化案例分析
八、法律名词及注释
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提
高的过程。

2、城镇化政策:指为促进城镇化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发达国家城镇化模式

发达国家城镇化模式

发达国家城镇化模式发达国家模式世界各国的城镇化模式与本国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土地资源等条件密切相关。

按照政府与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相互关系,可以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模式概括为两种模式:即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为基础的城镇化,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表2)。

(1)政府调控下的城镇化。

工业革命前,西欧国家的城镇化比例在3%左右,城镇化发展缓慢。

工业革命后,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城镇化进程。

1851年英国城镇化比例率先超过50%,德国、法国也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使城镇化比例上升到50%以上。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比例都达到70%以上。

目前,这些国家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最为缓慢的地区之一,人口转移以城市间流动和移民为主,没有明显的城乡界限。

英国、德国、法国3国的城镇化进程具有以下特点:①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

近代的工业化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城市发展,如英国的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制造业、金融业的兴盛吸引了大量人口,城市规模不断壮大。

而人口聚集又为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规模经济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的集聚作用。

②拥有配套的法律制度。

针对人口集中引起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对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进行强制性的规划引导。

如英国的《公共卫生法》、《环境卫生法》、《住宅与规划法》等,对城市建筑和环境卫生进行管制,缓解了城市过度拥挤造成的问题。

③政府发挥调控职能。

英国、德国、法国在城镇化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土地、住房、交通、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充分发挥了调控作用,引导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

如英国的《绿带开发限制法案》,规定由政府收购土地建设绿化带,减少了城市扩张对环境的损害。

德国明确提出城镇发展要“兼顾市场竞争和公共利益”的原则,出台《联邦建设法》和《联邦建设促进法》,协调城市的规划布局,并强调对生态环境和历史遗迹的保护。

欧美国家城市化实践各具特色

欧美国家城市化实践各具特色

欧美国家城市化实践各具特色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如新城和老城的经济联系、新城的规模与土地合理利用等问题。

欧美一些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同样经历过这些问题,科学审视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其中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合理重塑城市。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开始重视城市问题。

美国的理念认为,要建立理想的城市环境,不能依靠大规模的人口分散,而是通过有前瞻性的良好规划,合理地重塑城市社区和区域,系统解决城市的发展及再发展问题。

关注的重点是住房问题、清除贫民窟及城市复兴。

美国通过扩展原有的城市和建立新城,疏散城市的压力和转移部分城市职能。

城市化转型时,规划方式一度趋向于支持私有化,建设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公司镇,但后来则转向为满足从大城市迁出人口的居住需要而规划郊区城镇。

规划理念和周边环境是新城吸引人口迁入的最初动力。

在许多新城开发的过程中,美国的住房政策也越来越关注为收入较低的居民提供住房,并通过有条件的抵押贷款,刺激房屋建设和房屋产权所有。

如1949年的《住房法案》旨在加强公共房屋和住房改造计划,1968年的《住房法案》开始关注为更多穷人提供住房。

美国逐渐形成了现有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格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几近消失。

英国:出台规划法抑制投机开发。

20世纪50年代前后,英国的伦敦规划包括城镇规划、区域规划和国家规划。

城镇规划要求提供有较好的住房、社区设施、就业岗位和开放空间的居住区,同时要降低和控制居住密度,引导人口及经济活动由内城向外围的新城转移。

区域规划部分依赖老城镇的扩张、部分依赖新城,引入大都市环状绿带,构建伦敦区有序且高效的空间组织,同时注意控制郊区蔓延。

国家规划强调,在伦敦中心区以容积率控制办公业和工业的增长,根据发展工业的执照重新布局,将就业岗位再分配到高失业的区域,保持充分就业。

英国城市开发存在较强的企业化倾向,因缺乏长远规划,私人公司为追求利润的投机开发助长了城市蔓延。

为抑制投机,英国出台了城镇规划法,最重要的是在1932年授权地方当局“控制开发,确保适当的宜人的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保护已有建筑物”,注重保护城市原有的形态和功能。

分享┃英国新城镇建设案例

分享┃英国新城镇建设案例

分享┃英国新城镇建设案例米尔顿·凯恩斯新城米尔顿·凯恩斯新城坐落在伦敦和伯明翰之间,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点建设的27个新城镇的典范。

1967年开始规划,规划人口为25万人,面积88.7平方公里。

与其他战后新城相比,米尔顿·凯恩斯有更多绿色空间,却又有巨大的网格状扩张的道路,现代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开始设计米尔顿凯恩斯的时候,该地区人口不到5万,如今早已突破25万人,完成了当初规划的目标。

米尔顿·凯恩斯如此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诸多最受人尊敬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包括诺曼·福斯特爵士,理查德麦考麦先生,拉尔夫·厄斯金,亨宁·拉森,马丁·理查德森和约翰·温特创建的设计。

他们创造了一种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和所用的方格系统布局。

原镇设计还考虑了其他主要功能,包括密集种植、绿地和湖泊;而这些都成为今天的米尔顿·凯恩斯吸引人来居住的原因之一。

原计划最早规定城镇里不能有建筑比当地最高的树高,但这一条后来有被修订。

米尔顿·凯恩斯已经成为英格兰中部一个区域性的居住、营商和购物中心城镇。

伦敦金丝雀码头金融区改造为了缓解伦敦传统金融城的压力,英国政府在1980年之后,开始提出改造1960年代之后因为伦敦东区港口码头衰退而几乎荒芜的金丝雀码头地区,作为第二金融城。

金丝雀码头而今已经成为伦敦最重要的金融区和购物区,位于古老的西印度码头(West India Docks)和船坞区(Docklands)。

已经云集了英国数座最高的大楼,已经成为新贵们住房首选地之一和公司商务办公的绝佳场所。

金融业、出版业、教育业等及各种配套的服务产业开始入驻并促进了东伦敦的繁荣,复兴了区域经济,也为政府缓解了就业问题。

不得不提的是,DLR的贯通和城市机场的修建是本区得以复兴经济的强心针,及时带动了本区经济的发展。

剑桥科技园区英国剑桥科技园及配套居民区是老城延伸扩建的典范。

国外新型城镇化案例

国外新型城镇化案例

国外新型城镇化案例英国:城市与农村变革同步推进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近10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从20%提高到51%,从而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

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出现推进了农业技术革命,促进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由此加快。

“圈地运动”则引发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大农场的建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农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并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了毛纺织工业对于原料和劳动力的双重需求。

英国城镇化在产业支撑方面创造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以乡村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业为加工对象的乡村工业。

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它一方面把农村改造成为宜居的小城镇,导致了新工商业城市的出现和成长,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另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沉重的压力。

英国很多新城市的兴起是乡村工业发展的结果。

如伯明翰成长于“黑乡”制铁工业区;曼彻斯特和利物浦兴起于兰开夏棉纺工业区;利兹是西莱丁毛纺工业区的中心;谢菲尔德兴旺于约克郡西南部的“哈兰姆郡”制铁工业区。

乡村工业发展和这些新城市兴起,促使英国西北地区经济走向繁荣,缩小了与东南部的地区差距。

新加坡:环境规划与土地开发一体化放眼新加坡,整个城市就是一座花园。

这得益于城市规划实施和城市建设组织上的系统推进。

一是循序推进花园城市建设。

40多年来,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始终围绕建设“花园城市”来展开,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突出了不同的侧重点。

60年代大力种植高大的乔木,70年代加强了彩色植物的应用,80年代引进更多的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90年代发展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

二是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将道路交通网络及配套的基础设施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城市道路建设与土地开发一体化推进,避免了此后各类管线铺设带来的道路重复开挖和对城市形象的负面影响。

美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做法

美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做法
业 聚集 区发展 为潜力 巨大 的新兴城 市 ,著名 的 “ 硅谷 ” 就 是其 中之一 。
第三 . 鼓励 民间参 与 . 强社 区建 设 。2 世纪 6 加 0 0年代 , 约翰 逊 政 府 成立 经 济 机 会 办公 室 作 为专 门治 理 城 市 的机 构 ,下 设丁 作队 、 区行 动处 和邻里 服务 中心 ,深入社 区 社 提 供服 务 ,了解基层 民众 关切 。小布 什政 府设立 “ 信仰 依 托 和 社 区动 议 中心 ” ,提供 信息 和 相关 资 源 ,强 化 草根层 在 社 区建 设中 的作 用 ,增 进 政 府与 私人 慈 善组 织 、N O G 、 企业 界 、邻里 团体 的合作 ,共 同化解城 镇化带 来 的社会危
业 革命 带 来 蒸 汽 动力 的 改进 ,解 决 了西 部 交通 运 输 问题 , 政府 适 时制 定合 理 的产 业政 策 ,选择 并扶 植农 业 、畜牧业
和采 矿业 作 为发 展 西部 的带 动产 业 ,吸 引大量 劳动 力和 资 金 ,为西 部工 业 化奠定 了物 质基 础 。
2O1O. 6 CONTEMPOIARY R WORLD
普及 让 大批 城市 中产 阶级迁 往郊 区定居 成为 可能 。为推 进 郊 区 化 ,联 邦政 府 在 1 1 年 通过 《 助 道路 建 设 法 案 》 96 资 , 改善 州 际道路 , 善公路 系统 , 州也 发行 巨额公 路债 券 , 完 各
带 动城 市 向郊 区发 展 ;15 9 6年 通过 《高速 公路 法 》 ,在 l 2
年 内拨 款 20亿美 元 修 建 了 41 5 . 万英 里 州 际高 速 公路 ,同
墨固
第二, 借力新技术革命 , 提供城镇化新动力。 二战期间,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智乾: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张智乾时间:2014-05-13 浏览次数:1566 次世界城镇化发轫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由此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村时代向城市时代转变。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条件、政治体制差异等原因,世界各国发展出不同的城镇化模式。

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大类。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模式。

美国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主义传统深厚。

各级政府长期对城市化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要借助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市的集聚与配置,并由此形成了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城市群等。

该模式的优点:市场机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配置较为高效,有利于打破区域间行政藩篱与人为的隔离封闭,加速城镇化进程。

该模式的弊端:由于政府调控手段比较薄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出现了放任自流的发展态势。

初期城市问题相当严重,城市内部矛盾突出,城乡冲突剧烈;聚集之后又出现经济活动由城市中心向郊区转移的“逆城市化”现象。

由此带来的“过度郊区化”产生了土地资源浪费、资源过度消耗、贫富差距加剧等经济社会问题。

(二)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型城镇化模式。

西欧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共干预政策,在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把政府规划与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力求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例如,英国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开发,通过设置绿带限制内城扩张,在绿带外围设立了8个距市中心32-50公里的卫星城,较好遏制了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70%的市民可以乘公交上下班,对进入城市中心区的车辆征收拥挤费,从规划源头减少出行距离和次数等。

该模式的优点:注重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总体呈协同共进关系,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亦得到较好处理。

该模式的弊端:市场活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产业衰退,内需不振,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制约反应。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英国、美国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英国、美国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英国、美国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

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

自19 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

1909 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

继英国之后,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城市规划体系,采取了有力的行政干预来改变城市环境。

各国相继制定法律法规对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进行强制性规定和规划引导,并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历了制度、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完善。

同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36 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英国北部的传统工业城市出现经济衰退迹象,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始终扶持北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限制南部区域的过度发展。

同时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大都市区的区域陷入严重衰退的困境。

英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并且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特别是滨水地区的复兴计划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

美国的城镇化曾出现过度的郊区化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美国的联邦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使美国城镇化过程过分依从市场需求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城镇化发展自由放任,出现极度郊区化,引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引以为戒的深刻教训。

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70 年代,伴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对西部地区的开发,美国城镇化全面迅速发展。

美国郊区化现象在二战后进入大规模的扩展阶段,在 50 年代以住宅的郊区化为主,到 60 ~70 年代郊区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办公也开始向郊区转移。

美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

美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

依托 大中城市 ,充分发 挥中心 城市 的 都市 区化 的国家。从地 区分布看 ,全 展 ,美 国在 城市 空 间布 局 上形 成 了 辐射带动 作用 ,构建集聚 度高 、开放 国形成 了三 大城 市群 :东: : 1 1 : I I 城 市群 层 次 分 明 、定位 明确 、功 能 互补 的
达2 0 0 0 亩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 0 家,
整 体 形 象 和 项 目承 载 能 力 。2 0 1 3 年,
式 、 多层 次 的 城 镇 体 系 ,形 成 了 国 际 包括波士顿 、纽 约 、华盛顿 、费城 、 城镇 体 系。
前 ,该镇 整治土地 已基本 实现 规模化 达 N3 万亩 次 。 经营 ,1 O 0 亩 以上的农业 规模经 营户 达 ̄ J E 3 4 户 。二是 调整拉 动。依 托丰富 的 自然 山水 资源 ,加快农业 内部 结构
7 1 0 0 亩 ,葡 萄 种 植面 积 达 到 2 1 O 0 亩,
速载体 建设 、强化 资源 配置等途径 ,
业 。力争一年新落户 工业项 目不少于
有机大米基地发展 1 9 0 0 亩 ,早 园竹 种 实 现 工 业 经 济 集 群 发 展 。 一 是 加 快 载 1 5 个 ,投 资 5 0 0 0 万 元 以下 进 标准 厂 房 植规模达 1 8 0 0 亩 。 三 是 龙 头促 动 。 强 体 建 设 。 高面积 平 方 公 里核 项 目5
调 整 ,扩 大 茶 叶 、有 机 大 米 、 葡 萄 、
产 业工 人达 到1 万 人 。 二 是 做 强 主 导
三 、以 园区 建 设 为 载 体 , 推 进 工 业 向 园 区 集群
产 业 。 致 力 构 建 以机 械 制 造 、新 型 材

欧美国家新型城镇化

欧美国家新型城镇化
① 原始的居住地 ② 古代村落 ③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村落的发展 ④ 现代村落的发展
西方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阶段 第一阶段 时间 特点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城市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以政治职能为主 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手业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功能扩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第一节 第二节
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 城市病及其治理
重点问题
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市病及其治理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一、工业城市的起源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趋势。 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工业革命后,由 于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城市逐渐成为国家经 济的中心,推动了欧美国家城市化的发展。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 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 有2700多年的历史。
雅典卫城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 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公元前1500年,这里是王宫所在地,从公元前800 年开始,人们在这里兴建神庙等祭祀用的建筑物,使之成为雅典宗教活动的中 心,并且逐渐于高地下形成城市。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 城市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中心。曼彻斯特 和其他工业城市的兴起是研究研究工业城 市兴起的重要例 工业革命前,曼彻斯特是一个富庶的 村落,17世纪,开始出现纺织业,主要制 造呢绒、粗帆布,尤其是各种棉织品。但 是,笛福在1727年,还称它为英格兰 “最大的乡村之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密切的联系。一 般来说,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 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但 另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 业化也有反作用。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 发展的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的进程。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_王海燕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_王海燕

为美国城镇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工业的发展是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在工业化的带动下美国一座座城市逐渐建立并得以发展。

美国早期的城镇主要集中在东北部,19世纪中期以前东北部是全国的制造业中心,该区域也集中了全国制造业的80%和城镇人口的60%。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带动了美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深深改变了美国的动力结构,蒸汽、电力依次代替牲畜力量和水力动力成为新的动力源,进而大大拓展了工业的发展空间。

中西部潜在丰富的煤、石油以及铁、铝等矿产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钢铁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得以建立和迅速发展,美国的工业化开始向中西部、西部推进。

美国内战后,中西部、西部逐渐成为全国工业化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防、航天、计算机等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南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起来,带动南部休士顿等城市崛起。

在工业化和新兴产业的带动下,人口开始大量向中西部、西部和南部迁移,中西部、西部和南部的城镇开始兴盛。

到1910年中西部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率由16%增至23%。

就整个西部而言,到1910年,城市人口总数达到4200万人,城镇化比率达到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6%)。

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丹佛等西部大城市开始崛起。

(三)交通体系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城镇化的发展。

交通对美国城镇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每一次重要的交通发展都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美国早期主要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一个重要原因是海上交通。

美国早期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大陆,而东部是欧洲经大西洋登陆美国最近的地方,这也是东部早期发展最快的原因。

蒸汽船发明后,美国迎来了运输业的第一次革命。

美国水系发达,有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等诸多大河,同时也有五大淡水湖,水域广阔。

这些湖河都是分散的,由于水运成本较低而且能够运输大量的货物,美国开始开凿运河将湖河联结起来。

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开始大规模开凿运河,到19世纪50年代已新开凿近4000公里运河。

欧美国家城市更新特点讲解

欧美国家城市更新特点讲解

欧美国家城市更新特点于今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国家智库》总编,研究领域:国家哲学、政治理论、城市与区域发展、民族文化、智库产业,代表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虽然西欧各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历史的背景条件不同,遇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但西方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应该说是一致的。

如果按照城市更新及相关理论发展的脉络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战后西方城市特别是内城和旧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是沿着清除贫民窟-邻里重建-社区更新的脉络发展,指导旧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

按照有关城市更新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可以看到如下的情况:从形体规划出发的城市改造思想西方国家城市更新运动,在一开始受到以物质规划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些规划思想的本质是把城市看作一个相对静止的事物,希望通过对物质环境的设计解决城市中的所有问题。

大规模推倒重建实际就是这些思想的直接后果。

对大规模城市改造反思清理贫民窟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对城市中心土地的强化利用,曾经一度带来城市中心区的繁荣,但很快就带来了大量的城市问题,加剧了城市向郊区分散的倾向,可以说大规模城市改造并不成功,却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兴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初来自于那些致力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社会经济学家,是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和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萧条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引发的对城市发展模式的世界范围的反思的结果,其中也包含了上述对大规模城市改造所进行的反思。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潮的影响下,西欧国家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有了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渐形成了城市复兴的理论思潮与实践。

它一方面体现的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城市复兴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是继续趋向于谋求更多的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经济学者的多边合作。

芝加哥:从传统城市化典型到新型城市化典型

芝加哥:从传统城市化典型到新型城市化典型

2009年11月第6期 Co llected Pape rs o f H istory S tud ies Nov .,2009 N o 16 收稿日期:2009-09-08作者简介:王旭,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闽江学者0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历史、美国城市史。

¹关于新城市化的详细情况,可参阅王旭:5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为节省篇幅,本文有关论述,尽量简化。

#专题研究#芝加哥:从传统城市化典型到新型城市化典型王 旭(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曾经是以集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城市化时期的典型城市。

进入20世纪后,在郊区长足发展的带动下,相对分散化和多中心格局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即所谓大都市区化或新型城市化,后来居上的洛杉矶成为代表性城市。

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芝加哥也完成了从传统城市到新型城市的转变,具备了新型城市化的典型特征,与洛杉矶殊途同归。

这种转变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都有典型意义。

而且,由于芝加哥在美国城市中所处的显要地位,更增添了这种典型意义的分量。

关键词:芝加哥;传统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城市;大都市区中图分类号:K 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59-8095(2009)06-0084-07美国城市的发展,经历前后衔接但又各有特色的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殖民地时期到1920年,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

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城市的集中型发展,郊区在城市带动下缓慢发展,即为传统城市化阶段。

第二阶段,1920年以后,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即开始/新城市化0,构成以多中心、分散化、城市与郊区统筹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大都市区。

1940年,美国几乎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大都市区内,成为一个大都市区国家;1990年,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新城市化又向更高层次迈进。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提高 了 1 3 %左右( 见表 1 ) 。在 2 0 0多 年 城 镇 化 的历程 中 , 美 国城镇 化 呈 现 出一 些 明显 的特 征 ,
点, 有 利 于 我 们 吸 取 有 益 的经 验 , 加 以借鉴 。
美 国城 镇 化 发 展 基 本 经 历 了 三 个 阶 段 , 1 8 8 0
要 积 极 借 鉴 发 达 国 家 城 镇 化 的 经 验 。 美 国 作 为
世 界 第 三 人 口大 国 , 走 过 了一条 比较成 功 的 城镇 化道路 。因此 , 研究 和 分析美 国城镇 化 发 展 的特
发展 阶段 , 从 1 9 6 0年 到 今 天 , 美 国 城 镇 化 水 平 仅
这中国的情况是决然不同的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美国城镇化区别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一个显在美国建国时中国已有上亿的人iii已有上千的著特点欧洲亚洲等许多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增大大小小的城镇中国的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到相l加的人口大多数来自本国农村的剩余人口很少当高的程度许多地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有来自移民的情况
美 国城 镇 化发 展 的 特 点 和 启 示
稳 妥推进 新 型城镇 化 发展 , 对 于 促 进 中 国 经 济 持
续健 康发 展 意 义重 大 。稳 妥 推进 城 镇 化 发展 需
到 1 9 6 0年 的 6 9 . 9 %, 中 间还 经 历 了两 次 世 界 大
战 的冲 击 ; 1 9 6 0年 后 , 美 国 城 镇 化 进 入 后 期l 93 0 l 92 0 l 9l 0 l 9O 0 l 89 0 I 8 8 O l 8 7 0 J 8 6 0 】 8 5 0 1 8 4 ( ) l 8 3 0 1 8 2 0 1 81 0 l 8 0 0 l 7 9 0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

镇 化 的并 行发展 ,以工业化 、产业 化 、
为推进 郊 区化 ,联邦政 府在 l 9 1 6 年
资助道路建设法案 》,改善州际道 和检讨 ,及时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推 信 息化 为城镇 化发展 的 内在 动力 ,积极 通过 《 探索城镇化 内涵式发展道路 。

路 ,完善公路 系统 ;各州也发行 巨额公路 行双轮驱 动政策 ,既强调市场化 的作用 , 《 高 速公 路法 》,在 1 2 年 内拨款2 5 0 亿美 加重视政府 的宏观协调作用 。
除 城 乡差 别 ,推 进 区域 城 乡一体化 、公 洋铁路法案 》和 《 现金补偿法 》支持铁路 以资本为导 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 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均衡发展。 建设 ,规定每修筑一定长度 的铁路 ,铁路 导 ,完全按照市场需求 自由放任地推进城
公司都将从政府得到数额不等 的贷款 ,且 镇化 ,导致 了过度 的郊 区化 ,造成城镇 发

是 工 业 化 引导 大 量 的就 业 人 口 债券 ,带动城 市向郊 区发展 ,1 9 5 6 年通过 也注意把 自由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 ,更 是 为 产 业 的 发 展 和 各 种 生 产 要 素
从 第一 产业转 向二 、 产业 ,通 过人 口
. 1 万 英里 的洲 际高速公 路 。同 和产业 的集 聚 ,为 经济发 展 、社 会 民生 元修 建 了4
以工业化 、产业化 、信息化为动力 , 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美 国在推进城 镇化建设 的过程 中 , 没 有简单 地 、孤 立地进 行城镇 化建设 ,
铺轨 两旁 的土地 即归 铁路城 建商 开发 利 展规 划 结 构 性 失衡 、城 市 无 序 扩 张 蔓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重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几千年前 18世纪中叶 二战结束 现 在
缓慢发展
加速发展(起步)
空前发展
时间
1800年
1900年
1950年
1990年
2000年
城市人 口比重
2.5%
13.3%
28%
41%
50%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速度空 前,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Fra bibliotek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第一节
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
城市边界的变更
城市人口 增长的三个 基本的来源
净城市移民
城市化基本是由农村 城市迁移的结果
《史记· 五帝本纪》云: 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关于城市
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农业生产力的 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只有农业发达,城市的兴起 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都诞 生在农业发达地区,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 流域和黄河流域。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前工业化社会的城市 城市的兴起是由于政治和军事的理由,工业革命以后, 旧的城市功能开始转变,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城市 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中心。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思考:说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有什么分布规律?这些地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尼罗河谷地、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印度河 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美。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江、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 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西方城市的发展始于希腊。 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 在罗马时代,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进展是通过罗 马控制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 中国城市的发展
古罗马城塔的遗迹
古罗马市民集会场所
古城哥维亚

意大利的古罗马广场一角

古城哥维亚
古城哥维亚
由腓尼基(迦南)人建于公元前六世纪。古罗马人曾生活在这里。神殿、露天
剧场、法庭、论坛等建筑遗迹集中体现了古罗马时代的城市特色。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手 工业者需要常常到集市上出售自己的产品。贸易开始复 兴了,许多商人也带着外地商品到集市上来出售。时间 一久,手工业者也来集市上开作坊,商人们则住下来开 设商店。这些集市就成了西欧城市的雏形。公元十一世 纪以后,西欧开始出现以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 开始时,这些城市的规模很小,一般居民仅在一 万人左右。到了十二世纪,欧洲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 商业的大发展,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和法 国的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各拥有近十万人口。
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第一节 第二节
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 城市病及其治理
重点问题
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市病及其治理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一、工业城市的起源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趋势。 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工业革命后,由 于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城市逐渐成为国家经 济的中心,推动了欧美国家城市化的发展。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农村人口
城镇 人口
农村地区
城镇 地区 城镇 规模 扩大
数量 增加
城市化 标志
城市人口 第一产业
比重 劳动力转移
规模
城市用地
? 第二、三产业 ? ? 扩大
上升
城市化 概念:
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希腊雅典卫城
艾菲索斯、希腊古城 遗址位于伊兹米尔市东南40公里处,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由居住在安纳 托高原西端爱琴海沿岸的爱奥尼亚 人(Ionians)兴建。沿城周边地带兴 建防御工事,城内面积达九平方公 里。在这个时期,城内拥有了剧场、 赛跑场和竞技场。 是当时爱琴海东岸的贸易中心
竞技场
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 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市内多小山。
古罗马城全景
古罗马城市。庞贝城公元前6世纪,始建于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古城略呈 长方形,有城墙环绕,四面设置城门,城内大街纵横交错,街坊布局有如棋盘。到公元 79年为止,这里已经成为富人的乐园,有阿波罗神庙、大会堂、浴场、商场等,还有剧 场、体育馆、斗兽场、引水道等罗马市政建筑必备设施。
① 原始的居住地 ② 古代村落 ③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村落的发展 ④ 现代村落的发展
西方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阶段 第一阶段 时间 特点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城市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以政治职能为主 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手业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功能扩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德国城市化虽然起步晚,但是速度快,城市改 革比较彻底。1891年德国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 人口,1900年,城市人口比例已达54.4%超过 法国、美国。1980年高达92%、 俄国的工业革命起步比较晚,而且由于受落后 农业的影响,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化的进程相 对迟缓。1917年十月革命时还未实现,1965年 才完成。

主要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18世纪产业革命后,西方城市起步 ◇进入20世纪,进展迅速; 进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逆城市化现象 程 城市化推进速度显著放慢; 首先出现在英国。 ◇二战之后,城市化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 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1、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 ◇起步早(产业革命后起步) 2、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 特 ◇城市化水平高,80后进程基本停滞; 3、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出现逆城市化和大都市带现象;
伯明翰是现代冶金和机器制造工业的创始地,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5。
二、主要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一)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 城市化最早起步和首先完成的国家。
英国的城市化 1760年,城市化水平10% 1800年,20% 法国25% 1851年,(580多座城镇),52%——
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密切的联系。一 般来说,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 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但 另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 业化也有反作用。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 发展的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的进程。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工业化以来兴起的城市,主要是工业城市, 它产生于工厂的周围,这对工业化提供了 以下促进作用: (1)城市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化的费用。 (2)城市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机会。
“城市病”
在工业革命期间,城市迅速的发展往往超出 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出现, 主要包括住宅奇缺、污染严重、卫生状况恶化等。 19世纪末前后,英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 成住房短缺,贫民窟比比皆是;公共卫生设施奇 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劣;就业竞争 激烈,工人处境艰难;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现象 。
命的发源地,是英国最具活力和动感的城市之一


曼彻斯特科学和工业博物馆
曼 彻 斯 特 科 学 和 工 业 博 物 馆
英国的Leeds(利兹)是英国古老的工业城市,曾经是棉
纺织业的中心
.
伯明翰位于英格兰中部,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和主要工商 业 区之一,该市于17世纪后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心,享有 “世界工厂”的美誉。当时詹姆斯· 瓦特等一批天才科学家居住在这里,
英国的工业化最早,它的城市化也最早。
工业革命将会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冲击?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大批农民 有可能离开农村,进入工厂或城市谋生; 农民的数量必定会大大减少。 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业开始退居为社 会生产领域中的次要地位;工业的地位在 历史上第一次超越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 主要部门。
城市化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由于工业革命。1764年,纺 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从纺织业开 始的工业革命。 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因 此,曼彻斯特享有“工业革命故乡”的美誉。 1789年 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棉纺业发展更为迅 速。 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占英国棉 纺织生产的四分之一。 1840年,聚集了85%的工厂和 工人。1790年曼彻斯特有5万居民,1801年有7.1万, 1831年18.2万,1871年35.1万。 曼彻斯特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工业中心。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 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 有2700多年的历史。
雅典卫城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 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公元前1500年,这里是王宫所在地,从公元前800 年开始,人们在这里兴建神庙等祭祀用的建筑物,使之成为雅典宗教活动的中 心,并且逐渐于高地下形成城市。

第二节 城市病及其治理
一、工业革命与“城市病”
19世纪中期,正当英国人陶醉在工业革命 带来的巨大财富和惊人生产能力的时候,灾难 却悄悄地降临在这些烟囱林立的英国城市。浓 雾弥漫、污水横流、瘟疫和犯罪疯狂蔓延。人 们惊讶地发现,城市不仅是财富的源泉,也可 能是灾难和罪恶的摇篮。
城市化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