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中诗句解析
《说“木叶“》好用 超级深入分析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方法提示:抓 住代表作者观点的关键句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 象。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 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 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 丰富多彩。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 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段: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 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再读,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发现问题 (1—3)
全文思路
分析问题 (4—6)
“木叶”为 古代诗人所 钟爱
分析“木” 的两个艺术 特征
意象
诗句
形象 暗示与联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树叶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饱满、繁茂 密密层层的浓荫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空阔、疏朗 木头、木料、木板
品味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午阴嘉树清圆。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繁茂 空阔、疏朗
特征 暗示与联想
绿色、湿润
密密层层 的浓阴
微黄、干燥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叶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风吹叶动, 可能碧绿柔软、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浓阴绵密 可能深黄湿润
层层密密、 浓荫满地
《说“木叶”》诗句解读

《说“木叶”》诗句解读作者:唐孝思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1年第41期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译】秋风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荡漾,湖畔枯黄的树叶随风摇落。
【赏析】《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两句被誉为“秋兴”之祖,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译】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渐渐凋零。
【赏析】化用了上面屈原《九歌》中“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拆为对仗工整的两句,暗示对晚秋的伤感和作者的心潮起伏。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朵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赏析】以“木叶”“江波”“云朵”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译】秋风起,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庭湖上波浪涌起。
【赏析】“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还似”二字把作者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赏析】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情,以物写人。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译】桂树丛生在山谷的幽深处。
【赏析】桂树代指君子、隐士,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情怀。
7.“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译】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
【赏析】这两句写借写春天的景色,由“叶”“花”传达出依恋、相思之情。
8.“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译】云间皎洁的月亮,树叶中明亮的花朵。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暮霭”。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暮霭”。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暮霭”
《说木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一,其中的诗句可以给我们解释“暮霭”的含义。
本文将从诗句出发,简要解释“暮霭”的意思。
诗句解释
> “暮霭垂垂东复西,一求冤状凭冷墀。
”
>
> 出自《说木叶》诗,作者不详。
这首诗描绘了暮霭的景象,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含义。
暮霭垂垂东复西意味着暮霭迅速扩散,笼罩了东西方的天空。
而“一求冤状凭冷墀”这句,可能暗示着暮霭给人们带来了阴郁、凄凉的氛围。
暮霭的解释
根据这些诗句,我们可以对“暮霭”的含义进行解释。
暮霭是指
在傍晚或黄昏时分升起的雾气或霭气,给人们带来一种昏暗、迷茫
的感觉。
它使得周围的景物变得模糊不清,给人一种神秘、幽暗的
印象。
这首诗中的诗句描绘了暮霭笼罩大地的景象,同时暗示了人们
在暮霭中的苦楚和迷茫。
或许暮霭对于人们来说,象征着希望的消失、忧愁和困惑的增加。
总结
通过《说木叶》中的诗句,我们可以对“暮霭”的含义进行解释。
它是一种在黄昏时分升起的雾气或霭气,给人们带来一种昏暗、迷
茫的感觉。
它使得周围的景物变得模糊不清,给人一种神秘、幽暗
的印象。
同时,在这首诗中,暮霭还暗示了人们在暮霭中的苦楚和
迷茫。
这个词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还带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说木叶诗句鉴赏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分析法课件

1、意象: 2、意象所组合成的意境的特点: 3、诗人表达的情感:
高考阅卷参照答案: ①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 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②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③表达 了主人公对恬静、安详的乡村野外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1、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课发挥想象与联想,力 求语言优美。 2、概括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 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祥和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 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通过意象及其主要特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例如: ①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② “烟笼寒水月笼沙 ” ——杜牧《泊秦淮》 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 ” ——《天净沙· 秋思》
(2008年宁海卷诗歌鉴赏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4. 猿猴。
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
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 归的情思。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 苍茫沉郁之情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
问题一、诗歌中出现了哪些形象? 明确:山、雨、秋、月、松、泉、石、竹、 莲、渔舟。 问题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情感”。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情感”。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情感”
《说木叶》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中的一篇诗篇。
它描
绘了两个恋人在秋天的木叶下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其中的诗句“人之初,性本善”,反映了人类天性本善的本质。
这句诗表明人在初始的状态下,都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
情感是人
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他人的爱、关怀和理解。
另一句诗句“情之所钟,民之所归”,说明情感的重要性。
人们
的情感选择是由内心真实的钟爱来驱动的,而这种钟爱又会使人们
相互吸引,建立归属感和联系。
情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它使人们感受彼此的存在和情感的温暖。
在诗中还提到了“觅食于蒿徼,谦让以自持”的诗句。
这表明人
们在追求情感的过程中,互相关心和支持,通过谦让与自持来维持
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情感需要双方的付出和经营,而相互的谦
让和包容是维系情感的关键。
总之,根据《说木叶》诗句的解释,“情感”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爱、关怀和连接。
情感的发展需要真挚的钟爱、包容和谦让,以保持稳定和健康的关系。
《说木叶》解析

叶 繁
交茂
绿(叶) 褐绿 (干)
饱饱 含满 水绵
分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研读课文:
比较“树(叶)”“落叶”“木叶”“落木” 的特征、意味的不同。
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 浓阴
饱满
无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 湿润 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
第五段 说明“木”为什么具有这个特征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 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 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 单纯,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树 迟
。叶
庭 中
密 鸟 飞
无 名
有 奇 树
叶 碍 氏 ,
萧,
绿
纲风
叶
《轻
发
折花
华
杨落
滋
柳
。
》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秋脱 (落) 风 尽
木 叶叶 (叶) 落 子
枯 黄
空 干阔 燥疏
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树 春枝
(叶)
夏 之
袅袅(niǎo) 灼灼(zhuó) 涔( cén )阳 窸窣(xī sū ) 橘徕(lái ) 柳恽(yùn)
照浦( pǔ) 亭皋(gāo ) 万应锭(dìng) 迢(tiáo )远 冉冉(rǎn) 桅(wéi)杆
说木叶诗句

•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 落叶飘扬. •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 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 动。 • 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 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 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 歇山。 • 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 风吹动着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 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从从的浦 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 •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 “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 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 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 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 河北》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此番情 景使诗人想起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 波兮木叶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 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 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 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 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 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 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15、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野田黄雀行》曹植 •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 风的吹袭,平静的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荫 亭亭如幄,“圆”字绘出绿 树葱茏的形象。本词正是作 者在无想山写所闻所见的景 物之美。
17、《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 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译文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 居住在荒野因为家中清贫。树 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 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
9、桂树丛生西山之幽 桂树丛生在山的幽暗处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 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 滚而来。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解读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翻译赏析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原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你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赏析: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以物写人,托物言志,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聚集在一起生长啊,生长在那深山幽谷中,枝条弯弯啊纠结缠绕在一起。
赏析: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原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原文: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 陶渊明《拟古》)译文: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
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
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
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
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赏析: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
《说“木叶”》教材深度解读

《说“木叶”》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结合文中所用带有“木叶”的诗句,你感受到了“木叶”怎样的艺术魅力?明确:带有“木叶”诗句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
“木叶”“落叶”这些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
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
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4.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那么,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的时候,它所表现的情感一致吗?举例分析体会一下。
明确:不一定,甚至诗人会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说木叶》诗句解释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后皇:地和天。
橘徕服兮:橘啊。
后面三字是语气词。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一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说“木叶”》节选诗文简析

《说“木叶”》节选诗文简析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析】《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析】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始:开始;微:渐渐、有一些。
这篇赋通过假设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写了月夜清丽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当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思,在叙事中透出怨遥伤远之意,从而使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
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析】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歇在山顶上。
这首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王褒《渡河北》【析】王褒原为南朝梁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此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析】“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徕服”适宜南方水土。
徕,同“来”。
服,习惯。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说木叶诗句5篇

说木叶诗句5篇第一篇:说木叶诗句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
“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
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陶诗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6、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行役滞**,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亭皋:水边平地。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
“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江河”。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江河”。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江河”
江河可以指代自然界的水流,也可以象征人生旅途中的经历与
变迁。
在《说木叶》中,江河被描绘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可以通过
以下几首诗句来解释这个意象。
诗句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此句表达了江河的流动不息,象征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的消逝。
长江东流不停,不论是英雄亦或是凡人,都会被岁月抛洒,被江河
淘尽。
这句诗揭示了无论在江河或是人生中,一切的事物都是瞬息
而过的。
诗句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江河在春季汛期潮水泛滥的景象。
江河与
大海相连,潮水汹涌,而明亮的月光也与潮汐共生。
诗人可能借景
抒发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暗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诗句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这句诗描述了太阳落山时的景象,同时比喻了黄河奔流入海的
壮丽景象。
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象征着历史悠久和不可控制
的力量。
这句诗意味着人生的起伏和旅途的终点,暗示着生命的无
常和不可预测性。
综上所述,《说木叶》中的诗句揭示了江河作为一个意象的内涵。
江河既是自然界水流的象征,也是代表人生旅途的经历和变迁。
通过描述江河的不可阻挡的流动、起伏的景象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诗人给予了江河更加深远的意义,并启示了人们对生命和时间
的反思。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山川”。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山川”。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山川”
根据《说木叶》的诗句,我们可以解释“山川”作为一个诗意的
象征。
诗句一:山川画中仙
这句诗句描述了山川中的仙境景色。
在中国文化中,山川代表
着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之美。
它们是人们寻求灵感和修身养性的场所。
通过这句诗句,我们可以理解“山川”作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
美和渴望。
诗句二:山川错落高逼重
这句诗句描述了山川错落有致的景观。
它描绘了山川之间的高
低起伏和重叠交错的特点。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山川的壮观与脉络,同时也能体验到山川所带来的力量和雄伟。
诗句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句诗句中提到的山川虽然没有具体描述,但通过“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些抽象意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山川在深夜中的宁静和神秘。
在夜晚的暗色背景下,山川的存在成为一种冷静和超越时空的象征。
综上所述,通过《说木叶》中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山川”作为一种诗意的象征和代表。
在诗中,它们呈现出壮丽、神秘、重要和超越时空的特性。
这些特点使得“山川”成为中国文化中常用的意象之一,代表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和诗人对自然的赞美。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晨曦”。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晨曦”。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晨曦”
晨曦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语,通常用来描述早晨的第一道光线。
根据《说木叶》的诗句,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晨曦”。
在诗句中,晨曦常常与自然景色和美好的事物相联系。
我们可
以看出,晨曦被描绘为一种温暖、柔和和宁静的光线。
这种光线正
是大自然醒来的标志,它给人们带来一种宁静和希望的感觉。
此外,晨曦也可以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它代表着一天的开始,带来了全新的机会和挑战。
晨曦给人们带来宽慰和启发,让人们怀
抱着希望去迎接新的一天。
总之,根据《说木叶》诗句,我们可以将晨曦解释为早晨的第
一道光线,同时它也象征着希望、宁静和新的开始。
晨曦的美丽与
自然息息相关,它给人们带来一种温暖和期待。
根据《说木叶》诗句解释“晨曦”
晨曦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语,通常用来描述早晨的第一道光线。
根据《说木叶》的诗句,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晨曦”。
在诗句中,晨曦常常与自然景色和美好的事物相联系。
我们可
以看出,晨曦被描绘为一种温暖、柔和和宁静的光线。
这种光线正
是大自然醒来的标志,它给人们带来一种宁静和希望的感觉。
此外,晨曦也可以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它代表着一天的开始,带来了全新的机会和挑战。
晨曦给人们带来宽慰和启发,让人们怀
抱着希望去迎接新的一天。
总之,根据《说木叶》诗句,我们可以将晨曦解释为早晨的第
一道光线,同时它也象征着希望、宁静和新的开始。
晨曦的美丽与
自然息息相关,它给人们带来一种温暖和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北朝)王褒《渡河北》
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
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
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
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
灼灼,花盛的样子。
华,同花。
一时好,一时之美好。
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
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柳恽《捣衣诗》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
——(初唐)沈佺期《古意》
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
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赏析: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
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译文: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1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南朝)吴均《答柳恽》
赏析: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1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宋)周邦彦《满庭芳》
赏析:写春光已去,雏莺风中长成了,梅子雨中肥大了。
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
“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
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17、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三国)曹植《美女篇》译文: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
18、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注释:见宿,留下住宿。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19、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
译文:太阳落山,微风轻吹,飘落的树叶思念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