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复习主要知识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概念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概念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念1.网络的定义A 将地理位置不同但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等)的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B 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自主互联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C 四个元素:独立自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要通过通信介质将计算机连接起来;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或协议;以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为目的。

2.使用网络的目的:a资源共享:可共享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

B在线通信:视频会议、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教育等。

3.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4.网络的发展阶段A计算机终端网络1)分时多用户联机系统、面向终端网络2)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3)开始标志:1952年美国SAGE系统的诞生被誉为计算机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4)实现了“计算机—终端”的通信,传输特点:主机(PC)--通信线路—终端5)主机任务:数据处理、数据通信、数据存储6)终端:不具备处理能力和存储功能7)缺点:主机负荷重;线路利用率低8)硬件设备:主机、终端、通信线路9)模型B 计算机通信网络1)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2)20世纪60年代中期3)主要目的:传输信息4)实现了“计算机—计算机”的通信5)硬件设备:主机、终端、集中器(HUB)、通信控制处理机(CCP)、通信线路6)通信控制处理机:数据通信7)集中器:数据的收集和分发8)缺点:缺乏统一的软件控制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9)模型C 计算机网络1)开始标志:ARPANET的诞生a)1969年b)第一个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c)采用分组交换技术d)是Internet的前身e)将网络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f)实现了“计算机—计算机”的通信g)采用分层的协议h)是广域网i)标志着计算机网络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2)硬件组成: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组成相同3)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区别: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操作系统软件来实现网络的共享和管理的,而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用户只能把网络看作是若干个功能不同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为了访问这些资源用户需要自行确定其所在的位置,然后才能调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复习要点一、计算机网络概论1、计算机网络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机终端网络(终端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络(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计算机网络(以资源共享为目的)。

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硬件组成一样,都是由主计算机系统、终端设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四大部分组成的。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共享资源和进行在线通信。

例如:共享外围设备、共享数据、共享应用程序、使用电子邮件等。

(软件、硬件、数据、通信信道)3、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根本区别是: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操作系统软件来实现网络的资源共享和管理的,而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用户只能把网络看做是若干个功能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集合,为了访问这些资源,用户需要自行确定其所在的位置,然后才能调用。

因此,计算机网络不只是计算机系统的简单连接,还必须有网络操作系统的支持。

4、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应用的最高形式,从功能角度出发,计算机网络可以看成是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组成的;从用户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则是一个透明的传输机构。

5、计算机网络具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通信距离可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和局域网(LAN);按网络拓扑结构可分为星形网、树形网、环形网和总线网等;按通信介质可分为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和卫星网;按传输带宽可分为基带网和宽带网;按信息交换方式分为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综合交换网。

广域网(WAN),又称远程网,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其分布范围广,常常借用传统的公共传输网络(例如电话)来实现。

广域网的布局不规则,使用权限和网络的通信控制比较复杂,要求必须严格遵守控制当局所制定的各种标准和规程,传输率低,误码率高。

408考研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归纳

408考研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归纳

408考研|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归纳总结本文档适用于考前复习查漏补缺和考场前快速回顾知识点使用目录第1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1.1计算机网络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性能指标(速率、时延、利用率等) (2)✳计算机中KB与kb的换算 (2)*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P8T12P8T16 (2)1.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2).PCI+SDU=PDU (2).协议、接口、服务的概念 (3).网络体系结构 (3).ISO/OSI参考模型 (3).TCP/IP参考模型 (4).OSI和TCP/IP差别 (4).五层参考模型 (5)*服务访问点P22T19 (5)*不同层的设备P23T25 (5)第2章物理层 (6)2.1通信基础 (6).基本概念(信源、信宿、信道) (6).通信方式 (6).数据传输方式(串行/并行) (6).同步/异步传输 (6).码元、波特率 (6).影响失真的因素 (7).奈氏准则 (7).香农定理 (7).奈奎斯特定理与香农定理的对比 (7).带宽 (7).基带信号/宽带信号 (7).数字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8).模拟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9).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9).虚电路服务 (10)*虚电路分类P42T29 (10)2.2传输介质 (11).导向性传输介质 (11).非导向性传输介质 (11)2.3物理层设备 (11).中继器 (11).集线器 (11)第3章数据链路层 (12)3.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12).链路管理 (12).组帧(帧定界、帧同步、透明传输) (12).流量控制 (12).差错控制 (12)*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12)3.2组帧 (13).字符计数法 (13).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13).零比特填充法 (13).违规编码法 (13)3.3差错控制 (13).差错 (13).检错编码(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CRC) (13).纠错编码(海明码) (14)*海明距离与检错纠错P71T5 (15)3.4流量控制与可靠传输机制 (15).流量控制 (15).可靠传输 (15).停止-等待协议 (15).后退N帧协议GBN (15).选择重传协议SR (15).信道利用率和信道吞吐率 (15)3.5介质访问控制 (16).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 (16).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多路复用技术) (16).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ALOHA协议、CSMA协议、CSMA/CD协议、CSMA/CA协议) (17).轮询访问介质访问控制(令牌传递协议) (18)3.6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18).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18).以太网的基本概念、传输介质与高速以太网 (19).网卡与MAC地址 (19).以太网的MAC帧 (20).无线局域网IEEE802.11 (20).虚拟局域网VLAN,Virtual LAN (21)*放大器与中继器P111T4 (22)*重复硬件地址P112T9 (22)3.7广域网 (22).广域网基本概念 (22).PPP(Point-to-Point Protocol)协议 (22)*PPP协议认证P120T6 (23)3.8数据链路层设备 (23).交换机 (23)第4章网络层 (25)4.1网络层的功能 (25).异构网络互连 (25).路由与转发 (25).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基本概念 (25)4.2路由算法 (26).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26).距离-向量路由算法 (26).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26).层次路由 (27)*路由回路的根本原因P142T5 (27)4.3IPv4 (27).IPv4分组 (27).IPv4地址 (28).私有IP与网络地址转换NAT (29).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无分类编址CIDR与链路聚合 (30).TCP/IP协议栈 (30).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30).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31).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31)4.4IPv6 (32).IPv6的主要特点 (32).IPv6地址 (33)4.5路由协议 (34).自治系统AS,Autonomous System (34).域内路由与域间路由 (34).路由信息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34).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协议 (35).外部网关协议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 (36).三种路由协议的比较 (36)4.6IP组播 (37).组播的概念 (37).组播地址 (37).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38)*组播路由避免路由环路P194T2 (38)4.7移动IP (38).移动IP相关概念 (38).移动IP通信过程 (38)4.7网络层设备 (39).冲突域和广播域 (39).路由器的组成和功能 (39).路由表与路由转发 (39)第5章传输层 (41)5.1传输层提供的服务 (41).传输层的功能 (41).传输层的寻址与端口 (41)✳各层服务访问点 (41).无连接服务UDP与面向连接服务TCP (42)5.2UDP协议 (42).UDP数据报特点 (42).UDP数据报格式 (42).UDP校验 (42)5.3TCP协议 (43).TCP特点 (43).TCP报文段 (44).TCP连接管理 (45).TCP可靠传输 (46).TCP流量控制 (47).TCP拥塞控制 (47)第6章应用层 (49)6.1网络应用模型 (49).客户/服务器模型C/S (49).对等连接P2P模型 (49)6.2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 (49).DNS概念 (49).层次域名空间 (49).域名服务器 (50).域名的解析过程 (50)6.3文件传输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51).FTP概念与特点 (51).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 (51)6.4电子邮件E-mail (52).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结构 (52).电子邮件格式 (53).多用途网际邮件扩充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 (53).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53).邮局协议POP,Post Office Protocol (54).因特网报文存取协议IMAP (54)*POP3传输密码P265T7 (54)6.5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 (54).WWW的概念与组成结构 (54).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55)*HTTP1.0P273T6 (56)*HTTP请求报文中的Connection和Cookie P273T12 (56)第1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1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广义观点:计算机网络是能实现远程信息处理的系统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

内部:协议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

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

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

局域网。

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

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

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

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TCP/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

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

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

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

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

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

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ISO七层结构的OSI/RM: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Tcp四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Tcp五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4.服务,功能,协议:“服务”是对相邻上层而言的,属于本层的外观表现,下层给上层提供服务。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近几十年来,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连接了各种设备,也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变得越发重要。

本文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对一些重要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参考。

一、物理层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它负责将比特流转换为物理信号进行传输。

在这一层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1.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串行传输是一种逐位地将数据进行传输的方式,而并行传输则是同时传输多个比特。

串行传输相对简单,但传输速度较慢,而并行传输则可以大幅度提升传输速度。

2. 编码方式常见的编码方式有非归零编码、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通过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可以消除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并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3. 介质传输介质分为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两种。

有线介质主要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而无线介质则包括无线电波和红外线等。

二、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通过帧来划分数据并进行差错检测和纠错,确保数据在物理层的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

以下是数据链路层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帧的结构帧由帧起始标志、帧头、数据和错误检测码等组成。

帧起始标志和帧尾标记了帧的开始和结束,帧头包含了地址信息和控制信息。

2. MAC地址MAC地址是一个全球唯一的标识符,用于标识设备的网络接口。

每个以太网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以方便数据链路层将数据传递到正确的目标设备。

3. 链路控制链路控制通过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流量控制用于调节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传输速率,而差错控制则通过校验和和确认应答等机制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三、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将数据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它通过路由选择算法来确定传输的路径。

以下是网络层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IP协议IP协议是一种分组交换的协议,它通过将数据分成较小的数据包来实现传输。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点归纳汇总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点归纳汇总
负责将比特流组合成帧, 进行差错控制,定义了网 卡、交换机等设备的操作。
网络层
负责将数据包从源地址传 输到目的地址,实现路由 选择和逻辑地址寻址。
传输层
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通 信服务,包括数据分割、 流量控制和错误恢复等。
各层的功能与协议
会话层 01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包括登录、注销、会话同 步等。
UDP协议常用于流媒体、VoIP、即时通讯等需要高 速传输和实时性的场景。
05
计算机网络服务与应用
DNS服务
01
02
03
DNS定义
DNS是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的缩写,是一种组织成域 层次结构的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命
名系统。
DNS作用
DNS的主要作用是将域名转换为 IP地址,以便计算机能够找到并
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通信服务,实现数据分段、 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OSI七层模 型
01
会话层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 话,实现不同系统间的通 信。
02
表示层
负责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解 码,实现数据的加密和解 密。
03
应用层
负责提供用户与计算机网 络之间的接口,实现各种 网络服务。
TCP/IP四层模型
应用层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 识点归纳汇总
演讲人姓名
目录
01 02 03
计 构计 备计

算算

机机

网网

络络

的硬

体件
系与
结设
04 05 06
计 用计 理计

算算

机机

网网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它连接了全球各个角落的计算机和设备,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

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一些常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和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根据规模和范围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等。

2. 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标准模型,它将通信协议划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个层次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任务,各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3. 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族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本协议,它由多个协议组成,包括IP协议、TCP协议、UDP协议等。

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它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方式和规则,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

二、物理层1. 传输介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数据的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不同的传输介质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通过调制解调器、网卡等设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

2. 数据编码和调制:为了在传输介质上传输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处理。

常见的编码方式有ASCII码、GB2312码、Unicode码等,常见的调制方式有ASK调制、FSK调制、PSK调制等。

三、数据链路层1. MAC地址:MAC地址是网卡的唯一标识符,用于在局域网中标识不同的计算机和设备。

它是由6个字节构成的十六进制数,前3个字节是厂商编号,后3个字节是设备编号。

2. 媒体访问控制:在共享介质的局域网中,多个计算机和设备可能同时访问介质,为了保证数据的传输顺序和完整性,需要通过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进行调度和管理。

常见的MAC协议有CSMA/CD协议和CSMA/CA协议。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特点:A:降低了节点的存储空间(一般为高速缓存),提高交换效率,降低费用B:分组在节点的处理时间少,减小了分组在网络中的延迟,提高了线路利用率分组小,则出错重发率低,且同一报文的各个分组可以并行的在网络中传输,提高了传输率第三章数据链路层1、了解LLC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的功能建立和释放数据链路层的逻辑连接,提供与高层的接口,差错控制,给帧加上序2、了解字符填充及位填充成帧法字符填充,帧的首尾都为一个特殊的标志字节(ASCII码)发送方的处理如果帧中也有该标志字符,则填充一个转义字符如帧中也有转义字符,则再填充一个转义字符接收方的处理位填充成帧法,帧的首尾都为一个固定的8bit (01111110)作为标志。

发送方的数据中如果碰到连续的5个1,则自动在其后填充0;接受方如果收到连续的5个1如果其后为1,则表明帧结束;如果其后为0,则去掉该0;3、掌握滑动窗口过程及两种重发方式过程:发送方The lower edge of the S-window(发送窗口后沿或下界):最早发送但还未收到确认的帧序号。

如果收到确认帧,则后沿向前移动(+ 1)The upper edge of the S-window(发送窗口前沿或上届):最晚发送但还未收到确认的帧序号+ 1。

如果网络层此时有数据要发送,且当前窗口未达到最大尺寸,则可放进发送窗口,前沿向前移动接收方接收窗口:接收方允许接收的帧序号集合接收窗口尺寸:接收窗口中帧的个数接收窗口后沿:最早准备接收但还未收到的帧序号接收窗口前沿:最晚准备接收但还未收到的帧序号+ 1注意:接收窗口尺寸总是保持最初的大小,也即,接收窗口将整体移动方式:选择性重发:最大发送窗口尺寸: 2 A n —1。

退回N帧重发:最大发送窗口尺寸:2n —1第四章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1、了解MAC子层的功能将上层交下来的数据封装成帧进行发送,接收时进行相反的过程,实现和维护MAC 协议,比特差错控制 ,寻址 2、 明白CSMA/CD 勺发送和接收过程NIC 处于发送和接收两状态之一,开始接收完成接收。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概述1.网络是指“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2.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连通性;共享3.网络是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4.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5.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6.因特网的拓扑结构划分两大块:边缘部分称为资源共享;核心部分称为通讯子网7.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8.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

常用的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9.计算机网络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10.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11.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由三要素组成:语法、语义和同步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

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 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

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

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

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材料带答案全套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材料带答案全套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材料带答案全套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它支持了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比如使用电子邮件发送电子邮件,通过手机上网浏览网页等等。

为了帮助大家复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本文将提供一份带答案的全套复习材料。

一. 传输层传输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它负责在网络中的两个主机之间建立可靠的数据传输连接。

在传输层中,有两个重要的协议,分别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 传输控制协议(TCP)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TCP连接的建立需要经过三次握手,握手过程是通过交换TCP包进行的。

当TCP连接建立后,数据的传输是通过数据包的流进行的,接收端会确认已收到的数据包,并发送ACK包进行确认。

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DP是一种不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协议,它提供了简单的数据传输服务。

UDP不需要建立连接,数据包的传输是不可靠的,发送端发送后不会收到确认。

UDP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比如视频直播、互联网电话等。

二. 网络层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在网络层中,有一个重要的协议,即Internet协议(IP)。

1. Internet协议(IP)IP协议是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协议,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送到目标主机。

IP协议使用IP地址来标识每个主机和路由器的位置,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表示。

三.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它负责将数据包从一个节点传输到相邻节点。

在数据链路层中,有一个重要的协议,即以太网协议。

1. 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协议,它规定了数据包在局域网中的传输方式。

以太网协议使用MAC地址来标识每个网络节点,MAC 地址由48位二进制数表示。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超全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超全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述基本概念1.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2.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3.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4.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5.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6.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因特网的工作方式分为两大块:(老师提到)(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概念: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

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概念: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

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1.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2.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3.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2024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2024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2024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一、网络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作用2.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3.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4.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5.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概念与规划二、网络协议:1.TCP/IP协议族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ARP、RARP、ICMP、IGMP等协议的功能和作用3.IP协议的工作过程和数据报格式4.TCP协议和UDP协议的区别和特点5.DNS协议和DHCP协议的原理和作用三、网络设备:1.网络交换技术:虚拟局域网、交换机、路由器、网桥的概念和作用2.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IP地址配置、静态路由配置、ARP表管理等3.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和功能四、网络服务与应用:1. Web服务:HTTP协议、URL的概念和访问过程2.邮件服务:SMTP协议、POP3协议、IMAP协议的功能和使用3.远程登录服务:TELNET协议、SSH协议的作用和用途4.文件传输服务:FTP协议、TFTP协议的功能和特点5.VPN技术和远程访问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五、网络安全与管理:1.网络安全的概念和目标2.网络攻击方式和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3.防火墙的原理和配置4.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的功能和应用5.网络监控和管理工具的使用六、无线网络技术:1.无线网络的概念和特点2.无线网络的组成部分:接入点、网卡、无线路由器等3. 无线网络的标准和协议:Wi-Fi、蓝牙、ZigBee等4.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和常见的无线攻击方式5.无线网络的规划和布线技术七、网络优化与性能:1.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和优化2.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和错误检测技术3.IP分段和重组的原理和性能影响4.TCP/IP协议的传输可靠性和拥塞控制机制5.网络性能测试和优化的方法和工具综上所述,2024年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试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网络服务与应用、网络安全与管理、无线网络技术以及网络优化与性能等方面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汇总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汇总

个人公众号:飞享第一章:网络基础1.计算机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2.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在一起,而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计算机连在一起。

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通常称为主机。

3.互联网由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组成。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用户直接使用,用来通信。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在这些网络上的服务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4.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

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5.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6.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约定。

由语法,语义,同步三要素组成。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者格式。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7.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8.计算机通信是计算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

计算机网络采用的通信方式是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连接方式(P2P)。

9.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由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组成。

运输层最重要的协议是TCP和UDP协议,而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是IP协议。

10.分组交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最常用的分组交换是使用无连接的IP 协议,数据传输过程,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11.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整个通信的过程,通信的双方自始至终占用着所使用的物理信道。

12.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整个报文在网络的结点中存储下来,然后再转发出去。

13.速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

14.带宽:网络的通信链路传送数据的能力,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网络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

网络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

网络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1. 网络基础概念1.1 网络的定义网络是连接在一起的多个计算机,它们可以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比如数据、文件、打印机等。

网络的目的是可以让用户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1.2 网络的分类网络可以按照规模、传输媒介、拓扑结构、所属机构等分类。

按规模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等;按传输媒介可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等;按拓扑结构可分为星型、总线型、环型等;按所属机构可分为公共网络和专用网络等。

2. OSI七层模型2.1 OSI模型介绍OSI模型是一种用来理解、描述和设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框架。

它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共分为七层。

每一层对网络通信的某一个方面负责,各层之间通过接口定义交互协议进行通信。

2.2 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功能① 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传输比特流,定义包括电气、机械和功能接口的规范。

常见设备有中继器、集线器。

②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在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负责物理地址的识别、流控、错误检测和纠正等。

常见设备有网桥、交换机。

③ 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寻址和路由选择等。

常见设备有路由器。

④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提供端到端的通信,负责数据分段和重组、流量控制、错误检测和纠正等。

常见协议有TCP和UDP。

⑤ 会话层(Session layer):控制用户会话的建立、维护和释放,管理用户对话和数据传输的时间。

主要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连接。

⑥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负责数据的翻译、加密、解密、压缩和解压缩等数据格式转换,确保信息能够被接收方正确解释。

⑦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包括各种应用软件和网络服务,比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互联起来,以便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传输数据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通信链路和交换设备组成。

2.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可以采用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总线型、环型、星型、网型等。

不同的拓扑结构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性能要求。

3.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的规则和约定。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等。

4.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它包含了TCP、UDP、IP等一系列协议。

TCP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UDP协议提供不可靠的数据传输,IP协议负责数据的路由和转发。

5.网络传输层协议:网络传输层协议主要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和分配。

常见的传输层协议有TCP和UDP。

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UDP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

6.网络应用层协议:网络应用层协议是为特定应用程序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的协议。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有HTTP、FTP、SMTP等。

7.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技术等。

防火墙用于监控网络流量,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入侵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和阻止网络中的入侵行为。

加密技术用于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8.网络路由和交换技术:网络路由技术用于确定数据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

常见的路由协议有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网络交换技术用于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中转发和交换数据。

常见的交换技术有以太网、局域网交换机、路由器等。

9.网络性能优化:网络性能优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网络的数据传输效率和质量。

常见的网络性能优化技术有负载均衡、缓存技术、压缩技术等。

10.无线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是一种不需要物理连接的网络传输技术。

常见的无线网络技术有Wi-Fi、蓝牙、移动通信网络等。

11.云计算和网络虚拟化: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计算模式,它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作为服务。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由各自具有自主功能而又通过各种通信手段相互联接起来以便进行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或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组成的复合系统。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星型网络、总线型网络、树型网络、环型网络和网状型网络2、各层的功能:物理层:在物理媒体上传输原始的比特流数据链路层:将原始的物理连接改造成无差错的、可靠的数据传输链路网络层:路由选择传输层:为高层用户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有效的数据传输服务会话层:完成会话的组织、建立、同步和维护及断开等管理表示层: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应用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环境的手段3 IEEE 802.3—CSMA/CD网络,定义CSMA/CD总线网的MAC子层和物理层的规范。

IEEE 802.4—令牌总线网。

定义令牌传递总线网的MAC子层和物理层的规范。

IEEE 802.5—令牌环形网。

定义令牌传递环形网的MAC子层和物理层的规范。

IEEE 802.6—城域网。

在使用时间域的波形数字信号中,代表不同离散的基本波形称为码元4码元传输速率又称波特率,有些书上叫做传码率或调制速率,记作RB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

如果数据不压缩,波特率等于每秒钟传输的数据位数,如果数据进行了压缩,那么每秒钟传输的数据位数通常大于调制速率,使得交换使用波特和比特/秒偶尔会产生错误。

波特率是指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它用单位时间内载波调制状态改变的次数来表示,其单位是波特(Baud)。

波特率与比特率的关系是比特率= 波特率×单个调制状态对应的二进制位数(1)计算机向用户提供的两种最重要的功能是:连通性和共享性(2)网络的边缘部分通信方式可分为c/s方式和对等方式(Peer-to-Peer,p2p方式)(3)三种交换方式的特点和区别答:(1)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第1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1计算机网络的概述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多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互连起来的系统,以实现彼此交换信息(通信)和共享资源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功能:(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

(3)并行和分布式处理(数据处理)。

(4)提高可靠性。

(5)负载均衡。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网络的分布范围来分,网络可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计算机网络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有五种:总线形、星形、树形、环形、网状形。

计算机网络按使用者分类,可分为公用网,专用网。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带宽:时延是衡量计算机网络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数据经历的总时延一般是指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

吞吐量:速率(数据率,比特率):bit/s信道利用率:1.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及其相关协议的集合,是对计算机网络所完成功能的精确定义。

接口数据单元IDU、服务数据单元SDU、协议数据单元PDU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协议网络协议:为主机与主机之间、主机与通信子网之间或子网中各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而使用的,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同步)。

网络协议采用分层方式的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灵活性好。

结构上可分隔开。

易于实现和维护。

有利于标准化工作。

协议族:协议栈,许多成员协议的集合。

接口相邻实体间的通信是通过它们的边界进行的,该边界称为相邻层间的接口,每一层都定义了向它的相邻高层提供的一组服务。

服务由服务访问点(SAP)提供上层使用,某一层的SAP就是上一层可以访问本层服务的地方,每个SAP都有一个唯一属于它的地址。

服务访问点SAP: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

服务服务原语主要分为:请求原语,指示原语,响应原语,证实原语。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1、概述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的系统。

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OSI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一种标准,它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划分为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2.1 物理层物理层负责传输比特流,主要涉及物理媒介的传输特性、编码、调制等技术。

2.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比特流划分为数据帧,并在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传输。

2.3 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在不同网络间进行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和转发,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

2.4 传输层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主要以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为基础。

2.5 会话层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不同计算机之间的会话。

2.6 表示层表示层负责数据的表示、加密、解密和压缩等操作。

2.7 应用层应用层提供基于网络的各种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

3、网络互联网络互联是将不同网络连接起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

常见的互联网接入方式包括蜂窝网络、局域网、广域网和卫星网络等。

3.1 蜂窝网络蜂窝网络指通过移动通信基站连接网络的方式,实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接入。

3.2 局域网局域网是一个物理上相连并且地理上较小的网络,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包括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

3.3 广域网广域网是连接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常见的广域网技术包括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帧中继、光纤传输等。

3.4 卫星网络卫星网络借助通信卫星实现信号的传输,广泛应用于偏远地区或无线接入的场景。

4、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实现数据交换和通信的规范和约定。

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IP、HTTP、FTP等。

4.1 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常用的协议套件,它包括三个重要的协议:互联网协议(IP)、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它涉及到网络的建立、连接、传输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被深入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描述。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规模分: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 - 按拓扑结构分:总线型、环形、星型、网状- 按传输介质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 按使用者分:公用网、专用网、虚拟网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数据通信- 资源共享- 分布式处理- 提高可靠性- 负载均衡二、网络协议1. 什么是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和交换信息时所遵循的规则和约定。

2. 常见的网络协议:- TCP/IP协议:是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网络互联协议的简称,也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

- HTTP协议:用于在万维网上进行信息传输的协议。

- FTP协议:用于在网络上进行文件传输的协议。

- SMTP协议:用于在网络上发送电子邮件的协议。

三、网络层1. 网络层的作用:网络层主要负责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和转发,为不同的主机提供可达性和连接服务。

2. 常见的网络层协议:- IP协议:是互联网协议的核心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 ICMP协议:负责在IP网络中传递控制和错误信息。

四、传输层1. 传输层的作用:传输层在网络中的不同主机之间提供了透明的数据传输。

2. 常见的传输层协议:- TCP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适用于传输大量数据和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 UDP协议:提供不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数据传输,适用于传输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

五、网络安全1. 网络安全的概念:网络安全指的是保护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传输、破坏、干扰等行为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一、名字解释1.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一个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

2.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局域网):是在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将计算机、外部设备和网络互连设备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几米至10km以内)4.MAN(城域网):是在一个城市或地区范围内连接起来的网络系统。

(10~100km)5.WAN(广域网):是实现计算机远距离连接的计算机网络。

覆盖地理范围广的(单个)网络(连6.7.,发送组。

8.IntranetIEEE 80214.15.16.可以较,从而将数据包转发给相应的目的端口。

双绞线电缆(TP):将一对以上的双绞线封装在一个绝缘外套中,为了降低信号的干扰程度,电缆中的每一对双绞线一般是由两根绝缘铜导线相互扭绕而成,因此称为双绞线。

一般分为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17.UTP(非屏蔽双绞线):非屏蔽双绞线无金属屏蔽材料,只有一层绝缘胶皮包裹,价格相对便宜,组网灵活,更易于安装。

UTP网线由一定长度的双绞线和RJ45水晶头组成。

安装屏蔽双绞线时,双绞线的屏蔽层必须接地,在实际施工时,很难全部完美接地,从而使屏蔽层本身成为最大的干扰源,导致性能甚至远不如非屏蔽双绞线。

所以,除非有特殊需要,通常在综合布线系统中只采用非屏蔽双绞线。

18.STP(屏蔽双绞线):是一种广泛用于数据传输的铜质双绞线。

指每条线都有各自屏蔽层的屏蔽双绞线。

在物理结构上,屏蔽双绞线比非屏蔽双绞线多了全屏蔽层和/或线对屏蔽层,通过屏蔽的方式,减少了衰减和噪音,从而提供了更加洁净的电子信号,和更长的电缆长度,但是屏蔽双绞线价格更加昂贵,重量更重并且不易安装。

19.RJ-45接头(水晶头):是布线系统中信息插座(即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一种,连接器由插头(接头、水晶头)和插座(模块)组成,插头有8个凹槽和8个触点。

20.Wi-Fi:是Wireless Fidelity的缩写,指无线保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FDM: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分多路复用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 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换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 介质访问控制层CRC:Cyclical Redundancy Check 循环冗余码VLNA: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k 虚拟局域网URL:Uniform/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 统一资源定位符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协议DNS: 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系统HDLC: 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主机设置协议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网络控制报文协议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地址解析协议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传输模式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CHAP.1Broadcast networks have a single communication channel that is shared by all the machines on the network. Short messages, called packets in certain contexts, sent by any machine are received by all others.When a packet with this code is transmitted, it is received and processed by every machine on the network. This mode of operation is called broadcasting.Some broadcast systems also support transmission to a subnet of the machines, something known as multicasting.Point-to-point networks consist of many conne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pairs of machines. To go from the source to the destination, a packet on this type of network may have to first visit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achines. Often multiple routes, of different lengths, are possible, so finding good ones is important in point-to-point networks.Point-to-point transmission with one sender and one receiver is sometimes called unicasting. (P15)Connection-oriented service is modeled after the telephone system. To talk to someone, you pick up the phone, dial the number, talk, and then hang up. Similarly, to use a connection-oriented network service, the service user first establishes connection, uses the connection, and then releases the connection. In most cases the order is preserved so that the bits arrive in the order they were sent.Connectionless service is modeled after the postal system. Each message carries the full destination address, and each one is routed through the system independent of all others. It ispossible that the first one sent can be delayed so that the second one arrives first. (P32)The physical layer is concerned with transmitting raw bits over a communication channel.The main task of the data link layer is to transform a raw transmission facility into a line that appears free of undetected transmission errors to the network layer.The network layer controls the operation of the subnet. A key design issue is determining how packets are routed from source to destination.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transport layer is to accept data from above, split it up into smaller units if need be, pass these to the network layer, and ensure that the pieces all arrive correctly at the other end.(P38)TCP is a reliable connection-oriented protocol that allows a byte stream originating on one machine to be delivered without error on any other machine in the internet.UDP is an unreliable, connectionless protocol for applications that do not TCP’s sequencing or flow control and wish to provide their own.CHAP.2Maximum data rate = 2H log2 V bits/secMaximum data rate:最大数据传输率H:带宽V:离散级数Maximum number of bits/sec = H log2 (1+S/N)Maximum number of bits/sec:最大信道容量S/N:信噪比求分贝: dB = 10 log10S/NQSPK: V = 4T1 PCM: V = 27QAM-64: V = 64Two different switching techniques are used nowadays: circuit switching and packet switching. When you or your computer places a telephone call, the switching equipment within the telephone system seeks out a physical path all the way from your telephone to the receiver’s telephone. This technique is called circuit switching.CHAP.3The data link layer has a number of specific functions it can carry out. These functions include: Providing a well-defined service interface to the network layer.Dealing with transmission errors.Regulating the flow of data so that slow receivers are not swamped by fast senders.The methods of framingCharacter count: The method uses a field in the header to specify the number of characters in the frame.Flag bytes with byte stuffing: The method gets around the problem of resynchronization after an error by having each frame start and end with special bytes.Starting and ending flags, with bit stuffing: When the receiver sees five consecutive incoming 1 bits, followed by a 0 bit, it automatically dyestuffs the 0 bit.Physical layer coding violations.Error-controlThe usual way to ensure reliable delivery is to provide the sender with some feedback about what is happening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line.This possibility is dealt with by introducing timers into the data link layer.To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 it is generally necessary to assign sequence numbers to outgoing frames, so that the receiver can distinguish retransmissions from originals.4. Hamming codes插入位置为20, 21,22, 23……2n位置1:校验1,跳1;位置2:校验2,跳2;位置4:校验4,跳4;……偶数个1为0,奇数个1为0.CHAP.4In the literature, broadcast channel are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multi-access channel or random access channel.The problem of a station not being able to detect a potential competitor for the medium because the competitor is too far away is called the hidden station problem.When in fact such as a transmission would cause bad reception only in the zone between B and C, where neither of the intended receivers is located. This is called the exposed station problem. Manchester coding: 1:前高后低;0:前低后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