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是现代实践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精)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绝对的存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在自身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指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表达。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还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批判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它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阶级矛盾,这是社会的本质矛盾。

它还指出,资产阶级的统治导致了社会的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说体系,更是一个指导实践的理论。

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方法,指导着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武器,有助于他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身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其所带来的苦难,为推翻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当前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
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物质的存
在是首要的,意识和思想是物质的产物,并受物质基础的制约。


据唯物史观,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引起的。

历史的进步是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推动
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理论。

它认为世
界是一个矛盾运动的统一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
斗争和统一解决而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命和革命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这些核心理论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研
究和实践,对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6、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1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14、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6、度及其意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度是判定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第二,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精神.1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1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把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同循环论和直线论划清界限.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第二,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7、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第二,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第四,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第二,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当前重视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的方向和形式.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首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第二,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与形式.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依据. 第二,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二重性※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像一柄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7、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具体表现在:第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第二,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第三,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人民群众是指那些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作用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2、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其对立性表现在:第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的作用是:第一,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激励创新,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三,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8、劳动力商品及其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的统一.10、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1、资本的本质以及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2、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阐释。

相比较而言,辩证唯物主义带有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色彩,实践唯物主义则具有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流派的出现,不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混乱,而是标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一、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流派辩证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阐释。

但马克思生前并没有把自己的哲学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他只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最早始于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体系,则形成于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

列宁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之论,斯大林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作。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的观点逐渐形成。

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世界从根本上说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就其内容而言,是对物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过程,它依赖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世界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它是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内在根源。

把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推广到历史领域,即是历史唯物主义。

故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常连称并提,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自上世纪30年代从苏联介绍到中国以后,就为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普遍接受,被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准确的阐释。

新中国成立后,在哲学教科书中,也一直把辩证唯物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1961年,艾思奇在其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的哲学基础,是革命的工人阶级的世界观。

”1982年,李秀林在其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关键词: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现代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他称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称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称为“马克思主义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看作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活的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东西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和“党的理论基础”。

列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他的一生始终如一地坚持把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于新时代和俄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

《哲学笔记》是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

列宁主义是唯物辩证法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毛泽东是唯物辩证法的大师。

他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问题,并十分重视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全党。

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以及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谈话和批注等等著作,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红线,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元的、整体的、开放的和发展的学说,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则是多元的、片面的、封闭的和僵化的学说。

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各自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弄清楚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什么是它据以构成自身体系的源头、什么是它的灵魂、根本理论基础和最本质的东西,什么是处于最核心的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实践唯物主义基本辨析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实践唯物主义基本辨析

■文史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实践唯物主义基本辨析文/南亚茹一、引言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系统科学的逻辑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理论思维形式。

(二)历史唯物主义.|l 里面总是不断地听到辩证唯物主义、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在历史唯物主义(h is t or i∞l material· 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那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i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主义到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涉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着什么?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后来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

列的一般方法论。

和联系以至于人们总是混淆不清?它们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各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什么样的渊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源联系或归属关系?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物辩证法”等概念。

这些概念的实质完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恩格斯1892年哲学内部各自的地位如何?这些都需要全一致,只是侧重点有不同。

在马克思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梳理和探讨,本文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在此拟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试图能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给出一番清晰的说明,为以后的学习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辩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研究做好基本工作。

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在开始三者的辨析之前我们首先必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

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

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论的观点,强调从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出发认识和改造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政治观、社会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文化观等五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体现在思想观念、文化价值和实践方法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全面、立体地把握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的社会公平、博爱、公正等要素,促使人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

其次,在文化价值方面,辩证唯物主义注重科学精神和开放思维,着眼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指导人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道德伦理、法治精神和民主意识,通过强调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团结奋斗等正面价值观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文明自信和文化自尊。

最后,在实践方法方面,辩证唯物主义提倡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核心要求相辅相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激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改善人类社会的建设过程。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成为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思想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优势,才能够更好地引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从根本上揭示事物内在发展规律,为推动社会革命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以客观事物发展的实质和核心作为认识的根本方法,是实现人类社会目的的根本保证。

坚持这种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唯物辩证法实质就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叫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法思想认为:客观存在着对一切事物的本质规律或形式的反映。

包括人们对客观世界所作变化、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变化等等。

这一认识过程,既是联系统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矛盾运动和多种认识相互促进(并深刻)发展并最终取得真理的过程。

在这个复杂而不断变化着并且不断发展着的物质运动领域之中(其中包括思想、意识等多个领域),没有任何其他范畴能够与之抗衡,而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是科学和真理。

但是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哲学家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不变或变化不开一般,物质无属性;或者说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绝对对立。

它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和多种对立;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对立统一着各种矛盾和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相互转化;同时还会产生一定规律等这样一种或那样的辩证法形式;一切事物都具有辩证统一思想观念(即普遍联系学说)等内容在这里都是一致的,同样是正确地反映了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对立统一,从而构成客观事实。

但这些东西并不完全相同。

也很难将其区分开来,在此笔者简要地作一个阐述:事物间存在着矛盾与斗争;其中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变化、相互影响或相互转化等复杂现象。

矛盾和运动是永恒不息、不断发展变化中存在着……任何事物都必然受到既有的物质运动规律和这种实践活动之间关系这一总原因所致而产生相应地变化和发展这一过程。

对其进行认识就在这样一个不断前进和加深理解中得以实现一、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这是人类最基本、最伟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马克思在思辨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与哲学相关的观点和理论。

其基本观点和精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唯物论是指认为物质是基本的、根本的客观存在,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辩证法是指对立统一的法则和质量互变的观点。

唯物论和辩证法相互补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论是依据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矛盾和斗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无产阶级作为历史发展的先进阶级,可以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四、实践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唯一的客观的认识来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从实践中得出结论。

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必须符合实践的要求。

五、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根本目标。

这不仅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人的思想、文化、自由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观点之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发展、人类认识、阶级斗争、实践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当代中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加快推进着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我们可以从历史唯物论中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实践论中认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从唯物辩证法中理解世界的本质,从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基本观点中认识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现实意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中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

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

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那么,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哲学史的发展哲学史的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

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有自己的哲学观点,孔子、庄子、墨子等人也都曾提出过各自的哲学思想。

其中,儒家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有三畏”等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墨家强调兼爱,反对战争和压迫。

这些思想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封建社会的矛盾封建社会的存在是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封建社会的存在使得社会出现了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了辩证唯物主义发展的土壤。

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官僚和商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使得社会运行不稳定,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来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三、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文化的传入是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更是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辩证法等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对于发展中国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国革命的需要中国革命的需要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压迫和毒瘤,内部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农民和工人阶级的生存问题。

中国革命的需要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国民命运和社会矛盾的深刻思考,并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

最终,辩证唯物主义通过社会实践得到了检验,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总而言之,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各种历史条件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为解放中国、振兴中华的斗争所制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的一种学说体系。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个基本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进行概要知识汇编。

1. 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否定了唯心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人的认识必须从物质出发,反映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它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包含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运动发展的规律。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内在矛盾的观点,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认识论: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类认识真理的规律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的,并且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指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认识的发展是连续的和渐进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

4.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革命性和趋向性,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要知识汇编,它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基本内容,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5. 唯物论的发展唯物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2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2、2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实践观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关注的现实和理论热点。

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重新恢复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前进。

与之相适应我国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公认的成果。

从 2001 年开始,在考研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在原来的“辩证唯物论”部分加进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具有认识论、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因为物质世界并不是纯粹自然界,也还包含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

但仍坚持物质本体论,反对实践本体论。

(一)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 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名词解释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名词解释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名词解释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指的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科学方法。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

而唯物主义辩证法,则是辩证法的一种具体形式,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认识。

本文将对唯物主义辩证法进行深入的名词解释,并探讨其底层哲学观。

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认识方式。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一切现象和意识都源自物质的存在和运动。

相对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注重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强调物质决定精神,反对将精神世界独立于物质世界进行研究的观点。

唯物主义辩证法则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通过辩证运动的认识方法来研究和理解客观世界。

辩证法,源于古希腊哲学,最早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证法被用来描述对立统一的法则,强调事物间的斗争与变化。

然而,唯物主义辩证法赋予了辩证法全新的内涵,它不仅关注对立统一的事物间关系,更注重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核心观念之一是对立统一。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孤立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

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因素,它们在相互对立中统一,进而实现发展与变化。

例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动力和条件促使事物向前发展。

辩证法通过对对立统一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发展。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

辩证法将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实现事物的飞跃性发展。

这一观念与唯心主义中“本质不变”的观点形成强烈对立,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地变革和演变而实现的。

在唯物主义辩证法中,实践被视为认识的基础和标准。

辩证法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认识和认识的方法的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呢?
首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关于事物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的矛盾推动的,而这种矛盾又是事物内部的统一和斗争。

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斗争的必然性、统一的辩证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这种辩证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所在。

其次,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关于认识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思维的辩证性,认为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由感性向理性、由理性向实践的辩证运动。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认识的辩证法,是辩证的认识过程。

总的来说,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关于事物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统一和发展的辩证性;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关于认识的辩证法,强调认识的辩证性和实践的重要性。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的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辩证唯物论原理

辩证唯物论原理

辩证唯物论原理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论的核心思想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统一体,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一个永恒运动的世界。

辩证唯物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首先,辩证唯物论原理强调了事物的辩证发展。

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斗争,最终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例如,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矛盾推动的,社会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辩证唯物论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辩证唯物论原理强调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辩证唯物论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再次,辩证唯物论原理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着客观世界,也改变着人自身。

辩证唯物论原理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最后,辩证唯物论原理强调了对于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对于主观能动性的重视。

它认为,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是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是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

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论原理揭示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辩证唯物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内容唯物辩证法(简称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它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它是科学的洞察力,也是创造实践的指引方向。

唯物辩证法具有三大内容:运动论、辩证唯物主义、双重联系理论。

首先是运动论,它表明,物质世界是以不断发展的运动的基础。

古典物理学的本质是主观的,而运动论则恰恰相反,它以客观的手段和方法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核心的部分。

其次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阐释,即认为物质世界是自然界的本质,它不仅是一种认识论,而且也是一种存在论。

它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和整体唯物主义,更重要的是,它将普遍性与个体性和普遍性相联系,以此揭示客观世界的动态变化。

最后是双重联系理论,双重联系理论认为,社会存在是一种双重联系,即社会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

它要求我们从经济基础出发,以及从社会形态出发,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变化,才能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方向。

唯物辩证法是用唯物主义去解释自然和社会客观世界的方式,它强调一切社会现象都是有物质基础的,它还要求我们能够从客观世界的实质性出发,采用辩证的思维去探究和解释客观世界的动态变化。

它的三大内容,运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双重联系理论,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指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它为社会运动和创新实践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在近代和现代,它被许多学者广泛应用,被用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也被用来研究和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辩证法的三大内容,运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双重联系理论,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们正是构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内容,既表达了唯物主义的本质,也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践内涵。

辩证法要求我们把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动态变化统一起来,以客观世界实质性的发展思维来探究客观世界,以及把个体性与普遍性相结合,以此来解释客观世界的变化。

辩证法三大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

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是现代实践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唯物主义是指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与唯心主义对立。

辩证法是指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问题,这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

总论唯物主义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

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辩证运动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修改词: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

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

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

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

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

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

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最新新闻
政治局新年首次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 2015-01-25 22:53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3日下午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 ...详情
2原理编辑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条原理总结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套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原理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认识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一)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它有三个特点: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客体也有三个特点: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先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先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先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它采取了一种唯物主义的理念,透过辩证的方法来考察客观现实。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是根据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即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形成的认识论观点。

本文将深入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并探讨它们的意义和影响。

首要基本观点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第二性。

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在物质的基础上才有意识的产生。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特有的哲学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

物质是存在的根源和基础,所有的现象和规律都源于物质的存在和运动。

而意识则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意识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

此基本观点的意义在于启示了我们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强调了物质的重要性。

只有将物质的本原地位树立起来,才能正确看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问题。

首要基本观点二: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实践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深化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人们进行主动的实践和反思,通过理解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才能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如此理解认识论提出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问题。

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浅到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这正是历史上人类进步的源动力。

领悟这一基本观点的意义是我们应该主动探求真理,不断改进和提高认识水平,从而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首要基本观点三:“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的途径。

通过实践认识物质世界,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深化认识。

实践是对认识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此基本观点的意义在于唤起我们的实践意识,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关系。

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对一定的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经验的尝试认识,人们才能不断地发掘活生生的真知灼见,不断更新理论,不断完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是现代实践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唯物主义是指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与唯心主义对立。

辩证法是指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问题,这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

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辩证运动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修改词: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

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

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

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

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

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

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

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编辑本段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1 二者同属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 二者相互渗透。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论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及发展趋势。

如果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来谈联系、运动、发展,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掌握唯物论,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入手。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红线。

二者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但是研究的角度不一样。

研究世界的本质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研究辨证法要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彻底的唯物论,又是彻底的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编辑本段唯物辩证法原理以及对应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要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因果联系原理原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体现的哲学原理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运动和物质关系原理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二者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第三,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四,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五,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者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同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矛盾的含义原理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它有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客观性原理原理:矛盾具有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敢于揭露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结合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得出对应的方法论:方法论:我们懂得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质变和量变相互关系原理原理: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