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优质课课件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bff748f78a6529647d5382.png)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2)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
(3)曹刿认为有利的进攻(进军反攻)时机是:
彼竭我盈 。
(4)曹刿认为有利的追击时机是:
吾视其辙乱 , 望其旗靡 。
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但却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心胸开阔,不失明主风范。
1.下列红色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 .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 .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 .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下列红色字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 .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 .又何间焉
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⑦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齐国那样的大国,难以估计,害怕他们有埋伏。
⑧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是小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 士气就衰弱了, 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士气已经穷尽了。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 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 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曹刿论战》ppt复习课件
![《曹刿论战》ppt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e29ffe770bf78a652954c9.png)
6、公将鼓之 、公将鼓 敲锣打鼓 敲锣打鼓 (× ) 7、既克,公问其故。 公问其故。 、
(
√
)
克敌制胜 8、夫大国,难测也。 夫大国, 预测天气
(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以信。 以信。 译: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 不敢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不敢
4、忠之属也 忠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于人民 (忠诚 )
下列句中红色字与原来的常用义不一样, 下列句中红色字与原来的常用义不一样,请 解释。 解释。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 参与 )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 ( 独自占有 )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信未孚 神弗 神弗福
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虚报数目 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 这是 对人民 尽本职的事 可以凭这一点去打 这是(对人民 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 对人民)尽本职的事
仗。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 、 十年春,齐师伐我” 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 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 △(1)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战争性质: 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 战争性质: 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 战争性质 是齐对鲁的一场侵略战争 3、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 、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的作用。 的作用。 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 反衬曹刿的远 △(1)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 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 见卓识。 见卓识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e04dc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16.png)
历史地位
在历史上,《曹刿论战》被视为 中国古代兵法的瑰宝,被广泛引 用和传颂,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
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刿论战的历史地位
01
重要地位
《曹刿论战》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中国古代兵法的
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独特价值
子
重要词汇
鲁庄公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 ,本篇中作为曹刿 论战的对象出现。
长勺之战
春秋时期的一次著 名战役,以鲁国的 胜利告终。
曹刿
春秋时期鲁国将军 ,以智勇双全著称 。
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本 篇中作为曹刿论战 的对手出现。
肉食者
指位高权重、享受 厚禄的人。
重要句子
1 2
何以战?
鲁庄公询问曹刿的战略,是本篇的核心问题。
具体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民心向背,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制定政策和措施;同时,我们还 需要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05
曹刿论战的影响和评价
后人对曹刿论战的评价
高度评价
后人对《曹刿论战》的评价非常 高,认为这篇文章体现了曹刿卓 越的战略眼光和谋略,是古代兵
法的典范之作。
深入分析
后人对《曹刿论战》的评价不仅 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分析其内 在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进一
《曹刿论战》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战略和战术的运用,更在于其独特的思
想和价值观念,为后世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03
传承和发展
《曹刿论战》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兵法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后世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曹刿论战微课获奖优质获奖课件
![曹刿论战微课获奖优质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01328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f.png)
(二)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问:“大王您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衣服 食物这些养身旳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拿来分 给大家。”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人民不会跟从 你旳。”庄公说:“用来祭神旳牛、羊、猪、丝织品等旳 数目从不敢虚报,对神一定说实话。”曹刿说:“这只是 小信用,不能被人神所信服,神是不会赐福给你旳。”庄 公说:“大旳或小旳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查清,也会按照 实情来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旳一类事情,能 够凭此来作战,假如作战,请允许我跟伴随去。”
(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 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庄公与他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摆开了阵势。 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还不行。” 齐国旳军队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 “目前能够了。”齐国旳军队大败。庄公将要驱 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观察 齐军战车旳车轮滚过地面留下旳痕迹,又登上车 子前面旳横木向远处眺望,说:“能够追击了。” 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2句式特点——一答,得出人物特点:
曹刿 _远__谋____、鲁庄公__鄙____。
3要点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总结
1 本 文 以 人 物 旳 _对_ _话_ _ _ 形 式 利 用 _对__比___写法记下了历史上著名旳战 争__长_勺__之__战__。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详细)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b3c89b91a26925c52dc5bf61.png)
③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与鲁庄公有关吗? 有关;因为鲁庄公虚心听取了曹刿的意见和建议,让曹 刿的才能得以施展,使鲁精选国完整在ppt课长件勺之战中取得胜利。35
• “一鼓作气”在文中的意思:
第一次击鼓能使士气大振。
•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 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 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 有伏焉。
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 ,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 推测,怕的是在此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齐军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 以下令追击他们。”
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
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 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 就消耗完了。
⑨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齐国那样的大国难以估计,恐怕他们有埋伏。
⑩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
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做了什么分析?
战
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争 战略因素:
胜
有利阵地—战于长勺
利 的
战术因素: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因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素
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 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 (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
今义: 为正义而舍弃自己 的生命,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 复习课件14张
![曹刿论战 复习课件14张](https://img.taocdn.com/s3/m/a76fe1de89eb172ded63b75b.png)
(
) D
间:参与 徧:通“遍”,遍及,普遍 狱:案件 因:顺着
A. 又何间焉 B. 小惠未徧 C. 听狱不中 D. 因请降
【解析】D项中“因”是“于是,就”的意思。
2. 下列各组句子中,标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2分) A. 必以分人 B. 必以情 以牒为械 以刀劈狼首 ( )
C. 余将来征之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享,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百姓力尽,不得衣食。
百姓尽力劳动,(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衣食。
4.【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写法,请结合两文作
简要说明。(4分)
甲文以曹刿的乡人对战争态度的冷漠和鲁庄公的“鄙” 与曹刿的爱国热忱和“远谋”作对比。乙文以文王不侵 害老百姓利益、为老百姓而战与崇侯虎不敬重父兄长老、 不体恤老百姓作对比。
文意理解
1.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
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公平,取信于民;(2)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3)善于观察,把握时机;(4)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2. 你对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 行简要作答。 (1)“公将战,曹刿请见”表现了曹刿保家卫国的爱国情 怀。(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曹刿有正 确的战略思想,明确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取信于民。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 他们。
3. 句子朗读节奏
吾 /视 其 辙 乱,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 4. 文意理解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RJ课后习题)
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27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27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794c03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7.png)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27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是《左传》中一篇著名的历史散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和言论。
这篇文章在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以及曹刿的军事才能和品德。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曹刿论战》,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份复习课件,共27张。
第一部分:长勺之战背景介绍1. 长勺之战的时间:公元前684年2. 长勺之战的地点:长勺(今山东省曲阜市)3. 长勺之战的双方:齐国和鲁国4. 长勺之战的原因:齐国对鲁国的侵略5. 长勺之战的结果:鲁国取得胜利第二部分:曹刿的背景介绍1. 曹刿的身份:鲁国大夫2. 曹刿的年龄:不详3. 曹刿的品德:忠诚、勇敢、智谋4. 曹刿的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才能第三部分:长勺之战中的曹刿1. 曹刿的献策: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建议采取防御战术,等待齐国军队疲惫后再发动攻击。
2. 曹刿的观察:曹刿通过观察齐国军队的动向,判断出齐国军队已经疲惫,建议鲁国军队发动攻击。
3. 曹刿的指挥:曹刿亲自指挥鲁国军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击败齐国军队。
第四部分:曹刿的言论1. 曹刿的论战:曹刿在战前对鲁庄公进行了一番论述,强调了军事谋略的重要性。
2. 曹刿的论政:曹刿在战后对鲁庄公进行了一番论述,强调了政治稳定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长勺之战中的战略分析1. 曹刿的防御策略:曹刿在战前建议鲁庄公采取防御策略,这是因为齐国军队在兵力上占优势,而鲁国军队则相对较弱。
通过采取防御策略,鲁国军队可以避免与齐国军队正面交锋,从而减少损失。
2. 曹刿的进攻时机:曹刿在观察齐国军队的动向时,发现齐国军队已经开始疲惫,于是建议鲁国军队发动攻击。
这个进攻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如果过早发动攻击,鲁国军队可能会陷入被动局面;如果过晚发动攻击,齐国军队可能会恢复元气,从而增加鲁国军队的胜算。
3. 曹刿的战术运用:在战斗中,曹刿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指挥鲁国军队进行多次迂回穿插,使得齐国军队陷入混乱。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73张ppt)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7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c63a2cc6f1aff00bed51e8d.png)
实情
祭祀用的 猪牛羊
赐福 为人 丝织品 信服 虚报 保佑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对 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这点儿小 诚信,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实情 判断
尽力做好 分内的事
案件 即使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请让我 凭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 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 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打仗时 ,请允许我跟从。”
难句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忠之属也,可以(此)一战。 •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注意:“可以”是两个词:可,可 以。以,凭。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
•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 他“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之 一。齐鲁长勺之战(前684年)
晋楚城濮之战(前634年) 秦晋崤之战 (前633年)
参与
注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 最早写做“閒”——从门缝中能看到 月亮,表示“门缝”。 • 引申为“缝隙”、“空儿”。 • 有缝便可插入东西,引申为插入、参 与。 “又何间焉”的“间”即参与 之意。
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战争1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 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 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 “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 说。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27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复习课件(27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9aeeac0580216fc710afd2f.png)
好处: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和政治远见
主旨归纳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政治上取 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才是取胜的先决条 件,体现了曹刿的爱国精神、卓越的军事指挥 才能及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溃败逃窜。
四、难句翻译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近4年全国4考)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019广西北部湾,2018安徽,2017重庆A卷)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018辽宁辽阳)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以实情上报。
(12)忠之属也
情:____诚__,__诚__实__。__这__里__指__诚__心_____ 属:____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齐师败绩 (14)公将驰之 (15)下视其辙 (16)登轼而望之 (17)遂逐齐师
(18)既克
(19)一鼓作气
败绩:_大__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驰:__驱__车__追__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辙:__车__轮__碾__出__的__痕__迹__________________ 轼:__车__前__的__横__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遂:___于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逐:__追__击__,__追__赶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__已__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克:__战__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__鼓__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_士__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复习——曹刿论战【优质PPT】
![中考复习——曹刿论战【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08e6949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6.png)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第二节,战时:记述战争过程。 (略写)
第三节,战后:分析取胜原因。 (详写)
2021/10/10
25
文章内容理解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 与鲁庄公的对话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2021/10/10
33
经典试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 再而衰 再接再厉
B 弗敢加 变本加厉
C 三而竭 举一反三
D 问其故 无缘无故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 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 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 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 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021/10/10
34
经典试题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曹刿是从哪些方面“论 战”的?(4分) 战前,曹刿论述了作战所需要的条件,从三方面 询问了鲁庄公准备迎战的理由,最后认为能够处 理好大大小小的案件,是一件民心所向的事,可 以凭借这个条件去作战。(2分) 战后,又从作战需要抓住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才能 取胜的角度进行论述。(2分)
2021/10/10
23
曹刿论战
出自本文的成语 一鼓作气
后比喻趁尽头大时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不间断。
再衰三竭 后多指士气越来越低落。
彼竭我盈 对方士气已枯竭,我方士气正旺盛。
辙乱旗靡 后形容军队溃败。
2021/10/10
24
文章内容理解
第一节,战前:分析政治准备。 (详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2e5d8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b.png)
中心:体现曹刿旳“远谋”
战略:取信于民 战术:把握战机
详察敌情
古今异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参加 今义:中间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
(多指品德)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祭祀用具(猪牛羊) 今
义:为正义而献身 (4)忠之属也。能够一战,战则请从
古义:忠于职守,这里指尽心于民(多指态度) 今义:忠诚,忠心(多指品德)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你以为鲁国能以弱胜强旳原因有那些? 2.你眼中曹刿旳形象是怎样旳? 3.你又怎样评价鲁庄公呢?
探究总结:
战前旳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抓住攻打旳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抓住追击旳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
曹刿旳形象:
爱国武士,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 卓越旳指挥才干,紧紧围绕住“远谋”。
3.曹刿为何选择“齐人三鼓”时攻打?他旳 解释是: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齐师败绩”时,曹刿为何不让鲁军立即 追击。
因为他以为鲁国是“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
5.曹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视” 到什么?“望”到什么?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探究学习
构造图解
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曹刿请见
↙↓
论应战条件 作战时
↘
战后总结
政治上应 知己知彼 彼竭我盈时:反攻 取信于民 抓住战机 辙乱旗靡时:追击
了解答问
1.曹刿不听乡人劝阻一定要见鲁庄公,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在鲁庄公迎战齐军旳三条理由中,曹刿最注 重哪一条?为何注重?
省公开课曹刿论战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省公开课曹刿论战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142d4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e.png)
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旳 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旳史 实,阐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 把握战机才干取得战争胜利旳 道理。
找出文中关键词
战前
取信于民
战中
捕获时机
远谋
战后
分析胜因
“远谋”阐明曹刿:
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旳精 神; 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旳才 干; 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旳才 智。
军事才干
我眼中旳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 刿得以参加论战
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旳 批评和“小惠”、“小信”旳刺耳意 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 线 ,进一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 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 堂鼓,不干扰能人旳作战布署;
2.为何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 “能够一战”旳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旳主要原 因。这就突出体现了曹刿注重人民力量旳政治 远见。
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 有远谋
战前:
认识取信于民旳主要性
战时: 未可可矣 把握反攻时机
未可 可矣 把握追击时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实地调查,抓住时机
战后:细说胜利原委 对胜利成竹在胸
曹刿论战
作家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旳政
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旳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 都以为它是孔子旳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3年),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洁生动,尤其 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经过对话和行动体现人物旳性格特点,对后裔 散文旳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第4篇 曹刿论战(共32张PPT)(优质版)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第4篇 曹刿论战(共32张PPT)(优质版)](https://img.taocdn.com/s3/m/eb46e6817c1cfad6185fa723.png)
谁知鼓声一响,对方的士兵突然冲了过来,又是刀砍,又是射箭,攻打的 速度如同打雷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杀得齐军是七零八落,大败而逃。 鲁庄公想要追赶,曹刿说:“不可以,我要仔细地观察一下。”于是下车 ,对齐兵列阵的地方四周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车前横木向远处眺望 ,很久后说:“可以追赶了。”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 多里才返回,所缴获的战车武器士兵等多得无法统计。
(3)衣食所安. 古义: ______养______ 今义:安稳
(4)牺.牲.玉帛 古义:指__祭__祀__用__的__猪__、___牛__、__羊__等_____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5)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虚__报______ 今义:增加
(6)小大之狱.
古义:
案件
______________
3.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 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 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 疲我打’的方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彼竭我盈,故克之”亦可)
【解析】题干中的“敌彼我打”的意思,应从曹刿的话中找出与之相同意 思的句子。“敌疲我打”是指在敌人感到疲累,精力不足,有所懈怠之时 ,趁机发动进攻的战略。曹刿所说的“彼竭我盈”意思是敌方的士气枯竭 而我方的士气旺盛,与毛泽东“敌疲我打”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 ,可知答案是“彼竭我盈,故克之”。
4. 【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争过程;【乙】文详写战争过程 。 【解析】《曹刿论战》的“论”是文章的重点,而【乙】文的重点就是描 写战争的经过。所以,【甲】文详写论战内容,【乙】文详写战争经过。 解答时,应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曹刿论战的内容部分与叙述战 争的部分,再根据所用篇幅来分析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词语
• 词类活用
• 1、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 名作动,击鼓进军
2、公将鼓之
• 通假字 小惠未徧 • 古今异义
• 1、齐师伐我
今义:老师 古:军队
通“遍”,遍 及 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品
2、牺牲玉帛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利益
• 3、小大之狱
今义:监狱
古义:案件
4、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 今:增加
• 5、肉食者鄙
课外拓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 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 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 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 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拔秦 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 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怨急,剑坚,故不可 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 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 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 燕策》
文言词语——虚词积累
“以”常用的义项:
①介:凭借、按照 ②介:把、拿、用③介:因 为,由于④动:认为⑤连词,表目的、表结果、 表修饰⑥通“已”,已经
可以一战 何以战 必以分人 必以信 必以情《曹刿论
战》
自以为不如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 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
今义:鄙视
古:目光短浅
6、必以情
今:情感
古:以实 情判断
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参与 • 1、间:又何间焉( ) 中间力 夹杂 偶然 拉崩到之声( )时时而间进( ) 私自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实情 • 2、信:必以信( ) 小信未孚 (信用 ) 代,他的 • 3、其:其乡人曰 ( ) 吾视其 代齐军 代他,曹刿 辙乱( ) 公问其故( )
探究写法 如何刻画人物
• 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 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 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 动?
• 课文主要内容不是记述长勺之战的过程, 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对战争场 面写得很少。文中紧扣“论战”来写, 切中要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突 出了文章的中心。
探究写法 总结
4、在曹刿论战中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 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政治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远见卓识(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卓越的指挥才能(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时机) 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写法
结合语段把握人物形象
• 复习完本课后,曹刿和鲁庄公给你留下 的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 章内容略作分析。
•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 “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 要求参战。 •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 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 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 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 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理解性默写
•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采取的取信 于民的措施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2、曹刿在齐军三鼓后才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 因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 3、曹刿在齐军退后不立即追击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5、曹刿下视其辙,登视而望之的原因: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转》 ,旧时传为 春秋时左丘明所作的编年 体史书,是一部
文学 名著和 史学 名著。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 长勺之战 ”, 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 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你还知道 哪些战役是以少胜多的?
秦晋淝水之战 袁曹官渡之战、 吴魏赤壁之战 蜀吴夷陵之战
学习目标
• 1、 积累文学常识、文言词语。
• 2、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 3、会背诵、默写、翻译全文。
复习指导
文言文常见考点:文学常识、名句默 写、重点实词、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
文学常识、名句默ຫໍສະໝຸດ 、重点实词这些 都是识记内容,需要反复背诵。
语句翻译需要做到直译,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字字落实,重点字词必须翻译 出来。
彼竭我盈 追击的时机: 辙乱旗靡 • 6、进攻的时机:
重点句子翻译准确翻译红色字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c A .①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 .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C .①望其旗靡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 予作文以记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4分)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2)彼竭我盈,故克之。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中曹刿阻止鲁庄公乘胜追击的原因是 限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