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第1章 能量
运动生理学课件能量代谢
能量平衡与慢性疾病预防
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 症等慢性疾病,与能量平衡密切
相关。
风险因素
长期能量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 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保持能量平 衡有助于降低这些风险。
预防措施
通过维持能量平衡,结合其他健康 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等,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能量就越多。
意义
活动代谢是人体能量消耗的重要 组成部分,适量的活动可以促进 能量消耗,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预
防肥胖。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定义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摄食过程中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 、代谢转化过程而消耗的热量。
影响因素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消耗与摄食量、食物种类和个体差异 有关。一般来说,摄食量越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越高,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脂肪
脂肪是运动中主要的慢速能源 ,能够提供大量的能量,帮助 运动员在长时间内维持运动。
脂肪的能量密度高,每克脂肪 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比碳水 化合物和蛋白质都高。
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 脂肪的供能比例较高,而在高 强度运动中,脂肪供能比例较 低。
蛋白质
蛋白质在运动中主要起修复和构 建肌肉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
在动物体内,呼吸作用是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氧化有机物来释放能量 。
能量代谢的生理意义
能量代谢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为各种生理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通过能量代谢,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正常的生理功 能。
能量代谢与生长发育、应激反应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具有 重要意义。
运动生理学 第1章 能量
四、 ATP 的生成过程
(一)、 ATP供能的无氧代谢过程
1、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 → ADP+Pi+E
CP+ADP → C+ATP
特点:无氧代谢;供能速度极快; 能源:CP; ATP生成很少;
肌肉中贮量少,最大强度运动持续供能时间6-8秒;
2.糖的分解供能
• 供能特点:
1克葡萄糖在体内彻底氧化释放约4千卡热能。 人体供能的50-70% 有氧供能、无氧也可供能; 动员快、耗氧少、能效高 (1)糖的有氧分解 底物 氧气 1分子葡萄 糖生成 产能速率 葡萄糖或糖原 有 38分子ATP 较低 (2)糖的无氧分解 葡萄糖或糖原 无 2分子ATP 较高
能量守恒的基本规律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主要的能量转叶绿体存在在绿色植物细胞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于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中电镜下的叶绿体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是进行生物氧化的场所产生机体生命活动的唯一直接能源atp二atp与atp稳态由腺嘌呤核苷酸再加上三个磷酸根组成后面的两个磷酸之间的键称为高能磷酸键可以贮存或释放能量
• 具体措施为:
• 运动频度:每周运动3-5次。 • 运动时间:每次持续30-60分钟。 • 运动强度:刺激体脂消耗的“阈值”。 • 即50%-85%最大摄氧量或60%-70%最大心率。
(三) 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2)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3)氧化供能
2、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
ATP—三磷酸腺苷酸 ADP—二磷酸腺苷酸 CP—磷酸肌酸
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运动生理学(能量代谢)
技能大赛《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 [三磷酸腺苷]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主要的能量转换器二、ATP与ATP稳态1.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ATP → ADP+Pi+E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26-50.16KJ(7-12Kcal)的能量。
ATP一旦被分解,便迅速补充。
这一直接补充过程由肌肉中的另一高能磷酸化合物CP(磷酸肌酸)完成。
CP释出能量用以将ADP再合成为ATP。
CP+ADP→C+ATPATP 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 ),并释放出能量。
A、三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B、二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C、三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D、二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ATP 分解释放的能量被用于()。
A、水的吸收B、肌肉做机械功C、兴奋的传导D、细胞膜上各种"泵"的工作2.ATP稳态的概念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一方面,组织细胞存在高效能的ATP转换机制,即正常组织细胞中ATP浓度较低,但大多数条件下细胞内又能够满足各种生命活动较高浓度ATP的需求。
另一方面,ATP稳态被打破,机体会迅速出现疲劳状态。
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环节是()。
A、糖酵解B、糖类的有氧氧化C、糖异生D、ATP的合成与分解三、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一)糖代谢糖代谢---最主要经济快速能源70%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过食物获得。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每天从糖类获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消耗的( ) %。
A、50B、60C、70D、80糖的吸收主要是以( )为吸收单位。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可出问答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重点章节1、3、10非重点章节6、8、9、12、13、16(9、12见论述题章节)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因其接头后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产生终板电位。
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2、肌丝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
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一章_运动的能量代谢
③小肠内消化 方式:机械消化(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小肠蠕动)和 化学消化 消化液:胰液(由胰腺分泌,显碱性)、胆汁液(由肝脏 分泌,成分复杂,其中主要是胆盐,能乳化脂肪, 加速脂肪分解)、小肠液(显弱碱性,可降低渗透 压,促进吸收的进行)、肽酶(将多肽分解为氨基 酸)和麦芽糖酶等等, 时间:3~8小时 ④大肠内消化 方式:没有复杂的消化活动,只有机械性运动(分节运动 和蠕动) 消化液:大肠液(主要是黏液蛋白),具有保护肠粘膜 和润滑粪便的作用 作用:12~24小时
糖、脂肪、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三)ATP分解与再合成的关系
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1.磷酸原系统 (ATP—CP系统) 定义:——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 燃烧物质:ATP和CP 最大输出功率:56J/Kg· s 持续时间:7.5秒左右 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是、不需 氧、不产生乳酸类等代谢中间产物。 意义: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短跑、投掷、跳跃、举重 2.酵解能系统(底物:肌糖原、葡萄糖) 定义:糖原和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 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主要讲解内容: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 质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1、一切生命活动来源都来自于ATP
2、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胞浆和核
浆内)、由自身合成并能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种自
持续时间:理论上讲是无阻的! 特点:供能总量最大,持续时间很长,功率输出很低, 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意义: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长跑,越野赛等!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2章肌肉活动一、概念题1.兴奋答: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兴奋性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3.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4.肌小节答: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5.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6.缩短收缩答: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7.拉长收缩答: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8.等长收缩答: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9.肌电图答: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
运动生理学习题01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一)填空题1.实现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均来自的分解;而间接能源来自食物中的分解代谢。
2.ATP再生成的代谢方式,可分为和两种方式。
3.ATP再生成过程,通常包括和两种方式。
4.1moL的葡萄糖或由糖原分解的葡萄糖残基,经酵解途经,可净生成ATP的mol数,分别为和。
5.1moL的葡萄糖或由糖原分解的葡萄糖残基,经有氧氧化途经,可净生成ATP的mol 数,分别为和。
6.1moL的CP分解时,可净生成moL的ATP。
7.磷酸原系统通常是指由细胞内和等化合物组成。
8.无氧分解供能应包括和两种能量系统。
9.短跑以代谢供能为主,长跑则以代谢供能为主。
10.乳酸能系统的供能底物只能是和。
11.运动时,体内以何种方式供能,主要取决于与的相互关系。
12.糖的呼吸商是;脂肪的呼吸商接近。
13.食物中三种能源物质,其氧热价最高的是;而食物热价最高的是。
14.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和两种。
15.把能量统一体的表示形式,可分为和两种。
16.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包括和两种方式。
17.线粒体传递氢与氧化合的呼吸链主要有和两条。
18.组织经氧化分解脱下来的氢,经NADH2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时,ATP生成量为经FADH2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时,ATP生成量为。
19.通常胃的机械性消化包括和两种。
20.通常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包括、和三种。
21.运动中影响肌肉能量代谢方式的因素,主要是和两个变量因素。
(二)判断题:1.生物体内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2.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可使肌肉内的ATP迅速下降,而后是CP迅速下降。
()3.人体内的能源物质,都能以有氧或无氧的分解方式来供能。
()4.ATP和CP分子都有高能磷酸键,其断裂释放出来的能量,都可被机体直接利用。
()5.在100m赛跑中,肌肉内CP含量在开始阶段迅速下降;而ATP含量变化不大。
()6.蛋白质在剧烈运动中的供能比例占有重要作用。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合成并可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 种自由存在 的化学能形式。 ATP的组成: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 个磷酸根 在ATP分子结构中的三个磷酸根之间 的结合键中蕴藏着大量的化学能。 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直接 来源于ATP
(一)ATP的分解——放能
ATP酶
ATP
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 胞内ATP分解释放出的 能量供肌肉收缩克服阻 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 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提高脂肪酸的氧化能力:耐力训练是 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供能能力最 有效的措施。 改善血脂异常:耐力运动可促使血浆 甘油三酯降解,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 白(HDL)含量(HDL可防止动脉粥样 硬化) 减少体脂积累 :坚持长期运动可以提 高脂肪酶活性,促进脂肪水解,加速 自由脂肪酸氧化供能,而减少体脂积 累。
(2)糖和糖原
②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80120mg%。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 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 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 志。 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降, 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 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 平衡。
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 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 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 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2、糖的分解供能
(1)食物中的糖(多糖或双糖) 血液 。 消化道(单糖) 单糖被吸收进人
一部分合成肝糖原; 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 进入消 一部分被组织氧化利用; 化道, 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 使双糖 和单糖 糖的浓度。 氧化分解 分解为 食 物
运动生理学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ATP稳态、糖的有氧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ATP稳态:集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糖的有氧分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CO2和H2O,并再合成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糖的无氧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生成ATP的过程,称糖的无氧分解或酵解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65%)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指室温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二、选择题1、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特点是 A 。
A.都不需要氧B.都产生乳酸C.都能维持较长时间D.都可以产生大量ATP2、在较剧烈运动时,肌肉中高能磷酸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B 。
A.CP含量变化不大B.ATP含量变化不大C.CP生成较多D.ATP含量大幅度下降3、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的环节是 D 。
A.糖酵解B.糖类有氧氧化C.糖异生D.ATP的合成与分解4、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B 。
A.肌红蛋白的含量B.血乳酸水平C.30米冲刺跑D.无氧阈值5、三种物质在胃内排空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B 。
A.蛋白质、糖类、脂肪B.糖类、蛋白质、脂肪C.糖类、脂肪、蛋白质D.蛋白质、脂肪、糖类6、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物质是B 。
A.CPB. 乳酸C. 水D. CO2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C 。
A.ATPB.CPC. 葡萄糖D.脂肪酸8、酮体是脂肪代谢不彻底的产物,是在C 部位形成。
A. 肾脏B.心脏C.肝脏D.骨骼肌9、进行一段时间训练,60米跑速提高了,而跑后血乳酸含量却比训练前减少,这说明D 。
A.糖类的有氧供能比例增大B.肌红蛋白含量增多C.脂肪供能比例增大D.ATP-CP供能比例增大10、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利用情况是 D 。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运动生理学课后题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1.能量与生命的关系如何,是怎样实现的?人体生命活动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而肌肉活动又是消耗能量最多的一种活动形式。
运动时,人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电能等各种物理形式的能量,只能直接利用储存在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分子中蕴藏的化学能,与此同时糖、脂肪、蛋白质则可通过各自的分解代谢,将储存在分子内部的化学能逐渐释放出来,并使部分能量转移和储存到ATP分子之中,以保证ATP供能的持续性。
2.不同运动中,ATP供能与间接能源的动用关系?1.ATP是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而能量的间接来源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
2.糖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一克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4.1千卡的热量,机体正常情况下有60%的热量由糖来提供。
3.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糖进行无氧分解供能,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产生3-2分子的ATP,可利用的热量不到糖分子结构中重热量的5%,能量利用率很低,但产能速率很高。
4.在进行强度不是太大的运动时,糖进行有氧分解供能,此时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生成39-38分子的ATP,糖分子结构中的热量几乎全部可以被利用,但产能速率较低。
5.脂肪是一种含热量最多的营养物质,1克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9.3千卡的热量,他是长时间肌肉运动的重要能源。
6.体内脂肪首先通过脂肪动员,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经系列反应步骤,可循糖代谢途径氧化,由于肌肉内缺乏磷酸甘油激酶,故甘油直接为肌肉供能的意义不大。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在线粒体外膜活化,经肉碱转运至内膜,再经ß氧化逐步生成乙酰辅酶,之后经三羧酸循环逐步释放出大量能量供ADP再合成ATP,此过程是脂肪氧化分解供能的主要途径。
蛋白质分解供能是由氨基酸代谢实现的,但蛋白质分解供能很不经济,故一般情况不作为主要供能物质。
3.三种能源系统为什么能满足不同强度的运动需要?这是由他们各自的供能特点所决定的。
1.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理学复习重点第⼀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称为能量代谢。
2、⽣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命活动⽽⾔,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能化合物。
这些⾼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命活动直接利⽤,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摄氧量;指在⼈体进⾏最⼤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继续⽀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的氧⽓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效率提⾼,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分⼦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活动、环境温度、⾷物的特殊动⼒作⽤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生理学 第一章 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三、不同体力活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 、
四、与运动相关的能量代谢检测与评价
1、ATP--CP供能 、 供能
通过单位时间内完成总功 与血乳酸增值的比值来反 系统能力。 映ATP-CP系统能力。 系统能力
2、乳酸能供能:Wingate实验 、乳酸能供能: 实验 3、有氧供能:最大摄氧量是公认的反映 、有氧பைடு நூலகம்能: 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 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
(二)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有氧运动的代谢供能特点: 有氧运动的代谢供能特点: 如果运动持续时间特别长, 如果运动持续时间特别长,有氧代谢就 会取代上述系统进行供能。 会取代上述系统进行供能。在 800米、 米 马拉松、划船、 马拉松、划船、越野滑雪和长距离轮滑 等耐力运动中,会发生有氧代谢。 等耐力运动中,会发生有氧代谢。
(三)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二、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 、 应
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供能系 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 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 的调节更加敏感, 的调节更加敏感,内化境变化时各器官 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 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 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 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 劳的消除。 劳的消除。
思考题
名词解释:能量代谢、磷酸原供能系统、 名词解释:能量代谢、磷酸原供能系统、 乳酸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 乳酸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 氧化供能系统、 氧化供能系统、基础代谢率 三大供能系统各自的特点? 三大供能系统各自的特点?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一)急性运动时的能量代谢 急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TP、 急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 CP的分解。 的分解。 的分解
第六版运动生理学
第六版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适应性变化以及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第二章: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章将详细介绍人体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和途径,包括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
同时,还将探讨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以及不同运动强度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第三章: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同时,还将讨论运动对肺活量、呼吸频率和气体交换的影响,以及高海拔环境下的呼吸适应。
第四章: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是运动生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系统。
本章将详细介绍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包括心率、心脏输出量、血压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第五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在运动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本章将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神经传导速度、反射强度以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六章:肌肉系统肌肉系统是运动的执行器。
本章将详细介绍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包括肌肉力量、耐力、肌肉纤维类型的变化,以及运动对肌肉损伤和康复的影响。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章将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激素分泌、代谢调节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八章: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在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本章将详细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九章:运动与健康运动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2、ATP稳态:在氧气浓度较低或利用相对不足的条件下,细胞的ATP来源首先在磷酸激酶催化下迅速将C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至ADP,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及其他物质参加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合成大量ATP。
CP + ADP→C(肌酸)+ATP3、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4、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吸收部位: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内一般不被吸收,胃仅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小肠是重要的吸收部位,小肠具有食物停留时间长、内容物多为已消化的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食物吸收面积达大、管壁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5、机体能量的利用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6、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7、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27)8、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28)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3、兴奋性:是指一切生命所具有的生理特性。
4、产生兴奋三个基本条件:一定刺激强度、持续一定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5、阈值: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6、兴奋的本质: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7、静息电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第二版
(二)静力性工作 1、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长度不变→ 消耗能量不做功→起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关系:呈反比。 2、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产生最大的张力需要适宜的初长度。 3、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 (1)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约为100—200mg)。 (2)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体积。 (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4)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5)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 4、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1)做功:W = F(力)·S(距离) ·cosa(cosa为F和S之间的夹角) (2)功率:P = W(功) / t(时间) = F(力)·V(速度) (3)效率:N = W(功)/ E(总耗能)
atpe能量2atp的生成和稳态atp的代谢水解产物adpamppi是再合成atp的效应剂首先是cppcr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转至adp合成atp其次是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合成atp一旦细胞中的atp合成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机体会迅速出现atp糖在无氧条件下atp糖或脂肪在有氧条件下atp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1糖
五、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一)三大供能系统 1、ATP—CP供能系统(又称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在骨骼肌里的含量仅约25mmol/kg干肌,运动时ATP的浓 度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幅度,一般仅降低30—40%;CP含量约为 70—80mmol/kg干肌,CP分解速率快,6—8妙就能迅速耗竭。 2、糖酵解供能系统 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不能满足时,就要靠糖在无氧的条件下 酵解来提供或补充能量供给;这一供能过程的功能输出低于磷酸原 系统,但再合成ATP的总量高于前者。由于供能的同时会产生乳 酸,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使ATP的再合成逐渐变缓,机体将很快 出现疲劳。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糖或脂肪在有氧的情况下合成ATP供能,有氧代谢的功率输出 最低,但能提供的能量最多,因而可以长时间运动。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1.物质代谢答:物质代谢是指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转、分解等与生理有关的化学过程。
物质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不同方向的代谢变化。
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的组织成分,称为同化作用;同时机体本身的物质也在不断分解成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称为异化作用。
2.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3.能量统一体答:能量统一体指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
它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物理性消化答: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的消化过程。
5.化学性消化答: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
由消化腺所分泌各种消化酶,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
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6.糖酵解答: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ATP和NADH+H﹢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
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
7.氮的正平衡答:氮的正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多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这表明摄入的蛋白质,除用以补充分解了的组织蛋白外,还有新的合成组织蛋白出现,并被保留在机体中。
对于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恢复期的病人,因机体内大量组织蛋白的新生成,往往会出现正氮平衡状态。
8.氮的负平衡答:氮的负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小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2012邓树勋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分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1.能量与生命的关系如何,是怎样实现的?人体生命活动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而肌肉活动又是消耗能量最多的一种活动形式。
运动时,人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电能等各种物理形式的能量,只能直接利用储存在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分子中蕴藏的化学能,与此同时糖、脂肪、蛋白质则可通过各自的分解代谢,将储存在分子内部的化学能逐渐释放出来,并使部分能量转移和储存到A TP分子之中,以保证ATP供能的持续性。
2.不同运动中,ATP供能与间接能源的动用关系?1.ATP是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而能量的间接来源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
2.糖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一克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4.1千卡的热量,机体正常情况下有60%的热量由糖来提供。
3.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糖进行无氧分解供能,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产生3-2分子的ATP,可利用的热量不到糖分子结构中重热量的5%,能量利用率很低,但产能速率很高。
4.在进行强度不是太大的运动时,糖进行有氧分解供能,此时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生成39-38分子的ATP,糖分子结构中的热量几乎全部可以被利用,但产能速率较低。
5.脂肪是一种含热量最多的营养物质,1克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9.3千卡的热量,他是长时间肌肉运动的重要能源。
6.体内脂肪首先通过脂肪动员,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经系列反应步骤,可循糖代谢途径氧化,由于肌肉内缺乏磷酸甘油激酶,故甘油直接为肌肉供能的意义不大。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在线粒体外膜活化,经肉碱转运至内膜,再经ß氧化逐步生成乙酰辅酶,之后经三羧酸循环逐步释放出大量能量供ADP再合成ATP,此过程是脂肪氧化分解供能的主要途径。
蛋白质分解供能是由氨基酸代谢实现的,但蛋白质分解供能很不经济,故一般情况不作为主要供能物质。
3.三种能源系统为什么能满足不同强度的运动需要?这是由他们各自的供能特点所决定的。
生理学__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__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
① 机体活动一开始,ATP迅速分解,由于ATP贮量 有限, CP便迅速分解补充ATP:
CP+ADP C+ATP
② CP贮量也有限, 三大能源物质的分解供能合成 ATP :
糖
脂肪 能量+ADP+Pi+O2 蛋白质
CO2+H2O +ATP
二、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和蛋白 质
(一)糖代谢 (二)脂肪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出 项目,如400米跑、100米游泳等。
三、有氧氧化系统
❖ 概念: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H2O 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 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 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H2O和CO2,不 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等。
组织氧化 CO2+H2O
肌糖原 乳酸
CO2+H2O 肌肉
血液 小 肠
葡萄糖80-
120mg/
肝
3.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 (2)有氧氧化
无 氧 酵 解 糖 的 分 解 代 谢
有 氧 氧 化
(1)糖的有氧分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 下,最终氧化成CO2和H2O,并生成ATP的 过程称为有氧分解。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 生成39~38分子的ATP。
基础代谢率的相对数值
BMR=(实测值-正常值)/正常值×100% 正常范围: 10% ~ 15% BMR<-20%或BMR>+20%为异常
意义:辅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Go Ahead! Fly higher!
AT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机体能量的利用
机体中的能量除以ATP的形式提供给各种 生理功能利用以外,大部分转化为热能。
运动中各能源物质的动员
• 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 5-10分钟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 • 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主要供能物质,在运动达 30分钟左右时,其输出功率达最大。 • 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 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随着运动员 耐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肌糖原及蛋白质 的节省化现象。
2、小肠吸收的特点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①面积保证:长5~6米+ 皱褶+绒毛+微绒毛 →200m2; ②设备保证:酶多+转运 工具+运输途径; ③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 约3~8h; ④动力保证:绒毛伸缩具 有唧筒样作用。
3、三大能源物质的吸收
糖:分解成单糖,被小 肠上皮细胞吸收入血。 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入血。 脂肪与胆盐结合形成水 溶性复合物,自小肠 上皮吸收入淋巴,然 后再进入血液循环
ATP能量的利用
(三) ATP的稳态 体内ATP的贮备及输出功率
1、肌肉ATP含量:6mmol/kg湿肌 2、最大输出功率:11.2mmolATP/kg/s 3、启动极为迅速。 4、但由于ATP贮量有限,运动中ATP消耗 后的补充速度成为影响运动能力的重要因 素。
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
ATP → ADP+Pi+E 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3-50.2KJ(7-12Kcal) ATP一旦被分解,便迅速补充 CP+ADP→C+ATP 肌肉中CP的再合成则要靠三大能源物质的分 解供能。
二、 ATP与ATP稳态
(一)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ATP
由腺嘌呤核苷 酸再加上三个磷 酸根组成,后面 的两个磷酸之间 的键称为高能磷 酸键,可以贮存 或释放能量。
(二) ATP的分解释能
图上侧:生物大分子(如葡 萄糖)在酶的催化下经过多步 骤反应分解成(丙酮酸等)小 分子,同时释放出能量。 图中间:分解反应所释放出的 能量,使无机磷酸结合到 ADP 分子上去,形成高能磷酸键,生成 ATP。ATP 所携带的能量,也 可释放出来推动.图下侧所示的 反应,同时产生 ADP 和无机磷 酸。
选择较适宜的运动方式,提倡采用动力型、大肌肉群参与 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迪斯科” 舞蹈等运动,均可以有效地降低体脂水平。 水中运动减肥为近年来提倡的减肥方式。水中运动已发展 到在水中行走、跑步、跳跃、踢水、水中球类游戏等多种
运动。
6、减肥运动量的设定
• 适宜:每周减轻体重0.45公斤(1磅) • 上限:每周减轻体重0.9公斤(2磅)
(二)吸收
1、 吸收的部位
食物在口腔及食道 内不被吸收。 胃所吸收的食物也很少, 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一般认为糖类、脂肪和蛋白 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 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能够 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结肠可吸收其肠腔内80%的 水和90%的Na+及Cl-。
特点 :酶种类多; 持续分泌。
分泌量大(1~3L/日) 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a、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b、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c、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d、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 e、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4、 大肠内的消化
功能: 吸收水分; 储存食物残渣。 大肠液:黏液蛋白 保护和润滑作用。
2、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脂肪在脂肪酶的作 用下,分解为甘油及 脂肪酸,然后再分别 氧化成二氧化碳和 水,同时,释放出大 量能量,用以合成 ATP。 在氧供应充足时 进行运动,脂肪可被 大量消耗利用。
3、运动中脂肪代谢的特点(与糖代谢比较) 1)动员较慢。 2)耗氧量大。 3)能效率低。 因此, 长时间运动后期主要依靠脂肪酸氧化供能 短时间剧烈运动时脂肪酸分解受到抑制。
4、 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1)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供能的能力。 2)改善血脂异常。 3)减少体脂积累。
5、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运动减肥通过增加人体肌肉的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的 分解氧化,降低运动后脂肪酸进入脂肪组织的速度,抑制 脂肪的合成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减肥的方式:一是参加运动,二是控制食物摄入量。
用于短跑或任何高功率、短时间活动 。
2、糖酵解供能系统 肌糖元+ADP+ Pi →乳酸+ ATP 特点:无氧代谢;供能速度快; 能源:肌糖元; ATP生成有限; 终产物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 用于2—3’的最大强度运动。
(二) ATP供能的有氧代谢过程
有氧氧化系统
糖
脂肪
蛋白质
+ADP+Pi+O2 →CO2+H2O +ATP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主要的能量转 换器
电镜下的叶绿体
叶绿体存在在绿色植物细胞中,能进行光合作 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于糖、脂肪、和 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中
•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是进 行生物氧化的场所,产生机体生命活动的 唯一直接能源—— ATP
B. 胆汁 a、胆盐: 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酶作用面积 促脂肪吸收: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肠--肝循环 b、胆固醇: 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的浓度 呈一定的比例,若胆固醇↑→胆石症。 c、胆色素:
C. 小肠液
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第 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 物质代谢: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 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
• 能量代谢: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
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 要点: 生物能量学概要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思考题
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基本功能 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是最高级运动形式 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的基本规律
(一) 糖代谢
1.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
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过食物获得。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一部分随 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 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 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 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的能量代谢
一、肌肉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代谢特征
(一) ATP 供能的连续性 运动时能量的供应 是连续的,因此 ATP的消耗与再合成也必须 是连续性。 (二)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性 运动时,不同 的运动强度耗能不同,因而需求的供能速率也不 同。即产能速率必须与耗能强度相匹配。三个能 量系统输出功率各有特点,分别满足不同运动强 度的需要。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
① 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 于吸收; ② 改变消化道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 的需要; ③ 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 ④ 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 道粘膜。例如,胃的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性 和形成凝胶的特性。
消 化 液 的 作 用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过程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
1、 口 腔 内 消 化
2、 胃内消化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无色,pH 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和HCO3- 等无机物。
胃蛋白酶
蛋白质
蛋白shi、蛋白胨、多肽
• 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 食物的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及化学组 成有关。
糖 的 有 氧 氧 化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糖 的 无 氧 分 解
糖酵解与乳酸生成
3. 糖在体内以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形式储备, 储量有限,超长时间运动会导致机体糖原的 耗竭,需要合理科学补糖。
(二)脂肪代谢
脂肪的生理功能
氧化供能—含能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保护作用 1、脂肪的储存与动员 人体脂肪的贮存量很大,约占体重的10%-20%。 一般认为,最适宜的体脂含量为:男性为体重的 6%-14%,女性为10%-14%。
六、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 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一)消化 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 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消 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脂肪及 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
2.糖的分解供能
• 供能特点:
1克葡萄糖在体内彻底氧化释放约4千卡热能。 人体供能的50-70% 有氧供能、无氧也可供能; 动员快、耗氧少、能效高 (1)糖的有氧分解 底物 氧气 1分子葡萄 糖生成 产能速率 葡萄糖或糖原 有 38分子ATP 较低 (2)糖的无氧分解 葡萄糖或糖原 无 2分子ATP 较高
来源:1)食物消化分解产生 2)组织细胞蛋白质降解 3)其他物质中间代谢转化而来 去路: 1)再合成蛋白质,更新和修复组织 2)合成肽类激素、激酶及核酸碱基等 3)脱氨基后进一步氧化供能 4)脱氨基后再合成糖、脂肪贮存 5)再合成新的氨基酸
3、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氮总平衡 氮的正平衡 氮的负平衡
4、运动对蛋白质的影响
1)机体运动时蛋白质可提供一部分能量。 2)运动导致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壮大。
四、 ATP 的生成过程
(一)、 ATP供能的无氧代谢过程
1、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 → ADP+Pi+E
CP+ADP → C+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