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高中必背古诗词各首诗的表达技巧
高中必背古诗词各首诗的表达技巧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表达技巧。
以下是一些高中必背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分析:1. 比喻:比喻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抽象的事物与具体的事物相比较,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将国家破败与山河的永恒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拟人:拟人是将人的情感、行为赋予非人类事物,使它们具有生命力。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将瀑布拟人化,展现了瀑布的壮观和动态美。
3. 排比:排比是通过并列多个相似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强调效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排比句式,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4. 对仗:对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通过上下句在字数、词性、意义上的对称,达到音韵和谐、意义均衡的效果。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上下句在意义和音韵上形成对仗。
5.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借秋雨后的清新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6. 设问:设问是诗人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不回答,留给读者思考。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通过设问,引发读者对节日夜晚美景的想象。
7. 用典:用典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成语或名言来丰富诗歌的内涵。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引用了“浓睡”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8. 象征:通过特定的事物来象征某种情感或思想。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用草的枯荣来象征人生的兴衰。
9. 夸张:夸张是故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以增强表达效果。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严寒的景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梳理(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梳理(全)一、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
二、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有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三、表现手法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之抒情类
2、间接抒情(1)托物言志
指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 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自然 界中的具有某种特征的具体事物中。诗中的物带有了 人格化的色彩。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步骤3)表现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刺
表达方式之描写类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 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表达方式之描写类
1、白描
它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 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画画面,赋形 XXX,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该诗通过描写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
表达方式之抒情类
2、间接抒情(2)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 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 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 式叫作借景或借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
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正衬) 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反衬)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真题热身
答案: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 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 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 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 人丁兴旺,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 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 旺;联想奇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反问 疑问的情势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高考语文 诗词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词表达技巧诗词表达技巧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3)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4)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5)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表现手法,借历史上事件来讽谕当朝。
3.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味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常考知识梳理)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诗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7种)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反复、对偶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凄凉清寂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京城,已漫游十年之际。
诗的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比喻。
诗人以明镜喻清溪,以屏风喻两岸群山,生动的展现了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映在清溪之中的美丽景象,表现了清溪水的清澈。
秋兴九首(其八)秦观鼓鼙夜战北窗风,霜叶铺阶叠乱红。
一段新愁惊枕上,几声悲雁落云中。
眼前时节看驰马,日下生涯寄断蓬。
弟妹别来劳梦寐,杳无消息过江东。
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修辞手法。
赏析首联视听觉结合、选取典型意象凄凉的氛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打窗有如敲击战鼓,形象地写出夜晚风声之大;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红”借代花,特征代本体,描写阶前霜叶红花调零的景象。
北来人二首(南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第二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1、运用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对比二、表现手法(一)写景方面1.描写技法:①工笔(精雕细刻)②白描(粗笔勾勒)③选取典型意象2.渲染、烘托3.衬托、对比4.象征5.联想、想象(一)写景方面6.一系列关系:①动静关系(包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②虚实关系(包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等)7.一系列结合:①正侧面②抑扬③点面④远近⑤高低⑧俯仰⑦内外(一)写景方面8.一系列角度:①感官角度:视、听、嗅、触、感觉等结合②绘形、绘声、绘色结合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③色彩映衬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全)
答题步骤
•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明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这种手法。 (阐运用) •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联系感情 主旨等。 (析效果)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简析后两句诗歌的修辞手法。 答 1、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把洞庭水比作“白银盘”,将皓月 银辉下的洞庭上比作银盘里的“青螺”。 3、描写细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 山水的清秀,读来饶有趣味。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晴”暗指感情的“情”。运用谐音双关 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 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7、对偶(对仗):律诗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 看,意义集中含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 甫)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
3.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草木百花对春天的留恋和 作者的惜春之情。
(三)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接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 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明了李白对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直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现手法——用典
定义: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 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 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作用:1、加大诗句的内涵,丰富诗歌的内容。 2、使诗歌的语言典雅含蓄,富有文采 和厚重的意韵。 3、(神化、传说)使诗歌具有神奇色彩, 引人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 讽刺现实,抒发诗人情感的手法。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为南陈后主陈叔宝所作,因沉 湎酒色,荒废朝政而亡国,《玉树后庭花》被 后人是为亡国之音,杜牧借此鞭打沉溺酒色, 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 国覆辙 。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含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①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②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增强表现力。
例句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诗歌外延,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强烈愿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含义: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同时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作用:①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②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③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句子灵活多变,富于诗意;④烘托作者的某种心境和情绪。
例句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诗中末句对大鱼跃出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态美,一静一动,富有诗意。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正侧结合】含义:正侧结合是古代诗文中写人、写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正“指的是正面描写,“侧”指的是侧面描写。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之表达技巧
分析拟人的作用分三步走:第一, 抓住表现人的感情特性的标志性词语, 明确拟人的事物。第二,结合诗句分析 拟人的作用,生动活泼地表现了景物什 么特点。第三,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三)夸张 夸张指的是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
用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表达 某种强烈的感情。夸张包括扩大夸张、缩 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种。
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 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 突出。在古体诗中,诸如《春江花月夜》 《长恨歌》《琵琶行》《兵车行》《葬花 吟》等,由于渲染技能的大量使用,读来每 每给人一种笔酣墨畅、爽快淋漓之感。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 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 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 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 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 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 敷的美貌。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 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 等以闹衬静。
动静结合的作用在于,就写作角 度而言,它能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生 动,富有立体感;就阅读角度而言, 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此点在高考中 考查的频率比较高。
分析动静结合的作用分两步:第 一,找出诗中动静的景物。第二,分 析动静结合要突出的景物的特点及其 作用。
(三)渲染与烘托
渲染与烘托都是加强艺术效果的写作 技能,且常常并提。在使用时,渲染一般从 正面着眼,而烘托一般从侧面用笔。
古代诗歌之表达技能
抒情手法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 襟怀,不假掩盖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 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 不快,引人共鸣。有别于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高考古诗鉴赏-表达的技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首句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诗人由眼前
的“明月”和“关”联想到秦汉两代曾经
有效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B、二句写外族入侵,战士们因抵御外侮而
长期不能归还。
C、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对当
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赞扬。
D、这首诗的情绪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
浅露,慷慨而又含蓄,体现了王昌龄七言
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
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诗人豪迈、虽受摧
残而不屈服的乐观精神。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
6
阅读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 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 的感情。
.
5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
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
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
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
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
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
的心情。
技巧九: 细节描写
.
30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技巧九: 细节描写
.
31
小结
技巧九: 细节描写
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来抒发内心 情怀。
.
32
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 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 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 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0、反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 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 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 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 外。
6、 “欲扬故抑”与“欲抑先扬”
贾生
李商隐
欲抑先扬
写孝文帝虚心求贤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先扬
写孝文帝荒诞不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 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也更加突显作者的思 想感情和倾向。
观祈水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 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 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 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
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 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 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本诗以小见大,它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
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 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承受深重痛 苦的大主题。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
所谓“点”,指的 运用点染 “多情自古伤离
是点,点明离别;
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法,会收 别,更那堪,冷
乐情
水后楚妃。”(李颀《琴歌》) 烧的温暖欢乐
作用:委婉含蓄,饶有余味。
诗歌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
借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托物
受,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
助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
言志
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因素,
物
风。”(虞世南《蝉》)
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
借
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
借古 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
判断下列古诗的表达方式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抒情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记叙
石壕吏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议论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描写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进行鉴赏。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和抒 情两种表达方式。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抑:控制、压抑,贬斥,否定; 扬:发扬、放开,褒扬、肯定。
举例: 闺怨 王昌龄
欲抑先扬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宋) 欲扬先抑
【高考知识点整理】——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古诗词常见表达技巧,目前没有完全一致的分类标准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高考常考的七种)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议论、记叙、说明。
(诗歌常考前三种)江苏省高考考查的重点在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生动形象;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作品·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
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重点。
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2.鉴赏古代是各种的描写手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工笔、细节等。
①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③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有关。
④虚实,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描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
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
⑤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⑥工笔是指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地描绘。
⑦细节是指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
·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表达技巧 课件(共94张PPT).ppt
•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 形态。
• 再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 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第一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战况的紧张;第二句侧面描写 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 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 再如 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 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 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 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 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 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 颈联进一步写动景: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 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4、白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 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列锦),巧妙地排列开来, 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 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 感之情。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 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返回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 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 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 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 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 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 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0.点化:点化也叫化用。
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11.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2.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再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二、表达方式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寓情于景。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写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托物言志。
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如虞世南的《蝉》:“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情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 2.描写方式(1)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
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往往能有指出一点,隐托全面的效果。
(5)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6)白描工笔: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三、表现手法1.渲染与烘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
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