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别组诗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别组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 谊。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C、小组讨论:
烟花三月,长江上来往的船只很多,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 “孤帆” 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 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 的那只帆船上了。)
D、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 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 它流去的仅仅是水吗?还带去了什么?带去了诗人对 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猜猜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 看了多长时间? 一分钟,十分钟,一小时,两小时看呀,看呀,诗人心中慢 慢诞生了一首诗,那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C、诗中有话。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维在劝朋友喝酒时会说些什么呢?元二又是如何应答的? 听着乐曲《阳关三叠》 ,想象诗句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 ”时的对话,同桌互相演一 演。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敬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 于言表。)
(5)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板书:以酒相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 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 以歌送,以目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 (板书:真情) 只有这 样以真情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
三、背诵巩固(诵读大比拼)
(1)打开课本,连读两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docx(1)

平
gù rén xī
平
cí
仄
huáng hè lóu ,
平
仄
xià
平
yáng zhōu
故人西辞 黄 鹤 楼,烟花三月 下 扬州。
仄
gū
yān huā sān yuè
平
tiān
仄
jì liú
孤帆 远影碧 空 尽,惟见长江天 际 流。
平
fān
yuǎn yǐng
仄
bì
kōng
平
jìn,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孤帆 远影碧 空 尽,惟见长江天 际 流。
huáng hè lóu sònɡ mènɡ hào rán zhī ɡuǎnɡ línɡ
黄 鹤 楼 送 孟 浩然 之 广 陵
辞别
平
gù rén xī
(唐) 李白
平
cí
仄
huáng hè lóu ,
平
仄
xià
平
yáng zhōu
故人西辞 黄 鹤 楼,烟花三月 下 扬州。
去 扬州 我欲之楚 ——《南辕北辙》
(
李白
谁
)在(
黄鹤楼 )送( 孟浩然 )去(
哪里 谁
广陵
哪里
)。
huáng hè lóu sònɡ mènɡ hào rán zhī ɡuǎnɡ línɡ
黄 鹤 楼 送 孟 浩然 之 广 陵
(唐) 李白
cí huáng hè lóu ,
故人西辞 黄 鹤 楼,烟花三月 下 扬州。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 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送别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题依依惜别的深情群文议题诗人如何表达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品教学年级四年级选文篇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文来源人教版语文书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语文书赠汪伦经典诵读别董大经典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经典诵读教学目标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来学习古诗,为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意象,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能在对比阅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1-教学步骤具体内容设计意图一、导入二、学习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播放《送别》)孩子们,让我们伴着这熟悉的旋律走进送别诗,走进那千百年来让我们荡气回肠的离情别绪之中。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吧!请孩子打开书,看到我们第20课的《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那就是按照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和悟诗情的顺序来理解古诗。
(一)解诗题(板书)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提示:送别诗、地点、人物……)(二)知诗人(板书)说说你所知道的李白?(三)读诗文(板书)谁来说一下,我们要理解诗文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四)明诗意(板书)我们说,读诗除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渲染氛围,让孩子入境直入主题,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阅读诗群要先了解这首诗所写的内容。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的是什么意思?2.全班交流小结。
(填写表格)(五)悟诗情(板书)1.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久?从诗中哪里看出来的?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2.你是从诗中的哪些意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填写表格)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题谁送谁在哪里送里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黄鹤楼相天3.想象画面: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于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他在看什么呢?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的离去,李白心中会想些什么呢?((播放《送别》)1. 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自主学习《送元二使安明方法四、总结升华西》、《赠汪伦》、《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四首古诗,再完成表格。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赛课教案_1

古诗阅读指导“送别诗”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一组送别诗。
这组送别诗,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
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
但由于送别的背景不同,心情会有所不同。
学情分析中年级学生对这几首送别诗并不陌生,已经会读,甚至有的学生会背了。
但是要读得有节奏、有韵味恐怕还要训练。
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弄懂诗的大意。
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借助音乐、图片、情境等创境想象,读出意象,进入诗境,领悟诗文大意。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拓展思维创写诗句是难点,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结合文中注释和自己的体会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和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3.创意组合,归类阅读,初步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拓展思维创写诗句。
重点难点1.结合文中注释和自己的体会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和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2.创意组合,归类阅读,初步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拓展思维创写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读通诗句,解诗意1.(播放《送别》)师:听过么?这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写的一首歌,叫《送别》。
“自古多情伤离别”,人间最难是“别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
(出示古诗)生读题和作者,谈谈自己的发现?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指名初读古诗。
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出示课件:标出节奏的诗句)给诗句标出节奏和韵脚。
指名再读,师生合读,生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播放《送别》歌曲,自然导入到送别诗的主题。
以读为主,读题、读诗句,读出题目的意思,初步感受诗句。
停顿是朗诵的灵魂。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课文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我告别,他要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去往扬州。
他的船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留下长江水滚滚东流,流向天边。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渭城细雨湿润了路上的轻尘,旅店周围柳树的新绿分外清新。
我劝你再饮下这杯离别的酒,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遇不到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赏析】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七言绝句。
诗中以“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等意象,既表现了对友人孟浩然美好前程的祝福,又寓含着深深的离愁别绪。
尤其是那“长江天际流”的画面,把离别时的哀而不伤、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风格。
2.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五言绝句,通过对渭城早晨雨后清新景色的描绘,以及与友人临别时劝酒的情景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深深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既是现实场景的再现,又是情感的升华,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深沉的人生哲理。
这两首古诗都以其生动鲜明的意境、深挚诚恳的情感,成为我国古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传承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推
荐阅读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群文阅读——送别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①柴扉② 。 春草明年绿, 王孙③归不归?
①掩:关闭
②柴扉:柴门。 ③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以话送别
以酒送别
依 依 不 舍
以歌送别
以目送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情谊绵绵望君珍重!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
群文阅读——送别诗
达川区渡市镇中心小学 郑文嘉
古人是怎样送别的呢?
以酒相送
1、谁送谁? 2、在哪里送? 3、送到那里去? 4、表达了什么感情? 5、诗人通过哪些景象来表 达感情的? 6、用什么方式送?
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首诗?
赠汪伦
以歌相送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拓展延伸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注释: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 苏省镇江市西北。 2、平明:天亮的时候。 3、楚山:古时吴、楚两地 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 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 叫楚山。 4、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目相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捋一捋
结合注释自学古诗《别董大》、 《山中送别》、《芙蓉楼送辛 渐》,大声诵读感受悠悠离别 情。
——董庭兰。在兄弟中 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醺:昏暗。 3、君:指董大。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送元二使安西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人送别朋友的情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吟诗导入:1、交流汇报你知道的送别诗。
2、板书课题引入:今天学习王维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创设情境,由吟入诗1、幻灯片出示古诗。
2、范读全诗:请大家大声地读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指名读。
强调停顿。
3、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使”(出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4、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师:大约有3000 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三、知诗人,配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
所以友人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赶到渭城来送行。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学生发言。
2、过渡:王维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画家。
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会画上一些什么景物呢?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流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湿润)板书:雨(2)客舍(旅店)。
板书:客舍(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板书:柳3、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5、师:诗中哪几句能让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维确实是好朋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板书:酒)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么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引读这是一杯()的酒”住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年级上册三首送别诗

四年级上册三首送别诗
四年级上册三首送别诗如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译文: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译文: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送别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望江怨·送别清代: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
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
怪人催去早。
译文: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
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春天的江面浩渺无边,我目送着扁舟驶向远方,直到被江岸的树梢遮断。
无边的愁云聚拢上来,风帆渐行渐远,像小小的沙鸥飞向天边。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
怪人催去早。
可恨那红红的夕阳还有一竿高,为什么要早早地催行呢?我不由得心生埋怨。
注释:春江渺(miǎo),断送扁(piān)舟过林杪(miǎo)。
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远意。
释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云:“遐路渺天末”。
断送:一般作消磨、弃绝、打发等义解,在这里均不甚妥切,实际是目送而至于尽(“断”),极言所望之远。
杪:树木的末梢。
孙觌《西山超然亭》诗:“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
”布帆:布质的帆。
李白《秋下荆门》:“霜落荆州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
怪人催去早。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词人以轻松语写沉重的`心情,雅韵与俗美兼具,虽用比兴而无曲晦之感,毫不雕琢却有流动之趣,离愁别绪跃然纸上。
这首四十个字的小词,题曰《送别》,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见其行舟,词大半从“舟”字着笔。
春江水暖,一望绵远,不见端际。
词人伫立江边,目送行舟,水长天远,似都没有尽头。
次句紧承上句,仍是江边人注目之所见:望呵,望呵,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
船已行远,故所望之人似觉船已越过树梢在前进。
首二句十个字,将送者神情专注和船行渐远的情状,描绘极为精细。
下二句说,船越行越远,船体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
这里“青未了”从文义说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远影碧空尽”时,惟有点点白帆可以望见。
而愁如云积,是此时词人的惑受。
“布帆遥比沙鸥小”,可看乍写实,但亦寓有对行者的祝愿。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精20古诗两首 (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自己读读,看看这两首诗都是在表达什么情感的?
送别诗 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 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
自己读读,看看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船渐渐远去,消失在 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 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依依惜别之情
帆影已经消失了······· 诗人还在翘首相望 似乎要把自己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托 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此时此刻,李白在想什么呢?
桃李
花白
潭乘
水舟
深将
千欲 赠
尺行
, 不 及
,
忽 闻
李
汪
汪 伦
岸 上
白
伦
送踏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柳”与“留”谐音,古 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 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 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 来传达送别之情。
客渭 舍城 青朝 青雨 柳浥 色轻 新尘 。,
解答
▪ 前两句写离别时的景色,地点是(渭 城), 季节是(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柳” 与“( 留 )”谐音,暗含( 送别 )之意,你 感觉这景色如何?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 小雨,湿润了路上的 尘埃,旅店旁的棵棵 绿柳,被雨水冲洗得 翠色欲滴。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地点 、 时间 和 环境气氛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哪些是送别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哪些是送别诗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不舍和祝福。
在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中,有几首著名的送别诗,它们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和背诵。
以下是一些小学生必背的送别诗:
1.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些送别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背诵这些诗词,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执教:
对比以下送别诗的诗题: 李 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 维:《送元二使安西》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黄鹤楼与岳阳楼、 滕王阁并称“三大名 楼”。黄鹤楼故址在 现在的武汉市武昌蛇 山,踞山临江,得形 势之要,登楼八面来 风,凭栏可极目千里, 自古是游览胜地。传 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 而去,故称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的_广__陵__。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西
东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下行 【唐】李白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诗
句,表达了友人离别之情;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
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别诗诗词解析

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别诗诗词解析人教版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别诗两首诗词解析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1.课文重点词:生字:鹤(hè) 孟(mèng) 陵(líng) 辞(cí) 唯(wéi)写7个:孟、浩、陵、辞、唯、舍、君多音字:舍:shě舍弃舍得;shè宿舍校舍。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空:kōnɡ空气;真空;kònɡ空地;空隙近义词:辞-别反义词:朝-夕2、诗句意思(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烟花三月”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
)3.中心思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4.原文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月下扬州。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相关链接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古诗两首》相关链接【送别诗几首】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人描写送别场面的诗歌很多,教师备课时可以把教材整合一下,以“送别”为主题,从两首诗带出几首诗,甚至带出一组诗,鼓励学生诵读更多的古诗词,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从而去了解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送别》,引入“送别主题”。
刚才我们听的歌,好听吗?你知道歌名吗?(歌名就叫《送别》。
板书:送别。
)
有人说,《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从中国古典送别诗继承来的。
(板书:诗。
)说到送别诗,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曾经诵读过李白的《赠汪伦》,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2.复习《赠汪伦》
(1)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呀?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板书:以歌相送)(2)教师小结:
汪伦是以踏歌的形式来送别李白的,我们来看看李白他会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古诗
1.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2)讲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体会李孟之间的情谊。
(3)自由读古诗,尝试读出节奏。
(4)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什么意思?
(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
老朋友远去了,诗人心中是什么滋味啊?请你读出诗人的感情。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什么意思?
(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
谁能说说:孤帆是什么意思?
C、小组讨论:
烟花三月,长江上来往的船只很多,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了。
)
D、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
它流去的仅仅是水吗?还带去了什么?带去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
猜猜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一分钟,十分钟,一小时,两小时……看呀,看呀,诗人心中慢慢诞生了一首诗,那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就这么看啊看啊,诗人心中就这么一直念着这一首诗,那就是——齐读《送孟浩然之广陵》
(6)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板书:以目相送)
2.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出示《送元二使安西》(1)解题。
(2)自由读古诗,尝试读出节奏。
(3)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A、自读诗句,找出文中讲了哪些地点?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渭城安西阳关(全程3000多公里)
B、友人即将远行,诗人置酒相送,这代表着诗人多么深厚的情谊啊!杨柳,客舍,朋友,浊酒……谱成了一支令人荡气回肠的曲子《阳关三叠》,请欣赏。
C、诗中有话。
诗人王维在劝朋友喝酒时会说些什么呢?元二又是如何应答的?听着乐曲《阳关三叠》,想象诗句中“劝君更尽一杯酒”时的对话,同桌互相演一演。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敬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表。
)
(5)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板书:以酒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
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
不管是以歌送,以目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板书:真情)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
三、背诵巩固(诵读大比拼)
(1)打开课本,连读两首诗。
(2)师生互动,师送上句,生对下句。
(2)指名诵读整首诗。
四、拓展
1.诵读其他的送别诗。
(1)《芙蓉楼送辛渐》(一个“寒”,一个“孤”),写出了诗人和友人时的凄楚;《山中送别》(“王孙归不归?”说明诗人是多么的期盼友人再次回来啊。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么几首诗读下来,我们好像读到的都是离别时的愁情烦绪,是不是古代的诗人都是那么的多愁善感呀?那也不一定,比如说下面的这些……)
(2)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比邻。
”就是安慰友人不必悲观的;再说高适的《别董大》更是豪放,虽然欢迎如此恶劣,“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使人更添离别的愁绪,可是诗人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却把离别时的烦恼、担心一扫而光。
2.学生诵读自己收集的送别诗。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了古代诗人送别友人的诗。
,不止学了两首,而是——一组。
(板书:组)我们了解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更难得的是,古代诗人还能把友人间的深情厚谊通过短短的几句诗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作业
课外收集更多的送别诗,了解古人还会以什么方式来送别友人。
最后,让我们在《送别》中互道再见吧!
跟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互道再见吧!
附:板书设计
以歌相送
送别组诗以目相送真情
以酒相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