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生物发展史
地质年代的划分及生命的演化历程
地质年代的划分地质年代开始于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占地球历史的88%,结束于5.44亿年前。
地质学家又把前寒武纪以后到现在的时间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单元。
古生代就是指远古早期有生命的时代,许多生活在古生代的动物都没有脊椎,也就是无脊椎动物。
人们常常称中生代为恐龙时代,其实恐龙只是中生代众多生物中的一种,哺乳动物就是在中生代开始进化的。
地球最近的代是新生代,它开始于6500万年前并持续到现在,新生代也叫哺乳动物时代,我们人类就生活在新生代。
每个代又被划分为几个纪,例如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你可能很好奇这些纪的名字从哪里来的?它们的名字大多来自地质学家第一次发现这个地质年代的岩石和化石的地方。
●地质年代地球从形成、演化发展46亿年来,留下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大自然的巨大史册,这就是各时代的地层。
地质年代的划分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处地层所经历的时间和变化的前提。
1881年,国际地质学会正式通过了至今通用的地层划分表,以后又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一张系统完整的地质年代表。
地质学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古生物学两种方法来划分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
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的地层或岩石的年代,是地层或岩石的真实年龄,称为绝对地质年代;用古生物学方法测定的年代,只反映地层的早晚顺序和先后阶段,不说明具体时间,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能更准确地反映地壳的演变历史。
地质学家把地层分为六个阶段:即远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其中远太古代、太古代和元古代为地球的发展初期阶段,距今时间最远,经历时间也最长,当时的生物仅处于发生和孕育时期。
进入古生代时,海洋里的生物已经相当多了,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开始由低级向高级阶段进化。
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像恐龙、始祖鸟、鱼龙、古象等大型动物相继出现,地球生物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为了深入揭示各地质年代中地层和生物界的特征,地质学家又在“代”的下面划分出许多次一级的地质时代。
A地球演化史与动植物
(!!50年前!!进入原子时代,电脑出现。)
(!!40年前,1969年,互联网出现,进入信息时代。)
一、生物向人类的主脉演化史,分脉分支过程中,一支原态,多支变态,而很多支都慢慢灭绝了。
1、太古代(46--25亿年前。历20亿年。)
海中的无机原子与分子,陆地上到处都是没稳定下来的陆地动荡。 (!!46亿年前!!无机元素与分子。)
海中第一有机分子,即海里的蓝藻与陆地上的细菌出现。 (!!30亿年前!!上类一支变原核生物:蓝藻。)
到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
而兽孔类的一支,多瘤齿兽类即兽齿类,再后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1亿年前!!上类一支变兽齿类,但只有12CM长。历4000万年,恐龙与兽齿类共存。)
当时的哺乳动物,只有12CM左右。而且这样的12CM小动物,活了几千万年,一直顶到新生代。
(!!500年前!!文艺复兴开始。)
4、中生代(2.5--0.65亿年前。共2亿年。)
陆地上植物裸子植物已经发展起来。
陆地上出现昆虫。
部分鱼类上岸,先两栖动物。吃昆虫,吃植物。 (!!3.6亿年前!!上类一支鱼类登陆变成两栖动物。)
再两栖动物变爬行动物。 (!!2.5亿年前!!上类一支变爬行动物。)
2、元古代(25--5.7亿年前。历20亿年。)
海中第一种真核生物绿藻出现。 (!!15亿年前!!上类一支变真核生物:绿藻。)
陆地上细菌还是没大变化。
海中出现无脊椎动物,如海里蠕虫、肠腔动物之类。 (!!10亿年前!!上类一支变海内无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分三支:
一部分爬行生物变恐龙,后1亿年成地球主角。后于完全灭绝。自2.03亿年前始。 (爬行动物分为三支: 上类一支变恐龙;上类一支变鸟类;上类一支变兽孔类。)
世界地质发展简史
⽯器饰品陶器青铜器战国时期,中国步⼊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秦汉以来,⼈们开始开发和利⽤⽯油、天然⽓、煤炭和盐。
⽕井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头论》是最早的有关岩矿的专门著作。
亚⾥⼠多德在《⽓象学》亚⾥⼠多德⼤禹治⽔普林尼式⽕⼭阴阳阿维什纳(左)与⽐鲁尼(右)颜真卿、沈括段成式哥⽩尼法国的R.笛卡尔(1644)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体是由以旋转运动为固有性质的原始粒⼦组成,正是原始粒⼦的这种旋涡运动使太阳系⽣成。
笛卡尔1749年,法国的布丰提出地球起源于太阳和彗星碰撞的灾变说。
布丰其后,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拉普拉斯先后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阐明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是逐渐冷凝⽣成的。
康德、拉普拉斯达·芬奇阿格⾥拉克李时珍徐霞客18世纪下半叶的旅⾏探险拉马克贝采利乌斯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为岩⽯学的研究展现了⼴阔的发展前景。
显微镜赫顿于1787年、1788年先后发现岩层不整合现象,提出这是⼤陆变动的结果。
赫顿德国的布赫提出“隆起⽕⼭⼝”学说来解释⼭脉成因。
布赫莱伊尔、居维叶布拉维薄⽚博蒙槽台李希霍芬和他的《中国》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献有虞和钦的《中国地质之构造》(1903)、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和顾琅的《中国矿产志》(1906)等。
《地层学原理》《国际地层指南》同位素测年法李四光、黄汲清《岩⽯学组》变质作⽤毕利宾的《砂矿地质学原理》《中国矿产志略》贝尼奥夫带威尔逊旋回在中国70年代尹赞勋和李春昱介绍和引进了板块构造学说。
1986年杨遵仪、程裕淇、王鸿祯合著《中国地质》,在系统论述地层和岩浆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论板块观点和阶段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地质构造发展史。
从7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者积极参加了国际合作对⽐计划和岩⽯圈计划的学术活动,在青藏地质和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与国际地质科学共同前进。
6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临 21 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新形势, 地质学将⾯临的两个挑战,,即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已越来越显著。
地质年表与生物发展简史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 气候有冰期和间冰期
的交替,哺乳动物繁盛
晚更新世 冰川主宰 巨型动物
灭绝
全新世(冰后期) 形成新地层,
气候转暖 人类出现
谢谢观赏
动保一班 隋欣 毛素琦 扎马太· 哈丁
古近纪
中文名称: 古近纪 英文名称: Paleogene 距今6500万年至2350万 年,分为古新世、始新世、 渐新世。 古近纪
古新世 有蹄类出现 始新世 现代哺乳动物 渐新世 南极洲永久冰层,
三达河组中出现啮齿类化 石
新近纪Neogene 距今2350万年至260 万年,分为:
新太古代
新太古代的年代大约在28~25亿年之间,新太 古代早期出现了地球形成以来的第一次冰河期, 并延续5亿年,也就是28~23亿年之间。 生物进化 在新太古代时期,占据地球上的全部生态系统 的原核生物向着更高级、更适应生存、现代生 物等方面发展,在这占据了地球近三亿年时间 的,地球上可能经历了最早的对地球生物产生 影响的一次大冰期。
显生宙
古生代
早古生代 寒武纪∈ 570(三叶虫时代) 生命大爆发,硬壳动物出现加 里东构造阶段 奥陶纪O 510 大陆遭受广泛海侵,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时期 志留纪S 439 地壳历史转折期,裸蕨植物出现 晚古生代 泥盆纪D 410(鱼类时代) 海西运动,硬骨鱼类出现,蕨类 繁盛 石炭纪C 362 动植物地理分区形成,森林、沼泽出现,重要 成煤期,昆虫崛起 二叠纪P 290 矿产资源丰富
中生代
三叠纪T 250 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印支 构造阶段) 两次灭绝事件 侏罗纪J 208 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燕山 构造阶段)鸟类哺乳类出现 裸子植物繁盛 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出现 动物界重大变化
地质时代的生物演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因: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冷、 海平面下降、氧气含量降低等原因 导致的
后果:为生物的进一步演化提供了 机会,如泥盆纪时期的鱼类和两栖 类生物的兴起
泥盆纪鱼类繁盛
泥盆纪时期:约4.19亿年至3.59亿年前
鱼类种类:盾皮鱼、软骨鱼、硬骨鱼等
鱼类特征:体型多样,有的长达数十米,有的只有几厘米
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白垩纪恐龙统治地球
白垩纪时期:距今 约1.45亿年至 6600万年
恐龙种类:三角龙、 霸王龙、翼龙等
恐龙特征:体型巨 大,四肢发达,牙 齿锋利
恐龙灭绝原因:小 行星撞击地球,导 致环境剧变,恐龙 无法适应新环境而 灭绝。
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
原因: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过度捕捞:导致某 些物种数量减少, 影响生物演化
基因工程与生物演化
基因工程:通过人工手段改变 生物的基因结构
生物演化:生物种群随时间变 化的过程
基因工程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加速生物演化进程,改变生物 演化方向
基因工程在生物演化中的应用: 改良作物品种,提高生物抗病 能力,开发新型药物等
未来生物演化展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哺乳动物特点:恒温、胎生、哺乳
哺乳动物的演化历程:从原始哺乳 动物到现代哺乳动物的演化过程
新近纪灵长类动物进化
新近纪时期: 距今约2300万 年至530万年
灵长类动物: 包括猴子、猿
和人类等
进化历程:从 原始的灵长类立行走、大脑 容量的扩大等
THANK YOU
汇报人:XX
影响:超过75%的物种灭绝,包括恐龙、翼龙、菊石等
生物的进化历程和地质变迁
生物的分布受到地形地貌 的影响
生物活动对地质的塑造: 例如,植物根系对土壤 的塑造,以及生物沉积 对地形的形成。
地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例如,板块运动导致的 地形变化,以及气候变 化对物种分布和进化的 影响。
生物与地质相互作用的 实例:例如,珊瑚礁的 形成,以及矿物的生物 成矿过程。
协同演化的意义:生物与 地质的相互作用在地球生 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中起 着重要作用,对地球的未 来也有重要影响。
人类活动与地球环 境的关系
能源开采:人类 从煤炭、石油和 天然气中获取能 源,对地球的生 态环境造成影响
矿产资源:人类 开采各种矿产, 如铁矿、铜矿等, 以满足生产和生
活需求
森林砍伐:人类 大量砍伐森林, 导致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等问题
水资源利用:人 类通过修建水库、
抽取地下水等方 式利用水资源, 对地球的水循环
矿产资源形成的地 质条件
不同地质时期形成 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分布规 律和特点
不同地区矿产资源 的开发利用情况
生物与地质的相互 作用
生物活动对土壤的影响:生 物通过分解、腐殖质化等过 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土壤 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土壤
的结构和肥力。
植物对地貌的塑造:植物 通过根系固定土壤,防止 水土流失,同时其生长和 死亡也影响了地貌的形成。
生物的适应性演化:生物在演化 过程中逐渐适应了不同的环境, 形成了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
寒武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生物种类,被称为“生命大爆发” 这一时期,海洋生物迅速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团,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中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质发展史
始新世 E2
中国
北美
欧洲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澳洲也向东北漂移
中新世 N1
北美
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印度
澳洲
南极
喜马拉雅形成
(二)第四纪
1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2 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3 第四纪沉积物广布 4 第四纪大冰期 5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3
北美 南美
欧洲 非洲
中国 澳洲
南极
晚冰期最盛时
物时代 (二)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 (三)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四)气候温暖干燥
早 古 生 代 化 石
晚寒武纪
华北
寒武纪的广泛海侵
华南
华北 华南
奥陶纪开始广泛海退
志留纪末
加里东山脉
加里东运动
华北
华南
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序幕拉开
四、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 泥盆纪(Devon,日译泥盆) 石炭纪(含煤层) 二叠纪(Dyas,二层) (一)生物界的飞跃发展
2.5~2.9亿年前
约6500万~2亿年前
2300~6500万年前
晚侏罗纪
中国
北美
欧洲
中
非洲
特提斯洋
大
南美
西 洋
印度 澳洲
南极
联合古陆解体
晚白垩纪
北冰洋
中国
北美
欧洲
南美
非洲
特提斯洋
印度 澳洲
南极
大西洋形成
六、新生代
(一)第三纪 1 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
动物时代 2 喜马拉雅运动 3 海陆轮廓已经和现在
相似。
各地质时代中的主要古生物类群简介
腕足动物在奥陶纪演化比较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有代表。钙质壳的有铰类盛极一时,几丁质壳的无铰类则开始衰退。贝体较小,槽、隆发育,腹壳内具匙形台构造的共凸贝群,如杨子贝(YANGTZELLA)、三房贝(TRITOECHIA)、扭月贝(STROPHOMENA)等,多见于中、晚期:两体变凸,喙部发育,饰褶粗强的小嘴贝群,如孔嘴贝(RHYNCHOTREMA),小褶窗贝(PLECTOTHYRELLA)等,多见于晚期,贝体近于方形,铰合缘长,壳饰或粗或细的正形贝群,如鳞正形贝(LEPIDORTHIS),正形贝(ORTHIS)与德姆贝(DALMANELLA)等,则分别盛产于奥陶纪的早、晚期。
腕足动物,约占寒武纪全部生物的30%。早、中寒武世的腕足动物,以贝体小、几丁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无铰类为多,如小舌形贝(Lingulella)、滇东贝(Diandongia)等。原始的、具钙质壳的有铰类已出现在早寒武世。
古杯是一种多细胞的底棲生物,体形多变,有杯状圆锥形的单体,有树枝状的群体,更有弯围呈链状的,偶亦聚集形成巨厚的礁体。
所以是内骨骼。脊椎是支持动物的中骨架,作为运动器官的附肢和保护内脏的肋骨均固蓍其上。脊柱和由其前部膨大而形成的头颅,同时又保护着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以及视觉、听觉和嗅觉器官。所以脊椎动物的骨胳起着无脊椎动物外骨胳无可比拟的优越作用。
志留纪动物界进化主要表现在原始脊椎动物的发生和发展。无颌类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动物。这类鱼形动物和鱼类不同,还没有颌的形成,所以称为无颌类。化石无颌类的头部包裹在骨质头甲理,所以又称(甲胄鱼头)。最早的无颌类在距今五亿年前的奥陶纪已经出现,经过志留纪晚期至泥盆纪早期的繁盛时期,泥盆纪以后就灭绝了。盔甲类是东亚特有的无颌类,大量出现在中国志留纪、泥盆纪时期,这裹展出的汉阳鱼、多鳃鱼和三歧鱼都属于盔甲类。
地球与生物的进化详细史
生物进化史一、冥古宙(地球形成——38亿年前)1.古地理地球从46亿年前形成,从一个炽热的岩浆球逐渐冷却固化(计算表明仅需1亿年),出现原始的海洋、大气与陆地,但仍然是地质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遍布、熔岩四处流淌,在41亿年前到38亿年前地球持续遭到了大量小行星与彗星的轰击。
冥古宙在38亿年前结束后,内太阳系不再有大规模撞击事件。
因为这个时期的岩石几乎没有保存到现在的(已知的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位于北美地台盖层的艾加斯塔片麻岩及西澳洲那瑞尔片麻岩层的杰克希尔斯部分),所以并没有正式的细分。
但月岩从40多亿年前就比较好的保存下来,因此月球地质年代的某些主要划分可参照用于地球的冥古宙划代。
冥古宙的最后一个代对应为月球地质年代中的早雨海世,以月球的东海撞击事件为结束时间(约为38。
4亿年),这也是内太阳系的后期重轰击期的结束标志。
零散的锆石结晶沉积在西加拿大和西澳的杰克山中的沉积物里,对锆石的研究发现,液态水必然已存在了有四十四亿年之久,非常接近地球形成的时刻。
2。
气候在形成地球的物质当中,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水。
在地球的形成时期,其质量比现在的小,水分子也就更容易挣脱重力.据推测,当时氢气和氦气在大气层中持续不断地逸散,然而,现时大气中高密度的稀有气体却相对缺乏,这表明,在早期大气层中可能发生过什么剧变。
有理论认为,在地球的年轻时期,它的一部分曾受过撞击而分裂,分裂出去的部分后来形成了月球。
然而,在这种说法下,撞击应该会令一到两个大区域融化,现时的组成成份却与完全融化的假设并不相符,事实上也很难将巨大的岩石完全融化并混在一起.不过相当一部分的物质仍被此次撞击所蒸发,在这颗年轻的行星周围形成了一个由岩石蒸汽组成的大气层。
岩石蒸汽在两千年间逐渐凝固,留下了高温的易挥发物,之后有可能形成了一个混有氢气和水蒸气的高密度二氧化碳大气层。
另外,尽管当时表面温度有230℃,但液态的海洋依然能够存在,这得益于CO2大气层带来的高气压。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介绍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指的是地球从形成至今的演化历程。
它记录了地球上各个时期发生的重要地质事件和地质现象,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历史变迁和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的发展演化。
本文将对地球的地质年代演化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早期地质年代(45亿年前-20亿年前)地球形成• 4.5亿年前,地球从太阳原始星云中形成。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表面温度非常高,有大量火山喷发。
公元前4亿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温度逐渐下降,海洋开始形成。
•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第一个大陆的出现。
地球地壳演化1.公元前35亿年:第一个地壳大陆形成。
2.公元前30亿年: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更大的陆块。
3.公元前25亿年: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使得形成了超级大陆。
中期地质年代(20亿年前-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出现•公元前20亿年,最早的细胞生物出现在海洋中。
•生物开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引发了全球氧气增加的大氧化事件。
大约15亿年前•地球上的大洋形成,并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交互作用增加。
地球地理环境变化1.地球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地质活动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球板块运动导致了地壳断裂和山脉的形成。
后期地质年代(5亿年前-现今)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公元前5亿年,地球上出现了多样的植物和动物。
地球气候变化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加剧,导致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2.全球变冷:地球气候出现周期性冷却期,如冰河时代。
人类的出现•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人类的祖先开始演化,并形成现代人类。
结论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是地球的发展历程的记录,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在地质年代的不同阶段,地球上发生了众多的重大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的变化,这些事件和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发展可持续的未来。
地质年代表(古生物)
Holocene
约2-3
0.012
联
合
古
陆
解
体
(新阿尔卑斯阶段)
喜马拉雅阶段
人
类
出
现
无
脊
椎
动
物
继
续
演
化
发
展
被
子
植
物
繁
盛
更新世(Q1Q2Q3/Qp)
Pleistocene
2.48(1.64)
冰川广布,黄土生成
第三纪(R)Tertiary
晚第三纪(N)
上新世(N2)
Pliocene
2.82
Mesozoic
白垩纪(K)
Cretaceous
晚白垩世(K2)
70
135(140)
(老阿尔卑斯阶段)
燕山阶段
爬
行
动
物
繁
盛
造山作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
早白垩世(K1)
裸
子
植
物
繁
盛
侏罗纪(J)
Jurassic
晚侏罗世(J3)
73
208
恐龙极盛,中国南山俱成,大陆煤田生成
中侏罗世(J2)
早侏罗世(J1)
裸蕨
植物
繁盛
早泥盆世(D1)
早
古
生
代
(Pz1)
志留纪(S)
Silurian
晚志留世(S3)
30
439
加
里
东
阶
段
海生
无脊椎
动物
繁盛
硬壳动物繁盛
珊瑚礁发育,气候局部干燥,造山运动强烈
中志留世(S2)
地质年代详细列表
隐生宙是一个地质时代,从地球形成的45亿年前,到显生宙开始的5.4亿年前。
隐生宙分为元古代和太古代。
太古代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始于迄今46亿年前(地球出现),结束于迄今24亿到38亿年前。
之所以如此模糊,一是因为有人把迄今38亿年前早期岩石还没有形成的时期单划分成冥古代;二是由于年代久远,太古代的保存下来的地质纪录非常破碎、零散。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
大约38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太古代晚期出现原核生物。
迄今24亿年前细菌和蓝藻开始繁盛生命,出现“生命大爆炸”,元古代开始。
埃迪卡拉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导航, 搜索埃迪卡拉纪,或称新远古纪III(Neoproterozoic),是隐生宙最后的一段时期。
一般指620-542百万年前。
学者曾用这个名字指不同阶段,但是2004年5月13日,国际地质学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IUGS)宣定日期,这是这个组织在120年第一次加时期定义。
[编辑]名字来源这个期的开始与其他地质时代不同,不按照化石变化。
在这个时期的出现的软体生物很少留下化石。
埃迪卡拉纪是从一个有不同化学成份的岩石层开始。
这个岩石层13C非常少,说明当时全球性的冰河时期结束。
(参见《科学》杂志文章)。
埃迪卡拉的名字来自南澳大利亚得里亚的埃迪卡拉山。
1946年,Reg Sprigg曾在这里发现显生宙以前的化石。
研究这些化石的Martin Glaessner认为这是珊瑚和海虫的先驱。
以下几十年,南澳大利亚还找到很多的隐生宙化石,其他各大洲也找到一些。
这些化石一起叫做埃迪卡拉动物。
埃迪卡拉动物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没有规律。
有几种化石比较象后来动物的先驱。
埃迪卡拉后期,有一些虫子爬行的痕迹,也找到一些小的硬壳动物。
可是大部分的埃迪卡拉动物是一些不能动的球,盘,叶状体,和以后的动物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地质年代及发展史
③ 子体同位素易于富集并能保存下来. 3 常用地质测年方法: K-Ar,Rb-Sr,U-Pb,Sm-Nd,39Ar/40Ar 4 存在问题:测量误差问题、子体同位素的丢失问题. 5 发展趋势:古地磁测年、裂变径迹测年 fission track、
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一些科学家提出,又一次大灭绝已经迫近人 类! 需要人类自己挽救自己!
第四节 地质年代表 Geology Time Scale 1 地质年代表是地质历史的系统编年: 五代十三纪
新生代 Cz: E,N,Q (古-始-渐,中-上,更-全) 中生代 Mz: T、J、K 古生代 Pz: ∈,O、S;D、C、P 元古代 Pt-Z: Proterozoic-Sinian 太古代 Ar:(Pre∈,PreZ) 2 地质年代单位(国际通用):宙-代-纪-世(阶)(时间概念)
原因:全球冰川、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生物圈 被破坏。
2.2 泥盆纪后期: 地球史上的第四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 距今3.65亿年前, 历经两大高峰,中间间隔1000万年。 原因尚不清楚。
2.3 二叠纪末期: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 距今2.5亿年前, 该事件导致了地球上96%的物种灭绝。使长期占领海
8. 地层切割律: 被切割、穿插、包裹的老.(见图)
6
1
4
3
2
5
第二节 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1 同位素年龄(绝对年龄):地质体形成的距今时间. 2 用于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 具适宜的半衰期: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 钍 Th、碘 I, 半衰期 6.7年, 太短, 不能用于测定; 碳 C14稍长,半衰期5692年,用于测考古材料; 锝Te136,半衰期1.4×1021,太长,可探索太阳系元素成因
不同地质年代的古生物群及其演化历程
不同地质年代的古生物群及其演化历程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生物群的演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地质年代见证了丰富多样的古生物群的形成和消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几个不同地质年代的古生物群及其演化历程。
1. 寒武纪(约5.41亿年前-4.88亿年前)寒武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地质年代,也是生物进化历史中的一个关键阶段。
在寒武纪早期,生物主要以单细胞生物为主,如原始的古细菌和古蓝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细胞生物开始出现,如最早的多细胞藻类和海绵类。
2. 奥陶纪(约4.88亿年前-4.46亿年前)奥陶纪是古生物群演化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海洋生物群开始繁荣起来。
最著名的是三叶虫,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节肢动物,身体呈现三瓣状结构。
此外,头足类动物如鱿鱼和章鱼也开始出现。
3. 泥盆纪(约4.46亿年前-3.58亿年前)泥盆纪是古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繁荣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陆地上开始有了脊椎动物的出现,如早期的两栖动物和鱼类。
在海洋中,鱼类逐渐多样化,并开始出现早期的爬行动物。
4. 石炭纪(约3.58亿年前-2.91亿年前)石炭纪是地球古生代的一个重要时期,也被称为“骨煤纪”。
在这个时期,大量植物生长并形成蕨类植物和森林,最终形成煤矿。
这段时间也是昆虫繁殖的高峰期,有各种各样的昆虫种类出现。
5. 侏罗纪(约2.91亿年前-1.45亿年前)侏罗纪是恐龙统治地球的时期。
大型肉食性恐龙如暴龙和剑龙开始在陆地上狩猎,而飞行爬行动物如翼龙则在空中翱翔。
同时,海洋中的生物也进行了重大的变化和演化,如海生爬行动物蛇颈龙和巨型鱼类鲨鱼。
6. 白垩纪(约1.45亿年前-6500万年前)白垩纪见证了地球上最后一个恐龙时代的兴盛和结束。
在这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恐龙在陆地上生活和繁衍。
此外,蚊子、苍蝇和蛇等现代昆虫的祖先也在此时出现。
同时,海洋生物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如蚌类、海葵和珊瑚等陆续出现。
通过对这几个不同地质年代的古生物群及其演化历程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生物演化的持续和多样性。
中国地质年代表
中国地质年代表新生代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燕山构造阶段)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印支构造阶段)-------------------------------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新太古代Ar3 2800 (阜平运动结束,五台运动开始)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Ar2 3200 (迁西运动结束,阜平运动开始)古太古代Ar1 3600 (迁西运动开始)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Ar0 45oo Ar 4600地球形成----------------------------------------------------------------------------------------------------------------------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
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是一致的。
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统——系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地质年表与生物发展简史资料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 次为:太古宙(太古 代)、元古宙(元古 代)、显生宙(古生 代、中生代、新生 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 纪、奥陶纪、志留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 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 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第三 纪(古近纪、新近 纪)、第四纪
关于“冥古宙”
隐生代 是一个非正式地用来指地球和月球地质演化的最早一 个时期。它是冥古宙的最早一代,并一般被承认开始于近45 亿6717万年前,地球和月球形成时。 原生代 时间大约在42—40亿年前。当时地球出现了第一批 生物,但未留下化石。 酒神代 在月球地质时代里是指由39亿2千万年前至38亿5千 万年前的这段时期。这段时期是由酒神海和其他主要盆地的 撞击事件所组成的。从酒神海里被撞击出来的物质形成了月 球高地上的埙石坑地层的上层部份。酒神代出现了古细菌。 雨海代 在月球地质时代里早雨海代发生于38亿5千万年前至 38亿年前之间,接续于酒神代之后,内太阳系大撞击后期的 结束即在此一时期。
元古代(PROTEROZOIC ERA,PROTEROZOIC)
古元古代 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 中元古代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 新元古代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晋宁运动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
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Paleoproterozoic,符号PP)
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代,开始于同位素 年龄2500百万年(Ma),结束于1600Ma。 古元古代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 气候有冰期和间冰期
的交替,哺乳动物繁盛
晚更新世 冰川主宰 巨型动物
灭绝
全新世(冰后期) 形成新地层,
气候转暖 人类出现
谢谢观赏
地质时代的基本单位顺序
地质时代的基本单位顺序地质时代是对地球历史长河中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类和划分的科学体系。
通过对不同地质时代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演化和变化。
地质时代的基本单位顺序是指地球历史中不同时代的排列顺序,这个顺序是根据地质地层中包含的化石和岩石特征进行确定的。
本文将介绍地质时代的基本单位顺序,以及每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1. 元古代(4.6亿年前-2.5亿年前)元古代是地质时代的第一个基本单位,从地球形成开始到2.5亿年前结束。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形态和最早的有机化石。
这个时期的地层中保存有最古老的岩石和化石记录。
2. 古生代(2.5亿年前-6.5万年前)古生代是地质时代的第二个基本单位,也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多细胞生物和地球上第一次的大规模生物大爆发。
古生代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几个时期。
3. 中生代(2.5亿年前-6.5万年前)中生代是地质时代的第三个基本单位,从地球上最早的恐龙出现开始,到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为止。
中生代被认为是地球上植被进一步扩张和动物群落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生代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几个时期。
4. 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新生代是地质时代的第四个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时期。
新生代被认为是现代生物多样性出现和地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
新生代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时期,其中第三纪包括古近纪、中新世和新近纪,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通过对地质时代的基本单位顺序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在过去几亿年间的演化和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地球历史上的各种现象和事件,以及预测未来地球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此外,对不同地质时代的确切划分还有助于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范。
总之,地质时代的基本单位顺序是地球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标志和参照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生物发展史冥古代的地球冥古代(Hadean)是指自地球形成至距今38亿年前这段时期,有些科学家称为地球的天文时期、或地球的前地质时期、或前太古代、或原太古代。
这一时期地球历史包括原始地壳、原始陆壳的性质和形成以及原始生命的形式和出现等复杂的问题。
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经过微星的集聚、碰撞和挤压使其内部变热,以后则是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使地球内部进一步升温,约在距今45-40亿年前,当温度上升到铁的熔点时,大量融化的铁向地心沉降,并以热的方式释放重力能,其能量相当于一千多次百万吨级的核爆炸。
大量的热使地球内部广泛融化和发生改变,逐步形成了分层结构,其中心是致密的铁核,熔点低的较轻物质则浮在表面,经冷却形成地壳。
当时地表的温度、大气和水体的组分和性质可能还不具备生命产生的条件,因而也不会出现风化侵蚀等地质作用及其产物。
那时地球岩浆活动剧烈,火山爆发频繁,表面覆盖着熔化的岩浆海洋。
以后,随着地球温度的缓慢下降和冷却,同时由于上述的分异作用,一开始就可能使气体逸出,蒸发的气体不断上升,在空中又凝聚成雨落回地面,随着不间断的雨水的侵入,原始大气圈和海洋诞生了。
这时大气圈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也被厚厚的云层封锁着,太阳光几乎穿不透地球橘红色的天空,海洋的温度高于150 摄氏度。
在这沸腾的海洋里,孕育生命的各种元素在不断积累太古代的地球太古代(Archaeozoic Era) 是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开始于距今38亿年前,结束于距今25亿年前。
这一时期,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只有一些孤岛--原始的陆地,称为陆核。
海洋里分散着一些火山岛,陆地上只有秃山,一片荒凉。
太古代时,地壳(原始陆壳)的组成成分可能与上地幔更为接近,或者由于地壳厚度较不,幔源物质容易向上运动,出现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因此,那时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漫天的景象。
太古代,我国的华北大部、东北部分地区和新疆西部的部分地区已经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其它地区还是一片汪洋。
北方大陆区--劳亚古陆包括北美、东欧和西伯利亚,已形成许多原始的古陆。
同样,南方大陆--冈瓦纳大陆包括非洲、印度、澳洲、南美和南极洲,也形成了许多的原始古陆。
但是,这些大陆区的古陆都被广宽的海水所分隔,彼此并不相连。
太古代早期,海水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慢慢就成为最原始的生命体。
大约在距今约34亿年前,原始海洋里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
虽然在早期就开始有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但那时形成的岩石在漫长元古代的地球元古代(Proterozoic Era)开始于距今大约25亿年以前,结束于距今大约6亿年前的"生命大爆炸"。
这一时期,现在的陆地在那时大部仍然被海洋所占据,地壳运动剧烈,到了晚期,北方劳亚古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的面积扩大了许多,出现了若干大片陆地。
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露出海面而成为陆地,而西的大部分仍然被海水占据。
元古代晚期在我国被称为震旦纪(Sinian Period),时间为大约从距今8亿年以前到元古代结束,震旦是古代印度对我国的称呼。
在震旦纪,出现了全球性的大冰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三大冰期之一。
冰川最盛时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地区,有的地方冰层厚达千米。
元古代时期,海水里的生命活动明显地加强了,生物界由原核细胞形式演变为真核细胞形式,但演变的过程和时间还不清楚。
这时细菌和蓝藻开始繁盛,后来又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
藻类在生长过程中粘附海水中的沉积物颗粒形成层纹状结构物,称作叠层石,叠层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礁,出现于太古代而在元古代达到顶盛。
除了藻类生物外,元古代结束前,海洋里出现了一些如海绵等低等无脊椎动物。
"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时代。
的时期内经过了深度的变质,因此保留下来的可靠的化石非常少。
太古代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早古生代的地球从古生代(距今6亿年,2.5亿年)开始,地球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古生代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个代。
早古生代(距今约 6-4亿年前),地球发生了规模巨大的加里东运动,地壳变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陆地面积逐渐扩大。
这一时期,北方大陆各地区仍然彼此分离,南方各大陆则相对集中,但也不是完全相互连接,北美与南方大陆的相对位置愈晚愈趋于接近,其与欧洲之间也是互相接近。
当时隔开北方各大陆与南方大陆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海)比现代的地中海更为宽广,而亚洲东部和南部与澳大利亚东部有密切的关系。
早古生代结束时,我国的陆地与震旦纪的区域基本一致,但面积有所扩大,南方大部分地区出露海面成为陆地。
由于上述原因,早古生代的生物区,一是以北美和欧洲为中心,称北大西洋区;二是自东北亚向南,包括东亚、东南亚直到澳洲,称为亚澳太平洋区;三是逐渐分异发展的古地中海区,又以有广海隔绝而分为南北两个亚区。
早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
寒武纪的地球寒武纪(距今6--5亿年前)是早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地球开始爆发了全球性的加里东构造运动,地球各板块互相碰撞、挤压,火山喷发频繁,南、北大陆发生多次反复升降,许多地区重新又被海水所淹没。
北方各大陆的相对位置较震旦纪时靠近,但互相并没有连接;南方冈瓦纳大陆逐渐连在一起,但并不是全相连,且可能通过非洲与北方大陆相连通。
寒武纪,最主要的特征是生物界的显著繁盛和化石的大量保存。
早期,气候干旱,浅海分布广泛,门类众多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突然之间出现在地球上,这是生物史上的第一次大发展,被称为著名的“生命大爆发”事件。
从此,地球上的生物开始了大发展时期,并且空前繁盛,海水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种动物,如三叶虫、头足类、珊瑚等。
奥陶纪的地球奥陶纪(距今5--4.4亿年前)是地球历史上大陆地区遭受广泛海侵的时代,是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比较剧烈的时代,也是气候分异、冰川发育的时代。
从奥陶纪起,海生无脊椎动物真正达到繁盛的时期,也是这些生物发生明显的生态分异的时期。
在奥陶纪后期,各大陆上不少地区发生重要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热变质作用,使得这些活动区的部分地区褶皱成为山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壳构造和古地理轮廓。
科学家认为,奥陶纪时期,各大陆相对于两极的位置和大陆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曾发生过重要的改变。
当时,西伯利亚中北部、加拿大北部的部分地区、中国北部和澳大利中西部都属于干热气候的地区;相反,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南非开普地区曾经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属于寒冷气候地区。
这说明,奥陶纪时,古南极在现在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古北极位于南太平洋,古赤道恰好穿过西伯利亚中西部和中亚一带,经加拿大西部向南太平洋岸南下。
志留纪的地球到了志留纪(距今4.4--4亿年前),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的强度和古地理地貌都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
从志留纪中期以后,地球各大陆区普遍发生海退,陆地隆起、面积扩大,许多地区也生褶皱成为山区,同时岩浆运动和热变质作相对集中。
志留纪时期,北方各大陆逐渐靠近,但各大陆之间仍然被广阔的海洋所分隔;而南方冈瓦纳古大陆虽然各陆块联系紧密,但它们之间并非一个整体,各陆块之间还是有海水分隔,有些地块之间还存在广阔海域。
同时,分隔南北两大古陆的古地中海逐渐缩小。
志留纪中期,生物界最著名的事件是生物从海洋向陆地进军,开始征服大陆。
由于志留纪中后期大面积海退,生物礁大规模出现,原来的海生鱼类等逐渐适应半淡水生活,志留末期已有淡水生物、滨海半淡水动物和半陆物植物。
同时,半陆生的裸蕨类进一步繁育,逐渐形成泥盆纪的真正陆生植物群。
晚古生代的地球早古生代末,北美大陆与古欧洲大陆经过加里东运动而拼合在一起。
因此,在晚古生代(距今4-2.5亿年前)开始的时候,全球存在四个相互分离的巨型大陆板块:古欧美大陆、古西伯利亚大陆、古中国大陆和冈瓦纳大陆。
在晚古生代时期,地壳又发生海西构造运动,使这些大陆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碰撞、拼合终于在二叠纪末(距今2.5亿年前)形成了统一的联合泛大陆--盘古大陆。
在晚古生代,特别是石炭、二叠纪,全球的气候分带日益明显,冈瓦纳大陆在石炭晚期至二叠早期时处于南半球的高纬度区内;在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地区则常常形成大型的生物礁和介壳滩。
陆地上温暖湿润的地区,陆生植物的异常繁茂,常常形成大量煤层,而干旱地区则形成盐类矿产。
受气候带和地理隔绝的影响,晚石炭至二叠纪的植物群具有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
泥盆纪、石炭纪早期,全球的生物分区不明显,说明气候分异较弱。
冈瓦纳大陆上仅有局部地区有冰川活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冈瓦纳大陆进入冰川活动的全盛时期,冰碛物几乎遍布冈瓦纳,全球气温显著下降,生物的纬度分异效应相应增强,出现类似现代地表生物纬度分异现象。
早二叠世晚期起,气候逐渐转暖,温暖气候带向南北扩展。
泥盆纪的地球泥盆纪(距今4-3.6亿年前)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从距今4亿年前开始,延续了4000万年之久。
由于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影响的结果,同时,从泥盆纪开始,地球又开始发生了海西运动。
因此,泥盆纪时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
在北方劳亚大陆,许多原来被海洋占据的地区升出海面,成为陆地,而原为陆地的地区则重新凹陷,又被海水占据。
泥盆纪起,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已经连成一片大陆,欧洲北部成为山系,并在波罗的板块连成一片大陆;而南欧仍然为宽广的海洋所占据,东欧俄罗斯板块大部分地区发生凹陷,重新被海水占据;新疆北部、内蒙古及兴安岭地区在泥盆纪时期仍为分隔华北、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的古亚洲多岛洋。
但是,劳亚古陆内各大陆之间并没有相连,它们之间仍然被广阔的海洋所分隔。
在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各大陆的位置互相间靠得更近,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
中国泥盆纪的古地理面貌受加里东影响,与早古生代相比,古地理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部分地区上升为陆地,华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秦岭洋明显收缩。
因此,在泥盆纪时期,华北和华南板块呈现相隔不远而又独立发展的局面。
华北、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仍被古亚洲洋所分隔。
扬子板块与冈瓦纳板块及羌塘地块之间则被古特提斯洋分隔。
昆仑山、滇西、西藏等地仍为古特提斯海洋所占据。
泥盆纪时,生物界发生了从海洋征服大陆的巨变,从这一时期起,生物才开始由海洋向陆地发展。
加里东运动完结后,形成全球范围的海域缩退,其结果是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充了,地形起伏复杂,气候变得干燥炎热。
在泥盆纪早期,适宜这种环境的裸蕨植物和原始的石松类为主获得了迅速发展,逐渐占据了辽阔的大地,地球开始披上了绿装;泥盆中期出现了楔叶和前裸子植物,泥盆纪晚期,石松和真蕨类形成的森林已经初具规模,这为陆生生物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事实上,部分植物摆脱海洋登陆,客观上为生物界的发展奠定了条件,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