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对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对策

摘要: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其名称多样,成员复杂,形成原因各异。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影响巨大,具有二重性。为了趋利避害,构建和谐校园,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管理: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疏导与参与并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正式群体建设,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制度建设。

关键词: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影响;管理对策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学生会、团支部等被批准的正式群体而言的,是出于某些共同的需要而自发结成的、主要靠感情来维持存在的群体。它自生自灭,一般比较松散,而且人数较少。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不一定都参加某种正式群体,而正式群体中的成员一般都会参加非正式群体。

一、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类型

1.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1)校园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空间条件。现实生活中更多的非正式群体还是依赖于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关系大体协调的学校结构而存在的。置身于同一学校的大学生,拥有彼此面对面地交往这一至关重要的优越条件,他们“可以相互传递含有语言、表情、身体符号和感觉兴趣、情绪内容丰富真切的信息,还能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同时,统一、同步的学习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也使大学生有较充分的接触机会”[1]。因此,学生相对集中的校园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空间条件。

(2)正式群体的局限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现实条件。一方面, 大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渴望掌握并展示各种技能和才华,对学校各种正式群体寄予厚望。而相对来说,正式群体组织管理方式普遍比较陈旧,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非正式群体由于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而受到学生的青睐。另一方面,现实社会背景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尤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激发了他们去思索和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由此,勤工俭学、打工族、社区服务和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自然就会形成非正式群体。再一方面,“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使得学生必须改变‘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多方面来锻炼自己”[2]。因此,正式群体的局限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性促使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3)特殊的群体心理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心理条件。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上的各种变化和远离家乡及父母等原因,使其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得以迅速发展, 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性减少,但对朋友的依赖性却增加,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同龄人帮助,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满足自我心

理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关心自己的发展,别人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正式群体提供的机会有限,而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却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更多的机会”[3]。再则,由于学生个性、兴趣的相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社会地位和生活背景相近,使他们有更多共同的话题,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感。这些特殊的群体心理,构成了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心理条件。

2.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实际上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是高校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对大学生个性、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依照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成以下六种类型:

(1)兴趣型。其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如爱好文学、书法、下棋、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桥牌等。这类非正式群体每个院(系)、班都普遍存在。

(2)信仰型。其群体成员是以对外界某个个体为依托而结合在一起的。既有“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团章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等,也有由于钦佩某同学并常尾随其后而形成的小群体,如共同信仰宗教等而常在一起活动的小群体。

(3)求知型。其群体成员三五个不等,常在一起读书学习,探讨问题,交流信息,讨论共同感兴趣的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问题。

(4)亲缘型。其群体成员或同属于某个少数民族,或同从一师,或是同学同乡,等等。这类群体常聚在一起交流信息,互通有无,联络感情。

(5)知己型。这类群体是由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共同境遇、共同语言或相互倾慕而形成的。此群体多是隐形的,但也有迹可寻,如上课、自习和休息时间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常常在一起。他们谈话投机,情感融洽,彼此没有顾虑,无话不说。其中谈恋爱的“对子”也属于此类群体。

(6)好恶型。其成员因共同的好恶或不满于某种现实而结合在一起。这类非正式群体时隐时现,一般以“哥们儿义气”为情感基础。常出现在娱乐场所、饭店及寝室中。近年来,还有追求感观刺激和物质享受的“陪类群体”,有沉迷于低级兴趣的“发烧友”和“麻将友”群体,甚至有个别结伙盗窃的“违法团体”等,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一经形成,就会对其成员产生“双重”影响,归纳如下:

1.导向作用的影响

由于群体内存在着很强的团体内聚力,成员无形中都要遵守不成文的群体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样,个体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语言行为,很大程度上就要受到群体

的影响。例如,某个成员有了错误,学校领导和辅导员的工作已有起色,但其群体中其他成员尤其是“首领”的几句话,就可能使已有起色的工作化为乌有;或者学校领导和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奏效,而群体中有影响的成员的几句话,就可能使后进同学的言行得以纠正。

2.对正式群体工作目标的影响

如果非正式群体成员对班集体的工作目标和规范是赞同的,或者其骨干本身就是班集体的骨干分子,则会产生积极影响,促成正式群体达到工作目标;反之,非正式群体行为就会偏离或反对正式群体的工作目标,造成舆论混乱,是非问题增多,在集体活动中彼此争吵拆台,以致在较大范围内产生不良影响。

3.调节作用的影响

从正面看,多数非正式群体较好地满足了正式群体无法满足的大学生的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的需求,减轻了各种原因引起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使其保持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平衡心态,推动其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化发展,对成员的人际关系、各种需要和社会化都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4.对成员个性和才能发展的影响

如果引导得当,积极进步的非正式群体可以加快其成员个性和才能的发展。在非正式群体中,由于社会助长作用(群体使个人活动增效)和社会干扰作用(群体使个人活动减效)的影响,有的成员受到群体的支持、赞赏和鼓励,发展了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和演讲等能力;而有的成员受到群体的谴责、抵制或孤立,从而克服了某些不良行为、习惯或个性缺点。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还可能使其成员的个性和才能畸形发展,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非正式群体管理的对策

由上可知,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管理。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疏导与参与并举

(1)正确认识,区别对待。学生中出现非正式群体是很自然的现象,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符合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学校不能简单粗暴地一概加以斥责或取缔,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鼓励和支持其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防范和控制其消极性的活动,从而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