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舆情环境的新变化

合集下载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 生态变化及舆情研究现状 趋势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  生态变化及舆情研究现状 趋势

四、结论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未来,我们需 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和管理,推动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为公众提供 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我们也需要通过跨国合作与交流,促进全球 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文化交流,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做出贡献。
谢谢观看
3、参与主体:社交媒体时代,网民成为了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网民通过 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观点、互相讨论,形成多元化的舆论场。
4、法律法规: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各国政府也开始重视社交媒体的法律 法规建设。例如,德国制定了“网络执行法”,中国也加强了对网络谣言、网络 暴力的打击力度。
参考内容二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主要信息传播 平台,由此产生的网络舆情也成为了影响公众观点、塑造品牌形象和决策的重要 因素。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趋势。
参考内容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次演示将介绍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背景、生态变化、研究现状及趋势,并展望未来的研究 方向和挑战。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背景
社交媒体以其便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 观点的重要平台。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问 题。同时,政府对于社交媒体的监管难度较大,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来应对社交媒 体时代的网络舆情。
社交媒体以其便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 观点的重要平台。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问 题。同时,政府对于社交媒体的监管难度较大,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来应对社交媒 体时代的网络舆情。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生态变 化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控的思考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控的思考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控的思考发布时间:2021-09-02T08:39:22.374Z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第13期作者:王军[导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王军国网乐山供电公司四川省乐山市 614000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表达诉求和想法的主要媒介,成为思想文化的聚集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深深的影响着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

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如何有效管控网络舆情成为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

关键词:新形势;互联网;网络舆情;治理在新形势下,企业的网络舆情管控应对模式并不能满足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需求,因此,宣传人员应不断对自身工作进行改进,注重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网络舆情危机,切实提高网络舆情防控应对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

1.网络舆情定义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2.新形势下企业网络舆情发展的新变化2.1 渠道博弈更加强烈如今,单纯靠某一家媒体或几家媒体来覆盖引导舆论的方式已经过时,更多的是不同信息渠道之间的博弈。

特别是社交媒体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信息网络为网民带来更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也让公众自身的传播能力、传播意识大大提高,继而带动了民间舆论场域的快速发展。

例如,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直播等社交媒体成为影响网络舆情发展的重要信息平台,很多国内发生的事件经过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社交媒体软件持续、快速发酵,引发共同探讨与关注,也让舆论形成“信息倒灌”的现象,导致重大舆情事件发生。

2.2 传播速度犹如“插上翅膀”互联网为网民带来了便捷,打破了时空限制,特别是其传播即时性强、覆盖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点,更是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并以极快的速度继续扩散,形成井喷式发展模式,最终演变为企业网络舆情大热点。

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挑战及创新对策

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挑战及创新对策

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挑战及创新对策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着新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创新对策,提高外部传播的质量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创新对策。

一、新挑战:1.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消息的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媒体,而是通过网络平台、手机等新媒体渠道快速传播,这使得假消息、谣言的传播速度也得到了提升。

对于中国而言,需要在面临外部信息传播的挑战时,尽快做出应对并提供真实的信息。

2.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国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国际安全等问题。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中国的形象和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中国对外传播工作更加注重危机公关,及时回应外部的质疑和挑战。

3.传播渠道多样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播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媒体渠道外,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对外传播中需要不断开发新的传播渠道,提高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外部对中国的认知需要提升在国际社会上,对中国的认知程度和质量不够高。

一些国家甚至存在着偏见和误解,这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国需要通过对外传播创新,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水平和质量。

二、创新对策: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面对新挑战,中国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以及YouTube、Facebook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新媒体平台,中国可以更直接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信息,回应外部挑战。

2.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对外传播工作。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可以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声音,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水平和质量。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与舆情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与舆情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与舆情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舆情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致力于研究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影响,对于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引导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1.1 信息爆炸与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使得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化。

1.2 互动性与参与性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互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舆论环境更加开放和多元,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中。

1.3 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联网上的匿名性,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能够迅速扩散,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这也给舆论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舆情研究的意义与方法2.1 意义舆情研究对于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引导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舆情的研究,可以了解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关注度和情绪倾向,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舆情研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2.2 方法舆情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大量的舆情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舆论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

定性研究则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对舆情事件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以了解舆论的内涵和影响。

三、舆情研究的挑战与应对3.1 虚假信息与谣言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舆情研究需要面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挑战,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和方法,及时辨别和纠正虚假信息和谣言,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

2024年度公众舆情分析报告

2024年度公众舆情分析报告

2024年度公众舆情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对2024年度的公众舆情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帮助我们的客户更好地理解公众舆论动态,把握市场脉搏,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本报告基于大数据分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等渠道的信息进行综合解读,以提供最具价值的情报。

2. 舆情概述2024年度,我国公众舆论总体保持积极健康态势。

然而,在一些热点事件和敏感话题上,舆论波动明显,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

在这一年中,我们看到公众对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社会问题、国际事件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参与意愿。

3. 热点事件分析本章节将针对2024年度的十大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包括事件背景、舆论走势、情感倾向、网民评论等方面,以揭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舆论走向。

3.1 事件一:新冠疫情进展2024年,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各国。

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舆论场上,公众对我国的防疫政策和措施表示支持,同时也关注疫情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事件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政府在2024年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包括降息、减税、扩大财政支出等。

这些政策在舆论场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多数网民对政府的调控措施表示支持,期待经济恢复增长。

3.3 事件三:教育改革2024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改革,重点关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等问题。

舆论场上,公众对教育改革表示支持,但同时也关注改革实施的细节和效果。

3.4 事件四:科技创新2024年,我国在航天、5G、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这些成果在舆论场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公众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表示自豪,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3.5 事件五:环境保护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在2024年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舆论场上,公众对环境保护表示支持,但同时也关注政策实施的成效。

3.6 事件六:国际事件2024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描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舆情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

在这个背景下,舆情工作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舆情监测不精准:由于信息量巨大且变化迅猛,现有的舆情监测系统往往无法及时捕捉到重要信息并判断其真实性。

2. 情绪分析不准确:当前主流的情绪分析技术仍然依赖于关键词匹配等简单方法,无法对复杂语义进行准确判别,在对舆论进行评估时产生误差。

3. 偏颇信息引导: 有些公共事件或社会问题在网络上可能受到夸张报道或偏见观点影响,在处理舆情时容易忽略多元声音,甚至将偏颇观点当成事实加以处理。

4. 反应缓慢: 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环境中,政府部门及企业机构对重要舆情反应不够敏锐或处理效率低下,导致局势失控。

5. 缺乏有效的危机公关: 当舆情演变为危机时,对于经验不足的舆情从业人员而言,缺乏相应的危机应对策略和公关技巧,容易导致恶劣局面持续扩散。

二、问题分析1. 舆情监测精准度与及时性是衡量舆情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信息海量且多样化,在短时间内快速筛选并判断其真实性十分困难。

2. 面对众多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或复杂语义结构的文本内容,现有情绪分析技术尚不能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真实意图。

3. 由于数据收集渠道有限,在处理舆论时容易出现片面或偏颇观点。

单一立场将增加处理方案错误率,并可能引起公众愤慨和不信任感。

4. 传统行政部门决策结构臃肿、拖沓,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大规模信息充斥下制定迅速有效决策所需.5. 对于民间力量参与调查研判等环节,目前还缺乏一套完善可行的机制,导致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预测和分析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建议改进1. 加强技术研究与应用:尽快开发出智能化信息监测与判别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提高监测质量和精确度。

同时,加强对情绪分析算法的研究和优化,以准确捕捉公众情绪变化。

2. 多元声音平台建设: 激活并扩展话语权供给侧,鼓励各方参与多极评价及反驳舆论焦点.3. 加强部门协同与沟通: 改善内部信息共享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并构建跨领域合作网络。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舆情管理是指组织对社会上的舆情信息进行有效监测、分析和应对的一种管理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情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信息泛滥和更新快:在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以高速度传播和更新,舆情管理人员往往难以及时获取和处理大量信息,导致信息泛滥和失控。

2. 舆情变化多样化:舆情的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舆情管理人员难以全面了解和应对各种形式的舆情,尤其是涉及到多语种的舆情,难以进行准确翻译和判断。

3. 舆情真实性难以判断:互联网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舆情管理人员很难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导致舆情应对策略的失误。

4. 舆情监测和应对的技术手段不足:虽然现有的舆情监测和应对工具很多,但仍存在技术手段不足的问题。

舆情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筛选信息、分析舆情,缺乏准确和高效的工具来支持他们的工作。

5. 缺乏跨部门协作和沟通:舆情管理往往需要跨越多个部门,包括公关、市场、法务等部门的合作和沟通。

然而,由于信息闭塞和职能分工等原因,跨部门协作和沟通往往不够顺畅,导致舆情管理工作的瓶颈。

二、舆情管理的对策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舆情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以确保准确应对舆情,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1. 提升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舆情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搜索和分析技巧,善于利用现有的信息检索工具和舆情分析软件。

同时,可以通过搭建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实现对舆情信息的自动收集和分析,提高处理效率。

2. 加强舆情判断和辨别能力:舆情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辨别虚假信息和谣言的能力,可以通过设置舆情核实机制、加强与权威媒体的合作等方式,提高舆情判断的准确性。

此外,可以培养专业的舆情应对团队,掌握多语种翻译和分析技巧,提高对多样化舆情的处理能力。

3. 建立有效的危机公关机制:舆情管理应重视危机公关,设立危机管理小组,确保危机信息得到及时发布和应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 全球传播速度快: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舆情事件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引起广泛关注。

2. 多渠道传播:传统媒体(如电视和报纸)与新媒体(如社交媒体和博客)的并存,使得舆情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传播。

这也增加了舆情的复杂性和影响力。

3. 信息传播广泛: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任何一个事件或观点都能够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给大众。

这使得舆情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展。

4. 用户参与度高: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用户参与度大大增加。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和点赞等方式直接参与舆情事件的传播和讨论,对舆情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

5. 虚假信息泛滥: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和用户的参与度高,虚假信息也更容易传播。

谣言和假新闻往往能够快速扩散并且对舆情产生重要影响。

6. 舆情态势变化快: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导致舆情态势变化快速且多变。

公众的情绪和态度可能随时发生转变,舆情监测与应对需要时刻保持敏感和及时。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的出现,对舆情管理和公关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了解这些特点,并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能够更好地应对舆情挑战,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声誉。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首先对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背景与意义。

接着,从网络舆情的生成与传播机制、主要类型、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网络舆情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展望网络舆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通过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促进网络舆情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话题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的总和。

它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复杂性和动态性。

网络舆情的定义涉及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网络”,即信息传播的平台和渠道,二是“舆情”,即公众的意见和情绪。

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某一事件或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便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互动性强: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发表观点、分享信息,形成多元化的舆论表达。

影响力大:网络舆情能够对社会事件和公共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难以控制: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之互联网环境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控制变得异常困难。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发展变化及舆论引导初探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发展变化及舆论引导初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新时代网络舆论监督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8CXW15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新媒体时代来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捷,然而互联网新媒体的技术也为很多网络舆情的传播创造了机会。

[1]因此,如何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性地提升对网络舆情的处理能力,为百姓宣传更加积极、正面的消息,就成了现阶段人们关注的重点。

近几年来,我国网络管理者们已经开始致力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希望能够从中探究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同时找寻引导的规律。

本文研究网络舆情的概念,梳理出对网络舆情发展和舆论引导的研究。

一、网络舆情的概述及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变化网络舆情是近年来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新型词汇之一,通常情况下是指在网络流行并且传播的对社会中某些事项看法不同的网络语言,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一种社会舆论,是一种基于网民群体的情感表达。

[2]就目前来说,网络舆情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网络舆情具有比较明显的政治引导性。

因为舆情的载体通常是一些公众的人或者事物,网络群众会针对这一人或者事物发表情绪化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在通常情况下会以发表人的直接或间接利益为导线,从而影响实际决策者的行为。

第二,舆情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正面的舆情会表达社会公众的集体诉求,进而促进社会事件妥善解决,是一种公平且民主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三,舆情一般会具有一定的网络关注度。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也随之提升,很多社会事件都会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获得社会大众的关注,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第四,网络舆情一般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这一生命周期从网络事件的爆发开始,逐渐蔓延、反复,并随着民众的关注而达到预期井喷的发展,在民众的诉求得到关注后,逐渐消散。

[3]二、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以及舆情管理的难点(一)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蔓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网络舆情的受众面积。

网络舆论格局新变化.

网络舆论格局新变化.

网络舆论格局新变化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刘鹏飞在2011年第1期《新闻记者》刊文,认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呼应的加强,将推动中国社会舆论新格局的发展。

一是微博改变信息和舆论传播格局。

2010年,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无论在第一消息源的比重上。

还是有影响的独立言论数量上,都大幅上升。

其中,门户网站影响力降低,微博异军突起。

二是网络意见领袖立场出现分化趋势。

首先,数量庞大的传统媒体从业者迅速在网络中成长为意见领袖。

其次,出现了一批包括作家、学者、艺术家、律师等在内的意见领袖。

再次是网上活跃的明星、名人等。

以及积极接触网络的党政官员和普通自由职业者和活跃网友。

三是新老媒体的相互呼应加强。

网络则成为传统媒体重要新闻来源之一。

同时,一些传统媒体记者能在网络爆料之外挖掘出新的事实,阐发理性、公正和精辟的评论。

四是传统媒体主动引导网络议程。

五是传统媒体具有媒体融合优势。

传统媒体在社会舆论议程设置方面仍具有明显优势,并将随新媒体技术手段升级和媒介形态融合而实现华丽转身。

官员必需的媒介素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叶皓在2011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刊文,认为提高媒介素养,增强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于当代官员越来越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1.充分认识媒体社会功能。

各级党政官员要清醒地意识到,媒体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它还是公共管理的资源和工具,公众民意的舆论反映,知识、文化、价值观的大学校等。

2.不能沿用传统思维管制媒体。

媒体的发展打破属地管理的格局,网络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管理媒体的方法,政府既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又要接受媒体监督。

3.对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公布真相。

对所有突发事件,政府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及时、不间断地发布真实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媒体报道权。

4.学会在媒体监督常态下工作。

媒体、网络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5.对媒体不实报道要正确对待,并要宽容舆论。

善待媒体、宽容舆论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反映政府的气度。

网络舆情分析——舆情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网络舆情分析——舆情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舆论作为一种舆论是一种社会上高度评价和社会上认知的反映。

它以知情权基础上,以公共政策为监督,因此具有许多独有的性格。

在信息时代,如果舆论按照沟通的方式进行归类,那么应该而且应该是一种新反例 - 网络反例。

互联网舆论是一种偏见的看法或评论家,通过互联网上的香港市民对香港市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共同之处是:精神,近代,高度评价,自发,持续性和沟通。

网络舆论的性格是:侧重,复杂度,生态,武装冲突和控制可玩性。

从通信方式的视角来看,数据通舆情情感分析信可以分为同步通信和异步传播。

同步和异步这两个基本概念源于信息技术的通信步骤。

在数据通信中,如果接收方的采样速率与发送方发送的比特的到达速率完全一致,则发送方和接收方进入同步,此时的传输稳定状态称为同步数据传输。

乃是的异步数据传输意味着接收机不知道统计数据何时到达。

因此,每个异步发送的数据以起始位开始,以给接收机一个响应,接收和缓冲字符串的星期。

根据发送器和接收机的数目两者之间的差别,网络同步/异步传播可以分为群体到群体,个人到多个和多人到多人的同步/异步传播。

例如,在线在线寻呼属于个人和个人。

同时进行通信,在线聊天中的活动包括将个人和个人同时数据传输给多个人,在线电邮是个人和个人,Usenet和新闻组研讨会中的活动包括个人。

多人和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

当然,网络中有一些类似的沟通活动。

例如,有些的人在新闻组讨论研讨会中进行“版交谈”(即以发布方式在格局上交谈),尽管在大多数只能这种活动是被禁止的。

然而,讨论区外的文化交流早已成为多人和多人同时向多人传播的活动。

如果个人有时使用电邮的群发邮件基本功能,则通信活动变为个人。

很多人的异步传播。

因此,划分数据通信活动的国际标准不是意味著的。

2.从传播细节的视角来看,在线文化交流的细节丰富。

从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到感情文化交流,从商业性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到贫困公共服务数据,从社会大众Entertainment 租车到专业知识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智能手机的普及,上网资费的调整,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CNNIC最新调查数据,截至2015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到90.1%。

在手机的各种APP应用中,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日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最主要渠道。

根据腾讯公司发布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社交网络成为除新闻APP以外的第二大新闻渠道,渗透率超电脑加电视。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为新媒体传播核心渠道,新闻广度(新闻APP +新闻过滤(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左右手。

信息传播架构将被社交媒体消解和重构。

[1]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以其即时、便捷、互动、低门槛等特征,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激活了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化传播,个体传播权和知情权回归,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

移动社交媒体,深刻改变了舆论传播平台格局,对传统舆论场形成了冲击,给网络舆论场带来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提供舆论议题、引导舆论走向,传播主流价值观。

互联网出现之后微博出现以前,人们在互联网的讨论活动,多通过门户网站的评论区、百度贴吧、天涯论坛、凯迪等平台。

这一阶段,传统媒体掌控的舆论场和以论坛、帖吧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共生共存,在影响力上传统媒体营造的舆论场远超论坛、帖吧。

而随着微博的出现,这一情况发生了逆转,微博以其强大的传播话题、聚焦事件的能力,成为了网络舆论场的中心舞台,微博设置的议题成为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的对象,微博上人们的态度倾向,甚至成为传统媒体上发言立论的舆论基点。

在微博如日中天的时候,微信这一更具社交属性的平台上线,2012 年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公众号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作为主打社交,同时又兼具媒体平台属性的一款应用,微信对用户有着超强的粘性,据微信官方最新数据,微信月活跃用户 6.5 亿。

网络舆情形成因素探析主客观条件、现实原因及心理动因

网络舆情形成因素探析主客观条件、现实原因及心理动因

|RADIO &TV JOURNAL 2020.11“舆情”一词是我国特有的表述,其所注重的是民众对社会上诸多事件持有的态度,反映的是民众的心声,必然包含公众的认知变化过程要素①。

网络舆情则是指通过网络途径产生与传播的舆情,是针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公众在网络平台上表达出来的思想、意见以及态度、情绪等②。

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必须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和深层原因进行分析。

一、网络舆情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一)网络舆情生成的客观条件1.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化我们所说的社会环境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等诸多领域。

中国当前社会环境的新变化表现在多方面,并呈现出社会结构多元化、公民维权意识普遍增强与社会信息传播网络化三个显著特征③,不确定性增加,对国家治理构成严峻挑战。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深刻地塑造和影响着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在促进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社会问题。

正如龙永图所说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④。

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全球化与现代意义的风险社会几乎同步出现,大大增加了风险的来源,放大了风险的影响和潜在后果⑤,加大了国家治理的难度,加剧了各国的文化冲突⑥。

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政治安全等面临潜在风险和严峻挑战,网络社会普遍受到西方文化渗透的影响,在偶发的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容易形成集聚效应的舆论高地,形成对我国党和政府的国家治理工作非常不利的网络舆情压力。

特别是在“网络推手”的作用下,个别问题、局部问题、普通问题极有可能演化为公众问题、全局问题、政治问题⑦,给政府部门舆论引导增加了难度。

2.网络舆情形成的载体发生了转变网络舆情载体是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各种信息进行了解和参与讨论的平台。

在传统社会,对社会公共事件的社会舆论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头表达,以及报纸、新闻、书籍等传统媒介来传播,传播特点是具有缓慢性和不易扩散性。

2023互联网舆情报告

2023互联网舆情报告

2023互联网舆情报告引言互联网是当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和资源,也成为了舆论传播和公共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舆情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的互联网舆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一、互联网舆情概述互联网舆情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用户在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渠道上发布的言论、评论或文章,形成的关于特定事件、话题或个体的舆论倾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互联网舆情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广泛性:互联网舆情可以涵盖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

人们可以几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和获取相关的信息和观点。

2.实时性:互联网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人们可以迅速获取到热门话题的最新动态,并实时地参与讨论和互动。

3.匿名性:互联网舆情允许用户使用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这使得舆论更加自由和开放,但也可能导致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等问题的出现。

4.多样性:互联网舆情产生的内容形式多样,既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也包括各种表情符号和网络流行语。

二、2023年互联网舆情热点事件分析1. 社交媒体热点事件2023年,社交媒体成为了互联网舆情的主要平台之一。

以下是一些2023年的社交媒体热点事件:•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2023年发生了多起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涉及到各个社交媒体平台。

这些事件引发了用户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关注,并促使互联网公司加强了用户数据保护的措施。

•虚假新闻传播: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

许多用户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虚假信息,导致舆论的扭曲和误导。

这引发了对社交媒体平台责任和监管的讨论。

2. 科技行业热点事件科技行业是互联网舆情的重要领域之一,以下是一些2023年的科技行业热点事件:•人工智能应用广泛:2023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智能家居、医疗保健、金融等。

2022年网络舆情分析

2022年网络舆情分析

2022年网络舆情分析
近年来,网络舆情分析已经逐渐成为公共安全、商业运营以及其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到2022年,网络舆情分析可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方向。

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的意识也将会出现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传统舆论采集技术上,还将影响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舆情分析。

这种变化会使社会的新闻、社媒报道等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甚至将影响到国家的舆论操控策略。

此外,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网络舆情分析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大数据技术等其他前沿技术也将加入,这将有助于舆情分析工具的更准确、更实用的设计。

比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舆情分析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进行舆情分析,从而及时了解社会内部各种舆情变化,这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同时,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也会有一些变化。

比如,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可以为政策制定和决策赋能,从而帮助政府更好、更准确地了解社会舆论,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公共政策的改善。

另外,社交媒体网络分析技术也将登上台面,它可以更好地收集社会舆论,从而帮助政府进行更有效的舆论监控。

最后,未来网络舆情分析可能迎来一场新的革命,深度学习技术将成为一种有效的实现高维度网络舆情分析的手段。

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可以实现精准的舆情分析,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趋势,从而帮助政府有效地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2022年网络舆情分析将会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将会使网络舆情分析变得更加精准、有效,从而对政府的决策和公共政策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前我国社会舆情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舆情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舆情分析一、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的主要特点和态势近两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舆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态势。

1、社会主流舆情更加成熟,更加理性这种成熟和理性,不仅表现在广大民众对党和政府倡导的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广泛支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充分肯定,而且表现在民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监督,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

从战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到上海世界博览会和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体现着民众的广泛参与、积极支持和努力推动。

与此同时,在民众中也不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对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的深刻认识。

比如,面对中国GDP 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被西方媒体谓之“里程碑式的超越”,在我国国内却没有引发民众太多的欣喜,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然很低、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过于沉重等普遍认识,显示出民众的务实与理性。

2、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更加广泛、更加强烈在中国所有的民生问题中,没有比物价的稳定更让老百姓关心和敏感的了。

近两年来,众多农副食品和日用品接力涨价,民众生活成本日益增加,持续强烈地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从而成为舆情焦点。

从“蒜你狠”、“姜你军”到“豆你玩”,再到后来的“糖高宗”、“苹什么”、“油你涨”,一个接一个的网络热词都以黑色幽默的形式传递出同一种民生焦虑。

让民众极为“纠结”的还有房价居高不下,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中央所下决心之大、动用的政策工具之多前所未有,然而一些地方的房价依旧不降反升,考验着民众的信心。

目前,楼市泡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危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各种不合理现象错综交织的节点,下大力气解决好民众住房保障问题成为社会的高度共识。

网络舆情的变化趋势有哪些

网络舆情的变化趋势有哪些

网络舆情的变化趋势有哪些
网络舆情的变化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1. 情绪化趋势: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上的言论往往更倾向于情绪化和激进化,事件或话题的热度增长较为迅速。

2. 短时化趋势:网络舆情时间比传统媒体和政府官方信息发布时间更短,有时只需几分钟就能引爆一场舆情。

同时,舆情的热度往往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3. 多元化趋势:网络舆情参与者更加广泛、群体更加多样化。

大众自媒体、小众专业平台、国内外主流平台,出现了大量参与者分布在各种平台上,舆情多元化呈现明显特征。

4. 扩散化趋势:通过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平台,信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扩散速度均相应提升。

5. 话题化趋势:网络舆情多以热门话题为焦点,话题一旦发酵,舆情也会迅速形成。

随之群体会针对话题展开讨论,对话题进行挖掘,对各种消息进行分析和研判。

2024网络舆情工作总结

2024网络舆情工作总结

2024网络舆情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2024年,网络舆情工作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服务大众的原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形势。

通过采取全面、系统、科学的策略,确保网络舆情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工作亮点1. 提升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2024年,通过引进先进的舆情监测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我们的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新媒体舆情监测方面,通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对微博、微信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大大提高了舆情的发现速度和准确度。

在传统媒体舆情监测方面,我们建立了广泛的媒体监测网络,持续关注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为舆情应对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支持。

2. 加强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针对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特点,我们加强了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能力。

通过建立、优化官方媒体和自媒体账号,我们扩大了信息发布的覆盖范围,并注意到不同受众的特征和需求,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组织和优化,提高了信息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同时,我们积极与各大网络平台进行合作,加强信息传播的渠道建设,保障信息的有效传达。

3. 实施有针对性的舆情引导措施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我们注重采用有针对性的舆情引导措施。

通过情感分析和观点分析等手段,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网络舆情的情绪和动态,及时把握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我们制定出相应的引导策略,积极引导网民的情绪,稳定网络舆论氛围。

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舆情的渠道和平台,定期开展针对性的舆情引导活动,提高舆情引导效果。

4. 建立舆情应对的工作机制和体系为了确保网络舆情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和体系。

在舆情预警环节,我们建立了多级预警机制,确保舆情的及时发现和传达;在舆情分析环节,我们成立了专业的舆情分析团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情分析;在舆情引导环节,我们与相关部门合作,联动开展舆情引导活动;在舆情应急环节,我们建立了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响应和处理突发舆情事件。

从自媒体看网络舆情演变趋势——以《江歌案》为例

从自媒体看网络舆情演变趋势——以《江歌案》为例

从自媒体看网络舆情演变趋势——以《江歌案》为例摘要: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网络自媒体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成为民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web2.0时代,互联网不仅仅是民众的新闻信息接收器,也是民众的话筒,自媒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信息传播、观点发布、民意产生为一体的平台。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在网络平台上产生现象级的舆情话题也是越来越多,自媒体的传播在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中起了不可预估的作用。

本文以《江歌案》为例,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出发,采用李彪提出的六阶段论研究《江歌案》网络舆情演变趋势。

2016年11月3日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其闺蜜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杀害。

2017年12月11日本案于东京公开审判,持续至2017年12月20日,《江歌案》宣布最终审判结果,陈世峰获刑20年。

李彪认为,网络事件的舆论传播历程可以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长尾期六阶段。

本文用该理论研究自媒体传播中《江歌案》的舆情演变趋势。

一、网络舆情概念浅析我国的舆情研究学者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将网络舆情的定义为: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二、《江歌案》网络舆情演变的六阶段1、网络舆情潜伏期:“苦咖啡—夏莲”(江歌母亲)微博求助《江歌案》发生于2016年11月3日,日本留学生江歌在自己的租的公寓门外,被好朋友刘鑫的前男友用匕首杀害。

在此期间,江歌母亲曾发布微博进行求助。

5 月 21 日,江歌母亲在微信和微博上发布文章《泣血的呐喊:刘鑫,江歌的冤魂喊你出来作证!》,曝光了刘鑫及其父母亲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私人信息。

此时,该事件正处于网络舆情事件的潜伏期,该事件仅在小范围内的网络社区进行传播,在自媒体的平台上传播较多,比如天涯、微博等。

江歌母亲的微博在这时成为宣传江歌事件的主要渠道。

江歌母亲的微博名为:苦咖啡—夏莲。

2、网络舆情爆发期:新京报“局面”栏目发布采访视频,微博大V转发2017年11月9日新京报《局面》栏目陆续发布采访刘鑫和江歌母亲的视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一 章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 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 ——移动互联时代名至实归
第 一 章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2013年6月,我国台式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继续下降,手机上网网民比例 保持快速增长。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微博”等自媒体监督更加便利
第 一 章
黑色星期五9 13就要散(林彪叛逃、汪峰通过微博宣布离婚、王功权被抓) 9.13,就要散 。网友将这个日子称为黑色星期五,绝大多数不是因为“大V们的黄昏”——那些政治纷争太高 深,再声嘶力竭也不可能进入热门话题榜。真正能实现全民刷屏的,是@veggieg,不曾加V却胜 似大V的天后王菲。16个字加一个笑脸符号,3小时转发48万、评论22万,12小时转发67万、评 论35万,这项数据纪录恐怕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无人能够打破。就算王功权、陈宝成或者董良杰的 声援者对“娱乐至死”的国民性再有怨言,也无法动摇这个不争事实:风月八卦才是互联网上的 最强音。
第 一 章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四低表现二:追星
第 一 章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四低表现二:追星
第 一 章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
全世界最大的大V@联合国——都在表示关心,来了句“我们依然相信爱。”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依法严管网络时代
中国互联网的新变化
PPT下载:/xiazai/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目 录
Contents
一 二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5.91亿,其中山东网民数量:3300万人,网 民普及率居于全国前列,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几个即将规范的问题
“独立调查记者”的合法性 民间维权网站、舆论监督网站的合法性。 记者在网络“自媒体”爆料。 网络反腐的法律边界 网络舆论的网下边界
第 二 章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山 东
政务微博建设进度加快:
第 二 章
省直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要于2013年9月底之前开通政务微博,其他省直部 门和各市新闻办要于2013年底之前全部开通政务微博。6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 官方微博“山东发布”、山东政务微博发不通、微信公众账号“山东发布” 分别在新浪网、大众网、腾讯网同步上线开通,全省政务微博已达1.6万个。
Contents
一 二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依法严管网络时代来临
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来源:《求是》 期号: 2013/18 作者: 石 平
第 二 章
必须指出,网络乱象与一些微博大V脱不了干系。网络大V如果成了“网络 大谣”,其危害可想而知。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四低表现一:愤青
V字少年——杨辉
@辉哥(腾讯微博)肯定不是教科 书意义上的中国好少年,他满嘴脏话、 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是个不折不 扣的“愤青”,远离了他作为一个风华 少年应该处在的生态”。 但是,在几千个像张家川这样的中 国小县城里,正游荡着无数个“辉哥”, 正是这些通过互联网见过世面、眼高手 低的热血“骚年”,构成了巨大的时代 变数。
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深刻变化
第 二 章
多次应对; 邓飞与环保厅的对仗两高司法解释、新华社与广西交警的对仗; 上将—互联网(重视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 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删帖——一是感情,而是流程。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制度反腐——治本之道
第 一 章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网民属性二:学历低
中国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的占比分别:11.2%和36.3%, 相比2012年底均有所上升,尤其在初中群体的升幅较为明显。说明中国网 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
第 一 章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打击网络谣言——网络名人和意见领袖
边民:歪曲湄公河惨案
第 二 章
谣 董翻 良中 杰国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迟 暮 时 政 大 V
第 二 章
当我们告别造谣的 网络推手、传谣的大 V、 寻衅滋事的网友, 将迎来一个不一样的 网络空间。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网络乱象更大的责任应由网站特别是主要门户网站承担。商业门户网站奉行 “流量为王”的经营理念,一些网站靠不同于官方话语和态度的新闻信息来增 加网站流量,突出网站的媒体功能,导致商业门户网站实际上成了资讯门户网 站。其实,网络商务和为网民提供各种实用信息服务才是商业门户网站的正业, 过度开发媒体功能是资源错配。我们希望商业网站走好,但要走正路。网络的 媒体价值、舆论功能,更多还要靠专门的新闻网站。——国家扶植新闻网站, 弱化甚至将取消商业门户网站的媒体、资讯功能。
重要新闻网络媒体首发制:
联合舰队争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权) 笔杆子(鼠标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总结:打击谣言背景下的网络舆论新格局
• •
第 二 章
大V迟暮,微博式微:官方亮剑整治互联网,时政类大V将集体退场,专业背景的中V 崛起,舆论泡沫被部分强行挤掉。 论坛、微博等社交类子媒媒体环境将得到净化,论坛、贴吧、网站的进入门槛将提高 ,管理员对于发帖者的身份将进行严格审核(新闻类网站论坛先审后发模式将得到加 强) 国家和地方新闻类网站得到大力扶植,媒体的国家队和地方正规军将进一步强化新闻 资讯功能,而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资讯功能将受到限制和弱化或受到更加严格的管制 ——高度重视与新闻网站的良性互动 企业、政府来自于论坛、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舆情压力将大幅减轻,但仍应需做好及时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第 二 章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七条底线——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第 二 章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公权亮剑:两高关于办理网络诽谤等刑案司解出台
第 二 章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第 二 章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论坛则由32.4%降至23.9%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山东省互联网数据

第 一 章
山东省网民数量:3866万人,注册网站:18.9万个,手机用户:7623.6万
人,手机网民:2842万人,手机报:200余种,微博注册用户:28.8万个,是全 国第三大互联网省份。新闻网站:57家,其中国新办批准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
网民属性三:层次低
第 一 章
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 为26.8%。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 占比为17.8%。
值得注意的是,退休和无业/下 岗/失业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有所 上升,分别为3.3%和11.2%,说明互 联网的使用门槛逐渐降低,向年龄大 或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群体扩散。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第 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 章 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
政府部门必须及时敏锐捕捉外界对政府工作的疑虑、误 解,甚至歪曲和谣言,及时予以回应,消除谣言,确保在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以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
首次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与新闻宣传部门、互联 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以及有关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建立 重大政务舆情会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政务信息发布和舆 情处置联动机制。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第一大V——李开复
第 二 章
鸡汤大叔:“全 国人民喜迎油价上 涨”、“中国电信要 向微信用户收费”等 谣言,并公开表示 “谣言就是遥遥领先 的预言”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党建网——十问李开复(周小平)
第 二 章
依法管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报告指出微博用户整体呈现三低趋势,即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低 以及用户向大中城市集中。
2012年从用户的年龄统计来看,20~29岁微博用户最多,为9050.8 万人,占微博用户比例达到29.24%;10~19岁用户为8216.3万,占比 26.54%;30~39岁用户为7780.2万,占比为25.14%。
网民属性四:收入低
第 一 章

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和无
收入的人群占比分别是14.9% 和8.9%,相比2012年底有所 提升。移动设备价格的不断走
低使得互联网在低收入人群中
的普及加快。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2013年微博数据统计
第 一 章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以1000个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为对 象研究显示,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
8家,居全国首位。
——孙守刚《在全省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第 一 章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最新状况
网民属性一:年龄低
中国网民中30岁以上各年龄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总占比为46%, 相比2012年提升了2.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组建从青年向中 老年扩散,中老年群体是这个网民增长的主要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