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公开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公开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分析:本课是在前四课学习的根底上,探究一种特定的物质——水,冷热对其形态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模块:一是认识自然界中水形式的多样性,二是制造雨、霜、雾,三是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X,四是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五是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水在大自然中以各种姿态存在着:冰、雨、雪、露、雾、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已经有了肯定的了解,但他们对这些现象还是充满了好奇,这节课将以学生的兴趣为激发点,带着他们去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条件,会做雾、雨、霜的模拟实验;教学难点是会做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目标:1.会做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2.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3.研究蒸发觉象,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X。
4.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5.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
6.体会到自然界奇妙的变化,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打算: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毛笔、温度计、试管、易拉罐、冰块、盐、湿毛巾。
分组材料:1.酒精灯、火柴、烧杯、热水、玻璃片,2.烧杯、温水、冰块,3.温度计、试管、易拉罐、冰块、盐、湿毛巾,4.〔材料超市〕同样的布条、铁架台、台灯、扇子、电吹风。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交流:你在哪儿见过水?2.教师出示课件,组织学生观赏各种漂亮的水体。
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
3.导入:这些多姿多彩的水被加热或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水是以多种形态存在的,感受到自然界水的多姿多态,对水产生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研究水的兴趣。
]二、设计实验,制造雨、霜、露1.研究雨的形成〔1〕谈话: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你了解雨是怎么形成的吗?如果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你打算怎么做实验?提示:怎样制造水蒸气?怎样让水蒸气冷却下来?〔2〕学生小组商量后交流。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苏教版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3.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5.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烧杯、水、石棉网、酒精灯、盘子、深色铝制易拉罐、试管、温度计、冰块、盐、水杯、冰块或雪糕、杯盖或玻璃片、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以及湿抹布或纸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大自然不同形态的水。
(1)展示水的图片。
(2)谈话:这里有什么形态的水?除此之外,你还见过哪些形态的水?2.提出关于水的问题。
(1)谈话:关于水的变化,你们想研究些什么问题?(2)学生发言,教师帮助整理、筛选问题。
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1.研究雨的成因。
(1)谈话: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模拟雨的形成呢?(2)学生实验、交流。
2.研究霜的形成。
(1)教师演示、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交流。
3.研究雾的成因。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
(3)讨论:杯中的白气是什么?是水蒸气吗?水蒸气有颜色吗?(4)小结: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三、认识蒸发现象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2.学生回答。
3.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认识到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广泛的蒸发现象。
四、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提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变量。
4.学生实验。
5.小结: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周围的温度有关。
五、总结水的变化及循环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2.学生讨论:(1)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互相转化?画在实验记录上。
(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3)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3.师生共同总结。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2)教案与反思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车前学校陈道锋【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霜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霜、雾的形成原因,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2.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雨、霜、雾的成因,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3.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难点】做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表。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1.提问:水是生命之源,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形态的水。
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4.小结:云、雾、雨、露、雪、冰、雹以及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问:你知道雨、霜、雾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三、出示导学提纲1.做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把玻璃片立起来有什么现象?2.做霜形成的模拟实验。
易拉罐外是否有霜出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3.做雾形成的模拟实验。
把一支冰棒放在装有温水(不冒热气)的杯口上,有什么现象?4.学习方法:自学、讨论、交流、实验等。
※温馨提示:使用热水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使用温度计、烧杯等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
四、先学1.学生自主读书。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及有关数据。
4.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后,整理好实验器材。
五、后教1.依据“导学提纲”分组汇报: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2.研讨:雨的成因。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说课稿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五课。
本单元主要围绕物体的冷热现象展开,而本节课则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热传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所发生的形态变化以及相关的科学原理。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观察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了解水的形态变化;二是研究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三是探讨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观察到了水的蒸发、沸腾、凝结等现象,但是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形态变化,了解蒸发、沸腾、凝结、凝固等概念。
(2)认识到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影响水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2、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温度变化,并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2)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分析得出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水的形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案四上第二单元《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2、谁能说一说,冰是怎么形成的?
二、讨论交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1、谁能说一说,水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冰?
小组交流、汇报。
6、师生总结:水蒸气像空气一样,它也包含在空气中,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所以,它是什么形态的?
学生回答。
三、实验探究,认识雨、霜的形成。
1、在这些自然现象中,云和雨是最常见的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雨是怎么形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还有没有补充的?其他现象还有人能说吗?
2、师:情况是不是像同学说的那样呢?咱们做个实验来模拟一下?
小学科学备课
( 四 )年级(科学)学科 备课人:
课题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云、雾雨、霜的形成原因。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过程与方法:
1.会做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2.通过实验,研究蒸发现象,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叙述师生按照课件的指示完成实验。
教师同步示范:首先,老师在烧杯里倒一些温水,因为温水比冷水蒸发得(快),然后,怎么办?(请同学说)老师在上面盖上一个冷的玻璃盖。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做,并仔细观察,冷玻璃盖上有什么现象出现。
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板书)
它们在天空中聚到了一起就是(云)。
学生小组实验。
汇报交流。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在小学科学中,水的性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特别是在水的加热和冷却知识点上,更是需要教师充分备课,以保证教学效果。
本文就将分享一份小学科学中水的加热和冷却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理解温度的变化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2.掌握水从液态到气态以及气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液体、固体、气体);2.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3.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模拟水的不同状态、水的热胀冷缩等现象。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体会到不同状态下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水的三种状态及转化(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教师讲解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然后采用示范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水的三种状态转化的过程:将水放在冰箱中冷藏,观察水的变化;将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3.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15分钟)通过多媒体或者实物,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
同时,教师可以引入STEM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进一步体会温度对水状态和体积的影响。
4.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15分钟)讲解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如用来制造工艺品、热水器、水管等。
5.课堂练习(10分钟)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或练习题,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布置一道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研究在家中使用的水管与水龙头等水器,如何防止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了水的不同状态、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点。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4、设计实验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第2课时
导入
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
1、造露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创新教案】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个部分:第一,认识自然界中水存在形式的多样性。
教材中提供了7幅美丽的照片:第一幅是吉林雾凇;第二幅是雪人,雪人周围还有许多六角形雪花;第三幅是云雾;第四幅是雨;第五幅是冰;第六幅是云;第七幅是晶莹的露珠。
教材还借卡通人之口告诉学生:“空气中还有许多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
”这些图片意在告诉学生,在大自然中,水可以以各种姿态出现,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
第二,制造雨、霜、雾。
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凝结、凝华、蒸发等变化以及变化的条件。
第三,研讨空气中的水来自哪里。
教材中以晾晒衣服和海水蒸发两幅图片提示学生,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着水的蒸发现象。
第四,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经典的实验:一个是在两个大小不同的盘中倒人同样多的水,比较蒸发的快慢,意在使学生认识到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有关;一个是在黑板上用水涂两块同样大小的水迹,用扇子扇其中的一块,观察哪块先干,意在使学生认识到空气的流动可以加快蒸发。
至于还有哪些办法可以加快水的蒸发,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相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想到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蒸发的快慢。
第五,研究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材中提供了一幅示意图,意在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宏观地观察水的变化和运动,让学生认识到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向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学情分析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姿态存在着: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淌在山间的涓涓细流、凝聚在荷叶上的闪闪露珠、悬挂在枝条上的晶莹雾凇……水以这些不同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
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学习目标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设计
新课程教案设计(科学)第二单元冷和热授课时间:年月日授课教师: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最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3、提示:设计之前请大家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用什么来装空气进行研究?(2)怎样才能有利于观察?(3)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将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呈现出来。
(4)可以在实验记录表中画出你们的想法,等会请小组汇报。
4、各小组自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5、说说你们组的实验方案,如果我这儿正好有合适的材料,你也可以上来边讲解边演示。
6、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7、板书:空气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也就是说,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气体热胀冷缩)8、解释:现在谁来解释一下喷泉实验的原理?第二课时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1、谈话:气体在加热或冷却时体积会发生变化,液体比如水,在加热或冷却的情况下体积也会发生变化吗?(同学们平时都见过或者亲自烧过开水,大家有没有发现,装满水的水壶里的水沸腾后,壶里的水常常会往外溢。
这是为什么呢?水在加热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2、生进行猜想:可能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实验:刚才我们所说的仅仅是猜想,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我用锥形瓶代表水壶,在锥形瓶内装满水,用中间插有细塑料管的胶塞塞紧瓶口,因为胶塞要占据空间,所以这时红色的水会上升到塑料管中,我们用黑皮圈在塑料管的液面处作一个记号。
把锥形瓶分别放入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到底会有什么变化,可以吗?4、通过实验,你们认为加热和冷却能不能够使水的体积发生变化?5、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
也就是说,水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现在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壶里的水受热体积膨胀了,所以会溢出来。
)7、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醋、酒精、油、牛奶。
小学科学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小学科学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引言: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并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这个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一、课程目标:1. 认识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2.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3. 理解温度对水的状态变化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用具:装有水的容器、热水壶、冷水壶、温度计、盖子、托盘等;2. 实验材料:水;3. 录制好的实验操作步骤和相关提示视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下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开水会沸腾,而冷水会结冰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2. 实验操作(30分钟):步骤一:观察热水加热后的变化。
a. 学生们分组,每组拿到一个热水壶和一个温度计。
b. 先将热水壶中的水倒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c. 将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并好好观察水的变化。
d. 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水在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步骤二:观察冷水冷却后的变化a. 学生们将水装入冷水壶中,并测量初始温度。
b. 将冷水壶放置在室温下,观察水的变化。
c. 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水在冷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步骤三:讨论水的三态变化a. 引导学生们思考:“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有什么不同?”b. 学生们回答后,引导他们总结并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3. 温故知新(15分钟):回顾一下前面的实验,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水在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b. 水在冷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c. 什么是水的三态变化?4. 拓展应用(25分钟):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题:“如果把开水放在室外的冬天,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们结合所学的知识,讨论并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教案标题: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2. 掌握水的沸腾和凝固温度。
3. 理解水的状态变化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4.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烧杯、烧瓶、温度计、热板、冰块等。
2. 实验材料:水、盐、冰、酒精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知道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请简单描述一下。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否了解水的沸腾和凝固温度是多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实验活动:3. 将实验设备和材料准备好,并提醒学生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规范。
4.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过程。
a.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b. 将烧杯放在热板上,逐渐加热水,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c. 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下水的沸腾温度。
d. 停止加热后,观察水的冷却过程,记录下水的冷却温度。
e. 思考并讨论:水的沸腾温度和冷却温度是否相同?为什么?5. 实验二:观察水的凝固过程。
a.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b. 将烧杯放入冰水中,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c. 当水开始凝固时,记录下水的凝固温度。
d. 停止冷却后,观察水的加热过程,记录下水的加热温度。
e. 思考并讨论:水的凝固温度和加热温度是否相同?为什么?概念讲解:6. 结合实验结果,向学生讲解水的沸腾和凝固温度的概念,并解释其背后的分子运动原理。
巩固练习:7. 提供一些巩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
总结:8.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和分子运动的关系。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他物质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并与水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10.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于今后的教学改进。
教学扩展:11.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水的三态变化和相变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实验课程:水加热和冷却变化的科学教案
小学实验课程:水加热和冷却变化的科学教案水加热和冷却变化的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2.掌握实验方法,培养观察、研究、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水加热和冷却变化的科学实验。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喝的热水是怎么来的?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喝的凉水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将做一个实验,来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2.实验操作(1)实验步骤:a.实验前准备:准备好透明玻璃杯、水龙头、手套、电热板等。
b.将玻璃杯放在电热板上,并倒入温度较低的自来水。
c.开启电热板,将水加热至沸腾状态,观察水的变化。
d.将玻璃杯从电热板上取下,放在桌面上,观察水的变化。
e.取下玻璃杯并将其放在冷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2)实验注意事项:a.在热水时,注意安全,要戴手套。
b.在加热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观察,避免烧坏电热板。
3.实验结果(1)加热过程中,水温上升,水面产生气泡,直至沸腾并蒸发。
(2)放置在桌面上时,水温逐渐下降,气泡消失。
(3)放置在冷水中,水温快速下降,水面出现水气。
4.实验总结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加热物质能使其温度上升并蒸发。
(2)凉物质时,温度逐渐下降。
(3)加热和冷却物质时,会产生不同的物理变化。
5.实验应用(1)将实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了解饮用水的处理方式,明确煮沸、滤净水等操作的意义。
(2)将实验应用于物理学中,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对于后续学习物理学理论有启发作用。
四、教学反思本次实验采用了观察法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在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注意安全,特别是在加热水时,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戴上手套,避免烫伤和其他危险。
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不仅领悟了科学实验精神,而且加深了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在未来的学习,他们将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科学原理,发展创新思维,为未来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够做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3、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5、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教学难点是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
三、教学思路。
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露、雪、冰、雹的成因,学生却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怎么突破这难点呢?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寻云、雾、露、雪、冰、雹形成的原因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教学中要以实验为主,充分地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突破难点,探求成因,掌握重点。
四、学案。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学案(一)自主探究学习目标: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尝试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3、尝试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二)自主探究过程:1、我看书:看书,熟悉课的内容。
2、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3、我能做:注意安全。
(1)与家长一道尝试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因为带冰到学校容易化,只好在家尝试做一做)。
(2)做对比实验:往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里倒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观察水的变化。
(3)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好、循环的?4、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5、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美丽的图片,了解多姿多彩的各种形态的水。
1、欣赏雾凇、雪人、山中雾、下雨、冰山、白云、露珠、霜、雹的图片。
2、你知道雾凇、雪人、山中雾、下雨、冰山、白云、露珠、霜、雹都是什么形成的吗?3、云、雾、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加热和冷却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
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本课是选四年级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一个点“蒸发”以及四年级上《吸热和散热》的部分内容来进行教材的挖掘及处理,并进行有机整合,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为了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必须做到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典型”,在于“有价值”。
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已有初步的生活认识和体验。
也知道了温度下降是个散热过程,但要他们来解释蒸发时物体温度会下降,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及观察分析及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也具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对一些现象感到新鲜好奇、求知欲望强。
因此,本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谈起,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体验和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学生在不断猜测、验证、对比、分析具体过程中建立科学概念,并且通过观察到的证据合理推出液体蒸发时吸收周围的热量有致冷作用等,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并进行拓展,根据蒸发吸热的原理,设计一个保存食物的方法或装置,是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科学走向生活。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让学生亲自去动手参与,去观察,去感知,同时,结合实验,教给学生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知能力。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最新
第( 二 )单元 第_7课
课题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1)
作课时间
11月8日
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
2.能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课时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具
学具
烧杯、水、石棉网、酒精灯、盘子、深色铝制易拉罐、试管、温度计、冰块、盐
(2)学生实验、交流。
3.研究雾的成因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
(3)讨论:杯中的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什么?是水蒸气吗?水蒸气有颜色吗?
小结: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教学反思
用实验说明我们见到的自然现象,学生学得兴致很高。提出了很多相关的自然问题,老师又让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这些问题,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提出问题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本课的一特色。
(2)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问题。
(3)自然界你还见过哪些水的变态形式。
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
1.研究雨的成因。
(1)雨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做适当解释,并放多媒体。
(3)学生了解了雨的形成。
(4)制作模拟雨的形成过程。
(5)学生讨论、交流
(6)学生实验
2.研究霜的成因
(1)教师演示、介绍实验方法。
板书
设计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1)
水→气态云雾雨露霜雪冰
液态
固态
作业
设计
1.举例说明我们见过自然界哪些形态的水?
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教案)
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教案)教案: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冷却以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在加热后会发生的变化;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水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的变化;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获取知识;3. 学生学会合作并分享实验结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滚烫的水和冷水、水杯、温度计、计时器、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模板;2. 学生准备:笔、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分成小组进行,每组需要用手指着水杯表面感受温度,猜测水杯里面的水是冷水还是热水。
通过感受和猜测,学生可以引发对水的加热和冷却现象的讨论。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水的加热冷却现象。
让学生了解水加热后的温度会增加,水变热;当水冷却后,温度会降低,水变冷。
3. 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份实验材料。
每组从水龙头里获得冷水和开水,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种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随后,借助计时器,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当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时,停止测量。
学生们可以用实验记录表的形式记录温度的变化。
4. 实验结果整理(15分钟):学生将实验记录整理成图表,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他们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水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学生可以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哪一种水加热速度更快?哪种水冷却速度更快?5. 实验报告(1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成实验报告。
报告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数据分析、实验心得等等。
六、巩固与拓展(1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水的加热和冷却相关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我们在冬天的时候喜欢喝热水?为什么我们在夏天的时候愿意喝冷饮?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讨论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强调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苏教版科学四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
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3.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认识自然界中水的三种形态及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
个 性 化 备 课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1.提问 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3.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4.通过模拟云和雾的形成,可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云和雾形成的道理。
5.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变化。
四、板书设计: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造云
造雨
造雾
五、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课时安排
2-1
总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能够通过亲身感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2.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021年小学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参考
小学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参考小学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参考水在加热和冷却后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能够通过亲身 ___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2、知识与技能●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___物质的.循环变化。
1、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第1课时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1、造云(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 ___,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第2课时一、导入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1、造露(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2)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
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
2、科学探究:
(1)能做造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画出自然界中雨形成的简单图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雨、霜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
做造雨、霜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装满水的杯子(每小组一个)、、
烧杯、冷水、一壶热水、冷的玻璃片、冰块、不锈钢水杯6个、温度计、冰棒、照片、水槽。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去年冬天老师去看了一次冰雕展,拍回了一些图片。
(出示冰的图片)
2、谁能说一说,冰是怎么形成的?
(二)讨论交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1、谁能说一说,水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冰?
学生自由回答、交流。
(板书)
2、水冷却之后还会变成什么?水和冰雪雹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交流.
3、在其他的季节,水还会变成什么?
学生回答。
4、(1)除了这些,水还会变成什么?想一想,妈妈晾的湿衣服过一会就干了,水变成什么了?
(2)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3)学生回答。
(板书)
5、我为什么看不到水蒸气呢?咱们周围现在有没有水蒸气?
小组交流、汇报。
6、师生总结:水蒸气像空气一样,它也包含在空气中,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所以,它是什么形态的?
学生回答。
7、师生共同小结:大自然中,洁白可爱的雪花、高耸的冰川、凝聚在荷叶上的闪闪露珠、美丽的云雾、悬挂在枝条上晶莹的雾凇、无声的细雨或是倾盆大雨还有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水蒸气等等,它们都是水的化身,是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实验探究,认识雨、霜的形成。
1、在这些自然现象中,云和雨是最常见的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雨是怎么形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还有没有补充的?其他现象还有人能说吗?
2、(1)情况是不是像同学说的那样呢?咱们可不可以做个实验来模拟一下?
(2)咱么怎么做这个实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3)学生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5)教师指导:首先,老师在你们的烧杯里倒一些温水,因为温水比冷水蒸发得(快),然后,怎么办?(请同学说)老师在上面盖上一个冷的玻璃盖。
请同
学们仔细观察,冷玻璃盖上有什么现象出现。
3、小组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这些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板书)它们在天空中聚到了一起就是(云)。
5、还有谁能够补充?说得再完整一点。
学生回答。
6、再看一看,现在玻璃盖上的水珠又有什么变化?侧过头看一看玻璃片的下面,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7、如果在天空中,云朵里的小水珠越聚越多的时候,云彩都托不住了,会出现什么天气现象呢?
学生自由回答。
8、谁还能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雨形成的过程?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然后,咱们还要把下雨的过程画一画!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10、老师这里有一张白纸板,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雨的形成过程用简单的图示画出来,也可以配上一些文字说明。
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画得清晰、完整。
11、如果现在是冬天,自然界中的水蒸气在天空中遇到了特别冷的冷空气时,它又会怎样变化呢?如果要做模拟实验的话,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12、我们把冰和盐的混合物放到水杯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杯子的外面,看看有什么变化?再用温度计测一测冰盐混合物的温度。
小提示:杯子里的只是冰和盐,不要好奇地把手指伸到杯子里面去,更不要去品尝哦。
学生小组实验。
汇报交流。
13、(1)发现了什么?什么温度下变成的?
教师讲解: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温度时就会变成小冰晶。
(2)如果在天空中的小冰晶越聚越多,就会变成雪落下来。
(四)拓展延伸
1、老师这还有一副雾凇的图片,谁能说一说它是怎么形成?
2、同学们把书翻到27页,书中还有一个造雾的实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应用咱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想一想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好吗?
六、小结
同学们,科学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能够走进自
然,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大自然中的奥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