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在中国的表现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冰期 和间冰期,冰盖地区约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 但各大陆冰期的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欧洲大陆冰 盖曾达北纬48°,而亚洲只达到北纬60°。 尽管因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表现出强 烈的区域性特征,但第四纪周期性的冰期—间冰期全球变 化在我国仍有显著表现,即使在强烈隆起、环境演变异乎 寻常的青藏高原也不例外。我国第四纪环境的变迁还与全球 的冰期-间冰期相关联 (区域性与全球性的关联).李四光东部 冰川研究,刘东生黄土-古土壤序列与深海氧同位素有良好的 对比性,并一直追溯至氧同位素阶段61,相应于1.8 MaBP. 0.9MaBP以来,9个黄土-古土壤组合与深海氧同位素9个气候 旋回一致.黄土-古土壤组合序列,还检测出 0.4、0.1MaBP偏 心率周期、23KaBP 和19KaBP的岁差周期、41KaBP地轴 倾斜周期。Heinrich事件, D-O旋回,Younger Dryas事件。
于河湖发育,植物繁茂,繁殖了喜暖的犀牛,象等动物群.这个 时期南北之间的气候差异减弱.
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在特定的季风环境中,第四纪期间的气候 是严寒与干燥同时出现,潮湿与温暖同时存在,但在冰期和间 冰期的最盛期更增强了他们的大陆性和海洋性,使气候环境 或更加严酷或更为适宜。
3中国西部的第四纪古气候 我国西部深居亚洲大陆内部,大陆性干旱气候占统治地位, 又因地势起伏剧烈,气候垂直分带明显.第四纪以来高山地 区被山岳冰川覆盖,至今高山上仍有山地冰川.青藏高原高 寒地区发育了永久冻土层.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丰富,海洋 性冰川发育,冰川到达山麓地带.各大盆地发展成干燥沙漠 气候,形成盐湖和沙漠.
西部高山冰川作用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古冰川分布只限于山岳地区,并被大型的沙漠盆地所隔开; (2)由于冰川所在纬度及隆起高度不同,接受的降水量不同,冰 川发育规模也有差异
(3)古冰川类型与现今的高山冰川大体相同,主要是 山谷冰川和覆盖冰川,但古冰川规模 远比现在大 (4)高山冰川在第四纪期间从未全部消融,只有规模大小之。 西部冰期与间冰期划分及其气候特征: (1)希夏邦马冰期:发生在早更新世,其雪线的现代 高程位于6200~7000米。 (2)帕里间冰期:在海拔4000米高度分布有湖相沉积, 代表凉爽到温暖湿润气候。
三、海陆变迁及边缘海性质的改变
许多地质迹象表明,第四纪期间大洋面的位置并非永恒不 变,它时而升高,时而降低,从而引起了多次沧海桑田的变 迁。海面升降改变着海陆间的轮廓,世界上许多大陆架时 隐实现,有时升出水面成为陆地,有时隐没在海底为广阔的 浅海,这种变迁在地质历史上层出不穷,沟通亚洲与北 美大陆的白令海峡,在第四纪期间就曾多次出露水面成为 两大洲之间的陆桥,成为新旧大陆生物群交往重要通道。 引起海面变迁的主要原因,一是构造运动,一是气候波动, 这两种因素对海面变迁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但有时互相 交叉又互不易区分。
第一寒冷期 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之间,属西周时代。
第二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前770多年东周和春秋时代至公元初期西 汉时代。温暖时间长达700余年。
第二寒冷期 从公元初年起,持续到公元600年左右,属于东汉、 三国到南北朝后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2℃。 第三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600—1000年,属于隋唐至宋朝初期。据 记载在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都城长安(今陕西 省西安市)无雪无冰。
冰期,大洋中的部分海水以冰川形式固结在陆地上,不能随正 常的大气循环及地表径流回到海洋,因此水体减少,水层减薄, 导致洋面下降.间冰期,气候转暖,冰川消融,大量融水回到海洋, 海水体积增加,水层加厚,导致海面上升.这种海面升降变化是 全球性的,而非局部性的,而且具有同时性的特点,海面升降的 幅度也相近似.但因各地区构造运动的干扰,同一时期海面升 降的标志高度相差悬殊.就目前的研究,第四纪晚期海面下降 的最低点比现今海面约低130米,海面上升达的最高点比现今 海面大约高10米左右。
冰期时各大陆的气候条件及冰川规模并不相同。位于海洋性 气候区的欧洲和北美,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冰川的形成 和发展;在大陆气候控制下的亚洲大陆北部,气温虽然非常 低,但湿度小,属与干寒气候,不利与冰川的形成和发展。 中纬度大陆内部,冰期时因反气旋强盛,湿度小,降水稀少, 风力作用占优势,因而形成的是大面积的沙漠和黄土,即现 代中纬的沙漠黄土带,冰川不发育。
冰期 ice age 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又称冰川期。 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 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 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 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 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 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 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 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 1.5 亿年的周期。 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在地质 史的几十亿年中 ,全球至少出现过 3 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 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冰川活动过的地区,所遗留下来的冰碛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 对象。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 详尽。
北半球第四及冰期对比:
地质时代 全新世Q4 晚更新世 Q3 中国东部 冰后期 大理冰期 庐山-大理 间冰期庐山 冰期 大姑-庐山 间冰期大姑 冰期 翻阳-大姑 间冰期翻阳 冰期 西马拉雅山 地区 冰后期 珠穆朗马冰 期 阿尔卑斯 冰后期 玉木冰期 里斯-玉木间 冰期里斯冰 期 民德-里斯间 冰期民德冰 期 贡兹-民德间 冰期 贡兹冰期 多瑙-贡兹间 冰期 多瑙冰期 比伯冰期 北欧 冰后期 威契色尔冰 期 埃姆间冰期 萨勒冰期 霍尔斯廷间 冰期 埃尔斯廷间 冰期 玛诺间冰期 埃尔伯冰期 美国 冰后期 威斯康辛冰 期 桑加蒙间冰 期 伊利瑙冰期 雅茅斯间冰 期 堪萨期冰期 阿夫东间冰 期 内布拉斯加 冰期
冰期发展的各个阶段,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初期温度开 始下降,相对湿度增高,出现湿冷气候,冰川急速发育。 当冰川发展到最盛时期,地面被冰雪覆盖,反射加强,蒸 发减弱,温度继续下降,湿度相应下降,降水量也随减少, 于是出现典型的干冷冰期气候。冰期末期,温度逐渐升高, 冰川开始消融,相对湿度仍然很低,出现干凉或干温气候。 冰期时气候带向低纬方向移动,在山岳区向山麓依动。
第六小组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 旋回在中国的表现


一、概述 二、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三、海陆变迁及边缘海性质的 改变 四、黄土沉积 五、冬、夏季风环流的彼此 消长与自然带的变迁 六、第四纪冰期时的生物界 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概述
第四纪(2.5 Ma BP)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冰期一 间冰期旋回。目前我们正处于间冰期中,气候温暖。这个 间冰期地质学家称为全新世,是从11.5 ka BP开始的,至 今已延续了1万年以上。而在此之前是距我们最近的一次 冰期,称为末次冰期。末次冰期冰盛期(LGM)出现于 21 ka BP。那时的全球平均温度比现代(指工业化前)低 4~7℃ ,个别地区低10~C以上,例如南极可能低10~C,格 陵兰低21℃ 。末次间冰期(LIG)即上次间冰期出现于 (130±1)kaBP到(116±1)kaBP,那时的温度峰值可 能比现代高⋯。根据近740 ka的南极冰芯资料,100 ka旋 回占显著优势,特别在近430 ka非常突出 。海平面、黄 土磁化率 及深海6 0资料[41也提供了类似的冰期一 间冰期旋回的证据。
中更新世 Q2
加布拉间冰 期 聂聂雄拉冰 期 帕里间冰期 希夏邦马冰 期
早更新世 Q1
二、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一)第四记古气候概述
1.第四纪古气候
第四纪气候以全球变冷为最突出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 和气候的移动,即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地四纪冰期鼎盛时, 全球大陆有20%~30%的面积为冰川覆盖,据R.F.弗林特估计, 总面积达44.38×10 平方公里,而现在仅有10%的面积被冰川 覆盖。第四纪古气候变迁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的降低,但气温的 下降值与维度和海拔高度有关。冰期时,高纬地区温度降低最 大,中纬度地带的气温比现在平均低8 ~12 ℃,低纬地区降低 最小。在相同纬度地区,大陆气候区,气温下降值大,海洋气 候区,下降值小。第四纪全球温度并非直线下降,而是波动式 的周期性变化,因此,表现为冰期与间冰期的周期性交替。
(3)聂聂雄拉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冰川规模最大。
(4)加布拉间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主要有湖相沉积, 据孢粉分析,植被变化为针叶混交林 —松栎林—松,木兰 混交林。推测当时年平均温为5~7℃,降水量1000~1500 毫米。湖盆周围有残留的红土风化壳。属于温暖湿润气候。
(5)珠穆朗玛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冰川遗迹保存完整, 又两次大规模发展阶段。 (6)冰后期:早期教温和,晚期教冷,并有小冰期发生。 现年的年平均气温为0℃。
由于中国环境的特殊性,我国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并不 像欧洲和北美那样以巨大的冰盖扩张与消融为特色,而是 表现为显著的海陆变迁与冬、夏季风的盛衰,及与之相应 的一系列自然地理过程和景观的变化。间冰期的情况与现 代相近冰期可以20kaBP前后冰期最盛的环境为代表:气候 变冷,海平面下降,导致1∕3的边缘海成为陆地;冬季风 强度增大,夏季风强度减弱,相应的干旱区与黄土堆积区 扩大、永久冻土扩张,自然地带显著向南推移。
2.中国东部的第四纪古气候 我国东部的气候虽然长期处在东亚季风控制下,但在第四记 期间由于受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的影响,冬夏季风的极峰位 置发生周期性南北移动,多次出现冷暖干湿交替现象.冰期,亚 洲内陆冷高压势力增强,冬季风加剧,极锋南界移至西南太平 洋和南海一带.此时我国东部正处于冷高压的前锋地带,温度 低,湿度小,缺少足够的水分,难以形成冰川,广大地区植被稀疏, 地面裸露,在盛行的西北风作用下,有利于风尘的搬运和堆积, 形成大面积的黄土.有些地方冰缘现象发育,如河北阳原虎头 梁顶黄土期的融冻褶皱,九属于晚耕新世晚期的冰缘现象.东 北地区湿度略高,冰缘冻土十分发育,猛犸象,披毛犀喜冷动物 群广泛分布. 间冰期,亚洲内陆变为低压中心,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势力减弱,极 峰位置北移,一年之中夏季风占优势,太平洋暖湿气流长屈直入 到大陆内部,控制了东亚大陆的气候变化.气候温暖湿润,有利
第三寒冷期 在公元1000—1200年宋朝时代。公元1111年,太湖冰 封,冰上可行车。福建省历史记载有两次因寒冷而使荔枝受 损,一次是1110年,一次是1178年。南宋淳佑五年十二月 (公元1245年),记载广州市、东莞、南海、佛山等地, “腊月初,大雪三日,积盈尺余……”。 第四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1200年至1300年,我国南、北区普遍温 暖,杭州地区无雪无冰,陕西、河南等地竹林茂盛,专门 设立了“竹监司”官府。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广 东南海县志记载了有关象生活的情况。 第四寒冷期 明末清初以来近600年,戢国气候虽是寒冷期,但仍 有冷暖波动。公元1470年至1520年,据记载广东省番禺、 南海、潮阳等县“有雪,梅花枯死”。海南岛琼台县志记 载,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万宁县“冬万州大雪”等。
(二)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1)、中国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李四光教授于30年代建立的中国冰期系列,即鄱阳、 大姑、庐山和大理4次冰期,已长期沿用。并将这4次冰期与 阿尔卑斯山区的群智、民德、里斯和玉木冰期相对比。欧洲 发现时代较老的多瑙冰期,和中国云南元谋发现距今
3.5Ma的龙川冰期可以对比。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四纪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地球气候进入冰后期, 距今12000年。中国冰后期气候波动,可划分为三段: 晚全新世(现今—2500年) 中全新世(2500—7500年) 早全新世(750源自文库—12000年)。 我国气候学家竺可桢教授,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考古 和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过去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作了 研究,划分出4次温暖时期与4次寒冷时期。 第一温暖期 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600年,结束于距今3000年前。 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