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 课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ppt

八年级历史上册 课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ppt

标2);
史意义(检测目标3).
1、通过阅读课本81页内容,得出红军长征的原因; 2、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说出遵义会议的内容;通 过分析材料,归纳出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意义; 3、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长征路线,并结合老兵日记,感悟 长征精史意义; 长征精神和长征意义。
教学难点:感悟长征精神。
基于目标

行为条件

1 阅读课本81页内容
行为动词
核心名词
得出
红军长征的原因
2 观看视频、分析材料
说出、归纳 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
3 观看视频、朗读日记、分 感悟、分析 长征精神、长征影响 析材料
2.依托教材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分为三个子目。三个部分之间内容 紧密联系,展现红菊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 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的错误指挥,使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衬托出召开 遵会会议的必要性,从而得出结论;纠正“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 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是历史的选择。因此制 定学习目标的核心知识点应该放在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上面。 随着遵义会议的正确方针政策的调整,才使得长征能迎来最后的 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革命志 士的感人故事感悟长征精神分析其历史意义。
3.针对学情 ①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经过学习第15、16课的内容,对当 时国共两党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部分 历史解释有一定把握。所以可以阅读课本的方式得出长征的原因、 遵义会议的基本内容。 ②学生的能力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历史思 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史料和教材、自主学习等方 式来学习长征精神和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49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49张PPT)

雕塑 七个火柴
红军长征中创造的奇迹
红军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几乎平均每天就 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 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 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华里的路上,只休 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 行军74华里。
长征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 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数字长征
1.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历时两年 2.红六方面军 9800人,80天后剩3300人。 3.红二方面军(中央)8万6千多人,到1935年10月剩7000多人 4.红二、红六军团历经8个省,33000多人,1936年会师剩13000 多人。 5.长征出发时,平均4人一条枪、不到50发子弹。轻机枪200发 子弹,到遵义时,不到2发。 6.湘江一战失去一个师,长征中营以上红军干部牺牲432人。 7.长征总行程6万5千多里。总人数从20多万,会师时降到5万多 人(包括沿途参加红军的)。 8.经历14个省、战斗600余次、40多座山峰、上百条江河、灭敌 7个师19个旅100多个团。
3.遵义会议
• 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3.遵义会议
时间: 1935.1
内容:
(1)纠正…… (2)肯定了……。
选举…… , 取消了……。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敌我
第 一 至 四 次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 A、四渡赤水
• B、渡过乌江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33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33张PPT)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 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 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 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 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活动:我是小导游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了敌人 的追剿计划!
红 军四 渡赤 水
强渡大渡河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
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 着枪林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 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 了对面桥头,为主力开辟了前 进的道路。
飞夺泸定桥
第一篇 大兵压境突围败
——长征原因
思考: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 至
第四次
第五次
中国工农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1930年 至
1933年
19331934年
(国)10万(共)4万 (国)20万(共)3万 (国)30万(共)3万 (国)50万(共)7万
点 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开 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最终建立新中国
1.后期路线:
过草地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达
陕北
天险腊 子口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
会师
D 爬雪山
C 飞夺泸定桥 强渡乌江
强渡大渡河
A 四渡赤水河
突破湘江
B 巧渡金沙江
遵义会议
冲破四道 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 央红军开始长征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20张PPT)

小组 讨 论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从会议前后军事变化、历史上党的领导等角度思考)
遵义会议前:遵义会议前由于博古等人的 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 初期军事上的失利,如果任由他们指挥下 去,红军仍然很危险。。 遵义会议后: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的 指挥,开始扭转战局,走向胜利。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 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 指挥权。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 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 折点。 ③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的标志。
“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 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下了树身和树 根。” ——周恩来
长征胜利的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 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小组 讨 论
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 贵的精神遗产精神?(即长征精神)
1934.10
1935.10
10 11
1936.10
12
1
2
中 央 红 军 突 围 西 进
渡 过 湘 江
强 渡 乌 江
攻 克 遵 义 遵 义 会 议
四 渡 赤 水
渡 过 金 沙 江
强 渡 大 渡 河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49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49张PPT)优秀课件

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
甘肃会宁会师楼
1936.10 会宁
005 1935.10吴起镇
1934.10 瑞金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条件, 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缺少粮食给养、缺医少药。 4、内部矛盾斗争。
1934年,开始长征
金色的鱼钩
——毛泽东
如何理解这段话?(如何认识长征?)
1、宣言书:
象征了红军决不放弃、不畏艰难,坚 定的革命信念。
2、宣传队:
一路上,向广大人名群众宣传了共产党 的思想。
3、播种机:
宣传革命思想,使得群众成为革 命的 种子。


















辈 红军过草红地军穿的过草鞋草 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到达陕北的红4方面军一部
朱 德 、 周 恩 来 、 秦 邦 宪
长 征 到 达 陕 北 后 的 毛 泽


到达陕北的红2方面军一部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 粉碎了……, • 保存了……, • 使中国革命……。 • 红军长征播下……, • 铸就了……, • 打开了……新局面。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 英雄好汉;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全中国人民宣 传了红军的主张;长征是播种机,它把革命的 火种撒遍了沿途的十一个省。长征结束,新的 革命形势就开始了。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第 五 次
1933年10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24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24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A.强渡乌江 C.渡过金沙江
B.攻克遵义 D.会宁会师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6.下图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其中红军三大主力 会师的地点应该是( D )
A.A C.C
B.B D.D
7.(跨学科·音乐)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会师 歌》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转战的历史,如歌词中三大主力军 胜利会合的地点是( A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A.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B.长征前,红四方面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江西 C.红二方面军途经安顺场、泸定桥、毛儿盖到会宁 D.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变得机动灵活
14.(2023·湖北武汉)据统计,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 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极寒的情况下, 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 座海拔4 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 茫茫草地。这主要体现红军( A ) A.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恪守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 D.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顾全大局
开的伟大意义
家国情怀: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红军的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瑞金
生死攸关
吴起镇
围剿 毛泽东
核心概念梳理
红军长征是指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期间,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分别从长江南北各 苏区撤离,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余里,因此长征又 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1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略转移”是什么。 (1分)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主要原因。(2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 (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  (共17张PPT)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2页第一段, 说一说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8万人西进,冲 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 这样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但 是国民党在湘西已经做好准备,于是毛泽 东主张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得到大家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 遵义。
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 革命的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 体内容是什么?
时间
内容
意义
结合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过程 中遇到的困难?
水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草 地区域人烟稀少,气候多变,海拔较高,空气稀薄。由 于张国焘拒绝北上,另立中央,使得红四方面军不得不 三次走过草地,受尽磨难。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 力会师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瑞金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同学们从图片可以看出,红军长征经 过了12个省,跨过五岭山脉,湘江、 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 等,历经25000里。
问: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有哪草地, 草地一片野茫茫。 无人烟, 没村庄, 风嘶吼, 苍穹黄。 吃了皮带吃皮鞋, 只见粮装底朝上。 野韭菜花, 草中藏, 忙采摘, 充饥肠。 革命吃得千般苦, 再辣再涩也觉香。

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 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 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圈,进 入甘肃

生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 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 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 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 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4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44张PPT)

介石已经判明红军的意图,在通往湘西的道路上
,埋伏重兵...... -------刘伯承《回顾长征》
讨论:长征路上最困难的时候,
红军队伍该做怎样的抉择呢?
应该按照既定的方 针,继续去湘西与红 二六军团会合,复兴 后再回来。 应该该向敌人力量 薄弱的地方去,建立 新的革命根据地。
遵义会议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意义:
1、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
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2、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 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1、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 和组织上“左” 的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 事主张
3、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
局常委 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
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
的事件了。”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的。
——毛泽东
历史八年级上册( RJ )教学课件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20万
30万 40万 50万
3万 毛泽东 诱敌深入 胜利
3万 7万 朱、周 8万 博古 李德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全线出击 打阵地战 失败 防御保守
会宁 会宁
红四 方面军
红二 方面军
中央和红一
方面军
1936年 10月, 红军三 大主力 会师, 宣告红 军二万 五千里 长征胜 利结束。
据统计: 参加长征的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 均年龄不足20岁,14到18岁的战士占百分之四十。 红军长征共爬过18座山,其中5座海拔4千多米终 年冰雪覆盖;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份;占 领过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22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22张PPT)

(1921年)
(1935年)
(1949年)
14年 转 14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 如二七惨案、 大革命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利
折 点
由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 建立新中国
读图说史
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图一、图二中分别召开的是 哪次会议?请分别说出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
时间
军队人数 敌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1933年
分散兵力


50万
10万 博古

1934年
李德
进攻冒险
失 败
防御保守
问题: 1.请你根据材料预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 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依据:当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 上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
1932年
军队人数 敌我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领导人 毛泽东
第四次 1933年 5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战略战术 结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胜利 各个击破
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毛泽东制定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
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前四次反“围剿”红军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 为安。
3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4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易错点: 1.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遵义会议 2.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 长征的胜利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29张PPT+素材)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29张PPT+素材)

图说 长征
瑞金——中国工农苏维埃 政府旧址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 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 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图说 长征
红军长征突破湘 江烈士纪念碑园
湘江战役:
长征途中,红军拼死英勇冲杀,突破 了敌人四道防锁线,渡过了湘江,但
是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
图说 长征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湘江战役 强渡乌江 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强渡,解放遵义 与敌人一场恶战,损失过半 从此跳出敌人 的包围圈 强渡,飞夺沪定桥 声东击西,打乱敌人的追剿 计划

1、提问——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 和轮船 吗?你 们知道 它们发 明于什 么时候 ?谁为 它们的 发明做 出了重 要贡献 ?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 的 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 征胜利结束
长 征
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 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 为安。
胜利的保障: 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
某同学是这样描述长征的:
1933年10月,红军从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出发,刚开始由于犯了“右”倾错误损 失惨重,四渡赤水之后,在遵义召开了会 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之后 红军巧渡金沙江,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一路胜利进军,最终在1936年10月在陕 西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自然科学: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 ,为工 业革命 提供了 理论基 础。

小结: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 革命以 英国为 中心,18世纪60年代 珍妮纺 纱机问 世标志 工业革 命开始 ,1885年瓦特 蒸汽机 问世大 大推动 了机器 的普及 和推广 ,将人 类推入 “蒸汽 时代”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PPT教学精品课件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PPT教学精品课件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1.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现实意义:
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提升达美
合作探究二: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心中的“长征精神”
D 心情( )
A. 遵义会议
B. 会宁会师
C. 井冈山会师
D. 吴起镇会师
实践 展美
D 3.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
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
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
D.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 遵义某校准备开展一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7周年”合唱音

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
意义:①②③④。
实践 展美
B 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伐战争的失败
2.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
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学习目标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通过“重走长征路”,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大事件 所在的地理位置。 2.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学习遵义会议的内容,认识其 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红军长征的学习,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感悟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部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ppt优质课件

(部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ppt优质课件

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1、内部的矛盾; 2、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 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 3、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小组探讨: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 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毛泽东 材料二: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封的将帅中,中将以上的共254人, 其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勇往直前、百折不挠、长征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大步迈向民族复兴。
(1949年)
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勇往直前、百折不挠、长征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大步迈向民族复兴。
14年 转 我们纪念长征,最重要的是弘扬长征精神,把革命先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巧 渡金沙江,逃出敌人包围圈。 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进入格草雀地儿两山三等天十,几红座军雪的山干;粮红就四基方本面上军吃在完历了时。1年多的
•“就长靠征吃中野,菜翻、越草的根海、拔树44皮00充米饥以。上”的老雪红山军就彭有永5座清,说其,“有的 野菜中、梦野笔草山有、毒夹,金吃山了都轻是则两呕次吐经泻过肚。,重则中毒死亡。前边的部
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就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了。”
(2)在此事件的艰苦历程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 ①四渡赤水 ②遵义会议召开
第五次反“围剿” 新中国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的失利 点 因此,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想起当年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对自己说:风雨过后一定会见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1、原因:1933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的失败。 2、时间: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军8 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共22张PPT)




小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 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 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 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 家。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 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 武装起来的中、现在是、今后仍 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 高呼:长征精神万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时间 第 一 至 四 次 军队人数 敌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20万 30万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4万 3万 3万 毛泽东 避敌主力 (前三次)
诱敌深入 周恩来 集中优势 朱德 (第四次) 各个击破
博古 李德
胜利
50万
7万
合作探究


1、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结论: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 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 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 的危机。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 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 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第二,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 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证。 第三,遵义会议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转移的方向, 这对于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促进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具 有重大意义。

历史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34张PPT)

历史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34张PPT)

胜 利 失 败
第五次
1933年 至 1934年
(国)50万 (共)8万
博古 李德
原因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五单元


肃 西
腊子口

西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雪山







江 西
金 沙

贵阳
湘 江
烈士纪念碑园
湘江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 损失惨重,只剩三万多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五单元


肃 西
腊子口

西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雪山





第 ③ 站

——


江 西
金 沙

遵义
贵阳
贵 南 州 广 西
瑞金 福
1934.10.

遵 义
遵义会议会址
时间 地点
雪山





终 点 站
福 建
——


江 西
金 沙

贵阳
贵 南
1934.10.
州 广 西
瑞金

会 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 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吴起镇 会宁 过草地 爬雪山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 (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 (共17张PPT)

5.“红军不怕远征难”,毛泽东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下面这首气势磅礴的
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描写的事件不包括(D) A.巧渡金沙江 B.飞夺泸定桥 C.过雪山草地 D.井冈山会师
6.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 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D)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跃进大别山
2.遵义会议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D) A、中国道路 B、红军军事 C、党的组织原则 D、党的领导核心
3、“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 无坚不摧谁敢当。”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 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湘江战役
②巧渡金沙江 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
⑤甘肃会宁会师 ⑥爬雪山,过草地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②⑤③④⑥ C、②①④⑥⑤③ D、①③④②⑥⑤
4.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C) A.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 B.抗日救亡道路的探索
C.新民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红军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
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 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上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23张PPT)

红军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时间
军队人数
敌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 一 至 四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20万 30万
4万 3万 3万
毛泽东 (前三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周恩来 朱德
集个击破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意义:打乱了敌 人的追剿计划。
红军四渡赤水
渡过金沙江 (意义:跳出了敌人 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红军由22名突击 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 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 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 了对面桥头,为主力开 辟了前进的道路。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中国的革命道路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学习目标
1.了解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以及红军的“反围 剿” 2.掌握红军长征的基本情况 3.掌握遵义会议召开时间、内容、意义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与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红军长征的原因;按顺序总结出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 2.遵义会议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3.红军长征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长征精神有哪些?
第 五 次
1933年10 月至
1934年
50万
8万
博古 李德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失败
防御保守。
长征主要路线:
江西瑞金 渡过湘江 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吴起镇会师
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
银川三中

一 课标解读
纲 二 教材分析
三 学情分析
四 教学目标
五 教学实施
一 课标解读
课标:
讲述中国工 农红军长征 的故事,体 会红军的革 命英雄主义 精神;
知道遵义会 议,认识其 在中国革命 史上的地位。
关于长征故事的行为动词有“讲述”和“体 会”“讲述”的要求比较高,除了了解这段历史 内容之外,还要能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 出来,达到讲故事的水平。“体会”这个词的基 本涵义是“体验领会”。在这里需要学生在学习 的过程中产生亲身体验的感觉,有心灵上的感应。 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体会长征精神,然后达到 理解和学习长征精神的目的。
关于遵义会议的行为动词有“知道”和“认 识”。“知道”这个词层面意思比较简单,只要 知道近代史上有遵义会议这一历史事件即可; “认识”的要求就高了,要求学生在了解遵义会 议的基础上,在思想上有所感悟,才能达到认识 这一层面。
二 教材分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从 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中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分3课讲述了第一次国共合 作推动国民革命;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共反抗国民反动统治,进行工 农武装,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探索出新的革命道路。1934年,面对 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围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课本主要分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 利会师陕甘”三个子目来讲述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的艰苦历程(重点是 遵义会议)及长征胜利的意义。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 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红军两 万五千里长征向世人证明,中国革命的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是英勇的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定可以战胜千难 万险,取得革命的胜利。
难点:分析红 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认识遵义会议在中 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实施
1 导入 2 长征故事 3 长征的过程及路线 4 遵义会议 5 长征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1 导入
2 长征故事
3 长征的过程及路线
4 遵义会议
5 长征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三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讲述的长征,这一内容学生大部分都知道。 八年级学生的语文学科在本学期开学的第一个单元学习 的就是关于长征的内容:有《七律·长征》、《草地》等 课文;在小学的时候也学过《丰碑》、《金色的鱼钩》 等描写长征故事的文章;很多学生看过关于长征的各类 书籍、影视作品;有学生还参观过长征的纪念馆,走访 过长征的老红军。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挖掘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学习思考潜力,进行深度 学习,是本课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主要考虑的学情因素。
四 教学目标
依据对课标的解读和对教材及学情的分 析,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讲述长征故事,以长征路线为线索,梳 理长征艰苦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加深对 长征史实的了解,理解并学习长征精神。
了解第五次反围剿的事实,探究红军被 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了解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历史 上的地位;
重点:长征的 故事及其体现的长 征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