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相关计算参数与方法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6844257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7.png)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萍乡市规划局2015年12月前言为了推进萍乡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根据萍乡市委、市政府《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要求,萍乡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该导则。
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设防标准、计算方法、内容要求、设计要点、模型评估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和指引,并在广泛征求有关规划、设计、管理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七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与定义;3.基本规定;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5.海绵城市规划指引;6.海绵城市的设计指引;7.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相关计算方法。
本导则由萍乡市规划局负责管理,由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萍乡市规划局(地址:萍乡市安源区韶山西路1号)。
主编单位:萍乡市规划局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主要起草人:马洪涛周丹赵晨辰吕梅康彩霞王江磊黄涛段耀文钟宜根主要审查人:贾君辉刘民佟庆远李王锋卜亚峰颜雪萍易庆目录1. 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生效时限 (1)1.3. 实现目标 (1)1.4. 适用范围 (2)1.5. 导则定位 (2)1.6. 编制依据 (2)1.7. 标准参考 (3)2. 术语与定义 (4)3. 基本规定 (12)4.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 (14)4.1. 总体要求 (14)4.2. 总体标准 (14)4.3. 地块标准 (17)5. 海绵城市规划指引 (19)5.1. 规划技术总则 (19)5.2. 总体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33)5.3.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59)5.4. 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技术要点 (73)6. 海绵城市的设计指引 (80)6.1. 海绵城市设计的原则 (80)6.2. 建设项目分类设计指引 (82)6.3. 不同类型用地常见设施使用指引 (103)6.4. 常见设施设计要点 (104)7. 海绵城市主要计算参数及相关计算方法 (145)7.1. 计算参数 (145)7.2. 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47)7.3. 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48)7.4. 以调节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50)7.5. 以转输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51)7.6. 模拟技术的应用 (151)附一: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175)附二:海绵城市规划案例 (176)1. 广深港光明站门户区低影响开发详细规划 (176)2. 浙江宁波市慈城新区水敏感性城市建设项目 (179)附三:海绵城市设计案例 (187)1. 广西南宁市规划展示馆提升改造工程 (187)2.浙江嘉兴市江南润园生态化雨水景观综合设计案例 (191)3. 广西南宁白沙大道(葫芦鼎大桥-壮锦立交)后排绿地提升改造工程 (197)4. 浙江宁波市滨江公园(一期)地面景观雨水利用工程 (200)1.总则1.1.编制目的为指导和规范萍乡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加大城市雨水径流源头控制,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控制目标的详细的开发控制指标,合理制定以小规模的分散式源头生态控制技术为规划引导的开发模式,因地制宜的设计“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特制定本规划设计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c57317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e.png)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1 总则1.0.1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条文说明】制定本标准的意义和目的。
1.0.2本标准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评价对象为城市。
【条文说明】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和评价对象。
1.0.3海绵城市建设应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格局,维系生态本底的渗透、滞蓄、蒸发(腾)、径流等水文特征的原真性,保护和恢复降雨径流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条文说明】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宗旨。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由于下垫面的过度硬化,破坏了水的循环路径,使水文特征发生变化,对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造成巨大影响,放大了灾害风险。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在维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强化雨水径流管控,最大限度维持城市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修复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1.0.4海绵城市建设应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理念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灰绿结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法综合施策。
【条文说明】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传统做法过度依靠管网进行排水,切断了雨水的径流过程,使城市下垫面对雨水径流的滞蓄、渗透和净化的功能丧失,自然的海绵体功能消失。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海绵体功能,既能缓解生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又能通过灰绿结合,降低工程造价和运维成本。
技术路线由传统的“末端治理”转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管控方法由传统的“快排”转为“渗、滞、蓄、净、用、排”,通过控制雨水的径流冲击负荷和污染负荷等,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目标。
2 术语2.0.1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等方式,控制的降雨径流量与年降雨总量的比值。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171fd7de80d4d8d05a4f19.png)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标签: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公园绿地1、引言某市建设用地规模47.0km2,则47×20%=9.4km2.建成区近期重点工程包括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及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总面积达11.53km2,满足到2020年,某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理念机制创新为先导,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蓄与系统治理同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建设,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某市拟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即仅30%外排至市政雨水管道。
2、海绵型小区2.1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建设的4个小区排水系统在建设期均采用生活排水与雨水分流制排水,是本次实施海绵改造的有利前提。
小区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优化原有传统排水系统,将小区内所有雨水箅子更换为生态型雨水口;将现有不透铺装改为透水铺装,铺设HDPE穿孔排水管收集雨水进入雨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在雨水调蓄模块处设置溢流口,下大雨通过溢流排入下游雨水管道。
雨水一体化设备对渗透雨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杂用水标准后进行小区浇洒。
2.2主要技术措施(1)雨水系统改造工程雨水系统改造工程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态雨水口、植草沟、调蓄模块等。
小区内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道路下敷设穿孔管收集渗透雨水,在合理利用现状管道的情况下,敷设雨水管道收渗透铺装的水及混接的雨水箅子收集的水,接入市政雨水主管道。
雨水收集至尾端雨水调蓄模块,收集后的雨水处理后可进行回用,同时,将对现状雨水口增设提污挂篮进行源头截污,即生态雨水口。
(2)雨水桶雨水桶是规模较小的雨水收集、沉淀、净化设施,设于地面之上。
海绵城市容积法和模拟法对比分析——以某建筑小区为例
![海绵城市容积法和模拟法对比分析——以某建筑小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fc6f39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8.png)
从而减少了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另外,由容积法计算得到的 LID 设施布置方案所达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模拟结果相差不
大,因此在建模条件暂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容积法设置 LID 设施规模,以确保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值要求,或可以
先选择容积法初步计算得出各 LID 设施的布置比例,再用模型法对布置方案进行验证和提升优化。
首先通过各种汇水面雨量径流系数加权计算得出此 LID 布置方案下各子汇水区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再由容积法反推可求出 各分区的实际控制降雨厚度,最后以内插法推算出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通过表 2 可知,按容积法最终计算得出的研究区域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70.16%。
2021.07 | 7
智慧城镇
表 2 研究区域容积法计算结果一览表
(3)在建模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可应用容积法对 LID 设施进行布置,以确保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值要求,或先采用 容积法初步确定各 LID 设施的布置比例,再用模型法量化综合评价 LID 设施布置方案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为海绵设计的优化 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虹 , 丁留谦 , 程晓陶 , 等 . 美国城市雨洪管理水文控制指标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J]. 水利学报 , 2015, 46(11): 1261-1271.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 试行 )( 建城函 [2014]275 号 ) [Z].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4. [3] 许浩浩 , 吕伟娅 . 绿色屋顶滞蓄净化城市降雨径流研究进展 [J]. 人民珠江 , 2018, 39(11): 134-138. [4] 许浩浩 , 吕伟娅 . 下凹式绿地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研究进展 [J]. 人民珠江 , 2019, 40(04): 82-86. [5] 陈鑫 , 喻良 , 郑飞飞 . 海绵城市设计中容积法与模型模拟差异化分析 [J]. 河南科技 ,2018(28):94-99. 作者简介 陈泓(1988),男,给排水设计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海绵城市方向。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具体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具体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417770f5335a8102d22081.png)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项目经理部施工方案(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常规技术方案)审批页工程名称方案名称编制单位编制人签名:编制时间:审核工程管理部技术质量安全环保部经营管理部意见:签名:日期:意见:签名:日期:意见:签名:日期意见:签名:日期:项目总工意见:签名:日期:项目经理(若需要)意见:签名:日期:目录项目经理部 (2)一工程概况 (4)二编制依据 (4)三施工准备 (5)1 技术准备 (5)2 人员、设备配备情况 (5)四施工技术方案 (6)4.1测量定位 (6)4.2挖基 (7)4.3植被及种植土 (8)4.4砾石层 (8)4.5透水盲管及土工布 (8)4.6路缘石开口 (9)4.7溢流雨水口 (9)4.8透水铺装 (9)五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频率 (9)六质量保证措施 (10)七、安全保证措施 (12)八、环境保护措施 (14)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共1条道路;11号路(东段)道路工程起点位于谢家寨接11号路西段,向东延伸。
道路设计等级城市主干道,总宽度60m。
海绵城市工程施工范围K0+000~K2+000二编制依据(1)道路工程设计图;(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5)《给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6)《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8)《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9)《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99);(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2012);(1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
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效果分析
![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eb941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0.png)
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效果分析摘要: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部分,不透水硬化路面面积大,科学合理的设计城市道路海绵设施,控制道路径流总量,消减径流污染,对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论述了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海绵城市效果评价要点。
结果表明:侧分带、人行道绿化带和后排绿地等生物滞留措施对控制道路径流总量具有重要作用;对雨量控制影响较大的参数依次为:生物滞留设施面积,渗透层深度,蓄水层深度;采用加权计算各分区雨量控制率获得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方法评价项目径流总量控制率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城市道路、海绵设施、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不透水下垫面面积逐渐增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和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从源头解决城市内涝、消减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涵养城市水资源,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新构想,提倡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达到15~24%,城市道路以不透硬化路面为主,径流系数大,雨量控制能力弱,科学合理的设计城市道路海绵设施,控制道路径流总量,消减径流污染,对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论述了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海绵城市效果评价要点。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
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导则
![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447677c8c5da50e2524d7ff3.png)
海绵城市设计导则v0.1创新研究院杨石泉2019.10实施海绵城市的价值1、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响应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号召,赋予城市对雨水的生态化应对措施,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2、赋予景观更完善的功能“没有功能的景观就是在耍流氓!”,实施多功能的景观建设具有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营造更加宜居的社区环境科学设置的海绵措施有利于改善环境水质,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4、实现城市雨水的精细化管理中国质造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理念就是生产力精细化,精细化管理雨水,将变废为宝。
海绵城市设计导则的作用1、快速实施海绵城市设计分专业述说海绵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点,精简扼要,配合图片说明,帮助设计师快速掌握海绵设计中需要注意的点,少走弯路。
2、掌握海绵设计基本方法海绵设计主要是针对雨水汇流路径的管理,计算并控制其汇流过程的水质、水量和去向。
所以主要是给排水专业的内容,针对其设计内容引进鸿业海绵设计软件,结合海绵设计模板,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工作,实现快速、准确设计。
3、降低项目沟通成本、提升设计工作效率统一项目各关系方对海绵设计原则的认识,在共识基础上开展设计,减少过程沟通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海绵城市的实施1、给排水1.1 汇水分区1.2下垫面层1.3海绵设施1.4管线设计1.5结果输出2、景观2.1下垫面2.2高程2.3海绵设施3、绿化3.1高程3.2植物设计宜忌·根据工程需求划分汇水分区住宅小区、公建社区等,宜利用建筑分开片区划分,适当合并分区,避免因分区过于细碎而影响景观整体效果。
·盲目直接使用软件提供的分区信息软件直接生成的分区因为只参考某一标高值,撇除现场与图纸的差异影响,仍然存在与项目需求的差异,故在软件生成分区后,应在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或合并,重新描线,以达到项目需求。
·分区过密或过疏分区过密会导致计算量及工作量过大,且容易对园建、植物专业设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过疏则导致计算不准确,设计质量下降。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https://img.taocdn.com/s3/m/ce9a325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3.png)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一、项目概述本项目位于_____地区,占地面积为_____平方米。
项目旨在通过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雨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设计目标1、雨水径流总量控制根据当地的年降雨量和相关规划要求,确定本项目的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_____%。
2、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排放,使雨水排放达到当地规定的水质标准。
3、雨水资源化利用收集和利用部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设计参数1、降雨量收集当地多年的降雨数据,确定年平均降雨量为_____毫米,设计暴雨重现期为_____年。
2、土壤渗透系数根据现场勘察和土壤测试结果,本项目场地的土壤渗透系数为_____毫米/小时。
3、下垫面类型及径流系数项目区域内的下垫面类型包括屋面、道路、绿地等,其径流系数分别为:屋面_____、道路_____、绿地_____。
四、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1、屋面雨水收集在建筑物屋面上设置雨水收集管道,将雨水引入雨水储存设施。
屋面雨水经初期弃流后,进入储存设施。
2、地面雨水收集在道路和广场等区域设置雨水口,通过雨水管道将雨水收集至雨水储存设施。
3、雨水储存设施设计雨水储存池,其容积根据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和回用需求确定。
储存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做好防渗处理。
4、雨水回用系统将储存的雨水通过加压泵送至回用点,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
回用管道采用 PE 管,确保水质安全。
五、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1、绿色屋顶在部分建筑物屋顶设置绿色屋顶,增加雨水的滞蓄和渗透能力。
绿色屋顶的构造包括植被层、基质层、过滤层和排水层等。
2、透水铺装在人行道、停车场等区域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提高地面的渗透能力。
3、下沉式绿地在绿地中设置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地面一定高度,增加雨水的滞蓄量。
下沉式绿地内种植耐水湿的植物。
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4f1d0bb8e45c3b3566ec8b60.png)
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前言为了推进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根据《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定》(南发[2015]7号)、《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南府办[2015]11号)的要求,南宁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该导则。
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有关的设防标准、计算方法、内容要求、设计要点、模型评估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和指引,并在广泛征求有关规划、设计、管理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九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础资料;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5.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相关计算方法;6.海绵城市规划;7.海绵城市设计;8.常用设施设计指引;9.模型在海绵城市评估方面的应用。
本导则目前是试行版,由南宁市规划管理局负责管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邮政编码:100037)。
本导则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导则参编单位:南宁建筑设计研究院,南宁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王家卓,李帅杰,李婧,王晨,张春洋……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目录前言 (1)1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生效时限 (1)1.3实现目标 (1)1.4参考资料 (1)1.5适用范围 (1)1.6导则定位 (1)1.7与其他标准的一致性 (2)1.8规范引用 (2)1.9标准参考 (2)2名词术语 (4)3基础资料 (9)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 (11)4.1总体要求 (11)4.2强制性标准 (11)4.3引导性标准 (12)4.4其他相关标准 (13)5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相关计算方法 (14)5.1设计参数 (14)5.2水量计算 (17)5.3渗透设施计算 (19)6海绵城市规划 (21)6.1总体规划中的海绵城市规划 (21)6.2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海绵城市规划 (23)6.3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海绵城市规划 (26)6.4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27)6.5其他相关专项规划中的海绵城市规划 (29)6.6海绵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实施管理 (33)7海绵城市设计 (35)7.1一般规定 (35)7.2设计程序 (35)7.3建筑与小区 (37)7.4城市道路 (39)7.5绿地与广场 (41)7.6河流水系 (42)8常用设施设计指引 (44)8.1技术类型分类与选型 (44)8.2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44)8.3常见设施设计要点 (49)8.4常见设施的组合设计 (59)附件A 模型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 (61)1.1模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61)1.2常见模型 (61)1.3模型构建 (62)1.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模型应用 (68)1总则1.1编制目的为指导和规范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加强城市雨水径流源头控制,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控制目标和详细的开发控制指标,合理制定以小规模的分散式源头生态控制技术为规划引导的开发模式,因地制宜的设计“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特制定本规划设计导则。
海绵城市项目设计计算书
![海绵城市项目设计计算书](https://img.taocdn.com/s3/m/18ad62a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c.png)
海绵城市项目设计计算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海绵城市项目设计提供相关计算,包括雨水收集及利用、雨水渗透、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计算。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计算,海绵城市项目可以更有效地处理雨水和污水,达到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标。
2. 雨水收集及利用计算2.1 雨水收集面积计算雨水收集面积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收集面积 = 雨水产生量 / 雨水收集效率其中,雨水产生量可以通过历史降雨数据得到,雨水收集效率可以根据采用的雨水收集系统的性能来确定。
2.2 雨水利用量计算雨水利用量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利用量 = 收集面积 * 雨水利用率其中,雨水利用率是指雨水收集系统实际能够利用的雨水量占总收集量的比例。
雨水渗透计算是为了确定雨水渗透系统的设计参数,以提高城市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1 绿色屋顶设计绿色屋顶是一种常见的雨水渗透系统,其设计参数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屋顶绿化率 = 绿化面积 / 屋顶总面积覆土厚度 = 覆土容量 / (屋顶总面积 * 屋顶绿化率)其中,绿化面积是指覆盖植物的面积,屋顶总面积是指整个屋顶区域的面积,覆土容量是指屋顶覆土层的体积。
3.2 雨水花园设计雨水花园是另一种常见的雨水渗透系统,其设计参数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花园面积 = 花园容量 / 地面覆盖系数花园深度 = 花园容量 / (花园面积 × 雨水渗透系数)其中,花园容量是指花园能够储存的雨水量,地面覆盖系数是指花园面积与整个地面面积的比例,雨水渗透系数是指雨水在花园中渗透的速度。
污水处理是海绵城市项目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设计和计算,可以高效地处理城市污水。
4.1 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可以根据污水流量和污水负荷来确定。
总污水流量 = 居民污水流量 + 工业污水流量 + 雨水入渗量污水处理能力 = 总污水流量 × 污水处理效率其中,居民污水流量是指城市居民产生的污水流量,工业污水流量是指工业区域产生的污水流量,雨水入渗量是指雨水通过渗透系统进入污水处理厂的量,污水处理效率是指污水处理厂实际能够处理的污水量占总污水流量的比例。
海绵城市初步设计专篇-20171227(民用建筑)
![海绵城市初步设计专篇-20171227(民用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d2709cbf6294dd88d0d26bf2.png)
(初稿)
一、主要设计依据
1、《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
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98号)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4、《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6、《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
7、《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8、浙江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3/1092-();
9、浙江省《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
10、《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16】1号)
11、《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
12、“关于印发《杭州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杭建科发【2016】284号)
13、《杭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14、《杭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
15、《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16、各区(管委会)编制的《海绵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实施方案》;
17、《浙江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18、现行国家、行业、地方相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二、适用范围
本设计专篇适用于新建、改建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
海绵城市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海绵城市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2d6aa2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a.png)
海绵城市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摘要:对海绵城市的计算程序、控制目标、径流系数取值、控制目标、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算公式关键词:海绵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系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南》)自2014年颁布以来,对指导全国海绵城市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技术指南》,在如何确定整个城市的海绵城市控制目标方面做了详细的技术指导,但在项目级(如一个小区、一个公园、一条道路等)控制目标计算方面则语焉不详,导致设计人员在设计计算工作中存在许多误区。
为此,本文对常见的计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供设计人员参考。
问题一:海绵城市计算的程序《技术指南》未针对项目级控制目标计算给出计算程序,常见的计算程序为设计人员首先根据城市规划查询地块的控制目标,再根据所在城市的降雨量(H)—控制率(α)关系曲线得出设计控制雨量,其次由《技术指南》(4-1)V=10ΨHF,确定海绵设施的调蓄容积V,当海绵设施的调蓄容积不少于V时,即认为达到控制目标要求,以上计算过程可以概况如下:计算程序A:a:确定控制目标—b:确定下垫面径流系数—c:计算海绵城市规模(计算公式为V=10ΨHF)—d:进行海绵设施设计。
但是以上程序无法保证雨水进入海绵设施,也没有考虑海绵设施对初始径流系数的影响,因此,无法保证达到控制目标要求。
为了在设计过程中避免以上两个疏漏,笔者认为可通过汇水分区校核雨水是否能够流入海绵设施;通过重新核算径流系数,体现海绵设施对初始径流系数的影响。
计算程序如下:计算程序B:(1)确定控制目标—(2)确定下垫面径流系数—(3)初步划分汇水分区—(4)估算海绵设施规模(计算公式为V=10ΨHF)—(5)进行海绵设施设计(包括海绵设施类型的选择、确定平面位置、确定设施规模等)—(6)重新确定径流系数—(7)重新划分汇水分区—(8)校核控制目标(计算公式为公式(2),公式推导详见问题五),若控制率不达标,则重复(5)-(8),直至达到控制率要求。
石家庄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160613修改版
![石家庄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160613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bbdde2910ef12d2af9e753.png)
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计算公式
![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d328381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11.png)
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计算公式摘要:1.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意义2.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计算公式的提出3.计算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4.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5.结论: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正文: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意义海绵城市,又称水弹性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
它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降低城市对雨水径流的影响,提高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能力,从而实现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计算公式的提出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计算公式为:W = H × A × C × η其中,W 表示年均可利用雨水资源量,单位为立方米(m);H 表示多年平均降雨量,单位为米(m);A 表示汇水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C 表示综合径流系数;η 表示季节折减系数。
三、计算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1.多年平均降雨量(H):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如多年)的平均降雨量,可通过收集历年降雨数据进行计算。
2.汇水面积(A):是指雨水流入某一汇水点的面积,可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综合确定。
3.综合径流系数(C):是指降雨产生的径流与降雨量的比值,受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
一般可通过实地观测和模拟计算确定。
4.季节折减系数(η):是指降雨量在不同季节间的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
四、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海绵城市建设通过采用绿色措施,如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来组织排水,实现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
这样既能避免洪涝灾害,又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计算公式为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提供了一个定量评价方法。
海绵城市相关计算参数与方法
![海绵城市相关计算参数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cc212e95acfa1c7ab00cc26.png)
42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海绵城市相关计算参数与方法本附录提供海绵城市相关计算参数与方法,包括综合径流系数、初期雨水径流量、年径流总量控制容积、蓄水设施的蓄水容积、水面蒸发量、水量平衡法计算、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等,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条件选用海绵城市相关计算参数并进行数值计算。
C.1 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当缺乏资料时,可参照下表取值,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C.1)式中:ψz ——综合径流系数;F i ——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m 2); ψi ——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F ——汇水面积(m 2),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表C.1 径流系数C.2 初期雨水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W i =10·δ·F ···················································· (C.2)式中:FψF =ψiiz ∑•W i——初期雨水径流量,m3;δ——初期径流厚度,mm,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径流厚度可采用2~3mm,地面弃流可采用3~5mm,市政路面可采用4~8mm;F——汇水面积,h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海绵城市相关计算参数与方法本附录提供海绵城市相关计算参数与方法,包括综合径流系数、初期雨水径流量、年径流总量控制容积、蓄水设施的蓄水容积、水面蒸发量、水量平衡法计算、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等,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条件选用海绵城市相关计算参数并进行数值计算。
C.1 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当缺乏资料时,可参照下表取值,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C.1)式中:ψz ——综合径流系数;F i ——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m 2); ψi ——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F ——汇水面积(m 2),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表C.1 径流系数C.2 初期雨水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W i =10·δ·F ···················································· (C.2)式中:FψF =ψiiz ∑•W i——初期雨水径流量,m3;δ——初期径流厚度,mm,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径流厚度可采用2~3mm,地面弃流可采用3~5mm,市政路面可采用4~8mm;F——汇水面积,hm2。
C.3年径流总量控制容积推荐根据本地多年记录的分钟降雨数据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采用水力模型计算确定,如无条件,可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推荐的容积法按下式进行计算。
V T=10H·R V·F·················································· (C.3)式中:V T——年径流总量控制容积(m3);F——汇水区域面积(ha);H——设计降雨量,mm,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可按附录C取值;R V——雨量径流系数,多种用地性质时采用加权平均值。
C.4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降雨数据按照附录C制定本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如无相关降雨数据,可参考临近城市相关降雨数据取值。
C.5以下设施的蓄水容积不应计入总蓄水容积:a)对径流总量削减没有贡献的设施:如用于削峰的调节塘/池等;b)对径流总量削减贡献很小的设施:如转输型植草沟、渗管/渠、初期雨水弃流、植被缓冲带、人工土壤渗滤设施等;c)在径流系数内已综合考虑其空隙的设施:如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结构内的空隙;d)受地形条件、汇水面大小等因素影响,无法有效收集径流雨水的设施。
C.6蓄水设施的蓄水容积计算应满足以下要求:a)具有渗透功能的综合设施,蓄水最大深度应根据该处设施上沿高程最低处确定;b)用于接纳初始阶段降雨的雨水罐、雨水池等,可蓄水容积应结合所蓄雨水的利用安排确定,雨前不能及时排空的容积不应计入核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蓄水容积;c)每处设施计入总调蓄容积不应大于设计降雨量下其汇水面内的实际降雨径流量;d)每处设施计入总调蓄容积应不大于一个周期内排放量、水体渗透量、水面蒸发量和回用量之和,其中排放量根据可排空的体积确定,回用量根据实际回用水量确定,水体渗透量和水面蒸发量根据计算确定。
一般取一个周期24h。
e)对于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等顶部或结构内部有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设施规模应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对透水铺装等仅以原位下渗为主、顶部无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其基层及垫层空隙虽有一定的蓄水空间,但其蓄水能力受面层或基层渗透性能的影响较大,因此透水铺装可通过参与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计算的方式确定其规模。
1)渗透设施有效调蓄容积按下式进行计算:V S=V-W P ···················································· (C.4)4344式中:V S ——渗透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水空间的容积,m 3; V ——渗透设施进水量,m 3,参照“容积法”计算; W P ——渗透量,m 3。
2) 渗透设施的日雨水渗透量应按下式计算:················································· (C.5)式中:W s ——渗透量(m 3);α——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可取0.5~0.8; K ——土壤渗透系数(m/s ); J ——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0; A s ——有效渗透面积(m 2); t s ——渗透时间(s ),按24h 计。
3) 土壤渗透系数应根据实测资料确定,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附录B 取值。
4) 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 水平渗透面积按投影面积计算;2 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所对应的的垂直面积的1/2计算;3 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4 埋入地下的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
C.7 水面蒸发量可按以下方法计算:a) 水面蒸发量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b) 当实测数据缺乏时,可按照下式计算:································· (C.6) 式中:Q zh ——水池的水面蒸发量,L/d ; S ——水池的表面积,m 2;P m ——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a ; P a ——空气中的蒸汽分压,Pa ; V md ——日平均风速,m/s 。
c) 水面蒸发量也可采用多年平均逐月蒸发量确定。
C.8 水量平衡法可按下表计算:水量平衡法主要用于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储存容积的计算。
设施储存容积应首先按照“容积法”进行计算,同时为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如保持设计常水位),再通过水量平衡法计算设施每月雨水补水水量、外排水量、水量差、水位变化等相关参数,最后通过经济分析确定设施设计容积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水量平衡计算过程可参照表C.2。
s s s t KJA αW =52.0(zh m a md Q S P P V =-)(1+0.135)表C.2 水量平衡计算表C.9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悬浮物(SS)的控制率计,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对于径流污染物的控制率应以实测数据为准,缺乏资料时,可按下表取值。
表C.3 低影响开发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率C.10雨水收集回用的用途按《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规定,用于绿化浇洒、道路及广场冲洗、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循环冷却水补水、景观水体补水和冲厕。
绿化浇洒、道路及广场冲洗、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循环冷却水补水等各项最高日用水量可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C.11雨水收集回用容积宜根据逐日降雨量和逐日用水量经模拟计算确定。
当资料不足时,宜按下列规定计算:a)当设计需水量小于收集范围的设计收集量时,雨水收集回用容积宜根据设计需水量确定,按下式计算:V U=Q U·T U/0.9 ················································· (C.7)4546式中:V U ——雨水收集回用容积(m 3) Q U ——雨水日用量(m 3);T U ——雨水利用天数(d );宜取3-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