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大变形
隧道软岩大变形应急预案
隧道软岩大变形应急预案1. 背景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软岩地层在隧道工程中被广泛遇到。
然而,软岩地层的不稳定性和易变形性使得软岩隧道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应对隧道软岩大变形事件,制定一套有效的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2. 目标本文件旨在提供一套全面且实用的隧道软岩大变形应急预案,以确保在发生大变形事件时能够有效应对,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3. 识别风险在制定应急预案之前,我们需要对隧道软岩大变形事件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隧道软岩大变形风险: - 地质变形:软岩地层容易发生地质变形,如地裂缝、岩体滑移等。
- 围岩开裂:软岩地层的围岩容易发生开裂现象,从而导致隧道结构的损坏。
- 地下水涌入:由于软岩地层的渗透性较大,地下水涌入隧道的风险较高,可能导致隧道失稳。
- 隧道变形:隧道内的支护结构和土体可能出现变形,增加了隧道的风险。
4. 应急预案4.1 现场监测与报警系统为了及时掌握隧道变形情况,安装一套完善的现场监测与报警系统是必要的。
该系统应包括以下内容: - 地震监测仪:用于感知地震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及时报警。
- 地质变形监测仪:用于监测地层的变形情况,如地裂缝、滑移等,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 沉降监测仪:用于监测隧道的沉降情况,预警可能引起结构损坏的情况。
- 支护结构监测仪:用于监测隧道内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
4.2 预警机制与应急响应在监测到隧道软岩大变形的预警信号后,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与应急响应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 预警信号接收: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接收和处理预警信号。
- 应急响应团队:组建一支应急响应团队,人员包括地质专家、结构工程师、隧道管理人员等,确保能够迅速响应和应对突发事件。
- 预警级别划分:根据不同的预警信号级别,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
- 疏散和救援方案:制定隧道疏散和救援方案,确保人员的安全和福祉。
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
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隧道施工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软岩地层的隧道施工则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工程。
软岩地层的特点是强度低、变形大,因此在软岩地层中施工隧道需要采取特殊的技术手段,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软岩地层特点软岩地层是指岩石中固结程度较差、抗压强度较低的一类地层。
软岩地层的主要特点包括:岩体强度低,岩石容易破碎;岩体的固结程度较差,容易发生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岩体中含有大量的地下水,地下水的压力对隧道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1. 地质勘探与预测在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预测工作。
通过地质勘探,了解软岩地层的分布、厚度、倾角等信息,为后续的施工工作提供准确的地质数据。
2. 支护技术软岩地层中,隧道的支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常用的支护技术包括喷锚、喷浆、预应力锚杆等。
喷锚技术通过在软岩地层中注入混凝土,增加地层的强度,提高隧道的稳定性。
喷浆技术则是通过注入浆液,填充地层的裂缝和空隙,增强地层的连续性。
预应力锚杆则是在软岩地层中埋设钢筋,并施加预应力,增加地层的承载能力。
3. 掘进技术软岩地层的掘进工作需要采用合适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法。
常用的掘进机械包括盾构机、液压钻头等。
盾构机是一种专门用于软岩地层中的掘进设备,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
液压钻头则是通过注入高压液体,将软岩地层冲击破碎,实现隧道的掘进。
4. 预防措施在软岩地层的隧道施工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例如,应加强对地层的监测,及时掌握地层的变形和水位变化情况;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的应用案例1. 某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在某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软岩地层的掘进工作采用了盾构机和液压钻头相结合的方式。
软岩大变形研究现状
隧道围岩大变形阶段报告1.概述深埋隧道通过软岩和断层带时,在高的地应力和富水条件下通常产生大变形.这种隧道围岩变形量大,而且位移速度也很大,一般可以达到数十厘米到数米,如果不支护或支护不当,收敛的最终趋势是隧道将被完全封死,如果发生在永久衬砌构筑以前,往往表现为初期支护严重破裂、扭曲,挤出面侵入限界.这种大变形危害巨大,严重影响施工工期或者线路正常运营,而且整治费用高昂.在国内外相继出现了大量的隧道围岩大变形工程实例,并且在治理这些问题中取得了很多经验.日本的岩手隧道,长25.8km,采用新奥法施工.地质条件为凝灰岩与泥岩互层,单轴抗压强度为2~6MPa.施工中净空位移和拱顶沉降都是很大的,上断面的净空位移100~400mm,最大到411mm;下断面的净空位移最大为200mm,拱顶下沉为10~100mm.日本惠那山隧道,长8.635km,围岩以花岗岩为主,其中断层破碎带较多,局部为粘土,岩体节理发育、破碎,岩石的抗压强度为 1.7~3.0MPa,隧道埋深为400~450m,原始地应力为10~11MPa.施工时产生了大变形,在地质最差的地段,拱顶下沉达到930mm,边墙收敛达到1120mm,有600cm2面积的喷射混凝土侵入模筑混凝土净空.最后采用9.0m和13.5m的长锚杆,并重新喷护20cm厚的钢纤维混凝土后,结构才得以基本稳定.陶恩隧道长6400m,开挖断面面积90-105m2,位于显著变质的岩带内,如片岩、千枚岩等,主要岩层为绢云母、千枚岩夹绿泥石,抗压强度,洞内无地下水活动,隧道埋深为600-1000m,原始地应力为16.0-27.0 MPa,侧压力系数近似为1.0,围岩强度比为.陶恩隧道采用台阶法施工,在设计时,由于对在挤压性围岩隧道施工缺乏经验,采用的初期支护参数较小,导致拱顶发生1.2m的位移.而后把锚杆改为6m,并初次采用纵向伸缩缝,缝宽20cm,间隔3m,支撑也是可缩的,并在隧道底部增加了隧底锚杆,喷射混凝土厚度保持25cm不变.上述补强措施对大变形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已完成段,其洞壁已严重侵入二次衬砌净空,只能采取扩挖的办法处理,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此时的净空收敛大约是20-25cm.要再大时,要增打9m以上长度的锚杆.奥地利阿尔贝格隧道隧道长13980m,开挖断面面积90-103m2,岩石主要为千枚岩、片麻岩,局部为含糜棱岩的片岩、绿泥岩,岩石强度为1.2~1.9 MPa,隧道的埋深平均为350m,最大埋深为740m,原始地应力为13.0 MPa,围岩强度比为0.1~0.2.隧道采用自上而下的分布开挖法,先开挖弧形导坑,施作初期支护,然后再开挖台阶<分左、右两次分别进行>,最后检底.由于阿尔贝格隧道是在陶恩隧道之后施工的,该隧道设计时的初期支护就比较强,喷射混凝土厚20~25cm,锚杆长6.0m,同时安设了可缩刚架.但是由于岩层产状不利,锚杆的长度仍不够,施工中支护产生了很大变形,拱顶下沉量达到15~35cm,最大水平收敛达70cm,变形速度达11.5cm/d,后来采取将锚杆的长度增加到9.0~12.0m的办法,才是变形得到了控制,变形速度降为5.0cm/d,变形收敛时间为100~150d.家竹箐隧道隧道全长4990m.隧道位于盘关向斜东翼,属单斜构造,岩层产状N20°~35°E/18°~30°NW.由于距向斜轴部较远,故皱褶、断层不发育,只在隧道中部煤系地层中发育有一正断层F1,其破碎带宽15~20 m. 隧道横穿家竹箐煤田.隧道南段为玄武岩,北段为灰岩,北段为灰岩,中部3890 m为砂、泥岩与为钙质、泥质胶结的砂岩夹泥岩的煤系地层.隧道掘进进入分水岭之下的地层深部后,在接近最大埋深<404m>的煤系地层地段,由于高地应力的作用,锚喷支护相继发生严重变形.在一般地段,拱顶下沉为50-80cm,侧壁内移50-60cm,底部隆起50-80cm;在变形最严重地段,拱顶下沉达到240cm,底部隆起达到80-100cm,侧壁内移达到160cm.为整治病害具体措施如下:①设置特长锚杆加固地层;②改善隧道断面形状,加大边墙曲率;③采用先柔后刚、先放后抗的支护措施;④加大预留变形量;⑤提高二次衬砌的刚度;⑥加强仰拱.大变形得到迅速整治,衬砌施工后,结构完好,未出现任何开裂现象,经预埋的应力、应变计测试,有足够的安全储备.木寨岭隧道全长1710m,穿越地层围岩主要为二叠系炭质板岩夹砂岩与硅质砂板岩.存在的主要构造体系是山字型构造体系.属地应力集中区,隧道穿越区为沟谷侧,原始地应力难以释放.隧道主要地质为炭质板岩夹泥岩,局部泥化软弱,呈灰黑色,围岩层理呈褶皱状扭曲变形严重,大部分地段围岩较破碎,洞身渗涌水频繁,部分地段呈股流.隧道在高地应力大变形地段,严重处拱顶累计下沉达155cm.经研究主要采取的处理措施有:①开挖总体采用双侧壁法;②初期支护钢架与临时支撑采用I22型工字钢、自进式锚杆,超前支护小导管,拱脚两侧增设小导管锁脚.导坑开挖时预留变形;③修改原设计仰拱;④二次衬砌采用双层钢筋网,与仰拱预留钢筋焊接;⑤对需换拱段与开挖后变形较大的地段,除施作长的自进式锚杆外,再采用小导管进行双液注浆.2.发生围岩大变形的地质条件与隧道围岩大变形发生机理大变形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有的学者提出根据围岩变形是否超支护的预留变形量来定义大变形,即在隧道,如果初期支护发生了大于25 cm<单线隧道> 和50cm<双线隧道>的位移,则认为发生了大变形.姜云、李永林等将隧道围岩大变形定义为:隧道与地下工程围岩的一种具有累进性和明显时间效应的塑性变形破坏,它既区别于岩爆运动脆性破坏,又区别于围岩松动圈中受限于一定结构面控制的坍塌、滑动等破坏.同时将隧道围岩大变形分为受围岩岩性控制、受围岩结构构造控制和受人工采掘扰动影响三个大的类型.2.1大变形发生的地质条件发生大变形的隧道一般具有以下地质特征:〔1〕隧道围岩条件.发生大变形的围岩主要有:①显著变质的岩类,如片岩、千枚岩等;②膨胀性凝灰岩;③软质粘土层和强风化的凝灰岩;④凝灰岩和泥岩分互层;⑤泥岩破碎带和矿化变质粘土等.这类围岩的凝聚强度c值较低,内摩擦角 值很小,单轴抗压强度较低.〔2〕隧道处于高应力区,且大变形地段的隧道一般埋深在100m以上.〔3〕隧道围岩的天然含水量大.2.2隧道围岩大变形发生的机理人们通常把大变形机制分为两大类:〔1〕大变形的原因之一,是开挖形成的应力重分布超过围岩强度而发生塑性变化.如果发生缓慢就属于挤出〔如果是立刻发生就属于岩爆〕.〔2〕大变形的原因之二,是岩石中的某些矿物成分和水反应而发生膨胀.发生膨胀变形的围岩在开挖时一般有较高的强度,变形主要发生在隧道运营过程中,一般表现为底部鼓起,而隧道顶部和边墙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在隧道通过炭质板岩和断层带时,引起大变形的原因主要为第一条.同时国内外学者也认为,软岩隧道的大变形可以描述为一种以挤出为主、膨胀为辅的水-力耦合过程.而对于第一条原因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围岩挤出是开挖引起的应力重分布超过岩体强度时屈服的结果,并且通过一些列的研究将围岩挤出的力学机制分为以下三大类:〔1〕完全剪切的破坏〔如图1a〕.在连续的塑性岩体与含有大开裂度裂隙的非连续岩体中会发生这种破坏.〔2〕弯曲破坏〔如图1b〕.一般发生在千枚岩与云母片岩等变质岩或泥岩、油页岩、泥质砂岩与蒸发岩等薄层状塑性沉积岩中.〔3〕剪切和滑动破坏〔如图1c〕.发生于相对厚层的沉积岩中,包括沿层面的滑动和完整岩石的剪切两种破坏形式.〔a 〕完全剪切的破坏 〔b 〕弯曲破坏 〔c 〕剪切和滑动破坏图1 挤出性围岩隧道失稳形式分类3.大变形的预测研究现状隧道的大变形给隧道施工和运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国内外学者对隧道大变形的预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在预测隧道变形的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有C&C 法,这种方法由Egger 〔1973〕、Kastner 〔1974〕和Hoek 、Brown 〔1980〕提出,并逐步完善.这种方法基于以下假设:〔1〕圆形隧道;〔2〕课题可以概化为二维平面应变问题;〔3〕均质各向同性介质;〔4〕弹-塑性材料;〔5〕现场地应力属于静水压力场;〔6〕均匀的径向支护压力.其计算公式如下:〔1〕弹性状态下的围岩位移〔i u 〕011()i i u P P r μκ+=-〔1〕 其中,μ、κ分别为岩石的泊松比和杨氏模量;0P 、1P 分别为地静压力和支护压力;i r 为隧道半径.〔2〕塑性状态下的位移〔j u 〕Hoek-Brown 方法:1j j u r ⎡=-⎢⎣ 〔2〕 式中当e j r r <,2ln e j r R D r ⎡⎤=⋅⎢⎥⎢⎥⎣⎦;e jr r >, 1.1R D = 式中,r m 、r s 为破碎岩石的常数;e r 、e u 、re σ分别为弹性和塑性边界处的半径、位移和径向应力.此外还有Egger 和Kastner 也提出了相应的塑性状态向的围岩位移预测方法.4.大变形的一般治理措施根据国内外的施工经验,对大变形的治理措施归纳如下:〔1〕加强稳定掌子面的辅助措施① 正面喷混凝土和打锚杆;② 打超前锚杆或钢筋.〔2〕加强基脚的措施,这是基本的,即首先要把底鼓和侧壁的挤入控制住,包括:① 向底部地层注浆加固;②向两侧打底部锚杆;③支撑加底部与加劲肋;④设底部横撑或临时仰拱.〔3〕防止断面挤入的措施①增打加长锚杆,主要在两侧,锚杆长度一定要深入到围岩塑性区一定X围才有效果;②设底部横撑,打底部锚杆,修筑仰拱,这是极为重要的工程措施;③缩短台阶长度,与早闭合;④下半断面、仰拱同时施工;⑤设纵向伸缩缝,采用可缩性支撑〔4〕防止衬砌开裂的措施①采用湿喷钢纤维混凝土;②设加强钢筋;③设纵向伸缩缝.〔5〕设立日常量测管理体制与管理基准①监测初期位移速度;②最终位移值的预测;③建立控制基准值;〔6〕加强施工地质预报①预测和预报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状态;②建立地质数据库,与时反馈;③各种岩类的特性试验数据的测试.这些措施是综合的,是相互补充的,应视具体情况采用.这些措施也是一般性的,当条件变化很大时,还要采用一些特殊的辅助施工措施,如注浆加固,改良岩体等措施.5.郎洞断层束破碎带地质概况5.1二郎洞断裂带〔F3〕该断层位于二郎洞附近,西起阿尔扎沟以西,向南经果可沟沟脑、二郎洞、肯德隆沟、茶卡北山以北,延伸长度约130km.该断裂是北侧南祁连海西期地槽和南侧南秦岭印支期地槽的分界断层,沿断裂带岩浆活动强烈,断层两侧岩层破碎,沿断裂有一系列与之近于平行的断裂,共同组成断层束,断层两侧岩层产状较乱,多拖拉现象和挠曲.地貌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断层谷地、垭口和洼陷地带,航、卫片上线性影像明显.断层形成于华力西期,在印支期以来仍有活动.断层产状:N40°~70°W/40°~80°N,属逆断层,主断层破碎带宽100~500m,断层西段发生过6级地震,东段可见第四系中更新统地层中的断坎,未见第四系全新统地层错动,该断层在隧道通过附近主要表现为断层负地形,未见新活动迹象,属晚更新世活断层.隧于DK303+611~DK304+071,通过长度460 m ,由断层泥砾与碎裂岩组成,Ⅴ级-Ⅵ级围岩.由于该断裂为区域性深大断裂,断层规模大,并且未来还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因此对工程影响较大.5.2围岩情况隧道在二郎洞断裂带附近,岩性主要为石炭系片岩、##岩、志留系变质砂岩夹板岩,受地质构造影响较严重,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其中软岩占主体.5.3涌水情况该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岩层富水性较差,为弱富水区.根据地表测流,本区地下水径流模数M=563.72 m3/d·km2,水化学类型属HCO3-Ca·Na型水,矿化度小于1g/L,地下水无侵蚀性.双线同时施工时参数常涌水量为3825.12m3/d,最大涌水量为7650.24m3/d.5.4地应力根据场址与邻近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水平运动与构造应变场特征,可以看出本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北东向.根据实测结果,隧道部位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33°E~ N43°E,平均为N38°E,和隧道轴线〔线路走向N54°E〕的夹角为21°~11°,平均为16°.根据3个孔地应力的实测结果分析,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最大值为22.04 MPa,DSZ-8孔最大水平主应力测值明显高于DSZ-1孔、DSZ-7孔,而DSZ-8孔位于f17断层附近〔F3断裂带内〕,说明,随着钻孔所处构造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强度差异也较大,在断裂带附近存在应力集中现象.根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岩体物理力学参数与弹性力学公式,在3个孔共19个测段中,Rc/σmax<4的极高地应力占全部测段的15.8%,4<Rc/σmax<7高地应力占全部测点的10.5%,极高和高地应力占全部测点的26.1%.经综合分析,岭脊埋深较大的石炭系变质砂岩与片岩段可能存在高地应力问题.5.5结论根据2.1大变形发生的地质条件,并结合实测的地应力结果和隧道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软弱围岩〔主要指断层破碎带与一定影响X围内〕存在发生较大变形的可能. 6.关角隧道F3断层影响带大变形治理建议与注意事项结合中国中铁隧道集团通过对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大变形的研究,引用其控制大变形的快速施工指导思想:〔1〕开挖支护、仰拱作业区,上下断面与仰拱的各工序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组合,实现稳步有序作业,平行交叉作业.〔2〕分秒必抢,将围岩暴露时间和结构不利受力状态压缩至最短,使初期支护结构与早、快速封闭成环,从而有效控制变形.〔3〕超前支护、钻爆、锚杆、锚索、注浆、立拱等关键工序实行标准化作业.〔4〕石变我变,主动支护,步步为营,稳中求快.6.1治理建议结合以往隧道围岩施工的成功经验建议如下措施:〔1〕措施一6.乌鞘岭隧道控制大变形经验与和关角隧道F3断层影响段比较6.1乌鞘岭隧道变形情况治理经验乌鞘岭隧道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长20050m,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隧道所经过地层岩性复杂,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三叠系、志留系、奥陶系等,并伴有加里东晚期的侵入.隧道施工中,在辅助坑道和正洞均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变形,在高地应力下隧道发生极其严重变形,出现支护裂损、钢架扭曲,净空侵限明显等现象.乌鞘岭隧道在穿越岭脊复杂地段时出现了软岩挤压大变形问题,尤其是F7断层带,变更设计前左线隧道最大拱顶下沉1053 mm<DK177+495>,平均下沉30~35 mm/d,一般在500~600 mm左右;左线隧道内轨上1. 5 m收敛值最大1034 mm<DK177+590>,一般为700mm左右,拱脚最大978mm,一般为300~700mm;右线隧道最大拱顶下沉227 mm<YDK177+610>,一般在100~200 mm左右;右线隧道内轨4m收敛值最大548 mm<YDK177+590>,一般为300~400 mm 左右.由于施工中发生严重变形,乌鞘岭隧道在大变形段均采用钻爆法施工、台阶法开挖,台阶长度4-5m,人工手持风钻上下台阶分部钻眼、装药、连线与同时进行光面微差控制爆破;立I20或H175钢拱架3榀/2m,拱部设φ42超前小导管,长度4m,环向间距25m,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全断面喷射C20钢纤维砼,厚度25cm,径向采用φ42注浆锚管,间距0.8×0.8m,锚管长度拱部4m,边墙6m,梅花布置,拱墙设φ8钢筋网,网格间距25×25cm.循环进尺一般为1.4 m 或2.0m.通过以上措施控制了变形,顺利通过了大变形地段.乌鞘岭特长隧道位于兰新铁路##西至##南端增建第二线乌鞘岭越岭段,隧道长20050m,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软岩大变形,在工程人员的努力下,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顺利的通过了大变形段,取得了较好的工程经验,现就对关角隧道F3断层附近和乌鞘岭隧道发生大变形段的工程概况进行比较〔见表1〕表1 关角隧道F3断层附近和乌鞘岭隧道发生大变形段工程概况比较表从乌鞘岭隧道成功控制带变形的经验值得借鉴.乌鞘岭隧道隧道产生大变形除了地质因素以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①初期支护强度不足.由于F7断层的影响,本段围岩内富存高地应力.在隧道开挖后,强大的地应力将作用到初期支护上,若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不足将无法抵抗强大的地应力作用,就会产生大变形.②施工工序间距太长.由于施工工序间距太长,未能与时形成封闭的支护体系,致使初期支护在无约束下产生无限制性的变形,最终必然出现大变形.因此,施工工序间距太长,未能与时封闭也是本段发生大变形的直接原因之一.③掌子面刚度不足.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掌子面前方的变形特性是围岩变形响应的真正原因,又由于本段为四条区域性大断层组成的宽大"挤压构造带〞,岩体的的高地应力强挤压作用非常明显,这就更加剧了掌子面的挤出, 若不采取合适的强化措施保证掌子面的稳定,就会导致前方围岩的变形响应.因此,掌子面刚度不足是隧道洞壁产生大变形的关键原因.中国中铁隧道集团通过对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大变形的研究得出以下控制大变形的快速施工指导思想:〔1〕开挖支护、仰拱作业区,上下断面与仰拱的各工序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组合,实现稳步有序作业,平行交叉作业.〔2〕分秒必抢,将围岩暴露时间和结构不利受力状态压缩至最短,使初期支护结构与早、快速封闭成环,从而有效控制变形.〔3〕超前支护、钻爆、锚杆、锚索、注浆、立拱等关键工序实行标准化作业.〔4〕石变我变,主动支护,步步为营,稳中求快.。
隧道软岩大变形应急预案
隧道软岩大变形是指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技术不当等因素导致隧道围岩发生较大变形的现象。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预防和减少软岩大变形对隧道工程的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提高隧道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隧道软岩大变形的预防和控制。
2. 明确隧道软岩大变形的应急响应流程,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3. 最大限度地减少软岩大变形对隧道工程的影响,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软岩大变形应急情况。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隧道软岩大变形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隧道软岩大变形应急工作。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小组:(1)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
(2)技术支持组: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对隧道软岩大变形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应对措施。
(3)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和调配。
(4)信息联络组: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
(5)安全防护组:负责现场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
五、应急响应流程1. 发生软岩大变形时,现场处置组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小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 现场处置组对变形原因进行分析,采取以下措施:(1)暂停隧道施工,确保人员安全。
(2)对变形区域进行监测,掌握变形情况。
(3)对变形区域进行加固处理,防止进一步变形。
(4)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优化施工工艺。
4. 技术支持组对变形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优化隧道施工方案,调整施工参数。
(2)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隧道围岩稳定性。
(3)加强监测,实时掌握隧道变形情况。
5. 物资保障组根据应急指挥部要求,及时调配应急物资。
6. 信息联络组将应急情况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7. 安全防护组对现场进行安全防护,确保人员安全。
六、应急响应级别1. Ⅰ级应急响应:发生重大软岩大变形,严重影响隧道施工进度和质量,可能对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软岩大变形
软岩大变形软岩大变形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就作为世界性难题被提了出来,在地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软岩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和运营的重大难题之一。
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国10个能源建设基地有8个都相继出现了软岩问题,造成多对矿井的停产建设。
每年有大量的隧洞在软弱围岩中开挖,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软岩问题愈趋严重,直接影响着工程安全以及人身安全。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强,软岩隧洞系指塑性大变形工程岩体有关的岩体工程,而工程软岩是指在工程力作用下能产生显著塑性变形的工程岩体。
工程软岩的定义不仅重视软岩的强度特征,而且强调软岩所承受的工程力荷载的大小,强调从软岩的强度和工程力荷载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把握软岩的相对性实质。
1.软岩大变形破坏特征软岩隧洞的大变形破坏特征不仅受围岩的力学性质影响,而且受隧洞所处的地应力环境和工程因素控制。
我国许多煤矿在采深不大的情况下,坑道的变形破坏并不强烈,常规支护即可维护隧洞稳定。
加大采深后,这些煤矿坑道额稳定性降低,变形破坏趋于强烈,常规支护难以维护坑道稳定,因此,软岩隧洞的变形破坏特征受多种因素控制。
一般来说,软岩隧洞的破坏具有以下特征:(1) 变形破坏方式多除一般隧洞中常见的变形破坏方式拱顶下沉、坍塌外,还有片帮和底鼓、底围隆破,隧洞表现出强烈的整体收敛和破坏。
变形破坏表现的形式既有结构面控制,又有应力控制型,尤以应力控制型为主。
(2) 变形量大拱顶下沉大于10cm,有的高达50cm,两帮挤入在20~80cm之间,底鼓非常强烈,在常规无仰拱支护的情况下,强烈的底鼓往往将整个隧洞封闭。
(3) 变形速度高软岩隧洞初期收敛速度可以达到3cm/d,即使施作了常规锚喷支护以后,软岩隧洞的收敛速度依然很高,可达2cm/d,而且其变形收敛速度降低缓慢,因此,在不长的时间内其变形收敛就很大,多则一年,少则几个月就将隧洞封闭。
(4) 持续时间长由于软岩具有强烈的流变性和低强度,因此,软岩隧洞开挖以后,围岩的应力重分布持续时间很长,软岩隧洞变形破坏持续很长时间,往往长达1~2年。
软岩大变形专项施工方案
一、背景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隧道工程在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地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软岩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过程中常常遇到大变形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高效,特制定本专项施工方案。
二、工程概况1. 工程名称:XX隧道工程2. 工程地点:XX省XX市3. 隧道地质条件:软岩,高地应力,易发生大变形4. 隧道结构:双洞四车道,左洞长3.5km,右洞长3.6km三、施工方案1. 预处理措施(1)施工前,对隧道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勘察,掌握软岩大变形的规律和特点。
(2)针对软岩大变形,提前做好应急预案,确保施工安全。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及时发现大变形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 施工工艺(1)超前支护:采用超前锚杆、锚索、管棚等支护措施,对软弱围岩进行加固。
(2)开挖方式:采用台阶法开挖,分台阶进行开挖,减少围岩暴露时间。
(3)初期支护:采用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钢架等材料,对开挖面进行支护。
(4)二次衬砌:在初期支护完成后,进行二次衬砌,确保隧道结构的稳定性。
3. 施工技术要点(1)超前支护:根据地质条件和变形情况,合理选择锚杆、锚索、管棚的长度、直径和间距。
(2)开挖方式: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进度,合理确定台阶高度和宽度。
(3)初期支护:严格控制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和质量,确保支护结构稳定。
(4)二次衬砌:根据地质条件和变形情况,合理确定衬砌厚度和结构形式。
4. 施工监测(1)监测项目:隧道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应力、隧道内水位等。
(2)监测方法:采用全站仪、水准仪、应力计、水位计等设备进行监测。
(3)监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和变形情况,合理确定监测频率。
四、施工组织与管理1. 施工组织:成立专项施工小组,负责软岩大变形隧道的施工组织和管理。
2. 施工人员: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确保施工质量。
3. 施工材料:选用优质施工材料,确保施工质量。
4. 施工进度:根据施工方案和地质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
我国软岩大变形灾害控制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为了控制软岩隧道大变形,可以采用多种技术和方法。首先,合理选择施工 方法和工艺,如采用台阶法、CRD法等较为稳定的施工方法,避免采用反台阶法 等易引起不均匀沉降的施工方法。其次,对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承载 能力和稳定性,以减小隧道的变形量。此外,还可以采用二次衬砌、加固岩体等 方法来增强隧道的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对隧道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 措施进行加固和补救,以防止变形进一步扩大。
在软岩大变形灾害的控制策略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加固处理: 对已经出现大变形的岩体进行加固处理,如注浆加固、钢板加固等; 2)排水疏 干:对地下水进行处理,降低地下水压力,疏干积水; 3)釆取支护措施:采用 各种支护措施,如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等,以增强岩体的稳定性; 4)釆 取预防措施:加强地质勘察、监测等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软岩隧道的地质条件、施工环境、技术经济等 因素,选择合适的控制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和现场监管,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得到 有效落实。例如,在某市地铁建设中,针对所经区域软土地层较多的问题,采用 了高强度钢构拱架支护、水平旋喷加固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了隧道施工过程中 的大变形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软岩隧道大变形力学行为与控制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 入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多种手段,不断深化对软岩隧 道大变形力学行为的认识,探索更加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技术。例如,基于弹塑性 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软岩隧道大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为实际工程 提供有益的参考;结合现代监测技术,实现软岩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预 警,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变形。
支护技术介绍
针对软岩大变形巷道的底臌问题,常用的支护技术包括:
1、支架支护:根据巷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形式(如U型钢支架、 钢筋混凝土支架等)进行支撑。同时,可在支架与围岩之间铺设缓冲材料,以减 小支架对围岩的应力。
软岩大变形
软岩大变形软岩大变形软岩大变形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就作为世界性难题被提了出来,在地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软岩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和运营的重大难题之一。
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国10个能源建设基地有8个都相继出现了软岩问题,造成多对矿井的停产建设。
每年有大量的隧洞在软弱围岩中开挖,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软岩问题愈趋严重,直接影响着工程安全以及人身安全。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强,软岩隧洞系指塑性大变形工程岩体有关的岩体工程,而工程软岩是指在工程力作用下能产生显著塑性变形的工程岩体。
工程软岩的定义不仅重视软岩的强度特征,而且强调软岩所承受的工程力荷载的大小,强调从软岩的强度和工程力荷载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把握软岩的相对性实质。
1.软岩大变形破坏特征软岩隧洞的大变形破坏特征不仅受围岩的力学性质影响,而且受隧洞所处的地应力环境和工程因素控制。
我国许多煤矿在采深不大的情况下,坑道的变形破坏并不强烈,常规支护即可维护隧洞稳定。
加大采深后,这些煤矿坑道额稳定性降低,变形破坏趋于强烈,常规支护难以维护坑道稳定,因此,软岩隧洞的变形破坏特征受多种因素控制。
一般来说,软岩隧洞的破坏具有以下特征:(1) 变形破坏方式多除一般隧洞中常见的变形破坏方式拱顶下沉、坍塌外,还有片帮和底鼓、底围隆破,隧洞表现出强烈的整体收敛和破坏。
变形破坏表现的形式既有结构面控制,又有应力控制型,尤以应力控制型为主。
(2) 变形量大拱顶下沉大于10cm,有的高达50cm,两帮挤入在20~80cm之间,底鼓非常强烈,在常规无仰拱支护的情况下,强烈的底鼓往往将整个隧洞封闭。
(3) 变形速度高软岩隧洞初期收敛速度可以达到3cm/d,即使施作了常规锚喷支护以后,软岩隧洞的收敛速度依然很高,可达2cm/d,而且其变形收敛速度降低缓慢,因此,在不长的时间内其变形收敛就很大,多则一年,少则几个月就将隧洞封闭。
(4) 持续时间长由于软岩具有强烈的流变性和低强度,因此,软岩隧洞开挖以后,围岩的应力重分布持续时间很长,软岩隧洞变形破坏持续很长时间,往往长达1~2年。
软岩大变形分类
软岩大变形分类分类的定义是:在地下洞室的设计中,由于需要将软岩层进行变形破碎、排除空气和加固围岩,从而需要将这些软岩按照不同的规律与方法进行变形。
对于一个软岩地层工程,应当将不同性质的软岩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使其能够满足开挖边界条件的要求。
目前,我国各种软岩的分类基本上都遵循以下三个标准: 1、根据软岩岩体抗拉强度、强度特征、成分、结构面或断层带特征等进行分类; 2、根据软岩介质的结构及成因进行分类; 3、根据软岩的完整性程度及内部损伤程度进行分类。
对于具有上述三种分类特点的软岩称为三类软岩。
因此,软岩按照上述三个标准可分为:碎裂性软岩、压碎性软岩、剪胀性软岩。
1、碎裂性软岩分类碎裂性软岩主要为塑性—流动性软岩,即压力不高,卸荷速率不快的流动性软岩。
如果在它们附近进行爆破作业,在高压震动力下会产生二次崩落,所以称为“塑性—流动性软岩”。
对于碎裂性软岩,进行爆破时,可用毫秒爆破法,即每次放炮后,待塑性—流动性软岩块进入强度较高的弹性阶段再爆破下一个阶段,直到塑性—流动性软岩全部排出,爆破后经测量,总排出量超过30%才可以确认合格。
2、压碎性软岩分类压碎性软岩主要是坚硬的岩体,它们自身抵抗压缩的能力很强,但当受到的外力超过其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崩解和垮塌。
压碎性软岩多为层状岩体。
因此,应该先挖掘浅眼向下钻进,再向上超前延伸孔的方法,使上层坚硬的岩石被粉碎并逐渐松散,直至大量泥砂流出,只剩下石灰岩与安山岩的交界处和较小的裂隙空间。
这样做可以减少爆破时的波阻力和提高爆破效率。
另外,在打眼前必须严格选择炸药和雷管。
使用弱炸药、微差爆破和浅眼松动爆破可提高生产效率。
在装药时,应尽量降低装药密度和装药量,同时必须用非电雷管或电起爆器起爆。
爆破后,必须严格检查出碴情况,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继续爆破的长度。
13。
根据加固围岩的要求分类加固围岩是指在软岩地层中,通过人工措施改变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内部结构,以达到降低其自重、稳定边坡或消除地表沉陷,保证隧道工程安全的目的。
隧道软岩大变形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软岩大变形问题,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隧道施工过程中,因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等原因引起的软岩大变形事件的应急处理。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1)组长:项目总经理(2)副组长:项目经理、技术总工(3)成员:各部门负责人2. 应急救援小组(1)组长:项目经理(2)副组长:技术总工(3)成员:工程技术部、安全环保部、物资设备部、施工项目部等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人员3. 职责(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2)应急救援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应急救援措施,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四、预警及预防措施1. 预警(1)加强地质勘察,掌握隧道地质条件。
(2)密切关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对隧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 预防措施(1)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选择施工工艺。
(2)加强隧道支护,确保隧道结构稳定。
(3)严格控制爆破作业,降低爆破振动对围岩的影响。
(4)加强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应急处置1. 发现软岩大变形时,立即停止施工,启动应急预案。
2. 确定变形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3. 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急处置:(1)对变形区域进行加固,防止进一步变形。
(2)调整施工方案,降低施工强度。
(3)加强监测,实时掌握变形情况。
(4)必要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4. 恢复施工前,对变形区域进行彻底检查,确保安全。
六、后期处理1. 对软岩大变形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2.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能力。
3. 加强隧道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
4.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七、附则1. 本预案由项目经理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
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隧道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是指在软岩地层中进行隧道施工时,由于地层的软弱性质,会出现较大的变形,因此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处理技术预处理技术是指在隧道施工前对软岩地层进行处理,以减少地层的变形。
预处理技术包括注浆、冻结、爆破等。
其中注浆技术是最常用的一种预处理技术,它可以通过注入水泥浆或聚合物浆来增加地层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减少地层的变形。
2. 支护技术支护技术是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软岩地层进行支护,以保证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支护技术包括钢支撑、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等。
其中钢支撑是最常用的一种支护技术,它可以通过钢管或钢板的支撑来增加地层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保证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掘进技术掘进技术是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软岩地层进行掘进,以开挖出隧道。
掘进技术包括机械掘进、爆破掘进、液压掘进等。
其中机械掘进是最常用的一种掘进技术,它可以通过机械设备的挖掘来开挖出隧道。
4. 监测技术监测技术是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软岩地层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地层的变形情况。
监测技术包括测量变形、测量应力、测量位移等。
其中测量变形是最常用的一种监测技术,它可以通过测量地层的变形情况来判断地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之,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地层的情况和施工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以保证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措施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技术措施软岩大变形是指在高地应力环境下,隧道开挖后围岩发生侧鼓、底鼓等严重挤压变形,挤压变形量超出常规围岩变形量的现象,是围岩柔性破坏时应变能很快释放造成的一种动力失稳现象。
1.工程概况某隧道为铁路单线隧道,隧址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存在构造应力相对集中的地质环境条件,局部埋深较大的隧道可能遭遇高地应力工程环境,特别是隧道埋深过大时,板岩、千枚岩等软质围岩可能发生软岩大变形;局部构造应力强烈的区域,破碎的硬质岩也可能出现大变形现象。
沿线易发生软岩大变形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泥盆系及志留系千枚岩、板岩地层.该隧道埋深大、软质岩发育地段,以Ⅰ级及Ⅱ级软岩大变形为主。
隧道在DK28+888~DK36+415段主要为绿泥片岩及片岩,层厚普遍小于3cm,属极薄层~中薄层,灰绿色为主,矿物成分以绿泥石、云母、石英为主,变晶结构,薄片状构造为主,岩质软弱,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部分段落呈中厚层状构造,岩体较破碎,该段落富水程度中等,绿泥片岩浸水后强度急剧降低。
其中DK29+765~DK36+415段具轻微~中等的变形潜势。
2.软岩大变形段的基本特性(1)变形量大:变形量远超常规预留变形量。
(2)初期支护变形速度快:隧道变形量测开始阶段,变形速率快,最大变形速率时间一般发生在边墙下台阶落底至仰拱闭合成环前。
(3)变形持续时间长:大变形区段变形时间从开挖至衬砌浇筑前,一般30d 或更长。
(4)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开裂变形持续不断,易发生大面积失稳坍塌,处置塌方难度大。
3. 软岩大变形段的施工情况软岩大变形表现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边墙挤压纵向变形开裂,拱顶下沉环向变形开裂,钢架凸起变形、扭曲,边墙变形侵限拆换拱,初支喷射混凝土鼓包掉块,隧底初支受力鼓起,掌子面岩石崩解滑坍,应力集中部位明显开裂掉块,局部二衬开裂等现象。
4. 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措施及施工技术从主动加固围岩,发挥围岩自承能力,控制围岩塑性区发展出发,提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主动控制技术要点为“加深地质、主动控制、强化锚杆、工法配套、优化工艺”二十字方针。
软岩大变形专项施工方案
软岩大变形专项施工方案1. 引言软岩地层在工程施工中常常存在较大的变形问题,给工程安全和稳定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本文提出了软岩大变形专项施工方案。
2. 施工前期准备在软岩大变形工程施工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1 地质勘察与分析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地质勘察与分析,了解软岩地层的性质、分布和变形规律。
通过对岩层的采样分析,确定软岩的强度、渗透性等指标,并评估可能存在的变形风险,为后续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2 施工方案制定根据地质勘察与分析的结果,制定软岩大变形专项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应包括安全措施、变形控制措施、施工方法等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2.3 人员培训与组织在施工前,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软岩大变形工程施工的特点和要求,掌握相关的施工技术和安全知识。
同时,合理组织施工队伍,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协调与配合。
3. 施工过程及控制措施软岩大变形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以减小变形的影响,保证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3.1 地面加固地面加固是预防软岩地层变形的关键措施。
通过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可以增加软岩地层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加固措施包括注浆、灌浆、加固钢筋网等。
3.2 支护结构设计在软岩地层施工过程中,需要设计合理的支护结构,以防止地层的塌陷和变形。
支护结构应根据软岩地层的特点和变形规律进行设计,并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施工。
3.3 变形监测与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软岩地层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测点法、测斜法、位移传感器等。
通过及时监测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减小变形对施工的影响。
3.4 施工技术与方法选择在软岩大变形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和方法。
根据软岩地层的性质和变形规律,选择合适的爆破参数、钻孔布点等,并采用适当的顺序和步骤进行施工,以减小变形的影响。
隧道构造软岩大变形分级方法
隧道构造软岩大变形分级方法
隧道构造过程中,软岩的大变形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评估软岩的变形情况,可以采用分级方法,将其分为不同等级。
本文介绍一种隧道构造软岩大变形分级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 根据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将软岩分为三种类型:弱软岩、中软岩和强软岩。
2. 对于每种类型的软岩,根据其力学性质和变形特点,确定相应的变形指标。
例如,对于弱软岩,可以选择岩石收缩率、岩石透气性和岩石破裂危险度等指标。
3. 根据变形指标的大小,将软岩分为不同等级。
例如,对于弱软岩,可以将其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A级岩石变形指标最小,C级岩石变形指标最大。
4. 在隧道施工中,根据软岩的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高等级的软岩,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严密的支护措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 在隧道施工结束后,根据软岩的变形等级,对隧道进行评估和监测。
例如,对于高等级的软岩,需要进行更加频繁和细致的监测,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
通过这种分级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软岩的变形情况,为隧道施工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保障。
- 1 -。
隧道施工软岩大变形致灾构造
隧道施工软岩大变形致灾构造一、巨厚第四系松散堆积物隧道在巨厚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底部穿过,隧道施工开挖通过后,隧道拱部上方巨厚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拱部下沉,如无支护限制或有支护限制但支护强度不足,拱部下沉达到一定限值后,或是围岩的失稳坍塌,或是支护失效围岩坍塌。
二、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与强烈风化破碎岩体复合体隧道在强烈风化破碎岩体中穿过,隧道施工开挖通过后,隧道拱部上方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其下强烈风化破碎岩体,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拱部下沉,如无支护限制或有支护限制但支护强度不足,拱部下沉达到一定限值后,或是围岩的失稳坍塌,或是支护失效围岩坍塌。
三、膨胀岩隧道在膨胀岩中穿过,隧道施工开挖通过后,因未及时封闭膨胀岩围岩,膨胀岩暴露在空气中吸水膨胀,造成隧道底鼓、收敛变形和拱顶下沉,当膨胀岩吸水达到一定程度后,因膨胀岩吸水膨胀导致的隧道底鼓、收敛变形和拱顶下沉结束。
在隧道底鼓、收敛变形和拱顶下沉发生过程中,如无支护限制或有支护限制但支护强度不足,拱部甚至边墙上部围岩可能发生失稳坍塌。
四、宽大压性活动断层带宽大压性断层带,由主干断层带断层泥和两盘强烈挤压破碎带破碎岩石块体与充填在破碎岩石块体间空隙中的黏土和地下水构成;当宽大压性断层仍处于活动时,构成宽大压性断层带的主干断层带断层泥、两盘强烈挤压破碎带夹黏土破碎岩石块体仍处于强大的构造应力挤压作用下。
当隧道以较大交角穿过宽大压性活动断层带后,已开挖隧道为处于强大的构造应力挤压作用下的围岩变形提供了空间,围岩产生具有累进性和明显时间效应的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有效约束的塑性变形-挤压大变形。
五、地震活动区构造软岩地震活动区的地下地层岩石体中,聚集着强大的应变能量;完整岩体的断裂,是释放地下地层岩石体应变能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穿越地震活动区隧道的开挖,为包括泥质板岩、炭质板岩、泥炭质千枚岩等经历过构造变动——褶曲、揉皱的构造软岩释放应变能——变形提供了空间,围岩产生具有累进性和明显时间效应的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有效约束的塑性变形-挤压大变形,是释放地下地层岩石体应变能量的又一重要途径。
软岩大变形隧道变形规律及控制措施
软岩大变形隧道变形规律及控制措施论文
软岩大变形隧道变形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如何控制软岩大变形隧道变形及其规律成为隧道施工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将就软岩大变形隧道变形规律及控制措施加以研究,以期改善施工中存在的不良变形情况。
在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条件复杂,无法确定基层弹性变形能力,在岩土抗拉与压缩强度的作用下,会造成软岩的大变形情况,而且随着施工深度的增加,软岩变形也会加剧。
要控制软岩大变形,第一步是明确拉力与压力关系,即通过分析岩土抗拉与压缩强度,明确软岩大变形的发展规律。
第二步是根据软岩大变形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盾构机的使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如在后推方案中加入“中推”、“两推”及“定向推进技术”等;对软岩中的水分含量和温度进行控制,稳定软岩的孔隙度和弹性性质;合理设计工程法兰坡,增加工程稳定性;增加二维、三维及曲线隧道施工参考面,提高施工精度;对软岩施工现场负荷进行定期监测;采用“夹层屏障”和“横向分裂扩展”等非常规技术;施工夹层屏障、支护网、夹层屏障施工。
以上就是软岩大变形隧道变形规律及控制措施研究的相关内容。
通过以上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控制软岩大变形隧道的变形,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
软岩大变形综合控制措施
隧道结构受力不均,一般边墙收敛较大,集中在拱腰以下墙脚以上的两侧边墙,以钢架单元连接处最为薄弱,变形也最为突出。
④破坏形式
软弱围岩隧道的变形破坏形式一般表现为喷射混凝土开裂脱落、钢架变形扭曲、初期支护变形侵限、隧底上鼓、拱顶掉块坍塌等。
图1 掌子面揭露围岩节理、褶皱严重
图2喷射混凝土严重开裂
本工程采用拱部(90°)组合中空锚杆(4.0m)+边墙Ф32自进式锚杆(8.0m),间距1.2×1.0(环×纵)。以断面D6K234+410为例:根据监控量测数据显示,上台阶开挖:拱顶平均收敛3.3mm,两侧平均收敛8.04mm;下台阶开挖:拱顶平均收敛4.08mm,两侧平均收敛5.59mm;打完锚杆:拱顶平均收敛1.69mm,两侧平均收敛1.6mm。实践证明,规范打设锚杆对控制围岩大变形起到关键性作用。
4.3产生大变形的直接原因地应力条件下围岩大变形认识不足,采用的初期支护参数较弱,预留变形量过小,支护强度不足,系统锚杆措施不到位。
4.3.2施工方法不当
隧道开挖的爆破作业不规范,装药量大,炮眼较少。导致了爆破效果差、超挖大,影响了围岩的自稳能力;软弱围岩隧道,采用长台阶法施工,仰拱闭合滞后,不能及时形成封闭的支护结构体系,安全步距过大,围岩变形时间过长;支护措施不强,施工中存在作业粗糙的问题,例如钢架连接不够牢固,连接板之间有空隙未进行塞焊,锁脚锚管的角度和焊接未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等。
五复杂:复杂的构造运动历史、复杂的构造形迹、复杂多变的复理岩建造、复杂的地应力环境、复杂的地下水条件。
云屯堡隧道软岩大变形破坏特征、机理分析及控制措施
大变形分为高地应力挤压型、松散型、膨胀型、断层破碎带、构造型等几类,结合我标段内实际地质情况,高地应力是造成隧道大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即岩体内的剪应力超限而引起的剪切蠕动,变形可发生在施工阶段,也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
通省特长隧道软岩大变形机理及处治措施
通省特长隧道软岩大变形机理及处治措施论文
通省特长隧道软岩大变形机理及处治措施
隧道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交通设施,但它们也会面临不同的类型的失稳问题。
其中之一是软岩大变形机制。
软岩大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地层特性,包括岩性、构造、位移和剪切应力。
通用省特长隧道软岩大变形机制包括岩性变幻、节理大变形、变形裂缝、岩体拉裂、破坏平衡和游动破坏等。
软岩大变形的处治措施包括理论和实践措施。
理论措施包括采用新的设计标准、增加安全因子和分析多因素变形机制,以改善预测模型,从而提高设计质量和安全性。
实践措施包括压力测试、锚杆灌注和强度加固技术,以有效的抗变形能力,减少或消除破坏影响。
各种技术手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有效防治因软岩大变形对隧道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进行全面调查,深入分析岩性、构造、位移和剪切应力等地质因素,并结合实际条件,运用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处理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因软岩大变形对隧道的危害。
综上所述,通用省特长隧道软岩大变形机制取决于地层特性,主要包括岩性变幻、节理大变形、变形裂缝、岩体拉裂、破坏平衡和游动破坏等失稳机制。
软岩大变形的处治措施包括理论和实践措施,有助于提高设计质量和安全性,减少或消除破坏影响。
相关技术手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有效防治因软岩大变形对隧道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岩大变形软岩大变形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就作为世界性难题被提了出来,在地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软岩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和运营的重大难题之一。
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国10个能源建设基地有8个都相继出现了软岩问题,造成多对矿井的停产建设。
每年有大量的隧洞在软弱围岩中开挖,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软岩问题愈趋严重,直接影响着工程安全以及人身安全。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强,软岩隧洞系指塑性大变形工程岩体有关的岩体工程,而工程软岩是指在工程力作用下能产生显著塑性变形的工程岩体。
工程软岩的定义不仅重视软岩的强度特征,而且强调软岩所承受的工程力荷载的大小,强调从软岩的强度和工程力荷载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把握软岩的相对性实质。
1.软岩大变形破坏特征软岩隧洞的大变形破坏特征不仅受围岩的力学性质影响,而且受隧洞所处的地应力环境和工程因素控制。
我国许多煤矿在采深不大的情况下,坑道的变形破坏并不强烈,常规支护即可维护隧洞稳定。
加大采深后,这些煤矿坑道额稳定性降低,变形破坏趋于强烈,常规支护难以维护坑道稳定,因此,软岩隧洞的变形破坏特征受多种因素控制。
一般来说,软岩隧洞的破坏具有以下特征:(1) 变形破坏方式多除一般隧洞中常见的变形破坏方式拱顶下沉、坍塌外,还有片帮和底鼓、底围隆破,隧洞表现出强烈的整体收敛和破坏。
变形破坏表现的形式既有结构面控制,又有应力控制型,尤以应力控制型为主。
(2) 变形量大拱顶下沉大于10cm,有的高达50cm,两帮挤入在20~80cm之间,底鼓非常强烈,在常规无仰拱支护的情况下,强烈的底鼓往往将整个隧洞封闭。
(3) 变形速度高软岩隧洞初期收敛速度可以达到3cm/d,即使施作了常规锚喷支护以后,软岩隧洞的收敛速度依然很高,可达2cm/d,而且其变形收敛速度降低缓慢,因此,在不长的时间内其变形收敛就很大,多则一年,少则几个月就将隧洞封闭。
(4) 持续时间长由于软岩具有强烈的流变性和低强度,因此,软岩隧洞开挖以后,围岩的应力重分布持续时间很长,软岩隧洞变形破坏持续很长时间,往往长达1~2年。
(5) 因位置而异在隧洞周边不同部位,变形破坏程度不同,这反映了软岩隧洞所处的地应力强度因方向而异和软岩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
变形破坏在方向上的差异往往导致支护结构受力不均,支护结构中产生巨大的弯矩,这对支护结构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
(6) 围岩破坏范围大由于软岩隧洞中围岩的强度与地应力的比值很小,因此,软岩隧洞围岩的破坏范围大,特别是当支护不及时或不当时,围岩破坏区的范围可达5倍的洞室半径,甚至更大。
一般的锚杆由于长度不够,往往不能伸入围岩弹性区进行锚固,这是许多软岩隧洞锚喷支护失败的根本原因。
(7) 来压快矿压随时间而增大,由于软岩隧洞变形收敛速度高,在很短时间内,围岩即与支护结构接触,产生挤压,因此,软岩隧洞的来压快。
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后,围岩的变形破坏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下去,这是因为软岩具有流变性,在围岩流变过程中,围岩的强度降低。
2.软岩隧洞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软岩隧洞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软岩隧洞的理论研究内容软岩的概念体系、软岩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力学特征;方法上主要软岩的工程分类;软岩隧洞变形力学机制及转化模拟;软岩隧洞岩体的连续性概化;软岩隧洞岩体强度的确定,软岩隧洞支护原理及支护荷载的确定;关键部位耦合支护等。
(二)软岩隧洞新技术、新设计方法包括软岩隧洞的支护原则;软岩隧洞支护非线性力学设计方法;刚柔性(RF)和刚隙柔层支护技术、锚网耦合支护技术、锚杆-锚网耦合支护技术及立体桁架支护技术等软岩隧洞支护新设计及新技术体系的研究。
(三) 软岩隧洞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包括膨胀(S)型软岩、节理化(J)型软岩、高应力(H)型软岩以及复合型(HS、HJ、HJS)软岩等六类软岩隧洞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软岩隧洞岩体力学为基础,以软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及软岩隧洞变形力学机制为切入点,从软岩隧洞支护理论研究、软岩隧洞设计研究和软岩隧洞支护技术研究三个方面,全面系统的探求和建立适合软岩隧洞支护理论体系。
软岩隧洞的研究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软岩隧洞研究总体思路3.软岩分类与分级及软岩软化程度分类(一) 软岩分类与分级进入软岩状态的隧洞,其软岩种类是不同的,其强度特性、泥质含量、结构面特点及其塑性变形特点差异很大。
根据上述特征的差异及产生大变形的机理,软岩可分为4大类,即膨胀型软岩(也称低强度软岩)、高应力型软岩、节理化型软岩和复合型软岩,见表1。
膨胀型软岩(Swelling Soft Rock,简称S型),是指含有粘土高膨胀性矿物、在较低应力水平(<25MPa)条件下即发生显著大变形的低强度工程岩体。
产生大变形的机理是片架状粘土矿物发生滑移和膨胀。
在实际工程中,一般的地质特点是泥质岩类为主体的低强度工程岩体。
由于低应力软岩的显著特征是含有大量粘土矿物而具有膨胀性,因此,根据低应力软岩的膨胀性大小可以分为强膨胀性软岩(自由膨胀变形)>15%)、中膨胀性软岩(自由膨胀变形为10%~15%)和弱膨胀性软岩(自由膨胀变形<10%)。
根据其矿物组合特征和饱和吸水率两个指标可以分为3级。
表1 软岩分类 软岩分类泥质含量 R c /MPa 大变形特点 膨胀型软岩(称低强度软岩)>25% <25 在工程力的作用下,沿片架状硅酸盐粘土矿物产生滑移,遇水显著膨胀等 高应力型软岩 ≤25% ≥25 遇水发生少许膨胀,在高应力状态下,沿片架状粘土矿物发生滑移节理化型软岩 低~中等 少含 沿节理面等结构面产生滑移,扩容等塑性变形复合型软岩 低~高含 具有上述某种组合的复合型机理 注:R c 为岩体单轴抗压强度。
高应力软岩(High Stressed Soft Rock ,简称H 型),是指在较高应力水平(>25MPa)条件下才发生显著大变形的中高强度的工程岩体。
这种软岩的强度一般高于25MPa ,其地质特征是泥质成分较少,但有一定含量,砂质成分较多,如泥质粉砂岩、泥质砂岩等。
他们的工程特点是,在深度不大时,表现为硬岩的变形特征,当深度加大至一定深度以下,就表现为软岩的变形特征了。
其大变形的机理是处于高应力水平时,岩石骨架中的基质(粘土矿物)发生滑移和扩容,此后再接着发生缺陷或裂纹的扩容和滑移塑性变形。
根据高应力类型不同,高应力软岩可细分为自重高应力软岩和构造应力软岩。
前者的特点是与深度有关,与方向无关;而后者的特点是与深度无关,而与方向有关。
高应力软岩根据应力水平分为三级,见表2。
节理化软岩(Jointed Soft Rock ,简称J 型),是指含泥质成分很少(或几乎不含)的岩体。
这种软岩发育了多组节理,其中岩块的强度颇高,呈硬岩力学特征,但整个工程岩体在隧洞工程力的作用下则发生显著的大变形,呈现出软岩的特征,其大变形的机理是在工程力的作用下,结构面发生滑移和扩容变形。
例如,我国许多煤层坑道,煤块强度很高,节理发育良好,岩体强度较低,常发生显著变形,特别是发生非线性、非光滑的变形。
此类软岩可根据节理化程度的不同,细分为镶嵌节理化软岩、碎裂节理化软岩和散体节理化软岩。
根据结构面组数和结构面间距两个指标将其细分为3级,见表3。
复合型软岩是指上述3种软岩类型的组合,即高应力-膨胀性复合型软岩,简称HS 型软岩;高应力-节理化复合型软岩,简称HJ 型软岩;高应力-节理化-膨胀性复合型软岩,简称HJS 型软岩。
表2 高应力软岩分级高应力软岩 应力水平/MPa高应力软岩 25~50 超高应力软岩50~75 极高应力软岩 >75表3 节理化软岩的分级 节理化软岩节理组数 单位面积节理数J s /(条/ m 2) 完整系数k v 较破碎软岩1~3 8~15 0.55~0.35 破碎软岩≥3 15~30 0.35~0.15 极破碎软岩 无序≥3 >30 <0.15(二) 软岩软化程度分类衡量软岩软化的程度是判别支护难易程度的关键。
根据近期研究成果,利用软化指数的概念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软岩软化程度分类。
软化指数(f s )定义为软岩的临界荷载(cs σ)与工程中的最大应力(max σ)的比值,即:max /s cs f σσ= (1)软化程度分类见表4。
表4 软化程度分类软岩类型s f 工程力学状态 隧洞支护建议 非软岩≥1 弹性 顶帮局部锚喷 软岩 准软岩1~0.8 局部弹性 顶帮两角锚喷 一般软岩0.8~0.5 全断面弹性 全断面锚网喷 超软岩0.5~0.3 扩容、膨胀为主的塑性 全断面锚网喷+关键点锚杆 极软岩 <0.3 扩容、膨胀和高应力挤出为主的塑性 全断面锚网喷+关键点锚杆4.软岩的力学特征(一) 基本力学特征软岩有两个基本力学特征:软化临界荷载和软化临界深度。
他们揭示了软岩的相对性本质。
软岩的蠕变试验表明,当所施加的荷载小于某一荷载水平时,岩石处于稳定变形状态,蠕变曲线趋于某一变形值,随时间延伸而不再变化;当所施加的荷载大于某一荷载水平时,岩石呈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加速现象,即产生不稳定变形。
着一荷载称为软岩的软化临界荷载,亦即能使岩石产生明显变形的最小荷载。
当岩石种类一定时,其软化临界荷载是客观存在的。
当岩石所受荷载水平低于软化临界荷载时,该岩石属于硬岩范畴;当岩石所受的荷载水平高于该岩石的软化临界荷载时,则该岩石表现出软岩的大变形特性,此时的岩石被视为软岩。
与软化临界荷载相对应,存在着软化临界深度。
对特定地质条件,软化临界深度也是一个客观量。
当隧洞位置大于某一开挖深度时,围岩产生明显的塑性大变形、大地压和难支护现象;但当隧洞位置较浅,即小于某一深度时,大变形、大地压现象明显消失,这一临界深度称为岩石的软化临界深度。
软化临界深度的地应力水平大致相当于软化临界荷载。
软化临界荷载和软化临界深度可以相互推求,只要确定了一个,即可求出另一个,确定的方法有:①蠕变实验法;②经验公式法;③现场观测法。
(二) 工程力学特征软岩之所以能产生显著大变形的原因,是因为特征。
一般来说,软岩中的泥质成分(粘土矿物)和结构面控制了软岩的工程力学软岩具有可塑性、膨胀性、崩解性、分散性、流变性、触变性和离子交换性。
(1) 可塑性可塑性是指软岩在工程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去掉工程力之后这种变形不能恢复的性质。
低应力软岩、高应力软岩和节理化软岩的可塑性机理不同,低应力软岩的可塑性是由软岩中泥质成分的亲水性所引起的,而节理化软岩是由所含的结构面扩展、扩容引起的,高应力软岩是泥质成分的亲水性和结构面扩容共同引起的。
节理化软岩的可塑性性变形是由于软岩中的缺陷和结构面扩容引起的,与粘土矿物成分吸水软化的机制没有关系。
(2) 膨胀性软岩在力的作用下或在水的作用下体积增大的现象,成为软岩的膨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