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圣诞节流行于中国的原因分析
正确看待洋节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内容:介绍了洋节的起源、 特点和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 化的内涵和价值
班会主题:正确看待洋节, 弘扬传统文化
班会成果:提高了同学们对传 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
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展望未来:希望同学们能够将 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传承和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历史,弘扬民族精神 洋节的影响:了解多元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传统文化与洋节的平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呼吁大家: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洋节在中国:近年来,洋节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如圣诞节、万圣节等
原因分析:洋节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如圣诞节的圣诞老人、万圣节的南瓜灯等
影响:洋节的流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减少
目的:通过班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洋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洋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洋节在全球 化背景下逐渐被引入中国,与传统文 化相互交融,共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 生活。
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涵盖了哲 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不断传承和 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 也需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 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塑造民 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 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从教育、 宣传、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让更多 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渗透与应对
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渗透与应对作者:唐友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5期摘要:在全球化如火如荼地进行的二十一世纪,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某些西化的文化现象也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
中国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年轻的新一代人都纷纷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看起了好莱坞大片、NBA球赛、美剧;吃起了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喝起了可乐、咖啡;甚至讲话也会夹杂几个英语单词。
这些现象都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我们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影响;态度;应对作者簡介:唐友霞(1984-),女,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老师,主要从事法国文化与翻译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一、为什么西方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会对中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呢?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
“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的、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1]近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慢慢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甚至是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对我国造成了如此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首先一个原因就是不同文化间本来就是会相互影响的。
没有一个文化是可以在世界上完全孤立的。
文化是锁不住的。
过去不可能,在地球村的今天更加不可能。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从历史上就存在。
在汉代时,中国与当时的罗马帝国就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有交际往来。
唐以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西方的基督教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
明末清初,也就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
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也接受了西方的进步文化,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
西方节日不应该引进
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原因1.政治、经济的原因近现代西方发达的经济一直是中国人追赶和学习的目标;而西方文化必然会伴随着经济的影响进入中国..与此同时;政治的原因也会导致中西文化的冲突..由于长期的封闭与禁锢;中国人对西方节日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一旦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中国人的好奇、宽容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前苏联等进行政治、军事竞争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2.商业炒作的原因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的炒作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与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服务都摆到了街面上..在香港;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洋节日当天;西餐厅大多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而内地人对西方节日的商业炒作也并不逊于香港人..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突出表现在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身上;在这方面;以青年人作为主要培养、宣传对象的教育和媒体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大众化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缺乏对受教育者无意中起了误导的作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清明节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诞树、圣诞晚会、玫瑰花和巧克力;却不知道春节、中秋节究竟有什么文化蕴涵..这些与当前中国的教育思路不能说没有关系..在媒体方面;许多报刊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甚少..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向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春节的时候;就有舞狮子、划彩船、闹元宵等等娱乐形式..从排练节目的团结;表演节目的自豪;到观看节目的热闹;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洽..中秋节的时候;大家聚集在一起赏月拜月;看大戏等;都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过西方节日给中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它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节日..人们过度地倾向于西方节日;西方节日成为潮流和时尚;人们更加淡忘自己的节日..更严重的是;很多孩子只道圣诞节而不道中秋节..一个国家的节日代表着它的文化底蕴和底蕴;必须把它发扬光大..其次;中国人追逐国外节日会减少外国友人对中国节日的兴趣..有些外国友人被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所吸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如果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热情远远超过中国传统节日;外国友人就失去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不到节日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会很失望;这就会阻碍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做到自己尊重本国文化;发扬本国文化;才能让外国友人尊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西方节日是西方的;我们去完善传统文化的丰富文化底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赋予与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自身魅力并且使之能够与时代的进步相结;使之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节日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其文化心理构成既包含社会心理学层面的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氛围、社会促进及衬会抑制等;也包括作为社会学或文化学层面内在生活周期中反复出现的集中展现、承袭某种文化内涵的特殊的精神、理念、记忆与符号..节日的文化心理存在于个人心理过程中;同时又与普遍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的共有现象同质..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共同体味、分享集体神圣感、集体欢乐、集体激情、集体悲伤、集体追思等..这种社会情感、情绪可以通过节日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情感、情绪的变化与发展..上升到民族情感层面;就集中的体现为民族意识的反映..一个民族对自身归属的一种认同..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点..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时期就有节日的形成;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被现代人遗忘的“寒食节”“重阳节”等..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其实只是追求个性而已;其实西方节日骨子里真正的内涵;比如宗教;我们是无法做更深层次了理解和接受的;西方节日吸引我们的只是它的表面形式;而当这种形式被过分炒作时;我们便更容易厌烦..如果是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狂欢;感恩节的热闹在几年前会带给我们新鲜感;那么;现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对这些节日感到无奈何厌烦了..1.我们是中国人西方人的节日队我们而言没有实际意义;多数是“凑热闹”..2.宗教理念不同我们的宗教以佛/道等为主;与西方宗教存在极大差别;而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不像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宗教色彩并不浓烈 3.大国的自信我们之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愿意过西方人的节日;表明上看是“崇洋媚外”;而分析其实质;是一种没有民族自信力的表现..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而且是“大国的自信” 4.警惕“西方文化”的工具宗教/饮食/娱乐等等;都是西方强国用来向不发达国家实行新的“殖民主义”和“侵略”的强大工具要想不被西方的文化所征服;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爱中华;爱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只有自身的“免疫力”提高了;才能减少被“病毒”侵蚀的危险系数 5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即先进性中华民族有着无比光辉和骄傲的历史文化;创造的奇迹和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但别忘记了;西方列强对我们民族曾经犯下的罪行:8国联军;拿走了我们多少财宝;但现在他们还厚颜无耻地说什么“替我们保管”在西方国家的大学或博物馆里面;静静向普通百姓述说着曾经的无法抹去的“耻辱”和“侵略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一有利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养成: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对家庭伦理非常重视..传统节日里很多都是增强家庭伦理的习俗;比如春节时要送礼物;一般是晚辈给长辈送上礼物; 祝福新年..过节时都要家里年纪最长的长者先动筷子;接下来才到晚辈们动筷子..还有就是清明节;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节日里不仅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也是跟亡故祖先对话的机会.. 在传统节日里;祭祖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节日不仅是跟世间家人的团圆;其实跟祖先对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人与人的团结..中国人善于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乡里合作与增强社会团结..在中国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来加强群众的交往;加强社会伦理的培育..二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有着特定的文化功能 1.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 首先;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趋同;人们对外来文化也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周期性出现的传统节日就越发显得重要;传统时常隐藏在生活的背后;隐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表现出来;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的保护和传承..2.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的精神基础; 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渐失自己的民族位置..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心中永远的情怀和心结..人们通过传统节日的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能够集中向世人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和精华.. 我们在节日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着我们的民族灵魂..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给我们创造回归文化传统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3.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 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适应社会需要的更新变化的文化创造力..任何民族新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既有的历史文化基础..时代在不断前进和发展;旧时传统节日的一些仪式活动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其中的文化内核始终不会改变..4.传统节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传统节日适应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的节俗进行精神调剂与休闲;以蓄积对未来生产生活心理的正能量..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在生存和生活中确实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背负着太多的重担..所以人们需要定期进行放松;传统节日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闲暇空间;紧绷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放松;心灵在与祖先对话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和洗礼;获得一份难得的宁静;传统节日在这里就起到不可替代的过渡和承接作用..在放松过后; 对未来的生活重新规划、整装待发.. 传统节日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的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相互走往和祝福;这样的礼尚往来可以达到人际关系融洽的目的..这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一致的..在全球化的当下;传统节日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比如春节;不仅国内民众过;海外华人都在过;而且隆重的程度不亚于国内..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为炎黄子孙创造归属感..所以;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各民族的感情、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国家的发展是必然需要..5.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然落后;而失去了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根基..实际上;只有加强民族文化;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会走得更远..我们要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安全;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至于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冷落和漠视..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通过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会是批判和严苛旳;口碑尤其在上海和成都旳消费者中相当主要。对
于高档品牌,外来商品在一线城市旳市场渗透率造成了一种很明显旳
“光环效应”。因为在第三级旳城市中,消费者对在大城市看到过某
些品牌旳偏爱表白他们对效仿一线城市旳生活方式旳渴望。
❖
一种公认旳品牌进入百货企业是至关主要旳,这是一种销售服
装老式旳渠道。在第二、第三和第四级城市中,百货企业和独立商店
面对多种文化相互交错、相互激荡旳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
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旳统治了华夏民
族几千年旳儒家老式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旳文化素质饱
受外来文化旳冲击和影响。作为新一代旳大学生,我们又该怎样看待
外来文化对中国老式文化旳冲击和影响呢?
❖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将来旳砥柱,我们旳所作所为关乎国家旳命
❖
据一项调查发觉:目前诸多外来商品已在我国占有很大市场,
严重影响我国国内产品旳销售,大大削减了我国国内产品旳销量,还
有就是:相比于女性,品牌形象旳影响更多得作用在男性身上;物有所 值旳花费正在侵蚀品牌作为高等级消费旳衡量原则;中国消费者乐意
试验和尝试新旳品牌、产品和服务。中国消费者不乐意额外加价在一 种抽象旳理念上。诸多城市中超出二分之一以上旳受访者对于尝试新
旳冲击可能正对老式文化起到补充旳作用。另外,要保护老式文化。
能够变化旳是文化旳形态,但不可变化旳是文化旳精髓。面对外来文
化对中国老式文化旳冲击,能够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老式文化
旳声音,当人们用怀疑旳眼光看80后时,看到旳是天安门前挺拔旳受
检身姿,“道,德”是我们传承旳文化,是伴随血液继承下来旳做事
息旳主要原因之一。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
从跨文化视野看“洋节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节日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热门,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野探讨“洋节热”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节日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
例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日益提高。
这种“洋节热”现象不仅限于年轻人,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在很多城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已经成为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的热门话题。
“洋节热”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差异。
西方节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而情人节则是为了纪念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浪漫故事。
这些节日代表着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吸引了众多国人的。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也是"洋节热"现象的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
西方节日恰好提供了消费的机会,商家通过各种手段炒作和包装节日,吸引消费者购买礼品、装饰品、食品等相关产品。
因此,西方节日在中国市场的商业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
"洋节热"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节日的传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人们通过参与西方节日活动,了解了不同文化的风俗和习惯,有助于拓宽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过于热衷西方节日也可能会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一定冲击。
一些人过于追求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忽略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流失。
因此,在跨文化视野下看待“洋节热”现象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既不过分追求西方节日,也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适度参与西方节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洋节热”现象是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促进也有冲击。
对美国在中国风靡的传统节日的了解与感想
对美国在中国风靡的传统节日的了解与感想外院09英本10班郑婷090402367 说到美国传统节日,尤其是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很多8090后的中国新一代可能就会对此饶有兴致,甚至会就此滔滔不绝的说起自己见解,可是,有些人可能并不很了解这些节日,只是喜于其形式或者是为了赶潮,现在,我想对这些节日稍作讲解,让大家对这些节日进一步有所了解,而且,在这我也想谈谈我自己对这些节日在中国盛行的一些原因分析及感想。
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它具有悠久的历史。
古罗马时代的牧神节,就是一个情侣们的节日。
这日男女青年们欢聚一堂,姑娘们把表达爱情的祝词放在签筒里,小伙子依次抽签,抽到哪位姑娘的祝词,那位姑娘就成为他的恋人。
基督教兴起,教会对牧神节习俗不以为然。
但由于这个节日受到青年人的偏爱,到公元7世纪,教会便把这个节日同基督教联系在一起,用基督教殉教者圣瓦伦丁主教的名字为这个节日重新命名,并把日期由原来的2月15日改为2月14日。
传说,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认为已婚男子不愿离家当兵,因此发布了一道禁止结婚的法令。
圣瓦伦丁主教因违背皇帝旨意,秘密为青年人举行婚礼,而遭到监禁,于公元273年2月14日死于狱中。
圣瓦伦丁节曾是英国人喜爱的节日,随着新大陆的开发,英国移民把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带到了北美,逐渐在美国生根开花。
年轻人是圣瓦伦丁节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要在这一节日里郑重其事地为恋人选择礼物、赠送鲜花,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痴情的姑娘可能会按照古老的传说,在圣瓦伦丁节前夜把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盼望在梦中同自己的心上人相会。
在美国,圣瓦伦丁节已不仅仅是青年人的节日,亲人朋友之间都可以互送小礼品以表达感情增进友谊。
不少商店专门出售这类礼品,如装饰成心形的巧克力糖、或者系着缎带的红玫瑰和郁金香花束。
至于各式各样的情人卡,更是比比皆是。
中国也有“情人节”,七夕情人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有美丽动人的牛郎织女传说,流传几千年,可是,8090一代的人却更趋向于过美国的情人节。
西方节日对中国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
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
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的传入,当时***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
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
第二次渗透,是元朝。
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
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
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与世界各地保持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和万圣节等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那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人过“洋节”的原因,从文化交流、商业推动和社交需求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文化交流1. 世界的缩小随着科技与交通的发达,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人民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节日。
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只代表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然而“洋节”则代表了外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化交流的扩展使得中国人有机会了解和体验其他国家的风俗和习惯。
2. 文化多元化的追求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和众多地域文化的国家,追求文化多元化也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的共识。
过“洋节”就成为了体现多元文化观念的一种方式。
通过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中国人可以体验到独特的西方文化,增加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了文化多元化的交流与共存。
二、商业推动1. 商业化的推广“洋节”作为一个商业机遇被广泛推广和利用。
各大商场、超市、餐厅和咖啡店等商家会借机举办促销活动,通过特别的装饰和优惠措施吸引消费者。
这些商业推动使得“洋节”逐渐成为一个商业繁荣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满足市场需求除了商家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也愿意通过购买礼物和参与各种庆祝活动来庆祝“洋节”。
他们认为过“洋节”可以增添生活情趣,丰富生活内容。
商家看到了这种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引导中国人过“洋节”,也因此带动了市场的发展。
三、社交需求1. 与外国朋友的交往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国内外的人士之间有诸多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通过过“洋节”可以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与外国朋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例如,过圣诞节可以与外国朋友互送礼物,过情人节可以表达浪漫与爱意。
这种亲近与理解的过程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提升交流合作的质量。
中国人对中西方节日的态度浅谈
中国人对中西方节日的态度浅谈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
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中国人不该过圣诞节作文
中国人不该过圣诞节作文引言:圣诞节作为西方传统节日,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庆祝。
然而,我认为中国人不该过圣诞节,原因是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并清晰地认识到庆祝这个节日对我们来说可能失去了本来的含义,并可能对我们的文化身份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传统与时尚的角度,分析中国人过圣诞节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传统文化的守护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色,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这些重要节日的继承和庆祝,以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和意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我们来说,过度强调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可能会对我们的传统节日产生冲击,令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二、失去节日的底蕴中国人庆祝圣诞节主要是受到了媒体和商业的影响,大量的圣诞装饰品、圣诞礼物和圣诞活动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
然而,这些庆祝活动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往往只是形式的追求,缺少了节日底蕴的思考和深度的体验。
过度强调圣诞节的浮华和商业性质,很容易使人们忽视了节日的原本意义,变成了热衷于购物和享受的消费者,而非真正的庆祝者。
三、商业利益的滋生圣诞节在中国的盛行与商业利益有着密切联系。
商家们看中了圣诞节期间人们愿意消费的心理,将大量的商品打上“圣诞特惠”、“圣诞限定版”等标签,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这样的商业炒作使得圣诞节逐渐变成了商家们追逐利润的工具,失去了节日本身的内涵。
中国人过度庆祝圣诞节,不仅屈服于商家的推销手段,更是在无形中为商业利益买单,成为了商业利益最大的推手,这是对我们自身利益的伤害。
四、文化身份的认同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是每个民族的责任,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
过度追随西方节日的庆祝,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文化自卑和对本民族传统的淡漠。
中国人仅仅为了跟风和迎合西方文化,或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时尚与前卫,而庆祝圣诞节,这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态度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误导。
圣诞节如何成为全球性的节日
圣诞节如何成为全球性的节日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然而如今圣诞节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们热爱的节日之一。
本文将探讨圣诞节如何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节日,并且分析其原因。
1. 西方的圣诞传统圣诞节最初是基督教的宗教节日,目的是庆祝耶稣基督的诞辰。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圣诞节逐渐发展成为西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们过圣诞节的方式包括举办家庭聚会,交换礼物和装饰圣诞树等。
2. 全球传播圣诞节随着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接触的增加,圣诞节开始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西方的电影、音乐和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这也帮助了圣诞节的传播。
人们从西方文化中接触到了圣诞节的概念,并且开始庆祝这一节日。
3. 商业化推动商业化是圣诞节成为全球性节日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圣诞节成为商家们迎接年底销售高潮的时机。
商家们通过举办促销活动、推出限时优惠等手段来吸引顾客,进一步推动了圣诞节的普及。
4. 文化交流的作用圣诞节的全球化也受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的影响。
在一些国家,人们并不庆祝圣诞节,但通过接触其他文化和旅游等方式,对圣诞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因此,圣诞节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并被庆祝。
5.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圣诞节的信息传播更加迅捷和全面。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和网上购物等方式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的圣诞节风俗和传统。
互联网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圣诞节经历,进一步加强了圣诞节的全球性。
6. 共同的价值观圣诞节所传递的爱、和平和善良的价值观是跨文化的。
不论文化背景如何,人们都渴望关心他人、帮助弱者和传递友善的情感。
因此,圣诞节作为一个代表这些价值观的节日,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认同和庆祝。
7. 圣诞节的受欢迎程度圣诞节带来的喜悦、团聚和庆祝的氛围也是其成为全球性节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喜爱庆祝特殊的日子,享受与家人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光。
圣诞节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机会,让人们忙于日常生活中暂时放松,享受节日的氛围。
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
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及对策赵明亮(滨州学院政法系,山东滨州 256600)摘要:随和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节日特别是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造成严重的冲击。
在此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受西方创痛节日文化的影响尤为严重,许多高校出现了西方节日“热”,中国传统节日“冷”的局面。
为此,我组以滨州学院为例,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分析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及影响,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大学生;研究;对策;引言:在当代大学校园中,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西方传统节日,其对于西方节日的庆祝热情远远超过了庆祝我国的传统节日的热情,甚至出现了西方节日过“热”而中国节日淡化的现象。
一、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西方传统节日的原因1、经济全球化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流行提供了契机。
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先导,而西方传统节日在我国的迅速传播,致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在大学校园中许多大学生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这也与当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网络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西方传统节日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日益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2、学校传统教育体制中缺少弘扬传统文化的模块,缺乏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教育,也是大学生热衷于西方传统节日的又一重要原因。
首先,我国的教育体制忽视了对学生的民给亲人朋友送祝福,特别是在感恩节、母亲节,人们更加注重感恩父母以及朋友,这样更加维护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2、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形式内容各异的文化,各自蕴含的文化特质,是文化呈现出特殊化和多样化。
随着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的迅速传播是世界各国形态各异的文化进入我国,逐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文化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中西方文化的交汇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博约舆情:高校抵制圣诞节事件舆情分析
博约舆情:高校抵制圣诞节事件舆情分析近年来,中国高校对圣诞节抵制的声音越来越高涨,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对高校抵制圣诞节的舆情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事件背景近年来,在一些中国高校中,有一股抵制圣诞节的潮流逐渐兴起。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了舆论热点之一。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高校抵制圣诞节的现象呢?二、原因分析1.文化认同一些高校抵制圣诞节的原因之一是对文化认同的强烈需求。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一些人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统节日的庆祝,而不是盲目模仿西方文化节日。
在这种观点下,认为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与中国文化传统不符。
2.商业化倾向另外一个原因是对圣诞节商业化倾向的不满。
如今,圣诞节已经成为商家们获取利润的大好时机,各种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导致圣诞节的本意被商业化的包装所掩盖。
一些人认为高校抵制圣诞节,即是对这种商业化倾向的抵制。
3.宗教背景还有一部分高校抵制圣诞节是出于宗教背景的考虑。
在某些高校中,基督教并非主流宗教。
一些人担心过度庆祝圣诞节会弱化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带来宗教信仰上的混乱。
三、舆情影响高校抵制圣诞节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系列的舆论争议和反响。
虽然抵制圣诞节的声音较为分散,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价值观守护的呼声。
此外,该事件也引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讨论。
1.民族自信高校抵制圣诞节的事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民族自信心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表明中国大学生对于保护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坚持,也为国内外的观察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认同问题的窗口。
2.教育导向高校抵制圣诞节事件也引发对于教育导向问题的思考。
一方面,抵制圣诞节的学生主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符合高校的教育导向;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高校应该打开视野,包容多元文化,让学生拥有广泛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视野。
3.跨文化交流这一事件也引发了有关跨文化交流和接纳不同文化的思考。
我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博弈
承和 弘扬 得不够。②除此原 因之外 ,笔者认 为我 现代达人 。著 名作家冯骥才认为 ,人 们对节 日的
国传 统 节 日遭 到 人 们 冷 落 的 原 因 还 有 以 下 几 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 的需求 ,情感价值是节
点 :
日里最主要的核心。一些传统 节 日之所 以中断
(1)我 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 们 的生活水 乃至消亡 ,实际上是它的精神 内涵 被人们忘记
一 一≯
【关键 词 】 全 球化 传 统 节 日 西 方节 日 博 弈
。
一
米 彦 泽
赵 华
随 着经 济 文 化 全 球 化 的 日益 增进 ,西 方 节 人们不再对节 日有更多 的渴望和期待 了,而是
日在 我 国从 最初 的微 风 细 雨 发 展 到 如 今 的 暴 风 让人感觉过不过节都 “无所谓 ”;而交通和通讯
番 以 便 借 机 打 打 牙 祭 吃 饱 一 些 、吃 好 一 些 。由
(1)经济全球化 背景 下强势文化对外输出
此 ,春 节 之 类 的 大 小 节 日便 应 运 而 生 。 是 如 的优越性是 西方节 日在 我国 日益流行 的主要原
今 人 们 生 活 富 足 ,吃穿 用 都 可 以 随 时 购 买 ,因此 因。人类社会 已经逐渐步入信息时代 ,各个 国
在一 些 内在 原 因 。
内在 原 因 。我 国一 些传 统 节 日创 新 不 够 ,缺 乏 新
1、我 国传 统 节 日受 冷 落原 因
意 ,内容 陈旧 ,形式单一 ,如春 节无 非就是 吃饺
南 师 大 教 授 常 国武 先 生 提 出 ,传 统 的 民族 子放鞭炮 ;中秋节无非就是吃月饼赏月亮 ,这对
中国圣诞节热的现状分析研究
中国圣诞节热的现状分析研究作为西方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圣诞节本身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内涵。
近些年来,圣诞节在中国的发展呈愈来愈流行之趋势,掀起一阵圣诞节热的狂潮。
圣诞节在中国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火热,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思考,人们基于不同的视角来反思圣诞节热这一文化现象,并进而呼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从圣诞节热的文化内涵着手,深刻剖析圣诞节流行于中国的原因。
标签:中国;节日;圣诞节热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在公元138年倡议举行第一个圣诞节。
据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在公元336年。
一直到公元440年,12月25日才由罗马教廷定为圣诞节。
教会称12月24日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是由于圣经记载耶稣生于夜间。
随着基督教徒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圣诞节不仅成为各教派基督徒,而且也是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
“宗教的传播与商品交换的活动一般是伴随着而开展的,自从商品交换关系出现在人类社会之后,各种民族就开始了普遍的接触。
比如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的一条著名的商道,也是一条东西方宗教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通道。
古代丝绸之路分布着希腊罗马宗教、阿拉伯伊斯兰教、景教、中国儒教、印度佛教和印度教等等文化和信仰。
不少虔诚的传教士和商人将本国的宗教文化带到世界各地進行广泛的传播。
”[1]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从1583年踏上中国领土开始,基督教文化就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了。
在汉代“圣诞”一词就已经产生了。
清朝雍正五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
1807年,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各种西方文化在中国迅速发展。
“圣诞”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是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
一、圣诞节热的内涵及发展现状圣诞节热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圣诞节很火爆,很受欢迎,很流行。
这里所说的“圣诞节热”不是指基督教会内部过的圣诞节,而是指发生在中国社会上的外来文化现象。
这种“圣诞节热”发生在当代中国都市,是指直接受经济的全球化影响下的商业文化行为[2]。
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摘要:近年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一系列洋节在中国有愈演愈烈之势。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洋节盛行的原因。
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一种形式,洋节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之间的博弈折射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可避免。
最后文章提出以提升自我文化来应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关键词:洋节;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92-02一、洋节盛行的现状不知从何时开始,圣诞节等洋节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并日趋流行。
每当圣诞节来临,电视、电台、报刊、网络被各种各样的圣诞信息充斥着;人们乐此不疲地转发着各种表达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诞快乐。
平安夜里,当教堂的钟声敲响时,年轻人如潮水般蜂拥至大街上、广场上,聚众狂欢;教堂里一片嬉闹声取代了原本应有的肃穆,圣诞变得似乎和宗教无关。
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情节,愚人节等洋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可他们对这些承载着西方文化的洋节却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庆祝,但是却一味盲从。
针对洋节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现状,寇福明曾对某高校20-25岁本科在读生做过调查,结果如下图[1]:98%以上的热衷于过情人节和节圣诞节,87%的有过愚人节的习惯,7%的人有过感恩节和母亲节的习惯,其它的节日,如:万圣节,过的人几乎没有。
93%的人认为他们逐渐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节日庆祝气氛,但他们依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庆祝这些节日。
可见洋节已经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二、洋节盛行的原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传统节日。
作为各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中记录下的自己民族生存、发展和变革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尽管它们起源不一,涵义不同,人们庆祝的仪式和活动也各式各样,但都体现和传承着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观。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分析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分析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节日被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正如中国人现在用近乎狂热的热情过起了圣诞节一样,情人节也已经悄悄渗透到了无数年轻人们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广泛的背景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已传入中国并呈现出在几乎所有社会群体中扩散的趋势,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国人对洋节的热情更甚于传统节日.尤其是西方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
前人通过分析比较指出趋于彼此融合中的各国节日文化、节日风俗中鲜明的民族特色才是节日的永恒魅力、民族特色才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特征。
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研究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继往开来,只有发掘本民族节日文化的内涵,对节日文化进行革新,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随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丰富性的要素,抓住这个主题要素,即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
才能共同实现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创造再生,使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文献中更多的是从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符号角度出发比较分析,通过阅读分析这些文献,我得到了相应的启发,传统的七夕节的衰落和情人节的热捧有着鲜明的社会性意义,也让我认识到这一现象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出现的,不仅仅是我们有这类现象,其他处于文化弱势的国家也同样如此,从而启发我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交流中提升软实力的角度分析两个节日的差异。
三、情人节与七夕节的缘起与发展曾几何时,西方的情人节已经悄悄渗透到了中国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而且大有越来越狂热之势.由此,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
浅析西方节日对中国青年人的消极影响(论文资料)
浅析西方节日对中国青年人的消极影响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西方节日文化逐渐渗透入中国,西方节日的新鲜和有趣,迅速在中国各地流行起来,深受中国青年人的喜爱,但是,由于西方节日文化的过度介入,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在此,我们分析了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消极影响及解决意见。
关键词:西方节日传统节日中国青年人消极影响原因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沸沸扬扬的申遗之争以韩国胜利而告终。
相信这个结果让每个中国人心里都不是滋味。
端午节历史上起源于谁,属于谁,这都是清楚明了不过的,但韩国的捷足先登不可避免的伤了国人的自尊,让人心理酸酸的。
基于“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凭什么就成他们的了?”这种感性认识,我们提出疑问。
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深刻的理性认识。
端午节虽起源于我国并有悠久的历史,但端午节传入韩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已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
现在谁传承和保护得更好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民族的节日是这个民族的象征,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日渐被人们所淡忘,每况愈下。
而西方节日的重磅冲击是传统节日受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节日在我国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受年轻人的追捧与喜爱,下面来探究西方节日在中国如此盛行的原因。
一、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一)西方节日本身的优势西方人一直都崇尚自由,而西方的节日也大多和宗教有关,大多以快乐自由为主题。
与中国传统的家族性、封闭性相反的是,西方节日更注重群体性,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等,都打破了老人与青年,父母与孩子,上级与下级的界限。
大家能在节日里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感,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狂欢性,娱乐欢畅,人人平等。
而中国传统的节日避免不了受到漫长的封建等级的影响,现今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以长辈为中心,走亲戚,然后大家聚集在一起吃吃喝喝。
圣诞节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
圣诞节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圣诞节作为西方的传统节日,在中国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圣诞节不仅仅成为了一种节日,更成为了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渠道。
本文将探讨圣诞节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分析其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圣诞节的传播圣诞节作为基督教的重要节日,最早由基督教徒传入中国。
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圣诞节的庆祝习俗开始进入中国社会。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各种国际元素逐渐渗入国内,圣诞节也开始在商场、饭店和学校等地进行庆祝活动。
从最早的地方传播到全国范围,圣诞节逐渐在中国推广开来。
媒体的宣传和商家的推广活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尤其是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圣诞节的信息和庆祝活动。
此外,各大商场、超市和餐厅也会主动组织圣诞节主题的促销活动,进一步宣传和推广圣诞节。
二、圣诞节的接受圣诞节在中国的接受程度和方式各不相同。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圣诞节的接受度较高。
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和庆祝圣诞节。
他们会购买圣诞礼物、挂圣诞装饰品、参加圣诞晚会等,将其作为一种时尚和交流的方式。
另一方面,圣诞节也逐渐成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家利用圣诞节这个时机进行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
许多商场会搭建圣诞主题的装饰和展览,增加节日氛围。
这种商业化的传播方式也促使了圣诞节在中国的接受程度。
三、圣诞节的原因和影响1. 原因:圣诞节在中国传播和被接受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文化交流的影响,随着国际交流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元素开始在中国传播,圣诞节作为其中之一。
其次是商业因素的推动,商家通过促销活动和推广策略,成功地将圣诞节与购物消费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家庭和社交的需求也成为圣诞节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原因之一,人们愿意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来增进亲情和友情。
2. 影响:圣诞节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圣诞节前夕,由北大、清华等十个名牌大学的博士生联合署名的一份《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倡议书,经由三个儒家网站联合公布后,犹如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网络的热烈讨论,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有叫好的,有唾骂的,把今年的圣诞节搅得不亦乐乎!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抵制圣诞节还是狂欢圣诞节?其实,如果从民族情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如果从找乐子或找烂漫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狂欢圣诞节;而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因为抵制圣诞节和抵制日货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更加可笑——我想大部分中国人能够在思想上接受抵制日货的倡议(行动上就因人而异了),但却没有多少人能接受抵制圣诞节,因为圣诞节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节日而不是某个国家的专利。
圣诞节这个节日品牌在中国的流行,不能简单的解释为国人的“崇洋媚外”或者“集体无意识”,它在中国能够如此的风靡,有着多个品牌密码。
首先,最关键的是圣诞节品牌的核心诉求:烂漫、欢乐,满足大众的需求。
应该说十大博士生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但是他们却明显的“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圣诞节为什么流行?作为在每年数十个节日品牌中脱颖而出,大受国人追捧的品牌,圣诞节品牌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扣动了消费者内心深处那根渴望烂漫,渴望狂欢的心弦。
殊不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求自我,追求烂漫,追求欢乐已经成了现代生活的主旋律,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和国际化潮流。
而圣诞节的许愿形式,圣诞节狂欢形式等现代感极强的节日方式,已经将这个节日打上深深的烂漫与欢乐的烙印。
而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缺乏现代感。
其次,圣诞节的品牌定位于中高端,彰显品牌的高品位,而有品位又在国际上已经流行的舶来品是中国消费者最趋之若骛的。
圣诞节最流行的地方在哪里?在美欧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或许在这些国家圣诞节并不代表着品位,但在中国,圣诞节却是品位的的象征。
我们都知道,经济发达国家的优秀品牌在中国很容易流行,因为它满足了高屋建瓴的原则,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宝马、奔驰等。
那么,来自经济发达国家的优秀品牌自然也就成了有品位的品牌,于是,圣诞节这个西洋文化品牌携带着其精致的产品长驱直入并且风靡全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对于这种“洪水猛兽”我们能堵得住,抵制得了吗?我们是否更应该借鉴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并进行合理“疏导”?
第三,圣诞节品牌的“产品”,往往能寄托消费者的情感,并且比较时尚化。
圣诞节的“产品”包括圣诞树、圣诞歌、圣诞卡、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大餐,还有圣诞party等。
这里的圣诞树和圣诞礼物在中国被精明的商家发扬光大。
在大城市,一到圣诞节,总会有很多商场门口树着高高的圣诞树,挂满了各种礼品或者许愿卡,很多消费者为了能在圣诞树上挂个卡许个愿,而不惜掏空腰包。
相对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产品”方面就没有这么烂漫了,元宵的“产品”是汤圆,端午的“产品”是粽子,中秋的“产品”是月饼,春节的“产品”是糖果加压岁钱。
所有这些几乎都离不开吃,而在物质生活逐渐小康的城市里,这些“产品”自然越来越难流行了;即使春节的“产品”多了个压岁钱,但是比起圣诞老人从烟囱里出来往小孩子的袜子里送圣诞礼物的童话故事般的方式来说,明显流于俗套。
第四,圣诞节的传播无孔不入,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圣诞节的传播方式主要有:
1)电视、报广等主流媒体为迎合观众而对圣诞节各类花边新闻的宣传。
2)网络传播。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中国的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发达,特别是论坛与博客之风在中国的肆虐,导致十大博士的倡议书一经发布就在网络上掀起一场口水战,可想而知,圣诞节的流行网络传播功不可没。
3)短信传播。
这个始作俑者是电信运营商,为了能赚足节日短信这桶金,他们不断地炮制五花八门的文字短信、彩信甚至视频,让消费者不断地复制。
4)商家的传播。
圣诞节对于商家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金蛋”,所以他们总会使出浑身的解数为圣诞节的风行推波助澜。
5)口碑传播。
口碑传播的表现:一方面是传播“平安夜”,在中国已经有许许多多信佛的人在平安夜里呼朋唤友、拖儿带女地到教堂里去许愿,祈求平安。
另一方面是商家促销的招数会被兴奋的人们一个接一个的传播下去,于是圣诞节几乎成了购物狂欢节,即使是一顶圣诞帽子,或者是圣诞树上的一个许愿牌也会成为消费者茶余饭后的谈资。
总之,圣诞节在中国流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在中国加入wto五周年的圣诞节里,在中华民族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如果我们只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而空谈抵制圣诞节,是不会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我们不能挖掘传统节日的新内涵,不能赋予传统节日全新的核心价值,不能开发顺应时代潮流的“新产品”,那么空谈抵制圣诞节,无异于空喊“狼来了”,只会重新退回闭关锁国的落后社会,最终使自己的传统节日品牌一个个的落入“狼”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