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10-17课重点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一、西晋的短暂统一1. 时间:公元265年至316年,历时51年。
2. 皇帝:晋武帝——司马炎3. 统一中国的原因:(1)先前的三国时期,各个割据的政权互相制衡,难以形成统一;(2)晋武帝的先祖司马家族成功地打败了其他割据的政权,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形成了一定的优势;(3)晋武帝上位后,通过巩固自己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最终统一了中国。
二、北方各族的内迁1. 原因:(1)北方草原的环境变迁(气候干旱、草原退化);(2)超强的南方政权的崛起;(3)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各地民族的融合。
2. 各族的内迁:(1)鲜卑族、匈奴族、羯族等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到中原地区;(2)中原地区的汉族也向南方迁徙,南迁人口约占整个汉族人口的三分之一;(3)南方少数民族的扩张,如百越族向北方和中原地区大规模迁徙。
三、北方各族和中原文明的融合1. 北方各族侵入中原地区后,接触到了中原地区的文明和文化,面对面的交流使得两者互相影响,逐渐产生融合。
2. 北方各族的文化影响:(1)传播游牧文化和生活方式,如优越骑射技艺、蹄铁、缰绳等与马匹有关的技术及制品、新型农具、彩色绸缎、咸、辣、酸、甜等口味的食品、草原牧歌。
(2)传播游牧民族的节日与娱乐方式,如春节、花灯节、马球、射箭游戏等。
3. 中原文明的文化影响:(1)中原文明对北方采纳了许多蒙古文化的元素,如蒙古族特有的喜马拉雅石印文、珠联璧合的饰品和服饰、三胡演奏、马帐制杖;(2)中原文化还在北方推广中原文学、音乐、绘画、园林、建筑、武艺、饮食,尤以诗词和音乐最受欢迎,流传至今。
4. 融合所产生的影响:(1)在文化上丰富了两个地区的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又促使了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加深了南北交往;(3)还对民族关系产生了影响,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五、总结西晋短暂的统一较好地解决了国家分裂的问题,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册各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堂笔记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一、我国大地上的最早人类1、人类是由类人猿转化而来的。
2、最早产生于:两三百万年前的非洲。
3、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4、劳动在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元谋人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前。
2、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产生活情况: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三、北京人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活生产: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四、山顶洞人1、时间:距今约3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3、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活生产: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会捕鱼,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一、河姆渡氏族村落1、时间:距今约一万年。
2、地点:浙江余姚。
3、活动区域:长江流域。
4、原始农耕:磨制石器、耒耜、种植水稻。
5、住房:杆栏式房子。
6、原始养殖业:饲养猪、狗和水牛。
7、原始手工业:掘井、制陶器、玉器、乐器。
8、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二、半坡氏族村落1、时间:距今约六千余年2、地点:陕西西安3、活动区域:黄河流域4、原始农耕:磨制石器、耒耜、石镰、种植粟。
5、住房:半穴居式房子6、原始养殖业:养猪、狗7、原始手工业:制彩陶(人面鱼纹盆)8、我国是世界上种植粟最早的国家。
三、大汶口氏族村落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泰安3、活动区域:黄河流域4、工具:磨制石镰、石锄5、原始手工业:制黑陶、白陶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一、炎帝黄帝和蚩尤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黄河流域。
2、历史贡献:炎帝:改进农具,教人耕田,发明制陶技术,给人治病,发明医药,组织市场交易。
黄帝:修盖房屋,种植谷物,驯养家畜,挖井,造车,发明文字历法,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知识点人教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知识点人教版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下面是我整理的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知识点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知识点人教版[知识要点]一.秦统一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前221年建立:秦朝(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都城:咸阳二.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统一了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开发南疆、修灵渠。
三,秦朝疆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四、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进步.【难点解析】讨论秦始皇在历史上的作用,说一说在你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影视剧中秦始皇与历史上秦始皇有何差别?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候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在我国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产生过影响的皇帝。
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了生产生活,他还制订了残酷的刑法,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电视剧中的秦始皇是艺术形象,带有虚构成份,历史上的秦始皇是历史的真实,两者差别很大。
.[重点考点]1.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2.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铜钱)。
3.秦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4.秦始皇进行“焚书坑儒”是接受(李斯)的建议。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笔记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的笔记: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的暴政1. 秦始皇的统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但是,他也实施了极端的暴政,如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 秦二世的统治:- 秦二世继位后,更加残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民不聊生。
二、陈胜、吴广起义1. 起因:公元前 209 年,秦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时,被大雨阻拦,无法按照规定到达渔阳,按照秦朝律法,逾期要被处死。
2. 经过:陈胜、吴广利用“鱼腹丹书”制造舆论,杀死押送他们的秦朝军官,发动起义。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
3. 结果:起义军接连攻克了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但是,由于秦军的强大和起义军内部的矛盾,起义最终失败。
三、楚汉之争1. 起因: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反秦军队逐渐壮大。
公元前 207 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2. 经过:刘邦趁机进军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之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3. 结果: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四、历史意义1. 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基础。
2. 这次起义也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七年级上历史17课知识点详细
七年级上历史17课知识点详细了解七年级上历史17课知识点详细了解七年级上历史课程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七年级上历史17课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课中,我们了解到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分为采集、狩猎、农业和工业四个时期。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历时数万年之久。
第二课:中华文明的发展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明历程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伟大的、独特的,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课:古代社会的变革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古代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
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主要有两个时期,一个是商代到西周的变革,另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这些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
第四课:秦统一中国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和背景。
秦始皇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十年间消灭了天下六国,实现了统一。
秦始皇的统一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五课:汉朝的兴衰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汉朝的兴衰史。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兴盛为后来几个朝代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汉朝的衰落也是由于统治者腐败和某些政治制度上的缺陷造成的。
第六课:唐代的辉煌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唐朝的兴盛和辉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在科技、文化、经济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第七、八、九课:中世纪的欧洲在这三课中,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和文化。
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时代,骑士、城堡和传说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中世纪欧洲奠定了现代欧洲的基础,对当今的世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十课:地理大发现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和背景。
七年级历史17课笔记
七年级历史17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七年级历史第17课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标题:明朝的兴衰
一、明朝的建立与巩固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2、明朝的巩固: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明朝的统治。
他实行了分封制度,将皇子分封到各地担任藩王,以巩固皇室力量。
他还实行了特务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控。
二、明朝的繁荣与衰落
1、明朝的繁荣:明朝中期,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朝还实行了海禁政策,禁止私人贸易,但同时也促进了官方的海外贸易。
2、明朝的衰落: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特别是宦官专权和官僚腐败,使得明朝逐渐走向衰落。
三、明朝的文化与科技
1、明朝的文化:明朝时期,文化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如王阳明、李时中、罗贯中等。
2、明朝的科技:明朝在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郑和下西洋、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达,让明朝在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取
得了很大的成就。
此外,明朝的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也有很多创新,如棉纺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发展等。
四、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兴起
1、明朝的灭亡: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占了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自杀,明朝灭亡。
2、清朝的兴起:1644年,清朝军队攻占北京,开始了清朝的统治。
清朝时期,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希望这份笔记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七年级历史第17课的内容。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10到17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10到17课青春是蓝色,因为我们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快乐。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xx,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10课1.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
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
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3.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4.措施: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司法、军事;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⑵经济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
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开发江南,兴修灵渠。
(三公九卿制。
车同轨,书同文。
小篆—隶书。
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
秦长城,连接秦赵燕城墙形成,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5.秦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6.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11课1.秦的暴政:修建豪华的宫殿和巨大的骊山陵墓;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把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刑法残酷,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2.秦末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
七年级历史十七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十七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本文将对该课程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一、社会变革的主要表现1. 秦朝的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政权统一的朝代是秦朝。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实现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军事、货币、度量衡等制度,从而实现了大一统。
2. 汉朝的兴起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央集权,加强了官僚制度的建设,推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标准,这些政策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权力衰弱,导致中国分裂为多个政权,出现了许多政治上的乱象和社会的动荡。
二、政治制度的变化1. 封建制度的确立周代的封建制度,使得“诸侯”对中央政府形成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也限制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秦朝和汉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了封建制度的平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2. 官僚制度的建立汉朝建立了官僚制度,将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管理。
官僚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制度。
三、经济文化的发展1.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秦朝和汉朝加强了农业的开发,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
商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部分,还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交通的发展。
2. 文学艺术的繁荣汉朝时期成为中国文化繁荣的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司马迁、班固、刘向等。
他们的作品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思想文化的变迁1. 道教和佛教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思想的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对中国的哲学、文化、艺术、道德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儒家文化的兴起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和道德问题,儒家文化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在中国古代科学、文艺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重要知识点默写》总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以为都,史称。
年,西晋灭,统一了全国。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 在位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史称“”。
2.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主要逃往,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
这场战乱严重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
3. 年,内迁的攻陷西晋都城,腐朽的西晋王朝在
和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各族内迁路线:生活在西北的和,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分布在和,由北向南迁到上的一带;有一部分迁到、两部,有一部分迁到、一带。
1。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背记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 秦的暴政 秦始皇 特点 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
表现 赋役
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法治
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极其残酷 思想
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焚书坑儒” 秦二世 压迫更为残酷,赋役愈加沉重
2. 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
秦的暴政 (根本原因);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爆发
公元前209 年,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建权
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号召天下共起反秦 结果
起义军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内部存在矛盾,缺乏后援, 最终失败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 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灭亡:公元前207 年,刘邦率军直抵咸阳,秦朝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
亡。
秦的暴政 (税多、役重、法酷) 秦末农 民大起义 第一阶段:陈胜、吴广起义 第二阶段: 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统治
易误警示
1. 秦末农民大起义不能等同于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
一部分,最终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但秦末农民大起义成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2. 歼灭秦军主力的是项羽的起义军,最终灭亡秦朝的是刘邦的起义军。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必背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探究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在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中,第十课的学习内容相对较多,需要掌握的必背知识点也比较多。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一些必背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
1. 文明的起源:指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型,转化为新石器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2. 黄河流域文明:指中国最早的文明,早期是以水利农业和粗陶制品为主,发展到后期,形成了铜铁冶炼、青铜文化、龙纹等独具特色的文化。
3. 中华文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总称,这种文明始于远古时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包括了流传至今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科技、节日等方面。
4. 周朝的兴起:周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鼻祖之一,商朝从西周到东周转型时期,周朝逐渐兴起,从而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商代王朝统治。
5. 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建立,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统一了文字、货币等方面,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6. 汉朝的盛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较长的王朝之一,被称为“史册盛世”,这是因为汉朝在文化、制度、科技、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同时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事件。
7. 大唐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代之一,被称为“大唐盛世”,这个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发达、艺术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8.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产,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 唐宋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了大批的文化巨匠,如杜甫、白居易、苏轼、欧阳修等,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巨大。
10. 明朝的兴起: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末代封建王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追求文明、开放和创造性地发挥民主主义和文化权利,创造了许多非常固定的制度和文化遗产。
七年级上册历史17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17课笔记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的笔记,包括了重要知识点和关键内容。
第17课:秦始皇统一六国重点知识梳理1. 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创立皇帝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统一文字:推行“小篆”,方便政令统一和文书传递。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全国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驰道和长城:修建全国的交通网络,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强化了皇帝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秦始皇的暴政与秦朝的灭亡•焚书坑儒:强制推行儒家思想,焚烧非儒家学派的书籍,坑杀儒生。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修建长城、宫殿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人民负担。
•秦始皇的暴政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陈胜、吴广起义等反抗运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4. 历史意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难点解析1. 如何理解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及其影响?•秦始皇的统治政策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
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但同时,秦始皇的暴政也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2.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但同时,他的暴政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历史进程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评价秦始皇需要全面考虑其贡献和过失。
七年级上册第17课课堂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第17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课堂笔记,供参考:一、知识点梳理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背景:(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2)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3)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1)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战争主要在欧洲、亚洲和非洲三个战场进行。
(3)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
(4)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1)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3)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4)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二、重点难点解析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2.难点: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三、练习与思考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思考: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会爆发?它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竞争是导致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争夺导致了紧张的外交关系,最终引发了战争。
其次,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线。
这一事件引发了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从而引发了欧洲列强的介入和参战,最终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其次,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如坦克、机枪、毒气等新武器的使用,对后来的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战争也促进了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如国际联盟的成立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知识笔记
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知识笔记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状况:①采集狩猎②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③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原始社会。
6.地位:①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1.发现地点: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3.生产工具:①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②会人工取火二、原始农业的发展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使用陶器、使用磨制工具、聚落生活(定居);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1.炎帝的贡献(神农氏)①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轩辕氏)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②黄帝的下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③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2.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笔记
第17课:早期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1、早期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18世纪末,大多数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落后的水平,但也已经
出现了一些新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古老的大宗农业生产方式在改变。
农民开始用牛轭耕作,采用改良的耕法,利用多种工具和农具来提高
生产效率。
2、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良的耕法的普及、工具的发展、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市场规模
的扩大,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一些工业品也逐渐出现,例如陶瓷、钢铁、纺织品等。
此外,土地征收和侵占制度的微妙变动也促进了农民
财富的累积,他们被称为“地主”,由此形成了新的土地阶层。
3、列强的侵略
19世纪初,西方列强纷纷向中国发动侵略,列强们以各种形式把中国
划入其统治范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
他们受益于侵占外贸和对华贸易,空前开放对中国,改变了中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
4、新的社会民族组织形式
随着压迫性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
一方面,农村经济出现大的变化,民间信用机构,信托机构,合伙企业等都逐渐萌芽。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限制,新近兴起的团体,如学会、社会团体、商会、农工组织等发挥了立功的作用。
初一历史17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17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
初一历史17课是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这些课程的内容,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1. 人类的起源与迁徙在人类的起源与迁徙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逐渐迁移到其他大陆的过程。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推动。
通过学习人类的起源和迁徙,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是一种具有智慧和创造力的生物。
2. 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城市这个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城市的特点和发展。
我们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原始聚落、商代的城池和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以及战国时期的大城市等。
通过了解古代聚落和城市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居住环境。
3. 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是指奴隶制度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而封建社会则是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通过学习这两种社会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
4. 秦朝与秦始皇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兵马俑的发现等。
通过学习秦朝和秦始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遗产。
5.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单元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
我们学习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等。
通过学习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的力量。
6. 隋唐时期的中国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个单元介绍了隋唐时期的中国。
我们学习了隋文帝杨坚的改革,唐太宗的开放政策和贞观之治,以及唐朝的科举制度等。
通过学习隋唐时期的中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一、我国最早的人1、最早的人类:在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2、距今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2、距今年代: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3、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4、生产生活情况(1)制造和使用工具:粗糙的石器和木棒(2)组织形式:过着群居生活,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3)用火情况: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情况,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三、山顶洞人1、发现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2、距今年代:距今约3万年.3、体质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4、生产生活情况:(1)制造和使用工具:用打制石器,但已会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2)用火情况:他们已会人工取火。
(3)生活方式: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4)生活状况:原始人群之间出现生活用品交换;懂得爱美,用骨针缝纫衣服。
(5)社会组织形式: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距今年代:距今约7千年。
2、生活区域:生活于长江流域的浙江河姆渡。
3、使用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4、生产状况: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5、生活状况: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距今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2、遗址地点:发现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3、使用工具:普遍适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4、生产状况: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5、生产状况:饲养猪狗等动物,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已会纺线,织线、制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10-17课重点笔记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
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
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楚汉之争
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二、文景之治
原因
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措施
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
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个鼎盛局面。
四、东汉的建立
建立时间:公元25年都城:洛阳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的生活习俗: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2、冒顿单于次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族生产的发展
二、匈奴与汉朝的和战
时间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形势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政策
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每年送给大量谷物和纺织品。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
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比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什么不同?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x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张骞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使命: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19年使命: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
西域都护的设立时间:公元前60年。
从此,今x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x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上丝绸之路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的发明2.蔡伦改进造纸术3.造纸术的传播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九章算术》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三、名医辈出
华佗:麻醉药剂“麻沸散”、“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
①起源于古印度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②创始人:张陵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马迁和《史记》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成就:①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文学成就: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