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原文及译文
之的用法 文言文8种
之的用法文言文8种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表示许多不同
的意义。
根据语境的不同,它可以表示时间、方向、目的、程度等。
下面是"之"在典籍文献中的八种常见用法。
一、代词:表示代替前面一个名词。
如《论语·述而》:民可夫死,
不可夫必之;上可夫赦,不可夫必之。
二、介词:表示方向、时间、状态、比较等。
如《诗经·国风·唐风》:其子之如笼,言笑晏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地之平与不平,同其中而已。
三、动词:表示行为。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百姓司飨,庖人烹鲜,冠者享之,使以告于天。
四、名词:表示一种事物的类别。
如《左传·昭公十二年》:猗豆将
加竹里,桓魋谏曰:“制繇之家,法禁明白,何宥乃免?”
五、形容词:表示性质、程度、状态等。
如《楚辞·招魂》:之子于归,不如其和;《论语·述而》:君子之德,风風而正。
六、副词:表示程度或修饰。
如《庄子·天下篇》: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闻道而又闻道,之而又之,芥子之子、而人甚焉。
七、连词:表示转折、对比等关系。
如《左传·穆公六年》:周人将来,犹豫不决,乃以其二妃、及以其牛羊之饵;襄子乃受之,而无礼焉,
是为悖也。
八、叹词:表示感叹。
如《左传·僖公十二年》:君子之爱人也,如慈母之爱子,而生其子者愈多,其爱丝分;其所识也,无徇于己者,是自生之爱也。
此之谓入我也,而吾从之者愈众,其为我大矣!。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含义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含义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含义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含义,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之作为动词的用法及含义到,往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②行不知所之。
--《庄子》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④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文言虚词之作为代词的用法及含义1.指示代词,这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2.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3.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③珍宝尽有之。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虚词之作为助词的用法及含义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③句读之不知。
--《师说》④菊之爱。
--《爱莲说》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②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
文言中之的用法及含义及意思
文言中之的用法及含义及意思一、引言文言中的“之”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含义,其在句子中通常作为补充说明、加强语气或表示关系等功能。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分析“之”的用法、含义以及意思。
二、作为代词1. 代指事物:在句子中,“之”可以代替前文提到的事物或物体。
例如:“斯为茂也,嗜欲深而不犁之田。
”(《左传·昭公元年》)解读:这是孔子对于自己修养不够的一种表述,其中的“之”代指孔子所未能实现的目标。
2. 表示人: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指人。
例如:“俗士闻人之死,则以为甚矣;圣人闻人之死,则以为虽轻乎其微矣。
”(《论语·述而》)解读:这里,“之”指人,突出了俗士与圣人对待生死问题截然不同的观念。
三、作为连词1. 表示因果关系:“之”可以连接两个复合句并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论语·里仁》)解读:“之”在这里起到了连接作用,将“穷则独善其身”和“达则兼济天下”之间的因果关系表达得更为紧密。
2. 表示时间顺序: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于表示时间顺序。
例如:“至于八年,乃大告成。
”(《孟子·滕文公下》)解读:这里的“之”表示了事情的先后顺序,指出了在过去八年中完成了某项工作。
四、作为介词1. 表示目的或结果:在句子中,“之”可以表示动作的目的或结果。
例如:“君亲之骨灭而精神锐者也。
”(《管子·封氏篇》)解读:“之”在这里表示了目的,并强调君主为对国家安危负责。
2. 表示被动关系:有时,“之”还可以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引绳承缰,形外见象者;物壅而不行,愚而复见者。
言无文以彰智,则智人不肖矣。
”(《老子·系世》)解读:这段话中,“之”与“被”的功能相近,强调物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五、作为助词1. 表示加强语气:在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句子中,“之”可以用于加强语气。
例如:“曷为其然也?人衰而后巧。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和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和例句及翻译一、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和例句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表达形式,其词汇和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其中,“之”作为一个常见的虚词,在句子中具有广泛的用法。
本文将介绍“之”的不同用法,并提供相关的例句和翻译。
1. “之”作为代词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代词使用,表示人或物。
例如:例句1:胖子之於弹簧秤曲木体欠沉吃纱布。
翻译:胖子站在弹簧秤上有些不稳,请用布遮盖。
例句2:原来黑皮山已只教两口干栏么老鸦掌打成孳哩撒拉。
翻译:原来黑皮山只留下了两个干栏,乌鸦在那里扑腾着。
2. “之”作为介词此外,“之”还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动作或方向。
例如:例句1:尘土飞扬,而楚庄王驾车去访周宣王以修好。
翻译:尘土飞扬,楚庄王乘车去拜访周宣王,以修好关系。
例句2:两只鸟之飞俱欲意昂险谷折不下。
翻译:两只鸟飞得很高,不愿意下降到那危险峡谷。
3. “之”作为连词在文言文中,“之”还可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名词或动作。
例如:例句1:蛇者不穀之相於添沫风势盛入时,翻译:当蛇爬行且顺风入穴时,例句2:风雪夜归人,疏松更易湖山五城全遮闭。
翻译:湖山五城被积雪覆盖更多了。
二、文言文中“的”的用法和例句及翻译与现代汉语相比,“的”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特殊用途和语法规则。
以下将介绍一些“的”的常见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和翻译。
1. “的”表示所属关系在文言文中,“的”通常用于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的使用。
例如:例句1:人贵有志,要灭怯神黄巢杀人都错。
翻译:人们应该有志向,要消灭胆怯的心理,黄巢凶残杀人都是错误。
例句2:贫五车嘛么小顺州百里之地没合适孤家干活当伙计者去厦门岛印度大尔克靶沉甸甸眺尧吼。
”翻译:贫窮的人坐着五辆车,要到那个离顺州城百里远的地方找合适的工作,做一个助手前往厦门,却不小心落入了大尔克之手。
2. “的”用于加强语气在某些情况下,“的”在文言文中用于加强语气,以表现一种特定的感情色彩。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一、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用法及相应的例句及翻译。
1. 代词用法“之”可以作为代词,表示与前面所指的东西或事物有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她”、“它们”。
例如:胡亥以信野王具所行告公子扶苏者,则三人皆泣。
胡亥曰:“尔其勇矣!天下自良将可属从。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胡亥以秦始皇给信里写明了如何对待吕不韦这几个人,于是大家都哭了。
胡亥说:“你们真勇敢啊!天下应该归良将帅从而供奉。
”2. 助词化用法“之”可以用作助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来表示范围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岂特无损欧阳征君之计也?(《曹操传》)翻译:不仅没有损害欧阳询先生的计策,甚至还大有裨益。
3. 结构助词用法“之”可以作为结构助词,放在名词或动宾词后面,构成某些固定短语或句子。
例如:楚人闻其称吴王,则内外皆恐,且曰:“文王之子,世云能辨天下。
”(《战国策·楚策一》)翻译:楚人听说他是称誉吴王的人,内外都感到害怕,并且说:“周文王的儿子,据说能够辨析天下的事情。
”二、例句及翻译1. 青岛市即位于山东半岛之南端。
(青岛市得来于山东半岛的本质之介绍)2. 父母爱子如命,愿为子女分忧之。
(父母把自己爱子女庇护品写出来了而悲伤地)3. 生活富足者不应忘记帮助贫困弱小之。
(有钱朝贫苦以后不能提供帮助也是一个错误)4. 学习历史知识自有其意义,因此我们备齐相关资料以作复习之。
(自有学习历史知识的目标,为了使我们明白历史的未承担给接着找回相关材料已为复习做准备)总结: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可以作为代词、助词化用法以及结构助词用法等。
通过掌握其用法和例句,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意思,并正确翻译出来。
通过对“之”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
文言文中的之的用法及翻译
文言文中的之的用法及翻译一、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
它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可以作为代词、介词和动词后缀等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之”的几种主要用法,并对其翻译进行探讨。
1. 代词用法在文言文中,“之”常常作为代词使用,可以指示人或物的主体。
例如,《管子·权修》中就有“君亦欲生也乎?”(您也是想生孩子吗?)这个句子中的“君”指代了对方,而“亦欲生也乎”表示了希望对方能够生育。
同时,“之”还可以用于复数形式,如“吾辈皆知之”(我们都知道此事)。
翻译时,我们通常将该词翻译为“他/她/它们”、“这/那些”,根据上下文具体含义进行选择。
2. 形容物质特性或状态在描述物质特性或状态时,“之”也经常被使用。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有句:“彼无穷者,以陌其所履;何异於泽与沚?”(那无穷的东西以陌土为基,与泽水、沚泥有何区别呢?)这里的“之”用于指代前文提到的无穷之物。
类似地,在《左传·哀公十八年》中有句:“周公戮祁寇之无道也”(周公打击起义者的残暴行径),“之”指代了前文提到的起义者的无道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那个”、“这种”,以强调特定物质或状态。
3. 动词后缀此外,“之”还可作动词后缀使用,用来表示被动或完成的意思。
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就有一句:“郑人不许孤竹于城旁社稷坛。
”(郑国人禁止在城旁修筑孤立的竹子)。
其中,“许孤竹于城旁社稷坛”表示了被禁止修筑孤立的竹子。
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可根据语境将其翻译为“被……”。
二、翻译技巧及注意事项1. 确定句子结构和文法关系在翻译包含“之”的句子时,首先要清楚整个句子的结构和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句法关系。
通过认识到并强调主语、宾语和其他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句子含义。
2. 确定代词对应的指代对象当遇到“之”作为代词时,需要确定其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之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之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用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1.作为代词:可以代指人、事、物等。
例如,“之子于归”中的“之”指的是“这个女子”;
“执策而临之”中的“之”指的是“马”。
2.作为助词:表示修饰、领属、修饰等关系。
例如,“赤子之心”中的“之”表示修饰关
系,相当于“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表示领属关系。
3.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
例如,“欲速则不达”中的“之”表示转折
关系;“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中的“之”表示因果关系。
4.作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提顿等语气。
例如,“甚矣吾衰也”中的“之”表
示感叹语气;“求闻之若此”中的“之”表示提顿语气。
需要注意的是,“之”的用法并不固定,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判断。
在文言文学习中,理解“之”的用法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和语感。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于依赖工具书,而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另外,“之”在文言文中的读音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平声、上声、去声三种。
根据不同的读音,其用法和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之”的读音和用法,以确保准确理解文意。
总之,“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重要的虚词,其用法和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判断和理解。
通过多读多练,积累经验和语感,可以更好地掌握“之”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一、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虚词,其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就是虚词“之”。
本文将重点探讨“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一、作为介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所属或指向。
例句1:夫君子不以小善而取之,不以小恶而舍之。
翻译:君子不因小好而取得它,也不因小恶而放弃它。
(《论语·子罕》)例句2:勇士常思刘备之成功。
翻译:勇士们经常思念着刘备的成功。
(《三国演义》)二、作为连词使用除了作为介词使用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常常用作连词。
它可以连接两个表示并列意义的成分,并起到衔接和承接的作用。
例句3:既进长安而帝视之,而后荣拜皇帝之位。
翻译:刚一进入长安城,就被皇帝召见,并且随后封印了皇帝的位置。
(《三国演义》)例句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王莽中兴乐观者以为永久之势也。
翻译:在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了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一些人认为王莽的中兴功夫是持久性的。
(《后汉书·王莽传》)三、作为代词使用此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可用作代词。
它常可以替代前面提到的事物或概念,并起到指代作用。
例句5:民力不足以与敌国对抗,聚合同盟各国之力量,则有可能取胜。
翻译:单凭民族力量无法与敌国对抗,在联合同盟各国的力量之时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战国策·韩策一》)例句6:子非我难留也!嗣后有明堂执政、光武纲常哺育、重承先王之志者乎?翻译:不是我的愿望难以实现!后代会有领袖在明堂上理政,肩负起维护光武纲常,继承先王志楼的使命吗?(《史记·太史公自序》)四、作为助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还可用作助词。
它常与动词搭配使用,表示将动作加强或变成被发出的意思。
例句7:周瑜之于孔明,于身荣厚。
翻译:周瑜对孔明非常尊敬,看在眼里供起来非常丰富。
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用法。
首先,"之"可以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的意思。
例如,在《论语》
中就有这样的例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这句话中的"吾"就是"我"的意思,"之"在这里代表"其"或者"他"的意思。
其次,"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的"
的关系。
比如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
一章》)。
这里的"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中的"之"就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此外,"之"还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之上"的意思。
比如
在《史记》中就有这样的例句,"天下之大,无不有故"(《史
记·秦始皇本纪》)。
这里的"之"表示"在……之上"的关系。
总的来说,"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灵活多变的虚词,具有
多种用法,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和运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
帮助到你。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一、介绍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主要起到语法功能的词语。
而其中的“的”就是最常见和重要的虚词之一。
它既可以作为助词、“化”字进一步修饰名词,也可以构成短语和句子的核心。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虚词之“的”的用法及例句。
二、“的”的助词用法1. 表示所属关系:在表示归属或所有关系时,可使用“之”来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1)天子之德美。
2. 强调或加强语气:在强调某种情感、态度或加强表达意思时使用,“之”的位置紧随所强调内容后面。
例如:(1)妾有夫人之慈。
(强调夫人对自己慈爱)3. 作为疑问副词:在问句中表示询问原因、方式等。
例如:(1)何以无言?三、“的”的短语用法1. “量+ 的 + 名词”结构:这种结构通常表示数量或程度,并且修饰名词。
例如:(1)寸的长短。
2. “数词/连词 + 的 + 名词”结构: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一定的程度。
例如:(1)日月如梭,岁月如梭之变。
3. “Noun + 的+ Noun”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的”的作用是连接两个名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1)书之页。
四、“的”的句子用法1. 在主谓结构中使用“之”的位置可置于主语或宾语前面。
当“之”位于动宾结构中时,可将其移到谓语后面。
例如:(1)事情可以告事件。
(主谓结构)(2)木已成舟,岂待人之提撕。
(动宾结构)2. 可以省略多余的主语或宾语,并通过“之”来表示原意。
例如:(1)余生高卧兮纳凉者乐。
(省略主语)(2)倚云就步九霄寿星呀呀耶娘一起共沐江南水采石设处洗手册洗手间设置和楼上望特别风景!毫CAG逸收Scute!都市文化雷神山医医伴您到月初一高速公路无限制Kimono!园内古北口projectId约李火流困境byBuneeh!4月测试Bunitio笑强啊法对象地方哈尔滨Fort不超过可使用爆炸龙腾直播云改百木丛项目一致!衍生一声含义形。
)五、总结对于文言虚词“的”的用法及例句进行了详细介绍。
之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之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虚词,其基本含义是“去”、“往”、“到”等,常常用于表示一种方向或动作的移动。
然而,“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并非单一,其还具备其他的意义和功能。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其在著名古典文献中的运用来了解其具体含义。
一、《论语》中的“之”
1. “之”作为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
例如:“爱之能勿劳乎?”(指代人或事物)
2. “之”作为结构助词,起到修饰和强调的作用。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和“习”的关系)
二、《孟子》中的“之”
1. “之”作为动词,表示“到”、“往”的意思。
例如:“齐桓公欲乘人之危。
”(表示“乘人之危”这个动作的方向)
2. “之”作为代词,同样可以指代人、事、物。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指代前面提到的人)
三、《庄子》中的“之”
1. “之”作为结构助词,用于连接句子成分,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未乌获之为巨鼎。
”(补充说明“乌获之为巨鼎”的可能性)
2. “之”作为代词,可以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或现象。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指代“知”)
四、《诗经》中的“之”
在《诗经》中,“之”更多地被用作虚词,用以调节音节和表达感叹、疑问等语气。
例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调节音节和表达感叹语气)。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希望能帮到您!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这一讲主要阐述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其”“以”“于”“而”意思及其用法。
一、“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举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之:指代千里马。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举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举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举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如上句中“予独爱莲”是一个分句,翻译成“我唯独喜爱莲花”,作主语用,放在整个句子中,就是“我唯独喜爱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之就是放在主语“予独爱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举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举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的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举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举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举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举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论语十二章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论语十二章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一、论语十二章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详解《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其中,“的”是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详解《论语》中十二章关于“的”字的用法。
一、表示所属关系在《论语》中,很多时候,“的”字被用来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在第五章:“君子相见尽篇礼,如将入巨门而无忧色,何以拂云雨?”这里,“将入巨门”的“将入”表示即将要进入,“无忧色”的“无忧”的意思是没有担忧。
整句话换成现代汉语可以表达为:“君子在相互见面时要遵守周全完备的礼仪,就像要进入高大门户不会露出丝毫担心或顾虑。
”其中,“将入”的“入”的意思是进入,“巨门”的“巨”的意思是高大。
此外,在第十章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用法:“齐景公有马千驷。
”这里,“齐景公”的名字后加上了“有马千驷”,表示他手下有一千匹马。
这种用法更加直观地表达了所属关系。
二、表示修饰关系除了表示所属关系,文言中的“的”字还常被用来修饰名词,表示具体的性质或属性。
例如,在第七章中有一句话:“礼乐之悦,简括以至于君子。
”这里,“简括”的“括”的意思是简练敲打。
“至于君子”的“至于”的意思是极其适合君子。
整句话意思是说,“礼乐的悦人之处就在于简洁明快,完全符合君子的品德要求。
”同样,在第十章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里,“内自省”的“自省”的意思是反躬自问。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遇到贤者时应该以他为标准,并向他学习;当我们遇到不肖者时应该反躬自问。
”三、表示衔接关系此外,“的”字还可以用来表示衔接关系,在一个句子中连接起前后两个部分。
例如,在第十一章中有一句话:“育而不儒,惑而不读”,其中,“育而不儒”的“而不”是否定的意思,表示一个对比,“儒”的意思是培养品德,“惑而不读”的“而不”也是对比,“读”的意思是阅读学习。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接受教育却没有成为真正的儒者;迷惑了却没有努力学习。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意义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意义1.“之”字用作指示代 .如:①“之二虫又何知 ?”“之”表示“ ”,意“ 两条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也 ,若之何之 ?”“之”表示“ ”,意“(他)是我的老 ,像(我)又怎么(能够)他呢 ?③“ 京 ,使居之 . ”“之”代指所 ,表示“那边”.④“ 其矢十中八九 ,但微之 . ”“之”,此指咨射箭十中八九一状况.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 .种状况出得比多 ,在文中屡不 ,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之 ,学而不 ,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之代指“它”默,“而之”,意即静静地在内心住它 .②“桓侯故令人之”之,“”指代他(扁) ,意即“桓侯特地派人去他(扁)”. ③“行欲至宛市 ,定伯便担鬼著肩上 ,急之 . ”“之”指代它(鬼) , “急之”意即赶快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 ,意“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 ,何如 ?”“之”意“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到南海去,怎么 ?”②“行不知所之 . ”“之”意“到⋯⋯去”.4.“之”字用作助 ,种状况比常 ,但笔者以也最复 ,能够分下边三种:⑴ “之”用作构助 ,相当于“的”,如:①“贤人之道 ,卒于也之 . ”意即“孔子的学 ,最是靠不怎么明的曾参下来的”.②“志士不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 , 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方正的人不接受欺侮性的恩赐”.⑵ “之”字用于主和之 ,撤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认为功 . ’”“之在这里没有实在乎义 ,用于撤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 . ”相同 , “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乎义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种用法简单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杂 ,应注意划分 ,免得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理音节的作用 ,也无实义 .如:①“久之 ,目似瞑 ,意暇甚 . ”“久之”,好久 , “之”,调理音节 ,没有实在乎义 .②“填然鼓之 . ”在这里 , “之”也是纯真调理音节 ,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 ,在文言文中“之”的常有的用法就是上边几种 ,只需掌握其规律 ,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堪称灵巧 ,好多学生都难以剖析其用法 .靠死记一些例子 , 但过些日子又忘了 .怎样简单又方便的掌握 ,笔者联合自己教课作出简要介绍 ,即运用句子构造剖析法 .句子构造剖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 ,骨干枝叶分清楚 .谓前是状 ,谓后补 . ”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构造 . “之”的用法便可依据其在句中的地点来定 .且看下边的剖析:( 1)形如“谓语 +之”时,用作代词 .如: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 ,宁许之以负 xx.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 ,分别充任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 ,组成动宾构造 .反过来说 ,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 ,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 2)形如“主语 +之+谓语”时,起撤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①孤之有 xx,犹鱼之有水也 .② xx 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 “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 .在这类状况下 ,虚词“之”能够省略不译 .即“孤有孔明 ,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3)形如“名词 +之+谓语动词 / 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记 .如:①xx 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 , “之”出此刻疑问句中 , “之”前方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边是紧跟谓语动词“有”,并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方 .这类情况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记 .虚词“之”不译 ,直接把宾语部分复原到谓语动词后边即可 .(4)形如“名词 +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记 .如:①蚓无 xx 之利 ,筋骨之强 .②xx 千里者 .③ xx 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 ,虚词“之”后边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方的名词“帮凶”“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 , “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复原到名词的前方即可 .(5)形如“定语 +之+名词”时,是作构造助词 ,译作“的”.如:①君之病在肌肤 ,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 xx、越之众与 xx 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边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方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 , “之”就译作“的”.( 6)形如“之+地址 / 地方名词”且句中缺乏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①xx 之晋 .②吾欲之 xx,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 , “之”的后边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址名词 , “之”的前方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这类状况下 , “之”用作动词 ,翻译为“去、往、到”.( 7)形如“形容词 / 副词 +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 ,不用译 .如:①顷之 ,烟炎 xx.②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③余扃牖而居 ,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 , “之”在“顷”“鼓”“久”的后边 ,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之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之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18 个。
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是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用法,仅供参考。
1 之在古文中的意思基本字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
不速~客。
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
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1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及用法⑴【代词】他,她,它(们)。
例:
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
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的具体介绍
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的具体介绍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之的用途非常的广泛,学生需要掌握它,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介绍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之”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多种多样,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之”的主要用法。
一、作为代词1.表示人或物之间相互关系:如“父子”、“君臣”、“师生”等。
“之”可代替其中的较短名词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和修辞效果。
例如:“君子事上天之心者,斯不足以备其性也。
”2.表示主动关系:当“之”后跟有动宾关系时,充当宾语。
例如:“忠孝所专名,则惟此而已矣。
”这里的“惟此而已矣”,即为宾语。
二、作为介词1.表示方位关系: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
例如:“四明山尊毁甚至于不赮蕴乎东南,弘纪夷标矣”。
三、进行音韵变化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之"会发生音韵变化。
比如:1.与前面的字合并成一个音节,并读轻声:如“胜利”的古音为shēngli,而在文言文中可以写作“胜之”或者“胜廐”。
2.“之”与“于”连用:在一些表达时间和地点的短语中,“之”与介词“于”常常连用。
如:“百年之后”,表示一百年以后。
二、文言文中“之”的特殊用法除了上述的基本用法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用法,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一、多音字标志在古代汉语中,同一个字有时候会有不同的发音和意义。
“之”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一个多音字标志,来指示该字应当读取哪个音。
例如:“固尔利天下之君子乎?”这里的“固尔利”原本是一个人名,“据尔利”是他原姓名号。
二、表示程度或数量在描述程度或数量时,“之”可以起到修饰作用。
例如:“富不可淫也,贫不可夺也”。
这里的“不可淫也”表示程度极高,“不可夺也”则表示数量极少。
三、引导引述动词当一个句子出现间接引语时,“之”常常充当连接词,在引述动词后使用。
“谓善世教民者,是亦若此欤?”四、写作技巧中的“之”在文言文的写作中,作者常常使用“之”来替换某些普通词语,以增加表达的图景感和美感。
这种用法被称为修辞手法。
“之”可以替代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八年级之的用法及例句
八年级之的用法及例句
“之”在八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和含义较为复杂。
以下是关于“之”的主要用法及其相应的例句:
1.代词用法:“之”可以作为代词,代替人、物或事。
它主要代表第三人称,如“他”(他们)、“它”(它们)。
通常作为宾语或兼语使用,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清蒲松龄《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白话译文:用刀劈狼的脑袋,劈了几刀杀死了狼。
)
2.第一人称代词:“之”在某些语境下还可以表示第一人称,即“我”。
例如: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白话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大度到这个地步。
)
3.结构助词用法:
•“之”作为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唐刘禹锡《陋室铭》:“何陋之有?”(白话译文:这有什么简陋呢?)•“之”还可以用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常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
例如: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白话译文: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
)
•此外,“之”还可以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战国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白话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
“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
“之”在文言文中罕有的用法及意义之五兆芳芳创作一、导入用成语“之乎者也”导入(意义,“之”字开头)二、今古联系现代汉语是有现代汉语成长而来,在现代汉语里遗留了良多现代汉语的词语、语法等,“之”字的用法也一样,在现代汉语里,我们也经常会用到,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请学生举出现代汉语里见到的或听到的“之”)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取而代之,为之喝彩,规模之大,影响之广等等.按照其用法及意义进行分类:(举例讲授,边讲边板书)1助词,倾之,烟炎张天补足音节,无实义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2、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第三人称人非生而知之(他,他们)取而代之,为之喝彩3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取消句子独立性规模之广,影响之大(这部电影影响之大,是我意料之外的.)(弥补讲授“取消句子独立性”)三、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或不罕有的用法及意义4、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5、吾欲之南海,何如;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6、醉翁之意不在酒;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助词,的7、之二虫又何如代词(指示代词),这,那8、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可讲授“盗泉”的故事,以活泼课堂气氛)四、总结回首(以板书为根本,再进行一次分类,加深印象)“之”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作助词,包含音节助词一种、结构助词四种等2、作代词,包含人称代词、指示代词3、作动词,翻译为“到……去”(在诗歌中也见这种用法:《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五、练习反应(教师出示练习)为“之”的每种用法再各举几例(一)之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 属予作文以记之3.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6. 吾固知令郎之还也7.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10. 技经肯綮之未尝11. 宋何罪之有1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3. 公将鼓之14.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15.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6.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二)其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6. 毁其盆,悉埋于地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8. 先生其此类乎?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3.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者1. 肉食者谋之2. 民缺乏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3. 此三者,吾遗恨也4.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5.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6.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度之急,尔后私仇也7. 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8. 言之,貌若甚戚者(四)所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克不及十一2.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历年不徙.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4. 成频频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五)是1. 吾祖死于是2. 是吾剑之所从坠3. 张良是时从沛公4. 问今是何世5.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6. 唯命是听,唯利是图7. 余是以记之8.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9. 度义尔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0. 觉今是而昨非(六)或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2. 或谓:“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 冀君实或见恕也5.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七)以1. 请以剑舞2.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波不克不及鸣也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5. 敛赀财以送其行6.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7. 梅以曲为美8.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9. 皆以美于徐公10. 吾终当有以治汝1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2.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3. 輮以为轮(八)为1. 公为我献之2.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4. 为肥甘缺乏于口与?5.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6.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7.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8.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9.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0. 因而化怒为悲(九)于1.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2.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3.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4. 青,取之于蓝5. 业精于勤,荒于嬉6.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 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克不及容于远近8.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9. 吾祖死于是10.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十)与1. 公与之乘2.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3. 可得闻与?4.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5.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6.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十一)诸1.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2. 都督诸路军马3. 投诸渤海之尾4.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十二)而1. 蟹六跪而二螯2. 余闻而愈悲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5. 如优孟摇头而歌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8.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9. 军惊而坏都舍10. 既而儿醒11.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12.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罢了(十三)且1. 王不成,示赵弱且怯也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 先生……且搏且却4. 先生且喜且愕5.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6. 不出火且尽7.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8.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9.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十四)则1.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2.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3. 非死,则徙尔4. 临视,则虫集冠上5.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7.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8.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9.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式而修之于朝廷,以授有司,不为侵官10. 以身作则11. 寓言三则(二)【试题答案】(一)之1. 他代其子代词2. 它指修楼盛况代词3. 我指廉颇自己代词4. 这指代下面二策代词5. 的,结构助词6. 取独,主谓之间7. 同上8. 同上9. 宾语前置标记不译10. 同上11. 同上12. 定语后置的标记13. 不译在动词、形容词后补足音节 14. 用在表时间词后不译15. 到、往动词16. 同上(二)其1. 他代词2. 他的代词3. 自己代词4. 你代词5. 这代词,捕蛇的事6. 那些代词7. 其中的代词8. 大概语气副词9. 同上10. 一定语气副词11. 不译增强反问语气12. 难道、恐怕13. 如果(三)昔1. ……的人2. ……的情况3. 用在数词后暗示几种情况几件事几团体几种东西4. 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提顿不译5. 用在时间词后提顿不译6. 提示原因7. 表疑问语气8. 用在句末……样子(四)所1. ……的地方2. 那指示作用3. 暗示约数相当于“许”左右4. 处所名词5. 用来……的(办法)6. ……的原因7. 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词(有什么) 8. 所字结构作无的宾词(没什么)9. 主谓倒装疑问句所字结构做主语,何字做谓语10. 表主动(五)是1. 这件事 2. 这里 3. 这时4. 表判断5. 同上6. 助词,提宾标记7. 是以= 以是= 因此8. 是故= 所以9. 认为对,动词10. 正确,形容词(六)或1. 有的,无定代词2. 有人3. 有时4. 也许副词5. 什么人无定代词(七)以1. 用、拿2. 把3. 因为4.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5. 来、连词表承接关系 6. 把……作为固定结构7. 把……看作 8. 认为 9. 认为 10. 有用来……的办法11. 没有用来……的办法 12. 把……做成 13. 把……做成(八)为1. 替 2. 为了/接受 3. 被 4. 因为 5. 替6. 呢?语气助词7. 是8. 做9. 成为10. 酿成变成(九)于1. 到介词表地点 2. 到介词表时间 3. 向、介词表对象4. 从5. 由于6. 比7. 被8. 在9. 在10. 从(十)与1. 同、跟介词 2. 和、同连词 3. 同“欤”吗疑问语气词4. 给5. 赞成6. 交好7. 赞成(十一)诸1. 众 2. 各 3. 之于 4. 之乎(十二)而1. 连词并列 2. 连词承接 3. 连词承接 4. 却 5. 修饰6. 如果7. 因而8. 你的9. 如同10. 不久11. 过了一会儿12. 罢了(十三)且1. 并且2. 并且3. 一边……,一边…… 4. 又……又……5. 既……又……6. 将要7. 暂且8. 尚且9. 暂且(十四)则1. 就 2. 那么 3. 就是 4. 原来已经 5. 就6. 表并列 7. 表并列 8. 转折 9. 如果 10. 准则(名词)11. 条(量词)答案要点:文言虚词包含一代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谦辞、敬辞、人称单数指示代词近指、无指、旁指、虚指代词疑问代词代人、代事物、代处所二副词:程度副词:轻微度、加深度、极高度规模副词:表总括、仅限、配合时间副词:过来未来时、正在变更时语气副词:肯定确认、否认禁止、推测估计、反问频率副词:谦敬副词:三介词:于、以四连词:并列、层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假定、修饰五助词:结构助词:之、者、所、然语气助词:陈述语气:也、矣、耳、焉疑问语气:乎、与、耶感慨语气:哉、夫句首语气:唯、夫、盖六叹词七兼词诸、焉、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之”用在动词“鼓”(击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
四、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
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
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参考答案]
B。
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②动词,“到”的意思。
③代词,代曾妻。
④代词,代彘。
⑤代词,代曾子。
⑦代词,代曾子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