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育学考研考点:教育的本质

合集下载

《教育的本质》课件

《教育的本质》课件

社会进步
01
02
03
人才储备
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大 量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创新
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 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发 明创造,为社会带来更多 的福利。
文化传承
教育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 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和 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自豪感。
国家繁荣
人才强国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能够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 高素质人才,提高国家的 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06
教育的未来展望
教育技术的创新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利用AI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自适应学习。
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平台将更加普及,提供更多优质 教育资源。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利用VR/AR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模式的变革
1 2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特殊群体的教育关怀
关注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更 多的关爱与支持。
感谢观看
THANKS
教育、远程教育等。
教育目的
03
未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05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 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导致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接受优质 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审美情趣的 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的本质》课件

《教育的本质》课件

个性化教育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 求,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
潜力。
终身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知 识和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
会。
合作与交流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传统教育方法
讲授式教学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应试教育
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 。
社会需求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教育的培养目 标和课程设置。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投入的规模 和水平。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政策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对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等产生影响。
政府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对教育的发 展和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内容
专业课程设置更加深入和 细化,注重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强调研究能力和创 新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
定义
职业教育是为满足特定职业需求 而实施的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和
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的
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 才,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社会经 济的发展。
内容
以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注 重实际操作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同 时也会涉及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
终身学习理念
鼓励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 的能力。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 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
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如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提高教 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课堂PPT)

2024/1/30
教育本质是社会性
01
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其本质是社会性,决定了教育功能必须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本质是培养人
0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功能
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教育本质是文化传承
03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功能应体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
发展。
16
功能体现并反作用于教育本质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 质(课堂PPT)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教育本质概述 • 教育本质属性分析 • 教育本质特征探讨 • 教育本质与功能关系剖析 •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争议 • 总结与展望:深化理解教育本质,推动实践创新
2
01
教育本质概述
2024/1/30
律使得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相区别。
02
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教育自身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会因社会环境的瞬时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4/1/30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教育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有
时又会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性使得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
18
05
当代中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认识及 争议
2024/1/30
19
代表性观点介绍
教育是上层建筑
认为教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 层建筑,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为统治阶级服务。
教育是生产力
主张教育是生产力,具有生产性 和经济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经济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

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

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

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

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

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

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

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

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

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

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

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

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经典点评: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

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就是把人变成人,培养完整的人;育是“育人”而不是“教书”,教书是方式,育人是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获得生存发展本领的事业;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

考试其实是考人品,成绩其实是教育的副产品。

人品包括哪些呢?心灵的力量,对未来目标的期盼,克服困难的勇气,态度情感价值观,拿得起放得下的魄力,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自我的管理水平,热爱生命,尊敬父母,尊重他人,能够与他人友好的交往协作……这些都是人品的范畴。

教育的真正产品是一个又一个体格健壮,性格健全,心灵有力量,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够吃苦耐劳,能够友好的与人相处合作,能够有创造精神,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活生生的人。

我们在培养这个人的时候,顺便高考拿个高分。

教育不是雕琢,更不是塑造,教育即解放,解放学生的发展力,解放学生的生命力,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教师即开发,开发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成长力,开发小组建设的潜力;学习即成长,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变成学生精神和能力快乐成长的过程,把校园变成学生自主成长的乐园。

世界上有一种最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那就是心灵的力量。

是心灵的力量和价值的判断把人和人区别开来。

素质的提高主要在学校,而心灵力量的锻造主要在家庭。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教师教着学生自己去学,教为学服务。

教学就是教学做合一。

只为考而教、只为考而学,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的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才是学习的本身。

孩子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就是种子,思维就是耕种,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是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的堆积。

没有升学率的学校不是好学校,但是只有升学率的学校更不是好学校。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就是既有升学率又有素质。

我们关注的是内心世界的锻造、内心世界的成长。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1、教育起源与生产劳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传递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

2、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3、教育有两大基本规律:一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教育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4、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的结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数量,教育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

5、教育一方面为社会生产力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主要手段。

6、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句顶着教育的性质,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的部分内容。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与文化、科技、人口、民族、家庭等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8、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9、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的身心和心理得到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心理的正常发展是指体制的不断增强和心理活动内容及心理活动形势的发展。

1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点因素是遗传物质、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1、在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中,遗传素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在学生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2、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13、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社会环境,它制约着人的发展范围、程度,影响人的发展水平和方向。

1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五种:一是顺序性;二是阶段性、三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四是可变性和稳定性;五是共同性和差异性。

1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人们对于教育的定义和认识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传递。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并讨论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角度一:知识传授教育的一个重要本质是传授知识。

通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学科知识,了解科学原理、历史事件、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这种知识传授不仅帮助个人了解世界和社会,还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度二:技能培养教育的另一个本质是培养人的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行业和职业对于特定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

教育机构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如计算机编程、机械维修、演讲表达等。

这种技能培养能够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角度三:价值观引领除了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本质还在于传递和引领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正确行为的追求和信仰,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教育机构通过课程设置、师生交流和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诚信、友爱、责任等。

这有助于形成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

角度四:个体发展教育的本质还包括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教育应该帮助个体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教育,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本质不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还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教育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基础。

通过教育,个人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养,追求个人梦想。

同时,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人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能力。

对于社会而言,教育则是实现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
3.1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3.1.3 学校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体现为课程
➢ 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 ➢ 在我国,学校课程主要由国家课程计划、课
程标准和教科书来规范的,
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
3.2 教育组织是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
返回
学习者 学习者≠受教育者 ≠学生
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 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 育的人,
学生:一般指在学校接受学习的人,所指称的 也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
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跟学 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从一定意义 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
根据教育层次的高低不同来分:
1.学前教育 托儿所、幼儿园 2.初等教育 小学 3.中等教育 初中、高中 4.高等教育 专科、本科、研究生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与学的中介媒体,也是师生双方的
共同客体
1.教育者
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 响的人, 狭义:主要指教师, 含义:所谓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 职责的人,
返回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活动以传递社会经验 为目的
➢教育对社会经验进行加工 重组、筛选提炼
➢教育加速个体和人类认识、 接受社会经验能力的提高与 发展
返回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 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 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作者:顾明远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8年第06期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

我对生命教育没有研究,但是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

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

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一要生存,二要繁衍,三要发展。

要生存就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要繁衍就要生儿育女;要发展就要教育、学习,把前辈的生产经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而这三者也是分不开的,人类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战胜恶劣的环境,获取更好的生存、繁衍的条件。

可见教育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通过教育,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

因此我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

追求身心的健全发展。

其实,自古以来的教育家们都是在追求如何使下一代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

虽然东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同,但其道理是一样的。

无论是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东方的孔子、孟子,都追求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

但由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方面教育被历代的统治阶级所利用,一方面被压迫、被统治的阶级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教育的本质被掩盖了,教育成了各种利益集团的工具,忽视了人的生命的发展。

生活即教育。

及至文艺复兴,批判了神的统治,打破了神权,提倡人权。

儿童发展问题逐渐得到教育家、思想家的重视。

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如夸美纽斯、卢梭等都关注儿童的自由发展。

20世纪以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儿童中心主义”,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再一次引起对儿童生命发展教育的关注。

陶行知先生从他的老师杜威那里得到启发,在中国创建“生活教育”,并且把老师的教育理念反转过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他们两者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关注儿童的生命发展,不过在方法途径上不同。

转变教育理念。

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是何时、何人最先提出来的,已无从考证,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如何实施。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理解教育的本质根据社会现实了解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各时期的教育都在于使受教育者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到行,是受教育者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个体。

教育的目的:(含义结构教育目的观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质量规格做出的设想和规定,它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定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结构:个体的身心素质发展水平和个体的社会价值。

3、教育目的观:个体本位论(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成为自己,帮助他们去形成自己的个性。

社会本位论(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促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障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

教育无目的说(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参与者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劳动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质量标准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个体性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帮助个体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个体获取社会文化、促使个体养成行为习惯、有利于个体社会观念的形成、培养着个体的社会角色个体个性化功能——促进个体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存进个体差异的发展、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及提升)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经济功能: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功能: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的影响人、引导人,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发展。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要点整理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学的概念三个层次:所有教育学科的总称(也称教育科学);课程的名称;教材的名称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现象, 教育事实, 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教育现象:a.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b.教育现象包含教育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构成教育问题。

只有当教育现象引起人们注意并具有研究价值时,才构成教育问题。

学习负担过重制约个性发展减轻学习负担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教育事实: a.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下产生的。

b. 教育问题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但教育事实本身不能构成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问题: a.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b.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c. 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孔子和《论语》《学记》“教学相长”、“不凌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知识是可教的美德是可教的▪柏拉图和《理想国》在“理想国”里,“神用不同的材料造出了”三种人:金子哲学家智慧银子军人勇敢正义钢铁农民和手工业者节制“理想国”实现的制度条件:a. 共产主义制度:废除私有财产,优生优育,取消家庭b.良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认识善和真理。

▪亚里士多德及其“和谐发展与年龄分期问题”1. 《灵魂论》,人的灵魂: 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2.植物灵魂体育(0-7岁)动物灵魂情感道德教育(7-14岁)理性灵魂智育(14-21岁)▪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基督教的神学世界观:创世说,原罪说,赎罪说,审判说▪基督教的神学人生观:人类的罪恶源于欲望人应该放弃一切欲望▪基督教的儿童观:性恶论控制体罚▪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培养虔诚的教士和教徒▪基督教教育的内容:渗透神学色彩的文艺(二)教育学的创立▪ 1.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a.b.c.d.e.▪▪ 3.夸美纽斯a.《大教学论》: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

教育一.“教育”的溯源及内涵1。

“教育”的溯源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文“教育”一词的溯源: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

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2。

教育的内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定义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一,教育的对象是人;二,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

从而使人民去改造社会.(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科学定义
现代教育学一般将教育区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 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其定义一般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 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 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渠道进行的,其中教学是基本途径。
第一节 教育的科学界定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及认识教育本质应掌 握的方法论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理由:教育是观 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 务;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的因素,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
对教育者来说,他要研究认识三个客体: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 手段。教育者的任务是将既定的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授给 学生。
对受教育者来说,他认识的客体是一个:教育内容。他的任务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学习和掌握既定的内容,也就是 将外在的客体转化为内在主体的东西。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形态
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 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狭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 教师“教”的对象——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其一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的 个体。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较多,需要 教育所传授和扩展。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 逐渐认识客观自然和人类自己,可以逐渐使他们的认 识由个体的认识水平过渡到人类总体的认识水平。

教育的本质名词解释答案

教育的本质名词解释答案

教育的本质名词解释答案教育的本质:培养与发展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出生就开始与环境互动。

而教育,作为社会化过程的核心,起着培养和发展个体以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作用。

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引导个体进行全面的发展,使其成为具备良好素质和能力的社会成员。

一、知识的传授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从前辈的经验和智慧中获得广泛的知识,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不同渠道传授各种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从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知识传授的本质在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并不是注入一杯子中,而是点燃一团火。

”这意味着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去学习。

因此,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上,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

二、技能的培养除了知识的传授,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

技能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综合性的技能,因此,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技能的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让学生通过实践中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开展实践课程、社会实习、校企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和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其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

三、价值观的塑造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包括价值观的塑造。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具备健康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在当今社会,面对信息泛滥、价值观多元的现实,教育的责任就更加重大。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正义、公平、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
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能够促进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行 为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传承和 经济发展。
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与社会政治
教育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同时也对 社会政治制度起着维护或变革的作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培养。
展望未来,持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本质
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关注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不断更新教育观 念和教育内容。
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应该积极探索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 段,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Leabharlann 0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
学习和探索。
0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创新,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注重
教育本质的历史演变
教育本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在古代,教育 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近代以来,教育逐渐强调培养人 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教育本质的现代解读
现代教育本质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 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 展需求。
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教育本质理念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本质 ppt课件

教育学333考研题目及答案

教育学333考研题目及答案

教育学333考研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活动D. 教育政策答案: A2. 教育学中,教育的本质是:A. 一种社会现象B. 一种文化现象C. 一种经济现象D. 一种政治现象答案: B3. 教育学的基本功能包括:A. 社会化B. 个体化C. 经济化D. 政治化答案: A4. 教育学中,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B.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C.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D. 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效果答案: A5. 教育学研究方法中,实证研究主要采用:A. 观察法B. 实验法C. 调查法D. 文献研究法答案: B二、简答题1. 简述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答案: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验证或构建理论。

理论研究则侧重于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规律和价值进行深入探讨,通常采用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

2. 阐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案: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促进社会化,帮助个体适应社会规范和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通过教育传递社会知识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创新能力;促进社会公平,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减少社会不平等;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经济增长。

三、论述题1. 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现代教育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它们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促进了个性化学习,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对教育内容、教育评价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 论述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答案:教育公平的内涵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机会公平强调每个人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过程公平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对待;结果公平则关注教育结果的公正性。

教育学课件之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课件之教育的本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使 其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育改革的影响与评价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更新内容 和方式、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 ,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学生综
合素质。
促进社会公平
缩小地区、城乡、学校间的教 育资源差距,为更多学生提供 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 平。
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缩小地区、城乡、学校间的教 育资源差距,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以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机制,关注学生 的全面发展;同时完善考试制度,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能 力和创新思维。
更新教育内容与方式
引入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育内容,注重实践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推动经济发展
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 能力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 有力支持。
增强国家竞争力
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为 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提供人才保
障。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目标的设定
适应社会需求
教育目标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 应,满足国家、地区和行业对人
才的需求。
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目标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 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 求。
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 挑战。
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1 2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教育与经济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与文化

教育本质、起源与发展

教育本质、起源与发展

古代学校教育阶级性的表现
官府办学
以吏为师
统一教育内容
招收统治阶级子弟
学校教育的等级性
1
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
四门学(似大学属大学性质)、书学、算学、 律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还设有崇文馆、 弘文馆和医学馆。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 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收藏书籍、校 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欧洲古代教育内容
奴隶社会:
三艺: 哲学、文法、修辞
封建社会:
教会教育(七艺):哲学、文法、修辞、算术、
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 打猎、下棋、吟诗
4、教育的世俗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5、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 6、教育国际化。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剩余产品的出现与脑体的分工; 经验的整理与积累; 文字的产生与相应的文化工具。
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
分子。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学校教育的等级性
2
“二馆”:皇亲贵戚和宰相功臣子弟。学额50人。
国子学: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300人。
太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500人。
四门学:七品以上官员子孙(500人)和庶民中的
优异之人(800人)。学额1300人。
书学、律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面向八品
教育的本质、起源与发展
内容
一、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起源 三、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概念——我国现代教育学的观点
1、广义
凡是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教育学考研考点:教育的本质
考研备考复习是漫长而枯燥的,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学考研的热度也有所增加。

报考教育学的人数逐年增加,压力也越来越大。

下面文都网校考研频道小编为广大考生奉上教育学考研的重要知识点及考点整理,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教育学理论知识,做好前期准备,祝2018考研成功。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本质问题
本质是事物的基本规定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人们对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教育视野,并从总体上决定着他对教育的外延、内涵和教育的现象与本质问题的认识,是一个属于带根本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问题。

(二)教育本质的论争
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苏联教育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由于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文的发表,围绕着教育是否是上层建筑以及它的专门特点问题,展开了讨论。

我国学者于同一时期介绍过此问题及他们的讨论。

“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至90年代,人们思想不断解放,我国教育理论界冲破理论禁区,围绕着教育本质问题,曾经有过几次集中的讨论,新时期的重要教育学者几乎都参与了这场讨论。

在近十年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教育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派:
1.上层建筑说
这种观点是传统派的观点,其论据是: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

这个决定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教育的变化。

因而教育是上层建筑。

2.生产力说
这是现代派的观点,其论据是: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客观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而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产和延续的手段。

特别是从现代生产性考察,它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从事这种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掌握生产知识和技术,教育只不过是生产过程中分离出去的一个独立因素。

因而,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产力。

3.多质说
这是一种折中派的观点,它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

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成长、发展有直接联系,同时既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直接关系,又与上层建筑有直接关系。

4.本质规定说
这是深化派的观点,这一派的方法论特点,是力图从教育本身的质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的本质,从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专门特点,从教育自身的矛盾的特殊性来揭示教育的本质。

认为本质是对现象而言,本质和现象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是唯物辩证法的补充。

研究教育本质,就是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其中,前三派主要是围绕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展开的;后一种观点则重在论证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质的特点。

(三)教育本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教育本质的讨论并没有最后的结论,但围绕着论争,学者们开始了深层的反思,开始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元研究。

从理论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从而建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

在实践中,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助于使教育实践按照教育本质的要求发展,使教育实践向着培养全面发展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的方面努力,革除当前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教育“目中无人”的时弊,对当前所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