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提问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语文课堂提问的探讨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

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效的提

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

的兴趣,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语文探讨

1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完成教学的有利条件,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气

氛的关键,提问又是课堂气氛调控的最佳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抛弃思

想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中。一次听本县城关中学朱金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

我赞叹不已、深受启发。难怪这位老师的教学成绩如此优秀,除了她有很好的素质,能够高效驾驭整个课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她的教态极具亲和力,特别是提

问的措辞及语气恰到好处,很多时候她在提出问题时会说“你知道吗?你想说吗?

谁来告诉我?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想法?……”看似很随意的几个字,听起来却特

别亲切,不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成为学生的姐妹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乐

于走近教师,乐于倾听,乐于表达,最终达到了乐于共同探讨的目的,踏上探求

知识之旅。

2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

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

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

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

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

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

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

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

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

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

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3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

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

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

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

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

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

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

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

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

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

定容易解决。

4 讲究方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

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

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

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

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

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

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

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提问要得法,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

使之有新鲜感,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参考文献

1 王森然.中国国文教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4

2 顾黄初等.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轨迹[J].语文学习,1989(9)

3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0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西城区中心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