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献学家人物专题

合集下载

西方史学家年表

西方史学家年表

西方主要史学家年表古希腊史学1.希罗多德:(约BC485—BC425)古希腊历史学家,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是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约BC460/450—BC400)古希腊历史学家,生活在雅典的极盛时期。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色诺芬:(约BC428/430—BC355/350)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著书丰富,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主要史学著作有《希腊史》和《长征记》。

古罗马史学4.老伽图:(BC234—BC149)罗马史学的真正奠基者,开创了用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先例,著有《罗马历史源流》,从此开始罗马史学的“政治史学”传统。

5.凯撒:(BC100—BC44)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高卢战记》和《内战记》,以前者影响最大。

6.李维:(BC59—AD17)古罗马历史学家,主要著有巨作《建城以来史》(又译《罗马史》),全书142卷,但目前仅存35卷及少量片断。

李维创立了通史体例,并重视历史垂训,且文笔优美,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尽管如此,其著作对于罗马早期历史的研究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7.塔西佗:(55—120)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他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并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专题09+《资治通鉴》-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二)+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9+《资治通鉴》-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二)+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9 《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著述颇多。

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

与王安石是政敌。

司马光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10 核心人物(10)其他重要人物-2019高考语文作文核心素材快速积累

10 核心人物(10)其他重要人物-2019高考语文作文核心素材快速积累

2019高考核心素材积累——核心人物(10)其他重要人物【分类说明】考场作文须有丰富的人物素材,本专题精选了一些写作当中可以使用的典型人物及素材,以期帮助考试更有效地积累材料。

其中,以中国历史发展为序,着重梳理了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考生可选择部分重点识记,了解其简介及思想主旨。

【重要人物】阿兰·梅里埃阿兰梅里埃先生是梅里埃基金会主席、法国生物梅里埃集团总裁。

植根中国三十多年来,阿兰梅里埃做出过两个重大决定,一是选择直接与中国政府卫生部门合作,比如参与非典和禽流感等中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二是“在中国研发,到中国建厂”,这意味着法国企业就地取材,致力于把研发成果推广到世界。

在梅里埃的带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国生物医药公司,它们都把中国作为创新的发源地。

威尔纳·格里希威尔纳格里希(1920--2003),1920年出生于德国巴符州曼海姆市,1984年武汉市政府聘请格他担任武柴厂长,任期为1984年11月1日到1986年11月4日,是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

格里希被誉为“质量先生”,任职期间,大胆改革、从严治厂,引进国外以质量、市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改变了工厂管理落后、质量低劣的面貌,使柴油机实现向东南亚7个国家批量出口,开创了全国引进国外管理型专家的先河,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产生了强大冲击。

克劳斯·施瓦布克劳斯施瓦布(KlausSchwab),1938年3月30日出生于德国拉芬斯堡,后加入瑞士籍。

他于1971年倡议创建了世界经济论坛,并担任论坛主席。

还担任联合国发展规划委员会副主席。

1978年,施瓦布敏锐地感到中国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1979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并积极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参加瑞士达沃斯论坛。

1981年,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已经开始在北京举办年度“企业管理国际研讨会”,此后一直延续下来。

现在,世界经济论坛日内瓦本部专门成立了中国组。

而这个论坛组织在全球除了日内瓦之外,设了两个办事处,一个在北京,一个在纽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人物专题:孔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人物专题:孔子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人物专题】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孔子人物导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对于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的张伟指出,所谓的杰出人物,是指那些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代表先进的阶级、阶层或者社会集团的利益,对历史发展起进步作用的领袖人物、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及艺术家等等。

杰出人物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实现一定的历史任务的核心,对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但同时,杰出人物也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比如其所属阶级、所受教育,尤其是其所属的特定时代背景。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从正反两面去评价,既不掩盖其功绩,也不忽视其错误。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代表性人物,他所创立的学说后来成为官方思想,对中国乃至周边国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姓名孔丘性别男字仲尼朝代春秋职业思想家、教育家籍贯鲁国陬邑别称孔夫子、至圣先师学派儒家生卒前551—前479 官职鲁国司寇生平简介(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

他从小学习礼乐,后收徒讲学,成为知名学者。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

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3)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主要成就创立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相关《论语》著述个人名言(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综人物及年份总结

教综人物及年份总结

教育综合知识专题汇总人物篇一、“之父”大汇总1。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2。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3。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4。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5.冯特——心理学之父6.泰勒——课程评价之父7.乌申斯基——俄国教育心理学之父8.帕克-—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父9.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10。

福禄贝尔——幼儿教育之父二、人物—中国——教育家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论语》,教育作用“庶富教";“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六经、文行忠信;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学—思—习—行的统一过程行的学习过程。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原则。

子思——与孟子并称思孟学派。

《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习过程。

2。

孟子—-《孟子•尽心上》首次使用“教育”一词;性善论、内发论代表人物、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3。

墨子-—素丝说4。

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外铄论代表人物5.董仲舒-—“性三品”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

朱熹-—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代表作《四书集注》、“因材施教”、“启发”一词的提出者7。

张焕纶——1878年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近代小学教育开端8。

盛宣怀——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近代公立小学教育开端9.张百熙——起草“壬寅学制”、奉命重新修订“壬寅学制”形成“癸卯学制”10。

张之洞--奉命重新修订“壬寅学制”形成“癸卯学制”11。

荣庆——奉命重新修订“壬寅学制"形成“癸卯学制”12.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揉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

蒋廷黻人物讲解

蒋廷黻人物讲解

近代史课堂人物专题讲解之“走近蒋廷黻”众(zhong)所周知西汉有位史学家司马迁以《史记》“成一家之言”而名垂青史,还有位外交家张骞以“西域凿空”开辟丝绸之路而流芳百世,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他集合了两者特点,被人誉为是“怀太史公之才抱张骞之志”此外呢,人们对他的评价还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一代学人瓷器店里的猛牛我想大家都知道李敖吧这个狂人几乎是无人不骂,但李敖却由衷地称他是“中国学人从政的一个榜样——一个‘清高’的、‘光荣’的、‘最后一个机会’的、‘有很大贡献’的一个标准样品。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他赢得如此盛誉,是什么让他引得后人关注,是事业,是爱情,还是一些趣闻逸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到历史文化学院08级历史学基地班近代史课堂人物专题讲解之“走近蒋廷黻”,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位近代历史学家、外交家的生(升)前身(深)后事。

有谁听说过蒋廷黻这个人吗?那为什么我们组要选这个人?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选题原因和资料搜集过程:在选人物时,我们集思广益,想过很多人,有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三任国务总理顾维钧、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等等,最终根据人物内涵和论文数量,确定为近代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

作为历史学家的蒋廷黻,对大陆人来说是陌生的,就算知道的也只限于知道他曾做过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并不了解他还写过许多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术著作,受到史学界注目。

这多多少少是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

蒋廷黻他不像汪精卫权倾朝野,不像杜月笙独霸一方,不像陈炯明为军政首领,虽是文人但他也不像辜鸿铭那样一生从文,可以说蒋廷黻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产物,是近代中国谋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也是近代文人从政之典范。

作为史学家,他著有经典的《中国近代史》,作为外交家,他曾任驻苏、驻美、驻联合国大使。

研究此人,对于我们突破马克思主义传统史学,学习近代史学发展、近代外交形势、近代知识分子转型、近代化思潮乃至理清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之吴冠中

文献综述之吴冠中

解读吴冠中绘画的表现语言 一、创新意识
• 创新意识是创作的核心,创作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古人和他 人,创新真实景像。通过夸张、变形、增加、删简、嫁接、 幻化等习惯方法,最终形成创新的画面。 • 吴冠中的风景画比自然对象更集中、更典型、更传神,因 而也更具创造性。 • 吴冠中画中的线条既有中国画传统的力度美,又有时代的 节奏感、韵律感及变化美。线有刚与柔、滑与涩、直与曲、 粗与细、密与疏等变化; • 吴冠中画中的面运用既有中国画的简洁空灵,又有西方的 厚重充实,画面空处如野,密处如麻。 • 吴冠中的绘画语言给人以独特的特点。在水墨着色中,吴 冠中采用了西方色彩关系与民族民间色彩的结合,使画面 更加跳跃、鲜活,点面的增加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 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 起广泛关注。
解读吴冠中绘画的表现语言 --------在形式与抽象之间敞开心灵
• 作为中国现代水墨画革新的开拓者,林风眠在20世纪初注 意到中国画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失落,他将这一现象与中国 画的形式问题自然地联系起来。在《东西艺术之前途》文 中指出。艺术家要表达出与时代相呼应的情绪,必须从形 式入手。其艺术思想和实践对20世纪后期中国现代水墨的 发展具有先驱性的深远意义。 • 20世纪后期现代水墨画的发展史上,吴冠中在形式方面的 革新与倡导,正是对林风眠所开拓的中国画革新之路的延 伸。吴冠中强调绘画的形式美和抽象美,是让形式服从内 心表达的自由,意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趣在写形与抒情之 际,形态抽象化而格调东方化。
吴冠中在国内外美术界的地位
• 1991年7月,法国文化部为吴冠中颁发“法国文化艺术最 高勋位”。 • 1992年3月,伦敦大英博物馆首次为中国在世画家办展, 推出“吴冠中:一个20世纪的中国画家”。 • 1993年11月,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为他举办“吴冠中水墨 新作、油画及素描展”。 • 1999年11月,中国文化部破例为在世画家举办个展,推 出“1999吴冠中艺术展”。 • 2002年3月,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的第一位中 国籍“通讯院士”,该项荣誉被称为“艺术界诺贝尔奖”。 • 2003年12月,中国文化部为吴冠中颁发“终身成就奖”。

历史人物研究专题讲座发言稿

历史人物研究专题讲座发言稿

历史人物研究专题讲座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今天这个历史人物研究专题讲座上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对历史人物研究的见解和经验。

历史人物研究是一项既庞大又深刻的任务,它不仅需要我们对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更需要我们在分析和解读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在我看来,历史人物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还能够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些宝贵的参考。

首先,我想谈谈历史人物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人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旗帜,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风貌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历史人物研究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积累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未来发展。

正如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了解历史人物,就是了解自己。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人物研究呢?首先,我们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来积累充分的历史素材。

历史人物研究需要我们搜集各种史料和图书,包括传记、回忆录、档案资料等,以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政治主张等方面。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工具,如实证研究、对比研究、考据研究等,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历史人物。

其次,我们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产生,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深受当时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研究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片面地评价和解读他们的行为,更不能将当下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们身上。

“史无常评”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地进行观察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历史人物研究的实践应用。

历史人物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只有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比如,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管理国家、领导团队、处理社会矛盾等,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著名人物事迹材料简介12篇

著名人物事迹材料简介12篇

著名人物事迹材料简介12篇著名人物事迹材料简介篇1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1979年还是浙江大学一名讲师, 他被选派到西德亚琛工业大学液压和气动研究所留学. 他打破惯例, 进所第7天便向他的导师、研究所所长巴克教授提交了研究计划,得到支持。

他广泛搜集各种文献资料,紧张地思索着、分析着,提出了大胆的设想:改革沿用了100多年的英国工程师弗利门发明的流量控制原理。

每天夜晚,他所在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巴克教授十分称赞他的勤奋和刻苦。

他的大胆设想终于被证实。

他提出了“电液比例节流装置”和“电液比例调速装置”两项新原理,又接连做出了3项发明,并在西德登记了5项专利,仅用两年多时间便以优秀成绩获得了西德工程科学博士学位。

美国一家液压公司的经理,一再以高薪邀请路甬祥到该公司长期工作。

面对国外优裕的生活待遇和较好的工作条件,路甬祥丝毫没有动心,他答复说:“感谢你们的情谊。

但是,我的祖国是中国,我应该把自己的才智贡献给自己的祖国!”著名人物事迹材料简介篇2华罗庚毅然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

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著名人物事迹材料简介篇3爱国将领吉鸿昌1895年,在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家吉姓小茶馆的后院,诞生了一名男孩,取名鸿昌。

对于鸿昌的父亲吉筠亭来说,添人增口是件喜事,可又多了张吃饭的嘴。

吉鸿昌好不容易熬到了18岁,恰恰冯玉祥在河南招兵,于是他便报名参军,从此开始了他一辈子的戎马生涯。

著名人物事迹材料简介篇4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

专题04+文学艺术家(知识梳理+课件教学版)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历史人物专讲专练(部编版)

专题04+文学艺术家(知识梳理+课件教学版)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历史人物专讲专练(部编版)

——(德)恩格斯
统治着辽阔疆域的英雄阿伽门农,双目熠熠生光,宛如燃烧的火球。
——《伊利亚特》
奥德赛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去听海妖的歌声,他听到了美丽的音乐却不迷失,这就是智
慧的控制力。
——《奥德赛》
命题角度:说说《荷马史诗》的影响和地位。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是荷马根据民间流传的 短歌综合编写而成。展示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以及希腊人从氏族公社进 入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形态。史诗主要歌颂英雄,崇尚人的价值与理性,这些英雄人物,成为整个希腊民族 的理想人格.《荷马史诗》宝贵的世界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文献。是希腊第一部史诗, 也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具有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人物考点
知识点一 《荷马史诗》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 长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 长篇史诗。 影响:《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 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文献。
知识点二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主要特征
人物考点 (1)具有明显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特征; (2)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3)富有民主和法治精神; (4)艺术创作具有庄重典雅、优美和谐等特征; (5)崇尚英雄、竞技精神。
荷马,是古希腊最著名和最伟大的诗人,相传《荷马史诗》是在民间 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由盲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它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
人 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
物 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 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

《学会人物志》钱先生、张老师简介

《学会人物志》钱先生、张老师简介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历届主任委员及秘书长1、任应秋(1981年任主任委员)任应秋,字鸿宾,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1914年8月5日生于四川省江津县。

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

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根底。

17岁时,任应秋毕业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开始医学生涯。

1936年,任应秋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期间,见到当时上海地区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陈无咎诸前辈,学业大进。

翌年,抗日战争开始,任应秋不得不返回四川家园,自设诊所,行医治病。

并凭借其文史知识,执教中学。

40年代,任应秋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并于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仲景脉法学案》。

次年,《任氏传染病学》问世,1947年,《中医各科精华》(第一集)出版,渐为医界所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被任命为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又应聘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于1984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

任应秋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执教30余年,已刊行于世的专著37种,约1300万言。

1957年他发表了《怎样正确对待祖国医学遗产》一文,1958年又在《中医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从头学起全面继承,打下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坚固基础》一文,提出在全国中医界应认真学习中医政策,广泛开展继承工作,强调要认真学好几部经典著作,真正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从1954年以后至1966年这12年里,他先后著成《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各家学说讲义》等书,为中医学的普及与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1976年后,任应秋夜以继日,奋力著书立说,又先后完成了《内经十讲》、《中医基础理论六讲》,《中医各家学说》、《运气学说》、《内经研究论丛》等著作百余万言,校点了金代张元素的绝版书《医学启源》。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翠丽)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翠丽)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安徽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研究方向: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郭翠丽导师:周怀宇内容摘要现存明代实录体文献《明实录》,凡2925卷,1600余万字,由明王朝十五朝史官、史家相继编修而成。

这一鸿篇巨著自诞生时期,就受到历代学人关注。

其文献的史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及其历史价值,受到充分肯定。

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关于《明实录》的“类纂”“类编”“新编”“选辑”“资料选编”等系列成果,更是给人耳目一新,使《明实录》资料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

但是也有人提出批评,指出“《明实录》所记,偏重于政治事件、制度,而缺乏社会经济方面内容”。

本文通过对于《明实录》考查与研究,认为应该全面认识《明实录》文献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是重新认识其社会经济史料的丰富内容,以利于客观评价《明实录》的学术地位和历史意义。

本文在客观总结《明实录》文献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四个问题:第一部分,论述和总结国内外研究《明实录》的概况。

第二部分,论述《明实录》的原始编纂概况、现代学术界对于《明实录》的重编与选编的重大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以《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为基本材料,梳理其“安徽地方史”、“徽州地区史”、“淮河流域史”、“安徽历史人物”等专题史料,阐明《明实录》在研究地方史、专题史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论证《明实录》史料的丰富性。

第四部分,阐述《明实录》的学术价值。

主要从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校勘、考据、编纂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明实录》:史料价值;学术价值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明实录》研究综述 (1)一、明清时期研究 (1)二、上个世纪研究 (1)三、本世纪研究 (2)四、海外学者的研究 (3)第二节论文的写作意图与思路 (4)第二章《明实录》的史料价值总结 (6)第一节十三部《明实录》文献编纂概况简论 (6)一、三次编修的《太祖实录》 (7)二、并行修纂的两部《实录》......................................................g三、明代中期《实录》的修纂......................................................g四、中后期《实录》的修纂 (9)五、完成于崇祯时期的三朝《实录》 (9)第二节当代学术界对于《明实录》研究与重编 (11)一、类纂、类编、选编的《明实录》 (11)二、重编《明实录类纂》史料价值分析 (13)第三章《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史料价值分析 (17)第一节丰富的安徽地方经济史史料 (17)第二节汇集了“徽州”“淮河流域”等专题史料 (24)一、徽州地区的史料 (24)二、淮河流域的史料 (29)第三节聚集众多的安徽历史人物史料 (31)第四章《明实录》的学术价值总结 (35)第一节《明实录》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5)第二节文献学方面的意义 (36)一、校勘方面的功能·........................................................... 3 6二、考据方面的功能 (38)第三节《明实录》编纂方面的意义 (42)一、坚持以年月日顺序为编写原则 (42)二、体现纲常伦理的政治原则 (44)三、吸纳传记体和本末体的优长书法 (44)四、兼具典制体的书法特征 (46)五、明确的编纂思想 (47)第四节《明实录》的历史意义 (48)一、极其珍贵的文化典籍 (48)二、深藏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资料 (49)三、对于考古学、文学方面的意义 (50)结束语......... ......... ......... ......... ......... ......... ......... ......... ......... . (52)主要参考文献 (53)附录 (58)后记 (5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0)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明实录》研究综述一、明清时期研究《明实录》是我国实录体中的一部成功之作,是现存最早而且体例最完备的大型实录体史书。

国外风景园林人物的文献

国外风景园林人物的文献

国外风景园林人物的文献
1. 弗朗西斯·贝肯,英国著名的园林设计师,他的作品包括《The Art of Landscape Gardening》等著作,深刻地影响了18世纪的英国园林设计。

2.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A Treatise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Gardening》对19世纪美国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安德烈·勒诺特,法国著名的园林设计师和建筑师,他的作品《Versailles Gardens》等著作详细介绍了他在凡尔赛宫等地的园林设计经验。

4. 罗伯特·斯密森,美国著名的景观建筑师,他的作品《Design with Nature》等著作探讨了自然与人类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对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国外风景园林人物的传记、专题研究和学术论文,涵盖了他们的生平、作品、理念和影响等方面。

这些文献可以从图书馆、学术数据库以及互联网上的学术网站上获取。

值得
一提的是,国外一些知名的风景园林学术期刊和杂志也经常刊登关于园林人物的专题文章和评论,为我们深入了解其思想和成就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通过研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外风景园林人物及其对园林艺术和景观设计的重要贡献。

著名文献学家人物专题

著名文献学家人物专题

第三是评论文集得失,这里既是对文集作者学风、学 术水平高下的评论,也有对文集自身的考辨。如惠栋《松 崖之钞》之别录,在谈到惠栋学术的成就时,张先生说:” 自其以一门为天地,以汉儒为宗师,笃信谨守,不知其他。 耳目局隘已甚。不复广采兼收,以会通经说之全。则其学 之流于胶固,亦势所必然耳。惠氏学术,所以不及戴氏沾溉 之广,亦即如此”
20世纪五十年代,张舜徽先生出版《中国历史要籍介 绍》与《中国史论文集》二书。前者是作者在历史系讲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课的讲稿,注重对基本史料与 重要史籍的介绍;后者重点讨论史料运用与处理的方法。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修订时更名为《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修订本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五章:实录、学术史、 史辨书籍、史论书籍、史考书籍,比原来介绍史籍的范围 扩大了。几年之后,张先生又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题解》,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 辩证地处理史籍归类问题,对传统类目有所突破;二是又一 次扩大了史籍范围,除传统各类外,又收有金石甲骨考证类 、笔记类、类书丛书类、文编类等。
先生晚年,在文献整理上的又一重要工作,是为〈汉 书艺文志》所作的通释。《说文解字〉是读书的基础,《 汉书艺文志》则为治学的纲领。故张先生自少好读是书, 常置案头,时加笺记,直到晚年,重温是书,复有笺记以 成〈汉书艺文志通释》(以下称〈通释〉)一书。 《汉书 ·艺文志》为班固《汉书》十志之一,是班固根据刘歆的 《七略》删拾其要而成的。由于《七略》一书早佚。所以 该目更受学者所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图书 目录,也是第一部史志目录,对后世图书的分类、目录的 编制及文献学研究,均具有深远的影响。
《广校雠略》之后,1946年,张先生将历年所写的文献学论 作5种合刊,在兰州出版排印《积石丛稿》,这5种中的前三 种都是关于古籍释例方面的:《汉书艺文志释例》、《毛 诗故训传释例》、《世说新语释例》,旨在讨论刘歆、班 固著录图书的原则,以及注经、注史的变化,与《广校雠略 》互为表里。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

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国学大师陈寅恪(附:适用话题)他,没有一张文凭。

史学大师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吴宓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这个人,就是陈寅恪。

陈寅恪被清华学校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年仅35岁,又被公认为“教授的教授”。

他的学术在历史文化领域是“大神”级的存在,他的风骨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火炬和标杆。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先生因病离世。

怀念陈寅恪先生,不仅是在瞻仰他的学识,更是在纪念他的精神。

大师简介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崇。

梁启超由衷地佩服道:“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著名历史教授姚从吾说:“陈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

”胡适在日记中称他是:“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大师语1.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2.小穷,则以诗相勉。

索居,则以诗相慰。

同处,则以诗相娱。

3.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大师范一、留洋不求文凭的学问大家1902年,12岁的陈寅恪开始了海外留学生涯:先是以自费生身份留学日本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4年后因病回国;1910年开始,他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就读。

但直到游学结束,他也没拿到一张文凭。

郑振铎文学常识

郑振铎文学常识

郑振铎文学常识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郑振铎文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中国古代版画史略》《古本戏曲丛刊》等。

在文学创作之外,郑振铎在文物鉴定和考古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曾于1930年代担任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教授,并主编了《文学》《文学季刊》等学术期刊。

此外,他还在1950年代创办了文物出版社及《考古学报》《考古通讯》《文物参考资料》等期刊,并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他的作品《中国文学常识》是一本极佳的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的文学常识入门书,集中国文学之大成,内容上起公元前4世纪商代中叶,下迄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不仅涉及文学,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注重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用新的观点、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中国历代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脉络清晰,材料丰富。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郑振铎及其作品的介绍,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资料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许翰专题展

许翰专题展

许翰专题展前言岚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仅拥有独树一帜的历史遗迹和妇孺皆知的历史文明,而且历史上也人才辈出、名家频现。

其中许瀚就是其中的一位,许瀚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一生致力于学问,是清代杰出的朴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方志学家和著名的书法家。

许瀚简介许瀚(1797-1867),字印林,清山东省日照县人(今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大河坞人)。

为道光、咸丰年间独步江北的著名朴学家,师承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先后出于何凌汉、姚文田、汤金钊、吴文才、潘锡恩、杨以增、徐宗干、袁练、毛式郇xún等一大批知名官员和学者门下,同时与龚自珍、魏源、何绍基、张穆、俞正燮xiè、苗夔kuí、王筠等著名学者相交游,集文字学家、音韵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于一身。

系乾嘉学派余绪、扬州学派嫡传、晚清经世致用学派的重要成员,在山东近代学术史上是一位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人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有《致许印林瀚》:“北方学者君第一,江左所闻君毕闻;土厚水深词气重,烦君他日定吾文。

”对许瀚可谓是推挹yì备至。

许瀚大事年表一、矢志于学入泮pàn食饩xì许瀚出身于诗书世家。

自祖辈以来一直是耕读传家,尚学重礼。

特别是父亲许致和“少时贫苦,诵书弗fú辍、蜚fēi声庠序、卓为人师”。

许瀚七岁时就被在外处馆教学的父亲带在身边,言传身教,耳提面命。

父亲手不释卷、日夜苦读的精神以及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习态度,为许瀚致力于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嘉庆十八年癸guǐ酉(1813年),许瀚十七岁时就以优良的学业进入县学,即“入泮”;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五月,许瀚入沂州府考棚,参加岁考,又经科考,以科试第一被补为州学生员,迈出了科举考试的第一步。

时山东学政为著名的乾嘉学派继承人之一王引之,许瀚得以师从王氏父子即从此始。

随后几年,许瀚仍从许致和课馆于外,攻读不已。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期刊名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4)6
【摘要】梁希(1883年12月—1958年12月),林学家、林业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部长,中国近现代林学和林业事业的杰出开拓者。

他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促进了新中国林业的蓬勃发展。

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林业事业,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处处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教育家和新中国高级领导干部应有的优良作风和崇高品德,为我辈林业人之楷模,激励着我们为林业事业不断奋斗!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作者】无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社会服务和综合研究部(期刊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我爱我的祖国——地市报宣传“建国六十周年”专题之一——弘扬老区精神提升队伍素质
2.开展专题讨论弘扬社会公德——《读者来信》版加大精神文明宣传力度的一次尝试
3.宣传先进典型人物弘扬时代精神——浅谈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
4.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
5.专题宣传(二) 弘扬科学家精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舜徽先生在阅读了一千一百余家清人文集的基础上 撰成《清人文集别录》一书,于1963年出版。该书录存六 百家,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虽未足以概有清一代文集之全,然 而三百年间儒林文苑之选,多在其中矣。”每篇叙录“辄 好考作者行事、记书中要旨,究其论证之得失,核其学识之 深浅。”“其有家学、师承或友朋讲习之益者,务令比叙, 以见授受濡渐之迹。” 首先是考作者行事。《清人文集别录》每篇之前均 有作者生平的内容。考辨作者行事是传统叙录或提要的常 规,张先生在所撰作者行事中,注重其家学、师承或交友, 注重反映作者学术成长发展的脉络。 其次是记书中要旨,摘引了文集中的重要观点。如方 苞《望溪先生文集》:“言及《古文尚书》,则疑其文明畅晓, 必秦汉间儒者得古文原本,若其奥涩,而稍以显易之辞更之, 其大体则固经之本文。”
张舜徽的文献学成就
• • • • 一、校雠学的总结 二、典籍的叙录与考辨 三、注释的实践与方法 四、文献学的建立
一、校雠学的总结 1943年,张先生仿效郑樵《通志·校雠略》之体例,写 成《广校雠略》,是张先生执教于湖南宁乡的民国大学中 文系时所写。为“读书指导”课的教本, 1945年有壮议轩 自刊本。自刊本流布甚稀,1962年,作者将其交中华书局出 版,新版于原书之后增加了三种附录:《汉书艺文志释例》 《毛诗故训传释例》、《世说新语注释例》。 (一)讨论校雠学及相关名称。 狭义的校雠学,即今日所说的校勘学;广义的校雠学,即今 日所说的文献学。20世纪出版的校雠学著作,几乎都是广 义的校雠学。张先生在《广校雠略》一书中,主张的也是 广义的校雠学。他说:”近世学者于审定书籍,约分三途:奉 正史艺文、经籍志及私家簿录数部,号为目录之学;强记宋、 元行格,断断于刻印早晚,号为版本之学;罗致副本,汲汲于 考订文字异同,号为校勘之学。然揆之古初, 实不然也。 盖三者俱校雠之事,必相辅为用,其效始著。”
文集别录出版之后,张舜徽先生就清人笔记计划写三 本书:《群经汇解》〈群书集校》 《清人笔记条辨》 (这本书以考辨笔记内容得失为主,间评作者学术水平的 高下。 〈清人文集别录》与《清人笔记条辨〉二书是清代文献研 究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性成果。 张舜徽先生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清代学术史研究。二十世纪 四十年代,他在兰州大学执教时曾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并 写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初稿,其中〈扬州学纪》的 叙论部分刊 入〈积石丛稿》(1946年)一书。五、六十年 代先后出版〈顾亭林学记》与《清代扬州学记》二书,此 后《清人文集别录》与《清人笔记条辨〉相继问世;在此 基础上。张先生于晚年对清代学术史作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与总结,出版〈清儒学记〉(1991年),因此可以说,清 人文集与笔记的研究是张先生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一环。
先生晚年,在文献整理上的又一重要工作,是为〈汉 书艺文志》所作的通释。《说文解字〉是读书的基础, 《汉书艺文志》则为治学的纲领。故张先生自少好读是书, 常置案头,时加笺记,直到晚年,重温是书,复有笺记以 成〈汉书艺文志通释》(以下称〈通释〉)一书。 《汉 书·艺文志》为班固《汉书》十志之一,是班固根据刘歆 的《七略》删拾其要而成的。由于《七略》一书早佚。所 以该目更受学者所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图 书目录,也是第一部史志目录,对后世图书的分类、目录 的编制及文献学研究,均具有深远的影响。
《广校雠略》之后,1946年,张先生将历年所写的文献学论 作5种合刊,在兰州出版排印《积石丛稿》,这5种中的前三 种都是关于古籍释例方面的:《汉书艺文志释例》、《毛 诗故训传释例》、《世说新语释例》,旨在讨论刘歆、班 固著录图书的原则,以及注经、注史的变化,与《广校雠略》 互为表里。
二、典籍的叙录与考辨 20世纪五十年代,张舜徽先生出版《中国历史要籍介 绍》与《中国史论文集》二书。前者是作者在历史系讲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课的讲稿,注重对基本史 料与重要史籍的介绍;后者重点讨论史料运用与处理的方 法。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修订时更名为《中国古代史籍举 要》。修订本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五章:实录、学术史、 史辨书籍、史论书籍、史考书籍,比原来介绍史籍的范围 扩大了。几年之后,张先生又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题解》,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 度,辩证地处理史籍归类问题,对传统类目有所突破;二是又 一次扩大了史籍范围,除传统各类外,又收有金石甲骨考证 类、笔记类、类书丛书类、文编类等。
在通释之前,张先生曾作《汉书艺文志释例》从五个 方面分析《七略〉与《汉书·艺文志》的异同,总结出了 《汉书·艺文志》的某些义例。今《通释〉则是全面疏证 《汉书·艺文志》,建树颇多,是张先生晚年的又一力作。 首先,《通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甄采。如〈汉 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著录的《周史六韬》一书之下, 就采录了颜师古、沈涛、姚振宗三家之说。这一方法即传 统的“集注”,广采前人之说,保存并集中了丰富的材料, 颇便读者。 其次,《通释》对句读有误者加以订正。句读和标点 是对原文理解的第一步,不正确的句读和标点就会造成对 原文理解的错误。〈通释》纠正了目前一些通行本《汉 书·艺文志》的句读和标点的错误。如《汉书·艺文志》六 艺略春秋类“春秋古经十二篇”。有书标点为“《春秋古 经》十二篇”。《通释》标点为“〈春秋》古经十二篇”。 后者标点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第三是评论文集得失,这里既是对文集作者学风、学 术水平高下的评论,也有对文集自身的考辨。如惠栋《松 崖之钞》之别录,在谈到惠栋学术的成就时,张先生说:”自 其以一门为天地,以汉儒为宗师,笃信谨守,不知其他。耳 目局隘已甚。不复广采兼收,以会通经说之全。则其学之 流于胶固,亦势所必然耳。惠氏学术,所以不及戴氏沾溉之 广,亦即如此” 《清人文集别录》出版后曾多次重印,流传颇广,其学 术价值也得到学界的高度赞誉。史学家顾颉刚在给作者的 信中称赞说:“先生所作诸书,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 实在张香涛《鞧轩语》、《书目答问》之上,然彼二书, 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 歆之业,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
三、注释的实践与方法 文献学理论研究往往离不开文献实践,即文献整理。 文献版本、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基础,张舜徽先生在文献整理方面的主要贡献是《说 文解字约注》与《汉书艺文志通释》。 清人强调读书以识字为先,即做学问应由小学入经学, 由经学入史学,张先生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我们可 从他早年开列的《初学求书简目》中看得出。今天我们从 张先生的《忆往编》中,可以看到他早年阅读文字学著作 的书目如下: 清王筠〈文字蒙求》、《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 例》;汉许慎〈说文解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清桂复〈说文解字义证〉;清严可均《说文解字校议〉;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张舜徽的文献学成就
张舜徽(1911、8、5—1992、11、27),湖南沅江人, 自学成才。早年在长沙雅礼等中学任教,自1941年起,先后 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北平民国大学、兰州大学等校任教, 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1951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历 史系任教,并任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创建中国 历史文献研究会并任会长。在治学上,博览群书,走通博之 路,于小学、经学、史学、文献学等均有精深研究,一生笔 耕不辍,著述颇丰。 在张舜徽先生近50年的学术生涯中,出版了一系列文 献学著作,比较重要的有《广校雠略》 (1943)、《中国历 史要籍介绍》(1955)、《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1962)、 《清人文集别录》(1963)、《中国文献学》(1982)、《清 人文集条辨》(1986)、《汉书艺文志通释》(1990)等。这 些著作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特别是在古典文献学领域,他的著作构建了学科思想、 方法与研究规模,构成了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1948年张先生在王筠〈文字蒙求〉的基础上写成〈广 文字蒙求》一书。在这部书的前言里,张先生把这部书的 写作目的作了说明。他说:“二十岁后,又博涉金文、甲 骨文,所获亦多。认为《文字蒙求》有待充实推广,俾能 成为比较适用的古文字学人门之书。频年任教各大学,兼 授文、史两系课,尝以文字学设教,即在此书基础上。补 列了许多字,并谈到文字源流、六书义例、字书流别。又 尝以为文字可以考史。举凡远古人类生活活动图影,悉保 存在文字中,加以近岁涉览译本新书,对于有关人类起源、 阶级分析学说,略有窥悟,用来就古文字证说远古史迹, 颇有贯通之益,因就事物主题,作了浅明概略的叙述,籍 以发凡起例,示初学以从入之途”。这部书后来收在张先 生晚年出版的《旧学辑存》之中。
张先生本郑樵、章学诚的观点,强调目录、版本、校 勘皆校雠之事,校雠学之外,不应另有目录学的存在。 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目录、版本、校勘及相关联 的辨伪、辑佚等研究,逐步形成专门之学。到了二十世纪 后期,“校雠学”的名称也不常用了,被“文献学”所取代。 (二)讨论古代书籍流传问题,主要包括(1)著述体例,强调 著作、编述、钞纂三者之区别;(2)著述标题;(3)关于作 者;(4)称引体例;(5)序书体例;(6)注书流别。 (三)讨论古代书籍流传问题,先阐发简纸与书籍的篇卷,再 谈书籍之散亡。 (四)讨论校雠学的各种方法,如目录、分类、校勘、辨伪、 辑佚等。 (五)讨论汉唐宋清学术成就,其重点是放在校雠学方面的, 如辨章学术始于太史公、郑玄注群经、宋代私门校书、群 经新疏未必尽善等。
第三,史证之偶疏者补之。如《国语〉与〈左传》二 书,司马迁、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所作。张先生认为: “两书断限不齐,详略有异;所载史实,多有不合;甚至同 记一事,而互有牴牾。从文体看,复不相类,其非出自一 手,昭然易辨。”又,《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后人多 认为此书为曹操所重编。张先生以新出土的材料证明,曹 操重编之说是没有根据的。 第四,间附论说以评断之。《通释》一书评断的内容 非常广泛,多出作者己见。有对一书作者的确定,如《世 本》,张先生认为此书是战国史官所辑,经秦汉时人整理 成编。有对前说的评论,如《汉书·艺文志》孝经类有 《尔雅》、《古今字》二书,章学诚认为此二书不当入孝 经类。评断还涉及一书的注本或版本。如《尔雅》,前人 注疏有郭璞、邢昺、邵晋涵、郝懿行四家,张先生认为后 两家注本较好。这种评断对后学有裨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