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献学家人物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注释的实践与方法 文献学理论研究往往离不开文献实践,即文献整理。 文献版本、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基础,张舜徽先生在文献整理方面的主要贡献是《说 文解字约注》与《汉书艺文志通释》。 清人强调读书以识字为先,即做学问应由小学入经学, 由经学入史学,张先生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我们可 从他早年开列的《初学求书简目》中看得出。今天我们从 张先生的《忆往编》中,可以看到他早年阅读文字学著作 的书目如下: 清王筠〈文字蒙求》、《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 例》;汉许慎〈说文解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清桂复〈说文解字义证〉;清严可均《说文解字校议〉;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张先生本郑樵、章学诚的观点,强调目录、版本、校 勘皆校雠之事,校雠学之外,不应另有目录学的存在。 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目录、版本、校勘及相关联 的辨伪、辑佚等研究,逐步形成专门之学。到了二十世纪 后期,“校雠学”的名称也不常用了,被“文献学”所取代。 (二)讨论古代书籍流传问题,主要包括(1)著述体例,强调 著作、编述、钞纂三者之区别;(2)著述标题;(3)关于作 者;(4)称引体例;(5)序书体例;(6)注书流别。 (三)讨论古代书籍流传问题,先阐发简纸与书籍的篇卷,再 谈书籍之散亡。 (四)讨论校雠学的各种方法,如目录、分类、校勘、辨伪、 辑佚等。 (五)讨论汉唐宋清学术成就,其重点是放在校雠学方面的, 如辨章学术始于太史公、郑玄注群经、宋代私门校书、群 经新疏未必尽善等。
《广校雠略》之后,1946年,张先生将历年所写的文献学论 作5种合刊,在兰州出版排印《积石丛稿》,这5种中的前三 种都是关于古籍释例方面的:《汉书艺文志释例》、《毛 诗故训传释例》、《世说新语释例》,旨在讨论刘歆、班 固著录图书的原则,以及注经、注史的变化,与《广校雠略》 互为表里。
二、典籍的叙录与考辨 20世纪五十年代,张舜徽先生出版《中国历史要籍介 绍》与《中国史论文集》二书。前者是作者在历史系讲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课的讲稿,注重对基本史 料与重要史籍的介绍;后者重点讨论史料运用与处理的方 法。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修订时更名为《中国古代史籍举 要》。修订本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五章:实录、学术史、 史辨书籍、史论书籍、史考书籍,比原来介绍史籍的范围 扩大了。几年之后,张先生又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题解》,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 度,辩证地处理史籍归类问题,对传统类目有所突破;二是又 一次扩大了史籍范围,除传统各类外,又收有金石甲骨考证 类、笔记类、类书丛书类、文编类等。
先生晚年,在文献整理上的又一重要工作,是为〈汉 书艺文志》所作的通释。《说文解字〉是读书的基础, 《汉书艺文志》则为治学的纲领。故张先生自少好读是书, 常置案头,时加笺记,直到晚年,重温是书,复有笺记以 成〈汉书艺文志通释》(以下称〈通释〉)一书。 《汉 书·艺文志》为班固《汉书》十志之一,是班固根据刘歆 的《七略》删拾其要而成的。由于《七略》一书早佚。所 以该目更受学者所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图 书目录,也是第一部史志目录,对后世图书的分类、目录 的编制及文献学研究,均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史证之偶疏者补之。如《国语〉与〈左传》二 书,司马迁、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所作。张先生认为: “两书断限不齐,详略有异;所载史实,多有不合;甚至同 记一事,而互有牴牾。从文体看,复不相类,其非出自一 手,昭然易辨。”又,《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后人多 认为此书为曹操所重编。张先生以新出土的材料证明,曹 操重编之说是没有根据的。 第四,间附论说以评断之。《通释》一书评断的内容 非常广泛,多出作者己见。有对一书作者的确定,如《世 本》,张先生认为此书是战国史官所辑,经秦汉时人整理 成编。有对前说的评论,如《汉书·艺文志》孝经类有 《尔雅》、《古今字》二书,章学诚认为此二书不当入孝 经类。评断还涉及一书的注本或版本。如《尔雅》,前人 注疏有郭璞、邢昺、邵晋涵、郝懿行四家,张先生认为后 两家注本较好。这种评断对后学有裨益。
文集别录出版之后,张舜徽先生就清人笔记计划写三 本书:《群经汇解》〈群书集校》 《清人笔记条辨》 (这本书以考辨笔记内容得失为主,间评作者学术水平的 高下。 〈清人文集别录》与《清人笔记条辨〉二书是清代文献研 究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性成果。 张舜徽先生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清代学术史研究。二十世纪 四十年代,他在兰州大学执教时曾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并 写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初稿,其中〈扬州学纪》的 叙论部分刊 入〈积石丛稿》(1946年)一书。五、六十年 代先后出版〈顾亭林学记》与《清代扬州学记》二书,此 后《清人文集别录》与《清人笔记条辨〉相继问世;在此 基础上。张先生于晚年对清代学术史作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与总结,出版〈清儒学记〉(1991年),因此可以说,清 人文集与笔记的研究是张先生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一环。
这部目录将东汉前中国人的知识和学问作了一次系统 的总结,为后人辨章学术源流、考镜图书嬗变,提供了可 靠的依据。因此,自唐代始,学者们就十分重视对《汉 书·艺文志》的整理和研究。唐颜师古注《汉书》,于《艺 文志》的注释简括可靠,为后人研读提供了基础。宋王应 麟的《汉书艺文志考证》为最早的《汉书·艺文志》研究性 专著。其后有王仁俊《汉书艺文志校补〉、姚振宗《汉书 艺文志条理》、《汉书艺文志拾补》,刘光〈前汉艺文志 注》,以上为清人的研究成果。近人研究《汉书·艺文志》 的成果有瞿润缗《汉书艺文志疏证》、姚明辉〈汉书艺文 志注解》、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李笠《汉书艺文志 汇注笺释》、李赓芸〈汉书艺文志考误》、余嘉锡《汉书 艺文志索引》、许本裕〈汉书艺文志笺》、孙德谦《汉书 艺文志举例》、叶长青《汉书艺文志问答》等。1983年中 华书局出版的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是近年 《汉书·艺文志》最新的研究成果。至于在论著中论及《汉 书·艺文志》的及报刊上的有关论文,那更是不胜枚举 。
在〈广文字蒙求〉的基础上,张舜徽先生从1961年 起开始为〈说文解字〉作注。〈说文》问世以来,注家 甚多,尤以清人成就为大。其中桂复、段玉裁、王筠、 朱骏声四家可为代表。张先生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结 合近世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新材料,写成〈说文解字 约注》一书。这部书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广泛吸取前人 研究成果,前人注文、各种典籍相关者、新出土的文献 等,均广收博采,存其精义;二是阐明字义,遵循双声 相衍之理。作者认为:“声在文之先,意在声之先,有是 意而后有是声,有是声而后为文以象之。故凡发音部位 相同之字,其义多相同或相近;三是每字之下都有注者 的按语,以抒发著者的见解,或补申《说文》中的疑义、 阙义,或订正前人的附会和错误。
张舜徽的文献学成就
• • • • 一、校雠学的总结 二、典籍的叙录与考辨 三、注释的实践与方法 四、文献学的建立
一、校雠学的总结 1943年,张先生仿效郑樵《通志·校雠略》之体例,写 成《广校雠略》,是张先生执教于湖南宁乡的民国大学中 文系时所写。为“读书指导”课的教本, 1945年有壮议轩 自刊本。自刊本流布甚稀,1962年,作者将其交中华书局出 版,新版于原书之后增加了三种附录:《汉书艺文志释例》 《毛诗故训传释例》、《世说新语注释例》。 (一)讨论校雠学及相关名称。 狭义的校雠学,即今日所说的校勘学;广义的校雠学,即今 日所说的文献学。20世纪出版的校雠学著作,几乎都是广 义的校雠学。张先生在《广校雠略》一书中,主张的也是 广义的校雠学。他说:”近世学者于审定书籍,约分三途:奉 正史艺文、经籍志及私家簿录数部,号为目录之学;强记宋、 元行格,断断于刻印早晚,号为版本之学;罗致副本,汲汲于 考订文字异同,号为校勘之学。然揆之古初, 实不然也。 盖三者俱校雠之事,必相辅为用,其效始著。”
张舜徽的文献学成就
张舜徽(1911、8、5—1992、11、27),湖南沅江人, 自学成才。早年在长沙雅礼等中学任教,自1941年起,先后 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北平民国大学、兰州大学等校任教, 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1951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历 史系任教,并任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创建中国 历史文献研究会并任会长。在治学上,博览群书,走通博之 路,于小学、经学、史学、文献学等均有精深研究,一生笔 耕不辍,著述颇丰。 在张舜徽先生近50年的学术生涯中,出版了一系列文 献学著作,比较重要的有《广校雠略》 (1943)、《中国历 史要籍介绍》(1955)、《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1962)、 《清人文集别录》(1963)、《中国文献学》(1982)、《清 人文集条辨》(1986)、《汉书艺文志通释》(1990)等。这 些著作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特别是在古典文献学领域,他的著作构建了学科思想、 方法与研究规模,构成了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在通释之前,张先生曾作《汉书艺文志释例》从五个 方面分析《七略〉与《汉书·艺文志》的异同,总结出了 《汉书·艺文志》的某些义例。今《通释〉则是全面疏证 《汉书·艺文志》,建树颇多,是张先生晚年的又一力作。 首先,《通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甄采。如〈汉 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著录的《周史六韬》一书之下, 就采录了颜师古、沈涛、姚振宗三家之说。这一方法即传 统的“集注”,广采前人之说,保存并集中了丰富的材料, 颇便读者。 其次,《通释》对句读有误者加以订正。句读和标点 是对原文理解的第一步,不正确的句读和标点就会造成对 原文理解的错误。〈通释》纠正了目前一些通行本《汉 书·艺文志》的句读和标点的错误。如《汉书·艺文志》六 艺略春秋类“春秋古经十二篇”。有书标点为“《春秋古 经》十二篇”ຫໍສະໝຸດ Baidu《通释》标点为“〈春秋》古经十二篇”。 后者标点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1948年张先生在王筠〈文字蒙求〉的基础上写成〈广 文字蒙求》一书。在这部书的前言里,张先生把这部书的 写作目的作了说明。他说:“二十岁后,又博涉金文、甲 骨文,所获亦多。认为《文字蒙求》有待充实推广,俾能 成为比较适用的古文字学人门之书。频年任教各大学,兼 授文、史两系课,尝以文字学设教,即在此书基础上。补 列了许多字,并谈到文字源流、六书义例、字书流别。又 尝以为文字可以考史。举凡远古人类生活活动图影,悉保 存在文字中,加以近岁涉览译本新书,对于有关人类起源、 阶级分析学说,略有窥悟,用来就古文字证说远古史迹, 颇有贯通之益,因就事物主题,作了浅明概略的叙述,籍 以发凡起例,示初学以从入之途”。这部书后来收在张先 生晚年出版的《旧学辑存》之中。
第三是评论文集得失,这里既是对文集作者学风、学 术水平高下的评论,也有对文集自身的考辨。如惠栋《松 崖之钞》之别录,在谈到惠栋学术的成就时,张先生说:”自 其以一门为天地,以汉儒为宗师,笃信谨守,不知其他。耳 目局隘已甚。不复广采兼收,以会通经说之全。则其学之 流于胶固,亦势所必然耳。惠氏学术,所以不及戴氏沾溉之 广,亦即如此” 《清人文集别录》出版后曾多次重印,流传颇广,其学 术价值也得到学界的高度赞誉。史学家顾颉刚在给作者的 信中称赞说:“先生所作诸书,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 实在张香涛《鞧轩语》、《书目答问》之上,然彼二书, 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 歆之业,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
张舜徽先生在阅读了一千一百余家清人文集的基础上 撰成《清人文集别录》一书,于1963年出版。该书录存六 百家,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虽未足以概有清一代文集之全,然 而三百年间儒林文苑之选,多在其中矣。”每篇叙录“辄 好考作者行事、记书中要旨,究其论证之得失,核其学识之 深浅。”“其有家学、师承或友朋讲习之益者,务令比叙, 以见授受濡渐之迹。” 首先是考作者行事。《清人文集别录》每篇之前均 有作者生平的内容。考辨作者行事是传统叙录或提要的常 规,张先生在所撰作者行事中,注重其家学、师承或交友, 注重反映作者学术成长发展的脉络。 其次是记书中要旨,摘引了文集中的重要观点。如方 苞《望溪先生文集》:“言及《古文尚书》,则疑其文明畅晓, 必秦汉间儒者得古文原本,若其奥涩,而稍以显易之辞更之, 其大体则固经之本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