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激荡和演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关于如何推进道德理论教化的思维成果。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道德教育思想之一的性善论,以其作为例子说明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当代价值。【关键词】孟子;道德教育思想;性善论;当代价值

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孟子作为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在道德教育教育方面所作的理论贡献,对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孟子道德教育思想——性善论一、性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后世一般把他和子思合称为儒家的思孟学派。孟子注重道德教育,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三乐之一”,并由此形成了以性善论为核心的理论。这个理论成果,不仅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即使在当代,仍然熠熠生辉,有着其一定的价值。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广泛推广,生产水平提高,使得更多人脱离物质生产,为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裕的物质产品和广阔舞台。到公元前4世纪,出现七雄争霸。各国混战,争相富国强兵,兼并战争日益严重。在这个大动荡大革命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由于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大盛。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而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百家争鸣,不同的思想主张得到张扬。

在孟子生活的那个新兴封建制确立的时代,为解决当时社会出现的许多实质问题,人性问题突显出来,对人性问题的争论便成了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由此产生了多种关于人性的学说。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性的差别主要产生于后天的习染,这是一种重视社会实践的观点。在于诸子百家争辩之中,孟子提出了他的“性善论”,成为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一家。其性善论的前提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这也便是所谓的“四心”。不忍人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质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善的本性。性善,是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又分别与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相应,成为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和开端。这便是所谓的“四端”。并认为“四端”是人所本有,是区分人与禽兽的标准,从而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的根本问题,“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所以人性本善,人

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孟子的人性论十分强掉“人”与“非人”的区别,在他看来,人与禽兽区别的标准是有无仁义道德。有之,即是“人”;无之,则是“非人”。他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属性,表明孟子将人视为社会的人,孟子认为,人进入社会后,人的属性具有双重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主要来自于人的后天实践,而人的自然属性如尊兄、敬长之类则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先验的本能。

孟子还认为,像人天生就有四肢一样,人的“四心”和“四端”不是后天的,而是生而有之的。孟子的性善论包含着对人的道德起源问题的探讨,带有浓厚的先验论色彩,强调了人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后天的“尽心”、“知性”、“知天”和“养性”,使人的善性最终与天道相合,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既然人天生就有“四心”,那么,世上为什么还存在着人的丑恶现象呢?孟子认为是由后天造成的。“仁义礼智,非有外烁我也,我故有之,弗思而已。”从而强调了人的内在理性。为了使其性善论无懈可击,孟子强调了后天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努力程度和社会环境状况对完备人性和道德的重要作用。他在《告子上》中,以牛山的草木作为比喻:牛山绝对不是不长树木的不毛之地,其所以没有树木,是由于认为的砍伐破坏。因此,人的天赋的善性也需要后天的培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污物不消。”他还明确指出:丰年少年子弟依赖好收成而好吃懒做,灾荒年少年子弟巧取豪夺,这并非他们天赋的秉性如此,而是后天环境使然。基于上述思想,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著名命题。这里,他肯定了人人都有成为尧舜那样圣人的可能。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个回答即包含有对“四心”、“四端”这一“为尧舜”的前提条件的认可,更包含着对能否“为尧舜”在于自身的努力的强调。孟子不仅仅提出了德育的目标要成为圣人,还指出了完备人性和道德的具体措施:首先,要“求其放心”,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把丧失的仁爱之心不断地寻求回来,不让天赋的“四心”散失;“反求诸己”,使其不断充实。这实际上是强调了人的后天的自我道德完善。其次,要高度重视“居移气,气养体”这一事实,万不可忽视后天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完备人性和道德两者之间的矛盾。第三,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使人们的天赋善性日臻完美。

三、性善论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和必然性。

孟子认为所有的人一生下来都必然是善的,即人的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故有之也,弗思而已。”孟子又用牛山之木的例子来说明人性善的必然性。孟子又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