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

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

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2年行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49例,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所摄腰椎正侧位平片,观察对比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的变化;对不同螺钉大小植入组临近椎间盘高度及其变化进行对比;比较术后及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的差异。

结果: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椎间盘高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末次所测明显小于术后即时所测(P <0.05);相同节段上下临近椎间盘高度变化不明显(P>0.05);不同螺钉大小植入组临近椎间盘高度变化亦不明显(P>0.05);患者术后JOA评分明显低于末次随访评分(P<0.05),并未因固定节段不同及不同螺钉植入组而出现明显差异。

结论: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明显,术后时间越长越显著;同一节段固定融合区上、下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风险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同螺钉植入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风险之间无明显差异;腰椎融合术后效果明显,术后近期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并未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腰椎;脊椎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术临床上目前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

随着这一手术的广泛开展,有学者发现接受了此类手术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区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2]。

通过大量的临床总结及试验研究发现,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很难避免。

而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内固定材料的更新,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内固定器械,从而降低ASD 的发生率,成了脊柱外科医生关注的焦点。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患者短期疗效较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诊疗并接受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固定节段为L4~5或L5~S1)的患者49例。

腰椎滑脱症术后相邻椎体节段退变研究进展

腰椎滑脱症术后相邻椎体节段退变研究进展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是指在椎弓根的完整性没有被破坏的前提下,由于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引起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之间发生滑移而引起的一种退变性疾病,该病变好发于腰4、5节段,早在1954年Killan就首先报道该疾病[1-2]。

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要将神经根的压迫解除,从而缓解腰腿痛的症状,并且力求恢复脊柱的解剖序列,再次恢复脊柱的稳定性[3]。

而目前对于腰椎滑脱症手术方案的选择,因为手术方式较多,所以也存在一定争议[4];并且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相邻椎体节段在术后2年会发生明显退变[5]。

本文就腰椎滑脱症术后相邻椎体节段变化的研究综述如下。

1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主要病因是脊柱因退行性变而失去原有的稳定性,脊柱融合术则通过进行生物学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从而解除患者腰腿痛的症状。

早在1991年国外学者Herkowitz HN[6]指出当患者出现持续或反复的下腰痛或放射性下肢症状,神经源性跛行并因此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且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存在进行性神经损害,或出现膀胱、直肠症状等马尾神经症状均是手术指征,如果患者是超过Ⅲ°以上的滑脱也应接受手术治疗。

1911年Albee提出Albee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其手术方式是将需要融合的椎体棘突劈开,植入长条形的胫骨块来完成融合。

而同一时期的Hibbs提出Hibbs融合术来治疗脊腰椎滑脱症术后相邻椎体节段退变研究进展颜维舜1李旭生2司建炜2▲1.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宁夏银川750004[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术后发生的邻近节段退变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而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主要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及手术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绝经和术前已有相邻节段退变因素;手术因素包括手术融合方式及手术融合节段等。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融合方式及融合节段可降低邻近椎体节段发生退变的概率。

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 0 1 4年第 2 4卷第 2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5 p i n e a n d却i n a ! C o r d , 2 0 1 4 , V o 1 . 2 4 , No . 2
1 7 5

腰椎退变性疾病 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的研究进展
1 AS D 的 发 病 机 制
段 的退 变 。王 根 林 等 口 o / 认 为术 中 应 爱 护 周 围组 织 , 彻 底 止
血. 减压要做 到充分并且有针对 性 . 应 充 分 减 压 引 起 症 状 的部 位 及 节 段 ;避 免进 入 减 压 范 围越 大 就 越 彻 底 的 误 区 , 以减 少 破 坏 腰 椎 原 有 结 构 的稳 定 性 ,从 而 减 少 A S D 的发
活动节段活动度增大 , 如 果 增 加 的 活 动度 和 负 荷 超 过 生 理 限制 , 就会 出现破坏 , 表现为韧带 松弛 、 椎间盘退 变 、 骨 赘
有 部 分 患 者 出现 邻 近节 段 的 退 变 ,故 导 致 A S D 的 因素 也 引 起 越 来 越 多 学 者 的关 注 , 并 进 行 了 大量 的 临床 研 究 。
的原 因
内 置 物 及 术 中对 组 织 结 构 的 破 坏 也 可 能 引 起 邻 近 节
段 的退 变 。C h e n等 [ 8 1 研 究 发 现 内 固定 的置 入 对 邻 近 节段 椎 间盘 内 的压 力 变 化 起 重 要作 用 。 P a r k等 l l 研究发现 , l 脊 柱后 部 韧 带 复合 体 的继 发 性 损 伤 在 A S D 病 程 发 展 中起 着 重 要 作 用 。Ma 等[ 9 1 研究表明 , 腰 椎 融 合 术 中导 针 或 螺钉 置入 可

腰椎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腰椎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直肠癌在我 国是一种极为常见 的消化道 的恶性肿瘤 , 对 于直 肠癌患者而言 , 在临床上根治手术是一种最 为常见并有效 的治疗 主要手段。 但在对患者手术完成后我们发现直肠癌根治术在对 患 者进行治疗完成后 , 往往会 出现局部复发的况 。 在本次研究 中, 对 照组患者使用常规 的保守 治疗手段进行 治 疗, 观察组患者使用 手术 的方法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 后 我们 发现 :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均有所好转 , 但观察 组患者 的 治疗效果 、 并发症发生率 以及患者对治疗 的满意程度均 明显优 于 对照组患者 。由此可见 , 在临床对于直肠癌前切 除术后局部复发 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 中, 通过使用再次手 术的治疗方 法能够显著 的提升患者 的治疗效果 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在临床对患者进 行 治疗 的过 程 中值得 推广 应 用 。 参考文献: [ 1 1 李 小宝, 高峰, 刘勇峰等 . 直肠癌 术后 局部 复发 原 因及再 手术体 会[ J 】 .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 0 1 1 , 1 4 ( 8 ) : 6 6 0 - 6 6 1 . f 2 1 周 勇, 潘跃进 , 王平 等. 直肠癌 术后局部复 发再手术4 1 例 临床分 析Ⅱ 】 . 西部 医学 , 2 0 0 6 , 1 8 ( 2 ) : 1 7 3 — 1 7 4 , f 3 1 岳 爱民, 谢 振斌, 王简等. 直肠癌术后局部 复发再手 术2 7 例 临床
医学前 沿 2 0 1 5 年4 期
床 对 患者 进 行 治疗 的过 程 中值 得 推 广 应 用 。
【 关键词】直肠癌前切除术; 局部复发 ; 再手术治疗成绩; 临床意义
直肠 癌是一种较为 常见 的恶性肿瘤 , 在我 国较 为多发 , 同时 也会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 , 因此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就 显 得 极 为 重 要 。对 于 直肠 癌而 言 , 目前 手 术 治 疗 是 一 种 最 为 常 见 的手段 , 通 过使用手术根治性的切除能 够为直肠癌患者起到较 好 的治疗效果 。但在实际的对患者实施根治性切除的过程 中 , 术 后 的局部复发率较 高仍 然是一种导致直肠癌治疗失败 的最 为主 要 的原 因之一 。为 了较好 的解决这一情况的出现 , 目前对于直肠 癌前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 , 目前有研究 显示 , 及 时的对患者 的相关病 灶以及脏器进行切除 , 能够保证 患 者长期 的生存 。 我 院在对直肠癌前切 除术后复发患者进行治疗的 过程 中, 使用再 手术治疗 的形式对 患者进行治疗 , 取得 了较好 的 效果 , 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 0 0 0 年1 月一 2 0 1 0 年1 月问收治的直肠癌前切除术后 局部复发患者 1 0 0 例, 其中男性6 2 例, 女性3 5 例, 患者年龄 为2 2 — 6 5 岁, 平均年龄为4 5 . 5 6 ±1 . 3 2 岁 。将所有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 照组 , 各5 0 例。对照组患者 中男性 3 l 例, 女性 1 9 例, 年龄为2 2 — 6 3 岁, 平均年 龄为4 5 . 0 6 ±1 . 3 6 岁 。观察组患者 中男 性3 1 例, 女性1 9 例, 患者年龄为2 5 — 6 5 岁, 平均年龄为4 5 . 9 8 ±1 . 4 6 岁 。两组患者的 般 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 . 0 5 ) , 有可 比性 。 1 . 2 治疗方法 在本次研究 中, 对 照组患者在实际的治疗过程 中需要注意到 使用 常规 的保守方法进行治疗 , 在临床对 患者 进行治疗 的过程中 需要 注意 到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 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进 行治疗 的过程 中, 需要注意到使用再次手术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治 疗 。在 临床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 中 , 所有 的手术 目的均为需要 根治性 的对患者 的病灶进行切除 , 并需要通过这样 的一种形式将 患者 的实 际生存时 间进行较好的延长 , 同时需要对 患者 的症状进 行相应 的缓解 , 通过这种形式 能够较好的将患者的痛苦进行减轻 并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实际的手术过程 中。 本 次研 究中

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

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

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行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腰椎退变自然病程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我科37例行腰椎后路固定椎间融合术和48例行保守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进行为期2年随访研究,定期行MRI检查,并以ODI及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之间椎间盘退变有无差别,评估临床疗效与ASD相关性探讨ASD与自然病程的关系。

结果: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但手术组ASD致椎间盘退变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且与手术存在相关性。

结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但腰椎融合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等变化不可避免导致了ASD的进展,且这种变化较自然病程更为明显,对于存在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骨质疏松等,同时慎重考虑融合方式及内固定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决定相应的手术方式)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0~2012年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37例患者及48例保守治疗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多节段腰椎退变;邻近节段退变;腰椎固定融合术;自然病程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收集纳入标准:(1)年龄>50岁患者,男女不限;(2)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问盘突出症、腰椎不稳,并长期或反复腰腿痛的患者;(3)影响学表现上存在多个节段椎间盘退变;(4)分组方式: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及非手术组,手术组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的手术;手术方式为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t fusion,PLIF)。

植骨均取用自体骨。

(5)非手术组“邻近节段”定义为影响学上存在退变,但未引起严重症状节段1.2手术方式:前2小时应用抗生素。

气管插管全麻奏效后,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取后正中入路,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附着处,之后行骨膜下剥离暴露病变节段的椎板及上下关节突。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沈为光; 何伯圣; 龚沈初【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9(025)014【总页数】5页(P2832-2836)【关键词】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 退行性骨关节病; 邻近节段退变; 影响因素; 发病机制【作者】沈为光; 何伯圣; 龚沈初【作者单位】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南通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随着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的发展和应用,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已成为脊柱外科经典并广泛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手术方式,这种手术方式对退行性腰椎病变的疗效较好,但术后出现的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terioration,ASD)的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1-3]。

ASD是一个广义概念,指腰椎融合节段邻近节段(上位或下位节段)椎间连接的退行性改变,包括椎间盘高度丢失、椎体滑脱、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病变、椎体压缩性骨折等[4]。

ASD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仅有影像学表现,如邻近节段的椎间盘信号降低、椎间隙狭窄、椎体骨赘形成以及椎小关节的退变等,称为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

这仅仅是影像学上的改变,患者并无相关的临床症状。

另一种则是影像学和相关的临床症状同时存在,称为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5]。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标准降低≥4分或邻近节段出现神经根疼痛或马尾综合征时可诊断为ASDis[6]。

PLIF后ASD在不同文献中的称谓不一,容易混淆,但现在大部分学者将ASD看作是单纯影像学上的ASDeg。

关于ASD发生率的报道较多,但由于每篇文献纳入研究的样本量、随访时间以及评估方法不同,所以报道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

《2024年腰椎退行性疾病PLIF术后融合角度与邻椎退变关系的研究》范文

《2024年腰椎退行性疾病PLIF术后融合角度与邻椎退变关系的研究》范文

《腰椎退行性疾病PLIF术后融合角度与邻椎退变关系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是骨科领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腰椎融合术(PLIF,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因其在稳定性和融合率上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腰椎融合术后的融合角度变化及对邻近椎体退变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围绕PLIF术后融合角度与邻椎退变关系展开研究,以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机制。

二、文献综述对于腰椎融合术后融合角度与邻椎退变关系的研究,早期观点普遍认为过大的融合角度可能会影响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及对邻近椎体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

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相关研究开始揭示两者之间更复杂的关系。

研究表明,PLIF术后的融合角度、脊柱曲率及脊柱负荷分布等都会影响邻近椎体的退变过程。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在我院接受PLIF手术的患者数据。

通过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MRI等,对患者的融合角度、脊柱曲率及邻近椎体退变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术后随访数据,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四、实验结果通过对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1. 术后融合角度与邻近椎体退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过大的融合角度可能导致邻近椎体的应力分布异常,从而加速其退变过程。

2. 脊柱曲率的变化也会影响邻近椎体的稳定性。

术后脊柱曲率的变化可能导致脊柱负荷分布不均,从而增加邻近椎体的退变风险。

3. 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腰椎退变程度等因素也会对术后融合角度和邻近椎体退变产生影响。

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PLIF术后融合角度的大小与邻近椎体的退变密切相关。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融合角度,以减小对邻近椎体的不良影响。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本院骨科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42例进行再次手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腰椎退变节段椎间盘内压明显高于正常节段椎间盘内压(P < 0.05);再次手术后3个月、2年的V AS评分明显低于再次手术前(P < 0.05)。

结论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的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urgical treatment on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fter lumbar spinal fusion. Methods Forty two orthopedic patients with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fter lumbar spinal fus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given re-surgery. Results The intrinsic pressure of degenerate lumba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rmal lumbar (P < 0.05). Three months after re-surgery, the V AS scores during 2 yea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re-operat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re-surgery for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fter lumbar spinal fusion is satisfactory. It is worth of clinic application.[Key words] Lumbar Vertebrae; Fusion;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Surgery treatment目前,腰椎疾病治疗的最常用手术方式为腰椎融合术。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发表时间:2016-01-22T16:37:00.4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作者:佐翼[导读] 黑龙江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中心医院文章讨论了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黑龙江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中心医院骨外科 161005摘要:腰椎融合术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术类型,在临床上能够对于腰椎疾病患者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目前已经开始广泛的使用在腰椎间盘疾病方面以及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但在实际的使用了腰椎融合术完成后,往往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这其中邻近节段的退变就是一种常见的情况。

文章讨论了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关键字:腰椎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临床研究;现状腰椎融合术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主要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或是使用字体或异体的方式帮助患者的腰椎中较为临近的两个椎体形成为一个椎体,并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融合和固定的相关处理。

在实际的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分为前方融合以及后方融合的两周手术方式。

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腹部切口,通过切口的形式,能够通过患者的腹膜到达患者的腰椎前侧或是外迁侧,对于患者出现了病变的椎间盘进行清除,同时在患者的而两个正常的椎体之间实施自身植骨固定融合的手术。

通过腰椎融合术的形式能够较好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腰椎融合术的效果较好,在临床上也值得应用。

但在实际的实施腰椎融合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的情况,极大的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需要重新进行手术。

因此对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相应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概念以及相关的研究现状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s degeneration,AS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使用腰椎融合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指的是患者在使用腰椎融合术后出现的椎间盘或是椎间小关节的退变情况。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摘要】[目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1998年1月~2006年1月间收治的472例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患者,436例患者得到了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58.13个月(26~114个月),病人根据融合节段的多少分为3组:1个节段、2个节段、3个及3个以上节段。

腰椎节段的退变等级根据UCLA椎间隙退变等级标准,临床疗效的判定根据侯树勋等制定的标准。

[结果]58例患者出现了ASD,其中A组14例,B组27例,C 组17例。

发生在融合节段以上者49例,融合节段以下者9例。

A组的14例患者中,ASD发生节段UCLA等级全部都是增加1级。

B组的27例患者中,16例患者UCLA等级增加1级,7例患者增加了2级,4例患者增加了3级。

C组的17例患者中,4例患者增加1级,8例患者增加了2级,5例患者增加了3级。

临床疗效方面,A组有7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

B组的27例患者中,13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6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2级。

C组的17例患者中,10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1级,6例患者疗效等级下降2级。

[结论]ASD的发生率越高,临床疗效越差,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

腰椎内固定融合时,尽量避免多节段固定融合。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相邻节段退变临床疗效Relationship between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after lumbar spine fusionZHENG Xiao-yong, HOU Shu-xun, LI Li, et al.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37, 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 after lumbar spine fusion. [Methods]Totally 436 patients undergoing 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 were followed up for 58.13 months(26~114 month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he fusion segments: 1 segment, 2 segments and 3 or moresegments. UCLA grading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adjacent segments. Cinical outcome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established by Hou SH.[Results]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 occurred in 58 patients, including 14 in group A, 27 in group B and 17 in group C. Forty-nine patients had their ASD above the fusion level and 9 below the fusion level. For all the 14 patients in group A, the degenerative grade increased by 1 grade. Of the 27 patients in group B, 16 increased by 1 grade, 7 by 2grades,and 4 by 3 grades. Of the 17 patients in group C, 4 increased by 1 grade, 8 by 2 grades and 5 by 3 grades. For the clinical outcome, 7 patients in group A increased by 1 grade. In group B, 13 patients increased by 2 grade and 5 patients increased by 3 grades.For the clinical effect degrees,7 cases decreased by 1 degree in group A.In group B,13 cases decreased by 1 degree and 6 decreased by 2 degrees.[Conclusion]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 Careful attention is needed for avoidance of multi-segmental fusion.Key words:lumbar spine fusion;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clinical outcome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及内固定器械的日渐成熟,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但研究同时发现,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率却并没有相应地提高[1]。

腰椎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相关研究(745例患者)

腰椎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相关研究(745例患者)

随访年限
11% 2% 14%
73%
超过10年 5-10 年 3-5年 3年及以下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影像学ASD发生率
36.90%
5.50% <3年
7.40% 3-5年
5-10年
50% >10年
MRI相邻节段椎间盘分级变化情况
再手术率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影像学ASD发生率
21.60%
27.20%
P>0.05
31.80%
17.00%
P<0.05
15.80%
18.40%
P>0.05
男性
女性
>55岁
<55岁
单节段融合
双节段融合
14.60% 多节段融合
23.00%

计 311 248 100 68 18 745 22.00%
3级
4级
5级
6级
MRI相邻节段小关节分级变化情况
术前 分级 1
术后分级 23
合计 4
1 180 86 18 3 287
2 0 241 55 8 304
3 0 0 100 18 118
4 0 0 0 36 36
合计 180 327 173 65 285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 回顾性研究(745例)
• 男,66岁, 因腰痛伴下 肢放射痛于 2010年于我 院行腰椎手 术
2010年 术前
术后4年因出 现ASD,于 我院行翻修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研究进展张涛;王弘;徐宏光;赵泉来【摘要】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ASD)目前尚无明确定义,MRI 检查等可显示椎间盘病变,其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相关。

ASD 病因包括术前既存邻近节段退变、椎体矢状位失衡、后方复合体损伤、生物力学影响等。

针对这些原因,临床运用腰椎间盘置换术、动态固定、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等技术进行防治,但均缺乏长期随访结果。

该文就腰椎融合术后 ASD 定义、影像学评价、发生率、发病机制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国际骨科学杂志》【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腰椎;邻近节段病变;融合术【作者】张涛;王弘;徐宏光;赵泉来【作者单位】241001 安徽芜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241001 安徽芜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241001 安徽芜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241001 安徽芜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作为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经典术式,腰椎融合术具有良好的融合率和临床症状缓解率,用于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已有100多年历史[1-2]。

随着实施腰椎融合术患者的增多,术后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ASD)。

ASD包括邻近节段退变(ASDeg)和邻近节段疾病(ASDis)。

当前研究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对ASD进行定义:①解剖结构,包括骨赘形成、椎间隙高度丢失、椎管狭窄、椎体退变等;②生物力学,包括椎体滑移、不稳,后凸Cobb角增大等;③临床症状,即术后再次出现腰背部疼痛,伴或不伴活动障碍,症状严重者常需再次手术;④临床严重程度,Hilibrand退变分级≥Ⅱ级,Park邻近节段骨化程度分级≥1级等[3-4]。

目前广泛认同的ASD定义为:ASDeg指成功腰椎融合术后至少6个月,仅有影像学改变而无新的临床症状出现;ASDis指成功腰椎融合术后至少6个月,手术邻近节段出现发作至少2次且需治疗的新症状,与影像学改变相符,不包括轴向痛、肌肉痉挛、麻木等[5-6]。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C 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o f A d j a c e n t S e g me n t D e g e n e r a t i o n A f t e r
Lum ba r S pi n a l Fus i o n
【 摘 要 】目的 分析腰 椎融合术后 邻近节段退 变的临床研 究现 状。方 法
收集我院近年 来出现 的腰椎 融合术后邻近 节段 退 变的 临床 资料 ,综合 分析腰椎 融合术后邻近节段 退变的研 究现状。结 果 邻近节段 退变的概 念包 括 影像 学邻近 节段 退变和临床症状邻 近节段 退 变,前者 的发 生率 最低为 8 %,最高可达到 9 5 %,临床 症状邻近节段 退变的发生率最低为 5 . 2 %,最高为 1 8 5 %。对 于邻近 节段退 变的预 防措施 主要 有 :术 中减 少融合节段 、应用非融合技 术 、维持 矢状面平衡 等等。结论 腰椎融合 术后很容 易发 生邻近 节段退 变,通过对 患者应用非融合技术 可显著减
近 节 段退 变 的发 病 部 位 主要 是头 端 相邻 节 段 ,我 国著 名 医 学研 究
者 孙 浩 林 等 通 过对 5 0例 实 施器 械 内 固定 融 合 治疗 的患 者 进 行 了随 访分 析 ,在 为 期 五年 的 随访 中发现 ,影像 学 邻 近节 段 退变 占 6 0 %,其 中头端邻 近 节段 退 变 占 5 0 %,尾端 邻 近节段 退 变 占 5 %;
d o i : 6 7 4 — 9 3 0 8 2 0 1 5 0 8 0 2 4
最 高可 达 到 9 5 %,I 临床症 状邻 近 节段 退 变的 发生 率 最低 为 5 . 2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9-10-15;修订日期:2019-11-20作者简介:赵鹏(1989-),男,内蒙古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脊柱外科电子邮箱:771644224@ ㊃文献综述㊃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赵鹏1,赵岩2(1.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2.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关键词:腰椎融合;邻近节段退变;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图分类号:R687.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5-7234(2020)02-0247-04 DOI:10.3969/j.issn.1005-7234.2020.02.038㊀㊀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引起腰痛和下肢神经症状的主要原因,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腰椎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手术治疗方案[1-3]㊂但随着腰椎融合术的广泛应用,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4]㊂近期相关文献报道[5],在腰椎融合术后5年的影像学ASD发生率为36%~84%,症状学ASD发生率为5.2%~16.5%,部分患者需二次手术治疗[6]㊂故怎样降低和避免ASD的发生,成为临床医师及学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㊂1㊀ASD的发生原因研究发现,腰椎融合术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导致邻近节段的应力及活动度发生变化,使邻近节段的椎间盘及小关节应力集中㊁压力及负荷显著增加,这些都可能导致ASD的发生㊂Hashimoto等[7]指出,融合术后腰椎为获得同等的运动范围,增加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导致上下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若超过生理负荷就会出现不稳及退变加快的趋势;同时,融合手术破坏了后方韧带㊁椎板㊁小关节等结构,导致不稳进而发生ASD㊂内固定的使用也是引起ASD的相关风险,Ma等[8]临床随访发现,腰椎融合手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可能损伤相邻软骨终板,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进而发生ASD㊂Alentado等[9]研究也表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及软骨终板负荷明显加大,超过生理承受状态,可导致ASD的发生㊂但有部分学者研究认为[10],ASD是由于椎间盘自然老化及小关节退变等因素导致㊂Zhong等[11]研究表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及椎间负荷变大等对ASD的发生影响不大,而起主要作用的是患者本身原因和遗传因素㊂2㊀ASD的相关因素2.1㊀融合方式腰椎融合主要包括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PLF)㊁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interbody fusion,PLIF)㊁前路椎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㊁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各种融合方式的入路及操作不同,术后引起ASD的情况不尽相同㊂Lee等[10]认为,PLIF导致ASD发生率是PLF的3.4倍㊂Tsuji等[12]分析得出,PLIF较ALIF易导致邻近节段退变㊂同样,Ahn等[13]随访发现,TLIF组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明显少于PLIF组㊂这可能与PLIF后路的坚强固定有关,TLIF等微创融合置入螺钉时为经皮置入,微创椎弓根螺钉为空心螺钉,较后路融合使用的椎弓根螺钉硬度差㊂可靠内固定导致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加速了邻近节段的退变,同时PLIF破坏了后方韧带复合体㊁椎旁肌肉㊁椎板及小关节,使邻近节段稳定性下降㊂2.2㊀内固定㊁融合节段长度近年来,多节段融合对ASD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㊂Ramirez等[14]研究发现,多节段腰椎融合是增加术后ASD的危险因素,特别是融合节段超过3个或更多时,再手术风险率高出3倍,并认为缩小融合范围较改进术式更能减少ASD的发生㊂这可能与多节段的固定融合破坏了脊柱正常生理活动序列,长节段固定融合较短节段明显加重邻近节段活动的负荷,使邻近节段应力集中㊁退变加速有关㊂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多节段内固定置入使固定节段刚性增加,邻近节段对生物力学的变化顺应时间减少,加快了退变的发生[15],也间接增加了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小关节的应力,加速了ASD的发生;同时,内固定的使用可能损伤小关节及相邻节段的终板及间盘,也会导致ASD的发生[8,16]㊂2.3㊀融合节段位置腰椎融合节段不同,ASD的发生也不尽相同㊂相关研究表明[17],L1-3节段融合较L4-5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严重,得出融合节段位置越高则术后发生ASD的风险越大㊂Maragkos等[18]研究显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33例患者中,24例位于头侧,3例位于尾侧,6例位于头尾侧,融合节段上方邻近节段易发生ASD㊂这可能与融合术中操作及对头端临近节段的关节突关节㊁韧带等损伤相关,同时与术后头侧活动度增加相关,提示活动度的增加可能是导致ASD发生的因素之一㊂临床研究发现,头尾两侧连接棒的长短与ASD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头端棒长度超过椎弓根螺钉尾部上端较长时,头端发生ASD的风险更高㊂因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头端棒留置太长时会直接损伤椎旁肌及小关节,并在融合术后腰椎活动时对肌肉㊁小关节及关节囊造成干扰,从而加速ASD发生,但具体机制还有待生物力学进一步明确㊂2.4㊀椎板切除及减压范围腰椎椎板㊁小关节及后方韧带复合体对维持脊柱后方稳定性非常重要,减压过程中不必要或过度的切除椎板㊁破坏小关节,会导致椎间不稳,进而加重ASD发生㊂Wencan等[19]研究发现,引起症状学ASD与PLIF术中邻近节段行全椎板减压有关㊂Imagama等[20]阐明了后路手术切除椎板范围对ASD发生的影响,他们先将120例患者随机随机分配到部分椎板切除㊁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组,对L4-5进行融合,结果行全椎板切除组患者多数发生ASD㊂术中置钉位置不恰当会导致小关节和关节囊的破坏,Wang等[16]对237例患者行PLIF手术治疗,发现术中置钉对小关节的破坏是ASD的危险因素㊂2.5㊀个体因素腰椎退行性疾病绝大部分发生在中老年人群,高龄患者术后发生ASD 的风险较高㊂Omair等[21]通过放射及遗传学分析,认为年龄是较融合手术更易导致ASD发生的危险因素㊂临床治疗中发现,女性㊁骨质疏松㊁椎旁肌肉容量㊁体重指数及生活习惯等因素都对ASD的发生产生影响㊂Phan等[22]通过研究发现,年龄与ASD发生率呈正相关,其中大部分患者为女性,据此认为性别及年龄与ASD的发生有重要关联,这可能与绝经女性及高龄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相关㊂同样有研究表明[23],女性的脊柱周围韧带㊁肌肉㊁骨密度及其他稳定性结构较男性弱,也易导致ASD㊂Ou等[24]随访发现,BMI是ASD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指出,随着体重指数每增加1kg/m2,ASD的发生率增高67.6%,并且体重指数>25kg/m2的患者更易发生ASD㊂Faur等[25]回顾性分析了35名有下腰痛的患者,利用MRI评估椎旁肌面积及脂肪浸润含量,分析得出肌肉萎缩及脂肪占比增高会导致椎间盘退变㊂2.6㊀脊柱生理曲度人体脊柱矢状位平衡包括四个生理弯曲及维持生理曲度的相关肌肉韧带群㊁小关节及椎间盘共同作用,这也导致脊柱矢状位易出现失平衡㊂近年关于矢状面失衡对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生受到了广泛关注㊂MatSumoto等[26]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腰椎前凸角减少易发生ASD,并指出在单节段融合术中恢复腰椎前凸角可降低ASD的发生率㊂腰椎前凸角减少导致腰部相应组织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从而导致生物力学改变㊁腰椎退变加速㊂Fukaya等[27]研究表明,在接受MIS-TLIF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9.2%在8年内发生ASD需再手术治疗,认为矢状位失衡是ASD发生的危险因素㊂2.7㊀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表明,融合手术破坏了脊柱结构以及改变了正常的脊柱生物力学,从而加速了邻近节段的退变㊂但也有学者认为ASD的发生与自身退变密切相关[28]㊂Maragkos等[18]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间盘不同程度退变的模型,分析指出,邻近椎间盘退变可引起与融合手术相同的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是ASD的危险因素㊂慕春黎等[29]也发现,术前已经发生退变的邻近节段手术后发生ASD概率更大,手术只是加快了退变发生的进度㊂3㊀ASD的治疗ASD多数表现为影像学改变,无临床症状者可暂不干预㊂但存在腰痛及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或椎间不稳定的ASD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常需手术治疗[2]㊂目前,手术方法尚无统一标准,治疗的原则仍是减除神经压迫及获得脊柱稳定性,但手术难度大㊁治疗效果不佳㊂Louie等[30]对25例融合术后发生有症状的ASD患者行经侧方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通过3-5年的随访发现,多数患者再手术可有效缓解症状,3例效果不满意,再次发生ASD,需行第三次手术治疗㊂因此,如何预防和减少ASD的发生是根本方法㊂4㊀ASD的预防脊柱外科医师在制定手术方案前,需仔细查体及阅读影像学资料,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明确引起症状的节段及退变情况,特别是当多节段腰椎均发生退变时,融合节段的选择需谨慎,多节段融合增加了术后ASD的风险,应减少融合节段,在多节段减压的基础上,行选择性融合[31] ㊂椎管减压时应减少不必要的椎板㊁关节突及韧带损伤,特别是减压而未融合节段小关节的保留尤为重要㊂此外,椎间融合过程也非常重要,术中应适度撑开椎间隙并选择合适型号的椎间融合器,恢复腰椎正常的生理学前凸,避免矢状面失衡,但不可过度撑开,以免导致融合节段小关节分离及邻近节段应力增高,加速ASD的发生㊂微创技术对组织创伤小㊁术后恢复快,在腰椎疾病的治疗中效果突出,如在通道下TLIF配合经皮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保留了后方韧带复合体㊁关节突及后方其他结构,对腰背肌损伤较小,术后邻近节段稳定性较好㊂Ahn等[13]研究发现,MIS-TLIF/PLIF具有对邻近组织损伤小,在脊柱手术表现出良好的长期效果,可降低术后ASD的发生率㊂近年来,动态系统固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多节段腰椎均发生退变时,动态系统固定对减少ASD的发生可能更有优势㊂Li等[32]研究发现,Top-off手术创伤小㊁出血少,临床效果可与PLIF相媲美,近端应用Coflex技术可缓解ASD的发生㊂但St-Pierre等[33]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动态固定系统对减少ASD的发生并无明显益处㊂5㊀总结及展望综上所述,融合术后ASD的发生是由自然退变㊁患者自身因素及融合手术等共同作用引起,严重影响远期疗效,发生后治疗困难且疗效不佳,增加了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㊂如何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成为脊柱科医生有待进一步研究及努力的方向㊂因此微创技术㊁动态固定系统及椎间盘置换等非融合手术应用而生,非融合技术既可保证稳定性的同时保留一定的脊柱活动度,可分散邻近节段的应力,短期效果良好,但存在术后螺钉松动㊁异位骨化㊁失败及翻修率高等问题,对一些腰椎不稳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慎用,且当前只是一些回顾性的临床分析,其远期疗效及对ASD预防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及随访,临床中未普遍应用㊂与传统椎间融合相比,微创融合技术对组织损伤小,但减压范围有限,椎间融合及椎弓根钉置入等是MIS技术的一项挑战,并且MIS手术的纳入标准不同,对严重椎腰椎管狭窄及腰椎滑脱患者还需行传统融合手术㊂目前对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应用最广及经典的术式仍然是椎间融合术,故对ASD的预防重点应放在规范融合手术操作及避免危险因素发生等方面㊂①椎弓根置钉时选择人字嵴为进针点,因不需显露横突,对肌肉剥离损伤小,同时不破坏小关节及关节囊㊂②对骨质疏松患者使用螺纹较深的椎弓根螺钉㊂③明确引起症状的责任节段,对于间盘突出㊁狭窄位于一侧的患者可行保留棘突的半椎板切除,进而行椎间融合,当多节段退变时不可随意扩大融合范围,可行选择性融合,其余节段行保留双侧关节突的次全椎板减压,减压节段需行固定治疗㊂④椎间融合器选择可撑开Cage,可以恢复椎间高度及腰椎生理曲度,同时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应注意软组织及骨质的保护㊂⑤术后腰背肌的锻炼也非常重要,切口愈合后即可进行腰背肌的锻炼,对腰椎的动态稳定性很关键,尽早恢复患者术后日常生活,但患者因避免弯腰负重㊁久坐及从事体力劳动等诱发腰椎退变的生活习惯,对于骨质疏松及肥胖患者,需抗骨质疏松治疗及减肥等㊂随着对ASD的发病机制㊁危险因素及脊柱解剖的逐步阐明,并且通过临床医生在非融合技术㊁微创技术及椎间融合手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脊柱器械的日益创新,相信在不久能极大程度的减少或防止ASD的发生,造福广大病患㊂参考文献:[1]㊀Stavros O,Ghazi A,Thomas K,et al.Clinical experiences with a PEEK-baseddynamic instrumentation device inlumbar spinal surgery:2years and nomore[J].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and Research,2018,13(1):196.[2]㊀殷铁林,张猛,李玲,等.改良单侧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32(9):924-927.[3]㊀孙卓然,周思宇,郭扬,等.腰椎融合术前相邻节段退变对术后中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29(03):193-199.[4]㊀徐文彦.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J].颈腰痛杂志,2018(6):741-744.[5]㊀Nakashima H,Kawakami N,Tsuji T,etal.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based oncases with a minimum of10years offollow follow-up[J].Global Spine Jour-nal,2015,40(14):831-841.[6]㊀赵新华,袁航,钱金黔,等.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J].中华骨科杂志,2016,36(17):1121-1125.[7]㊀Hashimoto K,Aizawa T,Kanno H,et al.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fterfusion spinal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Int Orthop,2019,43(4):987-993.[8]㊀Ma J,Fan S,Zhao F.Intraoperativemalposition of pedicle probe or screws:apotential cause of the acceleration of de-generation in superior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disc[J].Med Hypotheses,2011,77(6):1102-1104.[9]㊀Alentado VJ,Lubelski D,Healy AT,et al.Predisposing characteristics of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following lumbarfusion[J].Spine,2016,41(14):1167.[10]㊀Lee JC,Kim Y,Soh JW,et al.Riskfactors of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re-quiring surgery after lumbar spinal fu-sion:comparison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posterolateral fusion[J].Spine,2014,39(5):339-345.[11]㊀Zhong ZM,V Deviren,B Tay,et a1.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fterinstrumented fusion for adult lumbarspondylolisthesis:Incidence and riskfactors[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7,156:29-34.[12]㊀Tsuji T,Tsuji T,Watanabe K,et al.Risk factors of radiological adjacent discdegeneration with lumbar interbodyfusion fo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J].J Orthop Sci,2016,21(2):133-137.[13]㊀Ahn J,Tabaraee E,Singh K.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J].Journal ofspinal disorders&techniques,2015;28(6):222-225.[14]㊀Ramirez-Villaescusa J,López-TorresHidalgo J,Martin-Benlloch A,et al.Risk factors related to adjacent segmentdegeneration:retrospective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and survivor-ship analysis of adjacent unfused seg-ments[J].Br J Neurosurg,2019,33(1):17-24.[15]㊀李超,阮狄克,何勍,等.腰椎减压融合术中保留头端后部韧带复合体结构完整性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J].脊柱外科杂志,2016,14(5):262-266.[16]㊀Wang H,Ma L,Yang D,et 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adjacentsegment disease following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instrumented fusion fordegenerative lumbar disorders[J].Med-icine,2017,96(5):e6032.[17]㊀楚野,梁斌,曾佳兴,等.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175-178.[18]㊀Maragkos GA,Atesok K,PapavassiliouE.Prognostic factors for adjacentsegment disease after L4-L5lumbar fu-sion[J].Neurosurgery,2019.doi:10.1093/neuros/nyz241.[19]㊀Ke W,Wang B,Hua W,et al.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the sacral slopeon the adjacent segment in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J].WorldNeurosurgery,2020,133:e84-e88.[20]㊀Imagama S,Kawakami N,MatsubaraY,et al.Radiographic adjacent segmentdegeneration at5years after L4/5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evaluationb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annualscreening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Clin Spine Surg,2016,29(9):E442-E45[21]㊀Omair A,Mannion AF,Holden M,etal.Age and pro-inflammatory gene pol-ymorphisms influence adjacent segmentdisc degeneration more than fusion doesin patients treated for chronic low backpain[J].European Spine Journal,2016,25(1):2-13. [22]㊀Phan K,Rao PJ,Kam AC,et al.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diseas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Europe-an Spine Journal,2015,24(5):1017-1030. [23]㊀Jeong SH,Kim HS,Kim SW.Mini-open PLIF for moderate to high gradespondylolisthesis:technique to achievespontaneous reduction[J].Korean JSpine,2015,12(4):251-255. [24]㊀Ou cY,Lee TC,Lee TH,et al.Impact ofbody mass in dex on adjacent segmentdisease after lumbar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spine disease[J].J Neurosurg,2015,76(4):396-401.[25]㊀Faur C,Patrascu JM,Haragus H,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multifidus fatty atro-phy and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in lowback pain[J].BMC MusculoskeletalDisorders,2019,20(1):414.[26]㊀Matsumoto T,Okuda S,Maeno T,etal.Spinopelvic sagittal imbalance as arisk factor for adjacent-segment diseaseafter single-segment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J Neurosurg Spine,2017,26(4):435-440.[27]㊀Fukaya K,Hasegawa M,Shirato M,et al.Risk factors for predicting theneed for additional surgery forsymptomatic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NoShinkei Geka,2017,45(4):311-319.[28]㊀Alentado VJ,Lubelski D,Healy AT,etal.Predisposing characteristics of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fter lumbarfusion[J].Spine,2016,41(14):1167-1172.[29]㊀慕春黎,王朋.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01):87-89.[30]㊀Louie PK,Varthi AG,Narain AS,et al.Stand-alon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followingprevious lumbar fusion[J].Spine J,2018,18(11):2025-2032.[31]㊀兰家平,汤逊,徐永清,等.多节段开窗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28(08):960-964.[32]㊀Li D,Hai Y,Meng X,et al.Topping-off surgery vs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fus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acomparative study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J].J Or-thop Surg Res,2019,14(1):197.[33]㊀St-Pierre GH,Jack A,Siddiqui MM,etal.Nonfusion does not prevent adjacentsegment disease:dynesys long-term out-comes with minimum five-year follow-up[J].Spine,2016,41(3):265-273.收稿日期:2019-09-19;修订日期:2019-11-02作者简介:冯秋香(1995-),女,江苏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脊柱电子邮箱:1027169157@ ㊃文献综述㊃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中的应用进展冯秋香,姜宏,俞鹏飞(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008)关键词:肌电图;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评估;综述中图分类号:R681.5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5-7234(2020)02-0250-03 DOI:10.3969/j.issn.1005-7234.2020.02.039㊀㊀近年来,随着肌电图检查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增多,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常规肌电图和表面肌电图[1]㊂笔者通过对2011年之后文献分析,发现目前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诊治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不仅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工具,还可以作为术中监测神经根损伤的手段,更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疗效评估方法㊂1 常用的肌电图技术及其原理周围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检查主要通过神经肌肉的肌电图检查,包括神经传导和针电极肌电图[2]㊂选择合适类型的电极需要仔细考虑要记录的信号以及解释记录的方式㊂用于记录肌电图的电极可以广义地定义为表面或肌内㊂表面电极通常作为常规表面电极对或阵列(线性或矩阵)应用㊂肌内电极可以是细线或针头,即常规表面电。

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任伟峰;刘晋闽;章明
【期刊名称】《中国骨伤》
【年(卷),期】2011(024)001
【摘要】随着脊柱手术方法的日趋成熟和内固定器械的日新月异,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然而术后长期随访并发症也日益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关注,尤其是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因其可引起临床症状,影响预后,正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从ASD发生的机制,影响ASD的因素,ASD的治疗策略,ASD的预防做一综述.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任伟峰;刘晋闽;章明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06;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J], 杨维杰
2.经后路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的5年随访 [J], 胡明;马远征;郑光新;彭伟;才晓军
3.微创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 [J], 杨立进;陈博来;杨一帆;赵帅;李永津
4.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
变 [J], 任东林; 宋鑫; 倪明; 王健; 孙万驹; 邵正海
5.斜前方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 [J], 裴博;陈文昭;苏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应用棘突韧带复合体的临床观察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应用棘突韧带复合体的临床观察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应用棘突韧带复合体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应用棘突韧带复合体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近来几年收治的60因腰椎退行性病变行L4/5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开展随访活动,按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行保留后方棘突韧带的关节突关节切除椎间融合术,B组行保留L4上半棘突和L5下半棘突的部分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C组I行L4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

对比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结果和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

结果: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J0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末次随访时C组的J0A评分较A、B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可有效减轻因腰椎融合术导致的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情况。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棘突韧带复合体;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112-02老年患者是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而腰椎退变性疾病则能造成长期慢性腰腿痛。

临床治疗由脊柱退变失稳诱发的疼痛时,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为合固定术,但是近来大量临床研究报道指出,融合术后相邻节段负荷压力被增加,进一步加快其退变速度,最终致使手术相邻节段椎间盘晚期产生退变症状[1-2]。

本研究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应用棘突韧带复合体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11月住院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0例,病程0.2~2年,平均病程(1.02±0.21)年。

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5.34±1.25)岁。

按临床诊断结果分: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有椎间盘突出15例,节段性腰椎不稳伴或不伴有椎间盘突出1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腰椎融合术后2年临近节段退变观察

腰椎融合术后2年临近节段退变观察

腰椎融合术后2年临近节段退变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腰椎融合术后2年临近节段退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腰椎融合术治疗的262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中共计15例患者观察到了邻近节段退变。

全部15例退变患者均采取返修手术处理,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减少神经压迫,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定期随访。

结果:本组研究中疗效评价为优的患者8例,良5例,可2例。

X线片显示结果:全部患者的X线均显示其内固定位置良好,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再次行手术治疗4个月后回到医院复查并取出固定材料,随访时间为2年,平均半年电话随访一次。

全部患者术后检查椎间均未发现滑移或成角,腰椎序列得到了良好的恢复,治疗效果较好,且未发现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术后症状复发的重要原因,退变可由多重因素引起,主要好发于融合节段的上方,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的原因,必要时再次采取手术治疗依然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临床观察[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umbar fusion surgery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2 years.Methods:March 2012to March 2015 where the author during hospital treatment of lumbar fusion surgery 262 patients for the study,all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15 patients were observed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ll 15 cases of degenerative patients were taken to repair surgical treatment,the decompression and fixation and fusion range extends into adjacent segments defection back,reducing nerve compression,relieve symptoms of patients,evaluate patient outcomes,and regular follow-up.Results:The study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this group of patients was excellent in 8 cases,good in 5 cases,2 cases.X-ray showed Results:All patients with X-ray showed its fixed position well,including one case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loosening,the line again four months after surgery returned to the hospital to review and remove the fixed material up for 2 years,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 six months once the phone.All postoperative examination were not found in patients with intervertebral or slip into a corner,lumbar sequence get a good recovery,better treatment,and did not find neurological and other complications.Conclusion:The lumbar fusion surgery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symptoms,multiple factors may cause degeneration,mainly occur in the above fusion segments should carefully identify the reasons for recurrence of symptoms,to take the surgery again if necessary treatment can still achieve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Keyword]lumbar fusion;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clinical observation 腰椎融合术从开始应用至今已有百年,腰椎融合术治疗多种腰椎疾病的效果较为显著,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6 ・
国 际骨 科 学 杂 志
2 0 1 3 年 9月 第 3 4卷
第 5期
I n t J Or t h o p ,S e p t e mb e r 2 5 , 2 0 1 3 ,V o 1 .3 4 ,No . 5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研究进展
韩 文兴
摘要
杨勇 靳 志海
变相 关 概 念 、 发生率、 发 生原 因 、 影 响 因素及 预 防对 策 等 作 一 简要 综 述 。
关键 词 腰椎 ; 融合术 ; 邻 近 节段 退 变
D OI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r L 1 6 7 3 — 7 0 8 3 . 2 0 1 3 . 0 5 . 0 0 9
腰椎融合术患者数量 增多 , 其术后并 发症 也越来 越引起 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 , 其 中最 主要 的是腰椎 融合 术后邻
近节 段 生 率 为 1 9 , 在 第 二 个 节 段 的发 生 率 为 2 1 。 R a h m等 报道评价 4 9 例 腰椎后路融 合术后 患者 , 平 均 5 . 1 年 随访结果 显示发 生邻 近节段 退变 患者 占 3 5 ; 融 合平面以上或 以下 的邻 近节段均 可发生 退变 , 但这 些病 例很少 出现临床症状 。S h u a n g 等 回顾性研究腰椎融合 术相关 文献 , 发现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发生率为 8 ~ 1 0 0 。P a r k等 7 ] 回顾性 总结分析 2 2项腰椎融合 术后邻
腰 椎 融 合 术 主要 用 于治 疗 腰 椎 滑 脱 症 或 不稳 定 、 腰椎管狭 窄症、 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 等 , 其 术 后
邻 近 节段 退 变越 来 越 引起 临床 上 广 泛 关 注 。影 响 邻 近 节段 退 变 的 因素 中女 性 、 绝经、 高龄 、 术前 邻 近 节 段 已存 在 退 变 可增 加 术 后 邻 近 节段 退 变风 险 , 手 术 融合 长度 、 融合方式、 融合平面、 脊 柱 矢状 位 平 衡 、 椎 间隙
的邻 近节 段 退 变 性 疾 病 的发 生 率 为 5 . 2 ~1 8 . 5 。
Ha y a s h i 等 报道对 3 2例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后 患者进行
至少 4年随访 , 结果 发现有 1 5例患 者( 4 6 . 8 ) 出现邻近 节段退变的影像学改变。C h o 等 报道对 8 1 例后路腰椎 融合术后患者进行 2 年 以上 ( 平均 5 . 5 年) 随访 , 发现术后 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 1 1 . 1 ( 9 / 8 1 ) 。综 合以上研究结 果可 以发现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 7 /  ̄ / o ~ 1 0 0 ; 随访时 间越长 , 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 S h u a n g等 回顾性研究腰椎 融合术相关文献 , 发现 术后 邻 近 节 段 退 变 性 疾 病 发 生 率 为 5 . 2 /  ̄ / o ~1 8 . 5 。 S e a r s 等 。 。 经 回顾性 队列研究分析 9 1 2例患者 1 0 0 0 次腰 椎后路椎间融 合术 , 术后平 均随访 4 3个月 ( 2 . 3 ~1 6 2 个 月) 发现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发 生率为 1 3 %( 1 3 0 / 1 0 0 0 ) 。 Ha r r o p等 系统性 回顾分析 1 2 1 6 例腰椎融合术患者 , 术 后3 . 5 ~2 1 . 5 年随访结果显示邻近 节段 退变性疾病 发生 率为 1 4 ( 1 7 3例) 。L a l a n e 等_ 】 报道对 1 8 8例腰椎 融合 术后患者进行平 均 7 . 8年 随访 , 发现邻 近节段退 变性 疾 病 发生率为 3 0 . 3 。综 合 以上研究 数据 可 以发现 , 腰 椎 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 的发生率为 5 . 2 ~3 0 , 其发生率与随访 时间成正 相关 ; 各文献 报道 中腰椎 融合 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性疾病 发生率 差异较 大 , 可能 与不 同 研究中选取病例的条件 、 术式 、 随访时间等不一致有关 。 3 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原 因 目前对于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 近节段退变 的确切原 因仍有 争议 。B a s t i a n等[ 1 、 R a o等 经 实 验研 究 发
近节段退变研 究 , 随访 3 6  ̄3 6 9个 月显示 邻 近节段 退变 发生率为 5 . 2 / o o ~1 ( ) ( 】 , 随访 4 4 . 8  ̄1 6 4个月显示 有症状
在许多文献中 , 对腰 椎融合术 后邻 近节段退 行性 变 之称谓存在不一致 、 易混淆 的情 况 , 因此 有必要正确 区分 邻近节段退变与邻 近节段退变性疾病概念 。 目前多数 学 者认为 , 邻 近节段退变仅表现为 MR I 、 X线片等影像学 检 查提示 的椎 间盘信号 降低 、 椎 间隙狭窄 、 骨赘 形成 等 , 即 融合 区域上下邻近节 段退行 性改变 , 可理解为 影像学 上 的邻近节段退变 ; 邻近节 段退 变性疾病 是指 临床表现 和 影像学退变同时存在 的临床疾病 。x线片显示 的腰椎 前 凸畸形 、 椎体 滑脱 、 椎间隙变窄 、 椎 间盘真 空症 、 骨刺 等影 像学退变与腰背痛 之 间的关 系并不 密切 , 不一 定引起 临
过 度 牵开 等 可影 响 术 后 邻 近 节段 退 变发 生 。合 理 选 择 非 融合 技 术 、 合 理 应 用 融 合 方 式 及 手 术入 路 、 重 建 脊 柱 生 理 前 凸及 腰 骶一 骨 盆 参 数 等有 助 于预 防 术后 邻 近 节 段 退 变发 生 。该 文 就 腰椎 融合 术 后 邻 近 节段 退
腰椎融合术历 经长达 1 0 0年 发展 , 对多 种腰椎 疾病 的治疗效果肯定 。在美 国 1 9 9 8  ̄2 0 0 8 年期 间 , 接受腰椎 融合术 的患者 明显 增加 ] , 主要用于 治疗腰 椎滑脱 或不 稳定 、 腰椎 管 狭窄症 、 腰 椎 间盘 突 出症等 ] 。然 而 , 随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