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伸展构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区域性伸展形成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拆离断层将年轻或浅构造层次的岩石直接叠覆于古老 和深构造层次的岩石之上。通常是,拆离断层上盘为 不变质或极低级变质岩,下盘为具有糜棱岩结构的高 级变质岩。
拆离断层的特征:
1) 区域或亚区域规模,至少可达数十公里。 2)超过10公里的巨大位移量。 3)上盘因伸展而发育一组或多组正断层,它们向下合并于 拆离断层,而下盘则很少发育类似的断层。
垂向上岩墙群发育伸展 变形
岩墙群
第二节
伸展构造发育模式
常见有旋转作用,剪切作 用和拆沉作用等三种基本 模式 1. 旋转作用模式:由 沃尼克(B.Wennicke,1982) 提出,该模式认为:地壳 浅部构造层次和盆地内部 断层的形成,与这些场所 出现或具有的旋转、非旋 转变形环境、变形条件有 直接关系。
断陷盆地: 边界为高角度正断层控制的区域性 沉降地区。断陷盆地多呈菱形、带状、等轴状 产出。如松辽盆地、华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等。 这种盆地的形成与盆地边缘发育的断裂构造具 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边沉积、边断裂”是这 一盆地发展演化的基本特点。
松辽盆地为 我国最大的产 油气盆地、从 盆地结构来看, 呈明显的双重 结构的“牛头 式”。下部侏 罗系主要为断 陷,白垩系以 上为坳陷型。 大庆长垣处在 中央古隆起带 上。
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1)空间上为孤立穹隆状地质体,平面呈近圆形或长圆形,其中 经常具有一翼陡一翼缓的几何特征。. 2)由从深部(中下地壳)出露到地表的中-高级古老变质岩组 成,通常具有较晚期的岩浆岩侵入体。 3)顶部发育含糜棱状岩石的大型剪切带,剪切带顶部被拆离 断层切割,并引起脆性变形和蚀变作用,形成绿泥石化角 砾岩、微角砾岩甚至假熔岩。
山根去除—拆沉作用 ——导致造山带伸展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第三节 构造反转
断层的性质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发生转变的现象就是构造 反转。 早期的张性或张扭性断层后期转变为压性或压扭性断层 称为正反转构造。
早期的挤压系统部分地转变为正断层称为负反转构造。
正反转构造
第四节 伸展构造的鉴别


一般来说,在中小尺度上识别伸展构造依据破 裂面几何形态,充填破裂的脉体形状,脉体矿 物组合及生长变形组构,断层岩特点,以及其 他伴生构造;大型及区域尺度上,更加强调的 是从构造组合原理出发,结合沉积、变质、岩 石流变及热构造信息鉴别伸展构造。 典型的伸展构造及其组合,主要是在岩石圈引 张或拉伸作用下形成的。在碰撞型造山带,往 往在前陆变现为叠瓦状褶皱-逆冲断裂带,后 陆则多发育阶状正断层组合。
MBT
Pz- Mz Kz
MFT Kz
Pt2+ 3
0
30
60km
喜马拉雅造山带同步伸缩转换
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剖面图(据李德威,1992)
YZS-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LMCC-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 BDF/STD-基底 拆离断层(藏南拆离系); HHMCC-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 MCT-主中央逆 冲断层; MBT-主边缘逆冲断层; MFT-主前锋逆冲断层。
O-甲村组灰岩
O
Pt-聂拉木群
拆离断层上盘滑来峰
五 岩墙群
是横切围岩的板状侵入体, 平面上常常成群出现,呈 平行带状或放射状排列。 岩墙群尤其是铁镁质岩墙 群是区域伸展的重要型式。 典型裂谷的下面,常常发 育一套直立岩墙群,是深 部裂谷基底与浅层断陷槽 联系的纽带。另一类岩墙 是以隆起为中心的放射状 岩墙群,是深源物质向上 涌动的产物。
变质核杂岩 : 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
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 其上被低级变质或不变质、浅构造层次(拆离断层)上 盘以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
实际上,变质核杂岩 就是拆离断层的下盘,它 经历了拆离断层的正断抬升作用,并由于均衡调 节作用和岩浆上窿作用而形成穹隆状态。
红海-陆间裂谷 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 岛之间,长1900公里。岩石 圈尺度伸展.
死海-裂谷 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地球表面的最低点,其水面低于 海平面400米。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板块构造与裂谷的对应关系
大陆裂谷 大陆裂解 陆间裂谷 大陆漂移 洋中脊裂谷 海底扩展
大陆裂谷主要特征:
(1) 裂谷是由一系列以正断层为主的地堑、半地堑组成的复杂地堑系,通常 发育于区域性隆起的轴部,表现为断陷谷和断陷盆地等构造一地貌景观,反 映岩石圈的伸展作用。 (2) 裂谷中往往沉积一套巨厚的包括磨拉石之类的碎屑沉积,常伴有蒸发岩、 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沉积。裂谷沉积中常包含重要的沉积矿产。 (3) 裂谷往往是浅源地震带和火山带。裂谷带内的地球物理场一般表现为巨 大的负布格重力异常和负磁异常,或者为负背景值上的正异常。裂谷的边界 一般表现为明显的重力梯度带和磁力梯度带。大陆裂谷热流值一般较高,且 变化幅度较大。 (4) 大陆裂谷带发育的岩浆岩有两类共生组合:①大陆溢流玄武岩,主要为 拉斑玄武岩,也包括碱性玄武岩及其深成侵入岩体;②双峰系列,可以是拉斑 玄武岩-流纹岩套,也可以是碱性玄武岩-响岩或粗面岩套。
上部盆岭构造 上部正断层系
顶部剥离断层
上部剥离断层
核部变质 杂岩
糜棱岩带
雅鲁藏 拉轨岗日 定日布江地 热隆 岗巴拆离 堑伸展带 伸展带 断层带
拉孜
高喜马拉雅 变质核杂岩
珠穆朗玛峰
S
Mz -Kz Mz-Kz YZS
Pz Pz
LMCC
Mz- Kz
定日
Pz 2 P z1
STD
HHMCC
MCT Pt 3- Pz 1
地垒
地垒由两组走向平行且倾 向相反(或相背)的正断 层组成,两个正断层拥有 一个共同的下盘(上升 盘)。
地堑
地堑与地垒
地堑
盆岭构造:在伸展区,由倾斜岩块、阶梯状断层 或控盆正断层共同产出,形成由山岭和拉张盆 地构成的地貌单元。是在区域性的地堑、地垒、 掀斜式阶梯断层控制下形成发育的。
二 断陷盆地
2. 剪切作用模式:该模式认为:大陆伸展构造的发生与大陆地壳的剪切应 力作用相关,具体提出了纯剪、单剪和分层剪切滑动作用的模式。
3. 拆沉作用模式:所谓拆沉作用,是指温度较低,密度较密大的岩石圈地幔下 沉到相对温度较高密度较密小的软流圈中的作用。 该模式认为:拆沉作用可导 致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化,并足以驱动大规模伸展构造的发育。
第十二章 伸展构造
第一节 伸展构造型式
伸展构造广泛发育于不同构造环境,类型众多, 根据构造层次主要分为地堑、地垒、阶梯状断层、 箕状构造、盆岭构造、断陷盆地、裂谷、剥离断层、 变质核杂岩以及岩墙群等。
1. 正断层的组合型式----地堑与地垒
地堑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 倾向相向(或相对)的正 断层组成,两个正断层拥 有一个共同的上盘(下降 盘)。
4)上盘由低级变质或不变质的上地壳岩石组成。 5) 变质核杂岩(MCC)的变形行为与上盘完全不同, MCC-韧性变形;上盘-脆性正断层。 6)变质核杂岩顶部剪切带的运动学特征与上盘相同,说明 它们是在同一递进变形过程中形成的。
国内大量的变质核杂岩的特征表明,中国变质 核杂岩除个别缺失中间层外,其他均具有三层结 构,即盖层(上部脆性变形层)、滑脱层(固态流 变中间韧性层)、核部(变质核、同构造侵入岩)
俯冲-增厚 拆 沉
软流圈的上涌 岩石圈的反弹 伸 展
岩浆作用引起的伸展作用
地壳增厚导致失稳作用 热及流体作用引起拆离断层作用 热窿 滑覆
岩浆作用
伸展
岩浆作用
莫霍面
地壳
地幔
造山带的山根示意图
造山带的根部介入密度较大的地幔之中获得浮力, 该浮力支撑着地表的造山带。沉入地幔中的部分就 是造山带的山根。
箕状构造:在伸展区所发育的盆地一侧发育阶梯状正断层 (半地堑),另一侧断层不发育,沉积中心靠近断层发育的 一侧,其空间形态似“箕”形。
三 裂谷
裂谷是区域伸展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 陷,两侧由正断层限定,切割深,发育演化时间 长,常具地堑型式。 按照裂谷发育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其地质构造 特征,可分为大洋裂谷、大陆裂谷和陆间裂谷。 裂谷在大陆裂解与大洋扩张方面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4)具有特有的断层构造岩组合序列,具有早期韧性变形后期 脆性变形的变形历史,其先后形成不同性质的构造岩并在一个 窄带上依次叠加。 典型的构造岩组合由老到新依次为: (a)糜棱状岩石; (b) 绿泥 石化角砾岩; (c) 微角砾岩(常含有假熔岩); (d) 断层角砾和 断层泥。
拆离断层的构造岩组合系列是拆离断层正断抬升作用 的结果。 拆离断层作用过程中,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上形成不同 的构造岩。随着拆离断层作用的抬升,形成于深部的糜棱 状岩石逐渐向上运移,依次经历退化变质剪切作用 (角砾岩-绿泥石化角砾岩)、脆性碎裂作用(微角砾 岩)。这些岩石依次叠加,最终形成特定的断层构造岩序 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