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134b308998fcc22bcd10dfd.png)
《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roducing Translation)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码:05510231012、学分:2学时:363、课程类别:专业学位基础课4、开课学院:翻译学院5、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聚焦以下内容:(1)从多种角度概述翻译现象的现有方法;(2)为学生提供翻译研究中基本概念、研究问题、最重要的趋势;(3)培养学生对翻译本质的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4)增强学生对翻译现象中各种影响因素的认识;(5)培养学生翻译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现象认知中的批判思维。
6、预备知识:本门课程需要《语言学》、《语篇分析》、《文体学》、《中西翻译简史》、《英汉汉英翻译》等课程与体系知识作为支撑。
7、教学目的与要求:完成本课程后,学生能够:(1)对翻译学者所关注的关键问题和概念有清晰的认识;(2)了解该中外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流派的主要理论观点与发展方向;(3)批判性地参与当前国内外的翻译理论讨论;(4)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各种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5)指导学生拟定翻译选题。
8、考核方法与要求:(1)期末考试– 60%(2)关于阅读和讲座的学期论文– 20%(3)参与课堂讨论– 20%9、教材与参考书:教材:Munday, J. 2008.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参考书目:Baker, Mona. 1996.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Studies: Complementary or Competing Paradig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im Umbruch: Festschrift für Wolfram Wilss, Angelika Lauer, Heidrun Gerzymisch-Arbogast, Johann Haller & Erich Steiner (eds.), 9-19. Tü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Benjamin, Walter. 1923/2000.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awrence Venuti (ed.), 2000, 15-25.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Berman, Antoine. 1985/2000. “Transla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e Foreign”. 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awrence Venuti (ed.). 284-97.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heung, Martha. 2002. “Power and Ideology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in Twentieth-Centur y China: An Analysis of Three Seminal Works”. In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Theo Hermans (ed.), 144-164. Manchester, UK: St. Jerome Publishing.Even-Zohar, Itamar. 1990. "Polysystem Theory". Poetics Today 11(1): 9-26. Fawcett, Peter. 1995. “Translation and Power Play”. The Translator 1(2): 177-192. Gentzler, Edwin. 2001.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nd Rev. Edition).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chpt.5)Gutt, Ernst-August. 1991.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Oxford and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pp.23-44; pp.170-195; pp.202-206)Gutt, Ernst-August. 1996. “Implicit Inform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 Relevance-Theoretic Perspective”. Target 8(2): 239-256.Holmes, James S. 1988.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msterdam: Rodopi. (chpt.6)Jääskeläinen, Riitta. 2000. “Focus on Methodology in Think-aloud Studies on Translating”. In Tapping and Mapping the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 andInterpreting: Outlooks on Empirical Research, Sonja Tirkkonen-Condit and Riitta Jääskeläinen (eds.), 71-82.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Jakobson, Roman. 1959/2000.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awrence Venuti (ed.), 2000, 113-118.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Neubert, Albrecht and Gregory M. Shreve. 1992. Translation as Text. 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p.22-25; chpt.3)Nida, Eugene 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 Leiden: E. J. Brill.(pp.159-171)Nord, Christiane. 1997.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 unctionalistA pproaches E xplained. Manchester, UK: St. Jerome Publishing. (chpt.7) Quine, Willard V. 1959. "Meaning and Translation". In On Translation, Reuben A.Brower (ed.), 1959, 148-172.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iss, Katharina. 1977/1989. “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 In Readings in Transltion Theory, Andrew Chesterman (ed.), 105-115. Finland: Oy Finn Lectura Ab.Sperber, Dan & Deirdre Wilson.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 & Cambridge: Blackwell. (pp.46-53; pp.118-171)Steiner, George. 1998.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3rd Edition).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12-319: “The Hermeneutic Motion”)Tirkkonen-Condit, Sonja. 2002. “Process Research: State of the Art and Where to Go Next?”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3(1): 5-19.Toury, Gideon. 1995.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art One, chpt.2,Part Four) Venuti, Lawrence.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hpt.1)Vermeer, Hans J. 1989/2000.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awrence Venuti (ed.), 2000, 221-232. Londonand New York: Routledge.Zhu, Chunshen. 2005. “Accountability in Translation Within and Beyond the Sentence as the Key Functional UT: Three Case Studies”. Meta 50(1): 312-335.二、教学内容纲要(共计36学时)Introduction (2学时)Chapter 1 Main issu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4学时)1.1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1.2 What is translation studies?1.3 An early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1.4 The Holmes/Toury “map”1.5 Developments since HolmesChapter 2 Translation theory before the twentieth century (2学时)2.0 Introduction2.1 “Word-for-word” or “sense-for-sense”2.2 Fidelity, spirit and truth2.3 Schleiermacher and the valorization of the foreignChapter 3 Equivalence and equivalent effect (4学时)3.0 Introduction3.1 Nida and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ng”3.2 Newmark: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3.3 Later developments in equivalenceChapter 4 Studying translation product and process (4学时)4.0 Introduction4.1 Vinay and Darbelnet’s model4.2 Catford and translation “shifts”4.3 Option, markedness and stylistic shifts in translation4.4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translation4.5 Ways of investigating cognitive processingChapter 5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4学时)5.0 Introduction5.1 Text type5.2 Translatorial action5.3 Skopos theory5.4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Chapter 6 Discourse and Register analysis approaches (2学时)6.0 Introduction6.1 The Hallidayan model of language and discourse6.2 House’s model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6.3 Baker’s text and pragmatic level analysis: a coursebook for translators Chapter 7 Systems theories (2学时)7.0 Introduction7.1 Polysystem theory7.2 Toury and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7.3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normsChapter 8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turns (2学时)8.0 Introduction8.1 Translation as rewriting8.2 Translation and gender8.3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8.4 The ideologies of the theorists8.5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power in other contextsChapter 9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 visibility, ethics and sociology (4学时) 9.0 Introduction9.1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agenda of translation9.2 The position and positionality of the translator9.3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iography of translation9.4 The power network of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9.5 The reception and reviewing of translationsChapter 10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2学时) 10.0 Introduction10.1 Steiner’s hermeneutic motion10.2 Ezra Pound and the energy of language10.3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Walter Benjamin10.4 DeconstructionChapter 11 New directions from the new media (2学时) 11.0 Introduction11.1 Audiovisual translation11.2 Loc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11.3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Chapter 12 Research projects (2学时)12.0 Introduction12.1 Research project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Chapter1商务英语翻译概论综述
![Chapter1商务英语翻译概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dbb19062f60ddccdb38a015.png)
4. This agreement terminates all prior agreements on the subject matter hereof. hereof adv. 关于此点 译文:此协议终止所有先前关于此主题的协议。 5. We enclose herewith an inquiry sheet. herewith adv. (尤用于商业函件) 同此(函等) inquiry sheet 询价单 译文:兹随函附上询价单一份。
II、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1. 文体多样性 商务文体:指在商务和贸易活动中使用的文体。 不能过于口语化,较正式。 领域众多: 商务信函(Business Correspondence) 会议纪要[Synopsis(概要) of Minutes(会议记录)] 法律文书(Legal Documents) 备忘录[Memo(Memorandum)]、 说明书(Specification) 商业广告(Commercials) 通知(Notice)、报告(report)、演讲(Speech) 协议(Agreement)、合同(Contract) 单据与表格(Bills and Forms)
4. He has already indicated that he believes the ceremony to be null and void. 译文:他早已发表看法:这场典礼是无效的。 注解:null and void(无效的),拉丁语外来词
5. As per the Agreement, Sinotrans was responsible for delivering the packages in China . Sinotrans 中外运集团 译文:按照协议,中外运负责在中国境内的包裹 递送。 注解:as per(按照,依据),拉丁语外来词 6. De facto segregation is still existing even in the "new" African nations. 译文:事实上的种族隔离仍旧存在于那些“新” 的非洲国家中。 注解:de facto(事实上的),法语外来词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概述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b9aba10029bd64783e2c6a.png)
• 优秀译作
– 《简爱》、《傲慢与偏见》、《爱玛》、《德伯家的 苔丝》、《名利场》等文学著作译本; – 《中国翻译》等杂志刊登的优秀英译汉、汉译英文章; – 译林出版社《英语美文50篇》、青岛出版社《名作精 译》;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
• 翻译教材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概述翻译理论与实践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翻译理论与实践pdf翻译理论与实践试题翻译理论与实践教程广告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翻译理论与实践
课程描述
•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 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由英译汉和汉译 英两大课程模块组成。本课程在一定的翻译原 则指导和理论指引下,注重学生英/汉、汉/英 双向翻译训练和技巧积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 力。
•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以“读、写”带“译”,以“译”促 “读、写。 2、注重汉英比较。 3、组织翻译学习活动,重视优秀译作的 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翻译大赛。
– 参考文献
• 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 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 吕俊.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6 • 冯庆华. 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6. • 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 孙迎春.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 • • • 国际译联 中国译协网/ 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网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3b8c6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8.png)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概论是学习翻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翻译的概念、历史、理论和技巧等内容。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翻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定的翻译技能。
在此总结中,我将回顾我在这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知识回顾1.翻译的概念和分类: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语或手语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根据翻译的形式和途径,可以将其分为口译和笔译。
口译是指即时翻译,而笔译是指将文字材料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根据翻译的用途和领域,还可以将其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
2.翻译的历史:翻译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经典翻译到现代的科技翻译,翻译一直在桥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3.翻译的理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常见的翻译理论包括等效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码理论等。
4.翻译的技巧:翻译技巧是为了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而采用的方法。
常见的翻译技巧有逐字翻译、意译、增译和删译等。
三、技能拓展在翻译概论课程中,我不仅学习了翻译的理论知识,还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训练,提高了我在翻译方面的技能。
1.翻译实践: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翻译实践。
实践中,我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并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质量。
2.语言能力:翻译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包括对原文和目标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在这门课程中,我通过不断的语言训练,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文化素养: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要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在目标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翻译概论,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了如何在翻译中处理这些差异。
四、评价和反思在这门课程中,我对翻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提高了自己的翻译技能。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翻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0ed6f400029bd64793e2c24.png)
《翻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码:050210221052、学分:2学时:343、课程类别:专业学位课4、开课学院:翻译学院5、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开阔的视野,探寻翻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对近几十年来中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系统的梳理。
在把握翻译学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中西视野,对翻译学主要流派作了精要的归纳与评述; 以基本理论问题为中心,采取比较的方法,凸显翻译学的内涵和学科特色;采用历史、发展的目光审视与思考翻译问题,注重揭示理论发展过程中各种流派或理论之间内在的、历史的联系。
6、预备知识:双语能力,学习者应具备较为丰富的翻译知识、较好的翻译技能、较多的翻译实践,以及一定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
7、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翻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掌握翻译学学科发展的脉络、历史以及中韩翻译史的相关脉络,了解主要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基本主张、理论优缺点以及研究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加深学生对翻译本质、过程与产品的全面认识。
8、考核方法与要求:考核方法: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及占分比例: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9、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自编教材参考书目:穆雷,许钧. 翻译学概论. 译林出版社,2009.芒迪.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商务印书馆,2007.王建华. 语言认知技术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周相关理论背景厘清翻译、翻译学相关概念、翻译学发展简史、霍姆斯/图里的“翻译学结构图”等相关内容,为下一步具体研究做准备。
第二周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梳理20世纪前最为流行的翻译理论,重点探讨“直译”与“意译”的区别,对比分析德莱顿、多勒、泰特勒、施莱尔马赫等翻译家的翻译理论和观点。
第三周对等与对等效应(上)学习、讨论雅各布森和奈达的不同翻译理论、观点。
翻译概论 知识点总结
![翻译概论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5bf8f8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2.png)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翻译概论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翻译理论、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接受者的认知过程、翻译技术、翻译评价等方面。
在翻译概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翻译的定义、分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等关系,可以研究和分析翻译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探讨翻译活动的内在逻辑和思维过程,可以探索翻译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可以评价和分析不同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成就,可以洞察翻译行为的伦理和社会责任等等。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翻译概论起源于古代的翻译实践和文学批评,发展于19世纪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成熟于20世纪的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而在当今世界,翻译概论已经成为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壮大。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强,翻译概论必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丰富的研究前景。
翻译概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翻译概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可以学习到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可以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思维广度。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验证和检验相关理论和假设,可以获取和积累实际的翻译数据和资料,可以分析和总结不同翻译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翻译活动的规律和差异,可以评价和比较不同翻译作品的优劣,可以揭示和阐释翻译活动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效果。
翻译概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自然语言、人文文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来看,翻译概论涉及到的语言范畴和语言现象非常丰富,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和共性,而翻译概论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差异和共性,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和互补。
从人文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概论涉及到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非常广泛,而翻译概论就是要研究和理解这些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英汉翻译(1)翻译的概论
![英汉翻译(1)翻译的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c1cd28aa0116c175f0e48c8.png)
9 、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eter Newmark,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4 10、In An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Mona Baker, Routledge, 2000.8 11、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Christiane Nor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4
19、《等效翻译探索》,金堤 著,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7 20、《英汉辞格比较与唐诗英译散论》, 卢炳群 著,青岛出版社,2003.11 21、《译介学》谢天振著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22、《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加拿大] 让。德利尔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国外翻译 研究丛书》20种 24、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国 外翻译研究丛书》20种 25、翻译实践类教材
7. Some Suggested Reading for Further Reading
1、《翻译论集》,罗新章编,商务印书 馆,1984.5 2、《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穆雷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2 3、《英汉翻译概要》,解梅玲编著,南 开大学出版社,1995.9 4、《实用翻译教程》,范仲英编著,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6
7. Homework for Today
[问题讨论] 1、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有多久?我国古代三 大佛经翻译家是谁? 2、玄奘对我国翻译事业有何贡献? 3、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大翻译高潮?分别 有哪些特点? 4、什么是翻译?有哪些分类?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翻译工作者? 6、学习翻译的重要性。
Lecture 1 英汉翻译概论
![Lecture 1 英汉翻译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da93cc85901020206409c51.png)
第三,步兵由于负载很重,就“完全不能遵守时间表”这 样表述有一定的问题。负载很重所导致的结果应该是“不 能够按照时间表的要求行动”才更合乎逻辑,或者简而言 之,“根本无法行动”。
接下来就是润饰阶段,在这一阶段,译者要 根据原文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及其逻辑关系, 参照译文的惯用表达方式及逻辑思维模式对 译文一进行调整。这一阶段对于能否给出高 质量译文非常关键。具体说来,本阶段可以 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负载很重的”这一短语实际上是步兵完全不能够 遵守时间表的原因所在,因此将该短语置于“完全不能遵 守时间表”之前比较恰当,同时,在“负载很重”之前增 加“由于”一词表示原因,就比较顺畅的了。
按照这四个原则对“句坯”进行搭配调整之 后就可以使所得的句子成为定型的句子。
F. 最后一个步骤是润饰词语。润饰词语需遵循以下 原则:【1】统观全局,包括词、词组、句、语段 以及语篇,拙词、拗句是在对译文的全局性的审读 中才能发现。通读全句、全段乃至全篇,拙词拗句 往往能在衬托、比映中相形见绌,引起语感障碍而 得以改正。【2】遵循准确、地道、隽美、专业的 标准对词语进行润饰。“精确”功在达意,“地道” 功在行文,能够消除翻译腔,使行文符合目的语习 惯,更易于接受,“隽秀”功在风韵,“专业”能 使专业人士乐于接受你的译文。未经润饰的词语章 句有一些通病,如词不切意,文不顺理;用词粗糙 芜杂,造句生硬梗塞。这时就需要我们给以润饰, 将“句坯”“抛光”,在琢磨推敲中使译文达到准 确、地道、隽美、专业的要求。在英译汉中尤其要 特别注意汉语虚词的用法,去掉误用、拙用或赘用 的虚词。
“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
![“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https://img.taocdn.com/s3/m/eb68790b856a561253d36f37.png)
“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翻译学院课程名称:翻译概论课程编号:223106英文名称:A Course on Basic Translation Theory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6 实验学时:10学分:2开设专业:翻译专业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是翻译专业(包括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学生学习和掌握翻译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对翻译的本质、内在规律及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具备翻译学科发展的基本理论素养,培养其进行理论探讨与分析相关翻译领域问题的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 了解基本的翻译理论概念;2. 掌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3. 了解翻译及其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4. 能够运用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翻译中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翻译研究。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1单元翻译理论学习的意义及基本要求1. 了解翻译理论在翻译学科的重要意义及其学习的基本要求;2. 重点掌握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展开今后的课程学习。
第2单元对翻译概念及其本质的认识1. 了解国内外不同时期对翻译的经典诠释;2. 重点掌握构成翻译概念的几个关键因素;3. 形成对翻译本质的全面认识第3单元翻译的价值与功能1. 了解翻译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功能及其内在价值;2. 重点掌握翻译在社会、文化、生产等方面的主要功能。
第4单元翻译的历史发展1. 了解国外翻译及其翻译研究的历史线索;2. 了解国内翻译及其翻译研究的历史线索;3. 重点掌握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人物及其观点或者翻译贡献。
第5单元翻译的过程研究1. 了解翻译过程涉及到的关键要素及其内在规律;2. 重点掌握奈达等学者关于翻译过程的研究成果。
第一讲翻译概论
![第一讲翻译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c4c7259be23482fb4da4c92.png)
“翻译是一门科学”。其论据是1、翻译是一项有规 律可循的活动,并不完全靠天才或灵感;2、可以 向描写语言一样,对翻译程序和方法进行客观的科 学的描写,并使之公式化、模式化。 持相反意见的人认为,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因 为:1、翻译过程中活的东西太多,不可能公式化; 2、翻译家的再创造才能是天赋的,不是后天习得 的。 翻译不是科学,然而把翻译当作研究对象的那门学 问则应视为科学。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理论构成的 “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翻译过程的“客 观规律”,“探求”关于翻译问题的“客观真理”, 给翻译工作提供行动指南。这就是“翻译学” (Translatology),即研究翻译的科学。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2. Trying to reproduce the syntactic clauses of the source languages. 努力再现原文的句式。 3. Trying to match all the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actives, passives, relative clauses, conditions contrary to fact, etc. 努力与原文的 句子结构、主动与被动语态、关系从句、虚拟语气等对称。 4. Trying to follow a strict concordance of lexical items, that is, always translating one word in the source language by one and the same corresponding wor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严格与原文 的词汇条目一致,即总是把原文的某个词译为目标语中相应 的另一个词。 5. Matching rhetorical features. 与原文的修辞特点相称。 (Literal translation is also called direct translation or close translation. Using this method, the image, figure of speech, word order, grammatical structure, etc.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re maintaine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s long as the original meaning is not impaired, it is essential to give priority to literal translation.
翻译学概论
![翻译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22375c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b.png)
翻译学概论
翻译学概论是一门关于翻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科。
它探讨的范畴包括翻译的定义、原则、方法、技巧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等。
翻译学概论对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学概论首先阐释了翻译的定义和内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的过程。
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思维等多个层面,因此,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于进行准确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翻译学概论介绍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的原则包括忠实原则、流畅原则、传达原则等。
忠实原则要求翻译者尽可能地保持源语言的原意和风格;流畅原则要求翻译者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易读;传达原则则要求翻译者能准确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
翻译的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释译法等,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翻译学概论还介绍了翻译的技巧和策略。
翻译技巧包括转换、补充、删节、改写等,翻译者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选择对应的技巧。
翻译策略包括对难词的处理、对文化差异的处理等,翻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域知识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此外,翻译学概论还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如语义等效、语言的特点、词汇的歧义等。
翻译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克服这些难题。
总的来说,翻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文化、思维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翻译学概论,翻译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翻译综述
![翻译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7ab34979e3143323868933e.png)
6
第一章:翻译的标准
2. Scope of Translation
• D. Revision /proofreading: check again and again to polish the lugene A. Nida 的翻译过程
(言) 甲(原语)
乙(译语) (言)
(象) (分析)
(重构) (象)
(意)
X
(传译)
Y
(意)
•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
•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转换成本族语或另一种语言)。
• C. Fu Lei’s (傅雷) spiritual conformity/resemblance in spirit (神似)
• D. Qian Zhongshu (钱钟书) transmigration (化境)
• E. 鲁迅:翻译: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
丰姿。反对牛头不对马嘴,提出“宁信而不顺”之
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 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 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英语翻译概论
![英语翻译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dbd79245be1e650e52ea99de.png)
英语翻译概论第一部分:翻译概论学习翻译,必须首先了解一些有关翻译的基本理论。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进而学习翻译技巧并从事翻译实践活动。
一.定义翻译究竟是什么呢?应该如何给翻译下个定义呢?国内有关翻译的论著大多把翻译定义为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准确再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就是把一种语言产物在所包含的内容信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
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给翻译下定义是: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这句话译成汉语就是“翻译就是译入语复制出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就意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
《实用翻译教程》的作者范仲英先生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
翻译是把一种(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范先生还解释说:“这里所谓的‘感受’是指信息接受人看了或听了信息后在自己头脑中的反应,包括对信息概念的认识,理解,以及通过信息的思想感情所受到的感染,影响等。
”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项不可为而又不得不为的活动。
它既是语言活动,又是思维活动,是同时运用两种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
它涉及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翻译是一种由此语到彼语的逻辑思维过程。
这个过程又必须置于交流之中,本身有其理论,方法和技巧。
翻译是以完全不同于原文形式的译文传达原文信息,所必须尽可能准确无误。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785bc57336c1eb91b375d0e.png)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翻译概论课程综述课程名称: 翻译概论学号: 研究方向: 英语笔译成绩: 任课教师:2015年12月30日目录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1)(一)、佛经翻译 (1)(二)、西学翻译 (2)(三)、五四时期的翻译 (2)(四)、抗战建国以来的翻译 (3)二、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3)(一)、翻译学科的创立 (3)(二)、翻译三原则 (4)(三)、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4)(四)、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4)(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5)(六)、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5)(七)、功能翻译理论 (6)(八)、多元系统理论 (6)(九)、翻译规范理论 (7)(十)、改写理论 (7)三、重要翻译理论对比 (8)(一)、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比较 (8)(二)、严复与泰特勒翻译理论比较 (8)(三)、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比较 (8)(四)、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 (8)四、总结 (9)翻译概论课程综述摘要:本文以课程内容、翻译理论原作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综述了课程中涉及到的国内外重要的翻译理论,并对其中几个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
关键字:翻译理论综述比较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rse content, some original works about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this thesis sums up the major translation theor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volved in the contend of the cours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and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several translators as well as their translation theories.Keywords: translation theories, summarization, comparisons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中华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正是得益于翻译,才保证了河水没有枯竭。
翻译课程的期末总结
![翻译课程的期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534004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8.png)
翻译课程的期末总结一、引言课程名称:翻译课程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授课教师:XXX学期:20XX-20XX课程学分:3学分二、课程概述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能,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本课程内容包括翻译基本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技巧以及翻译中的问题与挑战等。
三、课程规划1. 课程设置本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重要部分:(1)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翻译理论的介绍和解读,让学生对翻译的基本原则有深入的了解。
(2) 实践部分: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和实践演练,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技巧和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翻译实践、角色扮演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 理论部分(1) 翻译理论:介绍翻译的各种理论,如等效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等。
让学生了解不同理论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
(2) 翻译方法:讲解不同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3) 翻译原则:介绍翻译的基本原则,如忠实原则、通顺原则等,让学生明确翻译的准则。
2. 实践部分(1) 翻译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的翻译例子,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2) 文化背景与翻译:讲解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内涵等,帮助学生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困惑。
(3) 翻译实践:提供丰富的翻译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实践,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成果本课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取得了以下教学成果:1. 学生的翻译水平明显提高:在实践课程的指导下,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翻译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 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培养:通过翻译实践,学生的应用能力显著提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实践。
1、课程综述和翻译漫谈
![1、课程综述和翻译漫谈](https://img.taocdn.com/s3/m/cadcef5d3b3567ec102d8a92.png)
引语:融合: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语言的接触是文化接触的先导,语言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最先体现在词汇上:crocodile tears, olive branch, Trojan horse, sour grapes, democracy, science, socialism, capitalism, philosophy, logic, telephone, electric lamp, film, radar, camera, vitamin, tertiary industry, white pollution, green food, on-line shopping, Mcdonald, soft-ware Internet, digital camera, e-commerce, visual telephone 都已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Confucianism, Taoism, kowtow, lose face, paper tiger, yin, yang, kungfu等也已被收入英语词典,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词语直接印证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13这个数字命运的变迁,一些英语成语的直接引用(meet one’s Waterloo),还有当今语言中的合语现象(CD盘等)也都说明了这一点。
差异与翻译:“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是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 苏珊•巴思内特(Susan Bassnett)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bilingual---bicultural)“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心理文化与翻译(1)自谦文化与翻译(2)价值观念与翻译(3)审美心理与翻译(4)思维方式与翻译1.1 自谦心理与翻译儒家:谦受益,满招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翻译概论课程综述课程名称:翻译概论学号:研究方向:英语笔译成绩:任课教师:2015年12月30日目录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1)(一)、佛经翻译 (1)(二)、西学翻译 (2)(三)、五四时期的翻译 (2)(四)、抗战建国以来的翻译 (3)二、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3)(一)、翻译学科的创立 (3)(二)、翻译三原则 (4)(三)、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4)(四)、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4)(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5)(六)、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5)(七)、功能翻译理论 (6)(八)、多元系统理论 (6)(九)、翻译规范理论 (7)(十)、改写理论 (7)三、重要翻译理论对比 (8)(一)、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比较 (8)(二)、严复与泰特勒翻译理论比较 (8)(三)、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比较 (8)(四)、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 (8)四、总结 (9)翻译概论课程综述摘要:本文以课程内容、翻译理论原作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综述了课程中涉及到的国内外重要的翻译理论,并对其中几个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
关键字:翻译理论综述比较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rse content, some original works about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this thesis sums up the major translation theor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involved in the contend of the cours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 ranslation”, and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several translators as well as their translation theories.Keywords: translation theories, summarization, comparisons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中华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正是得益于翻译,才保证了河水没有枯竭。
“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我国的翻译历史按时间顺序和译著类别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到清的科技翻译,清朝到民国的西学翻译,五四时期的翻译及建国以来的翻译。
其中佛经翻译就是从“印度来的水”,西学翻译就是从“西方来的水”,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一)、佛经翻译佛经翻译又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安士高和支谦。
安士高于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人。
支谦在《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支谦“翻译不易”的观点在翻译历史上具有史论价值。
第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安和鸠摩罗什。
道安提出“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主张直译。
同时,他的“五失本,三不译”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具有译论价值。
所谓“五失本”是指1、经文乃外语,其词序由汉人看来是颠倒的,汉译时被改从汉语语法。
2、经文质朴,汉人喜欢文采,译文有一定修饰。
3、经内论述,往往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减。
4、经文长行之后另有复述,内容重复,译时被删。
5、经文讲完一事转说他事时,前话重提,译时也被删。
所谓“三不易”,1、世俗不同,改古以适今,不易。
2、佛智悬隔,契合实难,不易。
3、去古久远,无从询证,不易。
其中“五失本”是从客体的文本层面分析的翻译方法,“三不译”是从翻译主体的问题分析的翻译方法。
鸠摩罗什提出“依实出华”的理论,一概之前一贯直译的翻译方法,主张对佛经翻译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第三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玄奘。
玄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及“五不翻”原则。
所谓“求真”就是指翻译必须忠实原文内容并保持原文风貌。
所谓“须喻俗”就是指所用语言必须通俗易懂并合乎语言规范。
而所谓的“五不翻”原则,不是指不翻译,而是指音译。
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要采用音译:1、秘密故(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
2、含多义故(有多种含义的词语)。
3、此无故(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
4、顺古故(以前存在的约定俗成的词语)。
5、生善故(音译能使人生尊重之念的词语)。
(二)、西学翻译西学翻译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主要代表人物为徐光启。
他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这一思想。
他在一个腐朽的历史时期,努力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把这些介绍给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时期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主要代表人物为马建中和严复。
马建中提出了“善译说”。
所谓“善译说”为:“……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覆,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
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严复提出了有名的“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本。
所谓“达”,就是通畅顺达。
所谓“雅”,就是要用纯正的汉语。
另,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翻译理论,许渊冲主要针对诗歌提出“音美、意美、形美”,刘重德提出“信、达、切(契合原文风格)”的翻译理论。
(三)、五四时期的翻译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主张“拿来主意”。
外国文学促生了中国的新文学。
主要的代表人物为鲁迅、赵景深等。
鲁迅提出“宁信而不顺”,主张直译,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语言(白话文)。
通过与主张曲译的梁实秋的翻译论战,解决了翻译外国作品是要保持“归化”还是要保存“洋气”的问题,提出“只能该换衣裳”,“不能削鼻剜眼”。
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指出:“硬译是给一部分人看的”,“不失原文精悍语言,逐渐添加新句法,同化成为己有。
”鲁迅还提出翻译帮助读者博览外国作品,不单要“移情”,还要“益智”,还要力求“易解,保存原作的风姿。
”综上所述,鲁迅开辟了我国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第二源流。
赵景深提出“达、信、雅”的翻译标准,主张“达”应该放在“信”的前面作为翻译的首要准则,主张意译。
(四)、抗战建国以来的翻译抗战建国以来,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主要贡献的代表人物为傅雷、钱钟书、茅盾、朱光潜、朱生豪、梁实秋与许国璋等。
傅雷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的观点,认为“以效果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神似而在形似。
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更难。
”钱钟书提出“化境”说,指的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把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漏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算达到“化境”。
茅盾提出“艺术创造性”翻译理论,认为文学翻译的要旨在于“传神”。
朱光潜从“思想与语言”的统一出发,提出直译与意译合一的翻译方法,并主张“研究什么,翻译什么”。
二、西方翻译理论概述(一)、翻译学科的创立霍姆斯,是二十世界七八十年代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的名与实》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文章。
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被西方翻译学界认为是“翻译学学科的创建宣言”。
他在此文中的翻译理论为:1、建立翻译学学科的条件: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2、将这一学科命名为:translation studies。
3、将翻译学分为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两大类。
其中纯翻译学又分为描写性翻译学descriptive translationstudies(DTS)(又叫翻译描写)和理论翻译学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TS)(又叫翻译理论)。
描写性翻译学又包括三个方面:产品导研究(product-oriented)、过程导向研究(process-oriented)和功能导向研究(function-oriented)。
理论翻译学又分为翻译总论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ies和局部翻译理论partial theories。
其中局部翻译理论又分为六类:翻译手段medium-restricted translation theories、翻译范围area-restricted theories、翻译等级rank-restricted theories、文本类型text-type restricted、不同时期的翻译time-restricted、特殊问题的翻译problem-restricted。
(二)、翻译三原则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该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该与原作保持一致。
3、译文应与原作一样流畅。
(三)、归化异化翻译理论施莱尔﹒马赫最先提出将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主要是指从事科学艺术领域的翻译,属于真正的翻译,口译主要是指从事商业方面的翻译,属于机械的翻译。
他于1813年的《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译有两种途径:要么作者不动,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读者不动,让作者靠近读者。
1995年劳伦斯﹒韦奴蒂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在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两种倾向: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1]。
归化是指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化所反应的世界接近读者的文化世界。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等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语言文化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的常规。
韦努蒂认为归化翻译策略具有侵略性,不接受外来语,提倡单一性语言,让读者有民族优越感,让译者隐身,具有消极内涵,因此韦努蒂呼吁美国应该更多采用异化翻译,称其为抵抗式翻译,认为它冲击主流文化,偏离民族主义,显示语言与文化的不同,可以用来抵抗本国英美帝国主义在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借以丰富本国的文化和语言。
不同于以往译作中译者的隐身,主张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来达到译者显身的目的。
(四)、翻译的语言学问题罗曼﹒雅各布森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书中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即用同一种语言的其他符号来解释语言符号;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即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解释一种语言符号;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通过非语言符号系统来解释语言符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