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医院感染的诊断及上报流程
医院感染的诊断及上报流程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各种传播途径所致的感染,包括医护人员感染、院内感染等。
医院感染对患者和医护人员均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及时发现、诊断及上报医院感染是十分重要的。
一、医院感染的诊断1.确定感染的临床表现。
医院感染常常表现为发热、局部红肿、化脓等症状,还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
2.进行实验室检查。
针对疑似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微生物培养等,以确定感染病原体。
3.进行影像学检查。
一些医院感染可能会在影像学检查中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影像学特征,如肺部感染可表现为肺部实变、渗出性病灶。
4.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对于医院感染的疑似病例,应及时采集感染部位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病原体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5.评估病情。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医院感染的上报流程1.首先,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医院感染监测与上报系统,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测和上报工作。
2.对于疑似医院感染的病例,需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到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中,并进行初步分析。
3.医院感染的上报工作应当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病例相关信息上报至卫生健康部门。
4.医院感染的上报内容应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等,以便卫生健康部门及时掌握感染情况。
5.针对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区或科室,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包括加强个人防护、消毒灭菌、隔离患者等,防止感染的继续传播。
6.医院感染的上报信息应及时和准确,以帮助卫生健康部门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总之,医院感染的诊断及上报流程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感染的及时诊断和上报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与上报系统,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上报工作,提高感染控制的效果,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多重耐药菌防控考核试题与答案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多重耐药菌防控考核试题与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A. 患者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B. 患者在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C. 患者在入院后3个月内发生的感染D. 患者在入院后90天内发生的感染答案:B2. 下列哪项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途径?A. 空气传播B. 接触传播C. 食物传播D. 水源传播答案:B3.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以下哪种药物至少耐药?A. 两种抗生素B. 三种抗生素C. 四种抗生素D. 五种抗生素答案:C4. 下列哪种措施不是多重耐药菌防控的有效措施?A. 手卫生B. 隔离感染患者C. 限制抗生素的使用D. 医院环境消毒答案:D5. 下列哪种疾病最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A. 尿路感染B. 肺炎C. 皮肤感染D. 腹泻答案:B二、填空题6.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之一是患者在入院后______小时内发生的感染。
答案:487.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占医院感染的______%。
答案:608.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至少______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
答案:三种9. 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有效措施包括______、隔离感染患者、限制抗生素的使用。
答案:手卫生10. 下列哪种疾病最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______答案:肺炎三、简答题11. 请简述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答案: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包括患者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患者在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患者在入院后3个月内发生的感染、患者在入院后90天内发生的感染。
12. 请简述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答案:多重耐药菌是指对至少三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
13. 请列举三种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有效措施。
答案: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有效措施包括手卫生、隔离感染患者、限制抗生素的使用。
四、论述题14. 请论述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重要性。
答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准确地识别和统计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为了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三是为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水平,促进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持续改进。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判断准则和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判断准则
一、风险级别评判标准:
风险优先系数RPN=严重性S×可能性P×可测性D
二、风险水平等级:风险优先系数(RPN)系数越大、风险水平越高。
1、高风险:RPN ≥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
2、中风险: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
3、低风险: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
三、发生的可能性判断准则
1、很可能发生3 ;
2、可能发生2 ;
3、从未发生1。
四、发生的严重性P判断准则
1、死亡/肢体机能丧失3;
2、中等临床/经济影响2;
3、最低限度的影响1。
五、风险的应对性判断准则
1、目前准备情况,低(未准备)3;
2、中(准备情况一般)2;
3、高(准备良好)1.
附录4
医院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
1、重点关注感染高风险环节:
如清洁与消毒灭菌、手卫生,隔离、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无菌技术操作、安全注射、医疗废物管理等;
2、重点关注具有感染率高或引发感染风险高等特点的科室:
如新生儿病房、神经外科监护病房,手术室、产房、□腔科门诊、检验科、内镜中心、消毒供应室等。
3、重点关注高度易感人群:
如高龄老人,新生儿,昏迷,长期卧床,手术,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癌症,血液病、
放疗、营养不良等患者。
4、重点关注可能引发感染风险高、感染后果严重的项目:
如手术等有创操作、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抗菌药物使用、血液透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诊疗药械和•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腹部和消化系统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腹部和消化系统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感染也随之成为了日益严重的问题。
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之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类感染病例。
定义和分类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是指由各种病原体侵入腹部和消化系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胃、肠、肝、胆囊、胰腺和腹膜等器官的感染。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种类的不同,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可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胃肠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和腹膜感染等。
临床表现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通常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肝肿大等症状。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还会有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表现。
诊断标准为了准确诊断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国际卫生机构联合会(WHO)于2012年发布了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症状:发热、腹痛、腹泻等;•实验室检查: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CT、B超等;•病原学检查:痰液、体液、组织、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等检查。
根据以上几项指标的综合判断,可以确诊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
治疗措施对于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的患者,医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抗感染药物、液体补充、营养支持等。
根据病情的不同,医生可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选用适当的药物执行治疗计划。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必要的支持性疗法,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措施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医院感染,因此需要重视预防工作。
常规预防措施包括医疗操作规范、手卫生、环境卫生等方面。
对于高危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患者、重症病患者等,需要进行特殊的预防和管理。
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医院感染,诊断和治疗上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主要介绍了腹部和消化系统感染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医院感染定义及分类(一)
医院感染定义及分类(一)医院感染,也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或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接受治疗或护理的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新出现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还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的安全。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定义和分类。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任何感染,包括在与医疗操作、设施、环境等相关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感染。
狭义的医院感染则主要指在医疗机构中因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操作引起的感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医院感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无症状的微生物定植:指病人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微生物,虽然未引起感染症状,但已在其体内定居。
2. 医院获得性感染:指病人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感染,与入院时的感染或潜伏期感染无关。
3. 医院相关性感染:指病人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感染,与医疗操作、设施、环境等相关。
4. 医疗器械相关感染:指因使用医疗器械(如导管、人工关节等)导致的感染。
5. 手术部位感染:指手术后30天内发生的与手术部位相关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可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传播途径等因素进行分类。
以下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分类:1. 按感染部位分类(1)呼吸系统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2)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3)手术部位感染:如切口感染、深层组织感染等。
(4)血流感染:如细菌性败血症、真菌性败血症等。
(5)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
(7)消化系统感染:如急性胃肠炎、阑尾炎等。
2. 按病原体分类(1)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2)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3)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4)寄生虫感染:如疟疾、阿米巴病等。
(5)混合感染:指两种或以上病原体共同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医院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资料、实验检查结果及其它检查和临床医生的判断。
临床资料包括直接观察感染部位病人的体征和症状或者通过检查病案而得出结论。
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体的直接检查、分离培养及抗原体的监测。
其它检查包括 X 线、超声波、 CT 扫描、内窥镜、组织活检和针刺抽吸物检查等。
1.对于有明显潜伏期的疾病,自入院第一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所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2.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发生在入院 48 小时后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3.若病人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亦为医院感染。
4.在原有医院感染的基础上,浮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感染,或者在原有感染部位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又培养出新的病原体,这些均为医院感染。
5.新生儿在经产道时发生的感染亦为医院感染。
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或者分泌中惟独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2.由损伤产出的炎性反应,或者由非生物性(如化学性或者物理性)的刺激而产生的炎症等。
3.婴儿经胎盘而导致的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水痘或者巨细胞病毒等且在出生后48小时内浮现感染的指征,不应列为医院感染。
一、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和下呼吸道其它感染。
1.肺炎标准一:病人胸部检查听诊有啰音、叩诊有浊音(一岁或者一岁以下的婴儿必须有下述症状或者体征中的两种:呼吸暂停、呼吸急促、心动徐缓、喘鸣、咳嗽、干啰音)。
同时具备下述条件之一者:(1)浮现脓痰或者痰的性状发生改变。
(2)从血中分离出病原体。
(3)从气管穿刺抽吸液,支气管刷取物或者支气管活体检查中分离出病原体。
(4)从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或者检测到病毒抗原。
(5)病人对病原体的 IgM 抗体达到有诊断意义的效价或者双份血清 IgM 抗体呈 4 倍升高。
(6)肺炎的组织病理学征实。
注意:①病人咯出痰标本结果无助于肺炎的诊断;②多次X 线检查结果较一次 X 线检查故意义。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由于医院环境、医疗操作或医疗器械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医院感染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局部红肿、疼痛、脓液渗出等。
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痰液、脓液等标本的培养和药敏试验,以及炎症指标、免疫学指标等的检测。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医院感染也具有重要意义,如X线、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感染部位的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4.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于疑似医院感染的患者,应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5. 临床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可以对医院感染进行临床诊断。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病情发展趋势等因素。
在诊断医院感染时,医生需要全面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尽可能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原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手段进行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项诊断手段,及时准确地诊断医院感染,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医院感染,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医院院感防控应知应会(一)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XXXX医院院感防控应知应会(一)医院感染基本知识1、什么是医院感染?(人人掌握)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人人掌握)(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3、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人人掌握)(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ICU医务人员掌握)VAP是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接受机械通气48h后发生的肺炎,机械通气撤机、拔管后48h内出现的肺炎也属于VAP范畴。
胸部X线或CT显示新出现或进展性的浸润影、实变影或磨玻璃影,加上下列3种临床症候中的2种或以上,可建立临床诊断: (1)发热,体温> 38℃;(2)脓性气道分泌物;(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10x10^9/L或 <4x10^9/L。
5、如何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ICU医务人员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医院感染标准
医院感染标准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操作或医院环境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更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和执行医院感染标准,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首先,医院感染标准应包括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
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者,他们的手是否干净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
因此,医院感染标准应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进行手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洗手液。
另外,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频率进行手部消毒,以确保手部的卫生。
其次,医院感染标准还应包括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消毒要求。
医疗器械和设备是医院感染的另一重要传播途径。
因此,医院感染标准应规定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消毒程序和频率,确保其在使用前后都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
另外,医院感染标准还应规定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存放和维护要求,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此外,医院感染标准还应包括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要求。
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医院感染标准应规定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程序和频率,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达到标准要求。
另外,医院感染标准还应规定医院环境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控制要求,以及医院环境中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
最后,医院感染标准还应包括患者隔离和防护要求。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医院感染标准应规定相应的隔离和防护程序和要求,以防止感染在医院内传播。
另外,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医院感染标准还应规定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总之,医院感染标准是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要依据,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医院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标准,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医院感染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院感诊断标准
院感诊断标准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新发生的或者已有的感染。
院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也会给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带来潜在的传染风险。
因此,对于院感的诊断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院感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识别和预防院感的发生。
首先,院感的诊断需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患者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肤破溃等症状时,需要及时进行相关的病原学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院感的可能性。
此外,对于已经住院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其在医疗机构内的感染情况,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测和诊断。
其次,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也是诊断院感的重要依据。
医院的空气、水质、医疗器械、床单、手术衣等都是院感的潜在来源,因此需要对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检测。
一旦发现环境卫生存在问题,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院感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也是诊断院感的重要因素。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处理伤口、进行手术等操作时,需要做好手部消毒和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以减少院感的传播风险。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手部消毒和个人防护知识的培训,也是预防院感的重要手段。
最后,患者的个人卫生和预防措施也是诊断院感的重要依据。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个人卫生和预防知识的宣教,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洗手液、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减少院感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院感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以及患者的个人卫生和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只有通过全面、严格的诊断标准,才能更好地识别和预防院感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九、骨、关节 ⑴关节和关节囊感染 ⑵骨髓炎 ⑶椎间盘感染 十、生殖道 ⑴外阴切口感染 ⑵阴道穹隆部感染 ⑶急性盆腔炎 ⑷子宫内膜炎 ⑸男女性生殖道的其它感染 十一、口 腔 十二、其它部位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上呼吸道感染:要严格标准 临床诊断:一定要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发热
第一是时间界定,一定>2天 第二是体温界定,一定>38℃
阴性,亦可以诊断。 3、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4、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
深部切口感染。 需再次手术才能解决问题的,归属器官或腔隙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七、泌尿道感染 临床诊断: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
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⑴男性尿检:WBC≥5个/高倍视野, 女性尿检:WBC≥10个/高倍视野,
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⑷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五、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六、器官(或腔隙)感染 时间概念: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术后1年内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⑴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⑵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
医院感染诊断原则——属于医院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原则——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 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注: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医院感染的定义(一)
医院感染的定义(一)医院感染,亦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疗相关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接受治疗或护理的患者,在入院时未曾携带,也未曾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而是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甚至影响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因此,了解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危害及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1.广义定义:广义的医院感染指在医疗机构中,所有患者、医务人员、探视者等人员在医院内活动期间所获得的感染。
这包括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内外获得的感染,以及探视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2.狭义定义:狭义的医院感染通常指患者在医疗机构中接受治疗或护理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感染。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患者在入院时未曾携带,也未曾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2)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出院后在潜伏期内发病;(3)患者在医院内接受诊疗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的感染;(4)患者在医院内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他人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医院感染可分为以下几类:1.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源于患者自身,如皮肤、呼吸道、肠道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当患者免疫力下降时,这些病原体可导致感染。
2.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源于外部环境,如空气、水、食物、医疗器械等,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患者。
3.交叉感染:病原体在患者之间传播,常见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部位感染。
4.医源性感染:由于医疗操作不当或医疗器械污染导致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危害1.对患者的影响:医院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导致死亡。
据统计,医院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较非感染患者高10%左右。
2.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医院感染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降低医疗质量,影响医院声誉,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3.对社会的影响:医院感染可能导致病原体在社区中传播,增加社会公共卫生风险,影响社会稳定。
院感诊断标准
院感诊断标准一、院感的确定根据下列条件之一,可确定为院感:1. 无论入院后多长时间,在医护人员的监测下,易感部位或全身出现无症状感染,以及由此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支持院感。
3. 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后,而且入院时患有另一种感染,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接触或相互感染的可能性。
1. 院感患者的描述、病原学检测、传播方式及预防。
2. 常见的院感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传染源、易感部位及传播途径等。
3. 院感的检测与诊断方法,包括:常规细菌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测、抗生素敏感测试、血清学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测等。
4. 院感的分类,包括:手术室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血液感染、伤口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假体关节感染、医源性食物中毒等。
5. 院感的防控标准,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安全注射、医废处理、信息录入、教育培训、质量控制等。
三、结论院感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极大的危害,防控院感成为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医护人员是医院感染的传播者之一,加强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个人卫生意识和手卫生能力是防控院感的重点之一。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管理、加强监测和记录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院感事件,加强环境卫生和质量控制,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除了上述提到的院感诊断标准,还有许多防控院感的具体措施。
下面我们将具体列举一些措施。
1. 手卫生手卫生是防控院感的第一道防线,它包括使用肥皂和水或酒精消毒洗手液清洗手部,并注意在适当的时刻重复这个过程。
在医疗机构中,应强制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或医疗设备前、后、和在处理患者分泌物和体液前、后进行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手指甲长度也应限制在适当长度以内,以确保手部清洁和卫生。
2. 消毒灭菌消毒灭菌是防控院感的另一个重要举措。
医疗设备和工具的消毒灭菌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定和标准,并应为不同类型的医疗设备使用相应的消毒剂。
医护人员应确保操作程序标准化,消毒时间、温度、剂量和浓度应符合标准要求。
院感诊断标准
院感诊断标准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医疗或照护的患者在医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院感是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重要问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也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
因此,制定科学的院感诊断标准对于预防和控制院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1.发热,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超过38℃。
2.局部炎症,患者在手术部位或插管部位出现红肿、渗液等炎症表现。
3.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胸闷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4.尿路感染,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
5.其他感染表现,如皮肤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血培养,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有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存在。
3.痰培养,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检测痰中是否有病原体的存在。
4.尿常规,检测尿液中是否有白细胞、蛋白质等异常指标。
5.其他特殊检查,如病原体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等。
三、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观察是否有肺部感染表现。
2.腹部B超,对腹部感染患者进行腹部B超检查,观察是否有脏器感染的表现。
3.其他特殊检查,如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四、病原学诊断。
1.细菌培养,对患者分泌物、组织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2.真菌培养,对患者分泌物、组织等标本进行真菌培养,确定感染的真菌病原体。
3.病毒学检测,对患者血清、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确定感染的病毒病原体。
五、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诊断结果,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判断,最终确定院感的诊断结果。
六、预防和控制。
1.加强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要加强手部卫生,定期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严格消毒,医疗器械、病房、手术室等场所要进行定期消毒,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3.规范使用抗生素,医生要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院感诊断标准
院感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患者出现畏寒、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2. 感染部位出现红肿、渗液、脓肿等局部症状;
3. 感染部位出现局部疼痛、压痛等症状;
4.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5. 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感染症状;
6.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 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升高;
3. 血培养、尿培养、痰培养、脑脊液培养等阳性;
4. 病原微生物的荧光抗体试验(FISH)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阳性。
三、影像学资料。
1. X线、CT、MRI等检查显示感染部位有渗出、浸润、脓肿等
表现;
2. 超声、内镜、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显示感染部位有异常表现。
综上所述,院感诊断标准是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结果和影像学资料等综合信息进行判断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
员应当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结果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及时准确地诊断院内感染,
以便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
同时,医院管理部门也应当加强院
感诊断标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院感诊断标准的认识和
应用水平,共同努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
全和健康。
XXXX年医院感染考核标准
XXXX年医院感染考核标准1. 简介医院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H)是指在住院期间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全球医疗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疾病负担,还会导致治疗费用的增加,增加住院时间和死亡率。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医院感染考核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XXXX年医院感染考核标准的相关内容。
2. 考核指标XXXX年医院感染考核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指标:2.1 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率可以反映医院内医院感染的程度。
具体指标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等。
评估医院感染率时,还需要考虑不同科室、不同手术类型、不同病人群体的情况,比如ICU的医院感染率较高,由此需要对不同科室进行分别考核。
2.2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医院感染防控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对于评估医院感染防控能力非常重要。
具体指标包括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合规率、空气消毒设备的运行情况、一次性器械使用情况等。
2.3 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是对医院感染动态的及时掌握和上报,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防控感染。
评估指标包括感染监测程序的完整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上报率等。
3. 考核方法为了评估医院的医院感染防控水平,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考核:3.1 调查问卷通过向医院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的认知程度和实施情况。
3.2 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医院感染率、手卫生合规率、一次性器械使用率等指标的统计分析。
3.3 现场考察组织专家团队对医院进行现场考察,包括查看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医疗废物处理情况等。
4. 考核结果与应对措施根据考核结果,医院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果医院感染率较高,可以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的认识和实施水平。
•如果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存在问题,可以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手卫生合规率。
医院感染概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院感染检测
医院感染概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院感染检测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在医院内感染的疾病。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医院感染的诊断和检测至关重要。
一、医院感染概述1.1 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
1.2 医院感染的危害:医院感染会增加患者的病情复杂性,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1.3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1 临床表现: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局部红肿、脓液分泌等症状。
2.2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尿液、痰液等标本的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确定医院感染的病原体。
2.3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的范围和程度。
三、医院感染检测方法3.1 细菌培养:将患者的样本(如血液、尿液、痰液)进行培养,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
3.2 快速检测:利用PCR技术等快速检测方法,可以更快速地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3.3 免疫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免疫反应,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四、医院感染防控措施4.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和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4.2 加强医院环境清洁:定期对医院的空气、水质、表面进行消毒清洁,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4.3 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
五、医院感染的管理与监测5.1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5.2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定医院感染管理方案,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和控制。
5.3 定期进行医院感染质量评估:定期对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死亡率等指标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正确的诊断和检测方法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及其判定标准
医院感染及其判定标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成为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问题之一。
医院感染,又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指在患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而获得的新发感染。
这种感染通常在住院期间发生,但也可以在患者出院后一段时间内发现。
这意味着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痛苦和风险,也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负担。
医院感染的危害不容小觑。
由于患者的防御力较低,医院感染容易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此外,医院感染还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
为了及早发现、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判定标准。
首先,医院感染的判定需要借助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多重手段。
患者是否出现咳嗽、发热、胸痛等症状,以及血液检查是否出现白细胞增多等常见病理反应都是判定医院感染的重要依据之一。
此外,还需要通过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确定感染源和病原体。
通过对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其次,判定医院感染还需要考虑感染与医疗操作之间的时间和关联性。
一般而言,如果患者出现感染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住院48小时之后出现,且与医疗操作存在明确的时间关联,可以初步判断为医院感染。
但这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免疫状态等因素,以排除其他感染来源。
另外,医院感染的判定还需要根据不同部位的感染标准来评估。
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尿路、血液和手术切口等。
例如,呼吸道感染的判定标准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痰培养等指标,而尿路感染则需要考虑尿频、尿痛和尿液培养等指标。
血液感染的判定则需要检查血培养结果是否阳性,手术切口感染则需要观察伤口是否红肿疼痛、有无渗液等。
对于医院感染的判定,还需要考虑感染的严重程度和传染性。
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
传染性则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来评估,以制定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总之,医院感染的判定标准是多方面综合评估的结果。
最新 院感知识
1、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爆发:短时>3例疑似共同感染源或途径。
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爆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爆发,应在12 小时内上报;10例以上医院感染爆发、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应在2 小时内上报。
3、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五个时刻:接触病人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应执行手卫生。
六(七)步洗手法。
4、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5、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1)医疗废物应分类放置在专用标识的包装袋或容器中;2)感染性医疗废物放置在黄色医疗垃圾袋内;3)放射性医疗垃圾放置在红色医疗垃圾袋内;4)锐器物应放在利器盒内;5)传染病人生活垃圾及医疗废物均应用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收集。
6、多重耐药菌:指对临床使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发生耐药的细菌。
7、多重耐药菌的处理流程:接到检验科多耐药通知后,要求做好记录,下达“接触隔离”医嘱,并报告科室主任、护士长,做好交接班,每人知晓(包括物业人员);实行单间或同种病原体同室隔离(无条件行床边隔离),病人一览表、病历夹、病人床头建隔离标识;做好标准预防和手卫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诊疗器具专业,周围环境、设备设施表面每天清洁消毒;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多耐病人检查、手术、转诊时,检查单、手术通知单上要注明,与转诊科室做好交接;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VRSA (耐万古霉素金葡菌)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终末消毒并登记。
医院感染标准
医院感染标准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感染上的疾病,它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的健康状况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医院感染标准是为了规范医疗机构内感染控制工作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定,其目的是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本文将就医院感染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医院感染标准包括了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标准。
医院是一个繁忙的地方,各种细菌和病毒在这里可能会找到滋生的机会。
因此,医院的清洁和消毒工作至关重要。
医院感染标准要求医院内的各个区域都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高风险区域,要进行更加严格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以确保患者在这些区域接受治疗时不会感染上疾病。
其次,医院感染标准还包括了医护人员的个人卫生标准。
医护人员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者,因此他们的个人卫生标准至关重要。
医院感染标准要求医护人员要经常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并且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手部消毒,以减少传播病菌的可能性。
此外,医护人员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自己不患有传染性疾病,以免对患者造成感染风险。
再次,医院感染标准还包括了患者的隔离和防护标准。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医院感染标准要求医院要对其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患者。
同时,医院还要对患者的家属和访客进行管理,防止他们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
此外,医院还要为患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等,以减少患者感染的可能性。
最后,医院感染标准还包括了医疗废物处理标准。
医院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废物,这些废物中可能携带有各种病原体,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医院感染标准要求医院要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的分类、包装和处理,确保其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标准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依据,它涵盖了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医护人员的个人卫生、患者的隔离和防护以及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其目的是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呼吸系统一、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⑴发热。
⑵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⑶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5cfu/ml;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
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病原学诊断病原学:–革兰氏阴性杆菌占主要,铜绿假单胞菌占第一,其次鲍曼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等。
–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占首位,金葡菌、肠球菌等。
–真菌逐步增多。
危险因素:–年龄>70岁,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差,气道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发生VAP.–原有肺部疾病:慢阻肺等,气道黏膜受损,清除机制下降。
–基础疾病–口咽部定植误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医源性因素–人工气道建立–机械通气时间–留置导管导致误吸、反流–药物因素–呼吸机管道消毒管理不当–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痰细菌培养SOP标本的采取:一、自然咳痰的要求1、患者清晨留取,留取之前清水漱口3次,之后用力咳出2、咳痰困难者可用雾化(无菌生理盐水)蒸气吸入以利痰液咳出。
3、痰液直接吐入无菌、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带盖容器中。
4、标本量≥1ml ,并尽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
5、幼儿可用手指轻叩胸骨柄上方,以诱发咳痰。
二、标本的运送1、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争取20 分钟内送达微生物室。
不能即刻送检者保存于冰箱冷藏,不能冷冻,不能超过2h。
2、标本验收不合格者,重新留取。
血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 1.导管管尖培养其接种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细菌菌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
– 2.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数≥100cfu/ml,或细菌菌数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4-10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
败血症临床诊断:发热>38℃或低体温<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
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
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
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kPa(40mmHg)。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
2.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抗原物质。
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途径–腔外途径:皮肤来源(消毒不彻底);物品及操作污染;–腔内途径:血源性感染;接头污染;输液感染。
危险因素:–患者因素:年龄>80岁;病人基础疾病;–导管因素:导管材质(硅胶的好);导管类型(双管感染机会高于单管)–穿刺部位:危险由低到高的顺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
–留置时间:有研究报道,≤10d感染率8.3%;≥21d高达66.79%。
–附加装置:三通增加感染机会。
医务人员因素:–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
血培养标本sop一、采血时机:–患者发热期间越早越好;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以前;正在发热时或发冷发热前半小时。
二、采血次数及间隔:①、立即采血:急性发热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性肺炎,需要马上抗菌治疗;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立即从两臂分别取2份标本。
②、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4小时内要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分钟,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③、发热原因不明者两次抽血间隔时间60分钟;必要时于24-48小时后再抽血2次三、采血部位:①、多次采血应在不同部位;②、避免从血管插管内取血;③、在不同部位采血,2次分离出相同的菌种是确定病原菌的有力证据。
四、采血量:1、成人8-10ml,儿童3-5ml,婴幼儿1-2ml。
骨髓培养一般接种量为1-2ml 。
2、新生儿血培养:外周血液、不同部位同时采集2瓶,每瓶不少于2 ml,采用真空无菌管。
3、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血培养的建议:①、可疑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应在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标本。
②、不明原因的发热,如急性脓肿、伤寒热、波浪热,现采集2-3份血标本,24-36h后估计体温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再采集2份。
③、可疑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应改变培养方法,以获得罕见的微生物。
④、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连续3天采集2份,选用可中和或吸附抗菌药物的培养基。
感染性腹泻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2.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
3.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样泻5次以上。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培养出肠道病原体。
2.常规镜检或电镜直接检出肠道病原体3.从血液或粪便中检出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达到诊断标准4.从组织培养的细胞病理变化(如毒素测定)判定系肠道病原体所致。
说明:1.急性腹泻次数应≥3次/24小时。
2.应排除慢性腹泻的急性发作及非感染性因素如诊断治疗原因、基础疾病、心理紧张等所致的腹泻。
胃肠道感染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发热(≥38℃)、恶心、呕吐和(或)腹痛、腹泻,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外科手术或内镜取得组织标本或外科引流液培养出病原体。
2.上述标本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浮载片可见病原体、多核巨细胞。
3.手术或内镜标本显示感染的组织病理学证据。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临床诊断: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可伴大便性状改变如水样便、血便、粘液脓血便或见斑块条索状伪膜,可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发热≥38℃。
2.腹痛或腹部压痛、反跳痛。
3.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发现有意义的优势菌群。
2.如情况许可时作纤维结肠镜检查见肠壁充血、水肿、出血,或见到2mm-20mm灰黄(白)色斑块伪膜。
3.细菌毒素测定证实。
说明:1.急性腹泻次数≥3次/24小时。
2.应排除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胃肠道感染及非感染性原因所致的腹泻。
粪标本的采集方法①自然排便法:自然排便后,挑取有脓血、黏液部位的粪便2-3克,液状粪便取絮状物盛于无菌的容器内或置于保存液或增菌液中送检。
②直肠拭子方法:如不易获得粪便时或排便困难的患者及幼儿,可采取直肠拭子方法采集,取出后插入灭菌试管内送检。
泌尿系统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泌尿系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2.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细菌菌数≥103cfu/ml。
3.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1×400),在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4.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感染说明:1.非导尿或穿刺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需考虑污染可能,建议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2.尿液标本应及时接种。
若尿液标本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即使其接种培养结果细菌菌数≥104或105cfu/ml,亦不应作为诊断依据,应予重新留取标本送检。
3.影像学、手术、组织病理或其它方法证实的、可定位的泌尿系统(如肾、肾周围组织、输尿管、膀胱、尿道)感染,报告时应分别标明。
尿培养sop尿细菌培养指征发热、尿频、尿急、脓尿、小便困难、耻骨上压痛等临床症状。
•尿常规异常者。
•怀疑有泌尿系统感染时。
采集方法(一)普通中段尿采集(二)留置导尿尿标本采集(三)膀胱穿刺法(四)肾盂尿采集方法(五)膀胱镜检、输尿管插管或逆行肾盂造影时,收集的尿液可以做细菌培养。
1、需在抗生素使用以前采集或停用抗生素5天之后留取尿标本,不加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