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第六章讲解
高电压技术速记版专题1-6
高电压技术速记版专题1-6专题一:高电压下气体、液体、固体放电原理1、绝缘的概念:将不同电位的导体分开,使之在电气上不相连接。
具有绝缘作用的材料称为电介质或绝缘材料。
2、电介质的分类:按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3、极化的概念: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表面出现束缚电荷的现象叫做电介质极化。
4、极化的形式: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子式极化;夹层式极化。
(前三种极化均是在单一电介质中发生的。
但在高压设备中,常应用多种介质绝缘,如电缆、变压器、电机等)5、电子式极化:由于电子发生相对位移而发生的极化。
特点:时间短,弹性极化,无能量损耗。
[注]:存在于一切材料中。
6、离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发生于离子结构的电介质中。
固体无机化合物(如云母、陶瓷、玻璃等)多属于离子结构。
特点:时间短,弹性极化,无能量损耗。
[注]:存在于离子结构物质中。
7、偶极子极化:有些电介质具有固有的电矩,这种分子称为极性分子,这种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如胶木、橡胶、纤维素、蓖麻油、氯化联苯等)。
特点:时间较长,非弹性极化,有能量损耗。
[注]:存在于极性材料中。
8、夹层式极化特点:时间很长,非弹性极化,有能量损耗。
[注]:存在于多种材料的交界面;当绝缘受潮时,由于电导增大,极化完成时间将大大下降;对使用过的大电容设备,应将两电极短接并彻底放电,以免有吸收电荷释放出来危及人身安全。
9、为便于比较,将上述各种极化列为下表:10、介电常数:[注]:用作电容器的绝缘介质时,希望些好。
大些好。
用作其它设备的绝缘介质时,希望小11、电介质电导:电介质内部带点质点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电流。
金属导体:温度升高,电阻增大,电导减小。
绝缘介质:温度升高,电阻减小,电导增大。
12、绝缘电阻:在直流电压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当极化过程结束后,流过介质的电流为稳定电流称为泄漏电流,与其对应的电阻称为绝缘电阻。
(1)介质绝缘电阻的大小决定了介质中泄漏电流的大小。
高电压技术课件 第六章 电气设备绝缘试验(二)
二、冲击电压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如需更高的冲击电压,可采用多级的冲击电压发生器。
多级冲击电压发生器工作原理:其工作原理概括起来 说就是利用多级电容器并联充电,然后通过球隙串联 放电,从而产生高幅值的冲击电压。
发明人:产生较高电压的冲击发生器多级回路,首先 由德国人E.马克思(E.Marx)提出,为此他于1923年 获得专利,被称为马克思回路
第六章 电气设备绝缘试验(二)
工频高压试验 直流高压试验 雷电冲击高压试验 操作冲击高压试验
§6-1 工频高压试验
工频耐压试验是在电气设备上施加规定的工 频试验电压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以考验绝缘 能否耐受该试验电压的作用。
工频高压试验能有效发现绝缘中危险的集中 性缺陷,是检验电气设备绝缘强度最有效和 最直接的方法。
冲击电压的一般表达式:
u2= U1[exp(-t/τ1)- exp(-t/τ2)]
时间常数:τ1和τ2 1.2/50μs的雷电波:τ1>>τ2
u2由两个指数分量相加构成 波前时间Tf由较小的时间常数τ2决定; 半峰值时间Tt由相对大得多的时间常数τ1决定
冲击电压的产生
冲击电压发生器的基本回路 (a)低效率回路 (b)高效率回路
T3的容量为S T2的容量为2S T1 的容量为3S
n级串级装置的容量利用率
可见,随着试验变压器串接台数的增加,利用 率降低,实际中,串接的试验变压器台数一般 不超过三台。
§6-2 直流高压试验
➢ 在被试品的电容量很大的场合,用工频交流高
电压进行绝缘试验时会出现很大的电容电流,这 就要求工频高压试验装置具有很大的容量,这时 常用直流高电压试验来代替工频高电压试验。 ➢ 工频高电压-整流器-直流高压,倍压整流-直流 高压串级装置-更高直流电压。
高电压技术1-6高丽
上跃迁到高能量级轨道的现象称为激励。 原子能级 以电子伏为单位
1eV=1V×1. 6×10-19C=1.6×10-19J 原子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其电子跃迁到能量较高的状态, 所需能量称为激励能We 激励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时,辐射出相应能量的光子。
发生空间光电离的条件为
式中 λ——光的波长,m;hn ³ Wi
c——光速 Wi ——气体=的3´ 电10离8 m能/ s,eV。
或者 l £ hc Wi
对所有气体来说,在可见光(400—750nm)的作用
转向极化
电介质
E
电极
U
U
图l-3 偶极子的转向极化
在极性电介质中,即使没有外加电场,由于分子中正、负电荷的 作用中心不重合。就单个分子而言,就已具有偶极矩,称为固有偶极 矩。但由于分子不规则的热运动,使各分子偶极矩方向的排列没有秩 序,因此,从宏观而言,对外并不呈现电矩。
当有外电场时,由于电场力的作用,每个分子的固有偶极矩就有 转向与外电场平行的趋势,其排列呈现行一定的秩序。但是受分子热 运动的干扰,这种转向有秩序的排列。
1 109 = 4p 创9
淮8.854 109
10- 12 F m
2.
在介质中, D =
D与E同向,e r
e0er E
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它是没有量纲和单
位的纯数。
3.介质的介电常数
通常 e = e0e,r e的量纲和单位与 e相0 同
二、气体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①一切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 er都接近于1。
空间电荷极化
G1
G2
C1
C2
U
图1-4 双层电介质的夹层极化
高电压技术_自考复习重点总结
第二章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电子式极化:电介质中的带电质点在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作有限位移。
夹层式极化:由两层或多层不同材料组成的不均匀电介质,叫做夹层电介质。
电介质的电导: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使其内部联系较弱的带电粒子作有规律的运动形成电流,即泄漏电流.这种物理现象称为电导。
“吸收现象”:固体电介质在直流电压作用下,观察到电路中的电流从大到小随时间衰减,最终稳定于某一数值,称为“吸收现象”。
吸收电流:有损极化所对应的电流,即夹层极化和偶极子极化时的电流,它随时间而衰减。
泄漏电流:绝缘介质中少量离子定向移动所形成的电导电流,它不随时间而变化.绝缘电阻:介质的电阻R=U/I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通常以到达稳定的泄漏电流的电阻作为介质的绝缘电阻。
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衡量材料本身在电场损耗能量并转变为热能的一个宏观的物理参数称之为介质损耗角正切。
绝缘的老化:固体和液体介质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其机械和电气性能的劣化。
1、提高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措施(1)过滤(2)防潮(3)脱气(4)覆盖层(5)绝缘层(6)屏障2、2.固体电介质的击穿影响因素(1).电压作用时间(2).电场均匀程度与介质厚度(3).电压种类(4).电压作用的累积效应(5).受潮3、提高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措施(1).改进制造工艺:尽可能清除介质中的杂质,可以通过精选材料、改善工艺、真空干燥、加强浸渍等方法。
(2).改进绝缘设计:尽可能使电场均匀(3).改善运行条件:注意防潮、尘污,加强散热冷却4、电介质绝缘老化的原因(1)局部放电老化 (2)热老化 (3)机械力的作用 (4)环境的影响5、为什么用介质损耗角的正切tgδ来表示介损答:由于:(1).P值与试验电压U的高低等因素有关;(2).tgδ是与电压、频率、绝缘尺寸无关的量,而仅取决于电介质的损耗特性。
(3)tgδ可以用高压电桥等仪器直接测量.所以表征介损用介质损失角的正切tgδ来表示,而不是用有功损耗P来表示.第3章电气设备绝缘试验耐压试验(破坏性试验):试验所加电压等价于或高于设备运行中可能受到的各种电压.1、西林电桥测量时的两种接线正接线适用:体积小,重量轻反接线适用:体积大,重量大,外壳接地2、西林电桥测量时防止外界电磁场对电桥的干扰措施有哪些?(1)加设屏蔽(消除电容的影响) (2)采用移相电源(3)倒相法3、西林电桥测量时注意事项有哪些(1)电桥本体必须加以屏蔽(2)被试品和标准无损电容器连到电桥本体的引线也要使用屏蔽导线(3)电桥本体接地良好(4)反接法时,三根引线处于高压,必须悬空(5)能分开测的试品尽量分开测(6)应保持试品表面干燥(7)试品设备有绕阻时,应首尾短接起来试验变压器得特点电压等级比电力变压器更高、容量不大,仅单相;工作在电容性负荷下;允许发生短时短路;工作时间短;漏磁通较大;温度比较低、无散热要求;绝缘裕度小工频高电压的测试方法有哪些用静电电压表测量工频电压的有效值用球隙进行测量工频电压的幅值用电容分压器配用低压仪表用电压互感器测量.直流高压的获得有:半波整流回路,倍压整流回路,串接直流发生器。
高电压技术(6~9章)PPT精讲课件
(2)四支及以上分解为三支针来求
▪ 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
▪ (一)单根避雷线
▪ (1) 当hx ≥ h/2时
▪
rx=0.47(h-hx)p
▪ (2) 当hx<h/2
▪ rx=(1.5h-2hx)p
(二)两根等高避雷线 ho =h-D/4P
▪ 220~330kV保护角200 ▪ 500kV保护角不大于150 ▪ 1000kV 三根避雷线
心部分的则为负离子
▪ (2)水滴分裂起电 ▪ (3)5~10km高度主要是正电荷云层,1~5km主要是负电荷云层。
▪ 3.雷云对地放电 ▪ (1) 下行雷,上行雷 ▪ (2)雷云对地放电三个阶段 ▪ (3)闪电,雷声 ▪ 4.防雷知识(补充)
▪ 第二节 雷电放电的计算模型和雷电参数 ▪ 一、计算模型 ▪ 1.雷电流:定义 ▪ 2.等值电路
▪
输电线路防雷性能优劣主要用耐雷水平及雷击跳闸率来衡量。
▪ 第一节 输电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
▪ 一、感应雷过电压的产生
▪ 当雷击线路附近大地时,由于雷电通道周围空间电磁场的急剧变化,会在线 路上产生感应雷过电压,它包括静电分量和电磁分量。
▪ 在先导放电阶段,正电荷将被吸引到最靠近先导通道的一段导线上, 称为束缚电荷,导线上的负电荷则被排斥而向两侧运动,经由线路泄 漏电导和系统中性点进入大地。
▪ 3.起始动作电压 ▪ 4.残压 ▪ 5.压比:残压与起始动作电压的比值。1.6~2.0 ▪ 6.荷电率:指持续运行电压幅值与起始动作电压的比值。阀片上电
压负荷程度的一个参数。45%~75%或更大。
第五节 接地装置
▪ 电气装置需要接地的部分与大地的连接是靠接地装置来实现的, 它由接地极和接地引下线组成。
高电压技术-6章
v朝着x的负方向运动的电压反行波。
电压波的符号只取决于它的极性,而与电 荷的运动方向无关;电流波不但与相应的电 荷符号有关,而且也与电荷的运动方向有关。
式中
v Z
' "
1 ; L0C0
L0 C0
;
u f1 ( x vt); u f 2 ( x vt); u i ; Z ' u " i 。 Z
0
以节点B上的电压为例,参照图6-22中的网格图, 以入射波U 0 到达A点的瞬间作为时间的起算点 (t=0),则节点B在不同时刻的电压为: 当0 t 时,uB 0
uB 1 2U 0 当 t 3 时,
u 当3 t 5 时,
B
1 2 (1 1 2 )U 0
0
f
一、折射系数和反射系数
' ' u i1 入射波 1,
' ' u i2 折射波 2 ,
" " i1 反射波 u1 ,
A点的折、反射电压如下
u
' 2
2Z 2 ' ' u1 u1 Z1 Z 2
Z 2 Z1 ' u1 Z1 Z 2
' u1
" u1
α-电压折射系数β-电压反射系数 二者之间有如下关系 1+β= α 随 Z1 与 z2 的数值而异,α和β之值在下面的范 围内变化
1 2 1 0
1
2 2
1
0
2 和反射系数 1 , 2 的计算式如下 折射系数 1 ,
1
1
2Z 0 Z1 Z 0
2Z 0 , 2 Z0 Z2
高电压技术习题与答案复试必备讲解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一、选择题1)流注理论未考虑 ______ 的现象。
A .碰撞游离 B .表面游离 C .光游离 D .电荷畸变电场 2)先导通道的形成是以 _____ 的出现为特征。
A .碰撞游离 B .表面游离 C .热游离 D .光游离 3)电晕放电是一种 ______ 。
A .自持放电B .非自持放电 C .电弧放电 D .均匀场中放电 4) 气体内的各种粒子因高温而动能增加,发生相互碰撞而产生游离的形式称为 ______ 。
A.碰撞游离B.光游离C.热游离D.表面游离5) _____ 绝缘子具有损坏后“自爆”的特性。
A.电工陶瓷B.钢化玻璃C.硅橡胶D.乙丙橡胶6) 以下哪个不是发生污闪最危险的气象条件?A.大雾B.毛毛雨C.凝露D.大雨7) 污秽等级II 的污湿特征:大气中等污染地区,轻盐碱和炉烟污秽地区,离海岸盐场3km~10km 地区,在污闪季节中潮湿多雾但雨量较少,其线路盐 密为 _______ mg/cm 。
A. <0.03B.>0.03~0.06C.>0.06~0.10D.>0.10~0.25 8) 以下哪种材料具有憎水性?A.硅橡胶B.电瓷C.玻璃 D 金属、填空题9)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 _____ 、 __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_ 10)根据巴申定律,在某一 PS 值下,击穿电压存在 _____ 值。
11)在极不均匀电场中,空气湿度增加,空气间隙击穿电压 一 12)流注理论认为,碰撞游离和 ______ 是形成自持放电的主要因素。
13)工程实际中,常用棒一板或 ______ 电极结构研究极不均匀电场下的击穿特 性。
三、计算问答题21) 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
22) 为什么棒一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14)15)16)17)18)19) 20) 气体中带电质子的消失有 ______ 、复合、附着效应等几种形式 对支持绝缘子,加均压环能提高闪络电压的原因是 沿面放电就是沿着 表面气体中发生的放电< 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为:温度 t o =20C ,压力 b 。
国家电考试高电压技术6(国考试)
⑷试验变压器连续运行时间不长,发热较轻,因而不需要 复杂的冷却系统,但由于试验变压器的绝缘裕度小、散 热条件差,所以一般在额定电压或额定功率下只能做短 时运行。
⑸与电力变压器相比,试验变压器的漏抗较大,短路电流 较小,因而可降低绕组机械强度方面的要求,节省费 用。
T1-第1级试验变压器;1-T1的低压绕组;2-T2的高压绕组;3-累接绕组 T2-第2级试验变压器;4-T2的低压绕组;5-T2的高压绕组;AV-调压器; TO-被试品;Z-绝缘支柱
二、工频高压试验的基本接线图
T
A
Lf
~ AV
V PV1
Cf
R1 R2 PV2 TO (Cx) KV
F
图6-2 工频高压试验的基本接线图
LOGO
—球隙电阻;
P1、P2—测压绕组输出端子;P3、P4—低压绕组测压端子;
P5—分压输出端子
第二节 直流高电压试验
如果被试品的电容量很大,用工频交流高电 压进行绝缘试验时会出现很大的电容电流,这就 要求工频高压试验装置具有很大的容量,但一般 很难做到,这时常用直流高电压试验来代替工频 高电压试验。
高压试验室中通常采用将工频高电压经高压 整流器而变换成直流高压,利用倍压整流原理制 成的直流高压串级装置来产生更高的直流试验电 压。
合上电源后,各级电容 上的电压由下而上逐渐增 大,理想情况可获得空载输 出电压等于2nUm(n为级数)
C
C
输
出
C
C
C
C
~ 图6-6 串级直流高压
发生器原理图
第三节 冲击高压试验
1、雷电冲击高压试验
雷电冲击耐压考验电力设备承受雷电过电 压的能力。只在制造厂进行本项试验,因为试 验会造成绝缘的积累效应,所以在规定的试验 电压下只施加3次冲击。 国家标准规定额定电压≥220kV,容≥120MVA 的变压器出厂时应进行本项试验。
高电压技术课件最终版
4.表面游离 4.表面游离
金属表面的电子受外界能量的作用后逸 出金属表面而成为自由电子的现象称为 表面游离。 表面游离的条件:外界能量大于金属的 逸出功。
二.带电质点的消失
去游离:带电质点从游离区消失或 游离的作用被削弱的现象称为带电 去游离。 带电质点的消失是由于游离作用小 于去游离的作用。
带电质点的消失的形式:
负流注的形成
阴极 阳极
电压较低时,电子崩需经过整个间隙才形成流注, 电压较高时,电子崩不需经过整个间隙,其头部电 离程度已足以形成流注 。 主电子崩头部的电离很强烈,光子射到主崩前方, 在前方产生新的电子崩,主崩头部的电子和二次崩 尾的正离子形成混合通道,形成向阳极推进的流注, 称为负流注 间隙中的正、负流注可以同时向两极发展。
二.气隙击穿电压的理论计算
均匀电场小气隙击穿电压的计算公式为:
——气体的相对密度; ——电子所在点的气体的电场强度。 S ——极板之间的距离(cm)。 ——汤申德第三游离系数 A、B——均为与气体性质有关的常数,对空气: A=109.61/kPa,B=2738.40kV/kPa;
由此看出,气隙的击穿电压不仅与气 隙的大小有关,还与气隙的中性质点的 密度有关,且是二者乘积的函数,这个 规律称为巴申定律。 因为它的曲线与在此公式推导出 (1890年)的前一年(1889年)由巴申 通过实验得出,所以此规律被命名为巴 申定律。同时气隙的击穿电压还与阴极 材料有关。
气体压力提高后, 气体的密度加大, 减少了电子的平均 自由行程,从而削 弱了碰撞游离的过 程。 如高压空气 断路器和高压标准 电容器等。
三、高真空的采用
气体间隙中压力很低时,电子的平均 自由行程已增大到极间空间很难产生 碰撞游离的程度。如真空电容器、真 空断路器等。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讲解
1 工频高电压试验
工频高电压的产生 通常采用高压试验变压器或其串级装置来产生。
对电缆、电容器等电容量较大的被试品,可采用
串联谐振回路来获得试验用的工频高电压。
工频高压装置是高压试验室中最基本的设备,也
是产生其他类型高电压的设备基础部件。
高压试验变压器的特点 试验变压器本身应有很好的绝缘,但绝缘裕度 小,试验过程中要严格限制过电压。 试验变压器容量一般不大 外观上的特点:油箱本体不大而其高压套管又 长又大。 试验变压器与连续运行时间不长,发热较轻, 因而不需要复杂的冷却系统。 漏抗大,短路电流较小,可降低机械强度方面 的要求,节省制造费用。
静电电压表
静电电压表测交流时为其电压有效值,测带脉动的直 流时近似为其平均值。 静电电压表不能用于测量冲击电压。 静电电压表的内阻很高,在测量时几乎不会改变被测 试样上的电压 大气中工作的高压静电电压表量程上限在50250kV;SF6气体中可达500-600kV。更高的电压需配合分 压器使用
在直流高压下,局部放电较弱,不会加快有采 购绝缘材料的分解或老化变质,一定程度具有非 破坏性试验的性质。 直流电压下,绝缘内的电压分布由电导决定, 因而与交流运行电压下的电压分布不同,所以交 流电气设备的绝缘考验不如交流耐压试验那样接 近实际。
3 冲击高电压试验
研究电气设备在运行中遭受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 压的作用时的绝缘性能。
基本原理:并联充电,串联放电
内绝缘冲击耐压试验
电气设备内绝缘的雷电冲击耐压试验采用三次 冲击法,即对被试品施加三次正极性和三次负极 性雷电冲击试验电压。(1.2/50us全波)。 对变压器和电抗器类设备的内绝缘,还要进行 雷电冲击截波(1.2/2~/2-5us)耐压试验,其对绕 组绝缘(特别是纵绝缘)的考验往往更加严格。
高电压技术讲义
高电压技术发展趋势
智能化 智能电网和数字化转型
数据分析 大数据应用和分析
可再生能源 与可再生能源的集成
环保节能 环保与节能技术创新
高电压技术未来展望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高电压技术将继续担当重要 角色。未来的高压电网将更加智能化和可靠,支持更多可再生能源的接入, 同时也会注重环保和节能。
THANKS
感谢观看
高电压技术的重要性
能源传输和转换 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科技进步 重要推动作用
提高电力系统效率 关键意义
提高系统稳定性 不可或缺
高电压技术的应用领域
电力输配电系统
01 主要应用领域
电力电子设备
02 广泛应用范围
高压设备
03 技术要求高
高电压技术的基本原理
电场概念
电场强度 电势差 电场线
配电系统结构
开关设备 变压器 电容器
定期维护和保养措施
定期巡检线路 清理杆塔及绝缘子
高电压输电线路技术的未来趋势
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前景
01 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化发展方向
城市化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02 如何在城市中布设高压输电线路
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创新方向
03 高压输电线路在可再生能源传输中的角色
总结
高电压输电线路技术的发展不仅涉及传统设备的优化,还需要结合新技术 的应用,以适应未来能源发展的需求。监测与维护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才能保障高压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
新能源领域应用前景
01 太阳能、风能、核能
智能电网发展机遇
02 智能化、信息化、互联互通
电气设备创新方向
03 节能环保、智能化设计、高效耐用
高电压技术:第六章 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
• 消弧线圈及其对电弧接地过电压的限制作用(2)
.
I
jd
.
.
ICIL
( 1
L
.
3C)U xg
补偿度 脱谐度 欠补偿 全补偿 过补偿
k= IL / IC γ=1-k IL < IC IL = IC IL > IC
ωL > 1/3ωC K<1, γ>0
ωL = 1/3ωC K=1, γ=0
ωL < 1/3ωC K>1, γ<0
6.2 谐振过电压
• 因此,基波铁磁谐振过电压必要条件
•
L0
1
C
铁磁谐振过电压“稳定工作点”分析
铁磁谐振过电压特点及限制措施
❖改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激磁特性或改用电容式电 压互感器
❖ 采用阻尼电阻
❖ 增大对地电容,从参数配合上避开谐振
❖ 采用消弧线圈
小结
➢ 谐振过电压可分为如下三种形式:
线性谐振过电压、参数谐振过电压和铁磁谐振。
合闸过电压在超高压系统的绝缘配合中,上升为主 要矛盾,成为选择超高压系统绝缘水平的决定性因 素。
6.1 电力系统操作过电压 • 1、计划性合闸过电
压
Umax = U稳态 +(U稳态-U起始)= 2 U稳态-U起始 空载线路 U起始=0;
Umax = 2 U稳态=2Em
6.1 电力系统操作过电压
ω0振荡回路的自振角频率 A、B—积分常数 实际上,回路存在电阻与能量损耗,振荡将是衰减的,通常以 衰减系数δ来表示。
元件。当系统操作或故障使其工作状态发生变
化时,将产生电磁能量振荡的过渡过程。在设
备上将会产生数倍于电源电压的过渡过程过电
高电压技术第六章
波沿均匀无损单导线传播示意图
u,i t=0
E
x
t=0
L0dx
L0dx
L0dx
E
C0dx
C0dx
C0dx
C0dx
均匀无损单导线系统:
线路各点电气参数完全一样; 线路无能量损耗(R0=0,G0=0)
单元等值电路:
L0dx C0dx
L0dx C0dx
L0dx
x
L0dx C0dx
dx i
L0dx
u C0dx
波阻抗是一个比例常数,其数值只与导线单位长度的电感 和电容有关,与线路长度无关;而线路的电阻与线路长度 成正比;
波阻抗是储能元件,它从电源吸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 沿导线向前传播,能量以电磁能的形式储存在导线周围的 介质中;电阻是耗能元件,它从电源吸收的能量转换成热 能而散失。
均匀无损单导线的波动方程:
t 0:
电压反射波:
max
2u1 Z1C
注:此时i1 i1= i2+iC
因为C分流
t /
u1 u2 u1 u1(1 e C ) u1
t 0 : u1 u1 u1 0
典型的分布参数(distributed parameter)电路是传 输线(transmission line ) 。
传输线是将负载和电源连接起来的两根导线的总称。
i
++
us
u
--
i + u 负载
-
在集总参数电路中,传输线只起流通电流的作用。
实际电路中参数具有分布性,必须考虑参数分布性 的电路,称为分布参数电路。
流反射波 所到之处,线路电流加倍。
3.线路末端接负载( R Z1)
高电压技术讲义(超全讲解)
高电压技术总目录第1讲绪论第2讲气体放电理论(一)第3讲气体放电理论(二)第4讲气隙的击穿特性第5讲电介质电气性能(一)第6讲电介质电气性能(二)第7讲固体电介质的击穿特性第8讲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特性第9讲绝缘诊断与绝缘试验第10讲高电压试验设备第11讲波沿线路传导第12讲输电线路防雷技术第13讲防雷装置第14讲输电线路防雷技术第15讲内部过电压概论一、世界电压等级的发展与提高高压电网向特高压电网发展的历程z1875年,法国巴黎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发电厂,标志着世界电力时代的到来z1891年,在德国劳芬电厂安装了世界第一台三相交流发电机:它发出的三相交流电通过第一条13.8kV输电线将电力输送到远方用电地区,使电力既用于照明,又用于动力,从而开始了高压输电的时代z1879年,中国上海公共租界点亮了第一盏电灯。
1882年,第一家电业公司—上海电气公司成立。
100多年来,输电电压由最初的13.8kV逐步发展到20,35,66,110,134,220,330,345,400,500,735,750,765,1000kV高压电网向特高压电网发展的历程z输电电压一般分高压、超高压和特高压。
高压(HV):35~220kV;超高压(EHV):330 ~750kV;特高压(UHV):1000kV及以上高压直流(HVDC):±600kV及以下特高压直流(UHVDC):±600kV以上,包括±750kV和±800kVz1908年,美国建成了世界第一条110kV输电线路;经过15年,于1923年,第一条230kV线路投入运行;1954年建成第一条345kV线路。
从230kV电压等级到345kV电压等级经历了31年。
在345kV投运15年后,1969年建成了765kV线路高压电网向特高压电网发展的历程z1952年,瑞典建成世界上第一条380kV超高压线路z1965年,加拿大建成世界第一条735kV超高压线路z1952年,前苏联建成第一条330kV线路;1956年建成400kV 线路;1967年建成750kV线路。
高电压技术课件最终版
当棒为负极性时,初崩直接 由棒极向外发展。先经过强 场区,后来的路程中场强愈 来愈弱,这就使电子崩的发 展比棒为正极性时不利得多。 初崩留下的正空间电荷显然 增强了负棒极附近的电场, 却削弱了气隙深处的空间电 场,使负流注的向前发展受 到抑制。击穿同一间隙所需 的电压要高得多。
三、棒板电极的极性效应
二.气隙击穿电压的理论计算
均匀电场小气隙击穿电压的计算公式为:
——气体的相对密度; ——电子所在点的气体的电场强度。 S ——极板之间的距离(cm)。 ——汤申德第三游离系数 A、B——均为与气体性质有关的常数,对空气: A=109.61/kPa,B=2738.40kV/kPa;
由此看出,气隙的击穿电压不仅与气 隙的大小有关,还与气隙的中性质点的 密度有关,且是二者乘积的函数,这个 规律称为巴申定律。 因为它的曲线与在此公式推导出 (1890年)的前一年(1889年)由巴申 通过实验得出,所以此规律被命名为巴 申定律。同时气隙的击穿电压还与阴极 材料有关。
气体压力提高后, 气体的密度加大, 减少了电子的平均 自由行程,从而削 弱了碰撞游离的过 程。 如高压空气 断路器和高压标准 电容器等。
三、高真空的采用
气体间隙中压力很低时,电子的平均 自由行程已增大到极间空间很难产生 碰撞游离的程度。如真空电容器、真 空断路器等。
第三节均匀电场大气隙的放电
一、汤申德理论的不足
没有考虑到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作用 没有考虑到光子在放电过程中的作用
二、流注放电理论
1. 2.
正流注 负流注
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作用:
正流注的形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电压技术讲稿课件
PART 02
高电压产生与传输
高电压产生原理
高电压产生
高电压产生通常依赖静电感应原 理,通过电场中积累大量电荷, 产生较高电位差,从而形成高电
压。
高电压产生设备
高电压产生设备通常包括静电发生 器、高压电源等,些设备能够产生 高达数万伏甚至更高电压。
高电压产生方式
高电压产生方式多种,如电容器放 电、感应起电、摩擦起电等,同产 生方式适同应场景。
研究雷电形成机制、雷电防护技术、接技 术等,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高电压技术未发展趋势
更高电压等级
随着电力需求增长,未高电 压技术将向更高电压等级发 展,如1000kV级交流 ±800kV级直流输电等。
智能化与自动化
高电压技术未将更加注重智 能化自动化应如智能传感器 、智能监测与诊断、自动化 控制等技术。
2023-2026
ONE
KEEP VIEW
高电压技术讲稿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高电压技术概述 • 高电压产生与传输 • 高电压设备与系统 • 高电压技术工程应 • 高电压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高电压技术前沿研究与展望
PART 01
高电压技术概述
高电压技术定与特点
总结词
PART 05
高电压技术挑战与解决方 案
高电压设备安全性挑战与解决方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安全性挑战
高电压设备可能引发电击、火 灾等安全事故,员设备造成威
胁。
安全防护措施
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如防护罩 、隔离栏等,防止员接近高电 压设备。
绝缘设计
采高质量绝缘材料先进绝缘结 构设计,提高设备安全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1 L0 C0
1
r r
0
0
波速度只和线路的绝缘材料有关,和线路的材质、几何结构、对地 距离等都无关,甚至和绝缘的几何结构也无关 架空线中的波速度接近光速,290~300m/uS, 电缆变化很大,一般在150~265m/uS,交联聚乙烯160左右
架空线路和电缆波速度和波阻抗的特性(2)
限制短路电流的电抗线圈,载波通信的高频扼流线圈、耦合电容等
利用彼得逊法则,建立等值电路和微分方程。 解微分方程获得电压电流
(通过电感和旁过电容形式相同)
无限长直角波旁过电容(1)
A点电压为:
2 z2 z1 z 2
2 z 2u0 u A (t ) (1 e z1 z2
t c
即初始值为0,按指数规律增加到Z1直接和Z2决定的值
但电感、旁过电容后产生的反射电压波形却完全相反:
电感反射波为正,增加入射线路过电压; 电容反射波为负,减小入射线路过电压 电容将电场能量转为磁场能量 电容效果好
电流行波穿越电感和电容后,如何?
用图解法求节点电压
适用于带非线性元件(如避雷器)和入射波为任意形状的情况 图的右半部分:做非线性电阻的伏安曲线uR=f(i),导线波阻抗上的电压 降iZ,以及二者之和(uR+iZ) 左半平面做2倍入射电压曲线2u’(t) 从2u’(t)任一点a作水平线与(uR+iZ)交于b,再垂直与uR交于C,再水 平与a点垂直线交于d。 依次类推。
波阻抗表示为
L0 1 Z C0 2
r 2hp ln r 0 r
0
和绝缘材料有关外,和线路的几何结构、对地距离等也有关 架空线路:一般单根导线 z≈500Ω 分裂导线z≈300Ω
电缆:一般z=10-100Ω
波阻抗Z和集中参数电阻R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反映电压与电流之比,量纲相同都为Ω 不同点:
u u
i i
联解,可得波动方程 2u 2u L0 C 0 2 2 x t 2i 2i L0 C 0 2 2 x t
波动方程的求解及含义(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u u1 ( x vt) u2 ( x vt) u u
导线上的电压行波与电流行波之间的关系是由波阻 抗决定的。
严格讲,是指单向行波 波阻抗只取决于线路自身特性(单位长度分布电容和电 感)
行波遇到阻抗不匹配点,将产生折射和反射
阻抗不匹配的含义:波阻抗不相等 电缆、架空线混合,母线,分支,线路末端等等
折射和反射的原则:
两侧电压相等 流入(流出)电流和为0 能量不损失
u2q=z2i2q u1f =-z1i1f
电压行波的折射系数:
u
电压行波的反射系数:
u
U1 f U1q z2 z1 z1 z2
1 u 1
0 u 2
电流行波的折射系数:
电流行波的反射系数:
2 z1 i i1q z1 z2
i2q
0 1 2
R: 电压u为R两端的电压,电流i为流过R的电流 Z: 电压u为导线对地电压,电流i为同方向导线电流 耗能:R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等,Z不耗能,将能量储存在周围介 质里 R与导线长度有关, Z只与绝缘参数有关,与导线长度无关
行波的能量
包含电场能和磁场能,前者和电压对应,后者和电流对应 基本规律:单位长度线路的磁场能量恒等于电场能量
注意2:线路Z1,Z2(如是分布参数)无其他行波返回。
彼得逊法则(2)
基于电流源的等值电路于此类似。 可根据行波的源类型选择
变电所母线行波传播分析
变电所母线上有n条出线,波阻抗均为Z。某线路遭受雷击时 过电压u’(t)沿该线进入变电所,求此时母线的电压uA=?
u’(t) A Z1
Z
2u’(t)
Z n 1
行波能量在电压波、电流波沿导线传播时散布在周围介质中
波动方程的建立
电压、电流行波在传播过程中同时是线路和时间的函数 以均匀无损线路为模型,建立偏微分方程
电压沿x方向的变化是由于电流在L0产生压降 电流沿x方向的变化是由于电压在C0产生压降
u i L0 x t i u C0 x t
架空线路和电缆波速度和波阻抗的特性(1)
单位长度线路对地电容和自感为
C0 2 r 0 ( F / m) 2hp ln r
r 2hp L0 ln ( H / m) 2 r
0
ε为线路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μ为导磁系数 hp-导体平均对地高度(m) r -导体等值半径(m)
可推导出波速度
故障检测、行波保护常用暂态行波
暂态行波是因,暂态和稳态是果 相似于量子力学、相对论、经典力学间的关系
线路模型
集中参数模型:电容,电感,Π型,T型,Γ型 分布参数模型:单位长度的:电感L0,对地电容C0,电阻 R0,对地电导G0构成的链式电路 均匀无损长线:为分析、计算方便对线路的一种理想化处理
均匀:L0,C0,R0,G0不随线路变化 无损:忽略R0和G0,不考虑衰减 长线:无限长,或足够长,不考虑对端反射波
电感电流不能突变,初始相当于开路,渐渐变为短路 陡度及最大陡度
du 2 dt
L
max
du 2 dt
du2 dt
t 0
u 0 2 z 2 u 0 L L
指数下降的波
直角波
工程上常常采用母线上串联L的方法来降低冲击电压波陡度, 从而保护电机纵绝缘
行波通过串联电感和并联电容后的对比
通过电感与通过旁过电容后的电压波形(折射波)类似
根据波阻抗定义公式,推出: 仅适用单向行波,对于双向行波不适用
单位长度导线获得的总能量为 1 1 2 L0 i C 0 u 2 L0 i 2 C 0 u 2 2 2 单位时间内导线获得的总能量(总功率)
1 1 2 L0 i C 0 u 2 2 2
1 2 1 W L0i v C0u 2 v L0i 2 v Zi 2 2 2
电压正的全反射 电流负的全反射
线路末端接地时的行波传播
Z2=0,可推出αu=0,βu=-1,αi=2,βi=1 电压反射波与入射波相反,线路末端电压为0; u 2 0 i2 2i1 电流反射波等于入射波,线路末端电流加倍 能量的观点:电压携带的电场能量转变为磁场能量
电压负的全反射
电流正的全反射
u' Z 对前行波有: i '
注意:电流有参考方向; 电流行波极性与电荷极性、传播方向的关系
u '' 而对反行波有: '' Z i
波阻抗只针对单向行波有意义。
正反向行波叠加后,不满足波阻抗等式。
u b / ib Z
uf /if Z
6.2 行波的折射与反射
行波折射和反射的产生
彼得逊法则(1)
把分布参数电路转换为集中参数电路,便于分析、计算 2Z 2 Z2 根据 u2 u1 2u1
Z1 Z 2 Z1 Z 2
把入射电压行波的两倍作 为等值电压源 入射线路波阻抗Z1,用等 值集中参数电阻表示作为 电压源内阻 Z2为负载,可以是波阻抗, 也可以是电阻、电感、电 容等集中参数 注意1:入射电路必须为分布参数线路;
前行电压波 u u1 ( x vt),以速率v向x正方向行进的波
u '' u2 ( x vt) ,以速率v向x反方向行进的波 反行电压波:
电压波的符号只取决于导线对地电容所充电荷的符号,与传 播方向无关
i i1 ( x vt) i2 ( x vt) i i
±表示行波向正反两个方向传播
d dL dx u i iL 0 dt dt dt
dx 1 v dt L0 C0
波阻抗:上两式相除
±对应正反向行波 波阻抗是表征分布参数电路特点的最重要的参数 是储能元件,表示导线周围介质获得电磁能的大小 具有阻抗量纲,为常量,架空线路一般为470
L0 u Z i C0
Z2=Z1/(n-1)
uA(t ) 2u ' (t )
Z nZ 1
2 u ' (t ) n
N=1,2,3,……时,母线电压如何变化? 利用折反射系数方法如何计算? 故障线路、健全线路的电压行波、电流行波如何分布?
电流行波的计算有几种方法
行波穿越电感和旁过电容的一般过程
工程中常存在分布参数线路和集中参数电容和电感联接
线路末端接有负载
设R=Z1,可推出αu=1,βu=0,αi=1,βi=0
则既无电压反射,也无电流反射。
线路末端电压、电流不变 i2 i1 能量被电阻R消耗 在高压测试中,常在电缆末端接匹配电阻以消除该处折反射 引起的测量误差 在通信技术中,也需要阻抗匹配。
u 2 u1
当R不等于Z1,该如何?
z1 z2 i i1q z1 z2 i1 f
1 i 1
1+βu=αu : 节点电压连续 1+βi=αi: 节点电流连续 αu+αi=2: 电压折射系数和电流折射系数互补 βu= -βi:电压和电流反射系数相反。
线路末端开路时的行波传播
Z2=无穷大,可推出αu=2,βu=1,αi=0,βi=-1 电压反射波等于入射波,线路末端电压加倍; u2 2u1 电流反射波与入射波相反,线路末端电流为0 i2 0 能量的观点:电流携带的磁场能量转变为电场能量 过电压行波在开路末端的加倍升高,对绝缘是很危险的
1 L0C 0
u Z i L0 C0
反射系数
2Z 2 u Z1 Z 2
2Z1 i Z1 Z 2
Z 2 Z1 u Z1 Z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