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在古代中国,丧葬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统,关系到人们的尊严、
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
古代中国人对丧葬制度非常重视,且有系统地进行
规定和管理。
丧葬制度涉及到丧事期间的礼仪、殡葬仪式、墓地选择和管
理等方面。
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有详细的规定。
在天子、诸侯等高官的葬礼上,
有“三年不祀”的礼制,即丧事从死者葬入地下开始,要进行为期三年的
禁忌,称为“申明”。
期间,除了丧家之外,其他人都要避忌丧家,不参
与社交活动,以显示对死者的尊重。
同时,还有各种祭祀仪式和丧礼礼仪,如祭祀祖先、上陵等。
古代中国人认为,选择一个合适的墓地对于死者的尊重至关重要。
根
据古代风水学的观念,墓地的选择要遵循一些规则,如山形水势、地势峰
回路转等。
另外,古代墓地的建设也颇为讲究,要建立墓碑、神道、祭堂等,以示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古代中国的丧葬制度还涉及到家族的继承和血统观念。
根据封建社会
的传统观念,家族的延续对于封建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至关重要。
因此,在丧葬制度中,要重视宗族成员的参与和祭祀仪式的进行。
尤其是
在天子和贵族的丧葬仪式中,要有特定的官员负责丧事的筹备和组织,并
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和礼仪。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指的是古代社会中的丧葬习俗和仪式,常常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文化的常识:
1. 屈葬和直葬:在古代,有两种主要的埋葬方式。
其中一种是屈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弯曲成胎儿的形态,象征着重生和再生。
另一种是直葬,即将逝者的遗体平躺在棺材中,象征着与天地相连。
2. 骨灰与尸骨:古代丧葬方式中,有的会将尸体火化,然后收集骨灰保存在骨灰盒中;有的则会选择将尸体埋葬在地下,保存尸骨。
3. 宗族墓葬:在古代社会中,宗族墓葬是一种常见的丧葬方式。
宗族成员会共同维护并使用一座墓地,把逝者的尸骨葬在宗族墓地中,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纪念。
4. 大墓与陪葬品:在古代,有些人会建造豪华的陵墓,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陵墓等,以彰显其地位和财富。
同时,还会在墓地中陪葬各种物品,如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等,为逝者提供在来世中所需的物品。
5. 丧服与哀悼期:古代的丧服常常是黑色或暗色的,穿着朴素,包括服饰、头巾等。
同时,在亲属去世后,家庭成员会有一定的封闭期,称为哀悼期,期间通常不参加社交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6. 丧葬仪式与祭祀:古代丧葬仪式通常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
例如,中国古代的葬礼中常有丧钟、衰服、送葬、祭祀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追思。
7. 相关信仰的影响:古代丧葬文化常常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例如古埃及信仰重生,因此尸体要屈葬;中国的孔子思想强调孝道和家族纽带,因此重视宗族墓葬等。
总的来说,古代丧葬文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也为后世的丧葬文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习俗一直非常重视。
古代的丧葬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祖思宗:中国古代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他们相信祖先有神灵的存在,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的灵魂,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丧葬仪式: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和隆重。
在丧家,人们会摆放神主牌位,供奉先人的灵牌,举行告别仪式,亲友们会穿上素服,戴孝,进行哭丧、祭祀等仪式。
同时,还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如丧礼、出殡、吊唁等,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3. 墓葬建设: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建设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墓葬是逝者灵魂的归宿,也是后人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墓葬的规模和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会修建豪华的陵墓,有的人则会选择简单的坟墓。
此外,墓葬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如瓷器、铜器、玉器等,用以示逝者的尊贵地位和丰厚的财富。
4. 丧葬禁忌: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期间的禁忌非常重视。
他们相信在丧葬期间,逝者的灵魂会在家中逗留,因此要避免打破沉寂和平静的状态。
禁忌包括不进行娱乐活动、不举行婚嫁、不忌辟邪咒骂等。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不许提及逝者的名字、不许在
丧葬期间修房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充满了敬祖思亲、庄重隆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些传统的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墓葬多种相关制度 1.神道碑制度
在神道上立碑,就叫神道碑。帝王贵族和一些高 级官僚墓前辟有竖向的通道,称为神道。 后世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并加颂扬的文字多 刻在神道碑上,立在墓前的碑碣一般只刻官爵、 姓氏、名讳。《清通礼》规定:品官墓碑书"某官某 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士 碑文曰 "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 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1]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已经对死者 进行有意的埋葬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自己 集团的成员的关怀和眷恋死,更重要的是这一时 期产生了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的宗教情感,他们 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祖先的灵魂具有祸福本集 团的神秘力量。因此,人们为了祈福避祸,便聚 集起来为死者殡葬。丧葬意识与丧葬制度开始萌 芽。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蕴涵丰盈,形式复杂繁琐。 《仪礼》记载,周代士人的丧礼有始死复、楔齿 、缀足、奠帏堂、使人赴君、尸在室,主人以下 哭位、君遣人吊禭、为铭等20多道程序,并且每 一道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丧服制度和墓地制度。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血缘 关系的远近分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5 个等级,服制等级的不同,服丧时间的长短也不 一样。
公墓和邦墓是中国古代墓地制度的典型形式,邦 墓是国人的墓地,由墓大夫掌管;公墓是贵族的 墓地由冢人掌管。由于公墓是贵族的墓其墓葬的 排列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的。《周礼春官》记载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 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 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由于时代久远,有关 记载比较笼统,公墓昭穆之序的具体情况也模糊 不清。有幸的是三门峡国虢国墓地为认识公墓昭 穆之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世界上任何民族、部落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 。丧葬是反映、表现、巩固和发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 质、民族自我中心意识的重要手段。 从历史考古发掘及文 献记载中来看,汉族丧葬具有统一的现象和汉族地区行政统 一、文化统一是一致的,这是大统一民族意识的自我反映。 在丧葬与礼制关系上,汉族最重礼制,告丧、奔丧、哭丧、 发丧的形式隆重,墓葬的规格、大小、高低,棺椁的颜色、 层数、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守孝、扫墓、祭祀等都有严格 的规定,违反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引来灭门之灾。这 些制度都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大一统意识、儒家观念、阶级 关系和等级制度等。丧俗是加强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 的强有力手段,同时,丧葬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是死者的 亲属、族人、村人围绕死者一道参加的民族礼仪、文化的 演习活动
古代帝王丧葬制度
古代帝王丧葬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其主要特点包括:
陵墓:古代帝王的陵墓是一种特殊的建筑,通常位于宫殿附近或山区。
陵墓内部通常设有祭坛、神道、享殿等建筑。
祭品:古代帝王在逝世后,会进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求安宁。
同时,也会准备各种祭品,如牛、羊、猪等肉类食品,以及酒水、香烛等。
谥号:古代帝王逝世后,会根据其生平事迹和贡献,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号。
谥号的使用也是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陪葬品:古代帝王逝世后,其陪葬品通常包括金银珠宝、玉器、铜器、陶器等贵重物品,以及衣物、家具、器皿等日常生活用品。
祭祀仪式:古代帝王逝世后,其祭祀仪式通常包括斋戒、沐浴、焚香、行礼等程序,以表达对其尊重和怀念之情。
总之,古代帝王丧葬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 丧葬制度
一、丧礼的程序 周代贵族的丧礼隆重而繁复,主要可以分为卒、敛、殡、葬、祭五个阶段。
1. 卒
1
古人的居室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常居住的地方,正寝只有斋戒和生病时才用。 让病人头向东躺在正寝的北墙下,使病人平静地死去。 后来把人的正常死亡称为寿终正寝。
服大功的对象 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姑、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 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 父亲为庶子、为长女,服大功;
4. 小功 小功又次于大功,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 小功的麻布衣服更细一些,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
服小功的对象 男子为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祖父母的兄弟)、堂伯叔父母、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 弟)、堂姐妹,服小功。 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和姊妹、为兄弟媳妇,也服小功。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 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孔子 冢”。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 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 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鬛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九族 中国古代有“三亲”,还有“九族”。 明代方孝孺因为支持建文帝,被明成祖处以灭九族的大刑。
九族 九族就是上四代(高祖、曾祖、祖、父)和下四代(子、孙、重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九族也 就是在“五服”内的,就是在丧礼上要穿丧服的亲属。 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古代丧葬制度
古代丧葬制度
古代丧葬制度是指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社会中,人们对于死亡和去世后如何处理尸体和骨灰的一系列规定。
以下是一些古代丧葬制度的示例: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丧葬制度以家庭为单位,按照家庭规模和地位来确定丧礼的规模。
死者的遗体要在家乡停尸三天,然后由亲属前往墓地埋葬。
在先秦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丧葬仪式,称为“燔柴”,即把死者的遗体放入柴火中烧掉。
2. 汉朝时期:汉朝时期的丧葬制度逐渐完善,分为土葬和水葬两种。
土葬是将死者遗体放入土坑中埋葬,水葬则是将死者遗体放入池塘中。
在汉朝时期,还出现了“祭葬”制度,即将死者的遗体送往祭祀场所进行供奉。
3. 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的丧葬制度更加注重仪式和装饰,分为“大丧”、“小丧”和“终岁”三种。
在唐朝时期,还出现了“停尸”和“抬尸”等仪式,即将死者的遗体抬到墓地或者祭坛上进行安葬。
4. 宋朝时期:宋朝时期的丧葬制度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分为“贱民”和“贵民”两种。
贱民的遗体只能埋葬在普通的墓地中,而贵民的遗体则可以直接埋葬在祖先的墓地中。
在宋朝时期,还出现了“哭丧”和“吊丧”等仪式,即将亲属在此期间为死者哭泣和吊唁。
5. 元朝时期:元朝时期的丧葬制度比较宽松,人们对于丧葬方式的选择更加自由。
在元朝时期,还出现了“火葬”和“灰葬”两种方式,即将死者的遗体火化和灰葬。
古代丧葬流程
古代丧葬流程古代丧葬流程是一种庄重而独特的仪式,它代表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与追念。
以下是关于古代丧葬流程的全面介绍。
一、通知亲友当有人去世时,家属首先要通知亲友。
他们会发出哀悼信函或通过传令员宣布喜事。
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以确保亲友能够及时前来参与丧葬仪式。
二、布置灵堂在古代,丧家会在家中或特定的地方布置灵堂。
灵堂中会摆放逝者的遗像、鲜花和点燃的香炉。
家属和亲友还会在墙上挂上白纸,以表示哀悼之意。
这个环境是庄严而悲伤的,为追思逝者创造了一个合适的场所。
三、丧葬仪式在古代,丧葬仪式通常包括祭祀和丧礼两个部分。
祭祀是为了安抚逝者的灵魂,家属和亲友会在祭坛前献上食物和饮品。
祭祀过后,丧礼开始。
家属会为逝者穿上整洁的丧服,并请专业的吟诵者吟诵经文。
同时,亲友们还会以哀乐、唱诵或者默哀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四、送葬与安葬送葬是指将逝者的灵柩从灵堂转移到丧葬地的过程。
在古代,这通常是一个盛大而庄重的行列。
人们会准备鼓乐队、焚香和白布排队。
灵柩会被抬在花轿或者棺材车上,由家属或亲友带领前往丧葬地。
安葬是指将逝者的遗体下葬的仪式。
在古代,墓地通常是在山坡或者山顶的风水宜人之处。
家属和亲友会在墓地周围献花、点燃香炉,并高声吟诵祷文。
然后,遗体会被安置在坟墓中,墓碑上刻有逝者的名字与生平。
家属和亲友会向墓碑行三鞠躬,表示对逝者的敬意与缅怀。
五、丧期与祭祀在古代,丧期一般是指丧事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家属和亲友通常在丧期内不举行任何庆祝活动,只有一些必要的仪式和祭祀。
这些包括百日祭、半年祭和一周年祭等。
这些祭祀仪式旨在满足逝者的需求,并给与家属和亲友们进行心理上的慰藉。
古代丧葬流程的目的是让家属和亲友们能够合适地表达哀思,并帮助逝者顺利地进入来世。
虽然在现代社会,丧葬习俗已经改变了许多,但古代丧葬流程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对逝者表示敬意,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告别方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丧期、告别仪式和后丧期。
1.丧期(丧葬期):
o丧家悬挂孝幡:在亲人过世后,丧家会悬挂孝幡,以示家中有人丧失。
o丧服穿戴:丧家成员会穿戴孝服,孝服的颜色和款式有规定,并且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有所不同。
o守灵:去世后,会在家中或者丧志所设守灵。
o停工停业:丧家在亲人丧期内停止工作、停止经营生意。
o禁忌:丧家遵循一些禁忌,如禁止娱乐活动、禁止往来访客等。
2.告别仪式:
o备办灵柩:将亡者遗体安置于棺木中,并准备灵车。
o祭祀仪式:进行祭祀、烧纸扫墓等仪式,以祭奠亡者和祈愿亡者安宁。
o守夜:在告别仪式前,丧家成员会在亡者灵柩前守夜。
3.后丧期:
o安葬:将灵柩运往墓地或者火化,进行安葬或火葬。
o居丧:丧家在亲人告别仪式后继续居丧,时间相对
短暂,期间维持一定的丧制。
o解丧:后丧期结束后,丧家解除丧制,重归正常生活。
这些丧葬礼程序在古代中国常见于封建社会时期,具体的细节和规定会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古代丧葬制度
古代丧葬制度
古代丧葬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为死者进行的葬礼仪式和相关制度。
它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和悼念,也是对社会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展示。
在古代,丧葬制度因地域、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呈现出多种形式。
在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有着独特的传统和仪式。
葬礼仪式一般由家族成员主持,包括悼词、挽联、祭拜、烧纸钱等仪式。
此外,还有丧期、服丧、禁忌等相关制度。
例如,丧期一般为三年,期间要遵守一系列禁忌,如不能结婚、不能举行喜庆活动等。
服丧方面,男子要剃发易服为白色,女子要剪发易服为黑色。
另外,还有打丧、送葬等一系列丧葬仪式。
而在古埃及,丧葬制度也极为独特。
埃及人认为人死后会转世,为了保证死者在来世得到更好的生活,他们会尽可能地保留死者的肉体。
因此,他们开创了木乃伊制度,将死者的身体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后保存下来。
同时,还有陪葬制度,即将死者的财物一同埋葬。
在印度教中,丧葬制度也有着独特的传统和仪式。
印度教认为,人死后会转世,因此他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
因此,印度教的葬礼仪式非常庄重,包括烧尸、灵柩洗礼、祭祀、散骨等一系列环节。
总之,古代丧葬制度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它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和悼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对死者的尊重,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下面就来谈一下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些特点:一、尊重死者中国古代对死者的尊重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古人认为死者虽然身体已逝,但是其灵魂仍然存在,需要人们的尊重和追思。
因此,丧葬时要遵循一系列的仪式,例如设帷帐、守孝、行儒礼等。
在丧葬仪式中,要为死者穿上宽袍,系上裙带,罩上苍纱,佩戴饰物,以示尊重。
同时也会为死者焚香祭拜、燃烛点灯,寄托对死者的追思和祈愿。
二、隆重丧葬中国古代丧葬十分隆重,这与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不无关系。
古代人们认为家族是血脉相连的,丧葬时要让家族成员一起前往,共同送别亡者。
在丧葬过程中,要进行三步走礼——送葬、告别、入土,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丧葬活动要华丽隆重,花费很大,人们认为这是对亡者的尊重,也是家族的面子和地位。
三、墓葬文化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也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认为墓葬是死者安身立命的地方,需要精细制作,以示尊重。
墓葬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装饰,如神兽、神仙、龙、凤、麒麟等,这些都是寓意着死者的荣耀、尊贵和长寿。
传统的墓葬建筑风格也比较讲究,具有神秘、庄重、华美等特点。
例如,唐代的大墓、宋代的墓穴和元代的神坛等墓葬形式,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丧葬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四、坟墓制度中国古代对坟墓制度也有详细规定,包括各种丧葬用具的配置、填坑时间的确定、坟墓的位置和朝向等。
古代人们认为坟墓是死者的栖息之所,需要好的风水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免影响死者的安息。
在坟墓中,还会置放墓主人喜好的东西,如金银器、玉器、书画、器乐等,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和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总之,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死观。
在今天这个个性与自由的时代,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珍贵价值。
古代殡葬文化
古代殡葬文化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非常讲究,葬礼通常会分为三个阶段:送葬、尸体入殓、下葬。
送葬是指将逝者送至殡仪馆或灵堂,进行祭拜和守夜,让亲友尽情哀悼。
尸体入殓是指对逝者的遗体进行清洁、入殓、装殓和吊祭等仪式,一般由专门的殡葬人员负责。
下葬则是将遗体安放于坟墓或墓地,并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古人对葬礼的仪式和细节非常讲究,认为只有严格遵循规定才能让逝者得到安祥。
古代中国的殡葬仪式中,尤以尸体入殓和下葬环节最为重要。
尸体入殓是由专门的殡仪师或“殓尸师”负责的,他们会根据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财力进行不同程度的装殓,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仪容。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逝者的尸体不能被破坏或污染,所以在进行装殓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定和程序,以确保逝者得到尊严和庄重。
而下葬则是整个葬礼的最后环节,通过下葬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最后怀念和祭祀,也是古人对生死和永恒的思考和追求。
在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中,除了葬礼仪式外,还有一些与葬礼有关的附属活动和习俗。
比如,人们会在逝者的坟墓前燃放纸钱、祭品和火把,以示对逝者的敬仰和祭奠;还会在逝者的坟墓周围栽种树木、花草或植被,以封闭坟墓、安抚亡灵、消除孤魂。
此外,人们还会在逝者的坟墓前搭建亭子或祠堂,用以供奉和祭祀。
这些附属活动和习俗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逝者的怀念和纪念,也展示了他们对生命和永恒的追求和尊重。
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也受到宗教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殡葬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孝道”和“敬老”,认为人们要对父母孝顺、对逝者怀念,要遵守礼仪规范和传统习俗,确保逝者在死后得到体面和尊荣。
儒家还强调“仁爱”和“博爱”,认为人们要对生灵怀有同情和感悟,要尊重生命,不仅要让逝者得到合适的待遇,也要让生者明白生与死的关系,珍惜眼前的一切。
因此,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中很注重仁爱和孝道,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在古代中国的殡葬文化中,佛教和道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盘点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盘点中国古代八大丧葬方式
1、焚葬:指将死者的尸体经过火化后,再将火烬埋葬在地下。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丧葬方式,古称“尘葬”、“仰葬”或“火葬”,又称“微火”或“天火”。
2、祭祀:是指将遗腹的尸体悬挂起来,举行祭礼祭拜的一种方式,又可以叫做引,祭祀古称“礼葬”。
3、回尸:指把遗尸送回家乡,家乡的亲友火化尸体后掩埋的一种方式。
4、积尸:指临终者在卧室放置一棺,放进遗体,再覆盖上板罩,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将遗体火化后埋葬,没有进行祝祷仪式的方式。
5、放冷葬:是指尸体未经任何火化处理,直接放置在冰柜或冰箱里,殉葬。
6、断连葬:指将死者的尸体割断脐带,然后将身体分割为两半,焚烧掩埋的一种丧葬方式。
7、流葬:指用船将死者的尸体运河另放,然后火化殉葬的一种丧葬方式。
8、崩葬:是把死者的尸体放在山洞中焚烧埋葬的一种方式。
此种方式被用于古代封建社会南方部分地区的家庭及少数族类。
中国古代有八种丧葬方式,它们都能够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观念和价值观、不同地域文化差异,表达出古人对丧葬的特殊重视以及对死者的敬畏。
各种不同的丧葬方式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更多的了解和鉴赏。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传统,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死亡和尊严的尊重。
古代中国丧葬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丧期、丧事和后事。
首先是丧期,在古代中国,丧期的长短取决于亲属关系以及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丧期为三年,但是对于父母和配偶的丧期则相对较长,可以长达五年。
在这个丧期中,亲属必须遵守种种禁忌,如不剪发、不洗澡、不娱乐等。
丧期期间,亲属还要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尊重。
其次是丧事仪式。
丧事分为三个步骤:假葬、出殡和安葬。
假葬是指将逝者的遗体整理后放到灵堂中供亲友祭奠。
出殡是指将遗体运送到安葬地点的仪式,一般会在夜间进行,有时还会有鼓乐队和舞狮等表演。
安葬是指将遗体埋葬在墓地中,古代中国人认为墓地选择非常重要,要考虑地势、风水等因素,因此常常在选址上费尽心思。
最后是后事。
古代中国人认为,除了埋葬以外,还需要进行后事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悼念。
在三年或五年的丧期结束后,会举行祭祀活动,又称“解丧”。
亲友们会供奉食物和酒水,以及燃烧纸钱等。
这个仪式象征着逝者已经逝去,亲友们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注重传统和尊重,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深刻的哀思之情,还体现了他们对逝者的尊重和对死亡的认识。
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古代中国人的行为
规范,使人们在丧失亲人时有一定的依靠和安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丧葬制度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现代的和谐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丧葬制度中国古代的文化礼仪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其中包括婚礼、葬礼、宴席等各种场合的仪式。
其中,丧葬仪式在文化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对于丧葬仪式的严肃和庄重程度可见一斑。
古代中国的丧葬制度分为四个阶段:死亡告知、丧期居丧、后事处理和祭扫扫墓。
首先是死亡告知阶段。
一旦有人去世,家人们就会马上通知亲戚朋友,并开始穿着孝服。
孝服是指为表示哀悼之意而穿着的特殊服饰,通常为白色或黑色。
死者的名字会被写在一块白纸上,贴在家门口上,以示这个家庭正在举行丧事。
接下来是丧期居丧阶段。
根据古代中国的传统,丧期的长短与死者的身份和亲戚关系有关。
丧期一般从3天到3年不等。
对于直系亲属的丧期要相对较长,而对于远亲的丧期则相对较短。
家庭成员在这个时期都要穿戴孝服,禁止参加娱乐活动和喜庆场合。
在居丧期间,亲友们前来吊唁,通常会送些哀悼礼品如纸钱和酒粮。
然后是后事处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家属需要把死者的灵柩准备好,通常是用木料做成的棺材,并放上与死者相关的物品和他喜欢的东西。
丧葬过程也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首先,亲友们会在灵柩前唱挽歌,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然后,根据家族的传统或宗教信仰,丧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有土葬、火葬和水葬。
土葬是将死者埋在地下,火葬是将死者的尸体烧成灰烬,水葬是将死者的尸体投入水中,使其沉入水底。
最后是祭扫扫墓阶段。
在中国古代,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家属会前往祖坟扫墓和祭拜祖先。
扫墓是指清理坟地周围的杂草和病虫害,祭拜则是向祖先致敬并向其祈福。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关怀的方式。
祭祀过程中,除了摆放祭品如鲜花、水果和食物之外,还会燃烧纸钱,以供给祖先。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亲人的关怀和怀念。
通过这样的制度,人们可以沉痛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并表达对生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种延续家族血脉和传承文化的方式。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葬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中国古代的葬礼具有丰富的仪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葬礼形式、服饰、殡仪品以及相关信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葬礼,探讨其仪式流程、意义和影响。
一、葬礼的重要性和意义葬礼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它是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观念和道德风俗的体现。
通过葬礼,人们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并传承了世代相传的家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二、葬礼的仪式流程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通常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 出殡仪式:在逝者离世后,先进行出殡仪式。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吊唁、吉凶鉴定、遗体处理和运送。
亲友们会前来吊唁并表达哀思,同时根据吉凶鉴定的结果确定后续的仪式安排。
2. 告别仪式:告别仪式是葬礼的核心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逝者的社会地位和家族的声望。
这一仪式通常包括演讲、祭奠和祭拜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3. 安葬仪式:安葬仪式是将逝者安放于地下或其他合适的葬域的环节。
安葬方式通常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是较为传统和常见的方式,而火葬则多见于佛教信仰中。
4. 祭祀仪式:葬礼结束后,家族通常会进行一定时期的祭祀仪式,以维护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祭祀仪式包括祭拜、祭奠、清扫墓地和祭祀祖先等。
三、葬礼的相关信仰中国古代葬礼伴随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其中,儒家、道家和佛教是三大影响力最大的信仰流派。
1. 儒家信仰:儒家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家族观念,认为葬礼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告别。
儒家教育家认为,通过葬礼,可以教化后人,强化家族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2. 道家信仰:道家强调生死轮回和自然界的和谐。
在道家观念中,葬礼是一种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仪式。
通过葬礼,逝者可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超脱尘世的目的。
3. 佛教信仰:佛教教义认为人死后会有轮回转世的过程,因此葬礼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与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与墓葬制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几千年来,古代中国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和美学观念也在逐渐演变。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葬礼习俗和墓葬制度也有所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和墓葬制度。
一、古代葬礼习俗1. 葬礼期限古代中国人认为,死者应当安葬在三天之内。
一般来说,富贵之家可以延长时间,但延期过长则会被视为不敬。
在清明节和冬至划定的两个节气,是家庭祭祀的重要时刻。
这时,人们会回祭祀祖先。
2. 礼仪形式在古代中国,葬礼的礼仪形式有许多细节。
首先,需要在家中为死者举行灵堂。
第一天,会请一位道士来做法事,加持家庭的形式和天地神灵的祝福。
第二天,会请邻居和亲戚参加葬礼,他们会献上香烟和祭品,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3. 葬礼彩礼在古代中国,参加葬礼的人们需要准备一些彩礼。
通常,这些礼物包括酒、肉等食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有钱人会请乐队演奏音乐,以示豪华。
4. 出殡队伍除了上述亲戚和邻居,还需要一些专业人员来组成出殡队伍,他们会为死者抬棺材出门,然后前往墓地安放。
二、古代墓葬制度1. 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墓葬制度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例如,道教是强调个人永生的信仰。
因此,在古代中国,有很多人会选择修篁洞或是泉坑,以期望引进地下的想象空间。
2. 墓地选址墓地选址也是一门科学。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在几何中心位置的墓地会非常吉利。
例如,位于青城后山的海碑是明朝最大的一个墓,非常巍峨和雄伟,被誉为“高皇陵”。
3. 墓葬结构在古代中国,墓葬结构也有着很多的讲究。
马王堆汉墓的布局被誉为世界文化瑰宝。
在墓室内,可以找到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物,例如玉器、丝绸和书籍等。
4. 墓葬装饰在古代中国,墓葬装饰也非常重要。
墓主人会用雕刻,画像或绘画来装饰墓室。
这种方式的目的是将逝者的形象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并且给墓室增添更多的神秘和美感。
总结古代中国葬礼习俗和墓葬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和神秘观。
这些墓葬和葬礼的形式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断改变。
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到了魏晋,官制丧礼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这一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主要内容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二、传统的丧葬礼俗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等等;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糟粕;古代的丧葬礼俗纷繁复杂,一些学者考证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有37项之多,包括初终、复、易服、奉体魄精神、治棺椁、讣告、沐浴饭含袭尸等等;三、服丧守制制度守丧斩衰指的是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斩衰之服的丧期是三年,唐宋以前一般是二十五个月,唐宋以后一般是二十七个月;如果父母去世时不在家,那么居丧的开始时间,是指得到丧信返回家中开始守孝的时间;斩衰一般只针对父母、夫妻,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父亲早卒,是“承重孙”,祖父母去世的时候也要服斩衰;齐衰是指丧服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主要针对直系长辈,如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大功,是次于"齐衰"的丧服;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小功,是次于"大功"的丧服;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缌麻,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丧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制三个月;在五服之外,还有袒免亲,袒免亲“遇丧则服素服,尺布缠头”;守孝中的禁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言语服饰、饮食起居、社交娱乐、生产劳动;在言语服饰方面,要求居丧期间人们尽量少说话,甚至不说话;并且对于不同等次的服丧者,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服饰就以我们前面所说的“五服”为代表;1.饮食起居方面,很多地方的民俗都规定丧亲之后不得吃肉饮酒,不能参加社交宴会等等;且古代对于居丧期间吃不吃、吃什么也有规定,比如,斩衰之服要先绝食三天,在虞祭一般在葬日或葬后的第二日之后,哭完可以吃粗粮饮水,但是不能吃菜和水果;但是,如果哀伤过度,长时间不吃饭,礼制又有最低的限定,来保证居丧者最基本的身体健康;若饮食问题可能影响到身体健康而危及居丧时,则可以不遵守上面的规定;你比如,父母比较长寿,可能居丧者年纪比较大,已经七八十岁了,你不能让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绝食三天嘛2.关于居住方面的禁忌主要是要求居丧者离开死者去世的房间,另辟简陋房屋独居,“结庐而居”;3.社交娱乐方面,在殡葬和守孝期间,普遍存在着丧者亲属在社交和娱乐方面的禁忌;也不能“释服从吉”,从事嫁娶活动;一般来说,丧属在殡葬期间及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要尽量减少社交活动;但是这部分的规定,很多都是出于封建迷信思想;比如居丧者身上有“晦气”,会给别人带来不幸什么的;4.生产劳动方面,在传统的殡葬禁忌中,还或多或少、或繁或简地存在着关于丧期哀痛之人禁止参加生产活动的习俗;当然这一部分主要也是出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五服”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四、古代丧葬礼俗的特点1.生死并重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死并不意味着烟消云散,它既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结束又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新生活的开始;也就是说,人死就像搬家一样,在九泉之下依旧会好端端地生活,衣食住行与往日相同;故古人在人死之后总是按照其生前的生活习性来安排后事,调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丧礼习俗中不乏反映;譬如:把死者装进棺材时,为其准备足够的衣物,以供死者一年四季穿戴之用;修筑坟墓时,仿照人间房屋的样式,以寓意死者在生时的居室;殡葬和祭祀时,大量焚钱烧纸,以供死者在冥界用作货币等;2.等级分明在古代中国,如果人们在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其死后丧葬待遇也会有别,例如:坟墓的高度大小、随葬品之多寡、碑志的规格等,都依据相应等级而有所不同;首先,对死亡的称谓不同;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死者称谓尊卑不同,可见社会等级昭然;另外,丧仪中“饭含”的习俗也是社会等级森严的佐证;说苑·修文载:汉制规定“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3.孝道为先,儒家内涵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的主流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因此丧葬礼俗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丧葬礼俗中很多内容都有儒家典籍的影子;4.形式多样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居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各不相同,从而使丧葬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其中,土葬和火葬是比较普遍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葬、二次葬、割体葬,等等;这就使得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多姿多彩,形式不拘;实际上,各种葬式又昭示着人们不同的信仰象征;五、陵墓—古人的身份象征1.选址古人的陵墓选址有很多种考量;首先是风水,古人认为生者与死者是相连的;要善待死去的亲人,令死者不安的话,生者就会有病痛或灾难;因此,在选择墓地的时候十分注重“风水”,讲究“福泽子孙”;其次,古人很多时候都是“厚葬”,陪葬品十分丰富;因此,如何防止被盗墓也成了墓地选址的考量因素;史书上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悬棺的帝王,对六朝和唐代帝陵影响很大;而这种“依山凿穴”,采用不起坟丘的崖墓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防盗的动机;2.规格古代的丧葬礼俗等级特点严明;首先是对陵墓规格有限定,比如范围、高度、围墙等有所规定;清朝礼制规定:“公侯墓地一百步,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其次是对棺椁以及陪葬的规格限定,荀子·礼论云:“天子棺撑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对于祭祀的宗庙,礼记·王制也有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陪葬品更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3.薄葬与厚葬对于厚葬、薄葬来说,最主要的一个区分因素应该是整个丧葬之事耗费钱物人力的多少;思想状况和外部环境是两大主要影响因素;思想状况主要是指个人对于厚葬与薄葬看法;而外部环境则主要是经济和社会两方面;比如东晋时期,社会比较动荡,所以东晋皇帝大部分都是薄葬;这一点在其他国家也有体现,比如日本战国时代的后奈良天皇,由于皇室没钱,遗骸在放置了两个半月之后才下葬;更别提什么厚葬了;六、结语中国古代史十分漫长,相应的,丧葬礼俗的诞生、发展、演变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丧葬的相应礼俗与礼俗的执行情况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社会安定的时期或者君主专制集中时期,丧葬礼俗就会复杂一些,执行的就好一些;社会动荡或者君权衰落、礼崩乐坏的时期,丧葬礼俗就会简单一些,执行的差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 谢 观 赏
3.石望柱制度
石望柱是由用作坟墓的标志的墓柱演变而来的, 最初有两重作用,一是便于墓主后人寻找,二是 便于墓主灵魂出游归来认明止息之所。华表也是 一种起标志作用的柱状建筑, 上端镶有横板,原多木制后改石制。 唐宋以后,矗立在墓前的石望柱、 石华表往往刻有装饰花纹 与石人、石兽等组合在一起, 具有表示等级、炫耀身份的意义。
丧葬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演 变过程中,随着民族间的迁移、融合,以文化习俗的 相融取代,也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少数民族 被大民族所取代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汉族作 为最主要的民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少数 民族,在文化传播、文化影响、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上体现出取代的趋势,丧葬习俗亦不例外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 生产力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都有了新的升 腾,灵魂不灭观念日益强化,祖先崇拜明确确立 ,丧葬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先民们按自己的 信仰风俗,对死者遗体进行装扮;根据"坐皆蹲踞 "的生活习惯,折弯他的手足、使膝盖碰着下颚、 双手托着面颊,弄成坐的姿态。然后用土把死者 埋葬在居住区附近的氏族公共葬地。为了便于灵 魂的进出,甚至在葬小孩子尸体的陶灌上面要开 个小孔,作为灵魂的通道。
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丧俗也先后融合、统 一了。 同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在几次大的战乱 及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之期,也出现了少数民族 习俗部分影响汉族的现象,在丧葬的考古发掘中往 往很明显地体现出民族融合、影响的趋势。民族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最传统最稳定的一部分,在丧葬 习俗中有大量的保存和遗留。
公墓和邦墓是中国古代墓地制度的典型形式,邦 墓是国人的墓地,由墓大夫掌管;公墓是贵族的 墓地由冢人掌管。由于公墓是贵族的墓其墓葬的 排列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的。《周礼春官》记载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 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 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由于时代久远,有关 记载比较笼统,公墓昭穆之序的具体情况也模糊 不清。有幸的是三门峡国虢国墓地为认识公墓昭 穆之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石雕群制度
在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石雕人像、动物像、传说中 的神兽像等,也是用来显示身份的,称为石象生 。"所以表饰故垄,如生前之仪卫耳"。
这种墓前石雕群最早出现于西汉。汉武帝时名将 霍去病墓前石雕至今尚存,除一般的动物像外, 还有力士抱熊、马踏匈奴等造型,这同当时把他 的坟丘筑成祁连山的形状一样,有纪功表彰的意 义。
墓葬多种相关制度 1.神道碑制度
在神道上立碑,就叫神道碑。帝王贵族和一些高 级官僚墓前辟有竖向的通道,称为神道。 后世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并加颂扬的文字多 刻在神道碑上,立在墓前的碑碣一般只刻官爵、 姓氏、名讳。《清通礼》规定:品官墓碑书"某官某 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士 碑文曰 "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Βιβλιοθήκη 妇称 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蕴涵丰盈,形式复杂繁琐。 《仪礼》记载,周代士人的丧礼有始死复、楔齿 、缀足、奠帏堂、使人赴君、尸在室,主人以下 哭位、君遣人吊禭、为铭等20多道程序,并且每 一道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丧服制度和墓地制度。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血缘 关系的远近分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5 个等级,服制等级的不同,服丧时间的长短也不 一样。
中 国 古 代 丧 葬 制 度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丧 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 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 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 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这种 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 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 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 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已经对死者 进行有意的埋葬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自己 集团的成员的关怀和眷恋死,更重要的是这一时 期产生了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的宗教情感,他们 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祖先的灵魂具有祸福本集 团的神秘力量。因此,人们为了祈福避祸,便聚 集起来为死者殡葬。丧葬意识与丧葬制度开始萌 芽。
一、墓葬的起源
•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对死者
已经开始进行有意识的埋葬了。
• 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自己集团的成员的
关怀,眷恋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同灵魂 观念和 原始宗教的产生有关。
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形成
丧葬制度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 ,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传统信仰和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的宗法制育出了内涵丰富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同时独具特色中国传统制度又是宗法制度以及 相关文化精神在死亡问题上的反映。 遥远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应对 自然环境压力的生存手段非常有限,人类的生存 条件非常艰苦。与此相应,当人类的认识能力十 分低下,情感活动简单。在这种背景下,死人的 埋葬方法"总括起来不外两种,一种是把尸体销毁 ,一种是保存起来。在早期,人们把尸体吃掉, 或者随便抛弃。"
世界上任何民族、部落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 。丧葬是反映、表现、巩固和发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 质、民族自我中心意识的重要手段。 从历史考古发掘及文 献记载中来看,汉族丧葬具有统一的现象和汉族地区行政统 一、文化统一是一致的,这是大统一民族意识的自我反映。 在丧葬与礼制关系上,汉族最重礼制,告丧、奔丧、哭丧、 发丧的形式隆重,墓葬的规格、大小、高低,棺椁的颜色、 层数、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守孝、扫墓、祭祀等都有严格 的规定,违反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引来灭门之灾。这 些制度都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大一统意识、儒家观念、阶级 关系和等级制度等。丧俗是加强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 的强有力手段,同时,丧葬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是死者的 亲属、族人、村人围绕死者一道参加的民族礼仪、文化的 演习活动
丧葬制度作为封建关系和灵魂观念的产物,它阻碍 了人们科学认识的进程,也阻碍了社会科技的发展, 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甚至也残酷地剥夺了一 部分人的生命。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丧俗以“礼制 ”为基本原则,为维护封建制度以及人伦理教提供 了很好的途径。使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坚守“礼教 ”的陈规陋习。另一方面,丧俗之下也保留了大量 的古代文明和丰富的历史史料,我们认识历史、探 索古代社会的渊源提供了线索,对于古代传统文化 也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对我们现今的历史、社会、 民族等方面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史实,但作为 封建产物,其陈规陋习、繁文缛节是应该废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