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道点、线、面、体的定义。

2.能够识别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点、线、面、体的定义。

2.如何识别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教学难点1.解释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的语言表达。

2.可视化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3.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索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启发学生思考。

2.演示式教学法:通过投影或手绘,展示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并让学生感官体验。

3.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讨论和互相交流,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4.实践式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

4. 教学过程4.1 导入1.导入点、线、面、体的概念。

2.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哪些点、线、面、体,如何描述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4.2 探究1.让学生分组,探究点、线、面、体的定 n义。

2.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探究结果。

3.整合不同小组的探究结果,完成点、线、面、体的共识版本。

4.3 演示1.展示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让学生感官体验并描述特征和区别。

2.通过幻灯片或视频,演示点、线、面、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4.4 讨论1.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2.让学生分享生活中发现的点、线、面、体,交流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4.5 实践1.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绘制、构建点、线、面、体。

2.让学生利用绘图工具,自行创作不同形态的点、线、面、体。

4.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梳理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

3.引导学生讲述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

5. 课堂作业1.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文章,描述点、线、面、体的定义,以及它们的特征和联系。

2.创作一个发挥想象的艺术品,让你的想象力在其中得到释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相关定义与基本性质;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理解点、线、面、体的存在;3.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形状的点、线、面、体;4.能够绘制给定形状的点、线、面。

二、前置知识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该掌握有关平面图像的概念及相关的图形名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相关定义、特征及分类;2.教学难点:图形定义的理解与识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在黑板前看到以下四个图形: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平面图形和一个三维图形。

请学生辨认,并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课堂讲解点、线、面、体的定义与分类将点、线、面、体的定义依次写在黑板上,并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区别,并帮助学生对不同类别的图形进行分类。

•点:点是一个无限小的实体,没有长度、面积以及体积。

•线:线是由无数个连接着的点组成的,它是一个长条形的实体,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厚度。

•面:面是由许多相连的线性形体组成的,它可以看成是由许多条线围成的一个区域。

它由无数个点组成,有面积,但没有厚度。

•体:体是又许多相连的面组成的,它是一个有长度、宽度、厚度的三维实体,有体积。

3. 给学生展示各类图形,并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名称从幻灯片上依次展示出各种贴纸图案,并引导学生根据对图形的认识猜测它们的名称,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们的猜测。

4. 引导学生感知点、线、面、体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点、线、面、体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那些常见的物品含有哪些点、线、面、体。

5. 练习识别各类图形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将会让学生通过绘图和粘贴贴纸的方式,将不同的点、线、面、体正确分类。

同时,教师也会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进行练习。

6. 总结与归纳请学生回忆当天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课堂扩展引导学生通过三维建模软件或手工制作模型,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三维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及分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1.2-点、线、面、体 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1.2-点、线、面、体 学案设计

4.1.2 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点、线、面、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重点难点]点、线、面、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重点,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下列情况:夏天的夜空散布着点点星星;流星划过天空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把一枚硬币在桌面上快速旋转,呈现在你眼前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将从几何的角度来研究这些现象.二、点、线、面、体下面的图形是些什么几何图形?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锥等都是几何体,简称“体”,包围着体的是“面”.思考:圆柱与棱柱的侧面有什么区别?圆柱的侧面是弯曲的,棱柱的侧面是水平的.像棱柱的侧面这样的面是平面;像圆柱侧面这样的面是曲面.所以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你能再举一些平面与曲面的例子吗?如水面、桌面……是平面;如球面、日光灯管面……是曲面.前面提到的流星划过夜空留下的痕迹,还有天上的彩虹,给我们以“线”的形象.棱柱的底面与侧面相交成的线和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的线有什么区别?棱柱的底面与侧面相交成的线是直线, 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的线是曲线,所以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天上的星星,地图上的城市标记给我们以“点”的形象.点、线、面、体是几何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三、点、线、面、体的关系探究1 下面是一个长方体模型,它是由几个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什么?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什么?它是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归纳:体是由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面点.这是从静态的一面看.探究2 如图,铅笔的笔尖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图形?汽车的雨涮在挡风玻璃上扫出的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成的是什么图形?这就是说: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是从动态的一面看.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就能组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四、课堂练习课本120面练习1、2题.五、课堂小结1、几何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什么?2、点、线、面、体有什么关系?作业:122面第5题.4.1.2点、线、面、体作业优化设计1、观察下面的图形,填空:包围着体的是_ 面__,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__线_,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__点__.2、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__点动成线_;打开折扇得到扇面,这说明了_线动成面_;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一圆锥体,这说明了_面动成体_.3、圆锥有2个面,它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曲线.4、圆柱体由2个平面和1个曲面围成.5、围成球的面有 1 个.6、三棱锥有__4__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__6__条棱, 这些棱相交形成了__4__个点.7、按组成面的平或曲划分,与长方体为同一类几何体的是( D )A、圆锥B、圆柱C、球D、棱锥8、如图,左边的图形沿着虚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为( C )9、如图,左边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所成的几何体是( D )10、如图,上面的图形绕虚线可旋转成什么几何图形?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课程设计一、授课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

2.掌握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

3.完成作业“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

4.运用点、线、面、体来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二、教学内容1.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

2.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

3.“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

4.运用点、线、面、体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三、教学重点1.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

2.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

四、教学难点1.运用点、线、面、体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五、教学方法1.演讲和讲解法:介绍点、线、面、体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在黑板上演示简化画法。

3.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4.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活动。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首先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强调其定义以及区别。

第二步:分类让学生自己分类,将教室中的物品进行分类,比如窗户是何种,门是何种等,提高学生分类的能力。

第三步:画法练习介绍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其理解。

第四步:继续练习教师布置“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思考。

第五步:运用教师示范一两个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点、线、面、体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第六步: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具准备黑板、白板笔、练习册、铅笔、尺子等。

八、板书设计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点:使用圆点表示。

线:使用直线表示。

面:使用一个四角形来表示。

体:使用三个普通面和一个阴影面表示。

九、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点、线、面、体”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几何概念和图形的构成方法,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基础几何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量使用绘图、练习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笔、纸、盒子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思维品质等,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2)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点、线、面、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篮球、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元素组成?”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思考点、线、面、体的概念。
2.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点、线、面、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几何元素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如何用点、线、面、体来描述我们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图方法。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知识梳理: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4.拓展延伸: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点、线、面、体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点、线、面、体的分类方法和表示方法。

3.能够识别和描述图形中的点、线、面、体。

4.能够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5.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感性认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分类和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和绘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1. 点(1)定义点是空间中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基本要素,仅有位置坐标。

(2)分类点有普通点、线段端点、角的顶点和图形的交点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点,以及绘制点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点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1)定义线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点所组成的直线,在空间中具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高度。

(2)分类线有直线、线段、射线、平行线、相交线、垂直线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线,以及绘制线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线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3. 面(1)定义面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线所组成的平面,在空间中具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高度。

(2)分类面有平面图形、多边形、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面,以及绘制面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面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1)定义体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面和相互垂直的线所组成的空间,在空间中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2)分类体有三棱柱、四棱柱、棱锥、棱台、球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体,以及绘制体在三维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体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1. 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征介绍(1课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框架。

2. 点、线、面、体的分类和表示方法(2课时)通过解释和演示不同类型点、线、面、体的分类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1.2点线面体教案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1.2点线面体教案

《点、线、面、体》教案冲乎尔镇寄宿制中学卓勒德别克一、教案背景分析:1、地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课时2、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3、课时:14、学生可前准备:纸杯、三角板、尺子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重点: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难点:探索点、线、面、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通过观察各类熟悉的几何体,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并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通过具体事例从动态角度进一步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反思总结并应用。

五、教学过程问题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 创设情境教师:因圣诞节快到了,大家都在为圣诞节而在准备着各种各样的礼物,这些礼物的形状,从数学角度可以看做几何图形。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基础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 认识体教师: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礼物,让学生回答可以看做什么几何图形?学生:正方体。

得出体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何体生动中有严谨,从形象体现抽象,使学生直观感受“体”,丰富感性经验,顺利形成抽象认识。

3 课题引入教师:观察长方体、三棱柱,分别说出它们点线面的个数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从实例中让学生感知物体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顺利引出课题活动探究1:认识面教师:和学生一起感知,并多媒体展示学生:通过触摸书本的面和纸杯的面,回答它们的面有什么不同学生:……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去感知,使学生更能明白曲面与平面的不同,面是围成体的元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的图片或模型,如直线、曲线、平面、立体图形等。

2.准备PPT,展示点、线、面、体的实例和特点。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点、线、面、体。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点是什么?线是由哪些点组成的?面是由哪些线组成的?体是由哪些面组成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几何图形第3课时,内容包括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内容解析点、线、面、体及其组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它们的概念是图形与几何的基本概念,既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数学抽象的产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又是对图形类别的基本划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点、线、面、体的概念剖析了图形的构成要素,使我们对身边世界的认识更加清晰.点、线、面、体的关系揭示了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由一维到三维的演变过程,是认识图形本质,发展空间观念的知识基础.“包围着体的是面,面与面相交形成线,线与线相交形成点”是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解地依次认识体、面、线、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是从微观到宏观,逐步合成地来认识点、线、面、体;“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集合观点,又使线、面、体概念的外延由多元回归到一元,揭示了图形世界多样性表象下的统一性.这三条线索中,都蕴含了“具体一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先结合实例抽象出图形,再进一步抽象得到概念,最后在具体模型中概念得到阐释应用,达到对概念意义的同化.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点、线、面、体的概念.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初步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的标志是:能结合几何模型或身边环境,指出体、面、线、点,并能区分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能从运动、集合的角度描述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恰当地举例来说明它的关系;通过体验点、线、面、体概念的抽象过程,能自觉运用直观感知(具体)→分析概括(抽象)→举例阐释(具体)的认知方法完成对部分概念和结论的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点、线、面、体这些很抽象的概念,应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现阶段还是描述性的,只要求得到初步的认识,所以不必抽象地给这些概念下定义,应着眼于概念的抽象形成过程上.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等几何概念,对于从具体事物或实例中进行数学抽象也有了初步认识,但点、线、面、体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与直观感受往往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平面是无限延展的,点没有大小只代表位置等内容),现阶段是难以深刻理解、完整认识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多观察,多举例,多表达.避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积累了丰富的直观感受后自发地同化概念,接受概念的意义.对于点、线、面、体的关系,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用文字描述的结论,学生易于掌握.而结论形成的过程,需要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并举例描述,对学生综合能力要较高,也是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先引领示范,学生获得体验后再进行模仿式探究.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点、线、面、体概念的抽象过程.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开门见山,引入概念问题1:物体的构成包含多种元素,几何图形也是如此.以长方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图形:(1)观察长方体模型(图),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交成几个点?图1(2)你能说出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吗?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议论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点、线、面、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观察、思考,体会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问题2: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体”.请同学们观察包装盒、圆罐和篮球等,想一想从它们的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再举岀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师生活动:学生举例并相互交流;教师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型或图片.结合这些实例,教师明确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设计意图】以立体图形为认知基础,明确“体”的概念;通过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受到“体”,加深学生对“体”的概念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理解.教师:观察这些几何体,再联想上一节课“展开图”的知识,想一想:包围着体的是面?是线?还是点?容易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面.问题3:(1)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这些面有区别吗?图2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或投影进行观察,并开展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面有平的面、曲的面.教师归纳:数学中的面可以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而在数学中“平面”一词具有特定含意,它是无限延展的.围成体的面只是平面或曲面的一部分.追问:观察我们的教室和周围的环境,举岀一些实际生活中“面”的例子,并指出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师生活动: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用电脑演示一些“面”的例子.【设计意图】由“体”分解出“面”,这是由整体迈向局部的第一步;通过多举例和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理解“面”的概念.问题4:利用长方体、圆柱、棱柱、棱锥等熟悉的几何体模型,结合下列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2)线与线相交又得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直线和曲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点与点之间没有区别.(3)看一看,想一想,举出我们身边符合线、点形象的例子.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地举出例子,并用电脑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二)由静到动,探索关系问题5:我们知道物体运动时会留下运动轨迹.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追问1:通过画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请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师生活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追问2:还能举岀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举岀更多实例;教师用电脑再演示一些例子.【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问题6:如果把汽车雨刷看成一条线,从几何的角度来观察它在挡风玻璃上摆动时的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做一做,想一想.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学生讨论交流,举岀更多实例.【设计意图】将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类比迁移,重复“实践发现→抽象概括→举例验证”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具体—抽象—具体”认知方法的体验.问题7:既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面运动时又会形成什么图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选择适当的学具,操作演示.师生共同归纳:面动成体.【设计意图】从动手试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着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三)追本溯源,探求本质问题8:观察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图3):图3从几何的角度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师生活动: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图形是由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组成的.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岀一些符合这一观点的例子吗?学生讨论交流,举岀更多例子:庆祝节日时不同颜色的鲜花组成美丽图案:显示器的像素;一块块小瓷砖镶嵌成的图案;十字绣图案,等等.【设计意图】渗透集合观点,揭示图形的本质,认识图形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四)当堂巩固1. 如下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2. 围成圆柱体的面有( C )A. 1个B. 2个C. 3个D. 多于3个3. 下列说法:①平面上的线都是直线;①曲面上的线都是曲线;①两条线相交只能得到一个交点;①两个面相交只能得到一条直线,不正确的有( A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4. 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点动成线;自行车车轮旋转时,看起来像一个整体的圆面,这说明了线动成面;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一圆锥体,这说明了面动成体.5. 如图:三棱锥有4 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6 条棱,这些棱相交形成了4 个点.【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动成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五)能力提升长为4cm,宽为2cm的长方形,绕其一边进行旋转得到一几何体.(1)这个几何体是什么?(2)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3)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解:(1)圆柱;(2)(16+16π) cm2或(16+8π) cm2;(3)16πcm3或32πcm3.(六)感受中考1.(2022•自贡)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绕边CD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是()A.B.C.D.【解答】解:根据“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将矩形纸片ABCD绕边CD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立体图形是圆柱.故选:A.2.(2022•柳州)如图,将矩形绕着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的立体图形是()A.B.C.D.【解答】解:将矩形绕着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圆柱体,故选:B.【设计意图】通过对最近几年的中考真题的训练,使学生提前感受中考考什么,进一步了解考点.(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循着三条线索认识了点、线、面、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1)谈一谈你认识到的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围环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3)想一想在获得一个结论的过程中,我们都经历哪几个环节?这对你将来探索新知识有何帮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突出重点的知识技能,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加深学生对认知方法“具体—抽象—具体”理解.(八)布置作业1. P121:习题4.1:第1、4、10、11题.2. 收集反映点、线、面、体概念及关系的实例,以及“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实例,并进行简单说明.五、教学反思点、线、面、体是常见的几何图形.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集合的观点看,点是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线、面、体都是点的集合,渗透一点图形的集合观点,能使学生对集合思想有一些初步的感觉或直觉.对于平面与曲面、直线与曲线的分类,虽然不是目前所能严格进行的,但通过实例能使学生对分类思想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4.1.2 点、线、面、体课型:新授课【教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问题情境[问题1](1)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2)①你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3)举出生活实际中分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二、新授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1)体是由面围成的.面有两种,平面和曲面.(2)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的也有曲的.(3)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教师对以上结论加以总结、完善.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的举出例子,并把课前准备的挂图和物品等展示出来和学生交流.[问题2](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回答问题)(1)①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点动成线”的结论.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出更多实例.如:蚂蚁搬家;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留下的一排长长的足迹……(2)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档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①教师让学生拿笔或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上一个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发现的结论.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动手实践,回答问题.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③学生经讨论、交流后举例.如:夜晚街头闪烁的霓虹灯、利用竹条编织的凉席,用扫帚扫地、用刷子刷油、钟表盘上分针时针的运动……(3)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④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吗?教师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猜测,想象.学生在观察、猜测、想象之后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再通过动手实践加以验证;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面动成体”的结论.学生经小组交流,举出例子.如把三角尺绕其一边旋转形成几何体、一摞壹元硬币……三、课堂练习(1)为什么在中国地图上,北京只是一个点,而在北京市地图上北京几乎占了整个版面?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纠正.(2)观察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学生观察图片.表述观点.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出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四、小结.本节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又进一步抽象出体、面、线、点等基本元素,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又由这些基本元素得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五.布置作业.课后收集能反映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资料、图片及实物模型.六、板书设计 4.1.2 点、线、面、体。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4.1.2 点、线、面、体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了解了我们身边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从很多实例出发,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直观的图片与实例让学生从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线面体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认识与理解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还是以后学好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2)认识到点线面的静态关系和动态关系,发展学生生初步建立几何直觉(3)能正确判断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过程与方法: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通过观察各类熟悉的几何体,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并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通过具体事例从动态角度进一步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实例导入⒈出示建筑物的图片引发思考,把具体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为介绍体的概念做出铺垫,让学生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2.引出常见的立体图形。

(教师给出体的概念)二、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这些体是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认识面包含平面和曲面)2.举例生活中见过的平面和曲面围成的图形练一练: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3.出示图片,学生感受线、点的例子引发思考:线有两种,直的和曲的4.想一想:生活中线的形象例子5.出示地图城市图片让学生感受点,并体会物体的的构成往往包含多种元素,而几何图形是有体、面、线、点的元素构成.实物展示给学生以直观形象,自然得到体、面、线、点的静态关系,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通过实物可见和可触摸的方式感受什么是点、线、面、体.6下图是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Ⅰ.体是由围成的;面有两种,和。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也展示了对点、线、面、体应用的理解。不过,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引导,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让问题更加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几何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会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能找到哪些物体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4.1.2点、线、面、体》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几何图形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这让我觉得这个切入点设计得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也注意到,当涉及到几何符号和定义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看来这部分内容需要我们重点攻克。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实物举例来解释抽象的几何概念,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空间观念较弱的学生来说,这些概念还是难以理解。这里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比如三维模型或者互动软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空间观念。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可能没有充分参与到讨论中,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进一步关注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辨认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和体。

2.学生了解点、线、面和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几何图形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辨识和应用。

2.教学难点:辨别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体,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

2.点、线、面、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练习题。

2.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教师示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应用。

2.组合法:让学生通过组合几何图形来认识点、线、面、体的区别和联系。

3.课堂讨论法:通过讨论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1. 教师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这些几何图形的应用。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介绍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几何图形。

3. 组合练习(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组合和分类,辨别出其中的点、线、面、体,并将其标记出来。

4. 实际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介绍点、线、面、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讨论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和学生评价。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地辨认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和体。

2.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PPT演示。

3.教学视频。

4.黑板,白板,笔等教学工具。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但对其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体,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如牙签、小棍、平面图形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动画效果,增强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点、线、面、体,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你能找出这些实例中的点、线、面、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计算一个简单的房屋模型的总面积和体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如篮球、书本、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可以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组成?”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都是由点、线、面组成的立体图形,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点、线、面、体。
-例如,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计算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分享各自的方法和技巧。
5.融入多媒体,提高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态图、三维模型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6.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真实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面:有面积、形状;
-体:有体积、形状。
3.教师结合实例,讲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如点可以组成线,线可以组成面,面可以组成体。
4.通过实物演示和几何画板软件,引导学生观察点、线、面、体的性质,并总结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如:
-小组1:探究线段的性质;
4.学会运用点、线、面、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等。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发现点、线、面、体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点、线、面、体的性质和关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之后,开始接触立体几何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立体几何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立体几何的素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类这些几何图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感受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和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和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点、线、面、体的特征。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教具、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和线的运动轨迹,以及面的形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的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及特征。

2.能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描绘图形等方式,区分不同几何图形的类别。

3.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点、线、面、体的定义及特征。

2.点、线、面、体的区分。

3.几何图形的分类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1.点、线、面、体的定义及特征。

2.几何图形的分类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1.点、线、面、体的区分。

2.几何图形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2.演示教学法3.课堂讨论教学法4.实践教学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张包含不同几何图形的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几何图形。

2. 讲授1.点、线、面、体的定义及特征。

•点:几何学的基本单位,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只有位置。

•线:由无限个点组成,没有宽度,无始无终。

•面:由多条线段围成,有长度和宽度,没有高度。

•体:由多个面围成,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2.几何图形的分类根据所具有的特征,将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一维几何图形(线段)•二维几何图形(点、线、面)•三维几何图形(立体图形)3. 实践1.让学生在课堂上画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并将其分类。

2.通过观察日常生活,让学生找出包含不同几何图形的场景,并进行分类。

4. 总结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将知识点简明扼要地概括。

七、板书设计•点、线、面、体的定义及特征。

•几何图形的分类及应用。

八、评估方法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画出不同几何图形,并将其分类的表现,以及对应用题的正确率,进行评估。

九、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幻灯片、黑板、粉笔、毛笔、彩笔等。

2.学生准备:笔、本子、直尺、圆规等。

十、课后延伸1.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更多几何图形的分类。

2.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几何图形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天津滨海新区大港第七中学朱丽萍【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中的图形的进一步认识,这节课所要学的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与几何图形的关系,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创造条件。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设计思想】通过生活中的“点、线”的存在自然引申“体”的存在,按照“体面线点”的结构顺序展开教学。

观察大量实物,在观察、实践中感知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静态),但怎么组成几何图形,学生还没很强的空间思维,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演示空间图形的旋转动画,动态展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展现图形间的转化,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空间图形的想象力。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将抽象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中,有助于的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自己探索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主动动手操作。

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丰富实例,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会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类比、变换的思想。

3、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体现。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教学准备】圆柱、圆锥、长方体等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活动1:看三幅图片:3、连成星座的图片引申设问:我们生活的空间仅仅有点和 线就可以完全描述了吗?学节教环学容教内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景引入感受生活中的点与线问:各城市及夜空的繁星可看作什么?流星划过的痕迹又像什么?观看演示,由亲身 的经历,感知知识来源 于生活。

感知“点”这个几 何图形的存在。

齐答:城市及满天星星 可以看作点。

流星划过像条线从最基本的 点、线引入,弓I 导学生观察生活 中熟知的美妙画 面,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 生感知生活中的 图形,感知知识 来源于生活。

感知“线”这个几何图 形的存在设疑引出课题1以点表示的城市2、满天繁星的夜空,偶尔有流星 划过,留下一道道明亮的光线板书课题 4.1.2《点线面体》活动2:展示图片,感受生活中的“体”学生观察,说出各种体的名称,加深对“体”的理解。

先引入“体” 的模型,按照体、面、线、点的顺序展开教学。

几种常见几何体,引出“体” 的概念。

感悟图形理解概念(1)掌握体的概念0曰◎灣△>^.411 io .氏博氏ntn板书:一、体----几何体简称为体。

活动3:1、看一看,摸一摸你带来的几何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吗?I ____________ k板书:二、关系体是由面围成(平面和曲面)。

2、找下列立体图形的各个面,哪些是平的?哪些是曲的?3、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平面与曲面的例子吗?海平面蒙古包说出著名建筑的名称,感受“体”的宏伟和艺术美。

赞叹人类的聪明才智和伟大,渴望以后成为有用之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学生动手触摸感知几何体,观察、归纳, 组内交流,共同汇报得出结论。

分别选各种不同体的学生展示。

仔细观察,同桌交流问题,汇报观点。

搜索头脑中的记忆,踊跃举例发言。

也能从图片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培养几何图形的能力。

帮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对“体”的认识和理解。

充分地体会了生活中的数学。

激发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

选择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动手感知教学,很好地诠释了“做” 中学数学的理念,也切身感知“平面”与“曲面”的概念。

选择由学困生回答,巩固对面的掌握程度。

时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思维的活跃性。

提高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

挖掘生活中的图形。

掌握面线点的关系活动4:摸一摸、看一看几何体①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②线与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屏幕观察两个立体的模型:教师归纳:(板书)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静态),即“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世界是运动的,那么点线面体运动起来又有什么关系?活动5:观察流星划过天空留下道明亮的光线的图片。

学生通过动手感知各种几何体的面面相交的各种线形。

不同“面”的学生分别叙述回答。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线和曲线。

线与线相交成点。

理解点线面体的关系,并作好笔记。

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形成知识,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以两个常见的模型为例,动态展示,能更好更清晰地掌握面、线、点之间的关系。

点动成线的感知问:①此现象你想到了什么?②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音乐喷泉闪电雪地里的脚印烟花飞机表演心电图学生观察、思考,共同归纳出:(1)点动成线(板书)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更能激起学生知识的认同与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学习身边的数学。

使实际与理论更好地互相引导点拨,积极举例,切身感受知识。

举例:喷泉、焰火、写字等。

感受身边的点动成线。

活动6:老师用板擦扫过黑板。

问:1、把板擦看成是一条线,观察扫过的部分,你想到了什么?启发引导知识提炼刷墙链条转动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异口同声回答:(2)线动成面(板书)互相举例补充。

丰富生活经验。

两学生在黑板上用粉笔旋转画出美丽的图案。

3、演示生活中的实例: 才艺展示。

活动7:1、动画演示,得什么现象? (3)面动成体(板书)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想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思维的活跃性。

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做数学” 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面动成体的感知2、你觉得下列平面图形旋转一周,可以得什么立体图形?vLrQ 9 o 4 a3、你能再举个例子说明这一结论吗?■ 1nr■n1JdS™i严F中等学生回答。

,感知常见的面到体的形成,发展空间想象力。

同桌交流联系生活发展空间想象“面动成体”的理解对于还没有较强空间想象力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直观的动画演示显得至关重要。

经过动画演示的直观性观摩,学生已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图形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即可类比得到。

化解了难点。

知识的形成顺势而为,自然达成。

4、动动手:硬币旋转的实例。

每人拿一元的硬币作旋转实验,看看形成了什么?老师可巡视指导演示。

5、请同学们说说点、线、面、体之间除了静态的组成要素之外,动态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弓丨导: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了各种几何图形,那么反过来几何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结合下列图请同学们讨论,你觉得几个元素中,哪个是构成图形的最基本元素?占八、、的认识归纳板书:三、图形的构成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如图例:LJT-三屏幕上的画面、团体操的背景图案,阅兵阵队、十字绣的图案都看作点组成的,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

同桌互相纠正动作,直至成功。

旋转的球体切身感受到“面动成体”口答: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组内充分发表见解,各小组阐述观点,说明理由,最后达成共识。

感受“点”作为基本元素在图形中的作用。

同桌互相纠正动作,直至成功。

旋转的球体切身感受到“面动成体”口答: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选择了一幅能充分体现“点线面体”的图片,贴近生活,揭示知识。

恰当丰富的图片能帮助知识的深入理解。

显浅易懂。

【课后反思】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是领学生进入几何世界的敲门砖,图形有空间的,立体的,而书本内容展现的是平面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照书看是解不了远渴,抹杀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绝好时机,因此课下我准备了大量生活中的几何,将抽象的概念融于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在熟悉的图形中学会了找点、线、面、体,及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图形来描述现实世界。

学生充满着兴趣,快乐而积极主动地求学,丰富的图片展示也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同学们上得赏心悦目,课堂效果良好。

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教学中,都用动态展示结果,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推动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化、枯燥的图形问题具体化、生动化,弥补了语言教学的苍白,学生更身临其境,表达效果到位,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发展,那么对于其他一些平面图形的旋转,学生能在脑中有一个类比转化的模型思想,正确形成一个相应的立体图形,免去动手操作的失败。

同时还注重“做数学”,在“摸”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平面”与“曲面”,在学生“线动成面”的绘画作品和“面动成体”的旋转硬币的实践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满足了学生的爱活动的天性,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