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
理性选择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理性选择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村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何抓住机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作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从目前看,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速度。
因此只有深入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情况,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在解放思想中找新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求活力,在科学谋划中寻进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1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紧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紧缺, 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因资金紧缺而缺乏物质基础, 主要表现在: ①农民增收渠道方面。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主体是农民, 新农村建设若要长期发展必须发动农民这个投资主体。
但现实是欠发达地区农民长期以来收入水平低、负担重, 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很单一,主要靠的是传统的种植养殖和打工,往往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②地方财政金融支持方面。
新农村建设, 离不开地方财政金融的支持。
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信息、经济基础等条件差,加上融资机制不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够,且流失严重,经济增长点匮乏。
如县级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惜贷而不愿放贷,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域范围以外转移资金,造成新农村建设中“失血”。
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仅靠自身发育发展慢,许多好项目、好企业无法发展,长期只能小打小闹,艰难度日。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难以落到实处。
③国家支持方面。
近年来,国家也从多方面支持新农村建设, 但国家支持是有重点、有限度的。
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都较偏远, 交通信息相对不便, 农村基础条件太差, 地方财力弱, 缺乏足够的配套建设资金, 缺乏示范效应, 因而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往往处于劣势。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选择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选择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压力。
为了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我国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新农村建设政策。
本文旨在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选择。
二、确立总体思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选择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总体思路之上。
首先,决策者要对当前农村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农村发展的优先方向。
其次,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并加强科学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调整和修正路径。
三、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中,必须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一些地方没有良好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
因此,应当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核心。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农民的特点,选择适合农村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农业生产、农村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
五、加强乡村旅游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实施路径中,乡村旅游业发展是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农村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源较为丰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民合作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和农民的增收。
六、加强农民素质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中,必须加强农民素质提升。
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农民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机会,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
七、保障农民利益和权益新农村建设实施路径中,保障农民的利益和权益是一项重要任务。
要加强土地承包制度的稳定,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
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实施路径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新农村建设路径的选择与优化
新农村建设路径的选择与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为了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
而在新农村建设中,选择合适的路径并进行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路径的选择与优化。
一、改善农民收入体系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是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
首先,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推进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
其次,应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增加他们的经济来源。
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一方面,应加大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供水、排污等设施。
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发展。
三、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环。
应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真正拥有土地并能够依法自主流转。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促进农村土地的优化配置。
四、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是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教育方面,应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并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激励。
在医疗方面,应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能力,增加农民的健康保障。
五、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应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组织、村民自治等机制,提升农村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
同时,还应加强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六、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
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友好型转变。
同时,还应提升农村环境治理能力,加强农村水土保持、农田水利等工作,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七、加强农村资金支持农村资金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浅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
浅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摘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度大些,但只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找准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能取得成效。
关键词: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径选择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本质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对贫困地区而言,受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要贯彻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而道远。
目前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贫困地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探讨课题。
当前,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已进入实质的阶段,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却任务艰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观念问题。
贫困地区村民思想观念整体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农村建设”对于贫困地区的村民而言,由于村民在思想观念上的意识不足,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于如何发展自身、改变自身,尚没有清楚的模式或目标,直接导致主观能动性不强,参与意识不够,而“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村民的主动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全面实现的。
二是温饱问题。
温饱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贫困地区“三农”发展的重大障碍。
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由于贫困比较严重、程度深,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比较多,单靠其自身能力难以在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中摆脱贫困。
解决这些贫困农户的温饱和脱贫致富问题,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跨越的难坎。
三是基础问题。
贫困地区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导致农民所得的农副产品要拉出“山外”变为商品,则必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动等,势必加大了村民的交易成本。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实践案例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实践案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村建设问题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
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由于长期以来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束缚,导致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农民无法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因此,要想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进行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二、农民工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打工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另一个问题。
许多农村劳动力在外地打工,导致农村资源的浪费和农民生活质量的下降。
因此,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可以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发展小微企业等方式,吸引农民就地就业。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农家乐等项目,不仅可以吸引城市人前往农村旅游,还可以提供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要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五、教育和医疗问题农村教育和医疗问题一直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
农村学校和医院的师资力量和医疗设施都相对较弱,导致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医疗水平较低。
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升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六、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提升农村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也可以为乡村旅游等产业提供文化支撑。
七、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问题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探索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
探索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现实困难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立本之举,而基础设施则是农业生产之本。
据资料反映,全国5万多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仅有20%的河流有防洪设施。
8万多座水库中有1/4的大中型水库、2/5的小型水库属病险工程。
全国万亩以上的灌区工程,已报废的占10%,不同程度老化失修的占60%,基本完好的只占30%。
尤其是那些被视为“毛细血管”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投入的精力、劳力和财力越来越少,沟渠淤塞,道路平毁,大量的泵站、水闸、涵洞、灌渠破损,功能减弱,相当部分的“实心田”旱涝都成灾。
这种情况且不要说偏远的山区,荒漠的沙滩,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即使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里的农业欠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着这个难题。
2、集体经济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经济欠发达“欠”在没有工业上,当国家将向农民的收费改为收税进而再将农业税全部取消后,这些没有工业的纯农业乡村的政府与集体就失去了经济来源。
加之相当长一度时期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和大办乡镇企业这个体制上的失误,乡村两级债务沉重。
位于豫东欠发达地区的杞县,该县城郊乡负债达2000万元,村级负债平均达10万元。
村干部的工资虽然是由县财政发,但每月只有80~100元,还常常被拖欠。
江苏是个经济发达省份,但在苏北也有经济不发达的农村。
苏北某县有一个不到1.5万人的镇,镇村两级所欠债务就高达4000万元。
其中镇政府欠债2100万元。
欠债最多的一个村债务高达400万,人均2200元。
前几年为了化减债务,他们又走“一卖而光”之路,乡村办的企业,用于农业排灌抽水机站,集体道路两边的树木,甚至连村委会开会办公用的“村部”,总之,凡是能够变现的全部变现。
目前这一类的乡村出现了恶性循环。
村集体拿不出钱来,服务农民没有载体,村干部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说话没威信,好事办不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束手无策。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发展模式探索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发展模式探索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径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就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传承优秀农耕文明与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更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优秀农耕文明,发扬乡土气息和农村文化。
通过开展农民文艺和传统技艺培训活动,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新农村文化的繁荣。
二、推动新农村转型升级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发展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
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以农户家庭农场为主体,提供乡村体验、农产品采摘等服务,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休闲度假。
同时,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
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增加收入,还可以促进城乡经济互动。
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药使用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五、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乡村教育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我们应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六、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农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社区治理,提高农民自治水平。
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养老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重点突破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重点突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和重点突破。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是农村经济支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
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在农产品生产中采用现代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鼓励土地流转,增加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农村生态环境。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公路、供水、电力等,提高农村交通和生活条件。
五、农村教育与文化加大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力度,提升农民素质。
加强农村学校和图书馆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六、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农民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鼓励发展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机构,扶持农村金融创新。
七、农业保险与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帮助农民应对自然灾害风险。
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风险管理指导,提高农户生产管理水平。
八、村级组织建设与农民自治加强农村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自治能力。
推进农民合作社建设,帮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九、农民就业与创业通过培训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就业和创业。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十、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加强城乡交流和合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结: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路径选择和重点突破。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
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与投入规划
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与投入规划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然而,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怎样选择合适的路径并进行有效的投入规划,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和投入规划。
一、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应注重发挥农村自身资源和特色优势。
要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
同时,要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在路径选择中实现民主决策。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科学的投入规划。
首先,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确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如道路建设、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
其次,要合理确定投资比例和时间节点,避免资源浪费和投资失衡。
最后,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投入的有效使用。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解决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投入规划上,要根据农田的现状和需求,合理安排灌溉设施、水库建设、排水系统等投入。
同时,要注重节约用水和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农村产业发展的投入规划农村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投入规划上,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同时,要加强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促进农村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
五、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规划农村教育事业对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和推动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投入规划上,要注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乡村学校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教育资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平等获得教育机会。
六、农村卫生健康建设的投入规划农村卫生健康建设是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关键。
在投入规划上,要注重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资源配置。
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与构思
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与构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以及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
为满足农村居民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如何选择和构思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旨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1. 提倡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问题,使得一些传统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因此,应当提倡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规模化种植、养殖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适度规模经营也有利于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活质量。
2.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除了政府的支持,农民也应主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居民生活条件。
3. 发展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村产业的多元化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式,拓宽农村就业岗位,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机会。
同时,发展农村产业多元化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
4. 加强农村教育与培训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农村地区,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
同时,政府可推动建立农民培训机制,提供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5. 保障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社保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确保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同时,可以鼓励农村居民通过互助组织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6. 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文化和娱乐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可以引入现代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便捷的就医、就业等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便利度。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引言贫困地区是指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经济开展水平较低、居民生活水平较差的地区。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展中,贫困地区的开展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农村地区是贫困地区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贫困地区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期为贫困地区实现农村开展提供参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1. 完善农村根底设施农村根底设施的完善是实现农村开展的根底。
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往往存在根底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
这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改善和建设,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2.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的开展对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需要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来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
这可以通过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培育和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广农业科技创新等方式来实现。
3. 加强农村教育与卫生健康农村教育和卫生健康问题是制约贫困地区开展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教育和卫生健康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和卫生健康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4. 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农村社会治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贫困地区往往存在治安问题和社会秩序不稳定的情况。
为了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开展,我们需要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对农村社会秩序和公共平安的管理,维护良好的农村社会秩序。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1. 提高政府投入政府投入是推动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开展的资金投入,推动根底设施建设、产业开展、教育卫生和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开展。
2. 引领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农村地区的贫困往往与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与成功标准
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与成功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土地利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个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成功标准。
一、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传统农村以农业为主导,新农村则要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多元化。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引进外资和技术创新,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内生动力。
同时,注重培养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实力,发展乡村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二、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也应关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政策保障。
提供农民参与城乡一体化的机会,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福利待遇,促进城乡居民的平等化发展。
三、土地利用土地是农村的重要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
同时,要注重土地所有权的保护,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注重经济方面的发展,也要关注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培育文化产业,提升农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同时,鼓励农村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推动农村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五、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采取措施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推动农村生态农业发展和节能环保措施的实施。
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六、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提升农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探讨新农村建设路径
探讨新农村建设路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新农村建设路径展开讨论。
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新农村建设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村的经济结构。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注重粮食生产,导致农民收入较低。
我们应该鼓励农民发展多元化、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应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还应适当提高农村通讯设施的覆盖率,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
三、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环境的改善对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重视农村环境治理,进行农村垃圾分类和处理,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工作,提高村庄绿化水平。
同时,还应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娱乐和教育资源。
四、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通过设立乡村学校和培训班以及改善教师待遇等方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受教育机会。
此外,还应鼓励农村学生走上高等教育的道路,助力他们实现更好的人生出彩。
五、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滞后是农村发展的瓶颈。
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补贴政策,提高农村医生的待遇和培训水平,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供应。
此外,还要加强农民健康教育,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
六、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应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护理和照顾,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设施。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养老保障,为农民晚年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
七、加大农村扶贫力度扶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应坚持精准扶贫原则,通过发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在当今社会,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需要选择一条科学合理的路径。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首先要考虑产业结构调整。
要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转型,向现代农业、服务业转变,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二、农村土地规划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土地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农村发展布局,实现耕地保护和农村集约化经营。
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还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农村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要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建设绿色农村,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五、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还要注重农民素质提升。
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培养农民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六、政策支持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需要有政策支持。
要制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
七、金融支持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金融支持。
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八、文化传承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还要注重传统文化传承。
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农民文化自信和群体认同感,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九、社会服务完善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社会服务也至关重要。
要加强农村社会服务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群众生活品质。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目标定位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目标定位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逐渐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荒疡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就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与目标定位给予探讨。
二、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对农村环境的提升,更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它的意义在于让农村地区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路径选择:产业发展农村地区应该选择以产业发展为路径,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农村旅游等产业来推动新农村建设。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等方式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四、路径选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
同时,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出更加便利和完善的农村生活环境。
五、目标定位: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为此,可以推行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等工作,减少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
同时,可以加强农田的保护和耕地的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六、目标定位:农民生活改善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生活的改善为目标。
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从而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还可以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七、目标定位:人才引进与培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可以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政策支持,吸引一批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来到农村地区工作和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还要进行农村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
八、目标定位:城乡融合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可以通过建设农村社区、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等措施来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需要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选择。
本文将从农业结构优化、农民素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农村文化振兴、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农业结构优化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发展,农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应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农业种植技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此外,要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农民素质提升农民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提升农民素质至关重要。
应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培养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此外,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使农民具备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村生活质量。
同时,还要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应该根据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适地适业的特色乡村产业,并推动农村金融、土地流转、产业合作等机制的创新。
此外,要引导农民发展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五、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业方式。
此外,要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和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实现生态经济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应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业活力。
同时,要推进农村土地权属确权登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资本流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与路径选择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与路径选择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与路径选择。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
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将有效解决农村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
三、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通过加大对农村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开展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提高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此外,培育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也是关键环节之一。
四、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的提升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注重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也是提升农民素质的关键环节。
五、营造良好的农村环境营造良好的农村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
注重农村环境的整治和保护,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改善农村生活品质,将有利于农村居民的满意度提升,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路径之一。
通过整合农村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农村发展,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推动乡村发展。
七、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激发农民的发展潜力,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八、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路径之一。
政府应适当增加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
同时,还应加强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模式选择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模式选择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然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覆盖以及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因此,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模式选择。
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首先,应加大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其次,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
此外,应强化智能化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三、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对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起到关键作用。
应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水利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偏传统,且存在着农产品供给失衡的问题。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应着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方面,加大对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五、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注重推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
此外,农村旅游的开发也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六、乡村环境整治乡村环境整治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环境的整体卫生状况。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农村生态建设。
此外,应加强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七、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导语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将农村贫困地区同时开展起来,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展成果。
本文将探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具体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1. 强化农村经济开展对于贫困地区,经济开展是最根本的根底。
只有建立起稳定可持续的经济根底,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时机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有效途径:•开展特色产业:依托地方资源和特色优势,培育和开展符合当地产业特点的农产品和非农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加强农村金融支持:通过建立和完善贷款、信贷等金融效劳体系,为农民提供便捷和灵巧的贷款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创办小企业,支持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
2. 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良好的根底设施是农村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贫困地区需要通过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产力,并增强农民对未来的信心。
以下是一些有效途径:•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大对农村公路交通建设的投入,改善道路状况,畅通农村交通,方便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提升农村信息通信网络:加大对农村信息通信建设的支持力度,提供互联网接入、电子支付等根底设施效劳,帮助农村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和开展时机。
3. 加强农民素质提升培育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农村开展的必由之路。
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够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开展。
以下是一些有效途径:•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供各类技术培训和职业开展时机,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推广科学农业技术:通过向贫困地区农民普及先进的科学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技能,增加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4.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农民根本生活和社会权益的重要保障。
迈向新农村建设的道路选择
迈向新农村建设的道路选择一、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迅猛,城市化进程不可阻挡,但农村的发展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
二、改变传统观念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农村是贫穷落后的,因此人们普遍都希望能够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
然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农村是具有巨大潜力和优势的地方。
改变传统观念,走出城市中心,重新审视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是必要的。
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许多国家在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例如,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融入到我们自己的农村建设中。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
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高农村的竞争力。
五、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推动乡村旅游等,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六、改善农村教育与医疗农村教育和医疗是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促进人才流动和农村人口的稳定。
七、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体经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八、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建设新农村还需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组织,促进农民自治,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九、保护农村环境和传统文化农村环境和传统文化是中国农村的瑰宝,是我们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农村环境,维护农村的清新与自然之美,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
发表时间:2009-12-18T15:51:41.140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魏厚安(中共长白县委党校,吉林白山 134400)[导读]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度大些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27-02
摘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度大些,但只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找准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能取得成效。
关键词: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径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本质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对贫困地区而言,受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要贯彻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而道远。
目前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贫困地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探讨课题。
当前,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已进入实质的阶段,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却任务艰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观念问题。
贫困地区村民思想观念整体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农村建设”对于贫困地区的村民而言,由于村民在思想观念上的意识不足,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于如何发展自身、改变自身,尚没有清楚的模式或目标,直接导致主观能动性不强,参与意识不够,而“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村民的主动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全面实现的。
二是温饱问题。
温饱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贫困地区“三农”发展的重大障碍。
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由于贫困比较严重、程度深,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比较多,单靠其自身能力难以在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中摆脱贫困。
解决这些贫困农户的温饱和脱贫致富问题,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跨越的难坎。
三是基础问题。
贫困地区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导致农民所得的农副产品要拉出“山外”变为商品,则必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动等,势必加大了村民的交易成本。
因此,贫困
地区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扎扎实实地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
四是结构问题。
贫困地区经济仍然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装备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发展缓慢,很多地方仍处于小农状态、自然状态,农业产业链条短,与市场脱节,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标准化程度低,有些地方甚至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状态。
五是村貌问题。
从现状看,贫困地区农村的村容村貌整体落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状况严重。
有这样一种说法:“露天厕、泥水街、脏水井、鸡鸭院”,这是对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
有的是“人畜共处、垃圾成堆”,有的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
农村房舍建设缺乏规划,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
六是资源问题。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资源环境的不断恶化。
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土地贫瘠,耕地稀少,水少,经济落后,发展农业的资源环境条件极不充分,仅靠农业很难摆脱贫困。
针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以上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最核心的环节抓起,从最有条件的地方起步,从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这样,新农村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应主要从七个方面入手,加以思考:
一、从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入手,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贫困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从表面上看是经济的差距、资源优势的差距、硬件的差距,但最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机制、体制、思想观念上的差距。
所以贫困地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勇于创新,不能被那些墨守成规的思想意识,等待观望的消极心态,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束缚自己,否则,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再好的思路也没有出路,再好的发展势头也难以保持。
因此,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就是要在思想观念上解放自己。
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在贫困地区扎下根,才能取得实效。
二、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为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中国有句古话:“要想富,先修—路”。
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来说,这里的“路”就是农村基础设施。
“九五”以来我国开始认识到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逐步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使得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相当滞后。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思想意识,加大多元化筹资渠道,从资金投入上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力度。
三、从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入手,使贫困地区“三农”发展有新提高
贫困地区农村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产业发展层次明显偏低,农民增收难度偏大。
要使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缩小差距,尽靠贫困地区自身的力量,显然是脆弱的,这就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力度,需要国家对贫困地区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倾斜。
要把依靠国家扶持与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增强造血功能,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要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帮扶和定点帮扶力度,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四、从加大技能培训工作入手,解决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低弱问题,使农民整体素质有新的提升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不可能建成新农村。
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
要搭建农民培训教育平台,健全农民培训教育网络,为农民培训教育创造条件。
要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实用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
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五、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入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农业发展将继续面临日趋明显的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贫困地区这种状况更加严峻。
要想克服这一制约,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一是要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对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进行调
整。
二是要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
经营上要注重完善营销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产业体系。
三是要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比如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率等。
四是建立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最低保证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为此,在政策上,要加大对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科技、信息、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对企业给予支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六、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入手,切实解决“三农”的核心问题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十一五”规划中的一句原话。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可以这样讲,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这是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到小康,使广大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
为此,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二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三是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投入更大的力度,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七、从乡村规划入手,逐步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不仅仅是资金,还必须首先有一个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的指导,统筹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以及一些涉及村民安全的各类隐患,保护农村居民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如果在规划上不符合实际,不尊重农民意愿,就可能导致新农村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没有实现预期目的,甚至引起农民抵触。
所以在规划上,要形成科学、实际的规划,在规划和建设上量力而行,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不增加农民负担。
避免盲目建设,造成只见村民住房、村容、道路等硬件条件的改善,不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内容。
总之,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找准了症结,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抓住农村经济发展这根主线不放,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就能够逐步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黄瑶.重点解决贫困群众的“三个基本”问题.《求是》2006.4
[2]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国情国力》.2006.4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重大问题解读.红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