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明中国教育史
第三讲
西周小学入学年龄:一般是8-15岁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
1、学术官守,也称“学在官府”。学校唯有国家办理,所有的学校都是官学。
2、官师合一。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师者必为官或退仕。国之重臣太师、太保、太傅,也即是帝王之师。
3、政教合一。西周学乡、州、党、闾及诸侯国的行政和政治建置于学校系统相对应。学校本身就具有政治功能,学校既是施教之所,又是议政之地。学校兼具政治职能。
庠:道德伦理教育、习射
序:习射、武舞
辟雍:(太学):位置居中。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辟雍最为尊贵,学校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之分。
私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1、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解体。
2、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内部发生了新的分工,即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进一步分工,产生了生产精神财富的单纯的脑力劳动者,出现了“士”的阶层。
3、这时期由于铁制工具普遍运用于制简和削刻文字以及纺织手工业的进步,使得书写工具有了进一步改革和新发展。
第四讲
稷下学宫:
稷下: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
公元前4世纪60年代,齐桓公田午当政时期创立(约在前375—357年间),历时约150年。齐宣王、缗王时达到鼎盛。
性质:(1)官家出资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看,是官学;
但在学术和教学活动中,带有私学性质。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1)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平等自由)
(2)礼贤下士,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学术争鸣
(2)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道”与“势”抗衡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官家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
墨子教育思想:
社会政治观点核心:兼相爱,交相利。
教育作用——“素丝说”: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浸染作用
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通过“兼士”或“贤士”实现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兼士或贤士的三条标准:
“博乎道术”——知识技能的要求(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
“辩乎言谈”——思维论辩的要求(“上说下教”,推行“兼爱”的主张)
“厚乎德行”——道德的要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教育内容:1、政治与道德教育2、科学与技术教育3、文史教育4、辩论才能
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墨子讲学特点:善用比喻阐述抽象的道理
小结:墨家学派与孔子的儒家并称“显学”,并与儒家对立,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孟子教育思想:
政治上,提出“仁政”、“民贵君轻”
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论”
教育的作用与目的:(1)善端发展为道德
(2)“明人伦”“五常”——仁、义、礼、智、信
论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小结:孟子被后世称为“亚圣”,其学说被称为思孟学派,是儒家的唯心主义学派。
荀子教育思想:
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定胜天”。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1)“性伪之分”(2)“性伪之合”(3)“化性起伪”
教育目的:培养儒者中具有治国之才的“贤能之士”
俗儒、雅儒、大儒
教育内容:注重古代典籍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学习过程:闻见——感官认识
知——运用思维的功能区把握事物的“统类”和“道贯”;
行——行来验证“知”;目的与归宿。
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核心:尊师。教师的地位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绝对服从。
第五讲
孔子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
教育作用的思想:
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对社会、对国家会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教育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的。
1、孔子关于教育对社会、国家作用的思想
孔子认识到教育不仅和政治、法律一样,是一种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手段,而且还能起着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为教育可以感化人们,征服人心,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形成“羞耻之心”,即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这就可以收到德治的效果。孔子主张对百姓要先进行道德教化,教化无效再用刑罚制裁,逐渐造成一种没有犯罪行为的社会局面。
2、孔子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的思想
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孔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就不能真正形成仁、智、信、直、勇、刚等各种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有人具有以上各种好的品质,但如果不认真学习,不虚心接受教育,那么这些好品质都分别地产生愚、荡、贼、绞、乱、狂等各种不道德的后果。
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及影响:
1、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下移。
2、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3、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与世袭制相对立的原则——“学而优则仕”。
4、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诗、书、礼、乐、易、春秋”。
5、提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6、创立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7、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第六讲
《大学》“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豫时孙摩:豫:就是预防,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就走在前头,以便禁于未发,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不良行为和习惯已经发生、形成,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干扰很大,极难矫正。
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
孙:就是顺序,也就是通常说的循序渐进。
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察举制:(以儒术取士)
常科(岁举):孝廉、秀才(茂才);
特科: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科等。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学校,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
“文翁兴学”:
汉元帝时设立郡国五经百石卒吏,管理地方官学。按行政单位设立学校: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
办学目的: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特别优秀的学生;二是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推行道德教化。
第七讲
学校教育:五经课试法:
魏黄初年间,刘劭参照东汉左雄的考课法,设计了一套“五经课试法”,并在太学推行。这个课试法在古代学校管理发展进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它把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控制能力。它把太学生分为两类:刚入学者为门人,类似今天的预科生或试读生;满两年试通一经才得称为弟子,取得正式太学生资格。它规定以通五经为太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年级越高,通经越多,所授官位也就越高。这一思路使太学教育管理目标更为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的管理框架出现端倪。
家庭教育:颜之推:《颜氏家训》
(1)重视儿童早期教育与环境影响;
(2)教育内容:语言、道德、立志;
(3)严与慈相结合,切忌偏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