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植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唇裂
无脑儿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患者大多寿命短暂,甚至在胚胎期就死亡造成流 产。较常见的有21三体综合症(先天性愚型)和 Turner综合症(性腺发育不良)等。
先天性愚型
性腺发育不良
第 5 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 1.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 • 2.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 • 3.举例说出基因重组的类型。 • 4.知道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意义。
B.二倍体
C.六倍体
D.三倍体
例3.某品种水稻的体细胞中含有48条染色体,
具有四个染色体组。则此品种水稻属于
A
A.四倍体
B.三倍体
C.二倍体
D.单倍体
例4.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 D
A.只有一个染色体 B.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C.染色体组数目成单 D.与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数同
例5.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在四倍
• (4)低频性:在高等生物中,突变率是10-5~ 10-8,但同一个种群内的个体较多时,就可 能产生大量随机突变。
• (5)多害少利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 害的,少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利的,也 有的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既无利也无害。

(1)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位点
上基因的改变,其结果是使一个基因变成了
(2)二倍体
①概念: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 个染色组的个体。
②实例:几乎全部动物,过半数的高等植物。
(3)多倍体
①概念: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三 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②成因:外界条件剧变,导致有丝分裂纺缍体形成 过程受阻,染色体数目加倍。

植物进化生物学

植物进化生物学

植物进化生物学植物进化生物学是研究植物物种形成和发展的科学领域。

它涉及植物的遗传变异、演化机制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通过对植物的进化历史和适应过程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本文将通过探讨植物进化生物学的几个关键方面,揭示植物进化的奥秘。

1. 遗传变异与植物进化遗传变异是植物进化的基础。

植物的遗传变异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性状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突变是指植物个体的基因发生变异,引起性状的改变。

基因重组则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遗传组合。

这些遗传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可以导致植物的适应性改变,并最终导致物种的形成。

2. 植物进化中的适应性变化适应性变化是植物进化的核心过程之一。

植物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

适应性变化可以表现为形态结构的改变、生理功能的调整以及生殖策略的变化。

例如,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植物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叶型结构,以适应光照、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变化。

此外,植物还能够通过调整生理代谢过程,如气孔开闭、光合作用速率等,来适应环境的需求。

3. 植物进化与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植物进化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植物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可以提供相互的利益,促进彼此的生存和繁殖。

例如,植物与昆虫之间形成的花蜜授粉关系,昆虫通过收集花蜜,帮助植物传播花粉,而植物则提供昆虫所需的食物。

此外,植物还与微生物形成根瘤菌共生、菌根共生等关系,帮助植物摄取土壤中的养分。

4. 植物进化与人类利用植物进化的研究不仅对科学上的理解重要,还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植物进化研究可以为农业提供科学依据,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能力。

此外,植物进化的认识也可以为植物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总结:植物进化生物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入的学科,涉及的研究领域众多。

通过研究植物遗传变异、适应性变化、共生关系以及与人类利用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进化机制,为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

植物的遗传和遗传变异

植物的遗传和遗传变异

植物的遗传和遗传变异遗传是指父母向子女传递遗传物质(基因)的过程,它决定了植物群体内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植物的遗传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它是植物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

同时,遗传变异是植物进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一、遗传基础植物遗传的基础是基因,基因是有机体遗传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由DNA分子编码,通过传代作用,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在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基因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

植物细胞通常包含多套染色体,其中,一套染色体来自父本,一套染色体来自母本。

二、遗传方式植物的遗传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通过配子的结合和基因的重组来产生新个体,这样使得后代具有两个亲本的特征,具有更大的遗传变异性。

而无性生殖则只是通过形态相同的细胞进行繁殖,因此无法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三、遗传变异的原因1.突变: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然而持久的改变。

突变可以是点突变、插入突变或缺失突变等。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会导致个体之间的差异,还可能对植物的适应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2.重组:有性生殖中的重组是指父母染色体的互换和重组,这样新的基因组合将会产生新的遗传信息,从而导致遗传变异。

3.杂交:植物的杂交是指两个不同的植物品种或种属之间进行交配,这样产生的后代将会具有两个亲本的特征,并且可能出现新的遗传变异。

四、遗传变异的意义1.物种进化:遗传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

通过遗传变异,植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并且产生新的适应型种群。

2.品种改良:遗传变异可以为植物育种提供基础。

通过选择或人工干预,可以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以满足人们对植物的需求。

3.生态平衡:遗传变异使得植物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增加,这样能够减少种群的同质性,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结:植物的遗传和遗传变异是植物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

遗传基础是基因,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中传递给后代。

遗传变异可以通过突变、重组和杂交等方式产生,对物种进化、品种改良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繁殖和遗传

繁殖和遗传

● 03
第3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
遗传物质的结构
DNA具有双螺旋结构, 由磷酸、糖和碱基组 成,碱基配对规律决 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 方式。
DNA复制
01 DNA复制过程
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02 DNA聚合酶
是DNA复制的关键酶
03 半保留复制
新旧DNA分子各保留一根链
RNA转录和翻译
RNA转录
遗传工程与社会
倫理問題
遺傳工程對生命倫理和道 德觀念提出挑戰 需慎重考慮技術發展對社 會的影響
環境影響
遺傳改造生物釋放對生態 系統產生影響 需進行風險評估和管理
知識普及
大眾對遺傳工程知識的普 及程度不足 需加強教育宣傳以提高公 眾科學素養
法律規範
遺傳工程的發展需要相應 的法律規範 保障人類和環境的安全與 利益
● 04
第四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的概 念
遗传多样性是指在物 种内部和不同物种之 间存在的遗传差异。 这种差异造就了生物 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不同的基因型和表现 型使生物能够适应不 同的环境,保障了物 种的生存和繁衍。
遗传性强的个体 生存繁殖
遗传工程的应用
医学领域
基因治疗、基因 筛查
环境保护
修复受污染土地、 水域
生命科学研 究
基因功能研究、 人工合成生物
农业领域
转基因作物培育、 抗病虫害育种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01 CRISPR-Cas9
一种常用的基因组编辑工具
02 TALEN
另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
03 ZFNs
锌指核酸酶技术,用于特定基因组位点的编 辑
遗传变异的类型
突变
突变是一种常见 的遗传变异方式

植物的繁殖系统与遗传变异

植物的繁殖系统与遗传变异
意义: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的 概念
染色体变异的 原因
染色体变异的 类型
染色体变异对 生物体的影响
0
0
0
0
1
2
3
4
遗传变异的类型
基因突变:指基因序 列的偶然变化,通常 由DNA复制或转录 错误引起
基因重组:指不同基 因型个体间通过交配 产生的基因交换和重 新组合,是生物多样 性的重要来源
遗传变异是植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促进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 组和染色体变异
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生存竞 争和遗传漂变
物种形成:隔离机制和种群分 化
物种多样性的维持:生态位和 生物地理学
植物的进化历程
遗传变异:基因突 变和染色体变异
自然选择:适应环 境和繁殖优势
性状的品种
植物遗传变异的挑战与未来展 望
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遗传资源面临的挑战:基因侵 蚀、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因 素导致植物遗传资源丧失。
遗传资源的重要性:植物遗传 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至关重 要。
保护遗传资源的方法:建立种 子库、保护自然种群、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等措施。
0
0
3
4
繁殖方式的选择
植物繁殖系统的定义 繁殖方式的选择依据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区别与联系 繁殖方式在植物演化中的意义
遗传变异的概念
基因突变
概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偶然变化,通常是由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或外界因素引 起的。 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和缺失突变等。
特点:基因突变通常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从而增加基因库的多样性。

2021版高中生物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021版高中生物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课程标准 概述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会引发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阐明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 及相应的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带来致命的后果 描述细胞在某些化学物质、射线以及病毒的作用下,基因突 变概率可能提高,而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 生癌变 阐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所发生 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会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组,从而 使子代出现变异
提示:× 突变是普遍存在的,在 DNA 复制的时候,碱基 有可能发生错配。
4.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局部交换可导致 基因重组。( )
提示:×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局部交换可导 致基因重组。
5.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基因型和重组性状,不能产生新基 因和新性状。( )
提示:√
课堂互动探究案
素养达成 1.阐明基因突变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可能引起生物性状 的改变。认同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观念。(生命观 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基因突变的特点与意义。(科学思维) 3.结合减数分裂的过程图解,理解基因重组的类型。(科学 思维) 4.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育种、人类遗传等方面 的应用,运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解释一些变异现象。(社会责任)。
提示:①③④。
提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可逆性。
提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可逆性。
【检测反馈】
1.经检测某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其性状并没有发生变 化,其原因是( )
A.遗传信息没有改变 B.遗传基因没有改变 C.遗传密码没有改变 D.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
解析:发生基因突变的生物,其性状没有改变是合成的相应 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基因发生了突变则其含有的 碱基的排列顺序一定改变,所以遗传信息和遗传基因是一定改变 的,而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性状不一定改变。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五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五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

4.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
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除了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外还有 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
、 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提取液 。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分子,进行转录过程时启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填“都相同”“都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不同组织细胞中
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
6.下图为某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图中A表示 RNA聚合酶 。某同学判断该图表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发生在原 核细胞中,他判断的依据是 转录和翻译在同一场所进行 。
7.已知某植物的宽叶对窄叶为显性,纯种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的后代中, 偶然发现一株窄叶个体,原因: 可能是纯种宽叶个体在产生配子时发 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纯种宽叶个体产生的配子中含宽叶基因的染色体片
DNA聚合酶 解旋酶
减数分裂
四种脱氧核苷酸
(2)转录:DNA→RNA
五碳糖
Hale Waihona Puke 苷酸四种核糖核(3)翻译:mRNA→蛋白质
直接模板
多肽链或蛋白质
(4)快速确认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中的基因表达 ①原核细胞:转录、翻译同时进行
②真核细胞:先转录后翻译
细胞核 核孔
①遗传信息位于DNA上,密码子位于mRNA,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 ②mRNA、tRNA和rRNA都是转录的产物,也都参与翻译过程。 ③起点问题: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一次,每个复制起点只起始一次; 而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基因可多次转录,因此转录起点可多次起始。 ④翻译过程中mRNA并不移动,而是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而依次读取密 码子,最终因为模板mRNA相同,合成的多个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一般是相同的。

高考生物必考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生物必考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生物必考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15.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1.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植物第五章

植物第五章

第五章植物的繁殖第一节繁殖的类型❖繁殖: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就要由旧个体产生新个体,以延续种族,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植物繁殖的类型1.营养繁殖2.无性繁殖3.有性繁殖❖繁殖的意义扩大植物的生活范围;丰富了后代的遗传性和变异性;在生产实践中,能获得大量的优良品种一、植物的营养繁殖❖通过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从母体分离开去(有时不立即分离),进而直接形成一个独立生活的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类型:自然营养繁殖:借助块根(甘薯、大丽菊)、鳞茎(洋葱、百合、水仙、蒜、风信子、朱顶红等)、块茎(马铃薯、菊芋、花叶芋等)、球茎(慈姑、荸荠等)、根状茎(竹、藕、姜、白茅等)、根蘖(洋槐、白杨等)、匍匐茎(草莓、狗牙根等)。

此外,有些植物的叶也具有营养繁殖的能力,如落地生根。

人工营养繁殖:分离繁殖(分株)、扦插、压条、嫁接、植物组织培养等二、植物的无性生殖❖植物生活到一定时期能产生一种叫孢子的生殖细胞,孢子离开植物体后,能直接形成一新的植物体,此种生殖方式称为孢子繁殖或无性生殖。

产生孢子的结构称孢子囊。

❖孢子繁殖是藻、菌、地衣、苔藓、蕨类等植物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繁殖方式。

三、植物的有性生殖❖在形态上、遗传上、或生理上不同的两个称为配子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彼此融合的过程,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再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此种方式称有性生殖。

❖同配生殖:大小形态一致,生理上有差异。

❖异配生殖:配子形态一致,大小不一致。

❖卵配生殖:卵细胞和精细胞结合,大小、形态均不一致。

四、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生活史:植物从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开始,经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产生下一代后又重现了该阶段的现象称生活周期或生活史。

❖世代交替: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植物生活史中出现两种个体,一种能产生配子,行有性生殖的配子体,配子体由孢子发育形成,为单倍体;另一种是能产生孢子,行无性生殖的孢子体,孢子体由合子发育形成,为二倍体。

从合子开始到减数分裂发生,这段时期为无性世代;由孢子开始一直到配子形成,这一时期为有性世代。

植物遗传学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机制

植物遗传学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机制

植物遗传学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机制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机制,探寻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植物遗传学的发展对于人们了解植物种类的保护、改良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遗传变异和进化机制两个方面探讨植物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遗传变异1. 遗传变异的定义遗传变异是指植物个体之间或种群之间在遗传性状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是植物个体内部的基因突变,也可以是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组组成上的差异。

2. 遗传变异的来源遗传变异的来源有三个主要方面: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动。

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突变或突变率提高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通过染色体重组、染色体交换等方式形成新的基因组组合;而基因流动则是指种群间或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换。

3. 遗传变异的意义遗传变异对于植物的进化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变异可使个体适应环境变化,增加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二、进化机制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条件下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选择过程。

通过自然选择,某些有利基因变异会得到保存并逐渐在种群中增多,进而影响物种的适应和进化。

2. 基因漂变基因漂变是指植物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随机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种群的大小和随机配对的原因。

基因漂变可以导致基因频率的增加或减少,进而改变种群的遗传组成。

3. 基因流动基因流动是指不同种群间或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换。

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可以增加遗传变异的程度,丰富种群的遗传基础。

而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动则可能导致物种的杂交和进化。

三、植物遗传学的意义1.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通过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演化和保护。

这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2. 作物改良植物遗传学的研究为作物的育种和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挖掘和利用植物的遗传资源,可以培育出高产、耐逆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与遗传性状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与遗传性状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与遗传性状植物遗传学是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以及遗传性状的科学。

通过研究植物的遗传基因、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植物遗传学为我们揭示了植物遗传变异的本质和机制,对植物育种和种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植物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植物遗传学的研究内容植物遗传学包括植物的遗传变异与遗传性状这两个主要方面。

1. 植物的遗传变异植物的遗传变异是指在自然环境或人工选择下,植物表现出的遗传性状的差异。

遗传变异是植物进化的基础,对物种的分化和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可以帮助揭示植物的起源和进化历程,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

2. 植物的遗传性状植物的遗传性状是指由植物基因所决定的表现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等。

植物的遗传性状不仅决定了植物的外部形态,还决定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可以为选育出更适应生产和环境的新品种提供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的研究方法植物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遗传分析遗传分析是研究植物遗传变异和遗传性状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遗传图谱等,分析遗传标记和性状的相关性,可以确定基因座的位置和遗传效应。

遗传分析可以揭示植物性状的遗传基础,为植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2. 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植物基因进行标记的技术。

通过寻找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高效地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植物基因型。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植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3. 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基因克隆是将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从植物基因组中分离出并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过程。

通过基因克隆,可以揭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了解植物遗传变异的机制。

同时,基因功能分析可以通过基因敲除、转基因等方法验证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进一步阐明基因在植物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机制。

三、植物遗传学的意义植物遗传学的研究对实现植物育种和种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林学概论 第5章 林木遗传改良

林学概论  第5章 林木遗传改良

措施,才能使它适应新的环境,称为驯化。驯化的另一涵义 是野生树种变为栽培树种,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造林树 种都是已经驯化的树种。
加拿大和北京地区的主要气候指标
纬度 年均 温度 (℃ ) 1月平 均温 度( ℃) 0~-20 -4.7 7月平 均温 度( ℃) 16~24 26.1 绝对 最低
地理 分布
•我国对划分种子区的树种,采种后要分别种批,填写采地 标签,包括种批号、树种、产地、种子区、种子亚区、采种 日期、签证人和签证日期和签证机关等项目。 •所谓种批,指在一个县(旗)范围内采集的,属于同一树 种,立地条件、林分年龄和采种时间也大致相同的种子; •产地,指产种林分或母树所在的县。
油松
樟子松
征集、评价、利用
研究、掌握 采用适当的 审 定
2.良种选育传统途径:引种、种内变异选择、杂交育种 2.1种质资源
林木种质资源是指在选育林木优良品种工作中可能利用的一切 繁殖材料。
本地种质资源
外地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
人工创育的种质资源
野生的种质资源
(一)创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
2.1.1种质资源
的重要性
(二)选育优良品种的物质基础
( )
二 降 水 和 湿 度
降水量和湿度是决定自然界植被类型的 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引进树种成败的因素。 雨量的不同季节分配型,称为雨型。雨 型与引种成败有一定关系。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一定比例的昼夜交 替,即所谓光周期现象。不同植物对光周期的要 求是不同的,只有在适宜的光周期作用下,树木
2.5.3种源试验的方法
种源试验:指将来自同一树种不同种源的群体样 本放在一起,在选定的地点所进行的对比栽培 试验。 (1)种源试验的目的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的概念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归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问题探讨”,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

三位同学在抄写英语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猫坐在草席上)时,分别抄成了下图中的句子。

请将抄写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看看意思发生了哪些变化?1.THE KAT SAT ON THE MAT.阿拉伯茶坐在草席上。

2.THE HAT SAT ON THE MAT.帽子坐在草席上。

3.THE CAT ON THE MAT.猫在草席上。

我们发现错误类型为一个字母种类的改变和一个单词的丢失,经翻译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三种情况。

如果DNA分子复制时发生类似错误势必会导致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将改变DNA遗传信息。

但由于密码的简并性,DNA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所以这些变化不一定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介绍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积极思维:正常血红蛋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1.从图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圆饼形状。

运输氧气功能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有,运输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的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直接原因:正常血红蛋白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病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__DNA分子中碱基对替换__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新高考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课本原文重要概念识记

新高考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课本原文重要概念识记

20-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 (必修2 P2) 自花传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3. (必修2 P3)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4. (必修2 P4) 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5. (必修2 P4) 人们将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6. (必修2 P5) 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7. (必修2 P5)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 (必修2 P5)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21-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1. (必修2 P12)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 (必修2 P13)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了一个新名字,叫作“基因”,并且提出了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 (必修2 P13)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4. (必修2 P13) 人类的白化病是一种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2-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 (必修2 P18) 减数分裂Ⅰ的主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配对,即联会;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2. (必修2 P19) 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

3. (必修2 P21) 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Ⅰ进行不均等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作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作极体。

【期末复习总结】生态学复习题

【期末复习总结】生态学复习题

0 绪论1、美国生态学家E. Odum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他的《生态学基础》与以前的不同,它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对教学和研究有很大影响。

泰勒生态学奖。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模型研究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10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4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

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12第二章能量环境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生物的昼夜节律、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之为光周期现象。

19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是动物的光周期现象的一种。

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兽于春秋两季换毛,许多鸟每年换羽一次,少数种类换两次。

实验证明,鸟兽的换羽和换毛是受光周期调控的,它使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于环境的温度变化。

20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把动物分为: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24休眠:是内温动物对冬季寒冷和食物资源减少的一种适应。

啮齿目、食虫目、异手目,高纬度温带地区。

冬眠状态:代谢率降低,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大;环境温度过低,威胁到生命的时候,随时醒觉。

北方小内温动物对寒冷适应的另一种生理表现为异温性。

时间异温性使动物产生日麻痹和季节性麻痹---冬眠和夏眠。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案

生物进化理论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1)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的物种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

(2)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

(3)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其核心进化观点。

2.不足和地位:该学说中主观推测较多,但内容系统丰富,为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达尔文的进化学说1.基本观点(1)物种是可变的:进化通过物种的演变进行。

(2)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①生存斗争:包含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

(3)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的第一步是变异的产生,第二步是通过生存斗争而选择。

2.局限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代表者:杜布赞斯基等。

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1)进化的实质: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2)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不仅是生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

(4)基因频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比例。

(5)基因型频率: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6)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基因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

4.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主要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提供。

5.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可以保留对个体生存和繁衍后代有利的变异,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6.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1)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是突变、选择和隔离。

四、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提出者:日本学者木村资生。

2.内容:(1)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4-3《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练习(含答案)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4-3《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练习(含答案)

4.3《植物的遗传和变异》分层练习【基础训练】1、_________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植物子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是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高产易倒伏水稻和地产抗倒伏水稻杂交,培育出_________水稻。

【能力培养】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新长成的凤仙花和上一代凤仙花叶子形态差不多,都是互生。

()(2)植物和动物样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3)杂交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4)杂交繁殖是现代农业主要成就之一。

()(5)芦荟的子代和亲代完全一样。

()2、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与动物世界一样,正是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下列能体现植物变异的是()。

A.桂实生桂,桐实生桐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2)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一树结果,酸甜各异”描述的是变异现象B.袁隆平院士利用植物的遗传变异培育出了杂交水稻C.妈妈经过美容手术割的双眼皮可以遗传给孩子(3)普通番茄和樱桃番茄属于同物种,但它们果实的大小差异很大,这种现象属于?()A.遗传 B.变异 C.进化(4)“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这是什么现象?()。

A.变异B.遗传 C.自然选择(5)“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是对()现象的描述。

A.变异B.遗传 C.进化【拓展提高】1、连线题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遗传小明的眼睛与他爸爸的非常相似变异虎父无犬子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棵树上的苹果,底部的大,顶部的小2、简答题(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请解释这两种现象,并分别说明它们有什么意义?(2)哪些事例可以说明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改善着人类生活?参考答案【基础训练】1、袁隆平2、遗传遗传3、高产抗倒伏【能力培养】1、(1)√(2)√(3)√(4)√(5)✘2、(1)C (2)C (3)B (4)A (5)A【拓展提高】1、2、(1)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做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2物种与物种形成
形态学种(或分类学种):根据生物个体 形态上相似的程度以及不同生物个体或群体 之间性状间隔的状况可以将它们区别为不同 的“种”。 生物学种:是一个杂交能育的个体群,它 们通过交配的结合而联系在一起,通过交配 的屏障而与其他种在生殖上隔离,不同的种 因为不能自由交换基因,因而就分别进化。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内容
生物普遍具有变异现象,大部分变异都有遗传 的倾向,即获得性状是遗传的 一切生物都有高速率增加的倾向,即具有巨大 的繁殖力 一切生物的实际生存数极其低微 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个体被 保存,不利的个体被淘汰 自然选择可保存和积累微小的变异,使后代离 开祖先类型越来越远,通过性状分歧和中间类 型的绝灭而逐渐形成新的物种
1831年11月,贝格尔号探险船出发进行环球探险调查
1835 年的夏天,贝格尔号到达太平洋东部,离南美洲西海岸 965 km 的加帕戈斯群岛。考察了一个多月,采集了大量的岩 石及植物和动物标本。 Darwin 发现,岛上 26 种陆栖鸟类中,有 25 种是特有的, 15 种 海栖鱼类全部是新种, 25 种甲壳虫中只有 2 ~ 3 种是南美洲也 有的,185种显花植物中新种为100种。 不同岛屿上的海龟形态各 不相同,地雀的许多特征 也有差异,显示出这些不 同的物种是这里特殊的气 候和环境创造的。 物种是可变的,这种变化 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 选择!
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
年青时代的 Darwin 和贝格尔号的航
行 1809年出生,童年 山林和田野 1825年,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 1828年,剑桥大学学习神学,钻研博 物学和自然史,结识了一些博学的教 授学者。 1831年,从剑桥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剑桥大学博物学教授Henslow推荐去 英国贝格尔号航海船上担任博物学专 家。 出 发 之 前 , Henslow 教 授 特 别 向 Darwin 赠送了 Lyell 的《地质学原理》 第一卷。
5.3植物居群的遗传结构与自然选择
5.3.1居群的遗传结构
居群(或种群):占据特定空间的、具 有潜在杂交能力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 基因频率:是指一种等位基因占该位点 全部等位基因的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是指居群中某一个体的任 何一种基因型说占的百分率。
自然选择作用下群体水平的进化实质上反映 了生物基因库的变化。
1859年,Darwin《物种起源》终于问世。
5.2植物的遗传和变异
植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基因(gene):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基 本单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 片段;而DNA通过半保留复制,将携 带的遗传信息准确地传递给下一代, 并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生物体 的表型性状。
20 世纪30年代以后,“现代综合进化理 论”。 20世纪50 年代以后,木村资生(Kimura) 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20 世纪70 年代,提出“新灾变说”。
5.4.2.2植物物种形成的模式
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物种进化并分化产
生新种的过程。
物种进化模式
分枝进化模式:由原先的一个种分化为两个不 同的种 线性进化模式:物种A随着时间的进程逐渐积累 大量的遗传变异,进而转变为新的物种B
物种形成方式的争论主要围绕两方面:
①从进化的形式看是渐进的、连续的,还是爆发式的 或量子式的。
第五章 植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一节 人类利用和改造植物的历史
生物进化是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 作用并导致遗传系统和表型发生一系列不 可逆转的改变的过程,一般而言,这种改 变导致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生物进 化不仅表现在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的增 加,还表现在生物体构造和功能的更加复 杂和完善。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神创论与进化论的斗争
• 19世纪中叶以前,神创论或称特创论一直占据着生 物学的主导地位。 • 一次创造论认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所 有植物和动物都是上帝(神)在最初一次就造好放 在地球上的,它们永远不变、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 • 连续创造论则认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生物是一次 又一次不断地被神创造的,因此造成了地球上过去 的物种与现代物种的差别。 • 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兼牧师甚至根据旧约记 载还推测出上帝创造地球和造人的准确时间。
(但是妨碍这个定律达到预期平衡的状态的 各种因素在不断的取作用,结果导至居群的 遗传组成也在不断地变化。)
5.3.2自然选择及其在植物进化中的作用
自然选择:对有利变异的保存和对不利变异的排除 衡量自然选择的参数是适合度(是指一种生物能够 生存并把它的基因传给后代的相对能力)。 自然选择的三种类型
另一种爆发式物种形成途径:在一定程度环 境隔离的小居群中,由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 择的共同作用,比较容易使小居群在遗传上 快速偏离其母居群,并进而发展为新的种, 这种状况多发生在边缘居群。 •异地物种形成:由于初始居群在分化过程 中(生殖隔离产生前)其分布区是不重叠 •同地物种形成:如果新种形成的过程,不 涉及地理因素,即形成新种的个体与居群其 他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
5.1生物进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古希腊Anaximande早在2500年前,就表达过生 命起源的观点,认为生命最初是从海底淤泥 产生。 Aristotle2300年前就已经观察到自然界的生 物是由底等到高等的自然等级组合在一起的。 (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表 达出现代进化论所依据的两个基本思想,一 是自然界连续性的思想,即认为生物是世代 延续并相互关联的;二是通过变化创造不同 生物的思想。)
自然选择导致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是指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初最原始的 形式经过漫长的岁月变异演化为几百万种形形 色色生物的过程。
所谓自然选择实质上是自然环境导致生物出现 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差别,一些生物生存下去, 另一些生物被淘汰。 Darwin主义包含了两方面的基本含义:(1)现 代所有的生物都是从过去的生物进化来的;(2) 自然选择是生物适应环境而进化的原因。
(数量性状是由两对甚至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它们 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性状,但各自对表型的效应作用很 小,因而常称为微效基因。数量性状是由多个微效基 因的效应累加的结果。)
连锁与互换规律:对自由组合定律而言,只有当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它们才能独立 地进入配子并进行自由组合;如果这两对基因位 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就会连锁在一起进入配子。 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 和互换,导致一部分基因脱离原来的染色体而与 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合在一起。 核外遗传(或细胞质遗传):性状的遗传受核外
5.5植物的种系发生和演化
• 平行进化:来源于共同祖先的植物类群,由化
平行进化与趋同进化的区别:
平行进化: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种或植物类群, 经过平行进化产生相似的特征 趋同进化:亲缘关系较远的的植物种或类群,由 于适应相同的生境而形成了相近的特征
综合分种标准:
①个体间密切相似,应归为同一个种。
②近缘种之间应该显示变异范围的间隙,如 果没有这种间隙,就应把这些类群合并为一 个种。
③每个种应占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分布区,并 可证明适宜于它所在的环境条件。 ④有性的分类群的个体应能互交繁育而很少 或不丧失育性,与其他种杂交时则能育性和 成功率降低
随着贝格尔号长达 5 年的航海探险考察后, 1836 年 10 月, Darwin回到了英国。
整 理 和 收 集 资 料 : 1838 年 , 他 阅 读 了 著 名 的 经 济 学 家 Malthus (马尔萨斯 , 1766-1834 )的《人口论》,进一步认 识到生存竞争的结果使各物种在自然界中保持适当的数量, 同时逐渐向着更加适应于环境的方向变化。
20世纪末,基因组学和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揭示了自然界不同生物类群在细胞代谢及 遗传调控方面存在着惊人的同一性,但在 遗传组成和发育途径上又表现出复杂的多 样性。
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G.Mendel) 通过豌豆杂交实验
分离定律:二倍体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 制的,成对的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互不混淆,保持 其独立性;当形成配子时它们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 子。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性状的基 因是相互独立的,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 位基因自由组合。
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的工作中,清晰展 现了有机体明显带有遗传和饰变的特征。 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出完整而具体的进化 学说的博物学家。“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 传”。 居维叶(Cuvier)的灾变说。 (从18 世纪末到19 世纪中期,很多博物学家 已经观察到生物物种连续和变异的现象。) 达尔文(C.Darwin):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的发表,标志着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进入到一 个新时期。“遗传和变异”、“过渡繁殖”、 “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遗传物质的控制。
植物的变异
表型可塑性:表型是基因型与生境相互作用的 产物。植物的表型变异是与植物的可塑性为基 础的,表现在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因外部环境条 件状况可以形成不同的表型。 遗传重组:在高等植物中,基因重组可以通过 连锁互换、自由组合、转座插入和杂交等形式 实现。
突变:广义上的突变是指除孟德尔遗传重组以 外的任何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 体变异。
基因库是一种生物群体全部遗传基因的集合, 它决定了下一代的遗传性状。 生物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可 以决定生物个体的某一性状。
哈迪-温伯格平衡(遗传平衡定律) 即在一个含量无限、随机交配居群中, 如果没有突变、迁移和选择等因素的影 响,则不论初始基因或基因型频率是什 么,经过传一代之后,居群就能获得一 个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并一代代保持恒 定。
②从空间关系看,是异域的还是同域的或邻域的。 渐进式物种形成:假定进化是通过居群变异的不断积 累而进行的。可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
爆发式物种形成或称量子式物种形成:是指借助于特 殊的遗传变异的发生和固定,或是通过杂交或其他随 机因素快速的、直接的造成居群间的生殖隔离,并形 成新种的过程。染色体变异、杂交和多倍化是爆发式 物种形成的主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