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R质粒:又称接合性耐药质粒,可通过细菌间的接合进行传递,它编码细
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
2、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
一种实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3、SPA :葡萄球菌A蛋白,是存在于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的一种
蛋白抗原,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特异性结合,而与巨噬细胞竞争IgG分子的Fc段而抗吞噬,还可根据这一结合特点开展协同凝集试验。
4、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
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5、内基小体:即狂犬病毒的包涵体,是狂犬病毒感染机体后在中枢神经细胞
胞质内增殖而形成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小体,观察到该小体对狂犬病具有诊断意义。
1、噬菌体:是一类侵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病毒。根据噬菌体侵入细
胞后,是否增殖并裂解细菌,可以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2、菌群失调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微生态平衡发生较大幅度
改变并超出正常范围而导致的疾病,也称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3、BCG :即卡介苗,是早在1980年卡介二氏将有毒牛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的
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经13年连续传230代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用之作为减毒活菌苗以预防结核。
4、Dane颗粒:即大球形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因系1970年
Dane首先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发现的,故名。
5、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
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实验。
1、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
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2、机会性感染:指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
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
3、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HBV的外衣壳的主要蛋白质抗原,可存在
于Dane颗粒的外衣壳、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以及肝细胞表面,是HBV 感染诊断指标之一,也是制备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
4、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是一项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链球菌溶素O抗体的
中和试验,常用于辅助诊断风湿热。
5、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因子,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至今未查
到任何核酸。朊粒可引起人和动物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化性疾患,如疯牛病等。
1.锡克(Schick)试验:是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用少量白喉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白喉抗毒素的皮内试验。同时取等量无毒力的白喉毒素做对照试验。本试验可用于调查人群对白喉免疫状态。
2、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
出现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3、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
病毒的现象。
5、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
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
6、医院内源性感染:指来自自身的病原菌所导致的感染。病原菌一般都是体内
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是以隐性状态居留的病原菌。产生的条件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7、二相性真菌:可因环境条件(营养、温度)改变而出现酵母型和丝状菌落两
种形态,并相互转换的真菌。
8、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是用变形杆菌OX19、2、K株抗原代替立
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检查抗体水平和变化,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等疾病的试验。
1、抗生素:有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细菌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
癌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多由防线菌和真菌产生。
2、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物质。其抗菌范
围窄,在细菌分型及流行病调查上具有一定意义。
3、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4、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5、类毒素: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
1、菌血症: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在繁殖而导致的疾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3、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4.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1.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