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1eed9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2.png)
《第二节人口》教学目标:1.使用相关数据和资料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用我国的人口分布图描绘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单分析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理解中国人口在数量上和分布上的特点;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②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折线图,并结合历史和社会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等人口密度线图),并由此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综合分析造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请同学们看一个资料,这是世界人口前十位的大国及其人口数量:中国(1,339,724,852)、印度(1,210,193,422)、美国(312,566,000)、印尼(237,641,326)、巴西(190,755,799)、巴基斯坦(177,743,000)、尼日利亚(162,471,000)、俄罗斯(142,914,136)、孟加拉国(142,319,000)、日本(127,720,000)。
同学们通过阅读资料,显而易见中国位居第一位.另外再请同学们把其中的世界面积大国标出来,看一看有哪几个?再计算一下中国人口数是他们的多少倍?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八位,中国人口数量是俄罗斯的近9.4倍;面积第四大国美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近4.3倍。
而面积第二大国加拿大不在其列,我们的人口相当于加拿大的40多倍。
承转过渡:以上这些分析都说明什么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21%,中国人手拉手站在一起,能够绕地球赤道50多圈,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口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的特点。
资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下: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601938035人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6月30日:723070269人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12月27日:1031882511人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10月30日:1160017381人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 1295330000人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 1370536875人请同学们观察各次普查的数字之间有何变化规律?哪一次开始我国人口超过10亿?人口数量几乎翻一番用了多长时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国人口超过了10亿;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53年,数字是601938035人,比这个数字几乎翻一番的是第四次人口普查,即1990年,数字为1160017381人,时隔不到40年。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二节 《人口》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二节 《人口》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c77eb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6.png)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计划生育国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3.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描述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描述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难点】1.学会阅读“我国人口的增长”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2.学会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比较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新课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图,找出属于亚洲的国家。
学生:亚洲: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欧洲:俄罗斯北美洲:美国南美洲:巴西非洲:尼日利亚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规律。
讲解: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不平均,建国前速度慢,建国后速度快。
教师: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危害?学生:结合课本垃圾成堆、开垦坡地、住宅占地,讲述人口多了造成的危害。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和人口政策的内容。
学生:读课本,知道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教师:(强调)这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特别注意不能混淆概念,要准确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
人口政策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3、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转承)那么,我国人口分布是否均匀呢?可以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
板书:二、人口东多西少学生:观察中国人口密度图,找出黑河到腾冲一线。
看两测人口密度的区别。
回忆世界人口分布原因,干旱、寒冷等。
结合课本提示,给出答案教师:(讲解)沿黑河——腾冲一线,可以把我给分成两部分,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2 人口》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2 人口》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434b6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0a.png)
我国人口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的不均匀现状,有
…
人建议为了促进请发表你的看法。
观点一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 措施促使东部人口适量的向西部迁移,带动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更合理地利用人才资源。
我国人口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的不均匀现状,有
不实行计划生育 (2010年)
人均粮食产量/(千克/人)
341.56
人均教育经费/(元/人))
1222.6
实行计划生育 (2010年)
407.84 1459.9
探究新知
2021年,我国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并配套支持措施。 下图示意2010年和2020年我国两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读图描述15~59岁 和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化。据此,谈谈你对我国调整人口政策的理解。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他经过 数月的测算将黑龙江黑河与云 南腾冲相连。
探究新知
探究任务 2
对比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
说说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
原因有哪些。
探究新知 分析人口东多西少,东密稀疏的原因
探究新知 分析人口东多西少,东密稀疏的原因
中国地形
中国降水量分布
中国主要河流分布
中国主要铁路线的分布
中国大城市的分布
课后研讨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 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请以课堂反思的方式写 一写你的收获。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总结点评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探索很成
功,但探索远还没有结束,让我们 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一起慢慢去发 现新大陆吧!
控制人口数量
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e3ff84844769eae009edbc.png)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通过读我国人口密度图掌握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重点与难点】1.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2.能从数字资料和地图资料中,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情景导入丽丽全家在讨论人口问题,他们各持己见。
爷爷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奶奶说:人多好种田爸爸说:早生儿子早享福妈妈说:人少好过年谁的观点正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人口》。
二、新课学习(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人口数量世界第一自主学习:学生自读P11面课文第一段,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及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经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5,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
结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口增长状况(1)小组合作: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及教材p11第二段,回答:人口增长速度: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______;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_____。
(较慢;迅速)(2)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增长较慢?而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新中国成立前:经济落后;战争、灾害频繁;疾病多,人口死亡率高。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3.人口多的利与弊同学们读教材p11第三段,分析人口过多给我国带来的利与弊。
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弊: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的需求数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为沉重的压力。
4.我国的人口国策及成就自主学习:同学们读教材p11第四段,分析下列问题:人口过多带来了许多的弊端,那么我国政府所什么定为我国的人口国策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现在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人口国策:计划生育取得成就: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从1970年的2.58%降低到2010年的0.48%,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
人教版八上地理1.2人口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地理1.2人口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8a850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4.png)
1.2人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图中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我国人口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描述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1.我国人口基本国情以及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
2.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人口分布。
三、教材设计思路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它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体。
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认识人口。
所以,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设计了“人口”。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旅游黄金周”人山人海的图片。
问题引领:看了这组图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教师小结:大家看了图片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人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
【讲授新课】图片展示: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数。
问题引领: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是多少。
学生回答:14.12亿问题引领:那你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世界第几吗?学生回答:世界第一图片展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一:我国人口增长特点和原因。
方法指导:阅读课本图1.10“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和课本11页文字。
问题引领:1.1949年以前的人口增长特征。
2.1949年以后的人口增长特征,及其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1949年之前人口增长较慢,1949年后新中国成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我国人口快速增长。
议一议:人口众多会对我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人口众多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的需求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我国人口快速增长,但1982年开始人口增速明显放缓,试分析原因。
sobAAA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sobAAA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58b67d10661ed9ad51f3c7.png)
第二节人口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人口增长与分布特点。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中国人口的分布”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报刊、上网查询、调查采访等途径找出相关资料,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和处理信息,进行辩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比较法、小组讨论辩论等。
教具准备中国人口的分布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一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
其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二节人口讲授新课(板书)<一>、人口数量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段文字,请大家齐读这一段。
(板书)13.40亿(2010年),占世界1/5,最多。
(活动)挂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算一算:1、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2、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本别是多少?(可以请几个同学上黑板上分别计算)(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三国人口总和的2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
(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
(板书)<二>、人口增长(活动)阅读P11“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分析以下问题。
1、从1850年到2010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1850年到1950年这一百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
八年级地理上册 1.2人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1.2人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54c54927284b73f24250b4.png)
5′
10′
15′
5′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东多西少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对初中学学生来说,真正理解有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等的不足,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尤其是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亲身经验和体会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来分析、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带来的一系列负担,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学习、了解、分析各种不同的资料、现象等,让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实来告诉学生有关我国的人口问题,从而,使学生能真正“关注我国人口的数量和增长的趋势”,进而让学生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原因;另外,单纯采用介绍和讲解的教学方法,即使对有关人口问题讲得十分清楚,细致,学生难免会没有太大的兴趣,毕竟这一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抽象的,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谓,因此,在教学中,建议教师更多地联系实际,介绍一些本地有关人口问题的突出现象,用典型的焦点问题、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作为突破口,由局部扩张到全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人口众多,可以称为人口的“超级大国”,不愧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那么,我国人口如此之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呢?请大家分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来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请各组的代表发言,阐明本组的观点。
(学生代表发言:略)
课题
第二节人口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7c9825580216fc710afd18.png)
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东多西少。
过程与方法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难点读图总结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一、导入新课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13.40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那么我国人口分布均匀吗?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人口的分布。
二、讲授新课教师:还记得学习世界人口分布时,是怎样计算人口密度的吗?学生:人口密度等于总人口数除以总面积数。
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等于该国的总人口数除以该国的总面积数。
算一算:请大家结合我国的人口数和面积数计算,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多少人/平方千米?学生:我国陆地领土的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数为13.7亿(香港709.76万+澳门55.23万+台湾2316.2万),计算得出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
教师: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千米2,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7人/千米2)的3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活动:观察教材第13页图1.13“中国人口的分布”,提出探究问题:(1)读图,对照图例中的人口密度数值,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均匀吗?人口分布以哪条线为界?(2)找出两个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再找出两个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
说明各地的人口密度各为多少人/平方千米。
(3)讨论分析:造成我国东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人口稠密地区和人口稀疏地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订正反馈。
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学生1:对照图例发现,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分布界线为黑河—腾冲—线,该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该线西北部人口稀疏。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b50c69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9.png)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口分布图和增长图表,引出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口分布和增长的特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原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方法。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拓展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口分布和增长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人口地理学导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是理解人口地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目。
《人口问题与世界》:通过分析世界各国的人口问题,让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人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尤其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善于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获取新知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人口增长特点及其原因、人口问题对环境、经济的影响等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此外,他们可能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人口问题感到困惑,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 测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测试,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测试成绩不佳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 作业评价:
- 认真批改: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
- 点评:教师在点评作业时,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并提出改进意见。
地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优秀教案
![地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e56ecfaf45b307e971977e.png)
《人口》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根本国情;认识实行方案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开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
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互动一:读第11页《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互动二: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开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方案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二、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
互动四: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开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小组推举一位发言代表。
教师小结:造成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原因:a、自然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
b、人文原因:东部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兴旺,城多,人口集中。
西部交通不便,工商业欠兴旺,城少,城人口也少。
总结全课:请同学们谈收获。
板书设计:第二节人口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数、人口特点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二、人口东多西少人口密度人口地理界线。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f810b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7.png)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内容包括: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分布、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对人口问题的基本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掌握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口观念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和中国的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深入剖析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掌握世界和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人口观念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人口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人口数据和环境数据的图表。
2.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
3.准备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的案例,如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如: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应该如何控制人口增长?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eb0e85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6.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主要讲述了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即人口东多西少。
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人口》的延伸和拓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和影响,进一步掌握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人口的概念和基本统计数据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理解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示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地理分布特点。
2.掌握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人口东多西少的地理分布特点。
2.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地理分布特点。
2.图示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表,直观地展示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与本节内容相关的PPT课件,包括地图、图表、案例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人口分布案例和数据,用于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板书,包括关键词、概念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中国人口总数和增长速度的数据,引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呈现中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地理分布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同时,展示相关的人口分布图示,让学生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人口分布图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人口会东多西少?”、“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等。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22e6c3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f.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二是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本节课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人口分布规律和原因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掌握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人口、关爱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区域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我国人口地理分布规律,理解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展示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人口总量和增长速度的数据,引发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分析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3.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的认识,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02211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0.png)
例题:请举例说明如何通过人口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答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差异化的人口政策,鼓励人口向内陆地区流动;加大对内陆地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引导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政策效果: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改善了人口结构,但同时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6.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政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的人口政策有利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科学的人口政策有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人口政策与区域协调:人口政策应考虑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备有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以便跟随课堂进度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我国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等图表,以及反映人口问题的相关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实验器材:无需特殊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讲授区、讨论区和学生展示区,便于进行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布置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辅助教学材料。
b.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c.理解人口增长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b.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关注人口问题的意识,认识到人口问题的紧迫性。
b.增强学生对我国人口政策的了解,培养其遵守国家政策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东多西少。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难点
读图总结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13.40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那么我国人口分布均匀吗?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人口的分布。
二、讲授新课
教师:还记得学习世界人口分布时,是怎样计算人口密度的吗?
学生:人口密度等于总人口数除以总面积数。
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等于该国的总人口数除以该国的总面积数。
算一算:请大家结合我国的人口数和面积数计算,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多少人/平方千米?
学生:我国陆地领土的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数为13.7亿(香港709.76万+澳门55.23万+台湾2316.2万),计算得出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
教师: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千米2,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7人/千米2)的3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活动:观察教材第13页图1.13“中国人口的分布”,提出探究问题:
(1)读图,对照图例中的人口密度数值,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均匀吗?人口分布以哪条线为界?
(2)找出两个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再找出两个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
说明各地的人口密度各为多少人/平方千米。
(3)讨论分析:造成我国东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人口稠密地区和人口稀疏地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订正反馈。
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学生1:对照图例发现,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分布界线为黑河—腾冲—线,该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该线西北部人口稀疏。
学生2:人口密度较大的有江苏省、河南省、四川省等,人口密度较小的有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
学生3:通过我们大家的分析,发现造成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有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
如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气候温暖湿润的平原、盆地,因为这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稀疏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势崎岖、气候恶劣的高原、山地地区,那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教师:观察图中文字说明:我国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面积及人口所占的比例为多少?
学生: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
填表对比如下:黑河—腾冲一线东西的面积、人口的对比:
黑河—腾冲一线
西部黑河—腾冲一线
东部
面积(%) 57 43
人口(%) 6 94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说明: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宜人们生产和生活。
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
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开发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探究活动:完成教材第14页活动,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通过读图讨论、分析归纳,我们知道了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的特点。